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4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特发性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 被引量:2
1
作者 王利 王玉堂 《世界医学杂志》 2003年第2期34-37,共4页
关键词 特发性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 病因 发病机制 流行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表12导联心电图对特发性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的起源灶定位作用 被引量:9
2
作者 狄文成 姚焰 +3 位作者 马坚 陈柯萍 张奎俊 张澍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52-255,共4页
目的分析患者的12导联体表心电图(ECG)形态特征,旨在提出简便的ECG指标来预测特发性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起源。方法回顾我院54例经射频导管消融(消融)手术治愈的起源于心室流出道的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ECG资料,总结不同部位起源特发性流... 目的分析患者的12导联体表心电图(ECG)形态特征,旨在提出简便的ECG指标来预测特发性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起源。方法回顾我院54例经射频导管消融(消融)手术治愈的起源于心室流出道的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ECG资料,总结不同部位起源特发性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的ECG形态特征。结果不同起源灶有特征性的ECG形态①左心室流出道心内膜起源的ECG100%呈右束支传导阻滞图形,87.5%胸前V6导联出现S波;②左冠状窦起源的100%符合V1或V2导联R/S波幅指数≥30%和R波时限指数≥50%这两个条件;③右心室流出道游离壁起源下壁导联的R波多有切迹,且V2导联的S波振幅较深,胸前导联移行晚。结论12导联体表ECG特征,对特发性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起源灶定位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电图 流出心动过速 特发性 起源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eta_2受体基因变异Arg16Gly与特发性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相关
3
作者 冉玉琴 王可 +5 位作者 陈敬洲 杨瑛 张银辉 李宁 张澍 浦介麟 《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 CAS 2010年第5期265-270,共6页
目的研究特发性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idiopathic ventricular out-ow-tract tachycardia,IVOT)与β1、β2受体上常见的基因变异以及G蛋白β3亚单位基因C825T基因变异的相关性。方法 2005年12月至2007年12月期间,共有227例IVOT和110例特... 目的研究特发性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idiopathic ventricular out-ow-tract tachycardia,IVOT)与β1、β2受体上常见的基因变异以及G蛋白β3亚单位基因C825T基因变异的相关性。方法 2005年12月至2007年12月期间,共有227例IVOT和110例特发性左室室性心动过速(idiopathic left ventricular tachycardia,ILVT)的汉族患者和634例健康汉族人纳入此研究。基因分型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结果临床资料分析结果显示IVOT与ILVT具有显著不同的临床特征:IVOT患者的发病年龄显著大于ILVT患者(38.2±13.9岁vs.32.5±14.4岁,P=0.001),且IVOT女性发病率高于ILVT(60.8%vs.31.8%,P<0.001);IVOT在交感神经激活状态下的发病的比例显著高于ILVT(76.7%vs.41.8%,P<0.001);在室性心律失常的类型方面,IVOT主要表现为频发室性早搏,而ILVT主要表现为阵发非持续性或持续性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P<0.001)。基因型分析显示β2受体Arg16Gly与IVOT显著相关,携带16Gly等位基因者IVOT发病风险显著增高(加性模式:OR:1.40,95%CI:1.12-1.75,P=0.003;显性模式:OR:1.62,95%CI:1.14-2.31,P=0.007)。单倍型分析结果显示携带Gly16Gln27单倍型者IVOT发病风险亦显著增高(OR:1.38,95%CI:1.11-1.73,P=0.012)。但β1、β2受体上主要的基因变异以及G蛋白β3亚单位C825T基因变异与ILVT的发病风险无关(P>0.05)。结论 :β2受体Arg16Gly基因变异在中国汉族人群中与IVOT的发病风险显著相关,而β1、β2受体上主要的基因变异以及G蛋白β3亚单位C825T基因变异与ILVT的发病风险无关,表明IVOT与ILVT具有显著不同的发病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心动过速 交感神经系统 β1和β2受体 基因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发性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心电图特征及其对射频消融靶点的判断价值
4
作者 李蓓 施振华 夏冉冉 《现代实用医学》 2024年第12期1606-1608,共3页
室性期前收缩患者的临床表现并不完全相同,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也有部分患者出现乏力、气促和头晕等不适表现[1]。室性期前收缩频发会引起心肌病甚至导致心力衰竭的发生,特发性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idiopathic outflow tract ventricular... 室性期前收缩患者的临床表现并不完全相同,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也有部分患者出现乏力、气促和头晕等不适表现[1]。室性期前收缩频发会引起心肌病甚至导致心力衰竭的发生,特发性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idiopathic outflow tract ventricular prematu re beats,IOT-PVC)是起源于流出道的一种心律失常,根据其起源部位分为右室流出道和左室流出道[2]。射频消融术(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CA)是一种联合X线机、射频消融仪、心内电生理检查仪等仪器快速阻断心律失常、异常传导束和起源点的常用介入治疗手段,能有效调控患者心动节律,且存在创伤小、恢复率快和成功率高等优势[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期前收缩 流出 特发性 心电图 射频消融靶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与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的临床与心电学特点 被引量:9
5
作者 王洪涛 廖序东 +9 位作者 尹桂华 张学欣 姜华 梁铁彪 陈东豪 常学锋 蔡丽娥 卢延生 魏大军 浦介麟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2689-2690,共2页
目的探讨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与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IRVOT-VT)的临床、心电学特点并比较导管射频消融(RFCA)效果。方法根据2009年欧洲心律失常学会第5次年会国际专家工作组ARVC诊断标准选择确诊的ARVC患者73例;选择... 目的探讨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与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IRVOT-VT)的临床、心电学特点并比较导管射频消融(RFCA)效果。方法根据2009年欧洲心律失常学会第5次年会国际专家工作组ARVC诊断标准选择确诊的ARVC患者73例;选择符合IRVOT-VT标准的住院病人75例,分析临床表现、心电学特征,随访射频消融的远期疗效。结果两组病例中首次诊断年龄、室速发作与运动/情绪相关性、家族史无显著差别,性别比例、晕厥史、超声心动图表现却明显不同(P<0.05);两组病例之间的静息窦性心率和室速发作心率无显著差异(P>0.05);但两组病例间在窦性心律时的epsilon波、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V1~V3 T波倒置的发生率,V1~V3 QRS波平均宽度,肢体导联低电压和室性心动过速时的额面电轴、V1导联QRS波宽度却有显著差异(P<0.05);IRVOT-VT组RFCA中远期成功率明显优于ARVC组(P<0.05)。结论 ARVC与IRVOT-VT间性别比例、晕厥史、超声心动图表现,心电图的多个指标存在显著差异;RFCA在IRVOT-VT组中远期效果明显优于ARVC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pslion波 心律失常心肌病 特发性流出心动过速 导管射频消融术 心律转复除颤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触发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四例的临床特点 被引量:2
6
作者 梁延春 王祖禄 +3 位作者 梁明 李世倍 金志清 韩雅玲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2年第2期107-111,共5页
目的报道4例特发性右室流出道(RVOT)室性早搏(PVC)触发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PVT/VF)的临床特点。方法 76例起源于RVOT的VT患者,其中4例为PVC触发PVT/VF,总结4例的临床资料并与另72例有关资料相比较。结果所有4例触发PVT/VF时的... 目的报道4例特发性右室流出道(RVOT)室性早搏(PVC)触发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PVT/VF)的临床特点。方法 76例起源于RVOT的VT患者,其中4例为PVC触发PVT/VF,总结4例的临床资料并与另72例有关资料相比较。结果所有4例触发PVT/VF时的PVC与孤立PVC的形态一致,但2种PVC的联律间期发生了明显改变,其改变幅度均≥70 ms,其中2例缩短,2例延长。1例孤立PVC时的联律间期亦不恒定。72例PVC触发的单形VT患者每天PVC次数为15 427±1 109,QT间期为404±15 ms,孤立PVC联律间期为419±22ms。4例PVC触发PVT/VF患者中3例1天的PVC次数与72例PVC触发的单形VT患者平均PVC次数相当。4例患者的QT间期及孤立PVC联律间期与另72例患者相当。而4例PVT/VF的周长均小于280 ms,明显短于72例VT的平均周长(324±59 ms)。72例单形VT患者发生晕厥比率4.1%;4例PVT/VF患者中发生晕厥者2例。采用激动标测和起搏标测证实4例患者PVC均起源于RVOT间隔侧,经射频导管消融PVC取得成功。结论起源于RVOT的PVC触发PVT/VF具有PVC联律间期不恒定及PVT/VF的周长短的临床特征,射频导管消融治疗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生理学 早搏 流出 颤动 心动过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电解剖指导右心室流出道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导管消融 被引量:1
7
作者 周贤惠 何莉 +5 位作者 汤宝鹏 龙德勇 李晋新 张宇 许国军 张疆华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1年第1期15-19,共5页
目的探讨三维电解剖指导右心室流出道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导管消融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经心脏超声,心脏X线检查,运动负荷试验/冠状动脉造影未见器质性心脏病表现的30例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分别在自身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起... 目的探讨三维电解剖指导右心室流出道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导管消融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经心脏超声,心脏X线检查,运动负荷试验/冠状动脉造影未见器质性心脏病表现的30例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分别在自身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起搏标测时进行三维电解剖重建,根据三维电解剖标测激动结果进行消融。结果 30例室性心动过速患者27例即刻消融成功,消融失败3例。术后随访6个月,1例心动过速复发。未发生任何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三维电解剖指导右心室流出道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导管消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心流出 心动过速 导管消融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定位特征 被引量:1
8
作者 何涛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14-815,共2页
关键词 特发性心动过速 流出心动过速 流出 定位特征 心电图 ECG特征 射频消融术 IV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发性左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点及射频消融治疗(附2例报道)(摘要)
9
作者 李世军 杨延宗 +5 位作者 夏云龙 刘少稳 高连君 杨东辉 林治湖 翟玉莹 《海南医学》 CAS 2002年第12期170-170,共1页
目的 本文总结 2例特发性左室流出道室速患者的心电图特点及射频消融治疗的体会。方法及结果 2例患者 ,男性 2 2岁 ,女性 18岁 ,有反复心动过速病史 ,心电图记录到宽QRS波心动过速 ,心室率 110~ 15 0次 /分 ,Holter记录到频发室早及... 目的 本文总结 2例特发性左室流出道室速患者的心电图特点及射频消融治疗的体会。方法及结果 2例患者 ,男性 2 2岁 ,女性 18岁 ,有反复心动过速病史 ,心电图记录到宽QRS波心动过速 ,心室率 110~ 15 0次 /分 ,Holter记录到频发室早及短阵室速 ;常规检查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心电图特点 :宽QRS波心动过速 ,电轴向下 ,II、III、aVF导联主波向上 ,I、aVL导联主波向下 ,胸前导联在V2或V3前移形成为Rs或R型。 2例患者心内电生理检查中在右室流出道及右室流入道未能标测到明显提前的局部电位或与室速相同的起搏电图 ,在左室流出道标测到室速发生时局部电位最提前。 1例 (女 )消融靶点位于左冠脉窦内左冠脉开口下方 ,局部电位较体表心电图V1导联QRS起始部提前 2 6ms,1例 (男 )消融靶点位于主动脉瓣右瓣下方 ,局部电位较体表心电图V1导联QRS起始部提前48ms;2例患者均经射频消融成功治疗室速 ,分别随访 13个月、18个月无室性心动过速及并发症发生。结论 左室流出道为特发性室速发生部位之一 ,体表心电图有其独特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流出心动过速 心电图 射频消融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室流出道双部位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成功消融一例
10
作者 陈丽娜 秦丰明 刘少稳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6年第5期467-468,共2页
患者女,37岁,因反复心悸伴黑矇12年,心电图提示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而行射频消融术,术中予异丙肾上腺素诱发后标测到右室流出道游离壁、间隔部双部位室速,起搏标测下成功消融,消融后分级递增起搏、程序期前刺激及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 患者女,37岁,因反复心悸伴黑矇12年,心电图提示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而行射频消融术,术中予异丙肾上腺素诱发后标测到右室流出道游离壁、间隔部双部位室速,起搏标测下成功消融,消融后分级递增起搏、程序期前刺激及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后均未能诱发心动过速。结论:右室流出道双部位室速不仅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在特发性室速中也有一定的发病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流出 双部位 心动过速 射频消融 导管电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诊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附1例报告)
11
作者 耿宝玉 冯广智 +1 位作者 陈宇清 张彦周 《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年第4期289-289,共1页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患者,男,32岁,因胸闷气急2h,拟诊"室速"急诊收治入院。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病史,有频发室性期前收缩二联律、三联律病史20余年。入院后经静脉给予异搏定、利多卡因治疗,室速持续发作3h 未能终止。...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患者,男,32岁,因胸闷气急2h,拟诊"室速"急诊收治入院。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病史,有频发室性期前收缩二联律、三联律病史20余年。入院后经静脉给予异搏定、利多卡因治疗,室速持续发作3h 未能终止。检查血钾和心肌酶谱正常,床边 Doppl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消融术 心动过速 特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发性束支折返性室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特点(附二例报道)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学斌 郭继鸿 +2 位作者 张海澄 许原 丁振江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2年第3期191-194,共4页
通过对两例特发性束支折返性室性心动过速 (BBR VT)的临床、心电图及电生理特性进行分析 ,提出该类病人的临床特点。两例病人均无器质性心脏病的证据。例 1男性 ,VT发作最长持续达 2 7h ,体表心电图呈近似心室扑动的图形 ,心内电生理检... 通过对两例特发性束支折返性室性心动过速 (BBR VT)的临床、心电图及电生理特性进行分析 ,提出该类病人的临床特点。两例病人均无器质性心脏病的证据。例 1男性 ,VT发作最长持续达 2 7h ,体表心电图呈近似心室扑动的图形 ,心内电生理检查证实为类左束支阻滞图形 ,QRS波宽 2 6 0ms。平时体表心电图QRS波正常 ,心内电图提示HV间期延长 ,VT可稳定诱发和终止 ,存在V3 现象 ,右束支消融成功。例 2女性 ,VT发作病史 7年 ,呈无休止性VT发作 ,平时体表心电图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伴左前分支阻滞图形 ,VT可稳定诱发和终止 ,发作时其QRS波宽为 14 0ms ,呈类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伴左前分支阻滞图形 ,V波前有稳定的H波 ,消融左后分支后可导致Ⅲ度房室阻滞而终止VT。结论 :束支折返性VT可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病人 ,有独特的电生理特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束支折返心动过速 临床特点 射频消融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道调搏术终止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1例 被引量:3
13
作者 陈丽萍 许以德 《实用心电学杂志》 2011年第1期68-69,共2页
患者女性,24岁。既往体健,无心脏病病史。突发阵发性心悸2天,每次持续5分钟左右,伴头晕、胸闷,无黑矇、晕厥,无抽搐,无腹胀、浮肿,症状可自行缓解,发作呈突发突止。查体:体温36℃,脉搏168次/分,呼吸18次/分,
关键词 特发性心动过速 调搏术 发性心悸 自行缓解 心脏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与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的临床与心电学特点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飞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16年第11期2042-2043,共2页
目的 对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与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IRVOT—VT)的临床与心电学特点进行观察和探讨。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长垣县中医院收治的符合ARVC和IRVOT—VT标准的患者各100例,对其临床表现、心电... 目的 对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与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IRVOT—VT)的临床与心电学特点进行观察和探讨。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长垣县中医院收治的符合ARVC和IRVOT—VT标准的患者各100例,对其临床表现、心电学特点进行分析。结果ARVC和IRVOT—VT患者性别比例、超声心动图、晕厥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RVC和IRVOT—VT患者在窦性心律时的epsilon波、RBBB、V1~V3T波倒置、肢体导联低电压的发生率以及V1~V3QRS波宽度,室性心动过速时的V。QRS波宽度、额面电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RVC与IRVOT—VT患者间性别比例、晕厥史、超声心动图、心电图等指标有很大差异,只有明确不同才能对症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心律失常心肌病 特发性流出心动过速 心电学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的基础研究与临床进展
15
作者 詹俊钦 邱汉婴 《当代医学》 2012年第16期23-25,共3页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的发生机制复杂,起源部位多样,统计资料显示右室流出道性(RVOT-VT)占多数。然而,对于RVOT-VT生理机制的认识、心电图的判定及特异治疗方式仍未有较好解释。如今,随着现代诊疗技术的不断提高与大量高新仪器的广...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的发生机制复杂,起源部位多样,统计资料显示右室流出道性(RVOT-VT)占多数。然而,对于RVOT-VT生理机制的认识、心电图的判定及特异治疗方式仍未有较好解释。如今,随着现代诊疗技术的不断提高与大量高新仪器的广泛应用,临床工作中对它的认识,诊断和治疗方式亦有显著更新与改进。本文现就RVOT-VT发生的电生理基础、病理生理、心电图表现以及临床治疗等方面的研究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心动过速 流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起源灶位于右室流出道的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一例
16
作者 李德才 蒋涛 +5 位作者 王庆旭 唐焕君 舒艳 陈鸿 杨桂红 张小兰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4年第5期399-400,共2页
患者女性 ,2 4岁 ,1年来常在活动时出现心悸 ,经检查未发现心脏结构异常。电生理检查时诱发出室性心动过速 (简称室速 ) ,于右室流出道近间隔部的 6区处标测到靶点 ,消融成功后又诱发出另一形态的室速 ,在右室流出道游离壁 4区处标测到... 患者女性 ,2 4岁 ,1年来常在活动时出现心悸 ,经检查未发现心脏结构异常。电生理检查时诱发出室性心动过速 (简称室速 ) ,于右室流出道近间隔部的 6区处标测到靶点 ,消融成功后又诱发出另一形态的室速 ,在右室流出道游离壁 4区处标测到靶点并消融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出 靶点 特发性心动过速 射频消融 诱发 标测 起源 活动 发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发性右室流出道性心动过速的磁共振显像结果
17
作者 Tandri H. Bluemke D. A. +1 位作者 Ferrari V. A. 王永兴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心脏病学分册)》 2005年第4期33-33,共1页
We evaluated 20 patients with idiopathic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for structura l abnormalities using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 and compared them with 20 controls. Two experienced observers interpreted the MRIs. ... We evaluated 20 patients with idiopathic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for structura l abnormalities using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 and compared them with 20 controls. Two experienced observers interpreted the MRIs. There were no differen ces in incidence of qualitative MRI findings in patients compared with controls. These findings do not favor an association between anatomic abnormalities and a rrhythmia in these pati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出 心动过速 磁共振显像 差异 无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62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6
18
作者 张家友 廖德宁 +3 位作者 赵学 顾兴建 杜荣增 任雨笙 《疑难病杂志》 CAS 2007年第9期516-517,共2页
目的观察射频导管消融(RFCA)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的效果。方法62例患者起源于左室间隔部IVT以激动标测到最早P电位并且起搏标测形态与VT形态一致为消融靶点;起源于其他部位IVT以激动标测到最早心室激动点并且起搏标测形态与VT... 目的观察射频导管消融(RFCA)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的效果。方法62例患者起源于左室间隔部IVT以激动标测到最早P电位并且起搏标测形态与VT形态一致为消融靶点;起源于其他部位IVT以激动标测到最早心室激动点并且起搏标测形态与VT形态一致为消融靶点。结果体表心电图能准确预测IVT的起源;起源于右室流出道36例(58.1%),左室间隔部21例(33.9%),右室流入道4例(6.5%),左室流出道1例(1.5%);消融成功率93.5%(58/62),复发率5.2%(3/58);消融未成功的主要因素为手术中未诱发出IVT;术后出现心包填塞1例。结论RFCA治疗IVT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动过速 特发性 射频导管消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特点及射频消融治疗 被引量:4
19
作者 彭健 阮发晖 +5 位作者 杨溶海 易绍东 崔英凯 黄晓波 贾满盈 孟素荣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152-1153,1162,共3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不同类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射频消融治疗情况。方法165例IVT病人,根据心电图特征,采用心脏内“起源处”分类方法,其中右室流出道IVT86例,平均年龄[36±12(18 ̄56)]岁,男26例,女60例。左室间隔I... 目的回顾性分析不同类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射频消融治疗情况。方法165例IVT病人,根据心电图特征,采用心脏内“起源处”分类方法,其中右室流出道IVT86例,平均年龄[36±12(18 ̄56)]岁,男26例,女60例。左室间隔IVT75例,平均年龄[26±15(16 ̄45)]岁,男54例,女21例。左冠窦IVT4例,年龄分别为(22、40、45、70)岁,男2例,女2例。所有病人均接受导管射频消融手术治疗。结果右室流出道IVT男∶女=1∶2.3;左室间隔IVT男∶女=2.6∶1。左室间隔IVT发病年龄较右室流出道IVT更为年青(P<0.01)。IVT发作时心电图形态:右室流出道IVT均为左束支阻滞图形,30例主要表现为频发短阵IVT;左室间隔IVT均为右束支阻滞图形,多表现为持续性IVT,仅4例表现为频发短阵IVT;左冠窦IVT均为不典型束支阻滞图形,额面电轴向下,3例于V3过渡为“R”,1例于V2过渡为“R”,表现为频发室性早搏和短阵IVT。右室流出道IVT均为起搏标测消融,治疗成功率100%,4例复发,再次消融成功;左室间隔IVT以激动标测时最早的P电位为消融靶点,治疗成功率95%,5例复发,3例再次消融成功,2例拒绝再次手术;左冠窦IVT均为起搏标测消融成功。结论IVT主要见于青壮年。右室流出道IVT多见于女性,而左室间隔IVT多见于男性。射频消融治疗是根治IVT的有效方法。左室间隔IVT常为持续性,主要在激动标测时消融;而右室流出道IVT和左冠窦IVT多表现为频发短阵IVT和室性早搏,多采用起搏标测消融。左冠窦IVT相对较为少见,当IVT呈不典型束支阻滞图形,特别是胸前导联R波在V2、V3迅速过渡时,应考虑左冠窦IVT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心动过速 心电图 消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无人区电轴的研究 被引量:37
20
作者 郭继鸿 许原 +2 位作者 李学斌 张海澄 张萍 《临床心电学杂志》 2005年第1期19-22,共4页
目的研究特发性室速患者心电轴的特征。方法全组60例室速患者,37例左室室速,23例右室室速。经体表心电图测定额面心电轴。结果60例中20例存在无人区电轴,均为左室室速。右室室速无1例出现无人区电轴。存在无人区电轴的患者占左室室速患... 目的研究特发性室速患者心电轴的特征。方法全组60例室速患者,37例左室室速,23例右室室速。经体表心电图测定额面心电轴。结果60例中20例存在无人区电轴,均为左室室速。右室室速无1例出现无人区电轴。存在无人区电轴的患者占左室室速患者的54.1%,20例中男性18例,女性患者2例。17例未出现无人区电轴的左室室速患者中男性11例,女性6例,这种性别差异有否普遍意义,还需进一步研究。结论无人区电轴可以做为宽QRS波群心动过速鉴别诊断的一项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 心电轴 患者 特发性心动过速 体表心电图 宽QRS波 鉴别诊断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