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班怒带西段尕尔穷铜金矿两套侵入岩源区及其地质意义——来自Hf同位素特征的指示 被引量:18
1
作者 姚晓峰 唐菊兴 +4 位作者 李志军 邓世林 丁帅 胡正华 张志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2期188-197,共10页
尕尔穷铜金矿位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南缘的措勤—申扎火山岩浆弧内,为与侵入岩有关的矽卡岩型-破碎带型铜金(铁)矿床。在已有石英闪长岩LA-ICP-MS锆石U-Pb测年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其进行锆石Hf同位素研究,同时对最新勘查成果显示具... 尕尔穷铜金矿位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南缘的措勤—申扎火山岩浆弧内,为与侵入岩有关的矽卡岩型-破碎带型铜金(铁)矿床。在已有石英闪长岩LA-ICP-MS锆石U-Pb测年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其进行锆石Hf同位素研究,同时对最新勘查成果显示具有一定成矿潜力的花岗斑岩进行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Hf同位素研究,确定了两套侵入岩的形成顺序;结合前人总结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利用Hf同位素对其岩浆源区进行示踪。结果显示:花岗斑岩锆石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83.2±0.7)Ma,较石英闪长岩晚4 Ma左右,其初始176Hf/177Hf值为0.282 235~0.283 073,εHf(t)值为-17.2~12.5;石英闪长岩锆石初始176Hf/177Hf值为0.282 800~0.283 015,εHf(t)值为3.5~10.5。结合二者地球化学特征显示:石英闪长岩和花岗斑岩可能是同一岩浆系统不同分异阶段的产物,前者主要起源于具有幔源印记的初生地壳,而花岗斑岩具有和石英闪长岩相似的岩浆源区,但明显混入上地壳基底物质;暗示晚白垩世班怒带西段南缘内随着南羌塘—三江复合板片与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板片之间的弧-陆碰撞,先成的具有幔源印记的初生地壳重熔形成岩浆,随着碰撞的继续和岩浆的上涌分异,部分上地壳受挤压或热效应进一步重熔并参与岩浆系统中,由早至晚形成了由幔源特征向幔-壳混合源特征源区逐渐转变的花岗岩演化系列。尕尔穷铜金矿是起源于具有幔源印记的初生地壳的花岗岩的成矿专属性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怒带西段 尕尔穷铜金矿 锆石LA-ICP-MS 地质年代学 Hf同位素 初生地壳 上地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垩纪羌塘地体西南缘的陆-陆碰撞:来自班怒带西段的花岗岩约束 被引量:1
2
作者 付顺 赵应权 +3 位作者 王进军 余瑜 朱迎堂 傅星喆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16-430,共15页
羌塘地体西南缘布木错—雄巴日—羌多—赛登地区分布着大量呈岩株或岩枝状的中酸性基性侵入岩,其岩石地球化学特点是低SiO_(2)(67.99%~73.32%)、高Al_(2)O_(3)(12.82%~15.02%),属于过铝质花岗岩,里特曼指数(2.09~2.63)σ<3.3,属钙碱... 羌塘地体西南缘布木错—雄巴日—羌多—赛登地区分布着大量呈岩株或岩枝状的中酸性基性侵入岩,其岩石地球化学特点是低SiO_(2)(67.99%~73.32%)、高Al_(2)O_(3)(12.82%~15.02%),属于过铝质花岗岩,里特曼指数(2.09~2.63)σ<3.3,属钙碱性花岗岩类;稀土元素显示为轻稀土较强富集和重稀土强亏损的特征,岩浆结晶分异程度较高。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和稀有元素特征图解指示花岗岩构造环境有一定的差异性,以I型为主,其形成及侵位应与古特提斯洋的闭合、新特提斯洋的扩张有关,属同碰撞型造山花岗岩。通过对该区多个花岗岩体锆石LA-ICPMS测定,测得其形成年代为116~107 Ma,与早白垩世晚期羌塘地体南缘的陆陆碰撞作用时间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垩纪 羌塘地体 班怒带 陆陆碰撞 花岗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昂龙岗日地区沙木罗组火山岩的岩石大地构造学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雷传扬 唐菊兴 +8 位作者 吴建亮 尹显科 刘文 王波 李威 袁华云 张伟 尹滔 裴亚伦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73-588,共16页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作为青藏高原的主缝合带之一,其研究对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的演化和造山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次对该缝合带西段昂龙岗日地区沙木罗组火山岩进行系统的野外地质调查,并结合全岩地球化学分析,探讨火山岩的成...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作为青藏高原的主缝合带之一,其研究对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的演化和造山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次对该缝合带西段昂龙岗日地区沙木罗组火山岩进行系统的野外地质调查,并结合全岩地球化学分析,探讨火山岩的成因、构造环境及地球动力学背景。沙木罗组火山岩从底部至顶部共划分出3个火山喷发亚旋回,岩性为安山岩和安山质火山碎屑岩。地球化学分析表明3个亚旋回的火山岩均为钙碱性系列,LREE和不相容元素相对富集,而相对亏损HREE和Nb、P、Ti等高场强元素,具岛弧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第一喷发亚旋回火山岩具典型的高镁安山岩特征,暗示是大洋板块俯冲作用的产物,从第一喷发亚旋回至第三喷发亚旋回构造环境由大洋岛弧过渡为大陆边缘弧,火山岩形成于大洋地壳向大陆地壳之下俯冲的背景,且洋壳初始俯冲的时间不晚于晚侏罗世末。岩浆起源于受俯冲板片流体交代的亏损地幔—弱富集地幔,来自俯冲板片的流体上升,引起上覆地幔楔物质发生部分熔融,形成幔源岩浆,在密度差的作用下幔源岩浆向上运移,底侵下地壳,引发下地壳物质发生部分熔融,并与之发生混合作用,形成了研究区火山岩的母岩浆,在岩浆源区或岩浆上升过程中遭受了地壳物质的混染作用,且岩浆演化以部分熔融作用为主,结合区域大地构造背景认为沙木罗组火山岩的形成与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盆向北向羌塘地块之下俯冲关系密切,沙木罗组角度不整合覆盖在木嘎岗日岩群之上不能作为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盘闭合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大地构造学 火山岩 沙木罗组 昂龙岗日地区 班怒带西段(班公湖-怒江缝合西段)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黎贡东南缘龙陵-瑞丽俯冲增生杂岩带与中特提斯洋演化 被引量:3
4
作者 戚学祥 沈辉 +5 位作者 韦诚 任玉峰 蔡志慧 吉风宝 梁凤华 刘旭峰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3067-3094,共28页
龙陵-瑞丽增生杂岩带的构造属性对确定高黎贡构造带作为腾冲-保山地块的边界及班怒带南向延伸十分关键。本文在地质填图的基础上,通过岩石学、矿物学、岩石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和同位素示踪等方法,查明混杂岩带主要由蛇纹石化橄榄岩... 龙陵-瑞丽增生杂岩带的构造属性对确定高黎贡构造带作为腾冲-保山地块的边界及班怒带南向延伸十分关键。本文在地质填图的基础上,通过岩石学、矿物学、岩石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和同位素示踪等方法,查明混杂岩带主要由蛇纹石化橄榄岩、玄武岩/辉长岩、硅质岩、碳酸盐岩、含放射虫层状硅质岩和锰结核的深海沉积岩等岩块呈规模不等的团块状、透镜状分布于浊积岩基质中,具有典型的俯冲增生杂岩岩石组合特征。蛇纹石化橄榄岩原岩由方辉橄榄岩和少量纯橄岩组成,具有轻稀土轻微富集、Mg^(#)值高(88~92),铬尖晶石Cr^(#)、Mg^(#)值分别在60~70和20~26区间,橄榄石Fo值为90~95。在铬尖晶石Cr^(#)-Mg^(#)指数图解和橄榄石Mg^(#)-铬尖晶石Cr^(#)图解上样品都落在弧前SSZ型橄榄岩区,说明研究区内的地幔橄榄岩是经历了高度部分熔融(>30%)和熔体抽离后的残留相,形成于弧前构造背景。玄武岩和辉长岩地球化学特征类似,具有富钛(TiO_(2)2>2.26%)、高Mg^(#)值特征(49~57),其稀土配分模式和微量元素蛛网图、构造环境判别图解、ε_(Nd)(t)值(+2.2~+5.1)、以及岩石中含少量富钛角闪石和黑云母等,表明它们属于洋岛/海山型基性岩类,其岩浆来源于富集地幔。橄榄岩中脉状辉石岩锆石U-Pb年龄为183~185Ma,浊积岩中杂砂岩最小碎屑锆石U-Pb年龄为212~241Ma。此外,增生杂岩带中存在含早白垩世流纹岩/凝灰岩夹层的弧前/弧间沉积,并被晚白垩世陆相沉积岩不整合覆盖,这些特点说明俯冲增生杂岩带形成于晚三叠-早白垩世。研究区内混杂岩带的构造属性和时代与班怒带(拉萨-南羌塘地块间)和缅甸境内密支那蛇绿混杂岩带完全一致,是中特提斯洋演化的产物。中生代,高黎贡东南缘混杂岩带北连班怒带、南东连密支那蛇绿混杂岩带,随后,在新生代印度板块向北俯冲过程中,密支那蛇绿混杂岩带被Sagaing断裂带分支——八莫断裂带右行走滑位移到现今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黎贡东南缘 俯冲增生杂岩 班怒带 密支那蛇绿岩 中特提斯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丁青县根达卡铅锌银矿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
5
作者 易金龙 罗拉次旺 +2 位作者 格桑曲珍 益西卓玛 旦增罗珍 《世界有色金属》 2024年第18期60-63,共4页
根达卡铅锌银矿位于班公湖-怒江成矿带,属于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巨型系构造带构造带南侧的三江地区。对在衣珠兴拉矿调中1∶5万水系沉积物圈定的HS19号异常,在当年所圈定30个化探异常中排位第一,具备良好的成矿潜力,通过分析矿区地质特征... 根达卡铅锌银矿位于班公湖-怒江成矿带,属于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巨型系构造带构造带南侧的三江地区。对在衣珠兴拉矿调中1∶5万水系沉积物圈定的HS19号异常,在当年所圈定30个化探异常中排位第一,具备良好的成矿潜力,通过分析矿区地质特征、矿化体地质特征、岩石化学特征、异常查证的地球化学特征,找矿前景分析,认为根达卡铅锌银矿区具备良好的找矿潜力,为班怒带铅锌矿带整合建设具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怒带铅锌矿 地球化学特征 岩石化学特征 地质特征 找矿前景 根达卡铅锌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尕尔穷铜金矿床S、Pb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成矿物质来源示踪 被引量:18
6
作者 姚晓峰 唐菊兴 +3 位作者 李志军 邓世林 胡正华 张志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28-536,共9页
尕尔穷铜金矿为近几年在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取得找矿新突破的与斑岩有关的矽卡岩型铜金-破碎带型铜金(铁)矿床。通过对矽卡岩型矿石中主要的金属矿物黄铁矿、黄铜矿的S、Pb同位素特征进行研究,进一步确定矿床成矿物质来源,并结合区... 尕尔穷铜金矿为近几年在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取得找矿新突破的与斑岩有关的矽卡岩型铜金-破碎带型铜金(铁)矿床。通过对矽卡岩型矿石中主要的金属矿物黄铁矿、黄铜矿的S、Pb同位素特征进行研究,进一步确定矿床成矿物质来源,并结合区域矿产特征对区域成矿规律给出指示。结果显示,两种金属矿物中的δ34S主要分布于-2.9‰~0.5‰之间,平均值为-1.1‰,其频率直方图具有塔式分布特征,具幔源硫特征;矿石的208Pb/204Pb主要分布于38.384~39.134之间,207Pb/204Pb主要分布于15.577~15.725之间,206Pb/204Pb主要分布于18.112~18.615之间,μ值在9.44~9.69之间,其具有上地壳与地幔混合的造山带铅特征。矿床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具幔源特征物质和念青唐古拉基底片麻岩。在班怒带西段伴随着晚白垩世南羌塘-三江复合板片与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板片之间弧-陆碰撞,在措勤-申扎火山岩浆弧内形成了与上地幔或初生下地壳重熔并受上地壳物质混染的斑岩-矽卡岩铜金矿成矿系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尕尔穷铜金矿 S PB同位素 上地壳源 地幔源 班怒带西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壳幔结构构造的基本特征 被引量:1
7
作者 王桥 潘桂棠 +6 位作者 唐发伟 杨剑 夏时斌 张伟 李华 高慧 廖国忠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19-329,共11页
青藏高原是新生代以来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而迅速隆起,平均海拔超过4000 m的高原,是研究碰撞过程和形成演化的理想窗口。有关青藏高原的碰撞过程及印度板块岩石圈北缘界线,至今仍然存在较大争议,这可能主要是由于不同研究方法获... 青藏高原是新生代以来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而迅速隆起,平均海拔超过4000 m的高原,是研究碰撞过程和形成演化的理想窗口。有关青藏高原的碰撞过程及印度板块岩石圈北缘界线,至今仍然存在较大争议,这可能主要是由于不同研究方法获得认识的差异性和局限性所导致。基于此,本文利用前人深部结构资料,讨论了高原岩石圈的壳幔构造及物质组成等,并从新的地质视角讨论了班怒带的大地构造属性。通过梳理前人的深部结构资料,认为青藏高原的壳幔岩石圈结构较为复杂,如高原内部岩石圈厚度显著大于周缘地区,中下地壳及上地幔广泛分布着低速高导层,这些特殊的地质地球物理结构是印亚板块碰撞的结果。此外,本文进一步对比分析了班怒带的地质与地球物理结构,揭示该构造带两侧存在显著的差异,认为其是印度岩石圈的北缘,这对于认识青藏高原的形成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碰撞 岩石圈构造 班怒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达若洛陇矽卡岩铜矿流体包裹体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王超 唐菊兴 +4 位作者 宋扬 李海峰 王嘉星 张开江 袁仁华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28-839,共12页
为揭示西藏双湖县达若洛陇矽卡岩型铜矿的成因,对该矿床石英-硫化物阶段和石英-碳酸盐阶段的石英和方解石中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岩相学、显微测温学和激光拉曼光谱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矿床发育富液相气液两相(LV)、含子矿物三相(LVH,... 为揭示西藏双湖县达若洛陇矽卡岩型铜矿的成因,对该矿床石英-硫化物阶段和石英-碳酸盐阶段的石英和方解石中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岩相学、显微测温学和激光拉曼光谱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矿床发育富液相气液两相(LV)、含子矿物三相(LVH,子矿物为石盐)、富气相气液两相(VL)和纯气相(V) 4类流体包裹体。石英-硫化物阶段脉体的石英(Q1)中以LV和LVH型包裹体为主,其均一温度集中于150~350℃,盐度分别为5%~25%Na Cleqv和30%~40%Na Cleqv。石英-碳酸盐阶段脉体的石英(Q2)和方解石中以LV型包裹体为主,均一温度集中于150~200℃,盐度集中于5%~10%NaCleqv。根据经验公式计算得到主成矿的深度为0. 8~1. 9 km。Q1中见有不同类型(LV、LVH、V)包裹体在同一视域下共存,且具有相似的均一温度但盐度变化较大,这是流体沸腾的明显标志。温度降低和沸腾作用是导致达若洛陇矿床Cu元素沉淀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矽卡岩型铜矿床 达若洛陇 班怒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改则县白弄铜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意义 被引量:2
9
作者 马德胜 熊兴国 白培荣 《中国地质调查》 2015年第6期66-70,共5页
通过对白弄铜金矿床详细的地质构造背景、含矿岩石及产出特征等研究表明,测区班怒结合带内铜金矿不具有斑岩型矿床特征,其与班怒洋在早白垩世双向俯冲、碰撞形成的闪长岩、石英闪长岩关系密切,依此把测区内班怒结合带内的铜金矿床确定... 通过对白弄铜金矿床详细的地质构造背景、含矿岩石及产出特征等研究表明,测区班怒结合带内铜金矿不具有斑岩型矿床特征,其与班怒洋在早白垩世双向俯冲、碰撞形成的闪长岩、石英闪长岩关系密切,依此把测区内班怒结合带内的铜金矿床确定为白弄闪长岩型-矽卡岩型铜金矿床,进一步完善了班怒结合带西段铜金矿矿床的类型,为今后在班怒结合带内寻找铜金矿矿床提供了新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则县 白弄铜金矿 闪长岩 班怒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东巧蛇绿岩中玄武质岩石成因和构造背景探讨 被引量:8
10
作者 陈晓坚 杨经绥 +4 位作者 董玉飞 熊发挥 卢雨潇 李观龙 薄容众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509-2530,共22页
蛇绿岩记录了大洋裂解、俯冲消减和大陆增生的一系列过程,西藏北部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的蛇绿岩记录了青藏高原的地体拼合和隆升历史。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的东巧蛇绿岩十分发育,地表出露较好,主要由地幔橄榄岩、堆晶杂岩、辉长辉绿... 蛇绿岩记录了大洋裂解、俯冲消减和大陆增生的一系列过程,西藏北部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的蛇绿岩记录了青藏高原的地体拼合和隆升历史。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的东巧蛇绿岩十分发育,地表出露较好,主要由地幔橄榄岩、堆晶杂岩、辉长辉绿岩和玄武岩组成。玄武岩呈多个露头产出,每个露头从十几平方米至数十平方米不等,辉绿岩呈脉状(或岩墙)产在玄武岩中。本文对东巧西出露的玄武岩和辉绿岩开展了详细的野外地质考察和室内岩相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分析,探讨了该蛇绿岩的成因以及形成背景。研究表明,辉绿岩和玄武岩属低钾拉斑系列和钙碱性系列。辉绿岩轻稀土含量略高于N-MORB,兼具IAT和N-MORB的特征;玄武岩轻稀土相比重稀土稍富集,具有E-MORB的特征。样品的Nb/U值(30~48)均大于地壳平均值(10)以及(Th/Nb)N值(0.58~0.86)均小于1,表明岩石未遭受地壳混染。辉绿岩和玄武岩3个样品的锆石U-Pb年龄值均显示较大的变化区间,结合前人班怒带蛇绿岩年代学的研究成果,将其分为三组,第一组(156~239Ma)代表蛇绿岩自身的年龄,第二组(37~141Ma)为晚于蛇绿岩形成的年龄段,推测其为后期的岩浆事件成因,第三组(277~2454Ma)为早于蛇绿岩形成的年龄,推测其成因为原始地幔中残留的早期俯冲板片所携带的地壳中的锆石。通过岩石地球化学成分对比研究,认为辉绿岩和玄武岩为弧后盆地玄武岩(BABB)。结合前人地幔橄榄岩的研究,本文认为东巧玄武质岩石形成于俯冲带(SSZ)的弧后盆地扩张时期,并受到俯冲带流体不同程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怒带 东巧 蛇绿岩 弧后盆地 玄武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尕尔穷铜金矿元素空间分布规律及地球化学勘查模型 被引量:22
11
作者 张志 唐菊兴 +5 位作者 杨毅 李志军 姚晓峰 邓世林 王红星 宋俊龙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63-672,共10页
尕尔穷铜金矿床是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唯一达到详查级别的矿床,其金资源量已达大型规模。根据30个钻孔的成矿元素化学分析结果,对各成矿元素平面分布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发现,尕尔穷矿床具有较明显的与岩浆热液成矿作用有关的元素分带... 尕尔穷铜金矿床是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唯一达到详查级别的矿床,其金资源量已达大型规模。根据30个钻孔的成矿元素化学分析结果,对各成矿元素平面分布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发现,尕尔穷矿床具有较明显的与岩浆热液成矿作用有关的元素分带特征,矿体从南东→北西向、深部→浅部具有Mo→Cu(Au)→Cu+Au+Ag→Au+Cu+Ag→Au+Ag的分带特征。对II—II'纵剖面及8号勘探线进行了矿化在横向及垂向上的分布特征研究发现,矿体在剖面上亦具有与平面上相似的分带特征。矿区地球化学勘查模型显示:自矿区南东部至北西部具有Mo+Bi→Bi+Cu+Au+As→As+Au+Cu+Sb+Zn→Au(Cu)+Zn→Au+Pb的异常分带特征,此异常分带同时也为内环异常→外围异常的异常分带。研究提出,尕尔穷矿床热液中心应位于8—12线,流体运移方向为南东→北西向,尕尔穷铜金矿床为较典型的斑岩-矽卡岩型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尕尔穷 班怒成矿 特征 斑岩-矽卡岩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ster遥感数据的班怒成矿带矿化蚀变信息提取 被引量:30
12
作者 唐超 陈建平 +1 位作者 张瑞丝 裴英茹 《遥感技术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22-128,共7页
研究区位于西藏阿里地区改则县北部,属于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地质研究程度较低,区域地质调查、矿产资源调查等工作进展缓慢。从已发现的矿(化)点看,工作区内主要的矿种为砂金、岩金及铜金矿,还分布盐湖及煤矿,具有优... 研究区位于西藏阿里地区改则县北部,属于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地质研究程度较低,区域地质调查、矿产资源调查等工作进展缓慢。从已发现的矿(化)点看,工作区内主要的矿种为砂金、岩金及铜金矿,还分布盐湖及煤矿,具有优越的成矿地质背景和巨大成矿潜力。因此在该地区开展遥感找矿研究是一种有效、便捷、经济的勘查技术手段。在ENVI软件的支持下,基于Aster多光谱影像数据与蚀变矿物组合相关的波谱特征,利用主成分分析与比值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Aster数据中提取与金属矿化有关的矿物及矿物组合遥感异常信息,并结合地质矿产资料分析与致矿因素相关的遥感异常,继而圈定找矿靶区,得到了良好的实际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怒成矿 矿化蚀变 ASTER数据 构造
原文传递
藏北东窝东铜多金属矿床含矿斑岩年代学、Sr-Nd-Pb同位素及成矿预测 被引量:10
13
作者 林彬 陈毓川 +10 位作者 唐菊兴 宋扬 王勤 方向 刘治博 王艺云 冯军 李彦波 杨欢欢 陈列 付燕刚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942-1958,共17页
东窝东铜多金属矿床位于羌塘地体南缘,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多龙铜金矿集区东侧,是新发现的重要找矿前景区。为进一步确定矿区成矿地质条件及找矿潜力,通过对矿区详细的地质调查和钻孔编录,运用离子探针(SHRIMP)对含矿斑岩进行锆石年... 东窝东铜多金属矿床位于羌塘地体南缘,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多龙铜金矿集区东侧,是新发现的重要找矿前景区。为进一步确定矿区成矿地质条件及找矿潜力,通过对矿区详细的地质调查和钻孔编录,运用离子探针(SHRIMP)对含矿斑岩进行锆石年代学研究,并利用等离子质谱仪(ICP-MS)对其进行地球化学和SrNd-Pb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东窝东矿区含矿斑岩结晶时代为122 Ma,是区域早白垩世成矿事件的产物,Sr-NdPb同位素组成(Sr初始值为0.7052~0.7062,143 Nd/144 Nd比值为0.512365~0.512409,εNd(t)值为-4.05^-3.88;^(206)Pb/^(204)Pb、^(207)Pb/^(204)Pb、^(208)Pb/^(204)Pb分别为18.691~18.823、15.638~115.796、38.649~38.924,揭示含矿斑岩岩浆源区有明显的壳幔混合,可能为来源于班怒洋俯冲环境下的新生下地壳。为科学判定矿区成矿潜力,解决矿区找矿瓶颈问题,综合分析矿区地质、物探(1/1万磁法和激电中梯测量)和化探(1/1万水系沉积物测量)成果后认为,东窝东矿区有良好的成矿地质条件,物、化探异常分布集中,叠合较好,存在重要找矿潜力,建议以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铜多金属矿床为勘查找矿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RIMP锆石U-PB年代学 SR-ND-PB同位素 东窝东 班怒成矿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铁格隆南铜金矿床成矿地质特征 被引量:1
14
作者 印贤波 《西部资源》 2017年第6期67-69,72,共4页
西藏铁格隆南铜金矿床是多龙整装勘查区近期发现的又一超大型矿床,大地构造位置位于班怒成矿带西段,羌塘~三江复合板片南缘。矿床形成于北东与北西西向构造交汇处,金属铜矿物主要有黝铜矿、斑铜矿、黄铜矿、铜蓝等。对比多不杂资料,认... 西藏铁格隆南铜金矿床是多龙整装勘查区近期发现的又一超大型矿床,大地构造位置位于班怒成矿带西段,羌塘~三江复合板片南缘。矿床形成于北东与北西西向构造交汇处,金属铜矿物主要有黝铜矿、斑铜矿、黄铜矿、铜蓝等。对比多不杂资料,认为成矿时代为早白垩世,成矿母岩很可能是由俯冲板片部分熔融形成的O型埃达克质岩石。叶蜡石、明矾石、赤铁矿等特征矿物是矿区最好的找矿标志,蚀变见黄铁绢英岩化以及泥化,具有明显的热液叠加特征,为多期次杂岩体成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怒带 铁格隆南 斑岩铜矿 成矿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拿若铜(金)矿床硫、铅同位素组成及成矿物质来源 被引量:5
15
作者 高轲 宋扬 +2 位作者 刘治博 杨欢欢 王艺云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45-155,共11页
为探讨多龙矿集区拿若铜(金)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研究矿床成矿机制,本文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矿石学研究基础上对矿石样品进行硫和铅同位素分析,并对成因意义进行讨论。研究结果表明,17件金属硫化物的δ^(34)S值变化于-2.3‰~2.3‰之... 为探讨多龙矿集区拿若铜(金)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研究矿床成矿机制,本文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矿石学研究基础上对矿石样品进行硫和铅同位素分析,并对成因意义进行讨论。研究结果表明,17件金属硫化物的δ^(34)S值变化于-2.3‰~2.3‰之间,均值为-0.1‰;其中13件黄铁矿δ^(34)S值变化范围为-2.3‰~2.3‰,均值为0.2‰;4件黄铜矿的δ^(34)S值变化范围为-1.5~-0.8‰,均值为-1.1‰。δ^(34)S值频率直方图总体具有塔式分布特征,平均值接近于零,具幔源硫特征。金属硫化物的^(208)Pb/^(204)Pb介于38.209~38.854之间,平均值为38.635;^(207)Pb/^(204)Pb变化范围为15.541~15.665,平均值为15.605;^(206)Pb/^(204)b为17.942~18.580,平均值为18.461,具有正常铅的特征。铅同位素μ值变化范围为9.40~9.57,均小于9.58,表明矿床铅主要来自幔源物质。拿若矿床的硫和铅同位素特征与多龙矿集区斑岩型矿床类似,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岛弧环境下幔源物质,可能存在壳源物质的混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同位素 铅同位素 成矿物质来源 拿若铜(金)矿 班怒成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改则县纳个丁日铜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潜力分析
16
作者 格桑次仁 扎西 +2 位作者 杨长进 次仁欧珠 旦增他青 《四川地质学报》 2023年第4期632-637,647,共7页
西藏纳个丁日矿区位于班怒结合带内,属于班公湖—怒江成矿带中西段。矿体赋存于早白垩世中酸性岩裂隙带及其侵入接触带和围岩滑脱裂隙中。区内化探异常发育,元素组合有利,各元素套合较好,主成矿元素具有三级水系沉积物异常,浓集中心明... 西藏纳个丁日矿区位于班怒结合带内,属于班公湖—怒江成矿带中西段。矿体赋存于早白垩世中酸性岩裂隙带及其侵入接触带和围岩滑脱裂隙中。区内化探异常发育,元素组合有利,各元素套合较好,主成矿元素具有三级水系沉积物异常,浓集中心明显。发现多个地表矿(化)体,其中最高Cu品位达9.17%、Au品位1.21g/t。近年来,班怒成矿带陆续发现了多布杂、青草山等大型-超大型矿床,其主要分布于班怒结合带两侧陆内弧上,而纳个丁日矿区位于结合带内,具备优越的成矿地质条件和较大的找矿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怒带 纳个丁日 铜金矿 西藏改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多不杂铜矿床成因浅析及找矿标志 被引量:1
17
作者 周游 邓时强 《城市地理》 2017年第7X期80-81,共2页
西藏改则县多不杂铜矿床位于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北侧,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汇聚的俯冲作用背景下侵位形成的岩浆弧中所成的斑岩型铜矿。本文主要简单阐述多不杂铜矿床形成的矿控因素,以及从成矿斑岩的形成和上升、成矿斑岩的侵... 西藏改则县多不杂铜矿床位于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北侧,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汇聚的俯冲作用背景下侵位形成的岩浆弧中所成的斑岩型铜矿。本文主要简单阐述多不杂铜矿床形成的矿控因素,以及从成矿斑岩的形成和上升、成矿斑岩的侵位~建立自发展的成矿构造系统、斑岩成矿溶液的形成和成矿、成矿后构造改造等几个成矿阶段来浅析多不杂铜矿床的成因过程,最后简要介绍该矿区的找矿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不杂铜矿床 班怒成矿 成矿斑岩 成因浅析 找矿标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研究进展及一些新认识 被引量:83
18
作者 宋扬 唐菊兴 +5 位作者 曲晓明 王登红 辛洪波 杨超 林彬 范淑芳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795-809,共15页
狭义的班公湖—怒江成矿带的范围与班公湖一怒江洋盆残留的蛇绿混杂岩带一致,包括与超基性岩浆熔离作用相关的Cr,Fe,Ni等矿床;广义的班公湖-怒江成矿带包括缝合线南北两侧与班公湖-怒江洋俯冲、碰撞、碰撞后及陆内伸展作用有关的所... 狭义的班公湖—怒江成矿带的范围与班公湖一怒江洋盆残留的蛇绿混杂岩带一致,包括与超基性岩浆熔离作用相关的Cr,Fe,Ni等矿床;广义的班公湖-怒江成矿带包括缝合线南北两侧与班公湖-怒江洋俯冲、碰撞、碰撞后及陆内伸展作用有关的所有矿床和岩浆岩,其范围包括南羌塘地体南缘、班公湖一怒江缝合带、北-中拉萨地块的大部分区域,发育的矿床类型有斑岩型铜(金)矿、矽卡岩型铁(铜)矿、热液一蚀变岩型金矿和热液型钨矿等,涉及的动力学背景包括活动大陆边缘到板内的各个阶段。在2期重要的斑岩铜(金)成矿作用中,120—105MaBP矿床的形成与拉萨地体和南羌塘地体碰撞过程中深部俯冲洋壳物质的重熔有关,90~85MaBP矿床始于碰撞后阶段岩石圈地幔的底侵作用。一些关键的基础性科学问题,诸如大地构造背景(成矿环境)、岩浆作用特征、典型矿床成矿机制、矿床的保存与高原隆升之间的关系等,需要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予以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怒成矿 斑岩铜矿 青藏高原 矿床学
原文传递
班公湖-怒江洋中-晚侏罗世洋内初始俯冲与诱发机制
19
作者 李晨伟 李志军 +3 位作者 邓李涛 钱裕杰 王琳 曾敏 《岩石学报》 2025年第5期1777-1796,共20页
古大洋的演化通常涉及多阶段与不同类型的俯冲过程, 并在俯冲上盘形成多类型的弧岩浆岩。因此, 系统整合弧岩浆岩的时空规律及岩石特征, 对重建古大洋的演化历史与解析板块构造动力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聚焦青藏高原中部班公湖-... 古大洋的演化通常涉及多阶段与不同类型的俯冲过程, 并在俯冲上盘形成多类型的弧岩浆岩。因此, 系统整合弧岩浆岩的时空规律及岩石特征, 对重建古大洋的演化历史与解析板块构造动力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聚焦青藏高原中部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建立了自中侏罗世以来的完整弧岩浆数据库, 并选择缝合带西段狮泉河地区和日土地区侏罗纪弧岩浆岩作为核心研究对象。基于系统的年代学、元素/同位素地球化学及岩相学分析, 识别出南、北两套不同性质的弧岩浆系统。北带(169~147Ma)表现出大陆弧(科迪勒拉型)特征。南带(165~122Ma)表现为从高镁安山岩/闪长岩(包括赞岐岩和玻安岩)向成熟钙碱性弧岩浆过渡的洋内弧(马里亚纳型)特征。结合北带~165Ma的渐进式洋脊俯冲事件, 本文提出了一个诱发式初始俯冲模型。该模型不仅深化了对中特提斯洋消减历史的理解, 更为多阶段弧岩浆的演化过程及初始俯冲诱发机制提供了参考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始俯冲 班怒带 弧岩浆演化 狮泉河 中-晚侏罗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