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个体与社会心理的契合——试析中篇小说《生》的潜在结构 |
胡学星
|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
2006 |
0 |
|
2
|
续写:形态类型、潜在结构和中国城市项目 |
李焜(译)
刘乾(译)
|
《建筑师》
|
2025 |
|
|
3
|
层级形态与潜在结构——古城保护的理论与方法 |
丁沃沃
|
《建筑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1
|
|
4
|
红绿极简与他者的大要 以泥塑为例的人类学视域民间色彩潜在结构解读 |
顾浩
李成
|
《新美术》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1
|
|
5
|
混合IRT潜在模型及其应用轨迹 |
王霞
谭国华
王旭
张敏强
骆聪
|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
2014 |
2
|
|
6
|
论散文结构 |
陈剑晖
|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
2005 |
8
|
|
7
|
阳光地带的梦——西西《象我这样的一个女子》的意义结构 |
董炳月
|
《华文文学》
|
2003 |
4
|
|
8
|
传统文化的追寻与潜在主角的双重构建——阿城《棋王》的另一番品味 |
林晓华
|
《川北教育学院学报》
|
2002 |
0 |
|
9
|
带有离散高阶结构的认知诊断模型 |
郑坤
单娜
|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CAS
|
2023 |
0 |
|
10
|
论东西方封建结构的差异对经济形态过渡的影响 |
郝惠
|
《天中学刊》
|
1996 |
0 |
|
11
|
基于三重潜在空间的迁移学习 |
潘剑寒
|
《信息记录材料》
|
2019 |
0 |
|
12
|
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异常变化与若干强迫因子的关系 |
魏凤英
|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
2006 |
46
|
|
13
|
从库克的“奏鸣曲式分析”所引发的思考 |
陈鸿铎
|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1
|
|
14
|
天国花园的坍塌——新解顾城诗歌《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
李金凤
|
《枣庄学院学报》
|
2010 |
1
|
|
15
|
文化追寻与生命体验的双重构建——阿城《棋王》的另一种读法 |
林晓华
|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
2002 |
2
|
|
16
|
基于多元智能因素分析的教学策略 |
王理
冯洁
|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
2011 |
0 |
|
17
|
信息系统背景下组织和企业制度之间的适配问题研究 |
田敏
|
《现代管理科学》
CSSCI
|
2013 |
1
|
|
18
|
罗淑创作简论 |
杨国华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1992 |
2
|
|
19
|
语言的谋划 |
葛辉
|
《泰安师专学报》
|
2001 |
0 |
|
20
|
基于因果图模型检验调整集和寻找共用调整集 |
胡纯严
胡良平
|
《四川精神卫生》
|
2022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