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3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9615号台风暴雨的环流形势和物理量分析
1
作者 姚胜芳 《气象研究与应用》 1997年第S1期77-78,共2页
关键词 环流形势 物理量分析 台风暴雨 水汽通量 不稳定能量 低空东风急流 台风登陆 环流形势分析 暴雨落区 稳定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地区大暴雨的环流特征及物理量分析
2
作者 王荷秀 《陕西气象》 1993年第6期21-23,共3页
本文对80年代以来,西安地区大暴雨的天气环流特征和一些物理量进行分析,为预报此类天气提供一些依据。
关键词 大暴雨 环流特征 物理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冰雹天气的雷达物理量分析
3
作者 李鹏 李冬楠 高倩楠 《黑龙江气象》 2018年第4期4-5,共2页
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18年7月9日黑河五大连池发生的冰雹进行分析,通过对多普勒得出的五个物理量的分析,找出与冰雹对应较为敏感的物理量。结果表明:在本次降雹前期发展阶段,冰雹云雷达回波有明显的强中心倾斜... 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18年7月9日黑河五大连池发生的冰雹进行分析,通过对多普勒得出的五个物理量的分析,找出与冰雹对应较为敏感的物理量。结果表明:在本次降雹前期发展阶段,冰雹云雷达回波有明显的强中心倾斜,降雹后有V型缺口;垂直累积液态水与回波顶高的发展较为一致,降水通量和回波体积的发展较为一致;垂直累积液态水、回波顶高、回波体积和降水通量在冰雹发生前后有明显的变化,最大反射率也有减小的趋势,但变化范围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雹 雷达回波 物理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6~2015年浙江台风暴雨物理量分析
4
作者 潘钦财 《科技风》 2019年第30期130-130,共1页
选取浙江省国家级地面气象站逐日降水观测资料,对近十年(2006~2015年)浙江省的台风暴雨进行分级,并对相应的影响台风进行分类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台风带来的严重暴雨主要分布在浙江沿海一带,自海岸线往西180公里范围内,呈带状,有两... 选取浙江省国家级地面气象站逐日降水观测资料,对近十年(2006~2015年)浙江省的台风暴雨进行分级,并对相应的影响台风进行分类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台风带来的严重暴雨主要分布在浙江沿海一带,自海岸线往西180公里范围内,呈带状,有两个强降水中心;严重暴雨通常出现在低层水汽通量辐合、水汽饱和、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位势不稳定θse为正值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暴雨分布特征 物理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冰雹过程的物理量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王月兰 莫瑶 +2 位作者 张其忠 王凤娇 赵坤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9期9044-9046,共3页
从环流形势、物理量场等方面分析2008年6月25日山东滨州一次降雹原因。过程分析结果表明,在低涡背景下高空西北气流带来了冷空气,高空冷平流低层暖平流、上干下湿、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等对产生冰雹都有指示意义。
关键词 冰雹 低涡 西北气流 冷暖平流 层高度 物理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东暴雨物理量诊断分析预报
6
作者 孙连强 柳淑萍 《辽宁气象》 2001年第3期6-8,共3页
对T1 0 6数值预报产品进行统计分析 ,确定了与暴雨关系密切的物理量 ;通过对物理量场与暴雨落区之间关系的定性诊断分析以及对物理量的定量计算 ,确定了物理量的临界值 ,并以此作为预报暴雨发生的限制条件 ;将T1 0 6数值预报产品的 3种... 对T1 0 6数值预报产品进行统计分析 ,确定了与暴雨关系密切的物理量 ;通过对物理量场与暴雨落区之间关系的定性诊断分析以及对物理量的定量计算 ,确定了物理量的临界值 ,并以此作为预报暴雨发生的限制条件 ;将T1 0 6数值预报产品的 3种物理量预报场与临界值对比 ,判断未来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东 暴雨 物理量诊断分析 数值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省中尺度加密自动站物理量场分析软件的编制
7
作者 杨秀峰 董伟 雷敏 《吉林气象》 2009年第1期28-30,共3页
1引言 中尺度加密自动站观测的温度、降水等基本气象要素,资料传输间隔小,实时性较高,同时中尺度加密自动站分布广、数据密度大、调取资料比较方便,是台站观测的有益补充。可以为预报员提供能分析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平台。
关键词 物理量分析 自动站 中尺度 加密 吉林省 中小尺度天气系统 编制 软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1年成都双流机场“7.15”强雷暴的物理量诊断分析
8
作者 沈宏彬 张义 +1 位作者 倪萍 刘立彬 《四川气象》 2001年第4期39-42,共4页
本文采用距离平均法 ,用中国气象局的Micaps环境下网格点上的物理量 ,求得成都双流机场所在纬度的东西向的垂直剖面图 ,用它对 2 0 0 1年 7月 15日的强雷暴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 :散度场、涡度场、垂直速度场和水汽通量散度... 本文采用距离平均法 ,用中国气象局的Micaps环境下网格点上的物理量 ,求得成都双流机场所在纬度的东西向的垂直剖面图 ,用它对 2 0 0 1年 7月 15日的强雷暴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 :散度场、涡度场、垂直速度场和水汽通量散度场的垂直剖面图对雷暴的发生有很好的指示意义。作者建议在Micaps环境下 ,增加本地的垂直剖面图的物理量分析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 物理量诊断分析 散度 涡度 水汽通量 2001年 成都双流机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9年盛夏最大降水环流成因分析
9
作者 石红艳 杨宁 +1 位作者 李凤毅 孙景文 《黑龙江气象》 2024年第3期5-8,共4页
利用1961-2020年黑龙江省盛夏(7-8月)降水量、NCAR/NCEP大气再分析和Nino34 SST资料,分析2019年盛夏黑龙江降水异常与ENSO事件背景下大尺度环流特征。结果表明:2019年盛夏黑龙江省降水处于多水时段,ENSO暖事件多发期降水偏多发生的概率... 利用1961-2020年黑龙江省盛夏(7-8月)降水量、NCAR/NCEP大气再分析和Nino34 SST资料,分析2019年盛夏黑龙江降水异常与ENSO事件背景下大尺度环流特征。结果表明:2019年盛夏黑龙江省降水处于多水时段,ENSO暖事件多发期降水偏多发生的概率增加。指出了2019年降水特点主要受东北冷涡与3次台风北上相互作用,发生6次重大降水过程;500 hPa高度距平场为西北-东南向呈“+、-、+”形势;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明显偏东,脊区向北伸展有利台风北上;低纬主要有3支强南风距平气流北上进入气旋环流,为维持台风暴雨提供充足水汽;黑龙江中部和东部地区最大上升气流速度出现在600-300 hPa高度,也是台风活跃区,辐合明显,黑龙江省强降水出现在东部最大降水中心,落区位于三江平原北部鹤岗至萝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9年盛夏强降水 气候背景 冷涡与台风结合 大尺度环流成因 物理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北地区一次雷暴大风天气过程的特征分析
10
作者 沈易安 邱吉东 奚雷 《农业灾害研究》 2024年第10期173-175,共3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双偏振雷达产品和CMA-RA逐6 h再分析资料,对2022年7月26日在浙江北部地区发生的一次雷暴大风过程的天气形势、热动力因子和中尺度特征进行分析,诊断了此次雷暴大风天气的成因。结果表明:此次雷暴大风天气发生时,浙北...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双偏振雷达产品和CMA-RA逐6 h再分析资料,对2022年7月26日在浙江北部地区发生的一次雷暴大风过程的天气形势、热动力因子和中尺度特征进行分析,诊断了此次雷暴大风天气的成因。结果表明:此次雷暴大风天气发生时,浙北地区处于副热带高压边缘,前倾槽和低层切变线是此次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高低层不同的温度平流带来上冷下暖的不稳定层结,增大的CAPE值为对流触发提供了充足的不稳定能量,西南低空急流带来适量的水汽,有利于触发强对流天气;高空辐散与低空辐合的动力配置、上干下湿的层结条件、较强的垂直风切变均为雷暴大风的形成与维持提供了有利条件。阵风锋的出现与合并对强对流天气的预报预警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大风 物理量分析 高层干冷空气 阵风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前汛期锋面强降水和后汛期季风强降水特征对比分析 被引量:27
11
作者 梁巧倩 蒙伟光 +1 位作者 孙喜艳 张艳霞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1-62,共12页
应用近二十年的历史观测资料和EC再分析资料,对由锋面和季风槽两种不同天气系统影响下广东发生的两组暴雨过程的天气形势、降水/短时强降水落区及其对流活动和物理量特征进行了诊断分析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前汛期锋面降水还是... 应用近二十年的历史观测资料和EC再分析资料,对由锋面和季风槽两种不同天气系统影响下广东发生的两组暴雨过程的天气形势、降水/短时强降水落区及其对流活动和物理量特征进行了诊断分析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前汛期锋面降水还是后汛期季风降水,珠三角(珠江三角洲)地区都是次中心,有大到暴雨量级降水。珠三角地区也是小时雨量≥50 mm的短时强降水高发区。前汛期锋面对流活动的抬升凝结高度约在900~850 hPa,南北方向的温度梯度提供了斜压不稳定能量,0~3 km强的风垂直切变使对流易于维持和发展;对流区有较强的水汽通量辐合;风暴相对螺旋度较大,对流的旋转性和沿着旋转方向的移动特征明显。相对而言,后汛期季风强降水对流凝结高度更低,对流活动具有正压的热带对流性质,可在弱的水汽通量辐合和垂直风切变环境中维持,但对流强度不如前汛期。以上结论可为同类天气的短期和短临主客观预报提供预报思路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前汛期 华南后汛期 强降水特征 物理量分析 对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5年3月云南倒春寒天气的成因分析 被引量:13
12
作者 周国莲 普贵明 +1 位作者 李磊 高敏琪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82-87,共6页
利用2005年3月3—6日的MICAPS常规资料,对天气形势和物理量场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在这次强倒春寒天气过程中,由于孟加拉湾到中南半岛一直维持强的高压环流,高压中心在高、中、低层都达到相当的强度,致使冷空气由北向南侵入滇中后... 利用2005年3月3—6日的MICAPS常规资料,对天气形势和物理量场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在这次强倒春寒天气过程中,由于孟加拉湾到中南半岛一直维持强的高压环流,高压中心在高、中、低层都达到相当的强度,致使冷空气由北向南侵入滇中后受南部高压脊阻挡未能南下,而是向西侵入滇西、滇西北。这次倒春寒天气过程虽然没有南支槽配合,但高原南侧的低槽为这次降雪降雨提供了充足的水汽;500hPa上的西北气流,为这次倒春寒带来了强的冷平流;700hPa维持在丽江、昆明、蒙自的切变线是雪雨天气持续的主要动力因子。这些工作为今后此类特殊的倒春寒天气的预报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倒春寒天气 环流 物理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阿勒泰地区一次强寒潮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46
13
作者 张林梅 庄晓翠 胡磊 《干旱气象》 2010年第1期71-75,共5页
利用Micaps常规实况图、EC客观分析场及T213 00时的物理量场,从寒潮冷空气的酝酿、堆积、爆发3个阶段分析了2009年2月11~13日新疆阿勒泰地区的一次强寒潮天气过程,重点分析强降温及降水原因。分析表明:此次强寒潮冷空气来自新地岛和泰... 利用Micaps常规实况图、EC客观分析场及T213 00时的物理量场,从寒潮冷空气的酝酿、堆积、爆发3个阶段分析了2009年2月11~13日新疆阿勒泰地区的一次强寒潮天气过程,重点分析强降温及降水原因。分析表明:此次强寒潮冷空气来自新地岛和泰米尔半岛的超极地强冷空气,强冷空气沿乌拉尔山脊前东北风带和北风带南下堆积到西西伯利亚上空。由于乌拉尔山脊西北部冷空气的侵袭,使该脊向东南跨,推动西西伯利亚强冷空气大举南下,从而造成这次强寒潮天气。形成强降水的原因是北方冷空气与南支槽东移北上的暖湿气流在该地区汇合,并配合动力条件和水汽条件共同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寒潮 环流形势 物理量分析 阿勒泰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省廊坊市一次初冬雨转暴雪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15
14
作者 王清川 寿绍文 霍东升 《干旱气象》 2011年第1期62-68,共7页
利用Micaps常规资料、新一代多普勒雷达资料、自动站资料,对2009年10月31日至11月1日河北省廊坊市出现的一次雨转大到暴雪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物理量场和雷达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西来低槽、700 hPa和850 hPa切变、地面... 利用Micaps常规资料、新一代多普勒雷达资料、自动站资料,对2009年10月31日至11月1日河北省廊坊市出现的一次雨转大到暴雪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物理量场和雷达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西来低槽、700 hPa和850 hPa切变、地面倒槽等影响系统共同作用造成了廊坊市大到暴雪天气,此次降水过程是一次比较典型的华北回流降水天气过程。低空从渤海海面的水汽输送是造成本次大到暴雪天气降水过程的重要水汽源。底层强烈的辐合造成了较强的上升速度,导致强降雪发生。暖平流高度和回波顶高度的抬升可作为降雪增强的判据之一。北京多普勒天气雷达上0℃层亮带高度迅速下降后1~2 h内,即可以推断廊坊降水相态将由雨转为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雪 天气形势 物理量分析 多普勒雷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林市一次大暴雨过程的成因诊断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王军君 王娟 李向红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17年第3期26-30,I0004,共6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区域自动站降水资料、micaps资料,FNL1°×1°再分析资料以及FY-2C卫星云图等资料,对2015年5月14~15日桂林市大暴雨过程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强降雨主要是由500h Pa东移短波槽、850h Pa的...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区域自动站降水资料、micaps资料,FNL1°×1°再分析资料以及FY-2C卫星云图等资料,对2015年5月14~15日桂林市大暴雨过程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强降雨主要是由500h Pa东移短波槽、850h Pa的切变线、低空急流和地面冷高压及锋面系统共同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暴雨 FNL1°×1°再分析资料 物理量分析 卫星云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海南州同德县一次暴雪天气成因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祁彩虹 吴科 朱永丰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自然科学》 2015年第7期187-187,共1页
应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天气图、物理量场和EC、T639预报产品等,主要对2012年2月9日青海省海南州同德县一次暴雪天气过程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贝湖槽底部分裂小槽南压不断下滑的冷空气和高原南支槽东移在同德地区交... 应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天气图、物理量场和EC、T639预报产品等,主要对2012年2月9日青海省海南州同德县一次暴雪天气过程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贝湖槽底部分裂小槽南压不断下滑的冷空气和高原南支槽东移在同德地区交汇是造成这次大降水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西南暖湿气流与高空槽本身自带水汽的叠加为这次降雪的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低层辐合高层辐散,高低层出现的辐合、辐散加强上升运动和下沉运动,有利于降水发展的典型配置。高低空急流的配合、散度场高低层差异、垂直环流的加强是引发这次暴雪的一个重要的动力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雪 形势分析 物理量分析 同德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强飑线大风过程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吴宇华 段昌辉 《陕西气象》 2002年第5期18-20,共3页
20 0 1 -0 6-1 2日宝鸡地区出现飑线大风天气过程 ,通过分析 ,发现此次飑线天气发生在高空槽后强西北气流中 ,西北气流上携带强的冷平流向南扩展 ,在宝鸡附近形成不稳定层结 ,在地面露点锋的触发下 ,出现强对流天气 ,飑线发生时红外云... 20 0 1 -0 6-1 2日宝鸡地区出现飑线大风天气过程 ,通过分析 ,发现此次飑线天气发生在高空槽后强西北气流中 ,西北气流上携带强的冷平流向南扩展 ,在宝鸡附近形成不稳定层结 ,在地面露点锋的触发下 ,出现强对流天气 ,飑线发生时红外云图上对应有 -5 0℃的较强亮温中心值的白亮云团 ,雷达回波呈“人”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飑线 大风 物理量分析 雷达回波 天气过程分析 能量 散度 水汽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9年冬季阿勒泰地区两次罕见暖区大降水诊断分析
18
作者 张林梅 胡磊 +1 位作者 李海花 庄晓翠 《青海气象》 2010年第3期7-12,共6页
利用Micaps常规资料,ECMWF客观分析场及T21300h的物理量场,对2009年冬季阿勒泰地区的两次罕见暖区大降水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分析表明:这两次天气过程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即维持较长时间的中尺度暖式切变;在降水过程中处于低压前部... 利用Micaps常规资料,ECMWF客观分析场及T21300h的物理量场,对2009年冬季阿勒泰地区的两次罕见暖区大降水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分析表明:这两次天气过程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即维持较长时间的中尺度暖式切变;在降水过程中处于低压前部或低压控制;都配合南支槽比较活跃的暖湿气流。两次罕见暖区大降水天气过程配合有高低空急流、动力条件和水汽条件不同的是:2009年11月5-6日天气过程中,主导系统是乌拉尔山长波脊,影响系统是西伯利亚低涡;2010年1月6日至7日天气过程主导系统是西西伯利亚脊,影响系统是萨彦岭低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暖区大降水 环流形势 物理量分析 阿勒泰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北地区一次暴雨过程分析
19
作者 董文晓 屈志勇 张宁 《山西科技》 2016年第1期61-65,共5页
利用常规的天气图、物理量场资料以及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图,对2008年9月23—24日发生在山西北中部地区的一次暴雨天气进行了分析,介绍了此次暴雨的环流形势演变及影响系统,对此次暴雨的物理量和卫星云图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暴雨主要是... 利用常规的天气图、物理量场资料以及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图,对2008年9月23—24日发生在山西北中部地区的一次暴雨天气进行了分析,介绍了此次暴雨的环流形势演变及影响系统,对此次暴雨的物理量和卫星云图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暴雨主要是在高低空急流、中低层低涡切变以及地面冷锋这3个影响系统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暴雨期间水汽比较充足,低层辐合高层辐散有利于暴雨区对流的发展;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图说明暴雨的发生与中-β尺度对流系统密不可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过程 环流形势 物理量分析 晋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6年春季内蒙古一次强沙尘天气分析
20
作者 云静波 王文 +1 位作者 韩经纬 姜学恭 《内蒙古气象》 2010年第4期9-11,共3页
应用基本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06年4月16—17日发生在内蒙古的一次区域性的大风沙尘暴天气过程,从天气学成因、动力机制、物理量场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蒙古气旋是这次沙尘暴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蒙古气旋的强... 应用基本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06年4月16—17日发生在内蒙古的一次区域性的大风沙尘暴天气过程,从天气学成因、动力机制、物理量场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蒙古气旋是这次沙尘暴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蒙古气旋的强烈发展和冷锋后大风是起沙的主要动力;前期持续增温使得低层大气处于不稳定层结;中低层强的上升气流及低层强辐合,为沙尘暴爆发提供了有利的抬升,有利于沙尘的起沙及远距离传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暴 蒙古气旋 物理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