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适应性预期菲利普斯曲线的中国潜在产出增长率估计研究
1
作者 刘伟 《特区经济》 2013年第8期205-207,共3页
本文首先对传统的产出缺口估计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然后提出一种全新的估计中国潜在产出增长率的方法,即适应性预期菲利普斯曲线估计法。接着本文选取1978~2011年的数据,运用适应性预期菲利普斯曲线对我国潜在产出增长率进行了估计... 本文首先对传统的产出缺口估计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然后提出一种全新的估计中国潜在产出增长率的方法,即适应性预期菲利普斯曲线估计法。接着本文选取1978~2011年的数据,运用适应性预期菲利普斯曲线对我国潜在产出增长率进行了估计,结果发现,1996年前后,我国产出增长率发生了裂变,由1978~1996年期间的年均6.78%上升到1997~2011年期间的8.13%。最后,本文分析了运用该法估计的中国潜在产出增长率在三个方面的政策价值,即监控通货膨胀、制定合理的货币政策、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出缺口 适应性预期菲利普斯曲线 潜在产出增长 通货膨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源错配、企业异质性与产出增长潜力 被引量:1
2
作者 周申 倪何永乐 《商业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74-88,共15页
本文将企业要素份额异质性引入Hsieh和Klenow(2009)的理论框架,放松同行业企业要素产出弹性相同的假设,并提出一种可以测度企业层面资源错配水平的核算方法。利用1998-2007年微观企业数据,采用De Loecker和Warzynski(2012)的控制函数法... 本文将企业要素份额异质性引入Hsieh和Klenow(2009)的理论框架,放松同行业企业要素产出弹性相同的假设,并提出一种可以测度企业层面资源错配水平的核算方法。利用1998-2007年微观企业数据,采用De Loecker和Warzynski(2012)的控制函数法测算了中国制造业企业的要素产出弹性,并根据本文的核算框架,测算了中国制造业行业与企业的资源错配程度以及产出损失。研究结果显示,样本期内中国制造业行业与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具有明显提升;在控制产出弹性异质性因素后,消除资源错配带来的潜在制造业产出增长为75.4%-91.6%,低于Hsieh和Klenow(2009)的结果,如果忽略企业异质性因素,很可能高估资源重新配置的产出增长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错配 潜在产出增长 要素产出弹性 企业异质性 HK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经济周期波动对长期经济增长影响的非对称效应——基于面板门限回归模型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田依民 《经济问题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5-31,共7页
本文利用1978年至2011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通过建立两个面板门限回归模型,来实证分析了以产出缺口代表的经济周期波动对潜在产出增长率和未来三年实际产出平均增长率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产出缺口对两者都产生了显著的负向的影响,同时存... 本文利用1978年至2011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通过建立两个面板门限回归模型,来实证分析了以产出缺口代表的经济周期波动对潜在产出增长率和未来三年实际产出平均增长率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产出缺口对两者都产生了显著的负向的影响,同时存在着显著的非线性的门限效应。当经济处于严重衰退阶段时,产出缺口对两者负向影响的程度是最大的;当经济处于扩张或繁荣阶段时,产出缺口对潜在产出增长率的影响是不显著的,对未来平均增长率的负向影响程度是最小的。政府在面临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时,应该在政策上引导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重视经济系统自身的调节和修复功能,从而使经济长期保持稳定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周期 潜在产出增长 长期经济增长 面板门限回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什么才是中国经济“缩长”之谜的可信谜底
4
作者 方红生 《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4-9,共6页
通过对两大假说的全面和深入的分析,我们认为与生产能力过剩说相比总需求不足说更可信,主要理由:第一,在现有的估计技术条件下,我们并没有发现通货紧缩发生之前存在潜在产出增长率突变的证据,因此,生产能力过剩说就被证伪,总需求不足说... 通过对两大假说的全面和深入的分析,我们认为与生产能力过剩说相比总需求不足说更可信,主要理由:第一,在现有的估计技术条件下,我们并没有发现通货紧缩发生之前存在潜在产出增长率突变的证据,因此,生产能力过剩说就被证伪,总需求不足说被证实。第二,生产能力过剩说并没有区分信贷紧缩和萎缩,而且模糊掉通货紧缩发生的时间概念。实际上,根据总需求不足说的分析,在通货紧缩发生之前,的确有充分的理由认为既存在信贷紧缩,也存在信贷萎缩。除此之外,生产能力过剩说在证明生产能力存在过剩方面也问题明显。第三,在破解"缩长"之谜的机制上,总需求不足说明确把握时间概念,将事实与说理融为一体,而生产能力过剩说没有做到这点,而且还存在严重的识别问题。除此之外,我们认为,以事实为基础的逻辑推理和正式经验证据支持的基于FTPL的假说可以从政策搭配的角度丰富总需求不足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概念 潜在产出增长 信贷萎缩 识别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财政政策变化及其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5
作者 Karen Dynan 《新金融评论》 2017年第3期10-24,共15页
2016年美国大选后,居民和企业信心上升,显示出美国人民期待新总统的政策能够提升短期和更长期的美国经济表现。不幸的是,这些期望有可能落空,原因是政策变化的范围可能有限,而且程度可能不及预期。按照历史标准,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 2016年美国大选后,居民和企业信心上升,显示出美国人民期待新总统的政策能够提升短期和更长期的美国经济表现。不幸的是,这些期望有可能落空,原因是政策变化的范围可能有限,而且程度可能不及预期。按照历史标准,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近年来表现不佳。经济供给方面的趋势是导致产出增长放缓的主要力量。潜在产出增长放缓的另一个原因是生产率(每小时产出)增长趋势的放缓。当然,经济增长并不仅仅是由供给侧的因素决定的,对于货物和服务的需求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虽然扩张性财政政策可能会通过增加需求在短期内提振国内生产总值,但是面临财政刺激措施,美联储可能会更快地提高联邦基金利率,因而对短期经济增长的净影响将会有限。美国经济似乎正在以大致2%的速度稳定增长,与大多数预测者认可的目前可持续的实际GDP长期增长率相似。这一步伐远低于20世纪后半叶的平均每年超过3%的增长率,主要是因为人口因素导致劳动力增长放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经济 潜在产出增长 财政政策 人口因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