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珠江口盆地番禺低隆起—白云凹陷北坡干酪根热演化模拟与生烃 被引量:7
1
作者 傅飘儿 李晓亚 +3 位作者 汤庆艳 张铭杰 丛亚楠 张同伟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76-183,共8页
通过密封金管—高压釜体系对珠江口盆地番禺低隆起—白云凹陷北坡恩平组炭质泥岩的干酪根(PY),在24.1 MPa压力、20℃/hr(373.5~526℃)和2℃/h(343~489.2℃)两个升温速率条件下进行热模拟生烃实验,分析气态烃(C1-5)和液态烃(C6-14和C1... 通过密封金管—高压釜体系对珠江口盆地番禺低隆起—白云凹陷北坡恩平组炭质泥岩的干酪根(PY),在24.1 MPa压力、20℃/hr(373.5~526℃)和2℃/h(343~489.2℃)两个升温速率条件下进行热模拟生烃实验,分析气态烃(C1-5)和液态烃(C6-14和C14+)的产率,以及沥青质和残余有机质碳同位素组成。同时与Green River页岩(GR)和Woodford泥岩(WF)的干酪根,分别代表典型的I型和II型干酪根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PY热演化产物中总油气量明显低于GR和WF干酪根,且气态烃(C1-5)最高产率是液态烃的1.5倍,揭示恩平组炭质泥岩主要以形成气态烃为主。在热演化过程中,有机质成熟度和母质类型是控制油气比的主要因素,气态烃和轻烃的产率比值主要受热演化成熟度的影响。干酪根残余有机质碳同位素和沥青质碳同位素在热演化过程中受有机质成熟度的影响较小,δ13C残余和δ13C沥青质可以间接反映原始母质的特征,为高演化烃源岩油气生成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干酪根 模拟 热演化成熟度 碳同位素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体沥青形态、成因以及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李长志 郭佩 +1 位作者 豆霜 文华国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79-1493,共15页
【目的】固体沥青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大含油气盆地中,在油气勘探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特别对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尤为重要。然而,在固体沥青具体应用过程中,也存在固体沥青反射率难以确定、油气源对比参数适用性受成因约束等... 【目的】固体沥青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大含油气盆地中,在油气勘探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特别对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尤为重要。然而,在固体沥青具体应用过程中,也存在固体沥青反射率难以确定、油气源对比参数适用性受成因约束等诸多问题,若不妥善处理,可能会得出错误的成果认识。因此,需要对固体沥青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进行有效的归纳总结。【方法】此次研究结合广泛的文献调研,首先对与应用研究密切相关的固体沥青形态学特征和成因类型进行分析,然后总结固体沥青在油气勘探中的诸多应用并指出其中的优势与不足。【结果】固体沥青发育复杂多样的光性结构,主要受形成环境、母质成分等因素控制;其同样具有复杂多样的超显微形态,可能受运移和天然气的生成及逸散等因素控制。固体沥青具有多种成因类型,在有机元素组成、碳和硫同位素值以及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等方面差异显著;可用于指示油气的生成和运聚、表征热演化成熟度以及追踪油气来源等,但由于不同成因固体沥青油气源对比参数的适用性差异很大,应用时需判断其成因类型。【结论】该研究为固体沥青的有效应用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对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沥青 微观结构 成因类型 热演化成熟度 油气源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二叠系海陆过渡相页岩气地质条件及勘探潜力 被引量:102
3
作者 郭旭升 胡东风 +2 位作者 刘若冰 魏祥峰 魏富彬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1-18,共8页
上二叠统龙潭组海陆过渡相泥页岩是四川盆地重要的烃源岩层系,前期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于烃源岩评价,而针对页岩气成藏方面的研究则较少。为此,通过对龙潭组取心井——东页深1井分析测试结果的解剖,结合邻区的钻探成果,对龙潭组富有机质... 上二叠统龙潭组海陆过渡相泥页岩是四川盆地重要的烃源岩层系,前期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于烃源岩评价,而针对页岩气成藏方面的研究则较少。为此,通过对龙潭组取心井——东页深1井分析测试结果的解剖,结合邻区的钻探成果,对龙潭组富有机质泥页岩的分布特征、地化特征、储层特征、含气特征及顶底板条件等进行了研究,并与具有相似沉积背景且已获得良好页岩气显示的页岩层系展开了对比分析,明确了龙潭组页岩气形成的地质条件及勘探潜力。研究结果表明:(1)川东南地区龙潭组海陆过度相富有机质泥页岩发育,厚度大于40 m、脆性矿物含量较高、孔隙度较高、有机碳含量高、热演化程度适中、含气性较好,具备页岩气形成的有利地质条件;(2)较之于国内外其他已获得良好页岩气显示的海陆过渡相泥页岩,川东南地区龙潭组孔隙度、有机碳含量、有机质成熟度、含气量等关键参数更优;(3)有机质类型是影响龙潭组泥页岩中有机质孔隙发育程度的主要因素,页岩气勘探选层应避开煤层富集段。结论认为:在综合考虑富有机质泥页岩发育程度及夹层厚度、埋深、保存等条件下,綦江—赤水一带是四川盆地龙潭组海陆过渡相页岩气勘探的最有利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晚二叠世 龙潭期 海陆过渡相 泥页岩 有机碳含量 热演化成熟度 含气量 页岩气勘探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中小型断陷盆地陆相页岩气成藏潜力分析——以阜新盆地为例 被引量:7
4
作者 赵群 王红岩 +4 位作者 杨慎 臧焕荣 刘德勋 孙钦平 姜馨淳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6-33,共8页
中国东部地区发育大量的中生代中小型断陷盆地,盆地内陆相富有机质泥页岩沉积厚度大,白垩纪的火山活动加快了区内页岩中所含有机质的成熟,为页岩气成藏提供了有利的先决条件。为了分析上述断陷盆地陆相页岩气的成藏潜力,以阜新盆地为例... 中国东部地区发育大量的中生代中小型断陷盆地,盆地内陆相富有机质泥页岩沉积厚度大,白垩纪的火山活动加快了区内页岩中所含有机质的成熟,为页岩气成藏提供了有利的先决条件。为了分析上述断陷盆地陆相页岩气的成藏潜力,以阜新盆地为例,根据最新的钻井资料、岩心和岩屑测试数据,重点分析并评价了该区富有机质页岩厚度、展布、总有机碳含量(TOC)、烃源岩有机质热演化成熟度(Ro)、储集能力和可压性等6项成藏要素,进一步结合页岩储层的特征,研究了该区陆相页岩气的成藏潜力并提出了下一步勘探开发的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东部中小型断陷盆地陆相页岩具有储层总厚度大、TOC高和热成熟度适中等3项页岩气成藏的有利条件,以及页岩储层厚度横向变化大、储集能力偏低和可改造性偏差等3项不利条件;?陆相页岩TOC高(平均值为5.4%),在中生代火山活动的作用下有机质热演化程度较高(Ro>1.2%),位于生气窗内,页岩气成藏具备优越的物质基础;?海相页岩气开发所采用的水平井多段压裂技术在陆相页岩气开发中的效果值得商榷,应积极探索陆相页岩气直井纵向多层立体开发技术;(4)较之于海相页岩气,陆相页岩气单井产量更低,故需要加强断陷盆地陆相页岩气单井经济产能评价工作。结论认为,我国东部断陷盆地多与阜新盆地类似,具备页岩气成藏的物质基础,是陆相页岩气勘探突破的新方向;下一步勘探的重点是找到高储集能力区、落实易改造层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部 断陷盆地 阜新盆地 陆相页岩气 成藏潜力 页岩厚 总有机碳含量 有机质热演化成熟度 直井 多层立体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 effect of volatile components in oil on evolutionary character- istics of diamondoids during oil thermal pyrolysis
5
作者 FANG ChenChen XIONG YongQiang +3 位作者 LI Yun LIANG QianYong WANG TongShan LI YongXin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2期362-370,共9页
On the basis of the results of simulation experiments, now we better understand the contribution of high carbon number hydrocarbons to diamondoid generation during thermal pyrolysis of crude oil and its sub-fractions(... On the basis of the results of simulation experiments, now we better understand the contribution of high carbon number hydrocarbons to diamondoid generation during thermal pyrolysis of crude oil and its sub-fractions(saturated, aromatic, resin, and asphalene fractions). However,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effect of volatile components in oil on diamondoid generation and diamondoid indices due to the lack of attention to these components in experiments. In this study, the effect of volatile components in oil on diamondoid generation and maturity indices was investigated by the pyrolysis simulation experiments on a normal crude oil from the HD23 well of the Tarim Basin and its residual oil after artificial volatilization, combined with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diamondoid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volatile components(≤n C12) in oil have an obvious contribution to the generation of adamantanes, which occurs mainly in the early stage of oil cracking(Easy Ro<1.0%), and influences the variations in maturity indices of adamantanes; but they have no obvious effect on the generation and maturity indices of diamantanes. Therefore, some secondary alterations e.g., migration, gas washing, and biodegradation, which may result in the loss of light hydrocarbons in oil under actual geological conditions, could affect the identification of adamantanes generated during the late-stage cracking of crude oil, and further influence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adamantane indi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ude oil Volatile component Thermal pyrolysis DIAMONDOIDS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