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教育模式作为物质生产方式的隐喻 |
彭振川
|
《中国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
2004 |
1
|
|
2
|
独龙族社会物质生产方式(下) |
张桥贵
|
《云南文史丛刊》
|
2000 |
0 |
|
3
|
“大数据互联网”背景下我国物质生产方式的变革 |
何小国
|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社会科学》
|
2018 |
0 |
|
4
|
中国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二重性的分析 |
安帅领
|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
2013 |
1
|
|
5
|
马克思的“生产方式”范畴再认识——兼论现代政治经济学的创新与发展 |
安帅领
|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
2013 |
1
|
|
6
|
对“只有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一论断的质疑 |
涂赞琥
|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
1986 |
1
|
|
7
|
马克思生产方式二重性理论与我国现阶段生产方式运动规律 |
于金富
|
《当代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0 |
|
8
|
社会生产方式与艺术生产 |
王向峰
|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2 |
0 |
|
9
|
论精神资料的生产方式 |
万宁
|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0 |
|
10
|
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不平衡关系——与张怀瑾同志商榷 |
朱立元
|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82 |
4
|
|
11
|
“最后一个”诗学与生产方式变革 |
张伯存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0 |
|
12
|
论新质生产方式 |
鲁保林
谢辉
|
《当代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13
|
物质文明不包括生产关系 |
谢立中
彭赟
|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1983 |
0 |
|
14
|
论科技生产力构成的特殊性 |
刘冠军
|
《理论学刊》
CSSCI
|
1997 |
5
|
|
15
|
符码政治经济学解释与象征交换批判的二重变奏——从马克思主义视角对鲍德里亚《生产之镜》的析评 |
何建津
|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北大核心
|
2009 |
4
|
|
16
|
社会消费方式及其演变 |
陈湘舸
|
《江汉论坛》
|
1986 |
1
|
|
17
|
论民营经济人士思想政治引领的物质根源 |
金庭碧
|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
2023 |
0 |
|
18
|
“精神生产”概念在历史唯物主义范畴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
李文成
|
《社会科学》
|
1985 |
3
|
|
19
|
中国人传统思维方式与类书编撰 |
郜明
|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90 |
2
|
|
20
|
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范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 |
程彪
|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