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灌水量和时期对高产小麦氮素积累、分配和转运及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55
1
作者 郑成岩 于振文 +1 位作者 王西芝 武同华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324-1332,共9页
在每公顷产9000 kg小麦的高产条件下,以济麦22为试验材料,设置全生育期不灌水(W0)、底墒水(W1)、底墒水+拔节水(W2)、底墒水+拔节水+开花水(W3)、底墒水+开花水(W4)5个灌溉处理,每次灌水60 mm,研究了灌水量和时期对高产小麦氮素积累、... 在每公顷产9000 kg小麦的高产条件下,以济麦22为试验材料,设置全生育期不灌水(W0)、底墒水(W1)、底墒水+拔节水(W2)、底墒水+拔节水+开花水(W3)、底墒水+开花水(W4)5个灌溉处理,每次灌水60 mm,研究了灌水量和时期对高产小麦氮素积累、分配和转运及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不灌水处理(W0)相比较,灌水处理显著增加了小麦植株氮素积累量、子粒氮素积累量和开花后营养器官氮素向子粒的转移量;随着灌水量的增加,成熟期小麦植株氮素积累量、开花后营养器官积累的氮素向小麦子粒转移量和转移率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以W2处理最高。2)随着小麦生育进程的推进,0—20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先降低后回升再降低,在拔节期最低。成熟期,W0处理0—40 cm土层的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高于灌水处理;随灌水量的增加,100—160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增加,W2处理显著低于W3和W4处理;160—200 cm土层的土壤硝态氮含量无显著差异。3)随灌水量的增加,氮素吸收效率、氮素收获指数和氮肥生产效率先增加后降低,W2处理最高;而氮素利用效率则呈逐渐降低趋势,其中W0处理的氮素利用效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W2、W3、W4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在本试验条件下,综合考虑氮素利用、子粒产量和土壤中硝态氮的淋溶,底墒水和拔节水各灌60 mm的W2为最佳处理,可供生产中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水量和时期 小麦 氮素积累、分配和转运 土壤硝态氮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灌水量和灌水时期对冬小麦耗水特性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6
2
作者 邓洁 陈静 贺康宁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91-194,共4页
以优质冬小麦品种烟农475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灌水量和灌水时期对小麦的耗水特性、生理特性、籽粒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水分过多或不足都会对冬小麦的籽粒产量和产量水分利用效率造成影响,灌水时期的不同也会对冬... 以优质冬小麦品种烟农475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灌水量和灌水时期对小麦的耗水特性、生理特性、籽粒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水分过多或不足都会对冬小麦的籽粒产量和产量水分利用效率造成影响,灌水时期的不同也会对冬小麦籽粒产量产生影响。灌5水的处理W4籽粒产量最高,产量水分利用效率也较高,说明W4处理是兼顾高产和节水的最佳灌溉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灌水量和时期 耗水特性 生理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灌溉量和灌溉时期对小麦耗水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74
3
作者 王德梅 于振文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965-1970,共6页
2005—2007年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灌水量和灌水时期对小麦耗水特性、籽粒产量及其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贮水消耗量占总耗水量百分率的变异系数显著高于降水量占总耗水量百分率的变异系数,表明土壤贮水利用率的可调控幅... 2005—2007年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灌水量和灌水时期对小麦耗水特性、籽粒产量及其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贮水消耗量占总耗水量百分率的变异系数显著高于降水量占总耗水量百分率的变异系数,表明土壤贮水利用率的可调控幅度较大;适量灌溉的W3处理(拔节水+开花水,灌水量120mm)的灌水量、降水量和土壤贮水消耗量占总耗水量的百分率分别为31.0%、38.9%和30.1%,灌水量多的W5处理(冬水+拔节水+开花水+灌浆水,灌水量240mm)分别为51.7%、32.4%和15.9%,与W5处理相比,W3显著提高了土壤贮水消耗量占总耗水量的百分率.灌水量均为120mm的条件下,拔节前W3处理的耗水量显著低于W2处理(冬水+拔节水),而开花至成熟阶段的耗水量则相反.W3处理的耗水模式与小麦需水规律相吻合,这是其水分利用效率高的生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灌水量和时期 耗水特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灌溉量和灌溉时期对胡麻需水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2
4
作者 崔红艳 胡发龙 +1 位作者 方子森 牛俊义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12-819,共8页
为了探讨不同灌水条件下胡麻的需水规律,在2012年和2013年田间试验条件下,以陇亚杂1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灌水处理对胡麻耗水特性、籽粒产量及其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设置5个处理:不灌水(CK)、分茎水80 mm(T1)、分茎水60 mm+盛花水40... 为了探讨不同灌水条件下胡麻的需水规律,在2012年和2013年田间试验条件下,以陇亚杂1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灌水处理对胡麻耗水特性、籽粒产量及其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设置5个处理:不灌水(CK)、分茎水80 mm(T1)、分茎水60 mm+盛花水40 mm(T2)、分茎水80 mm+盛花水40mm(T3)、分茎水60 mm+现蕾水40 mm+盛花水40 mm(T4)。结果表明:随着灌水量的增加,总耗水量逐渐增加,土壤贮水量和降雨量占总耗水量的比例降低。土壤贮水量占总耗水量比例的变异系数显著大于降水量占总耗水量比例的变异系数,表明土壤贮水利用率的可调控幅度较大。适量灌溉的T2处理,土壤贮水量占总耗水量的比例较灌水量多的T4处理显著增加了59.37%(2012年)、52.85%(2013年),表明T2处理明显增加了胡麻对土壤贮水的吸收利用。胡麻的阶段耗水量和耗水模系数表现为盛花至成熟>现蕾至盛花>分茎至现蕾,2012年的生长季阶段耗水量明显大于2013年。籽粒产量随着灌水量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其中T2处理的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与CK处理相比,分别显著增加了45.90%、20.50%(2012年),40.72%、11.71%(2013年)。结果表明,T2处理为本试验条件下高产节水的最佳灌水处理。本试验为胡麻合理灌溉和增产节水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麻 灌水量和时期 耗水特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N示踪法研究不同灌水处理对小麦氮素吸收分配及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6
5
作者 孟维伟 王东 +1 位作者 于振文 石玉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831-837,共7页
通过田间试验,采用15N示踪法,设置全生育期不灌水(W 0)、冬水+拔节水(W 1)、冬水+拔节水+开花水(W 2)3个灌水处理,每次灌水60 mm,每个灌水处理下,设置15N尿素作底肥+普通尿素作追肥、普通尿素作底肥+15N尿素作追肥2个15N示踪处理的微区... 通过田间试验,采用15N示踪法,设置全生育期不灌水(W 0)、冬水+拔节水(W 1)、冬水+拔节水+开花水(W 2)3个灌水处理,每次灌水60 mm,每个灌水处理下,设置15N尿素作底肥+普通尿素作追肥、普通尿素作底肥+15N尿素作追肥2个15N示踪处理的微区,研究不同灌水处理对小麦氮素吸收分配及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成熟期地上部植株氮素积累量及来源于土壤的氮素的积累量均为W 2>W 1>W 0;肥料氮的积累量为W 0、W 1>W 2。W 1处理基肥氮积累量及比例均显著低于W 0处理,追肥氮的积累量及比例均显著高于W 0处理;W 2处理基肥氮和追肥氮的积累量均显著低于W 0处理。成熟期肥料氮在植株各器官的分配量为子粒>茎秆+叶鞘>叶>穗轴+颖壳;各处理营养器官中基肥氮的比例高于追肥氮,子粒中追肥氮的积累量及比例高于基肥氮。子粒中分配的肥料氮量为W 0、W 1>W 2。W 1处理子粒产量最高,植株中肥料氮的积累量及利用率均高于W 2处理。说明灌溉冬水+拔节水促进了小麦对追肥氮和土壤氮素的吸收积累,提高了肥料氮的积累量和利用率;在此基础上增灌开花水,地上部积累的追肥氮量及其向子粒中的分配比例均显著降低,这是花后供水多导致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显著降低的生理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15N示踪 灌水量和时期 氮素吸收分配 肥料氮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