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索症状性颈动脉漂浮血栓(carotid free-floating thrombus,CFFT)血管内治疗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08年8月—2022年11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诊断为症状性CFFT,并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的患者,分析C...目的探索症状性颈动脉漂浮血栓(carotid free-floating thrombus,CFFT)血管内治疗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08年8月—2022年11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诊断为症状性CFFT,并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的患者,分析CFFT患者临床表现、危险因素、病变部位、颈动脉支架器材、手术方式及临床效果。结果共纳入6例CFFT导致急性脑梗死的患者,其中女性4例(66.7%),发病年龄中位数63.5(48.0~68.7)岁。术前NIHSS评分中位数3.0(0~3.5)分,mRS评分中位数2.0(1.0~3.0)分。6例患者中,血栓位于右侧颈总动脉中远段1例,左侧颈内动脉C1段1例,右侧颈内动脉C1段4例,2例患者合并颈动脉原位重度狭窄。患者均接受了远端保护装置下的支架置入术,2例合并原位狭窄者支架置入前进行了球囊预扩张。5例患者置入了Wallstent闭环支架,1例患者置入了Precise开环支架。所有患者术中均未发生血栓脱落、远端大血管闭塞事件。1例(16.7%)患者术后12 h因支架内血栓发生脑水肿及病情加重。所有患者术后7 d NIHSS评分中位数减至1.0(0~3.0)分,术后90 d mRS评分中位数为1.0(0~2.0)分。结论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可能是治疗症状性CFFT的一种可行的安全有效的方法。展开更多
连续54例经 B 型超声诊断为下肢急性近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分两组:A 组17例患者检出漂浮血栓,B 组37例为非漂浮(附壁)血栓。A 组5例(29.4%)和 B 组4例(10.8%)(P=0.12)在超声检查前已诊断肺栓塞。另4例患者在随访过程中发生经肺扫描...连续54例经 B 型超声诊断为下肢急性近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分两组:A 组17例患者检出漂浮血栓,B 组37例为非漂浮(附壁)血栓。A 组5例(29.4%)和 B 组4例(10.8%)(P=0.12)在超声检查前已诊断肺栓塞。另4例患者在随访过程中发生经肺扫描证实的肺栓塞。肺栓塞发生率在 A 组中为42.9%(3/7例),B 组中为4.8%(1/21例)(P=0.04),其中3例 A 组患者静脉超声显象表明原漂浮血栓游离段均已消失。本文证实:(1)静脉漂浮血栓时发生肺栓塞的危险性增加,(2)在密切超声随访过程中,漂浮血栓游离段的突然消失强烈提示肺栓塞。展开更多
目的 研究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替罗非班治疗颈动脉漂浮血栓相关脑梗死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6月—2022年9月收治的颈动脉漂浮血栓相关脑梗死10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常规组、替罗非班组、依达拉奉组和联合组各25例。常规组予常规综...目的 研究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替罗非班治疗颈动脉漂浮血栓相关脑梗死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6月—2022年9月收治的颈动脉漂浮血栓相关脑梗死10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常规组、替罗非班组、依达拉奉组和联合组各25例。常规组予常规综合治疗,在此基础上,替罗非班组予替罗非班治疗,依达拉奉组予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联合组予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替罗非班治疗,各组疗程均为14 d。比较4组临床疗效,不同时点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Bathel量表评分、炎性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水平,以及治疗安全性。结果 联合组疗效优于替罗非班组、依达拉奉组、常规组(P<0.05)。4组入院7、14、30、90 d NIHSS评分均低于入院时(P<0.05),且呈逐渐降低趋势;联合组入院7、14、30、90 d NIHSS评分低于替罗非班组、依达拉奉组及常规组(P<0.05)。入院90 d时4组mRS评分[常规组(3.48±0.45)分、替罗非班组(2.00±0.38)分、依达拉奉组(2.16±0.42)分、联合组(0.92±0.12)分]较入院时[常规组(4.28±0.65)分、替罗非班组(4.40±0.71)分、依达拉奉组(4.28±0.63)分、联合组(4.44±0.71)分]改善(P<0.05);联合组入院90 d时mRS评分低于替罗非班组、依达拉奉组及对照组(P<0.05)。入院90 d时4组Bathel量表评分均高于入院时(P<0.05);联合组入院90 d时Bathel量表评分高于依达拉奉组、替罗非班组、常规组(P<0.05)。4组入院7、14 d hs-CRP、NLR均低于入院时(P<0.05);联合组入院7、14 d hs-CRP、NLR均低于依达拉奉组、替罗非班组、常规组(P<0.05)。4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替罗非班治疗颈动脉漂浮血栓相关脑梗死,能减小颈内动脉漂浮物,减轻神经缺损,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抑制炎症反应,从而增强疗效,且安全性高。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索症状性颈动脉漂浮血栓(carotid free-floating thrombus,CFFT)血管内治疗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08年8月—2022年11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诊断为症状性CFFT,并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的患者,分析CFFT患者临床表现、危险因素、病变部位、颈动脉支架器材、手术方式及临床效果。结果共纳入6例CFFT导致急性脑梗死的患者,其中女性4例(66.7%),发病年龄中位数63.5(48.0~68.7)岁。术前NIHSS评分中位数3.0(0~3.5)分,mRS评分中位数2.0(1.0~3.0)分。6例患者中,血栓位于右侧颈总动脉中远段1例,左侧颈内动脉C1段1例,右侧颈内动脉C1段4例,2例患者合并颈动脉原位重度狭窄。患者均接受了远端保护装置下的支架置入术,2例合并原位狭窄者支架置入前进行了球囊预扩张。5例患者置入了Wallstent闭环支架,1例患者置入了Precise开环支架。所有患者术中均未发生血栓脱落、远端大血管闭塞事件。1例(16.7%)患者术后12 h因支架内血栓发生脑水肿及病情加重。所有患者术后7 d NIHSS评分中位数减至1.0(0~3.0)分,术后90 d mRS评分中位数为1.0(0~2.0)分。结论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可能是治疗症状性CFFT的一种可行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文摘连续54例经 B 型超声诊断为下肢急性近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分两组:A 组17例患者检出漂浮血栓,B 组37例为非漂浮(附壁)血栓。A 组5例(29.4%)和 B 组4例(10.8%)(P=0.12)在超声检查前已诊断肺栓塞。另4例患者在随访过程中发生经肺扫描证实的肺栓塞。肺栓塞发生率在 A 组中为42.9%(3/7例),B 组中为4.8%(1/21例)(P=0.04),其中3例 A 组患者静脉超声显象表明原漂浮血栓游离段均已消失。本文证实:(1)静脉漂浮血栓时发生肺栓塞的危险性增加,(2)在密切超声随访过程中,漂浮血栓游离段的突然消失强烈提示肺栓塞。
文摘目的 研究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替罗非班治疗颈动脉漂浮血栓相关脑梗死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6月—2022年9月收治的颈动脉漂浮血栓相关脑梗死10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常规组、替罗非班组、依达拉奉组和联合组各25例。常规组予常规综合治疗,在此基础上,替罗非班组予替罗非班治疗,依达拉奉组予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联合组予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替罗非班治疗,各组疗程均为14 d。比较4组临床疗效,不同时点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Bathel量表评分、炎性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水平,以及治疗安全性。结果 联合组疗效优于替罗非班组、依达拉奉组、常规组(P<0.05)。4组入院7、14、30、90 d NIHSS评分均低于入院时(P<0.05),且呈逐渐降低趋势;联合组入院7、14、30、90 d NIHSS评分低于替罗非班组、依达拉奉组及常规组(P<0.05)。入院90 d时4组mRS评分[常规组(3.48±0.45)分、替罗非班组(2.00±0.38)分、依达拉奉组(2.16±0.42)分、联合组(0.92±0.12)分]较入院时[常规组(4.28±0.65)分、替罗非班组(4.40±0.71)分、依达拉奉组(4.28±0.63)分、联合组(4.44±0.71)分]改善(P<0.05);联合组入院90 d时mRS评分低于替罗非班组、依达拉奉组及对照组(P<0.05)。入院90 d时4组Bathel量表评分均高于入院时(P<0.05);联合组入院90 d时Bathel量表评分高于依达拉奉组、替罗非班组、常规组(P<0.05)。4组入院7、14 d hs-CRP、NLR均低于入院时(P<0.05);联合组入院7、14 d hs-CRP、NLR均低于依达拉奉组、替罗非班组、常规组(P<0.05)。4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替罗非班治疗颈动脉漂浮血栓相关脑梗死,能减小颈内动脉漂浮物,减轻神经缺损,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抑制炎症反应,从而增强疗效,且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