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9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头孢曲松钠联合苄星青霉素在促进老年晚期潜伏梅毒患者疾病转归中的作用
1
作者 勾志红 武文凤 陈梅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11期132-135,共4页
探究头孢曲松钠联合苄星青霉素在促进老年晚期潜伏梅毒患者疾病转归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老年晚期潜伏梅毒患者46例(对照组23例实施苄星青霉素进行治疗,观察组23例联合实施头孢曲松钠和苄星青霉素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的血清 Tru... 探究头孢曲松钠联合苄星青霉素在促进老年晚期潜伏梅毒患者疾病转归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老年晚期潜伏梅毒患者46例(对照组23例实施苄星青霉素进行治疗,观察组23例联合实施头孢曲松钠和苄星青霉素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的血清 Trust 转阴率、皮损症状消退时间、免疫功能指标水平、生活质量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血清 Trust 转阴率更高(P<0.05),观察组的皮损症状消退时间更短(P<0.05),观察组的CD3+、CD4+、CD4+/CD8+水平更高,CD8+水平更低(P<0.05),观察组的生活质量评分更高(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 对老年晚期潜伏梅毒患者联合实施头孢曲松钠和苄星青霉素进行治疗,有利于梅毒螺旋体的持续清除,有助于缩短治疗时间,提高治疗效果,而且还可以通过不同的抗菌机制共同作用于病原体,减少耐药性的发生,减轻梅毒对机体各系统造成的损害,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孢曲松钠 苄星青霉素 老年晚期潜伏梅毒 疾病转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抗生素对老年晚期潜伏梅毒患者血清RPR滴度及IL-17、IL-23水平的影响
2
作者 闫宁 于晓云 +1 位作者 李子海 刘文丽 《医学综述》 CAS 2024年第10期1275-1280,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抗生素对老年晚期潜伏梅毒患者血清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滴度及白细胞介素(IL)-17、IL-23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抽样便利法选择2021年12月至2022年7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医院皮肤科收治的100例老年晚期潜伏... 目的探讨不同抗生素对老年晚期潜伏梅毒患者血清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滴度及白细胞介素(IL)-17、IL-23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抽样便利法选择2021年12月至2022年7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医院皮肤科收治的100例老年晚期潜伏梅毒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抗生素治疗分为头孢曲松钠组和苄星青霉素组,各50例。头孢曲松钠组给予静脉滴注头孢曲松钠,每次1 g,每日1次,连续治疗10 d;苄星青霉素组给予肌内注射苄星青霉素,每次240万U,每周1次,连续治疗3次。治疗结束后对所有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比较两组治疗后6个月、治疗后1年血清RPR滴度转阴情况,同时对比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1年IL-17、IL-23及免疫功能变化情况,并观察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6个月、治疗后1年,头孢曲松钠组患者血清RPR滴度转阴率均高于苄星青霉素组[28.00%(14/50)比12.00%(6/50)、58.00%(29/50)比38.00%(19/50)](P<0.05)。IL-17、IL-23治疗前后的主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考虑测量时间,各指标组间的主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各指标组间和时点间存在交互作用(P<0.05或P<0.01),治疗后1年,头孢曲松钠组IL-17、IL-23水平低于苄星青霉素组(P<0.05)。CD3^(+)、CD8^(+)、CD4^(+)/CD8^(+)治疗前后的主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考虑测量时间,各指标组间的主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指标组间和时点间存在交互作用(P<0.05或P<0.01),治疗后1年,头孢曲松钠组CD3^(+)、CD4^(+)/CD8^(+)高于苄星青霉素组,CD8^(+)低于苄星青霉素组(P<0.05)。两组治疗期间腹泻、局部皮疹及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苄星青霉素相比,头孢曲松钠治疗老年晚期潜伏梅毒更能提高患者血清RPR滴度转阴率,降低IL-17、IL-23水平,提高免疫功能,且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潜伏梅毒 老年患者 血清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滴度 白细胞介素-17 白细胞介素-2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孢曲松钠联合苄星青霉素治疗潜伏梅毒临床研究
3
作者 杨蓉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12期038-041,共4页
研究头孢曲松钠联合苄星青霉素治疗潜伏梅毒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本院在2022年1月至2024年3月期间收治的80例潜伏梅毒患者,随机分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各项治疗效果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潜伏梅... 研究头孢曲松钠联合苄星青霉素治疗潜伏梅毒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本院在2022年1月至2024年3月期间收治的80例潜伏梅毒患者,随机分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各项治疗效果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潜伏梅毒患者通过头孢曲松钠联合苄星青霉素治疗,可提升其临床效果,价值高,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孢曲松钠 苄星青霉素 潜伏梅毒 临床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潜伏梅毒85例血清学检测分析 被引量:50
4
作者 陈春梅 曾志良 段逸群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329-330,共2页
关键词 潜伏梅毒 梅毒 血清学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孢曲松钠联合苄星青霉素治疗潜伏梅毒血清快速血浆反应素的转归 被引量:31
5
作者 闫宁 陈斌 +4 位作者 蒋辉丽 李燃 李子海 于晓云 华云晖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2014年第6期349-351,共3页
目的观察头孢曲松钠联合苄星青霉素治疗潜伏梅毒患者血清快速血浆反应素(RPR)的转归。方法 88例潜伏梅毒患者被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早期潜伏梅毒23例,晚期潜伏梅毒22例)和对照组43例(早期潜伏梅毒22例,晚期潜伏梅毒21例)。观察组采用头... 目的观察头孢曲松钠联合苄星青霉素治疗潜伏梅毒患者血清快速血浆反应素(RPR)的转归。方法 88例潜伏梅毒患者被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早期潜伏梅毒23例,晚期潜伏梅毒22例)和对照组43例(早期潜伏梅毒22例,晚期潜伏梅毒21例)。观察组采用头孢曲松钠2 g/d,连用14 d,休息1周后苄星青霉素240万U,1次/周,连续3次;对照组应用苄星青霉素240万U,1次/周,连续3次;治疗后的第3、6,9,12,18,24个月复查梅毒RPR试验和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PPA)。结果随访至治疗后的第24个月时,观察组中早期潜伏梅毒患者有16例血清RPR转阴,痊愈率为69.57%,晚期潜伏梅毒患者有6例血清RPR转阴,痊愈率27.27%;对照组中早期潜伏梅毒患者有8例血清RPR转阴,痊愈率为36.36%,晚期潜伏梅毒患者有2例血清RPR转阴,痊愈率为9.52%。2组中的早期潜伏梅毒痊愈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潜伏梅毒痊愈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孢曲松钠联合苄星青霉素治疗早期潜伏梅毒的效果较单一使用苄星青霉素显著,表现在血清RPR阴转时间缩短,转阴率高,血清固定率降低,对晚期潜伏梅毒患者的治疗效果与单纯使用苄星青霉素没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孢曲松钠 苄星青霉素 潜伏梅毒 梅毒血清快速血浆反应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住院患者潜伏梅毒的调查分析 被引量:12
6
作者 张皎 李培 袁定芬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93-297,共5页
目的探讨综合医院住院患者中潜伏梅毒的感染情况。方法对本院2005年10月至2009年9月间249例潜伏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49例潜伏梅毒患者在性别上不存在差异,>20岁的各年龄段均有病例,>60岁的占有较高比例(35.74... 目的探讨综合医院住院患者中潜伏梅毒的感染情况。方法对本院2005年10月至2009年9月间249例潜伏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49例潜伏梅毒患者在性别上不存在差异,>20岁的各年龄段均有病例,>60岁的占有较高比例(35.74%);潜伏梅毒患者病例数逐年增多,主要分布于骨科、普外科、妇产科等16个科室,骨科为潜伏梅毒的高发科室。潜伏梅毒患者血清TRUST滴度较低,1∶4以下占62.65%。结论潜伏梅毒好发年龄较宽,在老年人中占有较高的比例。潜伏梅毒患者病例数逐年增多,在住院患者中分布较广,有一定的流行病学特征。常规对住院病人进行梅毒筛查试验是及早发现梅毒并防止其传播的有效措施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住院患者 潜伏梅毒 回顾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杭州地区潜伏梅毒流行病学特征及影响临床疗效的因素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刘继峰 叶瑜剑 +3 位作者 章一近 王平 黎钊 刘克敏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2020年第6期528-532,共5页
目的对杭州地区潜伏梅毒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对影响临床疗效的因素进行分析,为潜伏梅毒的诊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杭州地区215例潜伏梅毒患者,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学历,职业,就诊原因,病情分期,梅毒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 目的对杭州地区潜伏梅毒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对影响临床疗效的因素进行分析,为潜伏梅毒的诊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杭州地区215例潜伏梅毒患者,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学历,职业,就诊原因,病情分期,梅毒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滴度及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TP-Ab)检测结果及使用的治疗药物。治疗后每3个月检测1次TRUST及TP-Ab,直到12个月为止。进行6个月和12个月时的TRUST转阴率和治疗有效率与性别,治疗药物,潜伏梅毒分期及治疗前TRUST滴度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杭州地区215例潜伏梅毒中男142例,女73例。职业中农民最多,有65例,其次是工人43例,商业服务36例。文化程度以小学,初中及高中最多,分别有38例,62例及43例。就诊原因中配偶一方有梅毒而就诊的最多,有37例,其次是办理健康证及手术前梅毒抗体筛查阳性,各有35例及31例。早期潜伏、晚期潜伏和不定期潜伏梅毒各有56例,87例及72例。治疗后6个月及12个月时早期潜伏梅毒的TRUST转阴率显著高于晚期及不定期潜伏梅毒,χ2分别为15.65和15.83,均P<0.01,但治疗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2.12和1.95,均P>0.05。治疗后6个月及12个月,治疗前TRUST≥1∶16患者的转阴率均显著高于TRUST≤1∶8患者,χ2分别为15.84和49,67,P<0.01,6个月和12个月的有效率上TRUST≥1∶16患者也显著高于TRUST≤1∶8患者,χ2分别为69.16和50.39,均P<0.01。TRUST转阴率及治疗有效率与性别和治疗药物没有明显相关性。结论杭州地区潜伏梅毒以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民和工人为主,潜伏梅毒的分期及治疗前TRUST滴度高低是影响潜伏梅毒患者TRUST转阴率及治疗有效率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伏梅毒 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 流行病学 影响因素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浆梅毒螺旋体DNA含量与潜伏梅毒患者传染性的相关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蔡川川 蔡艳霞 +1 位作者 杨日东 吴志华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911-913,共3页
目的观察潜伏梅毒患者血浆中梅毒螺旋体DNA(TPDNA)含量与传染性的相关性。方法应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32例潜伏梅毒患者及其固定性伴侣血浆中TPDNA含量。结果 TPDNA阳性13例,DNA为5.26×102~2.56×104copies/mL;其中16例的性伴... 目的观察潜伏梅毒患者血浆中梅毒螺旋体DNA(TPDNA)含量与传染性的相关性。方法应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32例潜伏梅毒患者及其固定性伴侣血浆中TPDNA含量。结果 TPDNA阳性13例,DNA为5.26×102~2.56×104copies/mL;其中16例的性伴侣确诊为梅毒,其TPDNA阳性6例,DNA为1.23×102~3.34×104copies/mL。早期梅毒患者性伴侣的感染率(61.1%)高于晚期梅毒患者(35.7%)。TPDNA含量高的患者性伴的梅毒感染率较高,相应的TPDNA检出率亦较高。女性TPDNA的阳性率高于男性(P<0.05)。结论潜伏梅毒患者的传染性与血浆中TPDNA含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伏梅毒 荧光定量PCR 梅毒螺旋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12例潜伏梅毒病例诊断依据调查 被引量:5
9
作者 王洪军 傅更锋 +2 位作者 沈燕 刘彬 还锡萍 《江苏预防医学》 CAS 2010年第6期35-36,共2页
关键词 梅毒 潜伏梅毒 诊断依据 血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潜伏梅毒患者脑脊液梅毒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3
10
作者 吴昌辉 马泽麟 +1 位作者 陈述文 梁连辉 《广西医学》 CAS 2004年第10期1444-1446,共3页
目的 检测潜伏梅毒患者脑脊液中的梅毒抗体 ,探讨脑脊液检测对无症状神经梅毒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6 0例潜伏梅毒患者进行脑脊液常规及VDRL、FTA -Abs、TPHA和IgM检测。 结果 常规检测 6 3.3%蛋白升高 ,30 %葡萄糖升高 ;2 9例患... 目的 检测潜伏梅毒患者脑脊液中的梅毒抗体 ,探讨脑脊液检测对无症状神经梅毒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6 0例潜伏梅毒患者进行脑脊液常规及VDRL、FTA -Abs、TPHA和IgM检测。 结果 常规检测 6 3.3%蛋白升高 ,30 %葡萄糖升高 ;2 9例患者脑脊液梅毒抗体检测阳性 ,其中VDRL、FTA -Abs、IgM和TPHA阳性者分别为 2、6、7、14例 ,4种方法检出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脑脊液梅毒抗体检测有助于潜伏梅毒患者中无症状神经梅毒的诊断 ,对潜伏梅毒患者的治疗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患者 潜伏梅毒 脑脊液 梅毒抗体 体检 诊断 临床意义 结论 重要意义 显著性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沂市人民医院住院患者潜伏梅毒感染情况分析 被引量:8
11
作者 肖淑辉 王金凤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68-169,共2页
目的探讨综合医院住院患者中潜伏梅毒的感染情况。方法对本院2007年1月-2011年10月住院患者中被确诊为潜伏梅毒的278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潜伏梅毒278例,男∶女为1∶1.46;41~50岁为高发年龄段,占26.6%;以31~60岁年龄段... 目的探讨综合医院住院患者中潜伏梅毒的感染情况。方法对本院2007年1月-2011年10月住院患者中被确诊为潜伏梅毒的278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潜伏梅毒278例,男∶女为1∶1.46;41~50岁为高发年龄段,占26.6%;以31~60岁年龄段居多;占67.2%。女性31~40岁患病率最高,占16.2%;男性41~50岁患病率最高,占12.2%。潜伏梅毒患者分布于妇产科、骨科和普外科等17个临床科室,但妇产科检出率最高,占25.2%。结论近年来潜伏梅毒增长速度较快,以女性为著;潜伏梅毒患者中,女性年龄偏小,男性年龄偏大;且在住院患者中分布较广,妇产科是梅毒监测的重点科室;对具有高危因素的住院患者应进行常规筛检梅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住院患者 潜伏梅毒 流行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期先天潜伏梅毒的实验室诊断 被引量:16
12
作者 潘鹏 熊礼宽 周华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5年第1期42-44,共3页
关键词 新生儿期 潜伏梅毒 先天梅毒 实验室诊断 早治疗 无症状 早诊断 胎传梅毒 宫内感染 隐性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潜伏梅毒患者及其性伴临床与梅毒血清学分析 被引量:12
13
作者 蔡川川 杨日东 陈绍谦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5年第7期518-520,共3页
目的:了解潜伏梅毒患者及其性伴在临床表现和血清学方面的异同.方法:对40例潜伏梅毒患者及其性伴进行了临床特点和血清学的分析.结果:潜伏梅毒患者女性明显高于男性;由于性伴检测出梅毒而追踪发现的仅有15例,占27.3%,40例潜伏梅毒患者中... 目的:了解潜伏梅毒患者及其性伴在临床表现和血清学方面的异同.方法:对40例潜伏梅毒患者及其性伴进行了临床特点和血清学的分析.结果:潜伏梅毒患者女性明显高于男性;由于性伴检测出梅毒而追踪发现的仅有15例,占27.3%,40例潜伏梅毒患者中,血清RPR滴度介于1:1~1:128之间.40例性伴中,15例确诊为潜伏梅毒,5例为显性梅毒,血清RPR滴度介于1:16~1:64之间.治疗后6个月与治疗后3个月的RPR转阴率无显著差异(χ2=0.0518,P>0.05),而治疗后6个月与治疗后3个月的IgM转阴率有显著差异(x2=3.9759,P<0.05).结论:必须注重对潜伏梅毒患者的筛查和性伴的追踪检查,同时对确诊患者进行血清学的评估和治疗,对减少梅毒的发病率和降低感染艾滋病的风险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伏梅毒 性生活 临床表现 梅毒血清学 艾滋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梅毒螺旋体IgM抗体的检测及其在潜伏梅毒传染性评估中的作用 被引量:8
14
作者 黄士纲 车雅敏 傅志宜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12年第1期53-56,共4页
潜伏梅毒的特点是患者在血清学检测阳性的情况下从未发生任何临床症状或者症状已消失,这往往给临床医师在判断病程及确定治疗方案时带来一定难度。近年来,潜伏梅毒患者大幅上升,且逐渐取代一期梅毒成为了报告病例中的主要梅毒类型。血... 潜伏梅毒的特点是患者在血清学检测阳性的情况下从未发生任何临床症状或者症状已消失,这往往给临床医师在判断病程及确定治疗方案时带来一定难度。近年来,潜伏梅毒患者大幅上升,且逐渐取代一期梅毒成为了报告病例中的主要梅毒类型。血清学检测对潜伏梅毒有重要的诊断意义。梅毒螺旋体IgM抗体产生的时间较早,可看作是梅毒早期感染并活动的一项血清学标志。本文就梅毒螺旋体IgM抗体对评估潜伏梅毒传染性的意义做一概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伏梅毒 血清学检测 梅毒螺旋体IgM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9~2003年住院病人潜伏梅毒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8
15
作者 邓云华 王澍弘 周礼义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5年第7期538-539,共2页
对我院1999年1月~2003年12月住院病人中潜伏梅毒患者病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探讨我院1999~2003年住院病人中潜伏梅毒的流行病学特征.发现92例无症状TPPA阳性者中存在潜伏梅毒83例.潜伏梅毒患病人数逐年增多,男女之比为1:1.77.患者分... 对我院1999年1月~2003年12月住院病人中潜伏梅毒患者病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探讨我院1999~2003年住院病人中潜伏梅毒的流行病学特征.发现92例无症状TPPA阳性者中存在潜伏梅毒83例.潜伏梅毒患病人数逐年增多,男女之比为1:1.77.患者分布于我院外科、妇产科等7个科室.潜伏梅毒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女性多发于25~35岁,而男性多发于35~45岁.潜伏梅毒病例在住院患者中分布较广.因此,对存在高危因素的住院患者进行常规梅毒筛查试验是及早发现潜伏梅毒并防止其传播的有效防治措施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99~2003年 住院病人 潜伏梅毒 流行病学 性行为 疾病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治疗干预对不同妊期潜伏梅毒孕妇新生儿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杨日东 刘金花 +6 位作者 田广南 黄茂芳 汤少开 邱小珊 林仕英 梁慕兰 陈展琳 《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 2006年第4期276-278,287,共4页
目的:探讨对不同妊娠时期的潜伏梅毒孕妇进行驱梅治疗后对其新生儿的影响。方法:对早、中、晚妊娠并发潜伏梅毒的50例孕妇分别进行驱梅治疗,于新生儿出生一个月内进行梅毒快速反应试验(RPR)、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和梅毒IgM(TP-... 目的:探讨对不同妊娠时期的潜伏梅毒孕妇进行驱梅治疗后对其新生儿的影响。方法:对早、中、晚妊娠并发潜伏梅毒的50例孕妇分别进行驱梅治疗,于新生儿出生一个月内进行梅毒快速反应试验(RPR)、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和梅毒IgM(TP-IgM)检测,比较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的发病状况,并与13例未经治疗的潜伏梅毒妊娠所生新生儿的检测结果相对照。结果:不同时期妊娠并发潜伏梅毒经驱梅治疗后,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的发生率分别为5.00%、14.29%、35.71%,而未经治疗的潜伏梅毒孕妇所生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的发生率为76.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及早对孕妇进行梅毒血清学筛查并及时对潜伏梅毒孕妇进行驱梅治疗是降低新生儿先天性梅毒发病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伏梅毒 孕妇 新生儿 先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潜伏梅毒患者治疗前后血浆梅毒螺旋体DNA的定量检测 被引量:2
17
作者 蔡川川 李芳谷 +1 位作者 吴志华 杨日东 《右江医学》 2012年第3期306-308,F0004,共4页
目的探讨血浆梅毒螺旋体DNA(TP DNA)定量检测在潜伏梅毒疗效观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2例(早期18例,晚期14例)潜伏梅毒患者,用荧光定量PCR检测苄星青霉素治疗前后血浆TP DNA拷贝量。结果治疗前早期、晚期潜伏梅毒患者TP DNA阳性率分别... 目的探讨血浆梅毒螺旋体DNA(TP DNA)定量检测在潜伏梅毒疗效观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2例(早期18例,晚期14例)潜伏梅毒患者,用荧光定量PCR检测苄星青霉素治疗前后血浆TP DNA拷贝量。结果治疗前早期、晚期潜伏梅毒患者TP DNA阳性率分别为50%、28.6%,而TP DNA拷贝量分别为3.2×103~2.56×104、5.26×102~8.4×103 copies/ml;治疗后3个月早期、晚期患者TP DNA阳性例数分别为2例、1例,治疗后6个月早期、晚期患者TP DNA阳性例数分别为4例、2例。结论血浆TP DNA定量检测可用于潜伏梅毒的诊断和疗效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伏梅毒 梅毒螺旋体 荧光定量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潜伏梅毒患者突发性耳聋8例报告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勇刚 张淼 +2 位作者 张伟 张帆 原晶晶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 2018年第5期358-360,共3页
目的分析潜伏梅毒患者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症状、诊疗经过及随访效果,为临床鉴别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潜伏梅毒的8例(其中1例合并HIV)突发性耳聋患者的临床症状、听力结果、血清学结果、诊疗经过及预后效果。结果潜伏梅毒的... 目的分析潜伏梅毒患者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症状、诊疗经过及随访效果,为临床鉴别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潜伏梅毒的8例(其中1例合并HIV)突发性耳聋患者的临床症状、听力结果、血清学结果、诊疗经过及预后效果。结果潜伏梅毒的突发性耳聋患者的临床特征是以单侧突发性听力下降为主,多数伴有耳鸣(6/8),少数伴有眩晕(3/8),听力损失程度和类型特征不典型;中度、平坦型听力曲线治疗后听力改善有一定效果。结论对于已知潜伏梅毒突发性耳聋患者,及早积极采取规范驱梅治疗结合突发性耳聋诊疗对部分患者听力有一定改善效果。诊疗过程中建议加强病史采集,以及梅毒血清学检测,以防漏诊误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伏梅毒 突发性耳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6例潜伏梅毒患者及其性伴侣梅毒螺旋体血清学检测 被引量:8
19
作者 蔡益芹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09年第7期535-536,共2页
目的了解潜伏梅毒患者及其性伴侣在血清学方面的异同。方法对76例潜伏梅毒患者及其性伴侣进行梅毒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学试验(TRUST)和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检测分析。结果潜伏梅毒患者女性明显高于男性,由于性伴侣检出梅毒而追... 目的了解潜伏梅毒患者及其性伴侣在血清学方面的异同。方法对76例潜伏梅毒患者及其性伴侣进行梅毒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学试验(TRUST)和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检测分析。结果潜伏梅毒患者女性明显高于男性,由于性伴侣检出梅毒而追踪发现的仅有24例,占24.0%,76例潜伏梅毒患者中,血清TRUST滴度介于1∶2~1∶64之间,性伴侣血清TRUST滴度介于1∶2~1∶32之间,3个月后复查TRUST滴度明显下降,1年后TRUST转阴。结论必须加强对潜伏梅毒患者的筛查和性伴侣的追查,同时对确诊患者进行血清学评估和治疗,对减少梅毒的发病率及降低艾滋病的感染率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伏梅毒 梅毒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学试验 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潜伏梅毒患者及其性伴血清中Th1/Th2细胞因子变化 被引量:6
20
作者 蔡川川 陈嵘祎 +1 位作者 李芳谷 杨日东 《广东医学院学报》 2011年第6期605-607,共3页
目的观察潜伏梅毒患者及其性伴血清中Th1/Th2细胞因子变化。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40例潜伏梅毒患者及其性伴血清中IL-2、IL-4、IL-10、IL-12、IFN-γ水平。结果潜伏梅毒患者IL-2、IFN-γ和IL-12水平较正常对照组低,而IL-4和IL-1... 目的观察潜伏梅毒患者及其性伴血清中Th1/Th2细胞因子变化。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40例潜伏梅毒患者及其性伴血清中IL-2、IL-4、IL-10、IL-12、IFN-γ水平。结果潜伏梅毒患者IL-2、IFN-γ和IL-12水平较正常对照组低,而IL-4和IL-10水平升高;感染性伴的IL-2和IL-12水平较非感染者低,而IL-4和IL-10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潜伏梅毒患者及其感染性伴均可出现IL-12水平降低和Th1/Th2偏移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伏梅毒 细胞免疫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