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6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吉林特低渗油藏长岩心CO_(2)驱替微观动用规律研究
1
作者 张辉 李忠诚 +4 位作者 祝孝华 李金龙 李海波 姚兰兰 肖前华 《中国科技论文》 CAS 2024年第1期50-56,共7页
针对松辽盆地莫里青油田特低渗储层动用困难的问题,利用物理模拟实验和核磁共振技术相结合的实验方法,开展长岩心CO_(2)驱替研究。结果表明:岩样CO_(2)驱替驱油效率介于72.30%~80.40%。大孔喉(>33 ms)平均赋存占比为33.65%,小孔喉(&l... 针对松辽盆地莫里青油田特低渗储层动用困难的问题,利用物理模拟实验和核磁共振技术相结合的实验方法,开展长岩心CO_(2)驱替研究。结果表明:岩样CO_(2)驱替驱油效率介于72.30%~80.40%。大孔喉(>33 ms)平均赋存占比为33.65%,小孔喉(<33 ms)平均赋存占比为18.01%;1 PV的CO_(2)驱替后,岩样大孔喉平均相对采出程度为80.67%,小孔喉平均相对采出程度为17.45%;5 PV的CO_(2)驱替后,岩样大孔喉平均相对采出程度为95.68%,小孔喉平均相对采出程度为39.82%,大PV驱替可有效动用小孔喉的油。研究成果可为莫里青油田储层CO_(2)驱替提供理论支撑,同时也为同类油藏开展注气先导试验提供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渗油藏 核磁共振 CO_(2)驱替 采出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低渗油藏功能性水驱技术现场应用效果
2
作者 饶天利 伍家忠 +3 位作者 赵昆 刘明虎 赵鹏 邓美玲 《石油化工应用》 CAS 2024年第8期42-44,共3页
J油田特低渗W区块C6油藏历经27年开发,目前已进入中高含水率开发阶段,随着采出程度的增加,平面水驱波及半径大,剩余油动用难度加大,纵向剩余油呈薄互层分布,有效动用难度大,岩心观察结果表明,该区长6储层纵向水驱受物性控制明显,剖面水... J油田特低渗W区块C6油藏历经27年开发,目前已进入中高含水率开发阶段,随着采出程度的增加,平面水驱波及半径大,剩余油动用难度加大,纵向剩余油呈薄互层分布,有效动用难度大,岩心观察结果表明,该区长6储层纵向水驱受物性控制明显,剖面水洗程度为77.2%,以中-弱水洗为主,其中,中水洗占42.7%,未水洗占22.8%。功能性水驱技术由离子匹配水驱技术和分散体系驱油技术结合而成,集合作用促进了单项技术优势的发挥,实现1+1>2的效果,因此,2018年在室内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现场试验,通过现场试验效果表明,在改善水驱、扩大水驱波及体积,提高采收率效果明显,且现场试验安全顺利进行,具有较好的技术适应性。本文重点从功能性水驱机理入手,综合分析功能性水驱试验不同体系的效果,评价特低渗油藏功能性水驱技术的适应性和推广应用前景,进一步完善丰富特低渗油藏提高采收率稳产技术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渗油藏 功能性水驱 微气泡分散体系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低渗油藏活性流体压驱提高采收率机制 被引量:1
3
作者 孙永鹏 陈超 +6 位作者 戴彩丽 王传熙 王蓉 赵文勋 张维友 李国良 曾思哲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1-148,共8页
活性流体压驱是在压驱过程中伴注活性流体段塞的驱替方法。通过试验探究活性流体压驱作用特征,结合界面性质、电性以及毛管数理论等揭示其提高采收率机制。结果表明:水驱后,活性流体压驱可提高采收率4.9%~13.4%,降低注入压差17.6%~51.3%... 活性流体压驱是在压驱过程中伴注活性流体段塞的驱替方法。通过试验探究活性流体压驱作用特征,结合界面性质、电性以及毛管数理论等揭示其提高采收率机制。结果表明:水驱后,活性流体压驱可提高采收率4.9%~13.4%,降低注入压差17.6%~51.3%;活性流体分子吸附在油水界面,降低界面张力,增加乳化油滴稳定性,提升微观波及效率,提高特低渗岩心驱油效率;活性流体质量分数从0.05%提高到0.5%,注入速度从0.5 mL/min提高到3 mL/min,室内试验毛管数可提高2个数量级,岩心残余油饱和度降低20.8%;活性流体吸附在岩石孔喉壁面,可减弱多孔介质亲水性,降低压驱过程水相渗流摩阻;压驱存在合适的速度区间,速度过高会增加流体惯性阻力,减弱降压效果;现场试验压驱过程添加活性流体段塞,单井产量可提高0.4 t/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渗油藏 压驱 活性流体 提高采收率 作用机制 降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物理模拟融合油藏精细刻画法表征特低渗油藏中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 被引量:2
4
作者 林艳波 李军建 +3 位作者 程林松 方越 王一帆 杨亚琴 《石油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5-188,共14页
中国低渗透油藏分布广泛,其中大部分区块已进入中高含水期,并且由于剩余油类型及成因不明确导致采出程度普遍较低,因此延长低渗透油藏稳产期是亟需解决的问题。结合井口生产资料和储层水驱前缘波及系数对油藏模型进行历史拟合,建立了特... 中国低渗透油藏分布广泛,其中大部分区块已进入中高含水期,并且由于剩余油类型及成因不明确导致采出程度普遍较低,因此延长低渗透油藏稳产期是亟需解决的问题。结合井口生产资料和储层水驱前缘波及系数对油藏模型进行历史拟合,建立了特低渗油藏剩余油的精细刻画模型,并综合利用静动态物理模拟实验、生产资料动态分析等方法,明确了特低渗油藏中高含水期剩余油成因及类型,据此提出了针对性的剩余油挖潜策略,最终在姬塬油田耿155区长1特低渗油藏进行了现场应用。研究结果表明,特低渗油藏剩余油主要分为储层平面和垂向非均质性导致的储层非均质型剩余油、局部储层注采不对应导致的注采不完善型剩余油以及储层黏土矿物运移膨胀导致的欠注型剩余油,针对性挖潜后目标井组采出程度提高5.1%~12.4%。经现场应用后,预测原油累计采出量相比原始措施提高15.6%~37.3%,为特低渗油藏中高含水期挖潜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渗油藏 中高含水期 剩余油 水驱冲刷实验 流管模型 欠注机理 挖潜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均质特低渗油藏CO_(2)驱增黏体系构筑及驱油效果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康宵瑜 江绍静 +3 位作者 董沅武 王维波 王思瑶 唐善法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25-1328,1332,共5页
在模拟油藏条件下,系统评价超临界CO_(2)驱增黏体系注入性、油藏环境适应性及均质与非均质岩心驱油效果。结果表明,在油藏温度和压力下,优选构筑的超临界CO_(2)驱增黏体系(COAP-1)黏度可达2.16 mPa·s;CO_(2)/COAP-1黏度随压力增加... 在模拟油藏条件下,系统评价超临界CO_(2)驱增黏体系注入性、油藏环境适应性及均质与非均质岩心驱油效果。结果表明,在油藏温度和压力下,优选构筑的超临界CO_(2)驱增黏体系(COAP-1)黏度可达2.16 mPa·s;CO_(2)/COAP-1黏度随压力增加而逐渐增大,受温度的影响较小;均质与非均质物模实验中,岩心水驱后转注CO_(2)/COAP-1驱相较于CO_(2)驱,提高采收率效果更为显著,采收率增幅随着渗透率级差的增加略有提升。CO_(2)/COAP-1体系可有效降低CO_(2)的流度,堵塞高渗层的微小孔隙,并有效启动低渗透层,扩大波及体积,大幅度提高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质 特低渗油藏 CO_(2) 增黏体系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低渗油藏CO_(2)/水交替微观驱油机理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梁珀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46-752,共7页
苏北盆地断块特低渗透油藏具有“小、碎、深、薄、低”的典型特征,在经过短期弹性开发后如何优选合理高效的提高油藏采收率方法成为该类油藏面临的瓶颈问题。水气交替注入(Water Alternating Gas,WAG)方法能有效抑制水窜和气窜,兼具水驱... 苏北盆地断块特低渗透油藏具有“小、碎、深、薄、低”的典型特征,在经过短期弹性开发后如何优选合理高效的提高油藏采收率方法成为该类油藏面临的瓶颈问题。水气交替注入(Water Alternating Gas,WAG)方法能有效抑制水窜和气窜,兼具水驱和CO_(2)驱的优点,在特低渗透油藏取得了成功应用,但其微观驱油机理及实际效果仍需进一步研究和评价。文中以苏北ZD油田为研究对象,基于特低渗透天然岩心的三维数字模型,应用孔隙尺度微观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CO_(2)/水交替驱油过程中气水相界面的动态演化过程,并深入阐明了特低渗油藏WAG提高采收率的微观机理,结果表明:水气交替驱具有更大的波及面积和更少的剩余油体积,CO_(2)驱过程具有更好的流动性和克服黏滞力的能力,同时水驱过程中的渗吸作用和封堵作用能有效提高驱油效率。因此,CO_(2)/水交替驱可以有效启动特低渗储层,起到调剖调驱协同增益的作用,研究成果对于指导特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的优选和实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矿场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渗油藏 CO_(2)/水交替驱 数字岩心 孔隙尺度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碳前置压裂技术在特低渗油藏中的应用
7
作者 陈塞锋 李军 王鹏涛 《石河子科技》 2024年第2期40-42,共3页
二氧化碳前置压裂技术是一种在特低渗油藏中应用的提高采收率的新型技术。本文对二氧化碳前置压裂技术的原理、优势以及在特低渗油藏中的应用进行了介绍。研究结果表明,二氧化碳前置压裂技术能够改善低渗透岩石的渗透能力,促进油藏中石... 二氧化碳前置压裂技术是一种在特低渗油藏中应用的提高采收率的新型技术。本文对二氧化碳前置压裂技术的原理、优势以及在特低渗油藏中的应用进行了介绍。研究结果表明,二氧化碳前置压裂技术能够改善低渗透岩石的渗透能力,促进油藏中石油的释放和运移,提高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前置压裂技术 特低渗油藏 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低渗油藏单砂体精准压裂改造技术研究与应用
8
作者 唐莉 王子毓 +1 位作者 张超 何成山 《录井工程》 2024年第4期131-138,共8页
针对特低渗油藏,目前主要采用水驱技术配合单井压裂来提高开发效果。但在开发实践中,表现出油藏单井压裂措施有效率低、单砂体改造效果差及油水井间无法建立有效驱动体系等问题。为此,以松辽盆地X区块特低渗油藏为例,基于油藏工程方法... 针对特低渗油藏,目前主要采用水驱技术配合单井压裂来提高开发效果。但在开发实践中,表现出油藏单井压裂措施有效率低、单砂体改造效果差及油水井间无法建立有效驱动体系等问题。为此,以松辽盆地X区块特低渗油藏为例,基于油藏工程方法计算特低渗储层极限驱动井距,同时结合研究区域砂体和剩余油分布规律,制定特低渗油藏的单砂体精准压裂改造方案,确保压裂改造后油水井间的启动系数达到最大,以避免压裂规模过大导致水窜问题。并在油井压裂阶段采用井间微地震监测技术对特低渗油藏单砂体的压裂改造规模进行追踪和监控,通过实时调整压裂液排量来控制压裂规模,确保压裂规模的精准性。采用单砂体精准压裂改造技术对研究区平均渗透率分别为6.5 mD和3 mD的Ⅲ、Ⅳ类储层进行井网加密及单砂体精准缝网压裂改造后,油藏单砂体启动系数和油井压裂后产量大幅度提高,说明区块单砂体已经建立起有效驱动体系,剩余油挖潜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渗油藏 极限驱动井距 压裂改造 单砂体 井间微地震 剩余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低渗油藏考虑启动压力梯度的物理模拟及数值模拟方法 被引量:56
9
作者 韩洪宝 程林松 +2 位作者 张明禄 曹秋颖 彭道贵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49-53,共5页
从流体在低渗透多孔介质中的渗流机理出发,通过室内基础实验和基础理论研究,以及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方法,运用流体边界层理论,分析了由于启动压力梯度的存在而使得低渗储层产生非达西渗流的机理和规律,建立了描述低渗油气非达西渗流模型... 从流体在低渗透多孔介质中的渗流机理出发,通过室内基础实验和基础理论研究,以及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方法,运用流体边界层理论,分析了由于启动压力梯度的存在而使得低渗储层产生非达西渗流的机理和规律,建立了描述低渗油气非达西渗流模型,并对特低渗长庆油田某区块一个菱形反九点注采井网进行了实例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启动压力梯度的存在不但降低了低渗透、特低渗透油田的开发指标,而且还增加了开采难度。增大注入率、缩小井距可以在某种程度上降低启动压力梯度的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启动压力梯度 非达西 特低渗油藏 开发指标 储层 透多孔介质 注采井网 物理模拟 拟和 小井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特低渗油藏非稳态油水相对渗透率计算模型 被引量:11
10
作者 吴克柳 李相方 +3 位作者 樊兆琪 李武广 李元生 羊新州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6-81,共6页
考虑低渗-特低渗储层多孔介质中油水渗流特征,建立考虑启动压力梯度、重力及毛管力影响的低渗-特低渗油藏非稳态油水相对渗透率计算模型,进行非稳态油水相对渗透率试验,计算不同影响因素下的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结果表明,启动压力梯度... 考虑低渗-特低渗储层多孔介质中油水渗流特征,建立考虑启动压力梯度、重力及毛管力影响的低渗-特低渗油藏非稳态油水相对渗透率计算模型,进行非稳态油水相对渗透率试验,计算不同影响因素下的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结果表明,启动压力梯度作为油水渗流的阻力,对油水相对渗透率、储层压力、剩余油饱和度、产油及产水等影响最为显著,其次是重力,毛管力仅对油相相对渗透率有影响,对水相相对渗透率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 -特低渗油藏 非稳态 油水相对透率 启动压力梯度 毛管力 重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低渗油藏渗流阻力梯度的非线性特征 被引量:13
11
作者 刘辉 冯明生 +2 位作者 何顺利 杨双 杨明慧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2-86,共5页
根据边界层理论,运用三次函数形式对特低渗岩心试验曲线进行拟合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微分线性描述方法,建立考虑边界层及启动压力梯度影响的特低渗储层渗流阻力梯度的数学模型,得到渗流阻力梯度与驱替压力梯度及渗透率的关系图版。结... 根据边界层理论,运用三次函数形式对特低渗岩心试验曲线进行拟合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微分线性描述方法,建立考虑边界层及启动压力梯度影响的特低渗储层渗流阻力梯度的数学模型,得到渗流阻力梯度与驱替压力梯度及渗透率的关系图版。结果表明,渗流阻力梯度随驱替压力梯度增加而降低,随渗透率减小而增大,且渗透率越小,渗流阻力梯度增幅越大,其非线性变化特征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渗油藏 流阻力梯度 非线性 边界层 启动压力梯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碳驱特低渗油藏的封窜体系性能评价 被引量:18
12
作者 刘必心 侯吉瑞 +1 位作者 李本高 张磊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28-131,157,共4页
为了封堵特低渗油藏CO2驱过程中形成的窜流通道,选用常温常压下为液态的正丁胺作为封窜剂进行实验研究。正丁胺在油藏条件下能与CO2反应生成固体碳酸盐,且具有较高的强度,能够封堵CO2窜流通道。动态评价实验表明:加入乙醇保护段塞后,正... 为了封堵特低渗油藏CO2驱过程中形成的窜流通道,选用常温常压下为液态的正丁胺作为封窜剂进行实验研究。正丁胺在油藏条件下能与CO2反应生成固体碳酸盐,且具有较高的强度,能够封堵CO2窜流通道。动态评价实验表明:加入乙醇保护段塞后,正丁胺的注入压力低于1.5 MPa,能满足特低渗油藏的注入要求;在渗透率级差为4.3的非均质岩心封窜实验中,注入正丁胺能提高低渗层采收率18%以上,说明正丁胺具有封堵高渗层启动低渗层的能力。实验结果表明,用正丁胺封堵气窜通道能为提高CO2驱特低渗油藏的开发效果提供一种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渗油藏 CO2驱 封窜 保护段塞 正丁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低渗油藏压裂井注采井距与注水见效关系 被引量:19
13
作者 刘伟伟 苏月琦 +2 位作者 王茂文 辛丽珺 徐小钫 《断块油气田》 CAS 2012年第6期736-739,共4页
针对目前注采井距与注水见效关系研究中缺乏对应压裂井研究的现状,以压裂井压力波椭圆等压面传播理论为基础,推导了特低渗油藏压裂井注水见效时间与椭圆动边界半径、启动压力梯度、油井产能水平和原油黏度等的综合关系,并对上述因素对... 针对目前注采井距与注水见效关系研究中缺乏对应压裂井研究的现状,以压裂井压力波椭圆等压面传播理论为基础,推导了特低渗油藏压裂井注水见效时间与椭圆动边界半径、启动压力梯度、油井产能水平和原油黏度等的综合关系,并对上述因素对注水见效时间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因素对注水见效均有较大影响,压裂井对上述因素影响的敏感性远小于未压裂井,特别在目标油藏原油黏度较大时,此种差异表现得更为明显,合理注采井距的选择是多因素下主次要矛盾共同作用的结果,其选择应放在优化、高效开发油藏的大系统中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裂 特低渗油藏 注采井距 注水见效时间 压力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低渗油藏CO_2驱扩大波及体积的一种新技术 被引量:14
14
作者 于春磊 侯吉瑞 +1 位作者 赵凤兰 郭彪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65-168,共4页
CO2气驱油藏易出现气窜。乙二胺注入性好,可与CO2反应生成碳酸盐,选择性地封堵CO2气窜通道。本文报道在模拟吉林红岗北油藏条件下(102℃,K<0.01μm2)CO2气驱岩心乙二胺封堵实验结果,注入段塞结构为:0.1PV氮气+0.2PV乙二胺+0.1PV氮气... CO2气驱油藏易出现气窜。乙二胺注入性好,可与CO2反应生成碳酸盐,选择性地封堵CO2气窜通道。本文报道在模拟吉林红岗北油藏条件下(102℃,K<0.01μm2)CO2气驱岩心乙二胺封堵实验结果,注入段塞结构为:0.1PV氮气+0.2PV乙二胺+0.1PV氮气。在气驱水填砂管(长100cm)中,乙二胺注入压力平稳,在0.2kPa以下,封堵后CO2气突破压力高达22MPa,沿程压力降和渗透率表明封堵发生在填砂管中段,封堵后气测渗透率振荡式变化并趋于平稳;并联填砂管封堵后,高渗管渗透率大幅下降(0.0184→0.000165μm2),低渗管渗透率(0.0038×10-3μm2)大体不变,沿程压力变化表明封堵发生在高渗管30~60cm段,乙二胺未进入低渗管;非均质压制人工岩心封堵后,CO2气驱油采收率提高19.8%,其中高渗岩心提高17.1%,低渗岩心提高2.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渗油藏 二氧化碳气驱 气窜 封(堵气)窜 乙二胺 波及体积 吉林红岗北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低渗油藏氮气泡沫调驱适应性研究 被引量:12
15
作者 文浩 付美龙 +1 位作者 刘德华 孙敬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2-59,共8页
针对吉林油田某区块纵向油层动用不均、含水率高、采出程度偏低的现象,应用室内模拟实验和数值模拟方法进行了氮气泡沫调驱的适应性研究。物模实验发现,发泡剂综合发泡能力评价指数有利于发泡剂的统一筛选,确定质量分数0.3%JH-12起泡剂... 针对吉林油田某区块纵向油层动用不均、含水率高、采出程度偏低的现象,应用室内模拟实验和数值模拟方法进行了氮气泡沫调驱的适应性研究。物模实验发现,发泡剂综合发泡能力评价指数有利于发泡剂的统一筛选,确定质量分数0.3%JH-12起泡剂与质量分数0.03%AP-12稳泡剂的复配体系作为氮气泡沫驱的优选起泡剂体系;考虑现场实施的可行性,当岩心渗透率级差为4.67,采用双段塞气液交替注入方式氮气泡沫驱油效果更佳。利用数值模拟得到工区氮气泡沫调驱参数优选结果:注入方式为双段塞气液交替注入,泡沫段塞注入量为0.4PV,地层注入气液比为1∶1,氮气注入速度为0.12PV/a,这与室内物模实验结果基本一致。数值模拟井组氮气泡沫调驱采出程度增幅可达3.31%,产出投入比为3.29,表明方案可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气泡沫调驱 特低渗油藏 起泡剂体系 透率级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低渗油藏生产井初始含水率高的微观机理 被引量:10
16
作者 谷建伟 郭志华 赵燕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4-68,共5页
特低渗油藏的生产井初始含水率要比中高渗油藏的高,而且生产井开井生产后含水率有一段时间的下降。对流体流动的微观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特低渗油藏,钻井和压裂过程造成的水锁效应使地层原油难以流动;贾敏效应的存在阻塞了油流... 特低渗油藏的生产井初始含水率要比中高渗油藏的高,而且生产井开井生产后含水率有一段时间的下降。对流体流动的微观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特低渗油藏,钻井和压裂过程造成的水锁效应使地层原油难以流动;贾敏效应的存在阻塞了油流的通道;地层微裂缝的开启与闭合、启动压力梯度的存在导致生产井初始含水率较高;岩石物性特征决定了油藏的初始含水饱和度高,进而使初始含水率比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渗油藏 微裂缝 初始含水率 启动压力梯度 水锁效应 贾敏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卫42断块特低渗油藏挖潜调整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董凤玲 周华东 +3 位作者 李志萱 陈莹莹 毕玉帅 王磊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3年第5期113-116,122,共5页
濮城油田卫42断块油藏埋藏深、物性差、储层沉积环境和砂体连通状况不清、平面非均质性强、注水困难、井网不完善,开发效果差。以油藏精细描述和油藏动态分析为基础,研究了油藏剩余油类型及分布规律。油藏剩余油类型主要有层间干扰型、... 濮城油田卫42断块油藏埋藏深、物性差、储层沉积环境和砂体连通状况不清、平面非均质性强、注水困难、井网不完善,开发效果差。以油藏精细描述和油藏动态分析为基础,研究了油藏剩余油类型及分布规律。油藏剩余油类型主要有层间干扰型、构造高部位型、注采不完善型和透镜状砂体型。针对油藏地质特点和剩余油的不同类型,开展了滚动扩边、层段重新组合以及调整注采井距和井网密度等油藏工程研究。实施结果表明,针对不同类型剩余油分布的井网优化和井网加密等措施明显改善了开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渗油藏 断块油藏 井网调整 剩余油挖潜 油藏描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低渗油藏非稳态周期注水机理及应用 被引量:11
18
作者 康胜松 肖前华 +2 位作者 高峰 党海龙 关蕾 《石油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68-772,816,共5页
为了充分发挥储层裂缝与基质之间的渗吸作用,增大注水波及体积,提高水驱采收率,以延长X区块长6油藏为研究对象,利用室内静态渗吸实验分析逆向渗吸影响因素,并采用考虑渗吸作用的数值模拟技术对X区块周期注水进行参数优化。结果表明,X区... 为了充分发挥储层裂缝与基质之间的渗吸作用,增大注水波及体积,提高水驱采收率,以延长X区块长6油藏为研究对象,利用室内静态渗吸实验分析逆向渗吸影响因素,并采用考虑渗吸作用的数值模拟技术对X区块周期注水进行参数优化。结果表明,X区块渗吸方式主要为逆向渗吸,且储层渗透率、孔隙度的增大可以提高渗吸驱油效率;随着含水饱和度的增加,渗吸驱油效率降低;界面张力与渗吸驱油效率在一定范围内呈反比关系;X区块注水生产时,优选非稳态的周期注水方式,其优化工作制度为注20 d停30 d、注采比1.0~1.2、注水量8~12 m3/d。通过矿场现场实施,区块产油量小幅增加,含水率明显降低,较连续性注水开发方式可提高采收率2.5~3.5百分点,为特低渗油藏非稳态周期注水开发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基础及现场应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渗油藏 吸作用 温和注水 周期注水 延长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低渗油藏空气泡沫驱提高采收率实验研究 被引量:30
19
作者 王杰祥 王腾飞 +1 位作者 韩蕾 任文龙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30-134,共5页
长庆油田五里湾一区块是一主力区块,为特低渗岩性油藏,孔隙结构差,非均质性严重,水驱开发难度大,油藏采收率低。为进一步提高油藏采收率,模拟其油层条件,开展了氧化管、加速量热仪和单双管驱油实验,主要研究了原油的低温氧化性能及特低... 长庆油田五里湾一区块是一主力区块,为特低渗岩性油藏,孔隙结构差,非均质性严重,水驱开发难度大,油藏采收率低。为进一步提高油藏采收率,模拟其油层条件,开展了氧化管、加速量热仪和单双管驱油实验,主要研究了原油的低温氧化性能及特低渗油藏空气泡沫驱提高采收率的规律。实验结果表明,五里湾一区油藏原油在油藏条件下即能发生氧化反应,且当温度达到100℃左右时氧化反应速率迅速增加,原油活化能E=61 354 J/mol;特低渗油藏水驱后转空气泡沫驱能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幅度可达20%,且油藏渗透率越高,空气泡沫驱提高采收率幅度越大;空气泡沫的注入时机对原油采收率影响显著,开发后期转空气泡沫驱,原油最终采收率更高,对特低渗油藏的开发更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渗油藏 空气泡沫 温氧化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典型陆相特低渗油藏的系统表征方法综述 被引量:7
20
作者 欧成华 唐海 +1 位作者 夏洪泉 刘洪歧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78-84,共7页
准确评价开发潜力、确定合理的开采技术政策是特低渗油藏精细表征的根本目标。以准噶尔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典型陆相特低渗油藏为对象,通过地质、测井、储层建模、油藏工程多学科研究,形成了砂体结构-储层属性-开发潜力一体化系统表征技... 准确评价开发潜力、确定合理的开采技术政策是特低渗油藏精细表征的根本目标。以准噶尔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典型陆相特低渗油藏为对象,通过地质、测井、储层建模、油藏工程多学科研究,形成了砂体结构-储层属性-开发潜力一体化系统表征技术方法。依靠高分辨率层序结构识别及精细层序划分,以及多井对比、地质综合解释与开发动态校验等技术揭示了断裂切割薄砂层的空间分布特征与规律;利用相标志、灰色关联和测井曲线元等方法识别的储集相类型及特征,以及基于岩心刻度综合测井模型解释获得的储层及油层参数,建立了基于三阶段互控技术的储层定量地质模型,刻划了储集砂体的属性特征及分布规律;通过对比,选择两级模糊综合方法评价了开发潜力;在此基础上确定了高效开采合理技术政策指标,为实现陆相特低渗油藏原油稳产高产开采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 特低渗油藏 系统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