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平面上升导致渤、黄、东海潮波变化的数值研究Ⅱ——海平面上升后渤、黄、东海潮波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3
1
作者 于宜法 刘兰 郭明克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14,共8页
采用球面潮波运动基本方程,利用开边界强迫水位条件和考虑天体引潮力,对海平面上升后渤、黄、东海的潮波运动进行了数值模拟。根据权威性的IPCC报告和论文,选取丁模拟过程所需的海平面上升量。模拟包括19个理论系数最大的分潮波。根... 采用球面潮波运动基本方程,利用开边界强迫水位条件和考虑天体引潮力,对海平面上升后渤、黄、东海的潮波运动进行了数值模拟。根据权威性的IPCC报告和论文,选取丁模拟过程所需的海平面上升量。模拟包括19个理论系数最大的分潮波。根据模拟结果绘制了分潮同潮图,并与现有分潮的同潮图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可以看出:海平面上升后的分潮同位相线相对于现有的分潮同位相线沿逆时针方向发生偏转,海平面上升后的分潮无潮点的位置相对_}二现有分潮无潮点的位置发生偏移,海平面上升后的分潮振幅与现有分潮振幅之差有一定的分布模式。从利用模拟结果推算的主要潮位极值可以看出:海平面上升1m后。有些地方的天文最高潮位升高量可达12~16cm,海图深度基准面降低量可达10~12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数值模拟 海平面上升后的潮波 潮波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平面长期变化对东北印度洋半日潮波影响的数值模拟
2
作者 谢恩灵 郑清丹 +3 位作者 陈长霖 王智祖 王帅 左军成 《海洋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31,共14页
本文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六次评估报告提供的海平面变化相关数据,计算得到2100年相较于2020年东北印度洋在低排放(SSP1-2.6)和高排放(SSP5-8.5)情景下的海平面变化值。基于FVCOM(Finite Volume Coast and Ocean Model)海洋... 本文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六次评估报告提供的海平面变化相关数据,计算得到2100年相较于2020年东北印度洋在低排放(SSP1-2.6)和高排放(SSP5-8.5)情景下的海平面变化值。基于FVCOM(Finite Volume Coast and Ocean Model)海洋数值模式,建立起同时满足东北印度洋在近岸和大洋中模拟精度和计算效率要求的潮波模型,对当前和未来海平面变化之后的东北印度洋潮波进行模拟,分析海平面长期变化对东北印度洋及其内部的孟加拉湾顶部、马达班湾和马六甲海峡北部等重要海区的M_(2)、S_(2)半日分潮潮波带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同一分潮受不同排放情景下海平面变化幅度不同的影响,振幅和迟角变化幅度不同,在高排放情景下M_(2)和S_(2)分潮振幅变化最大值分别可达52.26 cm和28.59 cm;低排放情景下M_(2)和S_(2)分潮振幅变化最大值分别为39.07 cm和23.34 cm;振幅和迟角变化均呈现高排放情景下的变化幅度大于低排放情景的特征。不同分潮在同一排放情景下的振幅和迟角变化具有相似的空间分布特征,M_(2)、S_(2)两分潮振幅在6°N以北的大部分海区减小,仅在小部分近岸河口等浅水海区存在明显增大趋势,而在6°N以南的海域呈现增大-减小交错分布的空间形态;深水海区振幅受海平面变化的影响远小于浅水海区,变化幅度明显小于近岸浅水海区;M_(2)分潮振幅变化幅度大于S_(2)分潮;在分潮迟角变化上,2个主要半日分潮迟角变化的空间分布基本一致,在深水大洋区变化幅度基本不超过1°,而在孟加拉湾顶部等近岸浅水海区变化较为明显,迟角在孟加拉湾顶部和马六甲海峡北部呈减小趋势,在马达班湾呈增大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印度洋 海平面长期变化 FVCOM 潮波变化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平面长期变化对东中国海潮波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颜云峰 左军成 陈美香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9-28,共10页
对1992年10月~2007年9月AVISO高度计融合资料进行分析,得到东中国海海平面变化速率。根据计算出的海平面变化速率,线性外推50和100a后东中国海海平面。采用ECOMSED模式,模拟出当前以及50a,100a后东中国海潮波,分析海平面长期变化对东... 对1992年10月~2007年9月AVISO高度计融合资料进行分析,得到东中国海海平面变化速率。根据计算出的海平面变化速率,线性外推50和100a后东中国海海平面。采用ECOMSED模式,模拟出当前以及50a,100a后东中国海潮波,分析海平面长期变化对东中国海潮波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分潮振幅、迟角与现有各分潮振幅、迟角之差有一定的分布模式,振幅在大部分地区增大,迟角在大部分地区减小,在深水大洋区振幅和迟角基本不变,无潮点位置相对于现有各分潮无潮点位置均发生偏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中国海 长期变化 潮波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壳升降对渤、黄、东海潮波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于宜法 刘兰 +1 位作者 郭明克 颜梅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29-838,共10页
利用海平面变化预测模型,预测了渤黄东海未来海平面的上升值。该模型考虑了温室效应和地壳升降。根据潮波运动基本方程和海平面上升的预测值,数值模拟了渤黄东海潮波系统的变化。结果显示,半日分潮(M2,S2)的振幅变化ΔH(或位相变化Δg)... 利用海平面变化预测模型,预测了渤黄东海未来海平面的上升值。该模型考虑了温室效应和地壳升降。根据潮波运动基本方程和海平面上升的预测值,数值模拟了渤黄东海潮波系统的变化。结果显示,半日分潮(M2,S2)的振幅变化ΔH(或位相变化Δg)有相似的正负分布模式,全日分潮(K1,Q1)的也是如此。考虑和不考虑地壳升降情况下得到的正负分布模式,在黄海存在着较明显的差别,那是由于在黄海存在一个范围很广的海平面变化年速率为负的区域所致。在我国沿岸主要站点,考虑地壳升降情况下获得的主要分潮振幅与不考虑的相比,其中M2分潮的差别最大,其差值范围为-1.8~3.3 cm。在主要站点,利用考虑地壳升降情况下获得的调和常数计算所得的海图深度基准面、最高和最低天文潮位,与利用原调和常数计算所得的相比,海图深度基准面的变化范围为-12.4~14.6 cm,最高天文潮位的变化范围为-11.7~13.0 cm,最低天文潮位的变化范围为-11.9~10.5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效应 地壳升降 海平面上升 潮波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潮波对海平面上升的响应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陈维 毛晨浩 +3 位作者 顾一凡 蒋茗韬 倪云林 梁慧迪 《中国航海》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2-119,共8页
感潮河段同时受到径流和潮汐作用,海平面上升导致外海的潮汐动力增强,会对近岸感潮河段造成影响。文章通过MIKE 21建立长江下游水域水动力数学模型,基于大通站的径流数据计算分析海平面分别上升0.5 m、1 m和2 m对长江芜湖至入海口感潮... 感潮河段同时受到径流和潮汐作用,海平面上升导致外海的潮汐动力增强,会对近岸感潮河段造成影响。文章通过MIKE 21建立长江下游水域水动力数学模型,基于大通站的径流数据计算分析海平面分别上升0.5 m、1 m和2 m对长江芜湖至入海口感潮河段潮波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海平面上升对感潮河段潮位的影响主要可以分为入海口至徐六泾上游约35 km处、徐六泾上游约35 km处至潮区界两段。对潮流的影响可分为入海口至徐六泾下游约50 km处、徐六泾下游约50 km处至潮流界两段。②在海平面上升0.5 m、1.0 m及2.0 m情形下,受影响河段平均潮位增量明显小于海平面增量,降低幅度受径流和位置影响较大。径流越大,影响范围越靠近内陆,海平面上升对潮位的影响就越低。③潮差变化与海平面变化呈正相关,上游河段受径流影响较大,而河口区域基本不受径流影响。河段潮流受海平面上升影响,流速主要呈增大趋势,受影响河流的长度由径流强度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KE21 长江感潮河段 海平面上升 潮波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舟山本岛北部灌门水道及邻近海域潮波特性初步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任剑波 羊天柱 《海洋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7-82,97,共7页
依据2004年在舟山灌门水道及邻近海域获取的同步潮位和潮流资料,对该海域的潮波特性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并对分析过程中发现的主要半日分潮经过灌门水道时振幅有较大幅度减小的现象进行了初步研究,认为截面积急剧变化的水道,潮波势能向动... 依据2004年在舟山灌门水道及邻近海域获取的同步潮位和潮流资料,对该海域的潮波特性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并对分析过程中发现的主要半日分潮经过灌门水道时振幅有较大幅度减小的现象进行了初步研究,认为截面积急剧变化的水道,潮波势能向动能的转换是产生主要半日分潮振幅减小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一结论或许有助于解释M2分潮波通过舟山群岛海域振幅明显减小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舟山北部 灌门水道 潮波特性变化 数学模型 成因探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search on the Changes of Celestial Tide-generating Force and the 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 before the Lushan (China) M_S7.0 Earthquake 被引量:1
7
作者 Shi Haixia Ma Weiyu +1 位作者 Lu Xian Monika Joshi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CSCD 2015年第3期404-411,共8页
Calculation of tidal changes reveals that the MS 7. 0 Lushan County,Sichuan,China,earthquake of April 20,2013 occurred at the minimum phase point of tidal force. It indicates that the seismogenic fault on which the ti... Calculation of tidal changes reveals that the MS 7. 0 Lushan County,Sichuan,China,earthquake of April 20,2013 occurred at the minimum phase point of tidal force. It indicates that the seismogenic fault on which the tidal force acts on is of thrust type. The 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 OLR) is the energy radiating from the Earth as infrared radiation at low energy to space. According to the tidal cycle,abnormal OLR change is analyzed based on NOAA satellite data around the whole of China before and after the earthquake.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OLR changed evidently with the tide force change.Temporally,the change went through the course: initial OLR rise → s trengthening →reaching abnormal peak → a ttenuation → r eturning to normal; in space,the abnormal area was distributed along the Longmenshan fault and evolved as: scattering→ c onvergent→ s cattering. The process is similar to the change process of rock breaking under stress loading. It indicates that the celestial tidal force can trigger earthquakes when the tectonic stress reaches the critical break point of an active fault and the OLR anomaly is proportional to the seismic tectonic stress change. It is of practical value to combine OLR and tidal force anomaly with earthquake precursor stud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lestial fide-generating force 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 Lushan earthquake CHANG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