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现实主义新论与AI艺术的现实生成
1
作者 李磊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0-98,158,共10页
现实主义的定义与论争总是伴随着媒介环境更迭被不断重视与提及。人工智能时代也不例外,并存着两种现实主义:一种是经典现实主义,指向作品反映的现实生活;另一种是网络现实主义或媒介现实主义,形塑着一种全新的认知方式。相对应的是,现... 现实主义的定义与论争总是伴随着媒介环境更迭被不断重视与提及。人工智能时代也不例外,并存着两种现实主义:一种是经典现实主义,指向作品反映的现实生活;另一种是网络现实主义或媒介现实主义,形塑着一种全新的认知方式。相对应的是,现阶段的AI艺术基本上是以网络艺术的形式呈现的,既有经典艺术形态的一面,也有新艺术形态的一面。于是,网络现实主义关联虚拟层现实,经典现实主义关联经验层现实。一方面,创作过程和结果自动生成的特点增加了现实世界的更多未知与可能,对应的是混合的、无限的、游戏的虚拟现实,适用智能化的网络现实主义。另一方面,AI艺术用一种间接反映现实的方式重建了经典现实主义的认知规律,从而完成三种结合:人机交互的选代升级与媒介的科幻性结合;艺术想象的指令化与题材的现实性结合;创作素材的数字化与转码的准确性结合,并最终深度探索国产大模型的现实主义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主义 人工智能 AI艺术 现实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励理论视阀下的虚拟现实生成物著作权保护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饶家宁 肖海 朱一鸣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1期98-102,共5页
虚拟现实生成物是否属于著作权保护的客体决定了行业发展。基于激励理论,著作权的设立是为了促进创新,增加公共利益。由此,通过《著作权法》的价值体系以及独创性要件结合,证成虚拟现实生成物的可版权性。针对虚拟生成物作品属性界定,... 虚拟现实生成物是否属于著作权保护的客体决定了行业发展。基于激励理论,著作权的设立是为了促进创新,增加公共利益。由此,通过《著作权法》的价值体系以及独创性要件结合,证成虚拟现实生成物的可版权性。针对虚拟生成物作品属性界定,通过对计算机保护论、拆分保护论以及客体扩张保护论的论证,以激励理论中法经济学成本与效益理论和公共利益最大化为依据,得出应当将虚拟现实生成物作为视听作品,纳入新修订的《著作权法》进行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励理论 虚拟现实生成 著作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宇宙背景下虚拟现实生成物的性质认定及权利归属
3
作者 程娅 《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第4期86-92,共7页
虚拟现实生成物作为元宇宙时代的新型表达,为人们提供了从界面到空间的动态视景体验,也对现有版权制度提出了新的挑战。兼具沉浸性、交互性、构想性的虚拟现实生成物,在作品认定、类型界分和权利归属上存在理论争议。为更好的界定其保... 虚拟现实生成物作为元宇宙时代的新型表达,为人们提供了从界面到空间的动态视景体验,也对现有版权制度提出了新的挑战。兼具沉浸性、交互性、构想性的虚拟现实生成物,在作品认定、类型界分和权利归属上存在理论争议。为更好的界定其保护框架,有必要依据作品构成要件等相关规定,明确虚拟现实生成物的作品属性,确定其应为视听作品,适用“意定为原则、法定为补充”的归属规则,以期释放产业活力,助推数字经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宇宙 虚拟现实生成 视听作品 制作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民音乐”的历史逻辑与现实生成--对一个音乐史问题的再考查 被引量:1
4
作者 范宇 庞忠海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203-208,共6页
在中国音乐史和音乐理论史论域,作为概念的"人民音乐"主要是指创刊于1950年的、具有70年光辉历程的音乐刊物《人民音乐》,在如此漫长的历史时间里,提及"人民音乐",人们会约定俗成地认为是作为音乐刊物的《人民音乐... 在中国音乐史和音乐理论史论域,作为概念的"人民音乐"主要是指创刊于1950年的、具有70年光辉历程的音乐刊物《人民音乐》,在如此漫长的历史时间里,提及"人民音乐",人们会约定俗成地认为是作为音乐刊物的《人民音乐》。从语汇的角度讲,"人民音乐"连读还会出现在另一种情况中,即用"人民"修饰"音乐家",如聂耳、冼星海、贺绿汀和施光南等都被称为"人民音乐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刊物 人民音乐家 中国音乐史 贺绿汀 冼星海 施光南 现实生成 再考查
原文传递
公民意识的理想性演绎与现实性生成 被引量:2
5
作者 田方林 《求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2-47,共6页
公民意识是人们在现代社会中基于公民身份而产生的一种重要心理意识。从哲学上看,公民实为"公共之民"、"公开之民"、"公众之民"和"公平之民",公民意识理应包括主体意识、主人意识、参与意识、... 公民意识是人们在现代社会中基于公民身份而产生的一种重要心理意识。从哲学上看,公民实为"公共之民"、"公开之民"、"公众之民"和"公平之民",公民意识理应包括主体意识、主人意识、参与意识、交互意识和平等意识等基本内容。然而,公民意识的现实生成常常受制于社会的经济基础、政治结构、传统文化、公民教育以及国民的综合素质。因而,我们有必要根据公民意识的理想性演绎,基于具体国情,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公民意识培育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民 公民意识 理想性演绎 现实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人的两种生成”看“儒家的性情学说”
6
作者 王晋中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年第1期12-14,共3页
“儒家性情学说”是“人的两种生成”的混合物。但由于儒学理论的实践品性,使它在对人的哲学生成的追问上,小心翼翼,步履维艰;对人的现实生成的追问,又不肯过多承认人的现实要求。结果即否定了人的现实生成,又阻隔了对人的哲学生... “儒家性情学说”是“人的两种生成”的混合物。但由于儒学理论的实践品性,使它在对人的哲学生成的追问上,小心翼翼,步履维艰;对人的现实生成的追问,又不肯过多承认人的现实要求。结果即否定了人的现实生成,又阻隔了对人的哲学生成的深究。其中偏差与价值共存,迷茫与清醒同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生成 现实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认同教育的“生成论”反观与改进路向 被引量:3
7
作者 王新建 傅红冬 邓栋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2020年第2期211-216,共6页
"精日"和恶搞历史等事件,给国家认同教育提出了警示和反思。马克思"生成论"人学思想实现了对西方传统"现成论"人学思想的超越,从根本上改变了追问人的方向,改变了揭示人的本质的传统思维范式。"生成... "精日"和恶搞历史等事件,给国家认同教育提出了警示和反思。马克思"生成论"人学思想实现了对西方传统"现成论"人学思想的超越,从根本上改变了追问人的方向,改变了揭示人的本质的传统思维范式。"生成论"人学思想认为,人的本质决非先验性的或能够预设和强加的,而是通过人自身的对象性实践活动现实地生成的。马克思"生成论"思维范式下国家认同教育的理念和实践,旨在建立起让公民尤其是青年学生有时间、有机会、有精力、有兴趣、有动力与身处其间的国家进行互动的机制和路径,建立起回归人们的"类生活"、"类活动",以促进其"类关系"、"类意识"内在生长的机制和路径,建立起对不良现象和违法行为进行说服教育和依法治理的制度体系与治理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认同教育 “现成论” 生成论” “类生活” 现实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客体概念的历史演变及其启示 被引量:3
8
作者 桑新民 《山东社会科学》 1988年第3期77-80,共4页
探求和高扬人的主体性,这是当代世界哲学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一股潮流。作为时代精神之精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驾驭这一时代潮流。为此,就必须对主客体概念演变的历史和逻辑作些较深入的考察,从中寻找启示。
关键词 主客体关系 启示 康德 关系研究 外部世界 历史演变 现代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 现实生成 思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产主义理想的三个向度——基于习近平同志重要论述
9
作者 张亲霞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4期32-34,共3页
习近平同志关于共产主义的重要论述,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从理想目标向度看,习近平同志重申了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的基本立场,重申了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远大理想、崇高追求和奋斗纲领观点,从治国理政... 习近平同志关于共产主义的重要论述,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从理想目标向度看,习近平同志重申了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的基本立场,重申了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远大理想、崇高追求和奋斗纲领观点,从治国理政的高度深刻阐明了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对中国共产党人的意义与价值。从现实生成向度看,习近平同志重申了"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奋斗"这一马克思主义观点,强调奋斗是通往共产主义理想的必由之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必要准备和必经阶段,要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从衡量标准向度看,习近平同志把是否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作为衡量党员合格与否的首要标准。习近平同志关于共产主义理想的重要论述,思想内容丰富,观点鲜明精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产主义理想 理想目标 现实生成 衡量标准 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及其要求——读金林南教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式的哲学沉思》
10
作者 龙曼琳 《青年与社会》 2019年第2期152-153,共2页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之争历来是学界关注的焦点。金林南教授一书以批判反思的哲学姿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提供了一种新阐释维度。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定着其他属性功能的发挥,公共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必然要求,回归生活世界应...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之争历来是学界关注的焦点。金林南教授一书以批判反思的哲学姿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提供了一种新阐释维度。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定着其他属性功能的发挥,公共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必然要求,回归生活世界应当如何在现实中作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是讨论的重点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 思想政治教育公共性 现实生成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人的本质的特性
11
作者 高梅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1995年第3期35-36,共2页
论人的本质的特性高梅一、劳动和社会关系是人的本质关于人的本质,首先要回答人作为一个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是什么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第一次提出了劳动是人的本质的内在规定(或内在本质)的观点。马克思深刻指出,劳动... 论人的本质的特性高梅一、劳动和社会关系是人的本质关于人的本质,首先要回答人作为一个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是什么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第一次提出了劳动是人的本质的内在规定(或内在本质)的观点。马克思深刻指出,劳动的本来意义是人的“生命活动”,这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本质 人的需要 创造活动 实践活动 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现实本质 马克思主义观点 一般本质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现实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wo Kinds of Two-Boson Realizations of Generally Deformed Algebras with Three Generators
12
作者 RUAN Dong LI Yan-Song SUN Hong-Zhou 《Communications in Theoretical Physics》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3期529-534,共6页
In this paper two kinds of two-boson realizations of generally deformed algebras with three generators are obtained by generalizing the Jordan-Schwlnger realizations of SU(2) and SU(1,1). For each kind, a unitary ... In this paper two kinds of two-boson realizations of generally deformed algebras with three generators are obtained by generalizing the Jordan-Schwlnger realizations of SU(2) and SU(1,1). For each kind, a unitary realization and a non-unitary realizatlon, together with the properties of their acting spaces, are discussed. Similarity transformations that relate the non-unitary realizations to the unitary ones are given by solving unitarization equ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formed algebra boson realization unitarization equ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中国模式”基本构架的整体性思考——以若干“关键词”为切入点
13
作者 张明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13年第5期16-23,共8页
在目前"中国模式"成为研究"热词"而备受关注的复杂景态下,从本真规定性层面对其作出科学"界划"显得尤为关键。其从本质上而言即是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是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 在目前"中国模式"成为研究"热词"而备受关注的复杂景态下,从本真规定性层面对其作出科学"界划"显得尤为关键。其从本质上而言即是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是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基本经验的总结、提炼与概括。因此,"中国模式"必然包含如下基本关键词:一是历史基座,即改革开放的宏大历史背景,这是"中国模式"赖以生成的现实载体;二是主体力量,即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下的全国人民,其彰显了"中国模式"的集体智慧和基本政治属性;三是基本目标,即社会主义现代化,其勾勒了"中国模式"的基本发展前景,并且强化了在全球性背景下对于替代性模式的信心。从关键词视域出发,有助于较为全面、清晰地揭示"中国模式"的整体性理论构架与基本特征,从而达至对"中国模式"的全面理解,避免对"中国模式"的"碎片化"理解与"具体问题"研究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是历史基座 即改革开放的宏大历史背景 这是“中国模式”赖以生成现实载体 二是主体力量 即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下的全国人民 其彰显了“中国模式”的集体智慧和基本政治属性 三是基本目标 即社会主义现代化 其勾勒了“中国模式”的基本发展前景 并且强化了在全球性背景下对于替代性模式的信心 从关键词视域出发 有助于较为全面、清晰地揭示“中国模式”的整体性理论构架与基本特征 从而达至对“中国模式”的全面理解 避免对“中国模式”的“碎片化”理解与“具体问题”研究倾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方媒体在媒介融合模式下的内容创新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晔 《中国报业》 2019年第10期60-61,共2页
无论传播渠道如何变化,优质的内容仍是受众最需要的。对地方媒体而言,融合的重点在于把握内容资源,运用自身的内容生产优势,谋求在媒介融合模式下的发展。本文从地方媒体地域文化特色内容的呈现、深度报道的专业内容呈现、效率性的使用... 无论传播渠道如何变化,优质的内容仍是受众最需要的。对地方媒体而言,融合的重点在于把握内容资源,运用自身的内容生产优势,谋求在媒介融合模式下的发展。本文从地方媒体地域文化特色内容的呈现、深度报道的专业内容呈现、效率性的使用内容呈现和场景化的多媒体内容呈现四个方面,研究地方性媒体在媒介融合模式下内容创新的现实生成,从而为转型媒体的传播效果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性媒体 媒体融合 内容创新 现实生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