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脱细胞猪小肠黏膜下层基质中纤维连接蛋白定量检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陈毅 夏磊磊 +6 位作者 张扬 高建萍 李赛娜 雷雄心 李勇超 张贵锋 赵博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97-100,共4页
采用分批次酶解和高效液相色谱与质谱分析联用技术(HPLC-MS)对脱细胞猪小肠黏膜下层(p-SIS)基质材料中纤维连接蛋白(FN)进行了定量检测。分批次酶解消除了静态酶解时间长、酶解效率低的不足,将酶解时间从96 h缩短至6 h,降解率可以达到95... 采用分批次酶解和高效液相色谱与质谱分析联用技术(HPLC-MS)对脱细胞猪小肠黏膜下层(p-SIS)基质材料中纤维连接蛋白(FN)进行了定量检测。分批次酶解消除了静态酶解时间长、酶解效率低的不足,将酶解时间从96 h缩短至6 h,降解率可以达到95%以上。采用胰蛋白酶特异性酶解得到猪源FN的一个特征多肽为SSPVVIDASTAIDAPSNLR,HPLC-MS对这一特征肽段定量检测结果表明,VIDASISTM和Biodesign两种脱细胞材料中FN的含量分别为0.43%和0.17%。方法学实验证明该方法精确度较高(RSD为1.31%)。结果表明基于质谱的分析技术可有效检测脱细胞基质中FN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肠黏膜下层 细胞 纤维连接蛋白 特征肽段 联用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小肠黏膜下层脱细胞基质中Ⅰ、Ⅲ型胶原检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张扬 陈毅 +5 位作者 高建萍 夏磊磊 李勇超 王清石 张贵锋 赵博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8-111,共4页
猪小肠黏膜下层脱细胞基质(SⅠS,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的主要成分为Ⅰ、Ⅲ型胶原,拟建立一种基于液相质谱联用(HPLC-MS)的胶原类型识别和定量检测方法。首先利用胰蛋白酶将胶原标准品和样品酶解,利用离子阱质谱(Ⅰon trap mass s... 猪小肠黏膜下层脱细胞基质(SⅠS,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的主要成分为Ⅰ、Ⅲ型胶原,拟建立一种基于液相质谱联用(HPLC-MS)的胶原类型识别和定量检测方法。首先利用胰蛋白酶将胶原标准品和样品酶解,利用离子阱质谱(Ⅰon trap mass spectrometry, LCQ)识别出Ⅰ、Ⅲ型胶原的特征多肽分别为GETGPAGPAGPVGPVGAR、GPPGAVGPSGPR,再利用三重四极杆质谱(Triple quadrupole mass spectrometry, TSQ)对其进行定量;然后通过胶原标准品浓度和峰面积的线性关系计算Ⅰ、Ⅲ型胶原的含量。结果表明VⅠDASⅠSTM和Biodesign■中Ⅰ、Ⅲ型胶原的含量总和与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结果一致,通过HPLC-MS检测猪跟腱和真皮中Ⅰ、Ⅲ型胶原含量的结果符合其在组织中的分布规律;方法学实验表明HPLC-MS的精密度(RSD=2.38%)较高、稳定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肠黏膜下层 细胞 Ⅰ型胶原 Ⅲ型胶原 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产猪小肠黏膜下层脱细胞基质用于兔硬脑膜修复的效果及安全性
3
作者 孙立旦 杨飞霞 +4 位作者 张迪 陈泽良 张志慧 李英俊 史利军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CAS 2022年第1期36-41,共6页
目的以新西兰白兔构建硬脑膜缺损模型,通过观察使用国产猪小肠黏膜下层脱细胞基质补片后动物的生理状态、临床表现以及病理组织学改变,评价可降解补片修复硬脑膜缺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用48只新西兰白兔制作硬脑膜缺损模型,并随机... 目的以新西兰白兔构建硬脑膜缺损模型,通过观察使用国产猪小肠黏膜下层脱细胞基质补片后动物的生理状态、临床表现以及病理组织学改变,评价可降解补片修复硬脑膜缺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用48只新西兰白兔制作硬脑膜缺损模型,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4只,分别植入国产的猪小肠黏膜下层脱细胞基质补片(供试品)和国外市售的生物硬脑膜修补片(对照品),然后观察术后两组动物的基本情况。植入术后7 d、30 d、60 d、90 d共4个时间点分别检测兔血液学及血生化指标变化,然后安乐死动物,解剖观察硬脑膜修复情况,并取硬脑膜创伤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分析。实验期间,对所有动物进行兽医临床观察。结果试验组和对照品组兔均能在术后30 d硬脑膜外口愈合,两组动物临床行为学观察无明显异常,存活率也无差异。此外,植入术后各时间节点的兔血液学及生化指标均无明显变化(P>0.05),且解剖动物后观察证实两组间硬脑膜修复过程无明显差别,病理组织学检查也未见感染性炎性反应。结论用猪小肠黏膜下层脱细胞基质修复兔硬脑膜,与市售材料相比,具有类似的硬脑膜修复疗效与防脑脊液渗漏效果,证明了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肠黏膜下层 细胞 硬脑膜 兔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脱细胞猪小肠黏膜下层与猪脱细胞真皮基质作为真皮支架的对比研究
4
作者 吴晴晴 肖贵喜 +5 位作者 贾立平 陆静 胡亮 陆晓蔚 吕庆兵 包亚明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2年第7期114-118,共5页
目的:应用脱细胞猪小肠黏膜下层与猪脱细胞真皮基质作为真皮替代物与SD大鼠自体刃厚皮片进行复合移植,修复SD大鼠全层皮肤缺损,比较两者优劣性,为临床提供更理想的真皮替代物。方法:以36只SD大鼠为动物模型,随机区组法随机分为两组,每... 目的:应用脱细胞猪小肠黏膜下层与猪脱细胞真皮基质作为真皮替代物与SD大鼠自体刃厚皮片进行复合移植,修复SD大鼠全层皮肤缺损,比较两者优劣性,为临床提供更理想的真皮替代物。方法:以36只SD大鼠为动物模型,随机区组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8只,在其背部造成2.5 cm×2.5 cm的全层皮肤缺损,实验组应用脱细胞猪小肠黏膜下层+自体刃厚皮移植修复,对照组应用猪脱细胞真皮基质+自体刃厚皮移植修复,移植后2周对移植皮片成活率分析研究,移植后4周、8周、12周取材进行一般观察、组织学观察和收缩率的计算。结果:术后2周,实验组植皮存活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于术后4周、8周、12周动态观察,实验组植皮区收缩率较对照组低,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组织学观察,术后4周,两组植入材料与移植皮片融合度均很好,植入材料内及其周围均有大量的成纤维细胞和新生毛细血管长入,并有炎症细胞浸润;术后8周,两组植入材料内及其周围均有成纤维细胞和新生毛细血管长入,炎症细胞较术后4周时少,两组植入材料的原有胶原纤维结构尚清晰,出现疏松;术后12周,两组植入材料基本被新生胶原纤维替代,新生胶原纤维排列规则有序,与表皮面基本平行,血管非常丰富。结论:脱细胞猪小肠黏膜下层能有效修复大鼠皮肤缺损,在促进创面愈合和防止创面收缩方面的效果较猪脱细胞真皮基质有一定的优势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小肠黏膜下层 移植 自体刃厚皮 细胞真皮 对比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小肠黏膜下层脱细胞基质材料生物补片在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9
5
作者 王宝山 申英末 +1 位作者 陈富强 陈杰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6年第2期85-88,共4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中应用猪小肠黏膜下层脱细胞组织基质(SIS)补片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在TAPP疝修补术中使用SIS补片治疗21例腹股沟疝患... 目的探讨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中应用猪小肠黏膜下层脱细胞组织基质(SIS)补片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在TAPP疝修补术中使用SIS补片治疗21例腹股沟疝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 2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情况,手术时间为33-62 min,平均(44±8)min;住院时间2-7 d,平均(3.5±1.5)d;术后24 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2-4分,平均(2.6±0.9)分;术后出现低热1例;血清肿3例;未出现切口感染、肠梗阻及其他严重并发症。21例患者均获随访,术后随访时间为10-23个月,平均(13±4)个月,无术后慢性疼痛及异物感,无复发患者。结论腹腔镜TAPP疝修补术中应用SIS补片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手术方式,它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舒适性好等优势,且不增加术后复发风险,特别适合年轻有生育要求的腹股沟疝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股沟 腹腔镜 经腹腹膜前疝修 猪小肠黏膜下层脱细胞基质补片
原文传递
猪小肠黏膜下层移植物修复前尿道狭窄 被引量:1
6
作者 李超(译) 徐月敏(校)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07年第10期799-799,共1页
关键词 前尿道狭窄 小肠黏膜下层 修复 移植物 细胞 阴茎部尿道 球部尿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小肠黏膜下层脱细胞组织基质材料的制备与体内相容性的检验 被引量:4
7
作者 王亮 刘梅宝 陈双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6年第2期89-93,共5页
目的构建猪小肠黏膜下层脱细胞组织基质(SIS)材料,并与美国COOK公司的Surgisis产品进行对比,评估SIS材料的生物相容性检验。方法按照文献中报道的方法制作SIS材料,并与美国COOK公司的Surgisis产品进行大鼠体内植入的对比,观察并记录动... 目的构建猪小肠黏膜下层脱细胞组织基质(SIS)材料,并与美国COOK公司的Surgisis产品进行对比,评估SIS材料的生物相容性检验。方法按照文献中报道的方法制作SIS材料,并与美国COOK公司的Surgisis产品进行大鼠体内植入的对比,观察并记录动物术后的一般情况,并于术后3、7 d、2、4、8周处死大鼠(每次2只),分别切取SIS及Surgisis补片并包含周围部分正常的肌肉筋膜组织,观察材料-肌肉交界处局部炎症反应、组织增生及微血管形成的情况。结果所有动物均存活至既定处死时间点,组织学观察可见,术后早期,SIS及Surgisis结构完整,呈现膜片状或条索状致密红染结构,植入部位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随着时间的延长,SIS及Surgisis逐渐降解,结构松散,炎性细胞逐渐减少。结论 SIS植入大鼠体内后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未出现明显的排斥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壁缺损 生物相容性材料 小肠黏膜下层细胞组织
原文传递
猪小肠黏膜下层脱细胞修复补片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臧成五 张凡亮 +5 位作者 杨诚 陈永祥 张文志 荆新峰 马继 丛锐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57-160,共4页
目的 对比应用新型再生可降解生物材料猪小肠黏膜下层脱细胞修复补片(SIS)与植皮术在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 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共收治手部软组织缺损36例,根据缺损面积与治疗方法分为两组:补片组21例,软组织缺损面积2... 目的 对比应用新型再生可降解生物材料猪小肠黏膜下层脱细胞修复补片(SIS)与植皮术在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 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共收治手部软组织缺损36例,根据缺损面积与治疗方法分为两组:补片组21例,软组织缺损面积2.0 cm×1.5 cm^9.0 cm×3.5 cm,平均5.3 cm×2.1 cm,采用SIS治疗;植皮组15例,软组织缺损面积9.0 cm×4.0 cm^16.0 cm×9.0 cm,平均12.0 cm×8.5 cm,采用中厚皮片植皮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方法促进软组织缺损愈合的效果,记录术后14 d、21 d、28 d、3个月创面区愈合情况,并随访评估创面区愈合后的外观、色泽、弹性、感觉恢复与部分肌腱外露的治疗效果.结果 本组36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10个月,平均5个月.两组创面均完全愈合,外观、色泽接近,皮肤弹性及感觉均恢复良好.补片组感觉恢复优14例(66.6%),良5例(23.8%),差2例(9.6%);植皮组感觉恢复优9例(60.0%),良4例(26.0%),差2例(14.0%).创面愈合效果补片组优14例,良5例,差2例;植皮组愈合优9例,良4例,差2例.结论 SIS能快速、有效的刺激机体再生出表皮组织,并且新生的表皮经过生长与周围皮肤颜色无明显差异,无明显瘢痕增生,是一种手部小面积浅表软组织缺损的理想修复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组织缺损 小肠黏膜下层细胞修复 植皮 显微外科技术
原文传递
时序释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转化生长因子β1的功能化生物补片在修复大鼠腹壁部分缺损中的应用
9
作者 刘正尼 郭彦平 汤睿 《上海医学》 CAS 2022年第4期245-252,共8页
目的评估功能化猪小肠黏膜下层(SIS)补片修复腹壁缺损的效果,探讨再生过程中多种生长因子的交互作用。方法采用可时序释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TGF-β1的功能化SIS补片[即携带VEGF的SF膜(VSF膜),携带TGF-β1的SF膜(TSF膜),以及携礴V... 目的评估功能化猪小肠黏膜下层(SIS)补片修复腹壁缺损的效果,探讨再生过程中多种生长因子的交互作用。方法采用可时序释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TGF-β1的功能化SIS补片[即携带VEGF的SF膜(VSF膜),携带TGF-β1的SF膜(TSF膜),以及携礴VEGF和TGF-β1的SF膜(VTSF膜)]修复Sprague-Dawley(SD)大鼠的腹壁缺损,利用两者的协同效应促进组织再生。并根据携带补片的不同将SD大鼠分为:VEGF(V组),TGF-β1(T组),VEGF和TGFβ1(VT组)及对照组。评估补片的VEGF和TGF-β1装载率及累计释放率,以及术后7、14、28 d模型大鼠标本大体观、组织表面纤维化、宿主反应、组织血管化、细胞外基质(ECM)重塑、调节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和力学性能等指标。结果7 d内,VSF和VTSF膜VEGF的累计释放率为(80.0±4.8)%。14 d内,TSF和VTSF膜TGF-β1的累计释放率分别为(39.5±2.6)%和(32.5±2.3)%。术后7 d,V组的CD15+表达水平显著高于T组和对照组,含因子补片(V、T、VT组)的CD68+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时间点TNF-α和IL-6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术后28 d,T组和VT组CD68+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V组及对照组(P值均<0.05)。术后28 d,VT组新生血管数量(即CD31荧光染色表达水平)均显著多于T组、V组及对照组(P值均<0.05),同时间点VT组形成的成熟血管数量(即CD31与α-SMA双荧光染色表达水平)较V组和T组显著增加(P值均<0.05)。术后28 d,与对照组及V、T组相比,VT组的补片中央区胶原Ⅰ荧光染色阳性的面积最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T组的胶原Ⅰ/Ⅲ比值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V、T、VT组纤连蛋白染色阳性比例均显著增加(P值均<0.05)。术后28 d,VT组的CD31和胶原Ⅰ的蛋白质表达水平显著高于V、T和对照组(P值均<0.05)。T组与VT组应力-应变曲线形态相似,而VT组的拉伸强度高于V组和对照组(P值均<0.05);较V组和对照组,T组和VT组分别具有更高的杨氏模量和更低的断裂伸长率(P值均<0.05)。结论SIS的功能化改性加强了补片植入后的组织融合,揭示了生长因子间的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化生物 时序释放 协同作用 小肠黏膜下层 腹壁缺损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联与非交联猪源生物补片对绵羊肌源性干细胞生长影响的研究
10
作者 李玢 朱兰 +1 位作者 姜向阳 唐翔 《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 2015年第5期23-26,共4页
目的探讨交联与非交联猪源生物补片(P型和S型)对绵羊肌源性干细胞(muscle derived stem cell,MDSC)生长的影响。方法利用二次沉淀法在体外将绵羊MDSC种植于各型猪源生物补片表面,并利用CCK-8法检测绵羊MDSC在异种生物补片表面生长情况... 目的探讨交联与非交联猪源生物补片(P型和S型)对绵羊肌源性干细胞(muscle derived stem cell,MDSC)生长的影响。方法利用二次沉淀法在体外将绵羊MDSC种植于各型猪源生物补片表面,并利用CCK-8法检测绵羊MDSC在异种生物补片表面生长情况。结果 CCK-8法检测表明绵羊MDSC在猪源生物补片表面生长良好,且在非交联猪源生物补片表面生长状况优于交联生物补片。结论二次沉淀法可有效的将绵羊MDSC接种于猪源生物补片(P型和S型)上,且非交联猪源生物补片更适于MDSC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 小肠黏膜 肌源性干细胞
原文传递
小肠黏膜下层材料修复大鼠腹壁缺损的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亮 刘梅宝 陈双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7年第4期254-258,共5页
目的构建猪小肠黏膜下层脱细胞基质材料并用于修复大鼠腹壁缺损,与美国强生公司的ULTRAPROTM补片对比,观察猪小肠黏膜下层脱细胞基质材料(SIS)修复大鼠腹壁缺损后的大体效果及局部炎症反应。方法按照文献中报道的方法制作SIS材料并修复... 目的构建猪小肠黏膜下层脱细胞基质材料并用于修复大鼠腹壁缺损,与美国强生公司的ULTRAPROTM补片对比,观察猪小肠黏膜下层脱细胞基质材料(SIS)修复大鼠腹壁缺损后的大体效果及局部炎症反应。方法按照文献中报道的方法制作SIS材料并修复大鼠腹壁缺损(S组),并与美国强生公司的ULTRAPROTM补片(P组)进行对比,于术后3、8周取材,观察并评估2组大体修复效果及修复材料-肌肉交界处局部炎症反应。结果术后3周,SIS材料大体外观类似肌肉筋膜组织,缺损修复区域材料增厚;HE染色可见S组与P组大鼠腹壁缺损的修复区域均伴有炎症细胞浸润,SIS部分降解,部分胶原组织生成。术后8周,SIS材料边缘模糊不清,与周围正常肌肉筋膜组织相融合,缺损修复区域组织增厚明显;S组局部炎症细胞浸润程度明显减轻,SIS进一步降解,大量排列紧密、有序的成纤维细胞及胶原纤维增生。术后3周及8周,P组炎症细胞浸润的程度均高于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SIS材料修复大鼠腹壁缺损,效果显著,局部炎症反应轻微,并能够促进胶原组织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壁 修复 炎症反应 小肠黏膜下层细胞材料
原文传递
两种不同生物补片对感染性腹壁缺损患者的疗效 被引量:2
12
作者 孙锋 吴雪松 +2 位作者 黄明 雒海波 唐浩然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16年第1期51-54,共4页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生物补片治疗感染性腹壁缺损患者的效果。方法将37例感染性腹部缺损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n=18)和对照组(n=19),治疗组使用猪小肠黏膜下层(SIS)生物补片治疗,对照组使用人体真皮脱皮细胞基质(HDM)补...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生物补片治疗感染性腹壁缺损患者的效果。方法将37例感染性腹部缺损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n=18)和对照组(n=19),治疗组使用猪小肠黏膜下层(SIS)生物补片治疗,对照组使用人体真皮脱皮细胞基质(HDM)补片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疼痛评分、住院时长和引流管保留时长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224、18.486、13.632,P均〈0.05)。治疗组皮下积液和感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82、4.251,P均〈0.05);腹壁疝、腹壁膨出、瘘、肠梗阻发生率两组差异不明显(χ^2=3.324、2.931、3.324、3.057,P〉0.05)。对两组患者进行3-6个月随访,治疗组的复发率为11.11%(2/18),对照组的复发率为26.32%(5/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931,P〉0.05)。结论 SIS生物补片临床应用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 小肠黏膜下层 人体真皮细胞 腹壁缺损
原文传递
不同组织来源的生物补片修补腹壁肌部分层次缺损的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程文悦 陈金水 +3 位作者 刘耀婷 赵美彪 王强 张剑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9年第3期198-203,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组织来源的生物补片体内组织重塑的差异,并提供信息供临床选择生物补片时参考。方法选取健康SD大鼠,随机分组,每组10处缺损,建腹壁肌部分层次缺损模型并以基底膜(basement membrane,BM)/小肠黏膜下层(small intestine submu... 目的探讨不同组织来源的生物补片体内组织重塑的差异,并提供信息供临床选择生物补片时参考。方法选取健康SD大鼠,随机分组,每组10处缺损,建腹壁肌部分层次缺损模型并以基底膜(basement membrane,BM)/小肠黏膜下层(small intestine submucosa,SIS)复合细胞外基质补片、SIS补片、真皮补片和心包补片修补,设立未修补组为空白对照。术后2、4、8、16周评价修复区血清肿发生、皱缩率、植入降解比例,取修复区组织做组织学切片分析补片内组织长入、新生血管化、周围组织包裹情况。结果实验期内,BM/SIS复合细胞外基质补片未发生血清肿,基本维持植入面积,术后4周再生高度有序的新生胶原替代缺损区域,术后8周补片降解。术后2周,SIS补片的血清肿发生率为65%,修复区早期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再生胶原组织有序性较差,术后8周补片降解,术后16周皱缩率为-52.0%±9.8%。50%的真皮补片细胞浸润补片中央,完全降解。其余真皮补片出现纤维囊包裹,细胞仅浸润交界区,修复区显著扩张,实验期内无降解。心包补片仅少量细胞浸润交界区,无组织长入,术后16周皱缩率为-29.5%±14.0%,出现致密纤维囊包裹,实验期内无降解。结论与SIS补片、心包补片和真皮补片相比,BM/SIS复合细胞外基质补片具备优异的组织修补和再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 底膜 小肠黏膜下层 心包 真皮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