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2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格网尺度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分析--以秦岭西安段为例
1
作者 马超群 弋志强 +2 位作者 员学锋 张硕蒙 张莎莎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89-399,共11页
[目的]探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分异的尺度效应,为秦岭地区的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决策提供参考。[方法]运用改进当量因子法,计算了2020年秦岭西安段5 km,3 km,2 km,1 km和0.5 km共5个格网尺度水平上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采用空间自相关... [目的]探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分异的尺度效应,为秦岭地区的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决策提供参考。[方法]运用改进当量因子法,计算了2020年秦岭西安段5 km,3 km,2 km,1 km和0.5 km共5个格网尺度水平上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冷热点分析归纳了不同尺度下地均ESV空间分异特征;并利用地理探测器对各尺度下的影响因素作用强度进行定量分析。[结果](1)地均ESV总体上呈北低南高的分布格局,具有小分散、大集聚的空间分布特征,并随尺度降低,其局部越丰富,但整体性降低;(2)2 km尺度适合进行宏观分析和做整体性布局规划,1 km尺度适合进行水域变化对区域ESV影响的研究;(3)格网尺度越小,各影响因素内部差异增加,其整体性特征减少,局部特征差异凸显,空间分异性增强;(4)人类活动带来的土地利用方式转变显著影响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多因素耦合作用显著影响区域地均ESV空间分异,随尺度降低,其影响减弱。[结论]秦岭西安段的生态保护要重点关注区域土地利用性质的转变,可继续加强退耕还林政策,管控建设用地的规模,在兼顾生态保护的基础上,制定经济发展的布局规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空间分异 地理探测器 多尺度 秦岭西安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旅游发展中的生态系统文化服务功能研究——以安徽肥东黄张村为例
2
作者 王军 王国聘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70-76,共7页
探究与发挥乡村旅游的生态系统文化服务功能及其作用机制,是推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以安徽省肥东县黄张村为例,运用文献分析、实地调研、参与式观察、半结构化访谈方法和复合生态系统理论,揭示乡村旅游开发与... 探究与发挥乡村旅游的生态系统文化服务功能及其作用机制,是推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以安徽省肥东县黄张村为例,运用文献分析、实地调研、参与式观察、半结构化访谈方法和复合生态系统理论,揭示乡村旅游开发与生态系统文化服务功能的耦合关系与互动机制。研究认为:乡村旅游开发与乡村生态系统文化服务间的耦合关系为“发展动力—价值感知—耦合协调—复合增益”,生态系统文化服务功能渗透于乡村旅游空间生产并促进乡村“社会空间—生态空间—文化空间”三种类型空间演化,乡村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价值在乡村旅游发展中被游客和居民感知并被开发与利用,在实现农民增收和壮大乡村富民产业,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中发挥重要作用。黄张村旅游发展中生态系统文化服务表现出色,生态系统文化服务功能有效发挥,推动了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 生态系统文化服务 互动机理 功能 黄张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系统文化服务视域下乡村旅游空间生产——基于安徽省肥东县黄张村的案例研究
3
作者 王军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1期57-64,共8页
探究和发挥乡村旅游的生态系统文化服务功能及其作用机制是推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以安徽省肥东县黄张村为例,运用文献分析、实地调研、参与式观察、半结构化访谈方法和复合生态系统理论,揭示乡村旅游开发与生... 探究和发挥乡村旅游的生态系统文化服务功能及其作用机制是推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以安徽省肥东县黄张村为例,运用文献分析、实地调研、参与式观察、半结构化访谈方法和复合生态系统理论,揭示乡村旅游开发与生态系统文化服务功能的耦合关系与互动机制,构建了生态系统文化服务视角的乡村旅游空间生产分析框架。研究认为:乡村旅游开发与乡村生态系统文化服务间的耦合关系为“发展动力—价值感知—耦合协调—复合增益”,生态系统文化服务功能渗透于乡村旅游空间生产并促进乡村“社会空间—生态空间—文化空间”三种类型空间演化,乡村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价值在乡村旅游发展中被游客和居民感知并被开发与利用,在实现农民增收和壮大乡村富民产业,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中发挥重要作用。黄张村旅游空间生产中生态系统文化服务表现出色,生态系统文化服务功能发挥推动了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文化服务 乡村旅游 互动机理 空间生产 黄张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家界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变化及权衡协同关系
4
作者 郭荣中 申海建 《现代农业科技》 2025年第5期122-127,共6页
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作用及时空差异特征分析,是指导区域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重要依据。基于修订的当量因子表,对张家界市2002—2018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其时空变化进行研究,引入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度模型对9项生态服务功能进行分... 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作用及时空差异特征分析,是指导区域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重要依据。基于修订的当量因子表,对张家界市2002—2018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其时空变化进行研究,引入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度模型对9项生态服务功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张家界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从2002年的290.1839亿元减至2018年的289.8530亿元,减少率为0.1140%,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波动变化特征;权衡协同关系表明,2002—2018年,张家界市各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之间的主导关系呈现出协同—权衡—协同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权衡协同度 时空变化 湖南张家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景观生态风险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上海市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分区识别与优化策略研究
5
作者 干靓 汪钊 《应用海洋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1-145,共15页
在国土空间陆海统筹的背景下,科学评估海岸带现有生态环境,以降低因土地利用变化产生的景观生态风险、提升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能力是海岸带生态环境管理的重要方向。聚焦如何通过探究海岸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景观生态风险的空间相关性,... 在国土空间陆海统筹的背景下,科学评估海岸带现有生态环境,以降低因土地利用变化产生的景观生态风险、提升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能力是海岸带生态环境管理的重要方向。聚焦如何通过探究海岸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景观生态风险的空间相关性,为科学构建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安全格局提供支撑,本文以上海市海岸带为研究对象,基于150 m×150 m的评价单元,定量评价研究区的景观生态风险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采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法揭示二者的局部空间关联性,以此为基础进行生态保护修复分区并提出优化策略。研究结果表明:“高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高景观生态风险区”具有资源禀赋优势,但受港口、码头建设活动和海洋自然灾害影响严重;“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低景观生态风险区”承载少量生产活动,受周边景观生态高风险地区影响,生态风险可能增加;“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高景观生态风险区”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密集,对原有自然环境改造程度高,对区域生态风险影响程度大;“高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低景观生态风险区”旅游业发达,游客居民活动频繁,但周围已完成或正在开展生态修复项目,生态环境良好。基于以上结果,将上海市海岸带地区划分为生态脆弱保护区、生态涵养防控区、生态风险修复区、生态潜力发展区、生态过渡区5类生态保护修复分区,并提出相应的修复措施,为超大城市海岸带生态修复精细化分区规划和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生态风险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空间关联性 海岸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生态系统服务社会价值评估与转移预测
6
作者 姜俊超 李彩玲 吕乐婷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年第1期40-48,共9页
基于SolVES模型,以游客的主观偏好为基础,评估和量化大连市5区城市生态系统服务社会价值,探索其社会价值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对青岛市4区城市生态系统服务社会价值进行转移预测.结果表明:大连市5区的城市生态系统社会价值评估中,... 基于SolVES模型,以游客的主观偏好为基础,评估和量化大连市5区城市生态系统服务社会价值,探索其社会价值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对青岛市4区城市生态系统服务社会价值进行转移预测.结果表明:大连市5区的城市生态系统社会价值评估中,游客在美学、文化、生物多样性以及生物可持续性价值赋予明显的偏好;各社会价值类型在空间上呈现显著性聚类分布,各价值类型冷热点区域分布具有关联性;受访游客偏好良好的亲水性景观,且交通便利、海拔较低、缓坡的地方更适合休憩.在青岛市4区城市生态系统服务社会价值评估中,游客在美学、生物多样性和文化价值赋予的偏好较高,其中地形和道路分布对价值指数的影响最大,滨海地区、交通便利、有缓坡的地方社会价值较高.评估城市生态系统服务社会价值,有助于为城市管理者和规划者在进行空间规划时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推动城市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连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SolVES模型 冷热点 游客 价值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力
7
作者 张剑飞 阳文锐 +3 位作者 李晶晶 沈守云 马力 陈亮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06-318,共13页
人类活动主导的土地利用变化改变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影响了生态系统服务水平。评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是合理配置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基础。以北京市域为研究范围,基于2003年、2010年2022年三期遥感影像解译数据,采用当量... 人类活动主导的土地利用变化改变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影响了生态系统服务水平。评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是合理配置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基础。以北京市域为研究范围,基于2003年、2010年2022年三期遥感影像解译数据,采用当量因子法、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两轮城市总体规划以来,1km×1km网格下的全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空间分布和变化特征,并利用地理探测器研究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异质性的驱动力因素。研究结果发现:(1)研究时段内全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特征与非建设用地组分变化相对应,出现了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其总量增加了109.46亿元,林地和水域的增加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提升的关键;(2)从生态系统服务四大类型的价值看,调节功能>支持功能>供给功能>文化功能,调节服务是北京市生态系统的主导功能;(3)从空间分布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空间格局,而且全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表现为正相关和空间聚集分布,局部表现为高⁃高、低⁃低集聚;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热点地区主要集中于大型湿地水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冷点分布范围在逐渐向市中心城区收缩;(4)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异质性受到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的共同作用,其中气温的贡献最大,双因子间的耦合作用增强了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分布的解释力。研究揭示了城市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中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驱动力。提出了提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非建设用地管理建议,可为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土地利用 空间分析 敏感性分析 自然资源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洛阳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物质量和价值量评估
8
作者 严正阳 李志超 +2 位作者 王顺兴 刘领 王艳芳 《西北林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0-197,共8页
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本研究基于2018年洛阳市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GB/T 38582—2020),对洛阳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评... 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本研究基于2018年洛阳市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GB/T 38582—2020),对洛阳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洛阳市森林生态系统保育土壤量为3.21×10^(7)t/a,林木养分固持量为8.52×10^(4)t/a,涵养水源量为6.64×10^(8)m^(3)/a;固碳量为2.03×10^(6)t/a,释氧量为2.37×10^(6)t/a;提供负离子量为1.07×10^(26)个/a,吸收污染气体量为8.49×10^(4)t/a,滞尘量为9.50×10^(6)t/a。2018年洛阳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为284.76亿元/a,各项服务功能价值量按大小排序为:涵养水源>生物多样性保护>固碳释氧>保育土壤>净化大气环境>林木养分固持>森林游憩。洛阳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物质量和价值量空间分布均大体呈现西南部>中部>东北部的格局,西南部的嵩县、栾川县和洛宁县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量占洛阳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量的68.73%,东北部的洛阳市区、伊川县、孟津区和偃师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量占全市总价值量的6.35%。不同林分类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量大小表现为:乔木林>灌木林>经济林>竹林,乔木林价值量为240.78亿元/a,占总价值量的87.98%。乔木林不同优势树种服务功能的价值量大小排序为:栎类>刺槐>杨树>其他硬阔类>油松>柏木>泡桐>针阔混交林>其他软阔类>阔叶混交林>落叶松>其他针叶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系统 服务功能 物质量 价值 洛阳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LSR-FLUS-MarKov模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多情景预测--以漓江流域为例
9
作者 李何英 何文 +2 位作者 王金叶 杨帅琦 姚月锋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3-212,共10页
以漓江流域为研究单元,运用修正后的PLSR-FLUS-MarKov模型和当量因子法,对流域自然发展、生态优先、旅游优先情景下2030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做出预测,探究多情景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PLSR-FLUS-MarKov模型能... 以漓江流域为研究单元,运用修正后的PLSR-FLUS-MarKov模型和当量因子法,对流域自然发展、生态优先、旅游优先情景下2030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做出预测,探究多情景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PLSR-FLUS-MarKov模型能更准确刻画流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拟精度高达83.57%。流域土地利用变化集中区位于桂林市辖区、兴安县和阳朔县,多表现为耕地、林地向建设用地的转入以及耕地和林地间的相互转化。2030年,漓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均呈现下降趋势,自然发展情景、生态优先情景、旅游优先情景分别为218.07亿、225.61亿、222.91亿元,较2020年下降了9.02亿、1.48亿和4.18亿元,并呈现“东北高,西南低”的格局特征,实施生态优先策略后其下降速度放缓。林地是漓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关键来源,占比超过80%,耕地和水域也贡献了一定比例的服务价值。生态优先情景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高,旅游优先情景次之,自然发展情景最低。研究结果可为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及区域生态系统健康管理提供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PLSR-FLUS-MarKov模型 多情景模拟 漓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变化特征
10
作者 高萌萌 杨楠 +3 位作者 王轶 刘琼 李小磊 郅二铨 《地质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3-363,共11页
【研究目的】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地带,开展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变化特征分析,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方法】本文计算了黄河流域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2020年... 【研究目的】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地带,开展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变化特征分析,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方法】本文计算了黄河流域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2020年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并运用热点分析法和生态经济协调模型,探究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率的高值和低值聚集分布特征及黄河流域各地市生态和经济协调程度,从国土空间规划的角度提出相关建议。【研究结果】①2000—2020年黄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整体呈增加趋势,ESV由2000年的40217.33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41135.10亿元,其中,草地的ESV值最大,未利用地的ESV最小。②黄河流域各地级市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现“南高北低、中游高上下游低”的空间分布特征,2000—2020年各地级市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较稳定,整体格局没有发生显著变化。各阶段ESV变化率的高值区与低值区空间集聚程度明显,聚集区主要集中在北部和东部。③2000—2020年黄河流域GDP的增加率远高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增加率,生态和经济整体处于低度协调和低度冲突水平。【结论】2000—2020年间,黄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虽呈增长趋势,但增速低于GDP,生态与经济协调度较低,未来需要加强优化生态安全格局,确保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土地利用 热点分析 生态经济协调模型 国土空间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旅游者使用生态系统文化服务过程研究——以武夷山国家公园为例
11
作者 谢冶凤 纪凤仪 +1 位作者 钟林生 吴必虎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25-538,共14页
已有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研究缺少对使用者视角和使用过程的分析。基于现有文化服务研究成果,以旅游者这类重要的文化服务使用群体为研究对象,以武夷山国家公园为案例地,从旅游者主体视角出发,对其生成的网络游记文本进行质性分析,使用框... 已有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研究缺少对使用者视角和使用过程的分析。基于现有文化服务研究成果,以旅游者这类重要的文化服务使用群体为研究对象,以武夷山国家公园为案例地,从旅游者主体视角出发,对其生成的网络游记文本进行质性分析,使用框架法构建理论框架以剖析旅游者使用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的过程。研究发现,可从使用客体、具身感知、意义生成三个阶段来理解旅游者使用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的过程。在旅游者使用文化服务的过程中,自然和生态系统作为使用客体,可分为地质地貌、生物生态、天气气象、人化自然、人文人工、复合对象,共6种类型;具身感知来自于旅游者视觉、体感、听觉等多方面的感官感知;意义生成,即旅游者在使用文化服务过程中的具身体验、联想精神、信息流动、负面情感,且这些意义影响着使用客体功能的发挥。研究发现有助于提升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的实现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文化服务 使用过程 旅游者 框架法 武夷山国家公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生空间”视角下贵溪市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效应
12
作者 甘晓辉 汤江龙 朱健计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25年第1期19-26,共8页
本文基于贵溪市2010-2018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为基础,在“三生空间”视角下,使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表达了贵溪市土地利用转型过程,并通过生态系统服务贡献值从正负两方面量化土地类型转变造成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效应。结果表明,2010-2018... 本文基于贵溪市2010-2018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为基础,在“三生空间”视角下,使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表达了贵溪市土地利用转型过程,并通过生态系统服务贡献值从正负两方面量化土地类型转变造成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效应。结果表明,2010-2018年,贵溪市生态用地面积减少,生产和生活用地不断增加,其中林地生态用地减少最多,共计2 330.73 hm^(2),农业生产用地增加最多,面积为1 183.35 hm^(2)。贵溪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存在明显差异,整体上是“南北高,中部低”的空间分布。2010-2018年,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层面,贵溪市呈下降趋势。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生活用地和生产用地正在侵占大量生态用地,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产生负效应影响。对生态系统服务有正效应影响的主要土地利用转换类型是农业生产用地向各种生态用地的转换,“退耕还林还草”的实施是主要原因。贵溪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从2014年开始下降幅度得到缓解,但总体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负效应大于正效应。分析2010-2018年贵溪市土地利用转型及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效应对贵溪市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转型 三生空间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贵溪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公园绿地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供需匹配评价与耦合协调
13
作者 于洋 杨仙 +2 位作者 李想 钱丽源 周斯翔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0-99,共10页
【目的】探析城市公园绿地生态系统文化服务(cultural ecosystem services,CES)的空间布局特征、供需匹配关系及优化策略,有助于提升公园绿地服务效能,优化公园绿地布局。【方法】以成都市主城区公园绿地为研究对象,构建包含供给潜力、... 【目的】探析城市公园绿地生态系统文化服务(cultural ecosystem services,CES)的空间布局特征、供需匹配关系及优化策略,有助于提升公园绿地服务效能,优化公园绿地布局。【方法】以成都市主城区公园绿地为研究对象,构建包含供给潜力、供给机会、社会需求和物质需求4个维度的供需评价指标体系,结合耦合协调度分析,探究城市公园绿地CES供给水平、需求水平、供需匹配类型及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1)CES供给水平呈现南高北低的组团式分布特征,需求水平则呈团状聚集的分布格局;2)CES供需匹配类型以高供给—高需求和低供给—低需求为主,而高供给—低需求和低供给—高需求类型占比较低,这表明CES在供需关系上表现出相对匹配的特征,但有较多供给缺口;3)CES供需耦合协调度整体欠佳,协调度最高的区域仅处于勉强协调等级。【结论】提出成都市主城区公园绿地CES供需的分类优化策略,供需高效区应提升绿地连续性,辐射周边低供给区域;供需过渡区应适度增加供给总量,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供需潜力区应提高供给溢出效应,增设公交服务设施。为提升研究区域内公园绿地CES效能、提高城市公园绿地规划与管理水平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地系统 公园绿地 生态系统文化服务 文化服务效能 公园城市 成都市主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都市圈土地利用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多情景预测
14
作者 张博文 唐相龙 +1 位作者 崔婕心 蔡乐山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2-85,共14页
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是造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改变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土地利用情景模拟被广泛应用于城市发展和生态系统服务等领域,但所使用的方法模型不能很好地用于剖析两者间的深层次关系。本研究采用当量因子法对西安都市圈生态系... 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是造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改变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土地利用情景模拟被广泛应用于城市发展和生态系统服务等领域,但所使用的方法模型不能很好地用于剖析两者间的深层次关系。本研究采用当量因子法对西安都市圈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计算并基于土地利用数据、相关社会经济数据采用PLUS模型对自然发展、生态保护和旅游发展3种情景下西安都市圈2030和2040年土地利用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模拟,从而探究西安都市圈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内在关系。结果表明:2000—2020年间西安都市圈耕地面积持续减少,由2000年的15 839.86 km^(2)减少到2020年的14 611.90 km^(2),减少1 227.69 km^(2),而在这期间建设用地则由2000年2 245.06 km^(2)增长到2020年的3 397.34 km^(2),共增长1 152.28 km^(2)。3种情景下2030和2040年各类用地结构差异明显。自然发展情景下,2030和2040年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相较于2020年迅速扩张为3 736和4 052 km^(2),耕地和草地面积持续缩减;2030和2040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较2020年下降较大,分别为799.59和809.84亿元。生态保护情景下,建设用地面积增长趋势减缓,2030和2040年分别为3 511和3 604 km^(2),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3种情景中最高,分别为817.51和819.58亿元。旅游发展情景下,耕地面积侵占得到有效控制,2030和2040年比自然发展情景分别增长147和272 km^(2),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别为815.67和810.05亿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US模型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多情景模拟 西安都市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旅游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演变——以桂林市为例
15
作者 谭莹莹 蒋瑜 周绍齐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3-149,共17页
评估典型功能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演变对未来城市保护和环境管理的政策制定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广西桂林市六城区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20年5期的土地利用数据,运用当量修正法、格网分析法来分析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 评估典型功能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演变对未来城市保护和环境管理的政策制定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广西桂林市六城区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20年5期的土地利用数据,运用当量修正法、格网分析法来分析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s values,ESV)的时空变化。基于桂林市ESV当量因子表,应用生态价值转移的断裂点模型和场强模型,获得桂林市六城区的ESV转移量,并对ESV空间转移网络进行可视化。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桂林市六城区ESV总量呈现下降趋势,从286694.27万元下降为283618.51万元。研究期内桂林市六城区各单项ESV均呈现随时间发展减少的趋势,其中调节服务的ESV变化最大,表明旅游开发伴随的城市扩张及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对ESV产生负面影响。2)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中,气候调节、水文调节占比最大。二级ESV从大到小依次为:气候调节、水文调节、土壤保持、维持养分循环、气体调节、生物多样性、净化环境、美学景观、食物生产、原料生产、水资源供给。气候调节占比大,主要由于桂林市林地面积广阔,林地对气候调节起着重要作用。气候调节、水文调节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关键组成部分,两者密不可分,它们对于维护气候稳定、保障水资源供给和减轻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3)在1 km×1 km格网尺度下,桂林市ESV空间分布存在明显差异。2000-2020年,桂林市ESV高值区面积随时间推进不断减少,低值区主要分布于象山区北部、秀峰区西部、七星区东部和叠彩区西南部。较高值区面积的增加,以临桂区增加趋势最为明显,这可能与城市开发建设有关。其中临桂区的ESV较高值区不断增加可能与临桂“撤县设区”有关。4)研究区内各城区向外转移的ESV从大到小依次为:临桂区、雁山区、叠彩区、秀峰区、象山区、七星区。水文调节是转移量最大的服务功能类型,占研究区ESV总转移量的18.78%。ESV值高的区域向外转移的ESV也多。本研究对广西桂林市六城区的ESV状况进行20年范围探索,揭示各城区间ESV的空间转移关系,并对广西桂林市六城区ESV的时空演变有了一定了解,为未来城市生态保护以及区域环境管理、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时空演变 空间转移 断裂点模型 场强模型 桂林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陕西黄土高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动态及多情景模拟
16
作者 焦艳菲 白蕾 张少赓 《环境污染与防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9-66,共8页
基于陕西黄土高原1980—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采用斑块生成土地利用模拟(PLUS)模型和当量因子法,对陕西黄土高原2030年5种情景下的土地利用格局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PLUS模型和修正后的价值系数在陕西黄土... 基于陕西黄土高原1980—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采用斑块生成土地利用模拟(PLUS)模型和当量因子法,对陕西黄土高原2030年5种情景下的土地利用格局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PLUS模型和修正后的价值系数在陕西黄土高原土地利用模拟和ESV计算中具有良好的适用性。2)陕西黄土高原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草地和林地为主,面积之和占比在91%以上;研究期内耕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减少,林地、草地、水体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3)5种情景下的耕地、林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均增加,草地和水体面积均减少;建设用地面积在经济发展情景下增加,而在其他情景下有所减少。4)陕西黄土高原ESV在1980—2020年持续增加,2030年ESV在经济发展情景下最低,在生态保护情景下最高。研究结果增强了对未来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效应的认识,可为区域土地利用优化提供前瞻性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多情景模拟 PLUS模型 陕西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拉市海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析
17
作者 赵仁芬 黄念 +3 位作者 张志岩 邓忠坚 向建英 王逸之 《林业调查规划》 2025年第2期83-91,共9页
基于2010年、2015年和2022年3期Landsat遥感解译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转移矩阵、土地利用程度指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变化率等指标,从长时间序列角度系统分析拉市海流域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10—... 基于2010年、2015年和2022年3期Landsat遥感解译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转移矩阵、土地利用程度指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变化率等指标,从长时间序列角度系统分析拉市海流域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10—2022年拉市海流域建设用地和湿地面积持续增加,农田面积持续减少,森林和草地面积呈“先减后增”趋势;在研究时段各土地利用类型呈现多动态转移,其中建设用地转入最多,主要由森林和农田转入,农田转出最多,主要转化为湿地、草地和建设用地;2010—2022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先减后增”趋势,2010—2015年减少了2.71×10^(6)元,2015—2022年增加了5.60×10^(6)元;水文调节和气候调节单项生态服务价值贡献最大,水资源供给和维持养分循环贡献最小,湿地和森林是贡献的主要因子。在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实施下,拉市海流域的土地利用结构逐渐趋于稳定,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整体呈增加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动态度 土地利用程度指数 拉市海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的鄱阳湖流域碳排放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耦合关系分析
18
作者 付帅 徐炳先 +2 位作者 彭雨欣 汪鸿波 李秀香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21-331,342,共12页
[目的]量化和分析鄱阳湖流域碳排放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时空演变特征,探索二者间的时空耦合关系,为促进区域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和生态经济的稳步发展提供参考。[方法]以鄱阳湖流域2000—2020年5期遥感影像数据所得到的土地利用数据为... [目的]量化和分析鄱阳湖流域碳排放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时空演变特征,探索二者间的时空耦合关系,为促进区域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和生态经济的稳步发展提供参考。[方法]以鄱阳湖流域2000—2020年5期遥感影像数据所得到的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综合运用IPCC碳排放系数法、ESV当量因子法、Pearson相关系数以及空间自相关等方法,探索土地利用变化下鄱阳湖流域碳排放与ESV时空耦合关系。[结果](1)2000—2020年鄱阳湖流域土地利用发生了较大转变,其中耕地的转入和转出量均最多,总量相对稳定;林地明显减少,建设用地大幅增加,分别为1282.29 km^(2),1697.04 km^(2)。(2)流域整体属于碳源,净碳排放显著增加,年平均增长17.70%,建设用地起主导作用;碳排放强度低值区分布广泛且占主导地位,高值区主要集中在区域西南部,与城镇分布位置吻合。(3)总ESV缓慢降低,从1800.41亿元减少到1705.73亿元;ESV强度呈现出湖区高、周围低的分布特征。(4)碳排放强度与ESV强度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性,局部集聚现象显著,高低聚集区逐渐增多。[结论]重点修复和保护林草地与水域,严格控制城镇的迅速扩张能够有效促进鄱阳湖流域实现绿色低碳发展以及生态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碳排放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时空演变 空间自相关 鄱阳湖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价值共创的政府数据开放服务生态系统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黄平平 石乐怡 +1 位作者 赖彤 刘海兵 《图书馆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3-43,共11页
服务生态系统是当前价值共创研究的重要领域,针对当前政府数据开放面临的数据利用率低、数据价值挖掘浅层等困境,引入服务生态系统理论,旨在探索一种协调可持续的政府数据开放价值共创方式。本文在把握政府数据开放服务生态系统内涵的... 服务生态系统是当前价值共创研究的重要领域,针对当前政府数据开放面临的数据利用率低、数据价值挖掘浅层等困境,引入服务生态系统理论,旨在探索一种协调可持续的政府数据开放价值共创方式。本文在把握政府数据开放服务生态系统内涵的基础上,梳理政府数据开放服务生态系统的参与主体、客体资源、外部环境等关键要素,构建以促进价值共创为核心目标的政府数据开放服务生态系统。为确保此生态系统模型的理论前瞻性与实践可行性,以上海开放数据应用创新大赛为例,从微观、中观、宏观3个层面总结价值共创模式,并提出政府数据开放服务生态系统价值共创的实现机制。以期通过各方协作,实现资源整合与价值共创,为政府数据开放价值释放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府数据开放 服务生态系统 价值共创 多元主体 上海开放数据应用创新大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的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研究进展
20
作者 王露凝 吕一河 王文玲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81-294,共14页
生态系统文化服务(CES)作为生态系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连接人类、社会文化与自然,尤其是与特定区域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的纽带作用,对保护生态环境和增进人类福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使用CiteSpace软件,对Web of Science网... 生态系统文化服务(CES)作为生态系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连接人类、社会文化与自然,尤其是与特定区域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的纽带作用,对保护生态环境和增进人类福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使用CiteSpace软件,对Web of Science网站2010—2023年369条文献数据进行主题词网络、高频和中心主题词、主题词聚类等分析,归纳了主要的CES研究类别及其主要开展的视角。结果表明,2010—2023年CES研究获得快速发展,研究对象主要为(1)位于城市内部、具有较高进入性、重视个体身心情感体验的城市公园绿地,(2)提供游憩娱乐价值、美学价值、部分精神/宗教价值的旅游地,(3)关注土地利用、景观管理和人地关系等领域的保护地;整体呈现由货币化方法向非货币化方法转向,由微观尺度向宏观微观相结合转向,由关注价值评估向关注人类感知体验转向,由单一视角研究向多学科多视角研究转向等特点。未来研究需加强多学科交叉,尤其是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交叉研究,重视人地关系与CES的相互影响,探索CES价值实现的多元机制和模式,助力人、自然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文化服务(CES) 知识图谱 信息可视化 文献计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