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针对传统化学方法测定猕猴桃品质存在工序复杂、费时费力、需破坏性检测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高光谱技术的高效无损检测方法。【方法】以110个米良1号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 var.deliciosa‘Miliang-1’)样本为研究对象,利...【目的】针对传统化学方法测定猕猴桃品质存在工序复杂、费时费力、需破坏性检测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高光谱技术的高效无损检测方法。【方法】以110个米良1号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 var.deliciosa‘Miliang-1’)样本为研究对象,利用高光谱仪采集不同贮藏时间果实的高光谱反射光谱。利用光谱-理化值共生距离法(sample set partitioning based on joint X-Y distance sampling,SPXY)将猕猴桃样本按照8∶3的数量比例划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统一采用支持向量机(SVM)对比分析标准正态变换(SNV)、多元散射校正(MSC)、一阶导数(1st-D)、二阶导数(2nd-D)、平滑算法(SG)对原始光谱进行预处理。使用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GA)和随机蛙跳(random frog,RF)对猕猴桃高光谱特征波长进行筛选,结合支持向量回归(SVR)、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P)算法,组合构建猕猴桃品质的回归预测模型。【结果】在组合模型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最优模型为1st-D+GA-BP,R^(2)为0.903,RMSE为1.731;可滴定酸含量的最优模型为1st-D+GA-BP,R^(2)为0.857,RMSE为0.225。【结论】应用高光谱技术对米良1号猕猴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进行无损检测具有可行性。为进一步研究不同品种猕猴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的无损检测模型奠定了基础。展开更多
早采行为已成为制约猕猴桃产业经济效益提高的主要因素之一。该文基于外观品质、理化特性及贮藏特性等多维度解析早采猕猴桃果实的品质演变规律。结果表明,早采3周和4周的果实的外形还未停止生长,果形指数较高,单果重较低,造成严重的产...早采行为已成为制约猕猴桃产业经济效益提高的主要因素之一。该文基于外观品质、理化特性及贮藏特性等多维度解析早采猕猴桃果实的品质演变规律。结果表明,早采3周和4周的果实的外形还未停止生长,果形指数较高,单果重较低,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其次,无论是采收时(at harvest,AH),常温成熟(room temperature maturation,RTM),还是冷藏成熟(low temperature maturation,LTM),早采猕猴桃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显著低于正常采收组。早采4周的猕猴桃常温成熟后,果实糖含量较低而酸含量较高;冷藏成熟后,相比正常采收组,早采4周的猕猴桃糖和酸含量分别损失73%和29.76%,糖酸比严重失调。RTM和LTM处理后,早采2~4周猕猴桃的失重率和腐烂率随采收期的提前而显著提高。经LTM处理,早采2~4周猕猴桃均发生了较为严重的冷害症状,其冷害率、冷害指数、细胞膜透性均显著高于正常采收期。该研究探明了早采对猕猴桃外观品质、理化品质和贮藏特性的影响,为猕猴桃适时采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针对传统化学方法测定猕猴桃品质存在工序复杂、费时费力、需破坏性检测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高光谱技术的高效无损检测方法。【方法】以110个米良1号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 var.deliciosa‘Miliang-1’)样本为研究对象,利用高光谱仪采集不同贮藏时间果实的高光谱反射光谱。利用光谱-理化值共生距离法(sample set partitioning based on joint X-Y distance sampling,SPXY)将猕猴桃样本按照8∶3的数量比例划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统一采用支持向量机(SVM)对比分析标准正态变换(SNV)、多元散射校正(MSC)、一阶导数(1st-D)、二阶导数(2nd-D)、平滑算法(SG)对原始光谱进行预处理。使用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GA)和随机蛙跳(random frog,RF)对猕猴桃高光谱特征波长进行筛选,结合支持向量回归(SVR)、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P)算法,组合构建猕猴桃品质的回归预测模型。【结果】在组合模型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最优模型为1st-D+GA-BP,R^(2)为0.903,RMSE为1.731;可滴定酸含量的最优模型为1st-D+GA-BP,R^(2)为0.857,RMSE为0.225。【结论】应用高光谱技术对米良1号猕猴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进行无损检测具有可行性。为进一步研究不同品种猕猴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的无损检测模型奠定了基础。
文摘早采行为已成为制约猕猴桃产业经济效益提高的主要因素之一。该文基于外观品质、理化特性及贮藏特性等多维度解析早采猕猴桃果实的品质演变规律。结果表明,早采3周和4周的果实的外形还未停止生长,果形指数较高,单果重较低,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其次,无论是采收时(at harvest,AH),常温成熟(room temperature maturation,RTM),还是冷藏成熟(low temperature maturation,LTM),早采猕猴桃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显著低于正常采收组。早采4周的猕猴桃常温成熟后,果实糖含量较低而酸含量较高;冷藏成熟后,相比正常采收组,早采4周的猕猴桃糖和酸含量分别损失73%和29.76%,糖酸比严重失调。RTM和LTM处理后,早采2~4周猕猴桃的失重率和腐烂率随采收期的提前而显著提高。经LTM处理,早采2~4周猕猴桃均发生了较为严重的冷害症状,其冷害率、冷害指数、细胞膜透性均显著高于正常采收期。该研究探明了早采对猕猴桃外观品质、理化品质和贮藏特性的影响,为猕猴桃适时采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