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潜能未定的克隆性造血与肾功能不全冠心病患者冠脉狭窄程度的关系
1
作者 钟佳琳 肖若楠 +3 位作者 向姝婷 杨彦鹏 李均 肖骏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2765-2771,共7页
目的探讨潜能未定的克隆性造血(clonal hematopoiesis of indeterminate potential,CHIP)与肾功能不全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联。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方案,纳入2023年1... 目的探讨潜能未定的克隆性造血(clonal hematopoiesis of indeterminate potential,CHIP)与肾功能不全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联。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方案,纳入2023年12月至2024年7月在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重庆大学附属中心医院)和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就诊的肾功能不全的CHD患者70例,根据Gensini评分中位数水平分为Gensini评分<44分组(34例)和Gensini评分≥44分组(36例),根据是否携带CHIP突变分为CHIP组(23例)、非CHIP组(47例),分别比较组间临床资料的差异。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CHIP状态与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结果与Gensini评分<44分组比较,Gensini评分≥44分组具有更高的CHIP携带率(17.6%vs 47.2%,P=0.008)以及NT-proBNP水平(767 vs 3480 ng/L,P=0.039)。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NT-proBNP后,CHIP携带仍与较高的Gensini评分相关(OR=3.935,95%CI:1.153~13.435,P=0.029)。进一步按CHIP分组结果提示,与非CHIP组患者比较,CHIP组患者具有较高的Gensini评分(48 vs 38,P=0.004)、更高的冠脉3支血管病变比例(52.2%vs 25.5%,P=0.040)和较低的左心室射血分数(55.0%vs 58.0%,P=0.042)。结论CHIP是肾功能不全CHD患者严重冠脉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能未定的克隆性造血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 肾功能不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潜能未定的克隆性造血:关于衰老、炎症与动脉粥样硬化的新认识
2
作者 颜红兵 陈润真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355-358,共4页
潜能未定的克隆性造血(clonal hematopoiesis of indeterminate potential,CHIP)是一种由年龄相关体细胞突变所致、致病潜能未定的造血干细胞扩增。新近研究显示,CHIP与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CHIP相关突变(如DNMT3A、TET2、J... 潜能未定的克隆性造血(clonal hematopoiesis of indeterminate potential,CHIP)是一种由年龄相关体细胞突变所致、致病潜能未定的造血干细胞扩增。新近研究显示,CHIP与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CHIP相关突变(如DNMT3A、TET2、JAK2等)可激活炎症相关信号通路(如NLRP3、AIM2炎症小体等),诱发局部炎症反应,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对于抗炎药物的开发与应用有重要意义。本文拟从流行病学、分子机制和临床意义3个方面,探讨CHIP与衰老、炎症和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能未定的克隆性造血 动脉粥样硬化 衰老 炎症
原文传递
潜质未定克隆性造血致动脉粥样硬化及NLRP3炎性小体治疗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陈雅芳 李思 +1 位作者 史洋 魏丽萍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3年第21期40-44,共5页
近年来有研究显示,体细胞驱动基因突变导致的潜质未定克隆性造血(CHIP)刺激炎症标志物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发生及发展的因素之一,核苷酸结合寡聚结构域样受体家族Pyrin结构域中的NLRP3炎性小体,是细胞焦亡的重要调控分子,在... 近年来有研究显示,体细胞驱动基因突变导致的潜质未定克隆性造血(CHIP)刺激炎症标志物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发生及发展的因素之一,核苷酸结合寡聚结构域样受体家族Pyrin结构域中的NLRP3炎性小体,是细胞焦亡的重要调控分子,在其炎症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MCC950作为一种特定的小分子抑制剂,对于NLRP3炎性小体介导细胞焦亡具有选择性的抑制作用,因此,MCC950有望成为临床治疗CHIP介导炎症所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有效药物。本文从CHIP相关基因突变入手,概述了NLRP3炎性小体调控细胞焦亡作用于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以及NLRP3炎性小体选择性抑制剂MCC950作用于CHIP诱发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及机制,为临床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开辟新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质未定克隆造血 NLRP3炎小体 动脉粥样硬化 细胞焦亡 MCC950 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ET2突变相关不确定潜能的克隆性造血与卒中发生发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瓮佳旭 仇鑫 李子孝 《中国卒中杂志》 2022年第4期413-417,共5页
与年龄相关的不确定潜能的克隆性造血(clonal hematopoiesis of indeterminate potential,CHIP)能通过激活炎症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从而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作为最常见的CHIP相关突变的表观遗传调控基因之一,甲基胞嘧啶双... 与年龄相关的不确定潜能的克隆性造血(clonal hematopoiesis of indeterminate potential,CHIP)能通过激活炎症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从而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作为最常见的CHIP相关突变的表观遗传调控基因之一,甲基胞嘧啶双加氧酶2(ten-eleven translocation-2,TET2)基因突变可通过组蛋白去乙酰化作用增加巨噬细胞中IL-1β等促炎因子的转录,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并与卒中风险增加及预后不良有关。未来通过靶向TET2基因及其相关机制通路可能有助于发现降低卒中风险或改善卒中预后的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胞嘧啶双加氧酶2基因 卒中 不确定潜能的克隆造血 动脉粥样硬化 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确定潜能的克隆性造血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研究进展
5
作者 李彤 郭宏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21年第11期961-964,共4页
传统的危险因素已不能完全预测心血管疾病(CVD)的发展,最新研究表明,造血系统的体细胞突变与CVD之间存在以前未被认识到的联系。炎症反应是CVD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而动物模型显示,不确定潜能的克隆性造血(CHIP)的相关突变放大了炎症反应... 传统的危险因素已不能完全预测心血管疾病(CVD)的发展,最新研究表明,造血系统的体细胞突变与CVD之间存在以前未被认识到的联系。炎症反应是CVD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而动物模型显示,不确定潜能的克隆性造血(CHIP)的相关突变放大了炎症反应,同时CHIP患者炎症标志物水平升高,增加了CVD风险。随着第二代测序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CHIP患者的管理已成为一个迅速兴起的热点,因此深入探讨CHIP致CVD的机制有重要临床意义,也为今后寻找有效防治措施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确定潜能的克隆造血 心血管疾病 基因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视潜质未定的克隆性造血和意义未定的克隆性血细胞减少症的诊断和治疗
6
作者 肖志坚 《中华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8,共4页
2022年提出的造血淋巴肿瘤WHO分型(WHO 2022)以及髓系肿瘤和急性白血病国际共识分型(ICC)已将潜质未定的克隆性造血(CHIP)和意义未定的克隆性血细胞减少症(CCUS)正式列入了髓系肿瘤分型。最近又相继提出了三个CHIP和CCUS髓系肿瘤转化分... 2022年提出的造血淋巴肿瘤WHO分型(WHO 2022)以及髓系肿瘤和急性白血病国际共识分型(ICC)已将潜质未定的克隆性造血(CHIP)和意义未定的克隆性血细胞减少症(CCUS)正式列入了髓系肿瘤分型。最近又相继提出了三个CHIP和CCUS髓系肿瘤转化分险的预测模型,并已开展了CHIP和CCUS干预治疗临床试验。为了规范CHIP和CCUS的诊断和治疗,本文就目前我国面临的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做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隆造血 潜质未定的克隆造血 意义未定的克隆血细胞减少症 诊断 治疗
原文传递
克隆性造血在淋巴瘤患者中的研究现状
7
作者 包泽飞 肖志坚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1-8,共8页
克隆性造血(CH)是指携带一或多个基因突变或嵌合染色体变异(mCA)的造血干细胞(HSC)在阳性选择压力下,随时间不断扩增的过程。CH是多种血液病的发病基础。近年,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CH广泛存在于多种类型淋巴瘤患者中,并且影响疾病的进展... 克隆性造血(CH)是指携带一或多个基因突变或嵌合染色体变异(mCA)的造血干细胞(HSC)在阳性选择压力下,随时间不断扩增的过程。CH是多种血液病的发病基础。近年,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CH广泛存在于多种类型淋巴瘤患者中,并且影响疾病的进展、疗效和预后。笔者拟就CH在淋巴瘤发生、演变、治疗和预后中的研究现状进行阐述,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及相关研究者对淋巴瘤患者CH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隆造血 淋巴瘤 治疗 预后 潜能未定克隆造血
原文传递
潜质未定的克隆性造血研究进展 被引量:2
8
作者 丁宇斌 唐玉凤 唐旭东 《白血病.淋巴瘤》 CAS 2019年第4期245-247,共3页
克隆性造血是一种常见的与衰老相关的生物学状态,潜质未定的克隆性造血(CHIP)患者的恶性肿瘤发生率为每年0.5%~1%。扩增压力增加导致内源性免疫紊乱,端粒缩短引起染色体不稳定,当正常造血不能维持,出现克隆性干细胞的扩增和新的突变、... 克隆性造血是一种常见的与衰老相关的生物学状态,潜质未定的克隆性造血(CHIP)患者的恶性肿瘤发生率为每年0.5%~1%。扩增压力增加导致内源性免疫紊乱,端粒缩短引起染色体不稳定,当正常造血不能维持,出现克隆性干细胞的扩增和新的突变、造血干细胞和衰老相关的改变,包括DNA损伤应答改变、转录程序改变和表观遗传学改变等,这些都是导致克隆进展的潜在因素。CHIP是一种血管风险因素,该危险是由克隆单核-巨噬细胞与内皮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CHIP也是一种肿瘤进展危险因素,该危险由获得额外的突变引起。制定策略以减少CHIP相关性克隆负荷并抑制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炎症通路,可能改善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质未定的克隆造血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原文传递
不确定潜能的克隆性造血与心血管疾病 被引量:1
9
作者 童洲杰 兰洪涛 +4 位作者 谈艳敏 谢佳莹 张薇 钟明 王志浩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5-90,共6页
目前将非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可检测突变体细胞比例>2%定义为不确定潜能的克隆性造血(CHIP)。CHIP相关突变以DNMT3A、TET2、ASXL1、JAK2、TP53为多见,携带者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发病率升高。此外,近期研究发现CHIP与心血管疾病... 目前将非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可检测突变体细胞比例>2%定义为不确定潜能的克隆性造血(CHIP)。CHIP相关突变以DNMT3A、TET2、ASXL1、JAK2、TP53为多见,携带者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发病率升高。此外,近期研究发现CHIP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独立相关,CHIP携带者冠状动脉钙化评分、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升高,且患有主动脉瓣狭窄、慢性心力衰竭的CHIP携带者临床预后更差。该文从CHIP相关基因突变表观遗传学修饰、表型改变及细胞因子机制入手,探讨了CHIP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的机制及可能的干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 不确定潜能的克隆造血
原文传递
不确定潜能的克隆性造血与衰老 被引量:2
10
作者 兰洪涛 童洲杰 +1 位作者 马瑛 王志浩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530-1534,共5页
近年来将非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可检测突变体细胞比例>2%定义为不确定潜能的克隆性造血(CHIP)。CHIP可以通过改变DNA损伤应答、改变转录程序、改变表观遗传学等增加恶性疾病的患病风险,显著升高携带者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发病... 近年来将非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可检测突变体细胞比例>2%定义为不确定潜能的克隆性造血(CHIP)。CHIP可以通过改变DNA损伤应答、改变转录程序、改变表观遗传学等增加恶性疾病的患病风险,显著升高携带者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发病率。除此之外,CHIP代表了一种与衰老相关的新型危险因素。近期研究显示,CHIP携带者感染、贫血、心力衰竭、血栓事件、血液系统肿瘤等疾病发生率均显著升高。本文从研究CHIP相关基因突变表观遗传学修饰、表型改变及炎症机制入手,讨论CHIP增加衰老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及可能的干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肿瘤 衰老 不确定潜能的克隆造血 表观遗传修饰
原文传递
实体瘤细胞毒治疗后罹患髓系肿瘤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苏琪莹 王虹晓 阎骅 《内科理论与实践》 2024年第6期427-430,共4页
随着实体瘤患者生存期的延长,实体瘤患者经化疗和(或)放疗等细胞毒治疗后髓系肿瘤的发生率逐渐增加且疗效欠佳,预后较原发性髓系肿瘤更差。有研究表明,实体瘤细胞毒治疗可能增加髓系肿瘤的发生风险,其发病机制涉及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 随着实体瘤患者生存期的延长,实体瘤患者经化疗和(或)放疗等细胞毒治疗后髓系肿瘤的发生率逐渐增加且疗效欠佳,预后较原发性髓系肿瘤更差。有研究表明,实体瘤细胞毒治疗可能增加髓系肿瘤的发生风险,其发病机制涉及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潜能未定克隆性造血等多个方面。针对这一问题,研究人员提出个体化治疗策略,即根据肿瘤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和患者整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本文总结了实体瘤细胞毒治疗后罹患髓系肿瘤的发病情况、预后、发病机制、现有治疗手段,深入了解实体瘤细胞毒治疗后髓系肿瘤的研究进展,对于指导临床实践、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原发癌 潜能未定克隆造血 实体瘤 流行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因突变和CHIP在MDS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12
作者 何苗 吴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07-910,共4页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这种异质性造血干细胞疾病的认识有了很大地提高。基因突变包括RNA剪接体、DNA甲基化、染色体修饰、转录因子、信号转导激酶、RAS途径、黏连蛋白复合体、DNA修复等。基因突...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这种异质性造血干细胞疾病的认识有了很大地提高。基因突变包括RNA剪接体、DNA甲基化、染色体修饰、转录因子、信号转导激酶、RAS途径、黏连蛋白复合体、DNA修复等。基因突变是MDS诊断分型和治疗效果的决定因素。潜质未定的克隆性造血(CHIP)和意义未明特发性血细胞减少症(ICUS)概念的提出引起人们对存在克隆性造血和非克隆性血细胞减少但不伴有MDS特征的老年患者的关注,他们有高风险向MDS及白血病转化的可能。本文就基因突变、CHIP和ICUS在MDS诊断和预后中的意义进行综述,以更好地理解MDS的发病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基因突变 潜质未定的克隆造血 发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