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从我国生产力状况出发 变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学习《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
智士才
|
《经济问题》
|
1981 |
0 |
|
2
|
对于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认识的新拓展——学习江泽民同志“在安徽考察工作时的讲话”和“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体会 |
徐信华
|
《理论学习与探索》
|
1999 |
0 |
|
3
|
农业生产责任制是适应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 |
乔凤山
|
《内蒙古社会科学》
|
1981 |
4
|
|
4
|
论农业生产责任制——遵循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加速农业生产发展 |
钟汉山
曾昭汰
赵碧云
|
《江西社会科学》
|
1981 |
3
|
|
5
|
论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
马英华
|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92 |
1
|
|
6
|
倡导新型婚育观念应从现实生产力状况出发 |
彭志强
|
《甘肃农业》
|
2004 |
0 |
|
7
|
试论上层建筑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
胡子平
|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7 |
0 |
|
8
|
论对生产力状况的整体认识 |
贾高建
|
《探索》
|
1987 |
0 |
|
9
|
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状况及国际对比 |
程恩富
周环
|
《经济问题》
|
1988 |
0 |
|
10
|
略论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标志 |
陈纯仁
|
《湖南社会科学》
|
1995 |
0 |
|
11
|
关于我国现阶段生产关系怎样适应生产力状况的几个问题 |
廖士祥
陈宪
|
《江西社会科学》
|
1982 |
0 |
|
12
|
生产力状况是经济形式的出发点 |
段若非
|
《经济问题》
|
1986 |
0 |
|
13
|
生产力状况是社会主义经济本质属性的依据 |
海泉
|
《探索》
|
1988 |
0 |
|
14
|
“生产力状况”范畴和我国社会主义实践 |
张守民
|
《哲学研究》
|
1988 |
0 |
|
15
|
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适应生产力的状况——学习党的六中全会决议的一点体会 |
钱章录
|
《商业经济与管理》
|
1981 |
0 |
|
16
|
试论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计量方式及其方法论意义 |
崔义成
|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1997 |
0 |
|
17
|
生产力、生产关系的结构要素与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 |
李恒瑞
|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1991 |
1
|
|
18
|
论生产力标准的“第一位”意义及其内涵——再论生产力标准 |
罗宗
|
《社会科学》
|
1988 |
0 |
|
19
|
正确认识云南生产力系统的特征 促进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 |
徐亚非
|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1989 |
0 |
|
20
|
生产力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
李以国
|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1989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