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头孢曲松联合糖皮质激素对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呼吸道纤毛清除功能及微炎症因素的影响
1
作者 张华 李玉梅 +1 位作者 张仕萍 伍静 《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 CAS 2024年第5期514-518,共5页
目的探讨头孢曲松联合糖皮质激素对重症肺炎患者呼吸道纤毛清除功能及微炎症因素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5月至2023年10月泸州市中医医院治疗的老年重症肺炎共110例患者为此次试验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成两组,对照组55例患者给予头孢曲... 目的探讨头孢曲松联合糖皮质激素对重症肺炎患者呼吸道纤毛清除功能及微炎症因素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5月至2023年10月泸州市中医医院治疗的老年重症肺炎共110例患者为此次试验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成两组,对照组55例患者给予头孢曲松治疗,研究组55例患者则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呼吸道纤毛清除功能、微炎症状态、血气分析指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4.55%)相较于对照组(76.36%)更高(χ^(2)=7.314,P=0.007)。治疗后对照组和研究组鼻黏膜纤毛清除率、鼻黏膜纤毛清除速度、鼻黏膜纤毛传输速度、转化生长因子-β水平、动脉血氧分压水平[分别为(68.12±4.78)%、(76.23±4.56)%,(6.54±0.24)mm·min^(-1)、(7.23±0.21)mm·min^(-1),(9.23±2.06)mm·min^(-1)、(11.18±2.26)mm·min^(-1),(259.52±45.72)pg·mL^(-1)、(279.62±40.42)pg·mL^(-1),(81.42±10.39)mm Hg(1 mm Hg≈0.133 kPa)、(86.59±9.24)mm Hg]均高于治疗前[分别为(44.74±3.97)%、(44.62±4.01)%,(3.42±0.31)mm·min^(-1)、(3.37±0.36)mm·min^(-1),(6.40±0.16)mm·min^(-1)、(6.35±0.24)mm·min^(-1),(174.29±28.36)pg·mL^(-1)、(166.79±26.84)pg·mL^(-1),(60.43±6.89)mm Hg、(60.08±6.47)mm Hg],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104、16.046、4.617、2.443、2.758,均P<0.05)。治疗后对照组和研究组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水平、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水平[分别为(25.48±3.42)mg·L^(-1)、(19.28±2.69)mg·L^(-1),(2.39±0.45)ng·mL^(-1)、(1.45±0.39)ng·mL^(-1),(41.48±6.39)mm Hg、(38.39±5.89)mm Hg]均低于治疗前[分别为(52.25±7.46)mg·L^(-1)、(51.72±7.01)mg·L^(-1),(7.01±1.39)ng·mL^(-1)、(7.19±1.31)ng·mL^(-1),(56.13±7.23)mm Hg、(55.68±8.11)mm Hg],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567、11.707、2.637,均P<0.05)。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研究组(12.73%)和对照组(9.09%)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74,P=0.541)。结论头孢曲松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重症肺炎的疗效较好,可改善患者呼吸道纤毛清除功能及微炎症状态,优化血气分析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肺炎 头孢曲松 糖皮质激素 呼吸道纤毛清除功能 炎症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炎症因素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被引量:19
2
作者 潘元美 李焰生 林岩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74-176,共3页
目的探讨炎症因素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对24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情况和血液炎症性生化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炎症因素(单核细胞比例,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水平,血沉)和颈动... 目的探讨炎症因素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对24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情况和血液炎症性生化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炎症因素(单核细胞比例,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水平,血沉)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其中单核细胞比例(ORIMT=1.231,P<0.01;OR斑块=1.175,P<0.05)及血沉增高(ORIMT=1.024,OR斑块=1.029,均P<0.01)具有独立预测性,单核细胞比例的独立预测性最高。炎症因素和斑块稳定性之间无相关性。结论单核细胞比例及血沉可独立预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斑块 内膜中层厚度 炎症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炎症因素在PCI术后急性冠脉综合征发作的预测作用 被引量:7
3
作者 傅锐斌 邱建 +3 位作者 向定成 马骏 洪长江 何建新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17期1904-1906,共3页
目的:研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发作有关的因素。方法:第1次行PCI的患者213例,性别、年龄、体重、身高、血压及药物使用情况等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术后定期随访,检测血清肌酐(Cr)、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 目的:研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发作有关的因素。方法:第1次行PCI的患者213例,性别、年龄、体重、身高、血压及药物使用情况等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术后定期随访,检测血清肌酐(Cr)、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敏感性C反应蛋白(hs-CRP)和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等血液指标;取各个指标平均数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处理采用SPSS10.0软件。结果:术前病因、血清LDL-C、hs-CRP和Fib水平等因素对术后ACS发生的影响的相对危险度(OR)分别为2.5、1.90、7.53和4.03,这些变量对术后ACS是否发生的影响均有显著意义。结论:术前病因以及血清LDL-C、hs-CRP和血浆Fib水平等反映动脉炎症的指标是患者PCI术后ACS发生的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C反应蛋白质 急性冠脉综合征 炎症因素 PCI 术后 预测作用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粥样硬化的炎症因素:感染及自身免疫病 被引量:13
4
作者 郭雨龙 刘爽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713-1716,共4页
自20世纪中叶以来,动脉粥样硬化已成为全球特别是发达国家公众健康的最大威胁,是致死、致残的最主要原因。但是迄今为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具体病因及病理生理过程还未完全阐明。动脉粥样硬化起始于动脉壁的损伤,损伤后进一步的慢性反应则... 自20世纪中叶以来,动脉粥样硬化已成为全球特别是发达国家公众健康的最大威胁,是致死、致残的最主要原因。但是迄今为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具体病因及病理生理过程还未完全阐明。动脉粥样硬化起始于动脉壁的损伤,损伤后进一步的慢性反应则促进其进展,炎症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身免疫病 炎症因素 巨噬细胞 肺炎衣原体 树突 动脉壁 心血管事件 传统危险因素 炎症反应 炎症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抑制炎症因素在他汀类药物心血管疾病多效性中的作用 被引量:8
5
作者 杜纪兵 陈树涛 丛洪良 《医学与哲学(B)》 2011年第9期45-46,56,共3页
他汀类药物自1976年上市应用于临床治疗以来,其非调脂作用,即他汀类药物的多效性近些年来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尤其是抑制炎症因素方面。随着近些年来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C反应蛋白作为体内最敏感的炎性标志物之一参与... 他汀类药物自1976年上市应用于临床治疗以来,其非调脂作用,即他汀类药物的多效性近些年来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尤其是抑制炎症因素方面。随着近些年来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C反应蛋白作为体内最敏感的炎性标志物之一参与了多种临床常见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而他汀类药物随着REVERSAL、PROVE IT、MIR-ACL等研究结果的不断公布,能够通过降低C反应蛋白水平抑制炎症因素,从而使患者在心血管疾病临床治疗中获得更大的益处。因此本文将他汀类药物通过抑制炎症因素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多效性作用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汀类药物 炎症因素 多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前后中医证型演变及心脏功能、炎症因素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叶雷 赵立琳 陈军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8年第14期2045-2046,共2页
目的研究分析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前后中医证型演变及心脏功能、炎症因素的变化。方法选择2015年12月—2016年2月在宝安区人民医院心内科行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的病人80例,分析其中医证型演变及心脏功能、炎症因素的变化。结果射频消... 目的研究分析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前后中医证型演变及心脏功能、炎症因素的变化。方法选择2015年12月—2016年2月在宝安区人民医院心内科行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的病人80例,分析其中医证型演变及心脏功能、炎症因素的变化。结果射频消融术前后气滞血瘀及络风内动两种证型的分布变化最大;术后4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炎症因子水平明显降低;且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阵发性房颤病人射频消融术前后气滞血瘀及络风内动两种证型分布变化最大,术后4周hs-CRP水平、LVEDD及LVEF明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阵发性房颤 射频消融术 中医证型 炎症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炎症因素在颈性心绞痛发病中的意义 被引量:6
7
作者 杨柱 唐东昕 于浩 《河南中医》 2008年第3期26-27,共2页
颈性心绞痛患者颈椎周围组织可能存在炎症反应,炎症浸润细胞多为单核-巨噬细胞及淋巴细胞。颈椎失稳可能是间盘周围组织产生炎症反应的原因之一;颈椎间盘周围组织炎症反应可能影响到交感神经;慢性炎症因素也可能是颈性心绞痛的发病原因... 颈性心绞痛患者颈椎周围组织可能存在炎症反应,炎症浸润细胞多为单核-巨噬细胞及淋巴细胞。颈椎失稳可能是间盘周围组织产生炎症反应的原因之一;颈椎间盘周围组织炎症反应可能影响到交感神经;慢性炎症因素也可能是颈性心绞痛的发病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因素 颈性心绞痛 发病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炎症因素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丘为 《中外医学研究》 2018年第8期22-23,共2页
目的:探究炎症因素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16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70例脑梗死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颈动脉粥样硬化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炎症影响因素,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带入Logisti... 目的:探究炎症因素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16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70例脑梗死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颈动脉粥样硬化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炎症影响因素,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带入Logistic回归方程进行计算,分析炎症因素对脑梗死患者颈部发生AS的影响。结果:70例脑梗死患者中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者40例,占57.14%;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未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脑梗死患者的单核细胞比例、红细胞沉降率、纤维蛋白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单核细胞比例、红细胞沉降率及纤维蛋白原是引起脑梗死患者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脑梗死患者中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概率较高,引起患者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炎症因素较多,治疗和预防炎症因素,可降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颈动脉粥样硬化 炎症因素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炎症因素的关系 被引量:9
9
作者 马利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年第3期64-65,110,共3页
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炎症因素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2010-01—2013-01收治的53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Philips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将所有患者分为正常组、硬化组、斑块组以及狭窄组,并检测患... 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炎症因素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2010-01—2013-01收治的53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Philips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将所有患者分为正常组、硬化组、斑块组以及狭窄组,并检测患者的白细胞(WBC)、血糖(FBs)、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H)和纤维蛋白原(Fib)等指标,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炎症因素的关系。结果各组DBP、FBs、TG以及TCH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他各组与正常组比较,年龄、WBC、Fib以及SBP等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炎症标志物Fib和WBC均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有显著作用。结论炎症因素Fib和WBC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颈动脉粥样硬化 炎症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炎症因素在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恋 刘琼(综述) 唐鸿(审校) 《现代医药卫生》 2021年第18期3134-3138,共5页
肠系膜静脉血栓虽然临床上发病率不高,但由于患者临床症状无明显特异性,导致早期诊断困难,如不及时发现和治疗可以继发肠坏死、穿孔、电解质紊乱和休克,死亡率可达20%~50%。该文筛选了一些临床上比较容易检测的免疫炎症相关指标,阐述其... 肠系膜静脉血栓虽然临床上发病率不高,但由于患者临床症状无明显特异性,导致早期诊断困难,如不及时发现和治疗可以继发肠坏死、穿孔、电解质紊乱和休克,死亡率可达20%~50%。该文筛选了一些临床上比较容易检测的免疫炎症相关指标,阐述其在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中所起作用的研究进展。通过对这些指标的运用,对早期识别肠系膜血栓形成,降低肠坏死风险起到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系膜静脉 血栓形成 免疫炎症因素 早期识别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炎症因素及氧化应激与心房颤动心肌重构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9
11
作者 张静 李学文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4年第5期565-567,共3页
目的探讨炎症因素及氧化应激与心房颤动(AF)心肌重构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层析原理、循环酶法及库尔特原理分别对阵发性房颤组(50例)、持续性房颤组(58例)、永久性房颤组(40例)及正常对照组(56例)进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 目的探讨炎症因素及氧化应激与心房颤动(AF)心肌重构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层析原理、循环酶法及库尔特原理分别对阵发性房颤组(50例)、持续性房颤组(58例)、永久性房颤组(40例)及正常对照组(56例)进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水平检测;采用多普勒超声测量心腔结构和功能。结果在超声指标中,阵发性房颤组与对照组相比,左心房直径(LAD)有增大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持续性房颤组和永久性房颤组左心房直径大于阵发性房颤组和对照组(P<0.05),且以永久性房颤组左心房直径增大明显;对右心房上下径(RAD)分析发现与LAD变化一致;与对照组比较,房颤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P<0.05),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无统计学意义。在炎症指标中,房颤各组血清hs-CRP组、Hcy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持续性和永久性房颤组血清hs-CRP、Hcy浓度高于阵发性房颤组(P<0.05),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组血清CRP、Hcy浓度无明显差异。在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计数上,各组间无统计学意义,但均高于对照组。结论炎症因素及氧化应激参与了心肌重构,并在心房颤动的发生、发展与维持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心肌重构 炎症因素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炎症因素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与动脉粥样硬化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2
作者 毕千叶 冯磊 +2 位作者 马琦欣 邵聪 骆贝贝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2022年第5期437-441,共5页
动脉粥样硬化是许多重要的血管不良事件的基础,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近年来,炎症及免疫调节因素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心血管病变的风险较常人显著提高,提示自身免疫性疾病与心血管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是许多重要的血管不良事件的基础,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近年来,炎症及免疫调节因素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心血管病变的风险较常人显著提高,提示自身免疫性疾病与心血管疾病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文章通过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了炎症因素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与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以期为防治自身免疫性疾病与动脉粥样硬化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自身免疫性疾病 炎症因素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炎症因素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
13
作者 翟青 《中外医学研究》 2020年第31期172-174,共3页
目的:研究炎症因素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8年9月-2019年9月治疗的80例脑梗死患者,其中出现颈动脉粥样硬化44例患者为研究组,未出现颈动脉粥样硬化36例患者为对照组,观察两组炎症因素与颈动脉粥... 目的:研究炎症因素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8年9月-2019年9月治疗的80例脑梗死患者,其中出现颈动脉粥样硬化44例患者为研究组,未出现颈动脉粥样硬化36例患者为对照组,观察两组炎症因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结果:两组红细胞沉降率、单核细胞比例、纤维蛋白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上述资料带入Logistic回归方程进行计算显示,单核细胞比例高、红细胞沉降率高及纤维蛋白原高均是引起脑梗死患者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概率较高,目前炎症因素与出现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存在一定联系,可通过炎症因素进行起到治疗与预防的作用,降低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因素 脑梗死 颈动脉粥样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PPMS中的炎症因素是否重要:一项纵向MRI研究
14
作者 Ingle G.T. Sastre-Garriga J. +2 位作者 Miller D.H. Thompson A.J. 周永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神经病学分册)》 2005年第12期45-46,共2页
Backgroun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studies in primary progressive multiple sclerosis (PPMS) have shown a reduced frequency of enhancement with the contrast agent gadolinium-DTPA (Gd-DTPA), in comparison with... Backgroun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studies in primary progressive multiple sclerosis (PPMS) have shown a reduced frequency of enhancement with the contrast agent gadolinium-DTPA (Gd-DTPA), in comparison with relapsing-remitting multiple sclerosis (RRMS), and it has been suggested that there may be a less important role for inflammation in its pathogenesis. However, the earliest clinical stages of PPMS have not been studied and thus it has not been possible to exclude the existence of an early inflammatory phase.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presence, characteristics, and implications of inflammation in early PPMS. Methods: 45 patients with a mean disease duration of 3.3 years had triple dose Gd enhanced MRI, expanded disability status scale (EDSS), and multiple sclerosis functional composite (MSFC) assessments at baseline. Repeat MRI was done at 1 and 2 months in 24 patients, and at 6 months in 38. Results: Enhancing brain lesions were present in 42%of patients at baseline but enhancing cord lesions were uncommon (7%); 85%of enhancing lesions enhanced for one month or less. Patients with enhancing lesions had greater disability (EDSS, p = 0.027; MSFC, p = 0.026) and more MRI abnormalities (greater T2 load, p = 0.008; greater T1 hypointensity load, p = 0.001; and reduced partial brain volume, p = 0.012) than those without enhancement. Enhancement at 6 months was seen in 32%of patients and was restricted to a subset of patients who enhanced at baseline. Conclusions: Enhancement is present in some cases of early PPMS and is associated with greater disease impact in terms of both clinical and MRI measu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因素 MRI研究 PPMS 多发性硬化症 EDSS 脊髓病 DTPA 发病机制 残疾程度 造影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妇科恶性肿瘤和炎症因素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玲佳 汪希鹏 《中国妇幼保健》 CAS 2016年第12期2574-2576,共3页
妇科恶性肿瘤一方面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另一方面也在治疗过程中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女性独特的生理机能及性征,严重的情况下会对患者及其家庭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多年来受到了临床极为广泛的关注和重视。近年来,女性恶性... 妇科恶性肿瘤一方面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另一方面也在治疗过程中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女性独特的生理机能及性征,严重的情况下会对患者及其家庭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多年来受到了临床极为广泛的关注和重视。近年来,女性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在医疗及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情况下越来越高,较为常见的为卵巢癌、子宫内膜癌等。1863年,病理学鼻祖Virchow将白细胞从肿瘤组织中寻找了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妇科恶性肿瘤 炎症因素 相关性
原文传递
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对强直性脊柱炎非炎症性疼痛因素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邹梅 张胜利 《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 CAS 2023年第3期293-294,共2页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炎症性疾病。除炎症因素致痛外,焦虑、抑郁、疲劳及睡眠障碍等非炎症因素的躯体化对疼痛的加权作用亦普遍存在,尤其在那些经药物积极治疗后血沉、C反应蛋白正常,核磁共振影像上也无炎症表...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炎症性疾病。除炎症因素致痛外,焦虑、抑郁、疲劳及睡眠障碍等非炎症因素的躯体化对疼痛的加权作用亦普遍存在,尤其在那些经药物积极治疗后血沉、C反应蛋白正常,核磁共振影像上也无炎症表现,但仍赘述疼痛的AS患者中更是屡见不鲜。此类患者多普遍存在中枢敏化(central sensitization,CS)现象。CS系中枢神经系统内引起疼痛反应的神经信号被放大,导致AS患者疼痛阈值下降。CS会加重躯体化障碍,躯体化障碍又反过来促进CS,共同作用加重AS患者非炎症性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躯体化障碍 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 核磁共振影像 炎症因素 疼痛反应 疼痛阈值 中枢神经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炎症触发因素促成了2类固有淋巴样细胞在肺内的可塑性
17
作者 范冲竹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035-2035,共1页
固有淋巴样细胞(innate lymphoid cells,ILCs)是粘膜免疫的重要介质,1类固有淋巴细胞(ILC1细胞)和3类固有淋巴细胞(ILC3细胞)已经被证明具有功能可塑性。Jonathan等发现2类固有淋巴细胞(ILC2细胞)在传染性疾病或者毒性物质侵害... 固有淋巴样细胞(innate lymphoid cells,ILCs)是粘膜免疫的重要介质,1类固有淋巴细胞(ILC1细胞)和3类固有淋巴细胞(ILC3细胞)已经被证明具有功能可塑性。Jonathan等发现2类固有淋巴细胞(ILC2细胞)在传染性疾病或者毒性物质侵害反应过程中也表现出表型可塑性,其特征是可以明显降低转录因子GATA-3的表达,以及随后对ILC1所产生的干扰素α(interferon-α,IFN-α)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炎症触发因素 淋巴样细胞 重要介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炎症反应的中西医认识 被引量:8
18
作者 许宏霞 曹晓岚 王敏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7年第2期155-157,共3页
关键词 中风病急性期 炎症反应 中西医 缺血性 发病机制 中医药研究 炎症因素 研究人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菌脂多糖体外诱导子宫内膜细胞炎症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1
19
作者 付灵梅 游慧 +1 位作者 尤昭玲 谭朝阳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2005年第3期70-72,共3页
关键词 细菌脂多糖 炎症模型 子宫内膜细胞 体外诱导 金黄色葡萄球菌 细菌检出率 大肠埃希菌 子宫腔内 妇产疾病 炎症因素 出血患者 异常子宫 异常出血 大肠杆菌 药物疗效 内膜炎症 特征性 致病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房颤动和炎症、C-反应蛋白的关系 被引量:1
20
作者 廖祥中 谢东明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10年第4期672-676,共5页
关键词 炎症因素 心房颤动 C-反应蛋白 发病机制 脑血管意外 常见疾病 人类健康 局部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