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名中医沈舒文基于“甘守津还”学术理论治疗脾胃病临床用药经验撷英
1
作者 宋健 孟凯强 +6 位作者 雷根平 韦永红 惠建萍 王捷虹 沈舒文 李向文 许鹏 《陕西中医》 2025年第2期254-258,共5页
本文总结了陕西省名中医沈舒文基于“甘守津还”理论治疗脾胃病临床用药经验荟萃。沈舒文沿袭温病大家叶天士“甘守津还”学术思想,遵循中医药学基础理论,并将脾胃病治疗中常用的沙参、麦冬、天冬、石斛、生地、玉竹、天花粉、生甘草、... 本文总结了陕西省名中医沈舒文基于“甘守津还”理论治疗脾胃病临床用药经验荟萃。沈舒文沿袭温病大家叶天士“甘守津还”学术思想,遵循中医药学基础理论,并将脾胃病治疗中常用的沙参、麦冬、天冬、石斛、生地、玉竹、天花粉、生甘草、山药、莲子、芡实、北沙参、茯苓、党参、太子参、黄精,16种“甘”味中药,按照药性分为甘寒和甘平两大类。甘寒的中药可以滋养脾胃之津液,用于治疗脾胃阴虚、津液不足之证,需注意脾胃虚弱、食少便溏者,不宜使用;甘平中药可以补气健脾、和中缓急止痛,用于治疗脾胃气虚,脾阳虚的病证,故临床痰湿内盛、气滞腹胀、大便干结者不宜使用。总结名老中医临床用药经验,一方面,有利于中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发展,另外一方面,可以进一步丰富中医药知识理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守津还 脾胃病 气阴两虚 脾胃虚弱 临床用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甘守津还”浅论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思路
2
作者 龚卓之 钟卓泰 +5 位作者 李腾 闫贺 倪克中 田芸 魏玮 刘涛 《北京中医药》 2025年第2期201-205,共5页
胃食管反流病(GERD)属中医学“食管瘅”“吞酸”等范畴,其核心病机为津亏致使胃燥失润。“甘守津还”理论源于叶天士的《温热论》,强调甘味药在补气行气、温阳滋阴、生津润燥中的作用,甘味药治疗GERD可补气行气以输布津液、滋阴养血以... 胃食管反流病(GERD)属中医学“食管瘅”“吞酸”等范畴,其核心病机为津亏致使胃燥失润。“甘守津还”理论源于叶天士的《温热论》,强调甘味药在补气行气、温阳滋阴、生津润燥中的作用,甘味药治疗GERD可补气行气以输布津液、滋阴养血以生津补液、温煦阳气以化生津液等,其治疗GERD的机制包括抑制幽门螺杆菌、调节反流物、促进胃肠动力,为GERD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守津还 胃食管反流病 反酸 甘味中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叶桂“甘守津还”探究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
3
作者 郑攀攀 郑英伦 +2 位作者 王秋雨 赵方 冯培民 《四川中医》 2025年第2期53-56,共4页
在《温热论》中,叶天士将“甘守津还”理论运用于治疗邪在气分,胃津已伤,借助甘草补中益胃、生津布津,以救胃燥气伤者,将其延伸为用药以甘为主,护守中焦,润燥布津。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消化系统慢性疾病,以多因素引起胃黏膜损伤为特征,痞... 在《温热论》中,叶天士将“甘守津还”理论运用于治疗邪在气分,胃津已伤,借助甘草补中益胃、生津布津,以救胃燥气伤者,将其延伸为用药以甘为主,护守中焦,润燥布津。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消化系统慢性疾病,以多因素引起胃黏膜损伤为特征,痞满、上腹痛、嘈杂、反酸等为该病常见的临床表现。病理可见胃黏膜上皮固有腺体的减少、纤维替代、肠化、假幽门腺化生等。从中医角度出发,该病以脾胃虚弱为发病之本,故临证可基于“甘守津还”理论,以甘为主配伍其他药味,具体可用甘寒生津、甘温行津、酸甘化津等方法进行治疗,使津液生化归于正常,对患者临床症状起到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守津还 甘味药 津液 慢性萎缩性胃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甘守津还”理论探讨干燥综合征的辨治思路 被引量:7
4
作者 马顾全 朱文 +2 位作者 张晶 晏婷婷 汪悦 《江苏中医药》 CAS 2023年第3期36-39,共4页
“甘守津还”理论源自叶天士的《温热论》,原用于治疗温病,指用甘草补中益胃、生津布津,救胃燥气伤者,引申为以甘味药为主,守护中焦,健脾润燥布津。干燥综合征(SS)是临床常见的风湿免疫性疾病,以口干、眼干为主要临床表现,阴虚津亏是其... “甘守津还”理论源自叶天士的《温热论》,原用于治疗温病,指用甘草补中益胃、生津布津,救胃燥气伤者,引申为以甘味药为主,守护中焦,健脾润燥布津。干燥综合征(SS)是临床常见的风湿免疫性疾病,以口干、眼干为主要临床表现,阴虚津亏是其主要病机。临证可基于“甘守津还”理论,采用甘寒养阴、甘温益气、甘淡渗泄、酸甘化阴等方法治疗SS,使得津液复生,归于正化,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附验案1则以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守津还 叶天士 干燥综合征 甘味药 津液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用甘守津还法治疗暑湿证60例
5
作者 郑汉鹭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04年第2期168-168,共1页
暑湿证属"温病"范畴,系感受时令暑湿之邪而发病.临床表现多为身热,微恶风,汗少,肢体酸重或疼痛,头昏重胀痛,咳嗽痰黏,鼻流浊涕,心烦,口渴,口中黏腻,渴不多饮,胸闷,泛恶,小便短赤,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笔者应用<温热论>... 暑湿证属"温病"范畴,系感受时令暑湿之邪而发病.临床表现多为身热,微恶风,汗少,肢体酸重或疼痛,头昏重胀痛,咳嗽痰黏,鼻流浊涕,心烦,口渴,口中黏腻,渴不多饮,胸闷,泛恶,小便短赤,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笔者应用<温热论>之"甘守津还"法,治疗此病证,取得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守津还 治疗 暑湿证 温病 中医药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甘守津还”理论辨治肥胖型2型糖尿病
6
作者 刘滨 黄惜茹 +1 位作者 刘德亮 李惠林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5年第4期555-560,共6页
肥胖型2型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范畴,肥胖为其主要病因,从肥邪致渴、肥邪致虚、肥生诸邪三方面总结肥胖型2型糖尿病病机,肥邪壅遏化热而伤阴,导致消渴;膏脂堆积,耗伤中阳,阻碍脾运;脾虚失运而生痰湿,凝滞脉中而成瘀热,痰浊瘀热搏结,... 肥胖型2型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范畴,肥胖为其主要病因,从肥邪致渴、肥邪致虚、肥生诸邪三方面总结肥胖型2型糖尿病病机,肥邪壅遏化热而伤阴,导致消渴;膏脂堆积,耗伤中阳,阻碍脾运;脾虚失运而生痰湿,凝滞脉中而成瘀热,痰浊瘀热搏结,导致消渴病情反复或发展。基于“甘守津还”理论,针对性治疗肥邪伤津所致的“渴、虚、瘀”病机,巧用甘味之品,配合其他性味,以达清热补阴、健脾护中、化浊行瘀之功,使津液生化有源,输布通利,消渴自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守津还 2型糖尿病 肥胖 消渴 肥邪 病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病学典籍中几种特色治法 被引量:9
7
作者 张明选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59-261,共3页
就温病学典籍中极具特色的几种治法的含义、源流、代表方药及其临床意义进行阐述,以期对温病学理论学习和研究有所裨益。
关键词 温病学 治法 分消走泄 轻法频下 辛开苦降 甘守津还 透达膜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