期刊文献+
共找到354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滤食性贝类对饵料微藻摄食选择性研究进展
1
作者 宋广军 宋伦 +2 位作者 刘印 王昆 李楠 《水产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0-326,共7页
滤食性贝类是我国海水养殖的主要品种,其具有强大的水体过滤能力,海洋微藻是其主要食物来源[1]。近年来,随着近海贝类养殖规模迅速扩大,贝类养殖的问题也日益突显,贝类大规模死亡,个体消瘦、滞长等时有发生[2-4]。人们越来越重视对滤食... 滤食性贝类是我国海水养殖的主要品种,其具有强大的水体过滤能力,海洋微藻是其主要食物来源[1]。近年来,随着近海贝类养殖规模迅速扩大,贝类养殖的问题也日益突显,贝类大规模死亡,个体消瘦、滞长等时有发生[2-4]。人们越来越重视对滤食性贝类摄食生理的研究[5-12]。贝类对饵料微藻的摄食是否具有选择性,在20世纪70—80年代,国内外学者还存在比较大的争论[13-14],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先进检测仪器的出现,人们对贝类摄食选择性的研究手段和认识不断提高,逐渐证实滤食性贝类对水体中的饵料微藻摄食并非无选择性,而是存在一定的摄食偏好选择[15-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滤食性贝类 摄食选择性 饵料微藻 粒级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体和滤食性贝类传播新型冠状病毒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吕陈昂 王大鹏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84-590,共7页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型(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 SARS-CoV-2)即新型冠状病毒,依然严重威胁着高龄或免疫力受损等脆弱人群的健康与生命安全。明确并切断SARS-CoV-2的各种传播途径是科学防控疫情、保...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型(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 SARS-CoV-2)即新型冠状病毒,依然严重威胁着高龄或免疫力受损等脆弱人群的健康与生命安全。明确并切断SARS-CoV-2的各种传播途径是科学防控疫情、保护脆弱人群的关键手段。除呼吸道传播,SARS-CoV-2能否通过水或食物进行“粪-口”途径传播尚无定论。滤食性贝类可富集水体中的多种病原,是食源性病毒的重要传播载体。但是,滤食性贝类是否也能富集并传播SARS-CoV-2尚有争议。本文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粪便中的感染性SARS-CoV-2,通过污染水体,富集于滤食性贝类,最终感染人体消化道这一潜在传播途径的相关研究进行系统梳理,着重总结了感染性SARS-CoV-2在天然水体中的衰减规律以及滤食性贝类富集SARS-CoV-2的风险。现有研究结果表明,SARS-CoV-2存在经“粪-口”途径感染人群的风险,人们直接接触患者的粪便有感染风险;然而,在具有完善污水处理系统的地区,人们经接触水体或食用栖息于其中的滤食性贝类而感染SARS-CoV-2的风险非常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型 “粪-口”传播 水体 滤食性贝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渔机所“滤食性鱼类对深水湖泊沉积物碳转化微生物驱动机制”研究取得新进展
3
《水产科技情报》 2024年第6期405-405,共1页
近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渔业水域生态工程科技创新团队在滤食性鱼类粪便对深水湖泊沉积物碳转化微生物驱动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以“Effects of filter-feeding fish faeces on microbial driving mechan... 近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渔业水域生态工程科技创新团队在滤食性鱼类粪便对深水湖泊沉积物碳转化微生物驱动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以“Effects of filter-feeding fish faeces on microbial driving mechanism of lake sediment carbon transformation”为题发表于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国际知名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JCR一区,IF=8.8)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滤食性鱼类 科技创新团队 环境科学与工程 渔业水域 驱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津市市西毛里湖天然饵料资源现状及滤食性鱼类增殖容量评估
4
作者 杨超 谢春华 +1 位作者 陈克忠 张小立 《当代水产》 2024年第9期71-72,共2页
西毛里湖位于津市市东南部,是湖南省仅次于洞庭湖的第二大天然淡水湖泊,主要水域包括西湖、毛里湖、杨坝垱、哑河,湖面面积3,857.5hm^(2),流域面积363km^(2),常年蓄水1.38亿m^(3),湖内及周边地区鱼类资源丰富,是湖泊生态渔业发展的天然... 西毛里湖位于津市市东南部,是湖南省仅次于洞庭湖的第二大天然淡水湖泊,主要水域包括西湖、毛里湖、杨坝垱、哑河,湖面面积3,857.5hm^(2),流域面积363km^(2),常年蓄水1.38亿m^(3),湖内及周边地区鱼类资源丰富,是湖泊生态渔业发展的天然水域。近年来,津市西湖渔场实施“人放天养”的大水面生态养殖模式,探索出了保护湖泊水质、养护水生生物、保障优质水产品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本文主要探讨在“人放天养”的大水面生态养殖模式下,基于西毛里湖的天然饵料资源现状,评估滤食性鱼类增殖容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滤食性鱼类 可持续发展模式 天然水域 生态渔业 生态养殖模式 鱼类资源 津市市 淡水湖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滤食性贝类摄食生理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0
5
作者 董波 薛钦昭 李军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7期31-34,共4页
关键词 滤食性贝类 摄食生理 摄食机制 食物颗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滤食性贝类养殖对浮游生物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6
作者 齐占会 史荣君 +4 位作者 于宗赫 徐淑敏 韩婷婷 徐姗楠 黄洪辉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15-121,共7页
滤食性贝类是世界上产量最大的养殖种类,规模化养殖极大地增加了近岸水域中贝类的数量。贝类生理过程和养殖活动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是海洋生态学的重要研究领域。文章梳理了目前关于贝类对浮游生物影响的研究进展,总结了规模化贝类养... 滤食性贝类是世界上产量最大的养殖种类,规模化养殖极大地增加了近岸水域中贝类的数量。贝类生理过程和养殖活动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是海洋生态学的重要研究领域。文章梳理了目前关于贝类对浮游生物影响的研究进展,总结了规模化贝类养殖对养殖区及毗连水域的浮游生物数量和群落结构的主要影响机制:贝类的滤食对浮游生物产生强烈的下行控制作用而降低浮游生物的数量;选择性捕食改变了浮游生物群落结构;贝类的排泄增加了水体中的营养元素,促进了浮游植物的生长;贝类的生物沉积则导致硅(Si)元素的沉积和埋藏,改变了生源要素的比例,对硅藻等浮游植物产生了限制;贝类养殖设施的阻流作用使浮游生物在养殖区的滞留时间延长,增加了浮游生物被捕食的概率;贝类养殖显著增加了海鞘等滤食性附着生物的数量,从而也对浮游生物产生了影响。此外,还提出了有待继续深入研究的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滤食性贝类 浮游生物 选择性摄食 下行控制 附着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乐清湾、三门湾主要滤食性养殖贝类碳收支的研究 被引量:20
7
作者 柴雪良 张炯明 +4 位作者 方军 陆荣茂 谢起浪 林志华 宁修仁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2-58,共7页
利用自然海水流水培育方法,对乐清湾、三门湾主要滤食性养殖贝类—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僧帽牡蛎(Ostrea cucullata)、泥蚶(Tegillarca granosa)、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的摄食生理参数进行了测定,根据能量平衡原理... 利用自然海水流水培育方法,对乐清湾、三门湾主要滤食性养殖贝类—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僧帽牡蛎(Ostrea cucullata)、泥蚶(Tegillarca granosa)、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的摄食生理参数进行了测定,根据能量平衡原理估算这些贝类的碳收支情况。结果表明:贝类通过滤食颗粒有机物摄取有机碳源后,一部分通过粪便直接排出体外,部分通过贝类自身的呼吸作用被消耗掉,极少部分碳通过排泄代谢排出体外,结余部分的碳即生长碳作为贝类自身的生长或性腺发育的生长碳而成为贝类的身体组成成分。春季太平洋牡蛎、僧帽牡蛎、泥蚶、缢蛏的净生长率分别为53.95%、65.78%、55.13%、28.12%,其生态效率分别为16.33%、22.10%、6.09%、6.81%。根据测算,2002年春季,乐清湾和三门湾养殖贝类每日从海水中摄取POC分别达到44.43 t和76.88 t之多,消耗海水中的氧气达到了50.68 t和96.93 t,排氨氮达4.35 t和7.97 t,两湾养殖贝类每天排出的粪便物干重更是达到370 t和580 t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滤食性贝类 碳收支 生长率 代谢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滤食性动物放流对西五里湖的生态修复作用初探 被引量:20
8
作者 孟顺龙 陈家长 +4 位作者 胡庚东 瞿建宏 吴伟 范立民 马晓燕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6期225-230,共6页
根据生物操纵原理,以TP、TN、NO3--N、NO2--N、NH4+-N、CODMn、Chl.a、SD等为主要水质指标,采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研究了滤食性生物螺(C.cathayensis)、蚌(Hyriopsis cumingii)、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ys nobi... 根据生物操纵原理,以TP、TN、NO3--N、NO2--N、NH4+-N、CODMn、Chl.a、SD等为主要水质指标,采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研究了滤食性生物螺(C.cathayensis)、蚌(Hyriopsis cumingii)、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ys nobilis)放流对西五里湖湖区生态环境的修复作用。结果表明:放流后,西五里湖水体透明度有显著升高趋势,平均提高了26.8%,其中最大值达60cm,比放流前提高了91.7%;TP含量呈下降趋势,8次监测中有6次的测定值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的Ⅱ类水质要求,占总监测次数的75%;虽然8次监测中的TN含量均属劣Ⅴ类,但其含量与放流前相比有降低趋势;同时,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也从放流前西五里湖高于东五里湖,转变成放流后东五里湖高于西五里湖。说明向富营养化湖泊放流滤食性生物对提高水体透明度、降氮、除磷具有良好效果,能够使水质富营养化程度得以减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滤食性动物 富营养化 生态修复 西五里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海养殖滤食性贝类生态容量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9
作者 张继红 方建光 王巍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26-632,共7页
全球贝类养殖强度和规模日趋增长,在追求海域养殖产出最大化的同时,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其中,生态容量问题已引起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并成为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尽管中国是世界上贝类养殖的第一大国,... 全球贝类养殖强度和规模日趋增长,在追求海域养殖产出最大化的同时,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其中,生态容量问题已引起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并成为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尽管中国是世界上贝类养殖的第一大国,但是在贝类养殖的容量研究方面起步较晚,数值模型的研究也相对滞后。本文概述了滤食性贝类生态容量的概念和国外生态容量研究现状和进展,介绍了目前国际上较为成熟的2个生态容量评估模型(DEPOMOD模型和ECOPATH模型)及其优点和局限性,列举了中国目前贝类养殖容量和生态容量的研究现状与实践,并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展示了近海养殖生态和生态容量的研究思路,旨在为建立基于生态系统水平管理的健康养殖模式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滤食性贝类 生态容量 模型 海水养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种滤食性贝类对牙鲆的粪便、残饵及网箱养殖区沉降物的摄食行为 被引量:15
10
作者 张继红 吴桃 +1 位作者 高亚平 唐望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27-734,共8页
采用室内静水法,研究了虾夷扇贝、栉孔扇贝、长牡蛎、紫贻贝及菲律宾蛤仔对不同浓度、质量的牙鲆粪便、残饵、沉降物的摄食行为,从摄食生理角度,分析了基于滤食性贝类的鱼+贝IMTA养殖模式的可能性。研究结果显示,这5种贝类对鱼粪、残饵... 采用室内静水法,研究了虾夷扇贝、栉孔扇贝、长牡蛎、紫贻贝及菲律宾蛤仔对不同浓度、质量的牙鲆粪便、残饵、沉降物的摄食行为,从摄食生理角度,分析了基于滤食性贝类的鱼+贝IMTA养殖模式的可能性。研究结果显示,这5种贝类对鱼粪、残饵及网箱周围沉降物都可摄食,但是,不同贝类对食物可获得性的反应不同。菲律宾蛤仔、长牡蛎、栉孔扇贝的摄食率显著高于其它2种贝类;5种贝类的吸收率、吸收效率无显著性差异。不同饵料对贝类的摄食行为影响显著。吸收效率(AE)都随有机物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对有机物的吸收率(AR)与有机物浓度(POM)呈线性正相关关系。颗粒物TPM浓度达到26.24,21.64,27.00 mg/L时,长牡蛎、栉孔扇贝、虾夷扇贝会产生假粪来调节摄入的能量。在牙鲆+滤食性贝类的IMTA养殖模式中,菲律宾蛤仔、长牡蛎、栉孔扇贝是比较好的候选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悬浮颗粒物 有机物含量 摄食行为 滤食性贝类 多营养层次的综合养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度对长江口3种滤食性贝类滤水率、摄食率、同化率的影响 被引量:24
11
作者 吕昊泽 刘健 +2 位作者 陈锦辉 沈和定 吴杨平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0-17,共8页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盐度对长江口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河蚬(Corbicula fluminea)和光滑河蓝蛤(Potamocorbula laevis)滤水率、摄食率、同化率的影响。缢蛏组设6个盐度梯度(5,10,15,20,25,30),光滑河蓝蛤组设6个盐度梯...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盐度对长江口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河蚬(Corbicula fluminea)和光滑河蓝蛤(Potamocorbula laevis)滤水率、摄食率、同化率的影响。缢蛏组设6个盐度梯度(5,10,15,20,25,30),光滑河蓝蛤组设6个盐度梯度(5,10,15,20,25,30),河蚬组设6个盐度梯度(0,5,10,15,20,25),并测定了此3种滤食性贝类的生物学参数。结果显示,3种滤食性贝类的滤水率、摄食率和同化率随着盐度的上升而增加,当上升到一定盐度时达到峰值,然后随着盐度的升高而降低。盐度20时,缢蛏滤水率、摄食率和同化率达到峰值,分别为0.57L/h、5.38mg POM/h和0.72%。盐度10时,光滑河蓝蛤滤水率和同化率达到峰值,分别为0.46L/h和0.53%,摄食率在盐度15时达到峰值3.80mg POM/h。盐度5时河蚬滤水率和摄食率都达到峰值,分别为0.39 L/h和2.48 mg POM/h,同化率在盐度0时已达到峰值0.51%,并随盐度上升而下降。上述结果表明,盐度对3种滤食性贝类的3个摄食生理指标均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滤食性贝类 水率 摄食率 同化率 盐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积再悬浮颗粒物对3种滤食性贝类摄食生理的影响 被引量:26
12
作者 宋强 方建光 +3 位作者 刘慧 张继红 王玲玲 王巍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1-28,共8页
采用室内模拟实验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沉积再悬浮颗粒物对3种经济贝类的滤水率、摄食率和吸收效率影响。结果表明,(1)沉积再悬浮颗粒物对3种滤食性贝类的滤水率、摄食率和吸收效率有明显的影响(P<0.05)。(2)在一定浓度范围内,3种贝类... 采用室内模拟实验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沉积再悬浮颗粒物对3种经济贝类的滤水率、摄食率和吸收效率影响。结果表明,(1)沉积再悬浮颗粒物对3种滤食性贝类的滤水率、摄食率和吸收效率有明显的影响(P<0.05)。(2)在一定浓度范围内,3种贝类的滤水率和摄食率随沉积再悬浮颗粒物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当再悬浮颗粒物浓度超过一定浓度后,滤水率和摄食率迅速下降。(3)实验期间(24h),随时间的变化,总悬浮颗粒物浓度为20~100mg/L时,3种滤食性贝类的滤水率呈现周期性的升降变化,总悬浮颗粒物对不同时间段3种贝类的滤水率的影响显著(P<0.05)。300和500mg/L时,总悬浮颗粒物对不同时间段栉孔扇贝和紫贻贝滤水率的影响不明显(P>0.05),而对菲律宾蛤仔滤水率的影响显著(P<0.05);在6~24h时间段,3种贝类的滤水值多次出现负值。(4)吸收效率随沉积再悬浮颗粒物浓度的增大而减小,与悬浮颗粒物有机质的百分含量的变化趋势相一致。本研究表明,沉积再悬浮颗粒物对3种滤食性贝类的摄食生理有显著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滤食性贝类 沉积再悬浮颗粒物 摄食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滤食性贝类养殖碳汇功能研究进展及未来值得关注的科学问题 被引量:13
13
作者 蒋增杰 方建光 +6 位作者 毛玉泽 姜娓娓 房景辉 蔺凡 高亚平 杜美荣 李瑞环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06-114,共9页
我国是世界海水滤食性贝类养殖第一大国,滤食性贝类及其所处的近海生态系统与碳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关系密切。本文概述了滤食性贝类养殖碳汇研究进展,分析了目前在支撑数据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对关键过程和机理认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 我国是世界海水滤食性贝类养殖第一大国,滤食性贝类及其所处的近海生态系统与碳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关系密切。本文概述了滤食性贝类养殖碳汇研究进展,分析了目前在支撑数据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对关键过程和机理认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后续在碳汇形成过程和机制的基础研究、方法学研发和交易体系建设、碳汇扩增模式构建和产业化应用等亟需持续深入的方向。研究结果将为深入认识和科学评估滤食性贝类养殖生态系统的碳汇效应及其服务国家“双碳”战略目标的潜力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滤食性贝类 养殖生态系统 浮游植物 碳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碳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滤食性双壳贝类对工厂化养殖废水中悬浮物的生物滤除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张少军 周毅 +2 位作者 张延青 刘鹰 徐洋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63-367,共5页
针对海水鱼类半滑舌鳎养殖池排出水中大量絮状悬浮物难以用常规机械过滤法去除的问题,选择适应能力强的滤食性双壳贝类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和紫贻贝(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通过现场实验测定了它们对鱼类养殖排出水中悬浮物... 针对海水鱼类半滑舌鳎养殖池排出水中大量絮状悬浮物难以用常规机械过滤法去除的问题,选择适应能力强的滤食性双壳贝类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和紫贻贝(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通过现场实验测定了它们对鱼类养殖排出水中悬浮物的生物滤除能力。结果表明,在海水流速为100L·h-1条件下,牡蛎[壳高(9.80±0.45)cm,湿重(117.0±10.0)g]和贻贝[壳高(6.54±0.26)cm,湿重(29.7±2.4)g]对养殖排出水悬浮物的生物沉积速率分别为40.28~45.30mg·ind-1·d-1[平均(43.40±2.16)mg·ind-1·d-1]和6.96~8.87mg·ind-·1d-1[平均(7.66±0.99)mg·ind-·1d-1];在实验海水流速为150L·h-1条件下,牡蛎[壳高(9.33±0.99)cm,湿重(95.8±31.4)g]和贻贝[壳高(6.39±0.91)cm,湿重(28.0±15.4)g]对悬浮物的生物沉积速率分别为13.68~22.50mg·ind-1·d-1[平均(17.35±4.59)mg·ind-1·d-1]和5.37~5.67mg·ind-·1d-1[平均(5.55±0.15)mg·ind-·1d-1]。表明长牡蛎和贻贝两种双壳贝类对半滑舌鳎养殖池出水中悬浮物具备很强的生物滤除潜力,且能吸收和利用悬浮物中的有机质实现养殖废物的生物资源化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厂化海水养殖 悬浮颗粒物 滤食性双壳贝类 半滑舍鳎 生物 沉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滤食性贝类摄食率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13
15
作者 董波 薛钦昭 李军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6-29,共4页
关键词 贝类 滤食性贝类 摄食率 研究现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滤食性贝类对养殖海区环境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1
16
作者 杨红生 周毅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42-44,共3页
关键词 滤食性贝类 养殖海区 环境影响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滤食性贝类在对虾综合养殖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被引量:13
17
作者 吴桂汉 陈品健 江瑞胜 《台湾海峡》 CAS CSCD 2001年第4期447-452,共6页
就混养虾池中滤食性贝类如何影响虾池整个生态系统这个问题 ,综合了国内外这方面的文献 ,从滤食性贝类对混养虾池的水质、底质和其中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的影响 。
关键词 综合养殖 虾池 滤食性贝类 生态影响 对虾 水质 浮游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滤食性贝类摄食率影响因子研究现状 被引量:47
18
作者 包永波 尤仲杰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6-80,共5页
摄食率IR(Ingestion rate)是反映滤食性贝类生理状况的一项动态指标,它直接受到贝类所处环境的生物和非生物因子的影响。国外对滤食性贝类摄食生理生态的研究报道很多,特别是对几个环境因子,如海水的温度、盐度、pH、流速以及饵料的结... 摄食率IR(Ingestion rate)是反映滤食性贝类生理状况的一项动态指标,它直接受到贝类所处环境的生物和非生物因子的影响。国外对滤食性贝类摄食生理生态的研究报道很多,特别是对几个环境因子,如海水的温度、盐度、pH、流速以及饵料的结构和浓度对摄食生理的影响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国内对于这方面的研究近几年也逐渐趋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滤食性贝类 摄食率 影响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滤食性贝类对浅海养殖系统中营养盐循环的影响 被引量:49
19
作者 秦培兵 卢继武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27-29,共3页
关键词 滤食性贝类 浅海洋殖系统 营养盐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明矾浆和滤食性动物控制月湖的蓝藻水华 被引量:19
20
作者 金春华 陆开宏 王扬才 《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 CAS 2004年第2期147-151,共5页
2 0 0 0年初夏宁波月湖发生大面积蓝藻水华。同年 8月 1m2 水面喷洒 5 5 .6 g改性明矾浆应急除藻后 ,蓝藻水华基本消失。 2 0 0 0年底和 2 0 0 1年初 ,1hm2 水面放养尾均重 2 5 .6 g鲢、鳙鱼种35 0 0尾和平均体长 7.5cm的三角帆蚌蚌种 6... 2 0 0 0年初夏宁波月湖发生大面积蓝藻水华。同年 8月 1m2 水面喷洒 5 5 .6 g改性明矾浆应急除藻后 ,蓝藻水华基本消失。 2 0 0 0年底和 2 0 0 1年初 ,1hm2 水面放养尾均重 2 5 .6 g鲢、鳙鱼种35 0 0尾和平均体长 7.5cm的三角帆蚌蚌种 6 70 0尾。 2 0 0 1和 2 0 0 2年不再出现蓝藻水华 ,水体表观质量明显提高 ,透明度保持在 10 0cm以上。 2 0 0 1年 8月份月湖浮游蓝藻数量比 2 0 0 0年同期下降 87.5 % ,总氮下降 2 6 .0 % ,总磷下降 70 .0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营养化 蓝藻水华 明矾浆 滤食性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