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凤丹牡丹果荚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分析
1
作者 张延萍 张晨曦 +4 位作者 左海超 高迪 吴琪琪 宋亚飞 赵李缘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09-217,共9页
应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牡丹果荚的生物活性成分和作用机制,证明其存在开发和利用的潜力。通过对牡丹果荚提取并使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鉴定其含有88种成分,其中17种成分被选为网络药理学研究对象,对应219个靶点。... 应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牡丹果荚的生物活性成分和作用机制,证明其存在开发和利用的潜力。通过对牡丹果荚提取并使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鉴定其含有88种成分,其中17种成分被选为网络药理学研究对象,对应219个靶点。在基因本体论分析中,交集靶点主要涉及对异源物质刺激的反应等生物过程。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信号通路的富集结果主要包括糖尿病并发症中的高级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信号通路、前列腺癌、白细胞介素-17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等。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之间的分子对接结合能都低于-5.0 kJ/mol,可以稳定结合。综上,牡丹果荚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参与多种生物过程来发挥抗炎和抗菌作用,研究结果可为牡丹果荚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牡丹果荚 抗炎和抗菌 分子对接 网络药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用牡丹果荚机械化采摘装置设计与试验
2
作者 党凤魁 赵振鹏 +3 位作者 杜哲 刘义豪 张力元 谢梦豪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13,34,共7页
针对我国油用牡丹人工采摘劳动强度度大、效率低等问题,设计一种油用牡丹果荚采摘装置。对控制系统、关键部件进行设计与分析,并根据油用牡丹生物力学特性确定关键部件工作参数。选取输送带速度、拨禾板转速、拨禾板与往复式切割器垂直... 针对我国油用牡丹人工采摘劳动强度度大、效率低等问题,设计一种油用牡丹果荚采摘装置。对控制系统、关键部件进行设计与分析,并根据油用牡丹生物力学特性确定关键部件工作参数。选取输送带速度、拨禾板转速、拨禾板与往复式切割器垂直距离为试验因素,以果荚收获率为试验指标,开展三因素三水平的台架试验及田间试验验证。结果表明,各因素对果荚收获率的影响大小顺序为拨禾板速度、输送带速度、拨禾板与往复式切割器垂直距离;输送带速度1.2 m/s,拨禾板转速7.2 rad/s,拨禾板与往复式切割器垂直距离0 cm为最优参数组合;基于最优参数组合,油用牡丹果荚的田间收获率为95.18%,满足油用牡丹果荚收获生产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用牡丹果荚 采摘装置 往复式切割器 拨禾板 正交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牡丹果荚基多孔碳材料对水中四环素的吸附
3
作者 何红珠 王欣怡 +5 位作者 卫潇 王凤杰 刘欣妮 杨钰钰 罗莎 Ilhem Kerboua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89-1399,共11页
为解决牡丹果荚废弃物焚烧处理造成的环境污染及资源浪费问题,并进一步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本文以生物质废弃物牡丹果荚为碳源,KHCO3为活化剂,且牡丹果荚与活化剂质量比为1∶3,经一步活化法800℃煅烧2 h制备出孔结构发达的牡丹果荚基... 为解决牡丹果荚废弃物焚烧处理造成的环境污染及资源浪费问题,并进一步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本文以生物质废弃物牡丹果荚为碳源,KHCO3为活化剂,且牡丹果荚与活化剂质量比为1∶3,经一步活化法800℃煅烧2 h制备出孔结构发达的牡丹果荚基多孔碳(PC-800-3)材料吸附水中四环素。通过调控活化温度、牡丹果荚/KHCO3质量比,得到的最佳产物PC-800-3较直接热解的牡丹果荚基多孔碳(PC)比表面积增加60倍,298 K下对100 mg·L^(-1)四环素溶液的最大吸附量为394.3 mg∙g^(-1)。通过比表面积孔径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等对PC与PC-800-3进行表征,结果显示活化剂的加入促进了多孔碳中微孔与介孔的生成。选择PC-800-3进行后续吸附实验,吸附等温线和吸附动力学拟合结果表明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等温模型和拟二级动力学模型,热力学实验证实吸附为自发吸热过程,以单分子层物理吸附为主,存在静电相互作用。所制备的PC-800-3材料在较宽pH范围内和离子干扰下的吸附性能良好。再生实验表明,PC-800-3具有良好的重复利用性能。因此,将牡丹果荚转化为多孔碳制备性能优异的吸附剂,在解决水环境中抗生素污染问题的同时拓宽了其应用范围,进一步实现了废弃生物质的资源化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果荚 多孔碳 四环素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牡丹果荚抗氧化活性物质的提取及其结构鉴定 被引量:5
4
作者 杨敏 施蕊 +4 位作者 杨宇明 林向群 王娟 陈忠华 李彪 《林业调查规划》 2015年第2期28-31,78,共5页
滇牡丹是我国西南特有的野生牡丹,属于濒危物种,在观赏、新品种培育及药用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开发前景和利用价值。为研究滇牡丹果荚中的抗氧化活性物质,用其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化合物清除DPPH能力研究了其抗氧化能力,并通过TLC、1H-NMR和... 滇牡丹是我国西南特有的野生牡丹,属于濒危物种,在观赏、新品种培育及药用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开发前景和利用价值。为研究滇牡丹果荚中的抗氧化活性物质,用其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化合物清除DPPH能力研究了其抗氧化能力,并通过TLC、1H-NMR和13C-NMR对具有抗氧化活性物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滇牡丹果荚乙酸乙酯萃取物中有多种单体化合物,其中有8种含量较多,用于测定其抗氧化能力,并且仅有2种化合物具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其余6种化合物不具抗氧化活性。具有抗氧化活性的化合物分别是2,6-二羟基-4-甲基苯甲酸乙酯和邻羟基苯甲酸丙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果荚 单体化合物 抗氧化活性 结构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牡丹果荚纤维素的分离工艺优化及结构性能表征 被引量:2
5
作者 张磊 龚桥 +1 位作者 彭艳 乐涛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20-127,F0002,共9页
【目的】研究油用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果荚纤维素的分离工艺及结构性能。【方法】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响应面法对油用牡丹果荚纤维素分离工艺进行优化,并运用扫描电镜、傅里叶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等方法对分离得到的纤维素... 【目的】研究油用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果荚纤维素的分离工艺及结构性能。【方法】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响应面法对油用牡丹果荚纤维素分离工艺进行优化,并运用扫描电镜、傅里叶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等方法对分离得到的纤维素进行结构性能表征。【结果】油用牡丹果荚纤维素分离的最佳条件如下:NaOH质量分数为6.50%,H;O;体积分数为0.90%,提取时间为1.60 h。分离所得的纤维素呈束状,直径大约为12μm,结晶度为58.85%,晶体类型呈纤维素Ⅰ型结构。【结论】研究结果说明油用牡丹果荚是纤维素的良好来源,并为这一资源的开发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用牡丹果荚 纤维素 响应面 提取工艺 结构表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