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4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现代学术史上的唯物史观——论作为“学术”的马克思主义 被引量:9
1
作者 王学典 《山东社会科学》 2004年第11期11-14,共4页
关键词 现代学术史 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 历史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钱穆与中国现代学术史体制的创制--以《国学概论》为中心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先飞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23-29,共7页
在现代中国学术发生期,钱穆先生对中国现代学术史体制的创制起到了重要作用。他在承继梁启超、胡适、柳诒徵等先行体制开拓者所倡导的总的历史写作准则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的历史写作实践,在《国学概论》中对胡适、梁启超等的历史哲学与... 在现代中国学术发生期,钱穆先生对中国现代学术史体制的创制起到了重要作用。他在承继梁启超、胡适、柳诒徵等先行体制开拓者所倡导的总的历史写作准则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的历史写作实践,在《国学概论》中对胡适、梁启超等的历史哲学与历史写作观念进行了纠正,他的这一历史写作实践标志着现代学术史的写作观念与实践已初步趋向完善,同时也标示着20世纪30年代后学术史研究的另一条独特路径,显现出了他殊异于同时代学者的独有学术风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穆 《国学概论》 现代学术史 历史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大学派与清华学派 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 被引量:1
3
作者 胡伟希 《今日科苑》 1997年第6期36-38,共3页
在20世纪,中国出现了影响和左右中国学术发展的两大学派——北大学派和清华学派。北大学派以胡适、顾颉刚等人的"疑古派"为代表,清华学派则涵盖20年代以后清华大学的各文科。北大学派和清华学派与其说是以学校来划分,毋宁说... 在20世纪,中国出现了影响和左右中国学术发展的两大学派——北大学派和清华学派。北大学派以胡适、顾颉刚等人的"疑古派"为代表,清华学派则涵盖20年代以后清华大学的各文科。北大学派和清华学派与其说是以学校来划分,毋宁说是代表两种不同的学术品格和学术类型,它们在学术理念、学术路数乃至学术要达成的目标上都有很大不同。一、"酒神精神"与"日神精神"释义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分析希腊悲剧的起源时,认为是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的结合导致希腊悲剧的诞生,而在此以前,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处于对立、冲突之中;日神精神以希腊雕塑和史诗为代表,酒神精神以希腊音乐和抒情诗为代表,至希腊悲剧的出现才达成和解。为理解尼采关于"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的用法,现列表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神精神 酒神精神 清华学派 中国现代学术史 希腊悲剧 疑古派 北大 学术研究 个体化原则 学术主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学术史研究的新创获——《民国间古代文学研究名著导读》评介
4
作者 张红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0年第3期F0002-F0002,共1页
关键词 古代文学研究 现代学术史 学术史研究 民国 导读 名著 创获 评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一桩公案——《韩非子·难势》篇“应慎子曰”辩证 被引量:6
5
作者 宋洪兵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29-38,共10页
There is a debate on the usage of historical materials of "what the first person answers for Shenzi" which is in the chapter Nanshi of Hanfeizi,to demonstrate the thought of Hanfeizi in the modern academic h... There is a debate on the usage of historical materials of "what the first person answers for Shenzi" which is in the chapter Nanshi of Hanfeizi,to demonstrate the thought of Hanfeizi in the modern academic history.At first,Mr.Liang Qichao made use of the content of "what the first person answers for Shenzi" to study Hanfeizi’s thought,and considered "what the second person objects the first person" as the part of "what the first person answers for Shenzi".In fact,"what the first person answers for Shenzi" and "what the second person objects the first person" are two persons’opinions.According to Mr.Liang,"what the second person objects the first person" does not exist absolutely.He hold that Hanfeizi’s thought of "rule of law" is a kind of anti-despotism,and that Shenzi’s thought of "rule of power" is a kind of despotism.However,some famous scholars,such as Mr.Chen Qitian、Mr.Xiao Gongquan and Mr.Guo Moruo,pointed out that Mr.Liang did not understand exactly the structure of the chapter of Nanshi.Mr.Xiao Gongquan and Mr.Guo Moruo hold that Hanfeizi’s thought about law is "rule by law" which is actually a kind of despotism,not "rule of law".From then on,many scholars think Mr.Liang is wrong.However,this special debating phenomenon has not been noticed by our academic circles.Not just Mr.Liang did wrong on the usage of the chapter Nanshi,There are still many people,such as Mr.Xie Wuliang,Mr.Chen Hanqin,etc,putting their foots in it.So the question is who is right? This is the question this paper tries to answ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学术史 韩非子 辩证 公案 政治思想 双刃剑 “势” 慎到
原文传递
萧公权:会通中西古今的学术典范——兼论会通在现代中国学术史上的意义 被引量:2
6
作者 肖俊 《学术界》 CSSCI 2004年第5期236-246,共11页
萧公权的学术领域其实并不仅限于中国政治思想史领域和政治学范围 ,而且包括更为广博的中国思想史、社会史。萧公权的学术成就来自于他融贯中西的知识基础、严格的学术训练、平等的文化态度和严谨的学术精神。在现代中国学术史上萧公权... 萧公权的学术领域其实并不仅限于中国政治思想史领域和政治学范围 ,而且包括更为广博的中国思想史、社会史。萧公权的学术成就来自于他融贯中西的知识基础、严格的学术训练、平等的文化态度和严谨的学术精神。在现代中国学术史上萧公权可以称之为会通中西学术的一个典范 ,他所走过的学术之路以及他所关注的学术问题、运用的研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萧公权 学术典范 会通 现代学术史 中国 学术成就 学术训练 文化态度 学术精神 学术信念 生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学术史关于古音学的三次大讨论 被引量:2
7
作者 李开 《南开语言学刊》 2006年第1期11-20,164,共11页
本文总结了现代学术史上关于古音学的三次大讨论,认为第一次大讨论的主题是新材料的利用问题,第二次大讨论的主题是阴声韵的尾辅音的构拟问题,第三次大讨论的主题是主元音构拟问题。以史为鉴,可以裨益当今学术研究。
关键词 现代学术史 古音学 三次大讨论 以史为鉴
原文传递
认知图式与学术史观——中国美学与现代学术史的两个问题
8
作者 刘士林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2期32-35,共4页
1任何一种学术研究,都必然要具有这样两个前提条件:一是研究主体的“认知图式”,因为认识活动就是运用这一图式建构对象材料的过程,它作为康德认识论的一个理论硬核也早已为人们所熟知;马克思所谓的在再生产之前就以“表象”方式... 1任何一种学术研究,都必然要具有这样两个前提条件:一是研究主体的“认知图式”,因为认识活动就是运用这一图式建构对象材料的过程,它作为康德认识论的一个理论硬核也早已为人们所熟知;马克思所谓的在再生产之前就以“表象”方式存在的“生产观念”是其更确切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图式 学术史 中国美学研究 现代学术史 学术研究 进化论历史观 独断论 知识论 伦理学 科学主义
原文传递
现代学术史中的“教外别传”——陈寅恪“以文证史”法新探
9
作者 张伯伟 《社会科学文摘》 2017年第7期105-107,共3页
百年来在中国人文学研究领域中,关于方法的探寻有哪些值得传承的经验,有哪些需要警惕的陷阱,有哪些尚待开拓的可能,值得我们为之总结、提升和新探。本文拟以陈寅恪为个案,对该问题作一考索。何谓'不古不今'对现代学术史作纯学... 百年来在中国人文学研究领域中,关于方法的探寻有哪些值得传承的经验,有哪些需要警惕的陷阱,有哪些尚待开拓的可能,值得我们为之总结、提升和新探。本文拟以陈寅恪为个案,对该问题作一考索。何谓'不古不今'对现代学术史作纯学术的回顾,最风光的当然是胡适一派,从北大到'中研院';最落寞的属固守旧学的一派,从东南到西南多有之。然而在陈寅恪看来,却是'田巴鲁仲两无成'。此诗写于1929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寅恪 小说 教外别传 文化史 历史 兰克史学 社会科学家 历史学家 文证 布克哈特 现代学术史
原文传递
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学术史研究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勇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51-156,共6页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学术史 现代文学研究 学术价值 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建构“中国现代文学学术史”的思考 被引量:2
11
作者 季玢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44-48,共5页
在弄清和确定“学术”、“学术史”、“中国现代文学学术史”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之上,探讨建构中国现代文学学术史学科的合法依据、体系分类以及建构方法。要建构一门有深度、有力度、有高度的中国现代文学学术史学科,应该很好处理“目的... 在弄清和确定“学术”、“学术史”、“中国现代文学学术史”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之上,探讨建构中国现代文学学术史学科的合法依据、体系分类以及建构方法。要建构一门有深度、有力度、有高度的中国现代文学学术史学科,应该很好处理“目的”与“手段”(学术观念)、“疑古”与“释古”(学术操作)以及“诗的研究”与“史的研究”(学术批评态度)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 学术史 中国现代文学学术史 学术观念 学术批评态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学”、“西学”与历史文化传统———序《“中学”与“西学”——重新解读现代中国学术史》一书 被引量:1
12
作者 何兆武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79-81,共3页
关键词 历史文化传统 《“中学”与“西学”--重新解读现代中国学术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通驭专 识微知著——读刘培《宋代的学术文化与辞赋创作》
13
作者 雷雨豪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115-116,共2页
辞赋研究已成为近年来文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但其发展轨迹在近现代学术史上显得尤为独特。与诗歌、小说等更为主流的文体相比,辞赋研究的步伐一度较为迟缓,它的发展是一个从专注于汉赋研究的单一阶段,逐步延伸到涵盖历史各时期的渐进... 辞赋研究已成为近年来文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但其发展轨迹在近现代学术史上显得尤为独特。与诗歌、小说等更为主流的文体相比,辞赋研究的步伐一度较为迟缓,它的发展是一个从专注于汉赋研究的单一阶段,逐步延伸到涵盖历史各时期的渐进过程,与此同时,辞赋文体的整体评价也经历了从被否定到被认可的转化过程。因此,其间涌现出的许多卓越成果往往具有筚路蓝缕式的拓荒价值,这也成为赋学研究的一种显著标志。而在宋赋研究领域,刘培以20余年的精耕细作独树一帜,其研究路径与学术个性极为鲜明,所著《两宋辞赋史》作为首部真正意义上的宋赋研究专著,具有重要的开拓意义,在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时隔数年,其新著《宋代的学术文化与辞赋创作》付梓问世,聚焦学术与辞赋经纬交织的复杂关联,势将辞赋研究进一步引向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辞赋研究 辞赋创作 宋赋 学术个性 渐进过程 赋学 现代学术史 经纬交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呕血心事 无论成败——访中国现代学术史专家高增德
14
作者 张炜 余超英 《山西老年》 1999年第10期12-12,共1页
古人云:“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笔者揣测其意,谓高山在眼前,想登攀往往自卑;长路在远方,欲达目的又容易过于自信。采访高增德先生之前,我们就心中打鼓,担心由于自己知识准备不足,难以与这位渊博的学者有效沟通。
关键词 中国现代学术史 现代社会科学 《人大复印资料》 有效沟通 知识准备 文化宣传工作 政治运动 海外华人学者 学术特色 文化世家
原文传递
论中国现代文学学术史的建构及可行性 被引量:11
15
作者 张光芒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5-81,共7页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已经走过了一个世纪的历史,但至今仍然缺乏系统完整的学术史论著。中国现代文学学术史的建构可谓势在必行,时不我待。这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在研究方法与思路上,从"文学学术"流变的视角来确立中国现代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已经走过了一个世纪的历史,但至今仍然缺乏系统完整的学术史论著。中国现代文学学术史的建构可谓势在必行,时不我待。这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在研究方法与思路上,从"文学学术"流变的视角来确立中国现代文学学术史研究基点与研究范畴的边界。其次,中国现代文学学术史的构建应囊括方法体系、价值体系、资源体系与问题体系这四个层面在内的互动体系。第三,从文学本身出发,重点考察中国现代文学学术史流变过程中学术体系的建构之于学术史研究的可行性及其限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学术史 学术范式 学术方法 学术价值 学术资源 学术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学术史:中共文化史研究的新视野 被引量:1
16
作者 黄顺力 李方祥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3-21,共9页
中国共产党学术史是中共文化史和中国现代学术史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探讨中国共产党学术史,既能深化中共文化史和中国现代学术史的研究,也能为理解中国共产党与先进文化的关系提供历史的论证和学理的依据。中国共产党学术史的研究主要... 中国共产党学术史是中共文化史和中国现代学术史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探讨中国共产党学术史,既能深化中共文化史和中国现代学术史的研究,也能为理解中国共产党与先进文化的关系提供历史的论证和学理的依据。中国共产党学术史的研究主要可以从三个层面展开:一是探讨作为政治团体的政党组织对促进中国现代学术转型和发展的作用;二是党的部分群体和个体成员的学术思想与中国现代学术构建之间的互动关系;三是马克思主义学派与其他学术流派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学术史 中共文化史 中国现代学术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报刊史与学术史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帆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4-105,共2页
学术是文化的精华。中国学术有其深厚底蕴和独到传统,从古典时代延续至今,历史悠久,成果丰硕,目前仍为学界关注的热点,学术史的相关著述不断问世,触角深入到不少领域,甚至大有取代传统思想史研究之势。中国近现代学术史的研究,... 学术是文化的精华。中国学术有其深厚底蕴和独到传统,从古典时代延续至今,历史悠久,成果丰硕,目前仍为学界关注的热点,学术史的相关著述不断问世,触角深入到不少领域,甚至大有取代传统思想史研究之势。中国近现代学术史的研究,尤其如此。报刊亦是文化发展的结晶,有其自身的演进路径和特色。对于中国而言,报刊更多地是个舶来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学术史 报刊史 中国学术 文化发展 思想史研究 古典时代 演进路径 舶来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文学发展中的民族文化遗产问题——以中国现代学术格局中的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研究为例 被引量:1
18
作者 高有鹏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8,共8页
文学研究的生活指向,应该具有更为广阔的前途。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学发展的一部分,其搜集整理与理论研究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非常特殊的一页。关于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学者们更多... 文学研究的生活指向,应该具有更为广阔的前途。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学发展的一部分,其搜集整理与理论研究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非常特殊的一页。关于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学者们更多的是从民族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理论需要出发。在现代民俗学运动中,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渐渐成为一个热点,尤其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在边疆文化建设中,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调查达到高潮。光未然所搜集整理的民族叙事诗《阿细的先鸡》是中国民间文学史上的里程碑。众多少数民族间流行的民间文学是中国民间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和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 民间文学 现代学术史 边疆文化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瑶学术思想中的鲁迅影响——基于现代文学学术史视野的一种考察
19
作者 刘世浩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2-51,共10页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奠基者之一,王瑶的学术传承与治学特点对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影响不言而喻。在王瑶学术思想形成过程中,他对鲁迅治学经验的自觉借鉴是极为重要的影响因素,这不仅使王瑶在中古文学研究领域取得不凡的成就,而且还渗...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奠基者之一,王瑶的学术传承与治学特点对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影响不言而喻。在王瑶学术思想形成过程中,他对鲁迅治学经验的自觉借鉴是极为重要的影响因素,这不仅使王瑶在中古文学研究领域取得不凡的成就,而且还渗透到他的现代文学研究当中。从现代文学学术史角度考察王瑶学术思想中的鲁迅影响,提供了透视王瑶学术思想形成过程以及现代文学学术史沿革过程的一个具体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瑶 学者鲁迅 学术传统 现代文学学术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闻一多与中国现代学术文化
20
作者 刘殿祥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34-136,共3页
闻一多在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特务杀害,如今,这一惨案已过去整整60年。为了纪念闻一多殉难60周年,中国闻一多研究会、武汉大学文学院、闻一多基金会联合主办了"闻一多殉难60周年暨国际学术研讨会"(2006年7月),本期文学版特... 闻一多在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特务杀害,如今,这一惨案已过去整整60年。为了纪念闻一多殉难60周年,中国闻一多研究会、武汉大学文学院、闻一多基金会联合主办了"闻一多殉难60周年暨国际学术研讨会"(2006年7月),本期文学版特从会议论文中组织了这一组笔谈。其中,闻黎明的《美国对李公朴、闻一多被刺事件的反应与对策》,回到历史现场,仔细分析了李闻惨案后美国的反应与对策,有助于透视当时国际主要政治力量的整合与变动。陈国恩的《书信中所呈现的闻一多人格》则从解读闻一多的书信入手,详尽分析了闻一多的集诗人、学者和斗士于一身的人格。李乐平的《闻一多前期新诗理论的贡献》认为,作为诗论家的闻一多在其前期提出的艺术观点都有针对性,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邓乔彬、赵晓岚的《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研究了闻一多的古代文学研究方法论,重点强调了闻一多的学术史贡献。刘殿祥的《闻一多与中国现代学术文化》则在中国现代学术史背景下观照闻一多的学术史价值,很有针对性。许祖华、孙红震的《闻一多大学教育理念的现代意蕴》研究了作为大学文学院院长与教授的闻一多对现代大学教育的新理念及其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学术文化 闻一多 中国 现代学术史 学术研究 先秦诸子 未完成性 民主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