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48篇文章
< 1 2 7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许仕廉对燕京大学社会学中国化的推进 被引量:11
1
作者 杨燕 孙邦华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68-75,共8页
许仕廉是燕京大学社会学第一位中国籍系主任。他提出了"本土社会学"的社会学思想,确立了燕大社会学中国化学科建设的基点。在任期间,他改变了燕大社会学早期服务于基督教的特征和依赖外国教师的局面,初步建立"中国化&qu... 许仕廉是燕京大学社会学第一位中国籍系主任。他提出了"本土社会学"的社会学思想,确立了燕大社会学中国化学科建设的基点。在任期间,他改变了燕大社会学早期服务于基督教的特征和依赖外国教师的局面,初步建立"中国化"的社会学课程体系,开拓了社会学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的学术路径,有选择地引入了人文区位理论,培养和储备了社会学中国化的骨干人才。许仕廉开启了燕京大学社会学中国化的进程,在燕京大学社会学中国化乃至社会学中国化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引领者和奠基人的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许仕廉 燕京大学社会学 社会学中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会大学中国籍教师与中国近代大学的学科建设——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为个案 被引量:5
2
作者 田正平 刘保兄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99-103,共5页
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成立之初以美籍教师为主体,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材等都有着浓厚的西方特征。1926年前后,以中国籍教师为主体的教师队伍逐步形成,他们努力创建中国的社会学理论,培养自己的社会学人才,服务于中国的社会发展,为社会学... 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成立之初以美籍教师为主体,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材等都有着浓厚的西方特征。1926年前后,以中国籍教师为主体的教师队伍逐步形成,他们努力创建中国的社会学理论,培养自己的社会学人才,服务于中国的社会发展,为社会学的中国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为大学的学科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会大学 中国籍教师 学科建设 燕京大学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燕京大学新闻教育的理念与实践 被引量:7
3
作者 齐辉 王翠荣 《教育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39-142,共4页
民国年间,中国新闻学界开始大力兴办新闻教育,燕京大学新闻学系堪称其中的佼佼者,但其从培养目标到课程设置都具有明显的"异国"印记。本文以燕京大学新闻学系为中心,揭示当时中国新闻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与特色。
关键词 新闻教育 燕京大学新闻系 密苏里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佛燕京学社北平办事处与燕京大学图书馆的藏书建设 被引量:4
4
作者 张琦 王蕾 《大学图书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12-118,共7页
哈佛燕京学社北平办事处作为哈佛燕京学社在中国唯一的计划制定、执行和监督机构,在其存在的23年间大力捐助燕京大学图书馆的藏书建设,对燕京大学图书馆的藏书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哈佛燕京学社 北平办事处 燕京大学 图书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燕京大学学位论文的印本收藏与特色库建设 被引量:6
5
作者 张丽静 《图书馆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9-40,56,共3页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有燕京大学学位论文(以下简称燕大学位论文)印本特藏2 700余册。燕大学位论文分类排架体系有其自身特点,馆藏号由四级结构组成,论文本身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文物收藏价值。目前燕大学位论文特色库已建成并正式发布...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有燕京大学学位论文(以下简称燕大学位论文)印本特藏2 700余册。燕大学位论文分类排架体系有其自身特点,馆藏号由四级结构组成,论文本身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文物收藏价值。目前燕大学位论文特色库已建成并正式发布,但界面显示、检索和著录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仍有待完善。高校图书馆应加强印本资源的保存和管理以及特色数据库的建设和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位论文 燕京大学 特色库 特色馆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位美国传教士在燕京大学的“解放”岁月——围绕范天祥教授的日记和书信而展开 被引量:5
6
作者 杨奎松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0-52,220,共23页
1948年11月中旬解放军进据北平西郊时,在燕大教书和读书的美国教授、学生及职员还有三十余人。范天祥(Bliss Wiant)是他们中的负责者。这是因为,他这时受中国基督教大学联合董事会托事部之托,暂时署理校长一职,并且还担任着校财务总监... 1948年11月中旬解放军进据北平西郊时,在燕大教书和读书的美国教授、学生及职员还有三十余人。范天祥(Bliss Wiant)是他们中的负责者。这是因为,他这时受中国基督教大学联合董事会托事部之托,暂时署理校长一职,并且还担任着校财务总监的职务。范天祥是美国卫理公会的传教士,1923年即与新婚妻子一起来华就职于燕京大学,为燕大创办了音乐系。他一生中主要成就基本上都是在燕京大学实现的,即使中共占领了北平乃至于全中国,甚至中美直接在朝鲜半岛开战,范天祥夫妇都始终希望能够留在中国,留在燕大。而这也是其他二十位左右在燕大任职的外籍基督徒以及相当部分差会的愿望。从1948年年底到1951年初,这样的可能性也曾经异常真实地存在过。他们亲身见证的中共解放北平和建立新制度的最初过程,也让他们对新政权带来的新面貌及其社会新气象深感宽慰。即使面对诸多难以适应的新变化,他们也努力让自己对未来抱以期望。但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政府的干预政策,将原本可能需要再长一些时间才会改变的政治情势,突然变化了。靠美国教会资助的燕京大学被新政府全面接收了,基督教传教活动在校园内被全面禁止,身为传教士的范天祥及其所有外籍教授和他们的家属,都不得不离开了他们留恋的燕京校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京大学 基督教 共产党 范天祥 解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燕京大学图书馆哈佛购书处历史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王蕾 《国家图书馆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2-112,F0003,共12页
采用史料调查法和统计分析法,在对哈佛燕京图书馆馆藏档案进行全面梳理的基础上,论述了燕京大学图书馆哈佛购书处的成立与发展历史,对燕京大学图书馆哈佛购书处的购书方针、购书经费、购书方式、历年购书概况,及其与哈佛燕京图书馆的互... 采用史料调查法和统计分析法,在对哈佛燕京图书馆馆藏档案进行全面梳理的基础上,论述了燕京大学图书馆哈佛购书处的成立与发展历史,对燕京大学图书馆哈佛购书处的购书方针、购书经费、购书方式、历年购书概况,及其与哈佛燕京图书馆的互动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统计、分析和总结,勾勒了燕京大学图书馆哈佛购书处的历史概貌,分析和评价了燕京大学图书馆哈佛购书处的历史作用,对探究东学西渐历史有重要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佛燕京图书馆 哈佛燕京学社汉和图书馆 燕京大学图书馆哈佛购书处 藏书建设 图书馆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燕京大学经济系及其人物思想贡献 被引量:1
8
作者 张亚光 李雨纱 《经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15-128,共14页
在中国近代教育史和经济学传播史上,燕京大学是不可忽略的重镇。本文以燕京大学经济系为研究对象,对其发展历程和代表性人物的思想贡献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经过研究发现:在三十多年的时间里,燕京大学经济系的师资尽管难称雄厚,但是... 在中国近代教育史和经济学传播史上,燕京大学是不可忽略的重镇。本文以燕京大学经济系为研究对象,对其发展历程和代表性人物的思想贡献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经过研究发现:在三十多年的时间里,燕京大学经济系的师资尽管难称雄厚,但是经济学的教育方法先进,西方前沿经济理论和中国传统的经济史学都得到较好的发展,培育出了熊正文、滕茂桐、赵靖、费景汉、陆卓明、洪君彦等众多著名学者,成果十分突出,对中国近代经济学教育与研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京大学 经济学 教育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时期燕京大学英文系的优良传统探析 被引量:3
9
作者 陈雪芬 《现代大学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1-66,共6页
燕京大学英文系为我国培养了一批精通中西文化,在不同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专家与学者。在其短短的三十余年的办学历史中,形成其自身特色。它以严格的遴选制度,尤其重视学生国文与英文的基础,达到培养中西交汇人才的目的。在此基础上,... 燕京大学英文系为我国培养了一批精通中西文化,在不同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专家与学者。在其短短的三十余年的办学历史中,形成其自身特色。它以严格的遴选制度,尤其重视学生国文与英文的基础,达到培养中西交汇人才的目的。在此基础上,以通识教育为办学理念,重视广博的基础与专一的学科知识相结合;强调英文系人文学科特色,重视文学教育,为学生将来可持续发展奠基了基础;以雄厚的师资力量作为保障,使得其严谨学术传统得以延续与传承。通过对燕京大学英文系的优良传统挖掘与评析,以期能为当今外语教育与文学教育提供一定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京大学 英文系 文学教育 通识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美高等教育交流与中国大学新闻学教育——以沃尔特·威廉和燕京大学新闻学系为考察中心 被引量:1
10
作者 肖朗 费迎晓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AS 2013年第1期77-85,127,共9页
近代中国大学新闻学教育是在中美高等教育交流日益频繁的过程中创立和发展起来的。特别是美国新闻学创始人沃尔特·威廉五次来华讲学、其扶植重建燕京大学新闻学系及其门生移植"密苏里模式",直接而有力地推动了近代中国... 近代中国大学新闻学教育是在中美高等教育交流日益频繁的过程中创立和发展起来的。特别是美国新闻学创始人沃尔特·威廉五次来华讲学、其扶植重建燕京大学新闻学系及其门生移植"密苏里模式",直接而有力地推动了近代中国大学新闻学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在中美高等教育交流史上树立了一个成功的范例。今天,回顾和追述这段尘封的历史,不仅可为当前我国大学新闻学专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而且对进一步促进21世纪中美高等教育的交流也不无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美高等教育交流 近代中国大学新闻学教育 燕京大学新闻学系 沃尔特·威廉 密苏里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求真与服务──燕京大学物理系的30个春秋 被引量:4
11
作者 胡升华 《自然辩证法通讯》 CSSCI 1998年第5期50-56,共7页
本文探讨了燕京大学物理系在宗教背景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办学方针和教育特色,对该系的研究思路和研究工作状况作了阐述和分析,并考查了该系的成立时间和课程的变革与完善过程。
关键词 燕京大学 物理系 物理学教育 教会学校 办学方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教会大学音乐教育管窥——以燕京大学音乐系为例 被引量:3
12
作者 袁昱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2013年第4期83-91,共9页
西方国家在近代中国创办的教会大学一度被视为"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工具",导致教会大学中的音乐教育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没有得到系统的研究。但近年来史学界通过对大量史实的实际考察与研究后发现,教会大学为近代中国社会输送了... 西方国家在近代中国创办的教会大学一度被视为"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工具",导致教会大学中的音乐教育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没有得到系统的研究。但近年来史学界通过对大量史实的实际考察与研究后发现,教会大学为近代中国社会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教会大学中的音乐教育也是近代中国音乐事业建设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文章对20世纪上半叶教会大学的突出代表———燕京大学的音乐系进行了史料的挖掘与考察工作,得以管窥近代教会大学中音乐教育的特色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京大学音乐系 教会大学 音乐教育 宗教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燕京大学外籍教师文献档案的研究与利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梁怡 韩小昆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112-117,共6页
燕京大学是近代中国颇具影响的教会大学,由于历史原因,海内外学者对记载燕京大学外籍教师活动的资料发掘很不够,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内外学者对燕京大学外籍教师的史料才开始重视起来,并且成果丰硕。充分发掘和利用燕京大学外籍教... 燕京大学是近代中国颇具影响的教会大学,由于历史原因,海内外学者对记载燕京大学外籍教师活动的资料发掘很不够,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内外学者对燕京大学外籍教师的史料才开始重视起来,并且成果丰硕。充分发掘和利用燕京大学外籍教师史料,有助于燕京大学校史研究,有助于客观分析燕京大学外籍教师在北京近代教育史上的作用,有助于为当代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献档案 燕京大学 外籍教师 研究与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燕京大学与“一二·九”运动论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德明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1期50-57,共8页
燕京大学学生为挽救民族危亡,在华北严重危机下,积极策划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一二·九”运动;运动期间,燕大的大多数学生积极参与了12月9日与12月16目的两次大游行示威,并派代表联络南方城市的游行,燕大校方则对学生行动给予... 燕京大学学生为挽救民族危亡,在华北严重危机下,积极策划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一二·九”运动;运动期间,燕大的大多数学生积极参与了12月9日与12月16目的两次大游行示威,并派代表联络南方城市的游行,燕大校方则对学生行动给予默许;燕大学生还参与平津南下宣传团,不顾寒冷天气,在民众中宣传抗日救亡主张。燕大虽为教会学校,但学生却利用独特优势,不遗余力地参与抗日救亡,表现了极高的民族主义情结,更认识到联合民众建立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京大学 “一二·九”运动 游行示威 民族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燕京大学音乐系发展历史与教学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袁昱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2012年第1期94-102,共9页
教会学校中的音乐教育是西方音乐传入近代中国的途径之一,其对西洋音乐在近代中国的普及与音乐人才的培养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燕京大学是20世纪上半叶教会学校中的优秀代表,其音乐系从1920年开始的萌芽阶段到1952年被合并入中央音乐学... 教会学校中的音乐教育是西方音乐传入近代中国的途径之一,其对西洋音乐在近代中国的普及与音乐人才的培养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燕京大学是20世纪上半叶教会学校中的优秀代表,其音乐系从1920年开始的萌芽阶段到1952年被合并入中央音乐学院,前后走过了32年历程,培养了众多音乐人才,丰富了燕园与社会的音乐生活,对近现代中国音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本文对燕京大学音乐系的发展历史及教学情况进行考察,以有助于对教会学校音乐教育的进一步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会学校 燕京大学音乐系 重视中国音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文学如何成为一种知识?——对1920-1930年代燕京大学英文系文学教育考察的另一种视角 被引量:2
16
作者 凤媛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1-112,共12页
选择以重视英语训练闻名的基督教大学英文系作为个案,考察新文学进入大学课堂的学院化之路,看起来是剑走偏锋,实则有其症候性意义。从1920年代初期开始创立的燕大英文系,一开始就确立了重视语言训练和文学教育的双重目标,包贵思颇具特... 选择以重视英语训练闻名的基督教大学英文系作为个案,考察新文学进入大学课堂的学院化之路,看起来是剑走偏锋,实则有其症候性意义。从1920年代初期开始创立的燕大英文系,一开始就确立了重视语言训练和文学教育的双重目标,包贵思颇具特色的戏剧教育及对新文学的高度瞩目,对燕大英文系学生凌叔华小说创作的影响,即可说明这种西洋文学教育巨大的渗透力。发展到1930年代,系方提升文学教育的研究性内涵的诉求愈加强烈,谢迪克、瑞恰慈等对于一种理想的文学批评范式的追求,深刻影响了当时就读于燕大的萧乾的新文学实践,甚而对当时中国文学批评界的科学化转向都产生了辐射广泛的影响。吴宓对杨刚、王友竹等翻译活动的指导和支持,让燕大学生体悟到一种融贯中西、博雅中正的文学趣味和文学知识,这也正是他在学院化体制中反思新文学如何借力西洋文学进行发展,从而塑成理想文学之思路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京大学 英文系 文学教育 新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作人在燕京大学的任职以及其他几个问题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传敏 魏建宇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2018年第2期83-92,共10页
李占京在2016年第11期《中国图书评论》发表的《新文学课程在民国大学开设的时间问题及其他———兼与张传敏等人商榷》一文对拙作《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史中的课程问题》以及《民国时期的大学新文学课程研究》中关于周作人在燕京大学开... 李占京在2016年第11期《中国图书评论》发表的《新文学课程在民国大学开设的时间问题及其他———兼与张传敏等人商榷》一文对拙作《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史中的课程问题》以及《民国时期的大学新文学课程研究》中关于周作人在燕京大学开设新文学课程的某些表述提出质疑,判定民国时期最早开设新文学课程的大学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还对复旦大学中文系2006届毕业生杨蓉蓉的博士学位论文《学府内外——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现代大学与中国新文学关系研究》中复旦大学是全国范围内“极早开设新文学相关课程的大学”的说法提出商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京大学 周作人 中国现当代文学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 《中国图书评论》 文学课程 任职 民国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界与救荒--1920年燕京大学师生参与华北灾荒救济述评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林 王浩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年第6期1-7,共7页
1920年华北发生特大旱灾,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救灾活动。燕京大学师生在募集赈款、查灾放赈、收容教育灾童等方面做了一系列工作,彰显了学界参与救灾的力量。燕京大学在赈灾活动中的突出表现,既是五四运动以来燕京大学关注社会、服务社会... 1920年华北发生特大旱灾,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救灾活动。燕京大学师生在募集赈款、查灾放赈、收容教育灾童等方面做了一系列工作,彰显了学界参与救灾的力量。燕京大学在赈灾活动中的突出表现,既是五四运动以来燕京大学关注社会、服务社会的延续,也与社会各界对赈灾活动的支持密不可分。赈灾活动推动了燕京大学走向融合发展,形成了服务社会的办学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20年华北旱灾 燕京大学 赈灾 服务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冰心在燕京大学任教时对“爱的哲学”的实践 被引量:2
19
作者 黄新宪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1期126-129,共4页
关键词 “爱的哲学” 燕京大学 冰心 吴文藻 郑振铎 《穆斯林的葬礼》 百年诞辰 许地山 母亲 实践层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记20世纪40年代中期燕京大学历史系的几位教授 被引量:1
20
作者 齐世荣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4,共4页
1945—1947年我在燕京大学读历史系(1945—1946年在成都、1946—1947年在北平),听过邓之诚、齐思和、翁独健、贝德(英国人)几位老师的课,现在把听课的印象以及我所知道的有关几位老师的事迹追记如下,虽是一鳞半爪,对了解当年史学界的情... 1945—1947年我在燕京大学读历史系(1945—1946年在成都、1946—1947年在北平),听过邓之诚、齐思和、翁独健、贝德(英国人)几位老师的课,现在把听课的印象以及我所知道的有关几位老师的事迹追记如下,虽是一鳞半爪,对了解当年史学界的情况也许有点用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京大学 历史系 40年代 20世纪 教授 中期 邓之诚 英国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