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准噶尔盆地东道海子凹陷二叠系平地泉组烃源岩特征及热演化史模拟 被引量:1
1
作者 杨海波 冯德浩 +5 位作者 杨小艺 郭文建 韩杨 苏加佳 杨皩 刘成林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6-166,共11页
基于钻井、录井、测井及烃源岩分析测试等资料,对准噶尔盆地东道海子凹陷二叠系平地泉组烃源岩的生烃潜力和热演化史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准噶尔盆地东道海子凹陷二叠系平地泉组烃源岩主要为深灰色、灰黑色泥岩,颜色深且厚... 基于钻井、录井、测井及烃源岩分析测试等资料,对准噶尔盆地东道海子凹陷二叠系平地泉组烃源岩的生烃潜力和热演化史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准噶尔盆地东道海子凹陷二叠系平地泉组烃源岩主要为深灰色、灰黑色泥岩,颜色深且厚度普遍较大,自东北部斜坡区向凹陷中部厚度逐渐增大,并向西部莫索湾凸起逐渐减小,最大泥岩厚度可达536 m。(2)研究区平地泉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综合评价为中等—极好,纵向上以平一段有机质丰度最高,平面上以凹陷东北部滴南7井区和滴南19井区最高;平地泉组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_(2)—Ⅲ型,少部分为Ⅱ_(1)型,纵向上以平二段有机质类型最好,平面上凹陷区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_(1)—Ⅱ_(2)型。(3)热演化史模拟结果显示,凹陷区和斜坡区烃源岩分别在晚三叠世和晚侏罗世达到生烃高峰,现今分别处于高成熟阶段和成熟阶段。(4)研究区发育“下生上储”和“自生自储”2类油气藏,其中平地泉组烃源岩与上乌尔禾组储集层形成“下生上储”油气藏,平二段和平一段的优质烃源岩与湖盆边缘的小型扇三角洲沉积在平地泉组内部形成“自生自储”油气藏,二者油气勘探潜力均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高有机质丰度 生烃潜力 热演化史模拟 下生上储 自生自储 平地泉组 二叠系 东道海子凹陷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阳油田东庄次凹核桃园组烃源岩热演化史模拟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史忠生 何生 杨道庆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85-89,96,共6页
在对南阳油田东庄次凹烃源岩评价和一维、二维地质建模研究的基础上,利用IES盆地模拟软件对东庄油田的南69井、南77井、东9井和东10井以及过东庄次凹的一条二维测线L450-612.5进行了烃源岩热演化史模拟研究.模拟结果表明:①东庄次凹核... 在对南阳油田东庄次凹烃源岩评价和一维、二维地质建模研究的基础上,利用IES盆地模拟软件对东庄油田的南69井、南77井、东9井和东10井以及过东庄次凹的一条二维测线L450-612.5进行了烃源岩热演化史模拟研究.模拟结果表明:①东庄次凹核三段和核二段烃源岩主体处于生油窗内,镜质体反射率Ro介于0.5%~0.8%间,现今生油门限深度约为1 920 m,门限温度约为87°C;②二维烃源岩热演化模拟显示,廖庄组开始沉积时(距今大约27 Ma),东庄次凹核三段Ro达到0.5%,现今Ro为0.7%~0.8%,处于中等成熟阶段早期;核二段距今约20 Ma时,Ro达到0.5%,现今Ro为0.60%~0.65%,处于低成熟阶段;核一段至今仍未达到生油门限;③在距今27 Ma时,二维测线L450-612.5的成熟度和温度模拟剖面显示,油气开始生成时的门限深度为2 000 m,门限温度为93°C,大于现今的门限深度和门限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阳油田 东庄次凹 热演化史模拟 成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塘凹陷古近系烃源岩特征及热演化史模拟 被引量:5
3
作者 白云风 王华 +3 位作者 王振升 廖远涛 林正良 黄传炎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65-571,共7页
根据大量的烃源岩地球化学数据,分析了北塘凹陷古近系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从有机碳含量(TOC)、氯仿沥青"A"、总烃含量、S1+S2、有机质类型和成熟度(Ro)等方面对古近系烃源岩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北塘凹陷东三段、沙一段和... 根据大量的烃源岩地球化学数据,分析了北塘凹陷古近系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从有机碳含量(TOC)、氯仿沥青"A"、总烃含量、S1+S2、有机质类型和成熟度(Ro)等方面对古近系烃源岩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北塘凹陷东三段、沙一段和沙三段是本区的烃源岩层段,其中沙三段烃源岩生烃指标最好,是本区的主力烃源岩层段.烃源岩的模拟结果表明:(1)北塘凹陷的烃源岩门限深度为2 390 m,门限温度为94.2℃,进入生烃门限的时间约为2528 Ma;(2)北塘凹陷沙三段的现今地层温度为140160℃,Ro达0.9%1.4%,正处于生油高峰期;沙一、二段的现今地层温度为100140℃,Ro达到了0.75%1.0%左右,已进入中等成熟阶段;东营组的现今地层温度为80100℃,Ro为0.45%0.75%,处于低-中等成熟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塘凹陷 古近系 烃源岩 热演化史模拟 沉积学
原文传递
川西地区上三叠统烃源岩热演化史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陈艳鹏 纪瑞元 贾耀忠 《内蒙古石油化工》 CAS 2010年第13期118-120,共3页
在深入研究川西地区上三叠统烃源岩埋藏史的基础上,应用实测烃源岩地球化学参数与盆地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川西地区上三叠统烃源岩的热演化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川西地区上三叠统烃源岩演化程度较高,处于成熟~过熟阶段,实测Ro为0.84%~... 在深入研究川西地区上三叠统烃源岩埋藏史的基础上,应用实测烃源岩地球化学参数与盆地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川西地区上三叠统烃源岩的热演化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川西地区上三叠统烃源岩演化程度较高,处于成熟~过熟阶段,实测Ro为0.84%~2.14%,通过拟合公式计算出烃源岩生油门限深度约为2119m。7口单井的模拟研究表明,川西地区南部平均古地温梯度较高,为36.5℃/km,北部偏低,为34℃/km,但受构造运动影响,南部烃源岩沉积厚度较薄,埋深浅,因此其成熟时期要晚于北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地区 热演化史模拟 镜质体反射率 成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威盆地儿马湖凹陷构造演化与热史模拟
5
作者 雒春雨 宋立军 +2 位作者 杨浩 史婵媛 张欢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94-203,共10页
儿马湖凹陷位于武威盆地北部凹陷西部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该凹陷石炭系煤系地层发育,有一定油气勘探潜力。笔者利用平衡剖面技术和盆地成藏模拟技术,对该地区的构造演化和热史进行了研究。研究揭示:(1)儿马湖凹陷为一个受多条北东向正... 儿马湖凹陷位于武威盆地北部凹陷西部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该凹陷石炭系煤系地层发育,有一定油气勘探潜力。笔者利用平衡剖面技术和盆地成藏模拟技术,对该地区的构造演化和热史进行了研究。研究揭示:(1)儿马湖凹陷为一个受多条北东向正断层控制发育的复式断陷;(2)该凹陷经历了4个阶段:石炭纪—二叠纪裂陷阶段、三叠纪—早中侏罗世抬升剥蚀阶段、晚侏罗世—白垩纪二次裂陷阶段和古近纪—新近纪—第四纪坳陷阶段。(3)儿马湖凹陷石炭系烃源岩热演化程度较高,二叠纪末期进入生油阶段,三叠纪末期已经进入生气阶段,现今整体处于高成熟-过成熟阶段。本研究对该凹陷、武威盆地及走廊盆地形成演化认识和油气勘探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马湖凹陷 平衡剖面 构造特征 构造演化 热演化史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泌阳凹陷核桃园组烃源岩有机地化特征及热演化成熟史 被引量:18
6
作者 董田 何生 林社卿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87-194,共8页
南襄盆地泌阳凹陷有效烃源岩层系主要发育在始新统核三下、上段咸水湖或盐湖相沉积时期,岩性主要为深灰、褐灰、灰色泥岩、钙质泥岩和白云质泥岩。核三下段和上段泥岩平均有机碳含量分别为1.60%和2.23%;核三下段干酪根类型主要为Ⅱ型,... 南襄盆地泌阳凹陷有效烃源岩层系主要发育在始新统核三下、上段咸水湖或盐湖相沉积时期,岩性主要为深灰、褐灰、灰色泥岩、钙质泥岩和白云质泥岩。核三下段和上段泥岩平均有机碳含量分别为1.60%和2.23%;核三下段干酪根类型主要为Ⅱ型,其次为Ⅲ型;上段主要为Ⅱ1型,其次为Ⅰ型和Ⅲ型,反映沉积环境的生标化合物以低Pr/Ph比值和高伽马蜡烷含量为特征;泥岩有机质成熟度Ro值介于0.5%~1.4%,主要处在生油阶段,现今门限深度约为1 820 m。在凹陷南部陡坡带和深洼区,核三下段底部最早在37 Ma达到生烃门限,对应的深度约为2 500 m,温度约为100℃;上段顶部最早在23 Ma达到生烃门限,对应的深度约为1 950m,温度约为90℃。核二段泥岩有机碳平均含量为1.85%,有机质类型以Ⅰ型和Ⅱ型为主,主体未进入成熟门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地化特征 热演化史模拟 烃源岩 核三段 泌阳凹陷 南襄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岳山脉中段中生代—新生代隆升演化裂变径迹约束
7
作者 赵俊斌 魏荣珠 +3 位作者 张成龙 闫涛 高宇辉 杜艳伟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37-250,共14页
应用磷灰石裂变径迹年代学方法研究太岳山脉中段构造隆升与剥露过程,这对于进一步认识华北地块构造演化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结果表明:太岳山脉中段自中侏罗世末期以来经历了持续隆升剥露过程,并受到了热事件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太岳... 应用磷灰石裂变径迹年代学方法研究太岳山脉中段构造隆升与剥露过程,这对于进一步认识华北地块构造演化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结果表明:太岳山脉中段自中侏罗世末期以来经历了持续隆升剥露过程,并受到了热事件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太岳山脉中段中生代—新生代共经历了4期快速隆升剥露:165~112Ma、103~85Ma、80~50Ma及28Ma以来。样品裂变径迹年龄与海拔高程呈正相关关系,隆升速率为8.4 m/Ma。剥蚀速率从早白垩世晚期以来的14.9~18.1m/Ma逐渐增加到始新世以来的50.5~64.7m/Ma,太岳山脉中段早白垩世晚期以来的隆升过程具有多期性,总体上呈加速隆升的特点。太岳山脉中段中生代—新生代的隆升史与太行山、吕梁山等山西地块的同期演化史具有一定的一致性,与汾渭裂谷系的快速沉降相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岳山脉 磷灰石裂变径迹 热演化史模拟 中生代—新生代多期次剥露 剥蚀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中隆起金沙地区中新生代隆升剥蚀的裂变径迹分析 被引量:9
8
作者 罗开平 刘光祥 王津义 《海相油气地质》 2009年第1期61-64,共4页
对贵州金沙地区取样进行了裂变径迹热史模拟,结合地质分析再现了黔中隆起的沉降和隆升剥蚀作用过程。该地区经历了180~70Ma时期的沉降埋藏增温和70Ma之后的剥蚀冷却降温两大阶段。沉降阶段的增温速率为0.909℃/Ma,对应的T3—K的沉积厚... 对贵州金沙地区取样进行了裂变径迹热史模拟,结合地质分析再现了黔中隆起的沉降和隆升剥蚀作用过程。该地区经历了180~70Ma时期的沉降埋藏增温和70Ma之后的剥蚀冷却降温两大阶段。沉降阶段的增温速率为0.909℃/Ma,对应的T3—K的沉积厚度约为4550m。冷却降温曲线分为三段:70~15Ma,样品温度从120℃降低到60℃,冷却速率为1.09℃/Ma;15~5Ma为一个"平台"期,样品温度维持在60℃左右;5Ma至今,样品温度从60℃快速冷却至20℃,冷却速率达8℃/Ma,这与喜马拉雅期云贵高原的整体隆升和晚期快速崛起相对应。计算表明,晚白垩世以来的隆升剥蚀量达2800m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演化 裂变径迹 热演化史模拟 中生代 新生代 黔中隆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骅坳陷中生代构造演化的磷灰石裂变径迹证据 被引量:9
9
作者 吴智平 张飞鹏 +4 位作者 李伟 幽鹏飞 付立新 李宏军 楼达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3-136,共14页
为明确黄骅坳陷中生代构造演化过程,基于钻井、岩心资料,运用磷灰石裂变径迹方法,结合区域地质背景,揭示了黄骅坳陷中生代地层沉积—抬升剥蚀过程及低温热年代学响应特征,重建盆地构造演化过程.认为黄骅坳陷中生代构造经历了多期次、多... 为明确黄骅坳陷中生代构造演化过程,基于钻井、岩心资料,运用磷灰石裂变径迹方法,结合区域地质背景,揭示了黄骅坳陷中生代地层沉积—抬升剥蚀过程及低温热年代学响应特征,重建盆地构造演化过程.认为黄骅坳陷中生代构造经历了多期次、多性质的演化过程,并且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具有3次生烃过程.结果表明:1)样品平均径迹长度Lm为(9.04±1.39)μm到(11.20±1.66)μm,呈混合分布的特点;裂变径迹年龄包括239~200 Ma,160~140 Ma,130~110 Ma,100~80 Ma,65~55 Ma,20~10 Ma和5~0 Ma等7个年龄组,239~200 Ma阶段为印支运动晚期挤压抬升,160~140 Ma阶段为燕山运动早期挤压抬升,130~110 Ma阶段为燕山中期差异伸展局部隆升,100~80 Ma阶段为燕山晚期区域抬升事件,65~55 Ma阶段为孔店组沉积期差异伸展局部隆升,20~10 Ma阶段为区域抬升事件,5~0 Ma为沧县隆起局部隆升事件;2)研究区中生代经历了早-中三叠世(T1+2)稳定克拉通沉积阶段、晚三叠世(T3)印支晚期抬升剥蚀阶段、早-中侏罗世(J1+2)差异沉降阶段、晚侏罗-早白垩世初期(J3+K1初期)挤压抬升阶段、早白垩世(K1)差异沉降阶段、晚白垩世(K2)抬升剥蚀阶段等6个演化阶段;3)多期次构造演化导致了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具有早-中三叠世、早白垩世及古近纪3次生烃阶段,多次生烃过程对深层油气藏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灰石裂变径迹 热演化史模拟 构造演化 中生代 黄骅坳陷
原文传递
渤海海域辽西凸起北段新生代构造演化的磷灰石裂变径迹证据 被引量:13
10
作者 张江涛 吴奎 +2 位作者 王冰洁 何京 康琳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262-1271,共10页
通过对辽东湾坳陷辽西凸起北段5块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年和热演化史模拟,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和钻井资料,分析了辽西凸起北段新生代的演化过程。辽西凸起北段在新生代整体发生了大规模的隆升和剥蚀,具有分块性和阶段性抬升剥蚀的特征。... 通过对辽东湾坳陷辽西凸起北段5块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年和热演化史模拟,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和钻井资料,分析了辽西凸起北段新生代的演化过程。辽西凸起北段在新生代整体发生了大规模的隆升和剥蚀,具有分块性和阶段性抬升剥蚀的特征。西块区存在2个剥蚀期,即65.0~45.8 Ma和25.3~18.6 Ma,平均剥蚀厚度分别为1 737 m和1 020 m;东块区的2个剥蚀期为65.0~36.7 Ma和25.1~19.6 Ma,平均剥蚀厚度分别为1765 m和711 m。辽西凸起北段的新生代构造演化整体划分为6个阶段,但在东、西块区存在明显的差异。新生代构造的时空演化差异主要受控于辽西2号断裂和3号断裂的垂向活动时代和强度。辽西凸起北段西块区的锦州25-1油田经历了2期油气成藏,早成藏期为25.4~24.2 Ma,晚成藏期为10.7~4.5 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灰石裂变径迹 热演化史模拟 剥蚀量恢复 构造演化 辽西凸起北段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