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燕赵医学古籍文献数据库项目建设对研究生培养的意义
1
作者 于淼 齐晓凡 +2 位作者 刘丽红 满伟 周计春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5年第5期1-3,共3页
为传承弘扬燕赵中医药精华,课题组在河北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支持下开发、构建“燕赵医学古籍文献数据库”,目前已完成系统的构建、相关古籍的校勘及标注工作。项目建设过程中,由中医文献学科教授带领研究生完成文献搜集、古籍校勘、... 为传承弘扬燕赵中医药精华,课题组在河北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支持下开发、构建“燕赵医学古籍文献数据库”,目前已完成系统的构建、相关古籍的校勘及标注工作。项目建设过程中,由中医文献学科教授带领研究生完成文献搜集、古籍校勘、文本整理、语料标注等工作。通过参与燕赵医学古籍文献数据库构建流程,研究生对燕赵医学的繁荣与贡献有了整体了解,提升了自身古籍文献的整理能力,进一步熟悉燕赵医学古籍文献的特征与医家学术思想,提高了古籍数字化处理及利用的能力。项目的建设对培养研究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赵医学 古籍文献数据库 研究生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燕赵医学之津沽医派发展现状与思考
2
作者 田露 刘毅 +2 位作者 郝征 王蕾 蔡佳丽 《北京中医药》 2024年第11期1234-1238,共5页
津沽医派作为诞生于天津的近代医学流派,系燕赵医学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在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和政治变革多重因素的影响和作用下,历经几代津沽中医人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了“守正”“创新”“兼容”的特点,但也同样面临着... 津沽医派作为诞生于天津的近代医学流派,系燕赵医学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在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和政治变革多重因素的影响和作用下,历经几代津沽中医人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了“守正”“创新”“兼容”的特点,但也同样面临着发展的困境与挑战。本文从津沽医派的发展沿革、面临的发展困境,以及对策举措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分析,提出了“五个结合”的发展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赵医学 津沽医派 发展现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天回医简》看燕赵医学与扁鹊医学的传承关系
3
作者 曹柏龙 《北京中医药》 2024年第11期1239-1243,共5页
燕赵医学始于扁鹊,以扁鹊为医祖的燕赵医学是中医学的源头之一。燕赵医学在历史的发展中,植根于燕赵文化,逐渐形成了以扁鹊医学为核心,以六气理论为指导的中医临床医学理论体系。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的医学竹简《天回医简》,据考证系司... 燕赵医学始于扁鹊,以扁鹊为医祖的燕赵医学是中医学的源头之一。燕赵医学在历史的发展中,植根于燕赵文化,逐渐形成了以扁鹊医学为核心,以六气理论为指导的中医临床医学理论体系。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的医学竹简《天回医简》,据考证系司马迁《史记》记载之扁鹊仓公所传医学专著,乃存世古籍中体系最完备、内容最丰富、最具理论和实践研究价值的医学专著。《天回医简》书中注重脏腑经络辨证,突出强调脏腑经脉之气与天气相通的学术思想,成为中医天人相应的学术思想源泉,书中介绍的中药方剂、经络腧穴、针灸、犮法等内容,医理精微,内容丰富,治疗手段多样。《天回医简》还含有大量脉学医理研究和中药剂型工艺方面的内容。研究《天回医简》,有助于临床建立针药结合的中医辨治体系,运用针药结合的方法燮理阴阳,调理中医气机之升降,对于提升临床诊治疗效意义重大,尤其在京津冀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天回医简》的研究对于燕赵医学的传承和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赵医学 《天回医简》 扁鹊学术思想 创新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燕赵医学流派源流管窥
4
作者 靳方舟 郭红磊 +2 位作者 马运涛 吴深涛 杨晓琨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78-80,F0003,共4页
从燕赵大地悠久的历史积淀、独特的地域文化、当地中药产业等角度,分析了燕赵医学流派形成与发展的背景,归纳了燕赵医学流派历史上的三次高峰,并梳理了学术发展特点。燕赵医家在理论发展上守正创新,在临床技术上探索中西汇通之路,在教... 从燕赵大地悠久的历史积淀、独特的地域文化、当地中药产业等角度,分析了燕赵医学流派形成与发展的背景,归纳了燕赵医学流派历史上的三次高峰,并梳理了学术发展特点。燕赵医家在理论发展上守正创新,在临床技术上探索中西汇通之路,在教育传承上扎根践行。纵观燕赵医学流派发展过程,学术思想的交融与守正创新是燕赵医学流派长久发展的重要原因。在新的历史时期,燕赵医学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期待其在传承与创新中取得更大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赵医学流派 中医地域学术流派 历史地理学 燕赵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燕赵医学“脾胃理论”的传承发展及其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5
作者 李同达 韩丹阳 李萍萍 《北京中医药》 2024年第12期1336-1338,共3页
燕赵医学为中医学传承、创新、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脾胃理论”是燕赵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理论的创新丰富了燕赵医学的学术内涵,以李东垣、张锡纯、明清京城宫廷御医为代表的燕赵医家对“脾胃理论”均有阐发,形成了燕赵医学独特... 燕赵医学为中医学传承、创新、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脾胃理论”是燕赵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理论的创新丰富了燕赵医学的学术内涵,以李东垣、张锡纯、明清京城宫廷御医为代表的燕赵医家对“脾胃理论”均有阐发,形成了燕赵医学独特的“脾胃理论”。余桂清、李萍萍教授守正创新,将燕赵医学“脾胃理论”应用于肿瘤中西医结合治疗实践,取得满意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赵医学 脾胃理论 学术发展 肿瘤 中医传承 中医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燕赵医学流派对中医学本科师承教育与医德传承的作用 被引量:1
6
作者 王贺飞 杨晴 +3 位作者 兰向东 崔静 孙士江 王艳君 《河北中医》 2021年第3期357-360,379,共5页
以医学流派对中医学的作用为切入点,以燕赵医学与中医药高等院校和临床医院相结合为实例,秉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燕赵医学流派的传承创新、临床技能的带教实训、医德医风的德育教化等多维度,分析医学流派传承对中医药高等院校教... 以医学流派对中医学的作用为切入点,以燕赵医学与中医药高等院校和临床医院相结合为实例,秉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燕赵医学流派的传承创新、临床技能的带教实训、医德医风的德育教化等多维度,分析医学流派传承对中医药高等院校教育的积极影响,以期裨益于当代中医药高等院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模式的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流派 教育 中医 教育 中医 高等 燕赵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燕赵医学的学术地位与研究价值 被引量:8
7
作者 吴以岭 李红蓉 《河北中医》 2021年第1期5-7,共3页
燕赵医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学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全面发展燕赵医学是加快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要举措,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发展燕赵医学既要进行理论学术... 燕赵医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学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全面发展燕赵医学是加快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要举措,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发展燕赵医学既要进行理论学术思想挖掘整理,又要进行处方特色制剂的开发,取得专题突破性成果,推动中医药走向全球,形成中医药发展史上的新高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赵医学 中医流派 医学术发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燕赵医学“温补脾肾”理论探讨阿尔茨海默病病因病机 被引量:1
8
作者 李佳明 马玉滢 +2 位作者 张博 李佳璇 董贤慧 《河北中医药学报》 2023年第2期61-65,共5页
阿尔茨海默病(AD)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其病因和发病机理尚未明确。中医中药防治AD具有其独特优势。AD病位在脑,病性为本虚标实。依据燕赵医学体系中易水学派“温补脾肾”理论分析,认为“脾肾两虚,脑髓失养,痰瘀互结,痹阻脑络... 阿尔茨海默病(AD)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其病因和发病机理尚未明确。中医中药防治AD具有其独特优势。AD病位在脑,病性为本虚标实。依据燕赵医学体系中易水学派“温补脾肾”理论分析,认为“脾肾两虚,脑髓失养,痰瘀互结,痹阻脑络”为AD的基本病机。早期干预是延缓AD进展的重要方法,故着眼发病之本“脾肾两虚”论治是一可行的治疗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痴呆 呆证 温补脾肾 脾肾两虚 痰瘀阻络 燕赵医学 易水学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燕赵医学文化特色的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被引量:9
9
作者 高维娟 王占波 +1 位作者 马小顺 梁文杰 《中医教育》 2022年第2期1-3,共3页
探讨了具有燕赵医学文化特色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新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包括扁鹊医学社中医教育第二课堂、扁鹊中医班“1234”人才培养模式、“扁鹊计划”4段式师承教育模式、“一院一馆一讲坛”传承创新体系等。未来将继续弘扬燕赵医学文化... 探讨了具有燕赵医学文化特色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新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包括扁鹊医学社中医教育第二课堂、扁鹊中医班“1234”人才培养模式、“扁鹊计划”4段式师承教育模式、“一院一馆一讲坛”传承创新体系等。未来将继续弘扬燕赵医学文化,推进燕赵医学研究,创新燕赵医学理论,叫响燕赵医学品牌,推动燕赵医学走向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赵医学 中医药 人才培养
原文传递
“一带一路”下燕赵医学典籍英译传播研究
10
作者 高隽 芦立平 《中国报业》 2023年第16期86-87,共2页
医学典籍英译传播是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的主要方式。“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燕赵医学文化的了解不够全面,燕赵医学典籍的英译传播在这些国家中显得非常必要。本文旨在研究河北燕赵医学典籍在“一带一路”国家英译传播的措施,这将对燕赵... 医学典籍英译传播是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的主要方式。“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燕赵医学文化的了解不够全面,燕赵医学典籍的英译传播在这些国家中显得非常必要。本文旨在研究河北燕赵医学典籍在“一带一路”国家英译传播的措施,这将对燕赵医学典籍的英译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赵医学典籍 “一带一路” 传播对策
原文传递
燕赵医家窦材艾灸中脘、命关穴特点探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牛雪研 连越 +3 位作者 王明 刘景岳 梁玉磊 祝婕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22年第17期6-9,共4页
目的:通过探讨燕赵医家窦材使用艾灸中脘穴、命关穴的临证特点,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以窦材所著《扁鹊心书》为检索源,将符合标准的临证医案纳入,提取临床症状信息,并用Excel软件建立原始数据库文件;应用SPSS Statistic23进行频数... 目的:通过探讨燕赵医家窦材使用艾灸中脘穴、命关穴的临证特点,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以窦材所著《扁鹊心书》为检索源,将符合标准的临证医案纳入,提取临床症状信息,并用Excel软件建立原始数据库文件;应用SPSS Statistic23进行频数、聚类分析。结果:中脘穴共纳入医案15条,提取临床症状22个,出现总频次44次。经聚类分析,得到呕吐、泄泻为一组,发热、头痛、痞满、倦怠为一组,头晕、拘挛为一组,烦躁、不食为一组的4个中脘穴核心临床症状群;命关穴共纳入医案19条,提取临床症状20个,出现总频次45次。经聚类分析,得到身黄、小便不利、食少、水肿为一组,泄泻、呕吐为一组的2个命关穴核心临床症状群。结论:本研究分析发现窦材灸中脘穴、命关穴主要治疗太阴病症,固护脾阳以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窦材 中脘 命关 艾灸 燕赵医学 临证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燕赵医家窦材《扁鹊心书》艾灸关元穴应用探析 被引量:8
12
作者 沈正先 刘彤 +2 位作者 牛雪研 梁玉磊 祝婕 《河北中医》 2021年第5期709-712,共4页
目的探析燕赵医家窦材《扁鹊心书》使用艾灸关元的应用规律,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以窦材所著《扁鹊心书》为检索源,将符合标准的临证医案纳入,提取临床症状信息,并用Excel 2016软件建立原始数据库文件;应用SPSS Statistic 23进行频... 目的探析燕赵医家窦材《扁鹊心书》使用艾灸关元的应用规律,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以窦材所著《扁鹊心书》为检索源,将符合标准的临证医案纳入,提取临床症状信息,并用Excel 2016软件建立原始数据库文件;应用SPSS Statistic 23进行频数、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医案36条,300壮以下17条,300壮及以上19条。提取临床症状36个,出现总频次92次,以“肢冷”最高;300壮以下涉及临床症状27个,出现频次51次,以“倦怠”“肢冷”最高;300壮及以上涉及临床症状27个,出现频次41次,以“肢冷”最高。经聚类分析,发现皮肤紫斑、噫气、口干为一组,发热、咳嗽、食少为一组,肢冷、谵语、头昏为一组,倦怠、痞满、泄泻、呕吐为一组的4个艾灸关元穴核心临床症状群,按照经脉病候,分别为少阴病证、太阴病证;发现咳嗽、食少、发热为一组,倦怠、痞满为一组,泄泻、呕吐、肢冷为一组的3个灸量300壮以下核心临床症状群,为太阴病证;发现噫气、耳聋、皮肤紫斑、肢冷为一组,食少、泄泻为一组的2个灸量300壮及以上核心临床症状群,属少阴、太阴并病。结论窦材善用艾灸关元穴治疗太阴病证和少阴病证,且与灸量关系密切,300壮以下以治疗太阴病证为主,300壮及以上则治疗少阴、太阴并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条灸 关元 窦材 燕赵医学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吴鞠通对普济消毒饮的继承创新 被引量:1
13
作者 吴天明 尚懿纯 《北京中医药》 2024年第12期1342-1346,共5页
普济消毒饮为金元四大家之李东垣创制的一首传世名方。通过对比《东垣试效方》与《温病条辨》条文及验案,发现温病大家吴鞠通在与李东垣相似的疫病大流行的历史背景下,认为当时外感病病因多与大头瘟相似,为风热邪气所致。故吴鞠通灵活... 普济消毒饮为金元四大家之李东垣创制的一首传世名方。通过对比《东垣试效方》与《温病条辨》条文及验案,发现温病大家吴鞠通在与李东垣相似的疫病大流行的历史背景下,认为当时外感病病因多与大头瘟相似,为风热邪气所致。故吴鞠通灵活加减普济消毒饮,继承李东垣疏散风热、顾护脾胃、缓解咽痛、调畅气机、给邪以出路、煎服法等用药思路,并最终发展化裁出温病代表方银翘散,体现了中医学传承中“用古法而不拘用古方”的守正创新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鞠通 普济消毒饮 银翘散 燕赵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