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25篇文章
< 1 2 16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梯级水电开发的局地气候影响及累积生态效应研究进展
1
作者 汪东川 刘云绮 +3 位作者 赵爽 俞长锦 曾孔鹏 张万恒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84-498,共15页
梯级水电开发是指在同一河流或流域内呈阶梯状修建一系列水利工程,以系统地利用水资源的开发方式,实现水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有序调配。为了满足梯级水电开发生态保护和功能修复的需求,需要深入研究梯级水库群对局地气候、生态效应的集群... 梯级水电开发是指在同一河流或流域内呈阶梯状修建一系列水利工程,以系统地利用水资源的开发方式,实现水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有序调配。为了满足梯级水电开发生态保护和功能修复的需求,需要深入研究梯级水库群对局地气候、生态效应的集群累积效应及其时空分异规律。该文梳理了近年来水电开发局地气候影响与生态效应及梯级水电开发累积效应的前沿进展,并针对金沙江干热河谷这一生态脆弱区水电开发的局地气候影响和生态效应进行了深入探讨。结果表明,水电开发对局地气候湿度、温度、降雨等气候因素产生有季节差异的显著影响。生态效应方面,水生生态表现为水文条件的改变和对水生生物生命活动的影响;陆生生态表现为水电开发不仅直接干扰动植物栖息地影响陆生生态,还通过改变河流水文特征、土壤、局地气候等因素,对陆生生态产生间接影响。此外,相比于单一水电站,梯级水电开发对整个流域局地气候和生态的累积效应尤为显著,呈现出系统叠加性、阻断差异性、潜在滞后性和要素选择性。金沙江干热河谷水库尺度上的气候变化是全球气候变化和水库局地气候影响共同作用下产生的综合性变化,并对陆生生态产生了间接影响,促进了库区植被的恢复和更新。通过融合多学科技术的形式对典型水电开发区域的局地气候、生态效应展开研究,剔除水库气候效应中的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分析陆生生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探明两者的时空分异规律及累积效应,以期破解梯级水电开发生态环境保护难题,有助于统筹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中提出的“生态优先”这一重要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梯级水电 局地气候 生态效应 间接影响 流域累积 金沙江干热河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水-能源-粮食”系统协同的生态效应
2
作者 卢召艳 黎红梅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9-157,共9页
厘清农业“水—能源—粮食”系统协同的生态效应对于促进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基于中国2000—2021年的省际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考察农业“水—能源—粮食”系统协同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而后构建中介效应模... 厘清农业“水—能源—粮食”系统协同的生态效应对于促进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基于中国2000—2021年的省际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考察农业“水—能源—粮食”系统协同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而后构建中介效应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进一步明晰二者间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1)农业“水—能源—粮食”系统协同能够显著提高农业生态环境质量,且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2)异质性分析表明,农业“水—能源—粮食”系统协同的生态效应在粮食主产区和中西部地区更加显著。(3)作用机制检验发现,农业“水—能源—粮食”系统协同主要通过规模化经营和种植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环境规制在农业“水—能源—粮食”系统协同的生态效应中产生正向调节作用。基于此,需建立以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为核心的粮食高质量发展机制;重视规模化经营及种植结构调整在提高农业生态环境质量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积极探索差异化的区域农业“水—能源—粮食”协同政策;不断完善农业环保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水—能源—粮食”系统 协同 生态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田土壤微塑料与镉污染、迁移特征及生态效应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郭瑞阳 薄录吉 +4 位作者 李冰 金维政 李彦 柴超 王艳芹 《江西农业学报》 2025年第3期63-71,共9页
微塑料作为一种新型污染物广泛存在土壤中,可与镉等重金属结合形成复合污染,进而对农田土壤生态系统构成严重威胁。基于微塑料与镉复合污染现状,对农田土壤中微塑料、镉污染来源和迁移特征、微塑料与镉相互作用及其生态效应等研究进展... 微塑料作为一种新型污染物广泛存在土壤中,可与镉等重金属结合形成复合污染,进而对农田土壤生态系统构成严重威胁。基于微塑料与镉复合污染现状,对农田土壤中微塑料、镉污染来源和迁移特征、微塑料与镉相互作用及其生态效应等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研究展望。微塑料与镉复合污染研究自2016年逐渐成为环境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中国各省(区、市)农田土壤中均已检出微塑料,其来源主要包括农用塑料薄膜、有机肥、包膜化肥、污泥、地表径流与农业灌溉、大气沉降、轮胎磨损颗粒;我国覆膜种植区的土壤微塑料含量较高;微塑料与镉复合污染可对土壤理化性质、动植物生长和微生物活动产生系列影响,并可通过食物链传递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威胁。今后可从土壤微塑料采样和检测规范制定、微塑料与镉互作机制、复合污染修复技术研发、政策制定等方面开展研究,以期为农田土壤微塑料和镉复合污染的风险管控与治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农田土壤 复合污染 生态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地区耕地轮作休耕模式与生态效应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季方芳 何其全 +1 位作者 田婷 张青 《江西农业学报》 2025年第1期99-108,共10页
为梳理我国不同地区耕地轮作休耕模式及其生态效应的研究进展,利用文献检索、文献研究、内容归类等方法对轮作休耕的概念、不同地区的轮作休耕模式进行了综述,并分别从土壤生态效应、作物生态效应以及温室气体减排3个方面阐述了轮作休... 为梳理我国不同地区耕地轮作休耕模式及其生态效应的研究进展,利用文献检索、文献研究、内容归类等方法对轮作休耕的概念、不同地区的轮作休耕模式进行了综述,并分别从土壤生态效应、作物生态效应以及温室气体减排3个方面阐述了轮作休耕所产生的影响,讨论了轮作休耕的制约因素,并对后续研究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作休耕 作物 土壤 生态效应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幼龄果树行间种豆的生态效应与经济效益
5
作者 强旭阳 杜世坤 +1 位作者 李雨阳 高玉芳 《北方果树》 2025年第1期21-23,共3页
作者为探讨果树行间种植大豆对幼龄果树生长、环境和效益的影响,进行果树行间种豆和不种豆的比较试验,调查果树的净增高、杂草生长量、害虫危害量及经济效益。结果表明,两种模式下果树净增高差异不显著,说明行间种植大豆对幼龄果树没有... 作者为探讨果树行间种植大豆对幼龄果树生长、环境和效益的影响,进行果树行间种豆和不种豆的比较试验,调查果树的净增高、杂草生长量、害虫危害量及经济效益。结果表明,两种模式下果树净增高差异不显著,说明行间种植大豆对幼龄果树没有影响;且果树行间种植大豆能有效减轻果园草害及害虫对果树的危害,降低生产成本,还能有效减少果树幼龄期的投入,大幅增加果农收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龄果园 间作大豆 生态效应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部典型煤矿区采动水文生态效应及修复途径
6
作者 王皓 王强民 +5 位作者 董书宁 王晓东 葛光荣 张溪彧 曹书苗 张全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10-622,共13页
西部干旱半干旱矿区已成为保障我国能源战略安全的重要煤炭生产基地,但大规模高强度煤炭开发诱发了一系列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以水文视角解析生态问题,系统揭示煤炭开采引发的水文生态效应,并以水为基提出矿区受损水文生态的修复途... 西部干旱半干旱矿区已成为保障我国能源战略安全的重要煤炭生产基地,但大规模高强度煤炭开发诱发了一系列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以水文视角解析生态问题,系统揭示煤炭开采引发的水文生态效应,并以水为基提出矿区受损水文生态的修复途径。研究结果表明:采煤塌陷地裂缝加速了降水入渗和蒸发过程,裂缝附近区域土壤含水率形成“漏斗区”;典型煤矿煤层开采导水裂隙带局部直接沟通松散含水层,地下水流场和资源量较采前发生较大变化,最大水位降深超14 m,平均水位降深超5 m,地下水负均衡差超2500×10^(4) m^(3)/a,地下水位下降导致河流径流量的衰减量逐渐增加,最大可达172×10^(4) m^(3)/a,在地下水位埋深小于5 m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大幅降低了植被的生态耗水量。针对水资源量短缺、生态水位降低、土壤保水性差、植被用水效率不高等现状,提出了针对性的受损水文生态修复技术途径:矿井水适度净化技术,该技术具有较宽的脱盐率区间,在面向生态的矿井水适度处理方面更具优势,处理后的矿井水可为水文生态修复提供合格水源;矿井水浅层回灌生态补水技术,研究区矿井涌水量较大、矿井水水质较好、第四系松散含水层储水空间可观,实施矿井水浅层回灌可抬升矿区不断下降的生态水位;矿区损伤土壤重构技术,在植被根系土壤层下衬垫隔水土层,可明显提升塌陷区土壤水分和植被耗水量;微生物修复技术,适宜的接菌处理可以扩大根系对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吸收范围和面积,调节与光合作用、糖代谢、谷胱甘肽代谢和Ca^(2+)信号转导相关的基因的表达,提高植被的用水效能和抗旱性。文章研究成果为干旱半干旱矿区的水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修复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半干旱区 煤层开采 地下水 水文生态效应 修复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有机污染物的生物监测与生态效应分析
7
作者 王静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自然科学》 2025年第2期061-064,共4页
土壤有机污染物是一类在环境中长期存在的有机化合物。这些污染物不仅对环境构成威胁,还因其毒性和生物累积性,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风险。因此,开展土壤有机污染物的生物监测和生态效应分析,对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生物... 土壤有机污染物是一类在环境中长期存在的有机化合物。这些污染物不仅对环境构成威胁,还因其毒性和生物累积性,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风险。因此,开展土壤有机污染物的生物监测和生态效应分析,对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生物监测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它利用生物个体、种群或群落对环境污染变化的反应来评估环境质量。土壤有机污染物的生态效应分析则关注这些污染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近年来,我国土壤污染问题日益受到重视。从农用地及矿区的土壤污染情况来看,农用地主要是重金属,而工业用地中的有机污染物含量较高。环境中的有机污染物对农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加强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改进其系统与技术,提升其质量与应用价值,是“美丽中国”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有机污染物 生物监测 生态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绵城市技术在街边绿地改造中的创新应用与生态效应研究
8
作者 卢宏宏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工程技术》 2025年第2期154-157,共4页
城市街边绿地是城市重要的绿色基础设施,在雨水调蓄、水质净化、热岛缓解、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传统的街边绿地设计往往注重景观效果,忽视了海绵功能,存在径流污染、内涝频发等问题。本文在分析街边绿地海绵化改造现... 城市街边绿地是城市重要的绿色基础设施,在雨水调蓄、水质净化、热岛缓解、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传统的街边绿地设计往往注重景观效果,忽视了海绵功能,存在径流污染、内涝频发等问题。本文在分析街边绿地海绵化改造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弹性填料植草沟、模块化下凹式绿地、组合型雨水花园等关键技术,并通过对比案例分析,探讨了改造后的生态效应。结果表明,采用海绵城市理念改造街边绿地,可显著提高雨水调蓄与净化能力,降低热岛强度,改善生物多样性,为城市生态系统健康提供有力支撑。街边绿地的精细化、系统化、生态化改造已成为建设海绵城市的迫切需求和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城市 街边绿地 透水铺装 雨水花园 生态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内蒙古河段水文情势变化及生态效应初探 被引量:2
9
作者 米玮洁 张舜 +2 位作者 胡俊 高少波 胡菊香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2-49,共8页
选择月均流量、日均流量变幅、极端流量和脉冲延时4个水文情势指标,采用IHA-RVA(水文情势变化指标-变化范围法)分析黄河干流内蒙古河段水文情势的时空变化特征,辨析黄河鱼类生态习性与径流组分的响应关系,探讨内蒙古河段流量过程、极端... 选择月均流量、日均流量变幅、极端流量和脉冲延时4个水文情势指标,采用IHA-RVA(水文情势变化指标-变化范围法)分析黄河干流内蒙古河段水文情势的时空变化特征,辨析黄河鱼类生态习性与径流组分的响应关系,探讨内蒙古河段流量过程、极端流量变化的生态效应。黄河干流上游河段水利工程运行后,内蒙古河段的水文情势明显改变,进而改变该河段的生态水文联系过程。黄河内蒙古河段枯水期月均流量增加(1、2月份月均流量增幅超过70%)、最小日均流量增加(石嘴山断面最小日流量增幅超过50%),保障了河道流水栖息生境,有利于鱼类越冬。该河段日均流量变幅降低,有利于粘性卵孵化。但是内蒙古河段汛期月均流量减小(7-10月份月均流量降幅接近50%),大、小洪水持续时间缩短,不利于扩展横向栖息地;最大流量出现时间在上游河段延迟超过2个月、在中下游河段提前约1个月,洪水脉冲刺激时间紊乱可能影响鱼类繁殖行为。研究可为黄河内蒙古河段鱼类栖息地保护以及上游水库生态调度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量过程 水文情势 鱼类 生态效应 黄河内蒙古河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释放烟蚜茧蜂防治烟田烟蚜的生态效应评估技术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宏 马小洁 +3 位作者 杨林林 杜广祖 陈斌 李皎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6-55,共10页
【目的】建立烟田规模化释放烟蚜茧蜂生物防治烟蚜的生态效应评价技术,为规模化释放天敌昆虫生物防治害虫的生态安全性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016—2017年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和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长年释放烟蚜茧蜂防治烟蚜的... 【目的】建立烟田规模化释放烟蚜茧蜂生物防治烟蚜的生态效应评价技术,为规模化释放天敌昆虫生物防治害虫的生态安全性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016—2017年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和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长年释放烟蚜茧蜂防治烟蚜的烟田和未释放烟蚜茧蜂的烟田为试验地,系统开展释放烟蚜茧蜂烟田生物多样性指标分析及烟农问卷调查,筛选生态效应评价指标,构建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释放烟蚜茧蜂防治烟蚜生态效应评价模型。【结果】构建了基于释放烟蚜茧蜂对烟田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对其他种类蚜茧蜂及蚜虫天敌的影响、烟蚜茧蜂的适生性/适应力、定殖可能性、存在可能性、对人畜健康及植物安全的影响、蚜茧蜂种群扩散与建立的可能性共计7个目标层、19个准则层和76个指标层构成的规模化释放烟蚜茧蜂防治烟蚜的生态效应评估技术及模型。应用该模型计算的2016年弥渡县和隆阳区烟田释放烟蚜茧蜂的生态效应值分别为2.65和2.51;2017年两地烟区释放烟蚜茧蜂烟田的生态安全值分别为2.56和2.50,与2016年的生态效应评价结果一致。【结论】本研究构建的模型可用于烟田释放烟蚜茧蜂防治烟蚜的生态效应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效应 生物防治 烟蚜茧蜂 烟蚜 烟田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坝的生态效应:概念、研究热点及展望 被引量:24
11
作者 姚维科 崔保山 +1 位作者 刘杰 董世魁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28-434,共7页
大坝产生的生态效应涉及范围广、周期长,在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在评述国内外对大坝生态效应概念和内涵理解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坝生态效应链和生态效应网的概念。依据大坝建设和运行的特点... 大坝产生的生态效应涉及范围广、周期长,在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在评述国内外对大坝生态效应概念和内涵理解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坝生态效应链和生态效应网的概念。依据大坝建设和运行的特点,结合流域生态系统的特征分别论述了大坝对水文、局地生态的调节效应以及屏障效应和岛屿化、截留效应、边缘效应、水温效应等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最后,提出了今后大坝生态效应的研究方向:1)生态正效应、生态效应链和生态效应网;2)生态系统过程和状态生态效应;3)不同时空尺度下生态效应及其尺度推绎方法等3个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坝 生态效应 生态效应 生态效应 生态效应类型 时空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上游梯级水电开发的水温累积影响及生态效应
12
作者 周扬 王宁 +5 位作者 温潇雄 闫龙 唐彩红 朱玉龙 张尚弘 易雨君 《水力发电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6,共16页
梯级大坝建设阻隔了自然河流水温的连续性,导致明显的水温累积效应,产生系列的生态效应。本文通过分析金沙江下游及三峡库区沿程水温的时空变化特征,揭示了建坝前后不同尺度水温的变化特征及累积效应,并分析了水温变化对鱼类产卵的影响... 梯级大坝建设阻隔了自然河流水温的连续性,导致明显的水温累积效应,产生系列的生态效应。本文通过分析金沙江下游及三峡库区沿程水温的时空变化特征,揭示了建坝前后不同尺度水温的变化特征及累积效应,并分析了水温变化对鱼类产卵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金沙江下游在溪洛渡和向家坝建成后沿程年均水温差变小,沿程水文站年最大水温呈下降趋势,而年最小水温显著抬升,其中1月和12月最为明显。建坝后年水温变幅缩小且水温分布天数有“聚拢”趋势,水温分布天数由M型转为V型。累积效应指标发现建坝后时间拥挤效应显著,极值水温出现时间滞后,水温推迟达1~2个月,统计了攀枝花段27种和向家坝下游段46种鱼类产卵习性,发现水温变化导致受高度影响的鱼类分别占比48%和44%。本文丰富了梯级大坝建设的水温累积效应及对鱼类产卵的影响研究,对加强管理大型梯级运行引起的温度变化与保障下游生态恢复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梯级大坝 水温 累积效应 鱼类产卵时间 生态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知识产权保护的生态效应及其机制分析
13
作者 朱琪 项紫微 王汉磊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24年第6期34-48,共15页
生态领域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重点关注的领域,研究知识产权保护的生态效应能够为我国提高污染治理水平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本文从制度经济学角度出发,以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的设立为准自然实验,实证研究了知识产权保护对城市环境污染水平的... 生态领域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重点关注的领域,研究知识产权保护的生态效应能够为我国提高污染治理水平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本文从制度经济学角度出发,以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的设立为准自然实验,实证研究了知识产权保护对城市环境污染水平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知识产权保护降低了城市环境污染水平,这一结果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基于工具变量缓解内生性问题后仍旧成立。机制研究发现,知识产权保护能够提高城市创新能力、推动数字经济和金融科技蓬勃发展,进而降低城市环境污染水平。异质性分析发现,知识产权保护在大城市以及经济增长速度低的城市中的生态效应更加明显。基于政策扩散理论和波特假说,本文拓展性分析发现,知识产权保护不仅具有空间溢出效应,还可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本文的研究肯定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产权保护试点政策的有效性,对如何有效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降低城市污染水平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产权保护 生态效应 城市创新 数字经济 金融科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菜地系统中抗生素污染特征及生态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义佳 邹韵 +2 位作者 汤欣悦 赵家奕 张园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05-1819,共15页
抗生素直接或间接释放到菜地系统中已逐渐产生了许多环境问题.然而,现有研究局限在地块尺度上对土壤界面过程中抗生素的污染现状的描述,缺乏基于农业生态系统整体维度的综合性研究.文章在解析我国菜地系统中抗生素污染特征的基础上,概... 抗生素直接或间接释放到菜地系统中已逐渐产生了许多环境问题.然而,现有研究局限在地块尺度上对土壤界面过程中抗生素的污染现状的描述,缺乏基于农业生态系统整体维度的综合性研究.文章在解析我国菜地系统中抗生素污染特征的基础上,概述了促成抗生素在菜地系统残留差异性的相关影响因素,如输入水平、种植条件、抗生素类型和土壤性质等,从机理角度重点分析了抗生素可能对蔬菜及土壤动物产生的毒性作用,以及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生态功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后续研究提出了建议和展望,以期为农田系统抗生素污染控制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 菜地系统 分布特征 生态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尺度光伏电站的生态效应 被引量:2
15
作者 赵春黎 马文勇 +5 位作者 张雅京 程恩起 曹飞 孙浩 严岩 郭佳玮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10964-10973,共10页
双碳背景下光伏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未来或将占能源装机总量的40%。大规模光伏电站必然对当地生态系统产生复杂影响,更突显了探究光伏电站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平衡关系的重要性。基于文献综述的方法,提出“微观局地-宏观区域-全球尺度”的... 双碳背景下光伏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未来或将占能源装机总量的40%。大规模光伏电站必然对当地生态系统产生复杂影响,更突显了探究光伏电站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平衡关系的重要性。基于文献综述的方法,提出“微观局地-宏观区域-全球尺度”的光伏电站多尺度生态影响路径和概念框架,梳理了光伏在全生命周期不同环节的外部性生态环境影响,其负外部性以光伏组件生产和报废环节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问题为主,正外部性,表现在其在运营期间各项生态功能的提升、及在全球变化减缓方面的贡献。综述了各尺度所关注的研究方向和主要评估指标:在局地微观尺度,光伏电站主要影响地表温度、空气湿度和局地风速、土壤和植被等要素和指标;在宏观区域尺度,更多研究光伏电站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对生态和经济效益的影响和改变,以及光伏与区域生态保护修复协同发展的潜在方向;在全球尺度重点关注对气候、生物多样性等全球性问题的作用;并探讨了不同多尺度下生态影响和效应的关联关系。研究可以为光伏电站和区域生态的协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效应 光伏电站 协同发展 外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下长江黄河源区水循环变化及生态效应 被引量:3
16
作者 姚名泽 尹军 +2 位作者 刘思敏 蒋青青 袁喆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4-82,共9页
长江黄河源区对中国的生态安全和区域发展有重要影响。当下该区域正在经历气候变化,受其影响源区的关键水循环要素也发生改变。气候变化和水循环要素变化下源区的生态出现了何种变化、水土涵养现状如何已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通过文献综... 长江黄河源区对中国的生态安全和区域发展有重要影响。当下该区域正在经历气候变化,受其影响源区的关键水循环要素也发生改变。气候变化和水循环要素变化下源区的生态出现了何种变化、水土涵养现状如何已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通过文献综述,总结梳理了气候变化下长江黄河源区关键水循环要素的基本变化情况及其产生的生态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长江黄河源区气温升高显著,降水变化趋势存在区域差异;冰川积雪消融增加,冻土消融加剧;不同区域径流量变化趋势存在差异;源区植被覆盖度总体呈现上升趋势;沼泽草甸湿地和高寒泥炭湿地出现退化,而湖泊数量增多,面积增加显著;在多因子的综合作用下,源区河流输沙量平稳或是下降,水土涵养状况稳定或有所改善。未来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对源区生态的压力仍然存在,植被和湿地有退化风险;反映源区水土涵养状况的河流输沙系统驱动机制还不够明晰,相关研究还较少,与之相关的研究亟待进一步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循环要素 气候变化 生态效应 长江黄河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菜心与东南景天间作修复镉污染农田的生态效应 被引量:1
17
作者 吴乐诗 余柏仲 +2 位作者 李冬琴 黎华寿 陈桂葵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483-1491,共9页
为了探究镉低积累型菜心碧绿粗苔和镉超积累植物东南景天间作修复镉污染土壤的效果,在华南农业大学生态农场进行了模拟控制试验,分别采集菜心、东南景天在单作和间作时的根际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间作可显著提高植物的生物量,其中东南... 为了探究镉低积累型菜心碧绿粗苔和镉超积累植物东南景天间作修复镉污染土壤的效果,在华南农业大学生态农场进行了模拟控制试验,分别采集菜心、东南景天在单作和间作时的根际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间作可显著提高植物的生物量,其中东南景天地上和地下部的生物量较单作分别提高了79.05%和50.00%,菜心地上和地下部的生物量则分别提高了110.96%和125.00%;间作使东南景天地上和地下部的镉含量较单作分别提高了7.61%和70.73%,但菜心地上部的镉含量较单作降低了27.21%;东南景天茎叶储存Cd的主要亚细胞结构为液泡中的细胞液,占比高达90%,远高于细胞器与细胞壁中的Cd含量;间作显著增加了土壤的pH,相较于东南景天、菜心单作时的pH分别增加了0.39、0.28个单位;间作降低了菜心根际土镉的有效性,较单作低19.23%;另外,间作可使土壤微生物总量和蔗糖酶活性显著增加,其中放线菌数量比菜心、东南景天单作时分别增加了27.95%、24.28%,蔗糖酶活性则分别提高了164.89%、88.48%。同时,通过计算可知间作的东南景天土壤镉提取率是单作的1.88倍。综上所述,镉低积累型菜心与镉超积累植物东南景天间作,不仅可提高菜心生产的安全性,而且增加了东南景天对土壤镉的提取效率,是一种经济、有效且风险较低的边生产边修复的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菜心 东南景天 间作 生态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四川省凉山州移民生态效应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胥梦娇 赵伟 +1 位作者 蔡俊飞 杨羽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241-3252,共12页
土地利用变化是自然演变与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大量的人口流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土地利用方式,进而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产生影响作用。因此,研究人口流动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及生态效应,能为合理调控区域人地关系,促进区域生态环境... 土地利用变化是自然演变与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大量的人口流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土地利用方式,进而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产生影响作用。因此,研究人口流动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及生态效应,能为合理调控区域人地关系,促进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平衡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基于长时序高空间分辨率土地利用数据,以具有典型移民现象的四川省凉山州为研究区,针对移民驱动下的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及其诱发的生态效应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间,受人口迁移影响,凉山州土地资源的利用结构和程度都发生了相应改变,以耕地、草地、林地及不透水面的面积变化最为显著。在人口迁入较多的西昌、冕宁和德昌等县市内,供人类生活、生存所需要的耕地和建筑用地的数量显著增加;相反,对于大量人口迁出的喜德、昭觉和美姑等地区,人类活动强度的降低为生态用地的恢复和重建提供了条件,生态用地面积不断上涨。(2)受土地利用类型、地形条件、人口分布等因素的影响,凉山州整体生态环境质量呈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2000—2020年,整体生态环境质量仅下降了0.36%,总体较为稳定。(3)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区域集中于东部的越西、美姑及昭觉等县市,而生态环境质量降低的区域主要位于盐源、会里、西昌和德昌等县市。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变与区域移民活动存在紧密联系,其中由移民迁入引发的耕地和不透水面对生态用地的挤占,对生态环境质量退化贡献比重达87.97%,而随着移民迁出为生态工程的实施提供条件,凉山州内生态用地面积共增加775.84 k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民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效应 凉山州 生态环境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生水回用对典型污水处理工艺生态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甄晨曦 刘熙刚 +2 位作者 张晓斌 赵荔 王慧 《净水技术》 CAS 2024年第5期125-132,共8页
再生水回用是降低水污染、改善水环境、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重要途径,但这一过程同步增加了药剂和能源的消耗,以及温室气体排放等。研究再生水回用对典型污水处理工艺的生态效应影响,可为污水处理策略的全过程优化提供支持。文中采用生... 再生水回用是降低水污染、改善水环境、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重要途径,但这一过程同步增加了药剂和能源的消耗,以及温室气体排放等。研究再生水回用对典型污水处理工艺的生态效应影响,可为污水处理策略的全过程优化提供支持。文中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法,从元素资源消耗(ADPE)、化石燃料消耗(ADPF)、臭氧层耗竭(ODP)、全球变暖(GWP)、酸化(AP)、富营养化(EP)、淡水生态毒性(FAETP)、陆地生态毒性(TETP)和人类毒性(HTP)9种环境效应,对比分析了常规污水处理工艺AAO和再生水处理工艺AAO+MBR的生态效应。结果表明,AAO+MBR工艺对EP的削减效果是AAO工艺的1.1倍,污水处理效果优于单独使用厌氧/缺氧/好氧(AAO)工艺;AAO+膜生物反应器(MBR)工艺对ADPE、ADPF、ODP、GWP、AP、FAETP、TETP、HTP的负面影响均高于AAO工艺;进一步在20%、40%、60%、80%和100%不同再生水回用率情景下比较AAO工艺和AAO+MBR工艺对9种环境效应的影响,发现再生水回用率显著影响ADPE、ADPF、FAETP、ODP,当再生水回用率为100%时,对环境影响下降45%~100%;对AP、GWP、TETP、HTP的影响较小,当再生水回用率为100%时,对环境影响下降17%~25%;对EP影响则不显著,随着再生水回用率变化,EP基本保持不变。研究可为污水处理决策优化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水 生态效应 污水处理 工艺 生命周期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寒区乡村河流生态修复工程生态效应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苏晓倩 陈静 +2 位作者 李帅国 杨健 何春光 《环境生态学》 2024年第5期101-107,共7页
为揭示东北寒冷乡村地区已建的生态修复工程的生态效应,本研究以怀德河工程段为研究对象,调查了夏季和秋季生态修复工程起始点以及2种修复措施上下游底栖动物的状况,分析了生态修复工程运行1年后对底栖动物群落耐污性以及多样性的影响... 为揭示东北寒冷乡村地区已建的生态修复工程的生态效应,本研究以怀德河工程段为研究对象,调查了夏季和秋季生态修复工程起始点以及2种修复措施上下游底栖动物的状况,分析了生态修复工程运行1年后对底栖动物群落耐污性以及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生态修复后,底栖动物的多样性、丰富度和均匀度状况得到显著改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elef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最大增加率可达310.34%、187.23%和237.50%。耐污性分析表明河道中的底栖动物组成仍然以耐污种为主,没有向更清洁的物种转变。河道中2种措施的运行效果均具有季节性,在改善底栖动物的群落组成方面,单一措施在夏季的表现优于秋季,而结合措施则相反。相比于结合措施,单一措施能更好地提高底栖动物的多样性和丰富度。单一措施下游底栖动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Margelef丰富度指数的最大增加率分别为6.86%和57.38%。本研究能够为生态修复工程的后期评价工作提供基础数据,为寒区乡村河流生态修复工作的开展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冷乡村地区 生态修复工程 生态效应 底栖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