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生态感知为目标推动中国林草行业数字化发展的成效与路径
1
作者 雷海波 杨帆 +1 位作者 欧廷 方政忠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农业科学》 2025年第2期075-078,共4页
结合目前的林草行业发展趋势来看,依托信息技术打造智能化的林草发展体系,已经成为多方关注的重点,本文则是从生态感知的角度出发,依托信息技术以及大数据技术进行生态环境信息提取,综合林草行业的发展需求,助推林草管理运营的智慧化转... 结合目前的林草行业发展趋势来看,依托信息技术打造智能化的林草发展体系,已经成为多方关注的重点,本文则是从生态感知的角度出发,依托信息技术以及大数据技术进行生态环境信息提取,综合林草行业的发展需求,助推林草管理运营的智慧化转型。我们结合目前磷草行业的生态感知理论和具体实践逻辑进行了分析,明确了以生态感知为目标的林草行业数字化发展体系,在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础上,还需要贯彻落实“两山”理论,构建绿色治理体系和一体化保障机制,确保能够为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奠定良好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感知 林草行业 数字化建设 发展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感知的景观生态格局构建新思路与实施框架
2
作者 申佳可 李烨 王云才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63-69,共7页
传统景观生态格局构建的手段依赖于静态量化分析,忽略人类主体的动态作用及其主观认知,导致在实践中忽视了不同地域、文化和人群赋予景观的特定人文与社会属性。引入生态感知理论,并构建针对地方性特质、价值与需求分析的复合性生态感... 传统景观生态格局构建的手段依赖于静态量化分析,忽略人类主体的动态作用及其主观认知,导致在实践中忽视了不同地域、文化和人群赋予景观的特定人文与社会属性。引入生态感知理论,并构建针对地方性特质、价值与需求分析的复合性生态感知指标体系,旨在将人类主观认知与客观分析相结合,将对景观静态格局与时空动态过程的评估相融合,将对自然生态的尊重与人类需求的满足相并重,并基于对景观的整体认知构建具有地域人文社会属性的景观生态格局。生态感知过程包括4个模块:直观感受与要素识别、信息理解与特征认知、价值融入与景观评估、需求匹配与优先级识别。这些模块通过现代技术手段与人类感官感知的结合,实现对景观空间多维度、动态性的综合评估。基于生态感知方法,为十堰市构建了“三极、两带、两片、两心、多点、多廊”的景观生态结构与网络格局,该格局体系不仅能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健康,还充分反映了区域人地关系和人地共生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生态感知 景观生态格局 主客观结合 人地关系 评价指标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林草生态感知理论的生态观测站建设探讨
3
作者 杨云朝 许谭 崔文峰 《现代农业研究》 2024年第6期90-94,共5页
本文阐述林草生态感知概况与林草生态感知的特征,分析林草生态感知特征、功能与应用,结合当前生态观测站的建设研究现状和进展,展望了林草生态感知技术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林草生态系统 生态感知 生态观测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滨水空间生态感知的景观要素偏好分析--以上海后滩公园与虹口滨江绿地为例 被引量:13
4
作者 王敏 朴世英 汪洁琼 《建筑与文化》 2020年第11期157-159,共3页
城市滨水空间的生态实践不仅要考虑环境改造的物质手段,更应思考如何融合和引导公众认知于生态循环过程之中,令具有高生态价值的景观同高生态感知协调一致。选取上海黄浦江沿岸后滩与虹口两端中、具有典型生态特征的景观空间(共16个)作... 城市滨水空间的生态实践不仅要考虑环境改造的物质手段,更应思考如何融合和引导公众认知于生态循环过程之中,令具有高生态价值的景观同高生态感知协调一致。选取上海黄浦江沿岸后滩与虹口两端中、具有典型生态特征的景观空间(共16个)作为样点,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获取与生态感知相关的公众偏好数据,从服务性、地域性、多样性3个方面分析景观特征要素与滨水空间生态感知强度之间的相关性,揭示“生态感”背后的景观空间特征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服务性特征方面,地面材质对于生态感知强度的影响较为明显;(2)地域性特征方面,整体和谐度、层次丰富度、绿视率、边缘曲折度是重要影响因素;(3)多样性特征方面,植物色彩变化、生境多样性对于生态感知强度的影响显著。研究旨在为城市滨水空间生态实践与景观规划设计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滨水空间 生态感知 景观偏好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感知的村镇社区生态系统服务分类体系构建 被引量:1
5
作者 王洁宁 宋姝瑶 吴冰璐 《小城镇建设》 2022年第7期45-54,共10页
随着我国城镇化布局的推进,村镇社区作为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受到关注。分析研究村镇社区研究人员及村镇社区使用者的感知,对村镇社区生态功能与服务价值的统一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化和落实提供抓手。根据分... 随着我国城镇化布局的推进,村镇社区作为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受到关注。分析研究村镇社区研究人员及村镇社区使用者的感知,对村镇社区生态功能与服务价值的统一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化和落实提供抓手。根据分类学逻辑实践方法,本文首先通过文献综述对分类因子进行初选形成分类因子群,然后通过专家打分法和Q方法从村镇社区研究人员生态感知和村镇社区使用者生态感知两个角度对分类因子进行再筛选,根据调研访谈对分类因子进行补充,确定被分类对象集合,最后通过归纳的方法依据“分类因子—感知载体—生态感知”的逻辑关系,确立基于生态感知的村镇社区生态系统服务分类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感知 村镇社区 生态系统服务 分类体系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和物联网的湿地生态感知系统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2
6
作者 石晓刚 张海燕 尹大东 《物联网技术》 2023年第5期44-46,51,共4页
近年来湿地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加剧,而针对湿地的人工监管保护费时费力,也无法做到对湿地具体环境参数的有效监测,因此亟需建立一个集“空地一体”监测、湿地环境数据采集与生态大数据智能分析功能为一体的湿地生态综合监测系统,这对于实... 近年来湿地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加剧,而针对湿地的人工监管保护费时费力,也无法做到对湿地具体环境参数的有效监测,因此亟需建立一个集“空地一体”监测、湿地环境数据采集与生态大数据智能分析功能为一体的湿地生态综合监测系统,这对于实现湿地管理智能化、监测自动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依托GIS技术,结合物联网、云计算及大数据等技术背景,开发湿地环境智能化监测系统,实现各类湿地环境数据“空地一体”监测与采集、湿地资源综合调查以及生态大数据智能分析等功能,从不同维度感知和获取湿地环境信息,为湿地管理、规划及保护提供智能化技术支持和科学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物联网 湿地监测 生态感知 生态大数据 智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生态感知为目标推动中国林草行业数字化发展的成效与路径 被引量:4
7
作者 闫瑞华 《林草政策研究》 2022年第4期20-27,共8页
生态感知是推进中国林草行业数字化发展的重要抓手和举措。中国林草发展进入生态感知发展阶段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创新结果。从生态感知建设角度分析林草数字化发展历程,为中国林草现代化治理保护... 生态感知是推进中国林草行业数字化发展的重要抓手和举措。中国林草发展进入生态感知发展阶段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创新结果。从生态感知建设角度分析林草数字化发展历程,为中国林草现代化治理保护提供新的思路和办法,有助于推进林草数字化转型实践和理论创新。文中针对推进林草生态感知建设的时代要求、林草生态数字化治理的实践逻辑,提出林草生态数字化治理的实现路径:1)以生态感知建设为目标,突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2)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融入生态感知建设;3)将生态感知建设作为新型绿色发展方式和治理方式;4)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林草生态数字化治理;5)为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提供数字化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感知 数字林草 数字化 发展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Q方法论的虚拟交互展示界面中非遗原生态感知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胡伶俐 《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 2022年第1期131-137,共7页
通过从视觉、听觉、触觉、情感全方位立体化的传递原生态感知,可有效提高非遗项目在传播中被识别的有效度。本文以阳新布贴虚拟交互展示系统为例,采用Q方法对界面设计中非遗原生态感知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视觉印象是美术类非遗原... 通过从视觉、听觉、触觉、情感全方位立体化的传递原生态感知,可有效提高非遗项目在传播中被识别的有效度。本文以阳新布贴虚拟交互展示系统为例,采用Q方法对界面设计中非遗原生态感知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视觉印象是美术类非遗原生态感知首要特征;信息的易读和有效性是影响非遗原生态感知传播的因素;互动体验和轻松有趣的展示形式对非遗技艺和文化风俗的原生态感知有较好的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新布贴 界面设计 Q方法 生态感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传感器AIoT的湖泊生态感知评价系统研究
9
作者 江剑峰 姜仲秋 +2 位作者 许热 张天舒 陆彩霞 《科技传播》 2022年第16期151-154,共4页
以江苏省白马湖为研究试点,基于多传感器物联网感知技术对白马湖水质、水文、天气及空气等生态数据进行全天候、不间断、自动化、智能化的监测、采集及存储,利用大数据融合技术结合人工智能算法模型,对湖泊生态数据实施清洗、补偿、处... 以江苏省白马湖为研究试点,基于多传感器物联网感知技术对白马湖水质、水文、天气及空气等生态数据进行全天候、不间断、自动化、智能化的监测、采集及存储,利用大数据融合技术结合人工智能算法模型,对湖泊生态数据实施清洗、补偿、处理和分析,形成时序性生态数据仓库,构建湖泊生态监测评价模型,为湖泊生态感知评价系统和湖泊生态修复、保护性开发提供真实、准确、有效的数据模型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联网生态感知 生态监测 多传感器技术 人工智能 长短时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感知:生态观的田园式回归——基于《自然的经济体系》的审视
10
作者 胥洁 《南方论刊》 2019年第1期32-35,共4页
本文从300年的生态思想史出发,得出优美的自然环境容易让人产生与自然融合与共的自然观;理性的科学知识并不一定能指导人们做出有利于自然的行为;全身心接触大自然是最简单直接而有效的认识方式;人应该有意识地从异化中解脱出来,让自己... 本文从300年的生态思想史出发,得出优美的自然环境容易让人产生与自然融合与共的自然观;理性的科学知识并不一定能指导人们做出有利于自然的行为;全身心接触大自然是最简单直接而有效的认识方式;人应该有意识地从异化中解脱出来,让自己在身心上有更多闲暇。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当代的自然环境和技术环境,得出建设优美的自然环境是当代及未来的生态发展路径;人摆脱科技异化的迫切方式是与自然进行沟通交流,而非沉迷于社会交往和虚拟对象。因而得出基于美丽生态环境的全身心的生态感知是当代及未来的生态向度的核心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 技术环境 生态思想 田园主义 生态感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文本分析的文化遗产生态环境游客感知及其对遗产旅游形象影响研究——以南京明城墙为例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维亚 汤澍 +1 位作者 陈玲玲 徐敏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5-140,171,共7页
为深入了解游客生态环境感知对文化遗产地旅游形象的影响,以南京城墙为考察样本,基于内容分析法,采用2018—2022年的网络数据,分别利用词频分析、语义网络分析和情感分析进行评价和预测。研究表明:网络文本能较为客观地获取生态环境对... 为深入了解游客生态环境感知对文化遗产地旅游形象的影响,以南京城墙为考察样本,基于内容分析法,采用2018—2022年的网络数据,分别利用词频分析、语义网络分析和情感分析进行评价和预测。研究表明:网络文本能较为客观地获取生态环境对文化遗产形象的影响程度,从而更全面地了解城市文化遗产形象形成的内在机制;游客对南京城墙文化遗产环境感知以正面情绪为主,在游客的情绪感知中生态环境影响着游客的整体形象感知;作为生态环境要素,水环境和植物景观对文化遗产形象的影响尤为显著;游客对其遗产形象的感知同时体现在历史文化价值和生态环境价值上,成熟的文化遗产型旅游目的地必须重视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保护与塑造;改善与提升城市文化遗产形象,需要同时满足游客的文化需求和生态需求,实现旅游开发与遗产保护的良性互动。因此,管理者和经营者应从改善文化遗产景区绿化景观,做好水体保护,控制污染气体排放,做好垃圾分类管理,改善景区整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容分析法 文化遗产 生态环境感知 遗产旅游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与技术共建的生态感知——我的数字媒介艺术创作
12
作者 邱宇 《美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7-59,共3页
在当今,数字艺术不仅为人们带来了一场艺术的感官盛宴,更在技术的推动下,重塑了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从而拓展了感知边界,深化了与万物的共情。本文基于笔者的创作实践,阐述了创作历程及背后的思考。在科技与艺术的交融点上,探索如何打开... 在当今,数字艺术不仅为人们带来了一场艺术的感官盛宴,更在技术的推动下,重塑了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从而拓展了感知边界,深化了与万物的共情。本文基于笔者的创作实践,阐述了创作历程及背后的思考。在科技与艺术的交融点上,探索如何打开一个多维度的生命感知通道,在广阔的生态网络中孕育新的审美感知,进而挖掘其中所蕴含的诗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艺术 技术媒介 生态感知
原文传递
基于感知理念的清水县轩辕湖生态公园景观规划设计探索
13
作者 申芸春 朱珠 +2 位作者 方政阳 杜家乐 安青霞 《乡村科技》 2024年第7期81-86,共6页
城市生态公园作为以生态理念为指导思想建设的城市公园,强调在满足人群游憩需求的基础上,调节并改善城市生态系统环境,是城市生态系统服务的重要载体。轩辕湖公园作为清水县的名片,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显著的社会效益,但在生态效益方... 城市生态公园作为以生态理念为指导思想建设的城市公园,强调在满足人群游憩需求的基础上,调节并改善城市生态系统环境,是城市生态系统服务的重要载体。轩辕湖公园作为清水县的名片,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显著的社会效益,但在生态效益方面发挥的作用较弱,游人对公园的感知体验不强。深化感知理念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可以提升轩辕湖公园的生态功能与游憩质量,重塑其作为城市绿肺的角色,增强游客的自然感知能力与文化认同感。以清水县轩辕湖公园为研究区,在国内外生态公园建设理论与案例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当地气候、民俗文化及公园现状,对其进行环境、文化、体验感知等方面的设计,探索构建出一个田园生态、以人为本的综合性城市生态公园,为清水县城市公园的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水县 轩辕湖公园 生态公园 生态感知 景观规划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价值感知对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影响研究——以武夷山国家公园为例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经龙 朱敏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45-49,141,共6页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国家公园以其独特的优势吸引了大批游客,但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部分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为游客提供精神、娱乐等非物质利益是促使游客履行环境责任行为的重要因素。以...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国家公园以其独特的优势吸引了大批游客,但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部分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为游客提供精神、娱乐等非物质利益是促使游客履行环境责任行为的重要因素。以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价值感知为前因变量,以地方依恋和游客满意度为中介变量构建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模型,实证研究发现:(1)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价值感知是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的前因变量;(2)地方依恋与游客满意度分别在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价值感知对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中发挥中介作用;(3)地方依恋与游客满意度在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价值感知对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中起链式中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价值感知 地方依恋 游客满意度 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 国家公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景观生态设计模式的公众感知研究——以上海黄浦江滨江绿地为例 被引量:11
15
作者 王敏 朴世英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8年第6期43-47,共5页
反思当今景观"生态化"设计普遍缺乏人文目标体系,在归纳总结景观生态设计基本途径与重要倾向的基础上,提出四种景观生态设计模式,包括地方传统型、保护节约型、生态循环型和示景模拟型,并确定不同生态设计模式的主要景观空间... 反思当今景观"生态化"设计普遍缺乏人文目标体系,在归纳总结景观生态设计基本途径与重要倾向的基础上,提出四种景观生态设计模式,包括地方传统型、保护节约型、生态循环型和示景模拟型,并确定不同生态设计模式的主要景观空间表征因子与综合特征。之后遴选上海黄浦江滨江绿地中具有代表性特征的16个景观空间样点,应用问卷法进行滨江景观生态感知的公众偏好调研,分析影响公众生态感知强度的绿地景观空间特征,探讨不同生态设计模式的公众感知倾向,以期为未来城市绿地空间的景观生态化设计提供一定实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生态设计 滨江绿地 生态感知 公众偏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天山遗产地居民对生态移民的感知及满意度研究 被引量:11
16
作者 王芳 栾福明 +4 位作者 杨兆萍 熊黑钢 韩芳 时卉 王昭国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53-663,共11页
在遗产地生态移民能否实现生态保护、改善民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多赢是遗产研究者、决策者和居民共同关注的问题。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法对新疆天山的4个移民社区进行调研,从居民感知和满意度的角度评估移民效果。结果表明:(1)居民... 在遗产地生态移民能否实现生态保护、改善民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多赢是遗产研究者、决策者和居民共同关注的问题。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法对新疆天山的4个移民社区进行调研,从居民感知和满意度的角度评估移民效果。结果表明:(1)居民对经济、心理正面影响反对率高,社会影响感知存在分歧,环境正面影响赞成率高。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明显,但居民收入、生活质量改善不大,社区归属感弱。(2)居民满意度偏低。(3)不同人口学特征、旅游依存度的居民感知及满意度存在显著差异。从事旅游业的居民收入和满意度最高,旅游富民作用和不足兼有。(4)与定居民族比,游牧民族在移民后生产生活方式变化更大。最后,提出改善居民经济条件,加强其知识、技能培训,社区赋权,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产地 生态移民感知 居民满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牧民对高寒牧区生态环境的感知——以甘南牧区为例 被引量:38
17
作者 赵雪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427-2436,共10页
地处青藏高原的甘南牧区是典型的生态敏感区,牧民作为牧区最主要的经济活动主体与最基本的决策单位,其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和响应影响着牧区的生态安全。采用参与性农户评估方法(PRA)对甘南牧区的97户牧民家庭进行了调查,并根据分布区域将... 地处青藏高原的甘南牧区是典型的生态敏感区,牧民作为牧区最主要的经济活动主体与最基本的决策单位,其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和响应影响着牧区的生态安全。采用参与性农户评估方法(PRA)对甘南牧区的97户牧民家庭进行了调查,并根据分布区域将其分成纯牧区牧户和半农半牧区牧户两组,就牧民的环境意识、对环境变化的感知、对环境变化原因的认识进行比较分析,基于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牧民对生态环境重要性的认识非常明确,但在生产中却较少真正考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20 a前相比,85%的牧户认为生态环境有所恶化,纯牧区牧户的感受更为深刻;对于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超过40%的牧户认为是超载过牧,其次是破坏植被(22.68%)和气候变化(18.56%)。两组牧户对于生态环境恶化原因的认识具有一定差别,纯牧区牧户认为主要原因是过度放牧及气候变化,半农半牧区牧户认为是过度放牧与破坏植被、滥垦土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牧民 生态环境感知 甘南牧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旅游地生态文明形象感知的测度与差异——基于不同行为类型旅游者比较 被引量:2
18
作者 朱梅 汪德根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44-51,共8页
以"国家生态市"苏州为例,测度旅游者对旅游地生态文明形象的感知,并运用多样本限定潜在类别模型检验方法,分析不同行为类型旅游者对旅游地的生态文明形象感知差异.研究表明:(1)旅游者对苏州市的生态文明形象感知要素评价存在... 以"国家生态市"苏州为例,测度旅游者对旅游地生态文明形象的感知,并运用多样本限定潜在类别模型检验方法,分析不同行为类型旅游者对旅游地的生态文明形象感知差异.研究表明:(1)旅游者对苏州市的生态文明形象感知要素评价存在明显分歧;比较不同行为类型旅游者,生态文明旅游者以好评为主,非生态文明旅游者以差评为主.(2)"绿化繁茂"、"城市风貌独特"和"水质优良"分别为最佳、次佳和最差感知要素,这与苏州市相关建设实际相符;2类旅游者感知要素评价存在相同结论.(3)旅游者对苏州市的生态文明形象感知分为"高感知组"、"中感知组"和"低感知组";生态文明旅游者感知类型优于非生态文明旅游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形象感知 不同行为类型旅游者 多样本限定潜在类别模型 苏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传统生态脆弱区贫困群体的生态资源感知及生态脱贫意向分析——以山东地区的政府生态扶贫调查为例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芳 徐慧慧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20-227,共8页
依托山东地区政府生态扶贫实地调查所获得的776份问卷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对非传统生态脆弱区贫困群体的生态资源感知及生态脱贫意向进行实证分析。样本区域贫困群体的生态资源感知指数介于2.307~2.953之间,无较大差异,超过90%的... 依托山东地区政府生态扶贫实地调查所获得的776份问卷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对非传统生态脆弱区贫困群体的生态资源感知及生态脱贫意向进行实证分析。样本区域贫困群体的生态资源感知指数介于2.307~2.953之间,无较大差异,超过90%的贫困群体存在积极生态脱贫意向。实证结果表明:(1)非传统生态脆弱区生态资源韧性大,贫困群体的生态资源供给感知敏感度低于生态资源需求感知;(2)非传统生态脆弱区贫困群体的生态脱贫意向首先直接受到生态保护补偿扶贫政策的刺激,除了补助金补偿,还应通过就业机会补偿、市场化补偿等多种形式刺激贫困群体的发展积极性;(3)其次生态脱贫意向还受到生态资源感知、生态脱贫政策和社会人口特征的交互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传统生态脆弱区 贫困群体 生态资源感知 生态脱贫意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产品密度、感知价值与消费者购买意愿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宏飞 《商业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0-83,共4页
“双碳”目标渐进落实过程中,绿色消费逐渐成为社会潮流。本文将感知价值分为感知情感价值、感知社会价值与感知生态价值,探讨绿色产品密度、感知价值与消费者购买意愿间的影响作用与机制差异。实证得出:绿色产品密度可显著增强消费者... “双碳”目标渐进落实过程中,绿色消费逐渐成为社会潮流。本文将感知价值分为感知情感价值、感知社会价值与感知生态价值,探讨绿色产品密度、感知价值与消费者购买意愿间的影响作用与机制差异。实证得出:绿色产品密度可显著增强消费者购买意愿;消费者感知价值能够促进购买意愿提升;感知价值及其子维度在绿色产品密度促进消费者购买意愿提高过程中存在中介机制。据此,应注重绿色产品集约式布局,强化消费者感知体验;加大信息披露,增强消费者感知价值;搭建体验式消费新场域,拓展绿色产品营销路径,为提升消费者感知意愿、深化零售商发展路径提供经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产品密度 感知情感价值 感知社会价值 感知生态价值 消费者购买意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