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海岸带生态功能评估的陆海连通生态廊道识别与优化研究
1
作者 殷飞笺 陈华香 +2 位作者 黄发明 陈秋明 杨素珍 《应用海洋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4-98,共15页
海岸带是陆海连接的重要区域,通常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最为突出,识别和优化陆海连通生态廊道,能够有效地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连通性和完整性,对陆海生态流通、区域生态网络构建、开展关键生态节点保护修复也尤为重要。本研究基于“生态源... 海岸带是陆海连接的重要区域,通常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最为突出,识别和优化陆海连通生态廊道,能够有效地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连通性和完整性,对陆海生态流通、区域生态网络构建、开展关键生态节点保护修复也尤为重要。本研究基于“生态源地识别-阻力面构建-生态廊道提取-夹点、障碍点影响因素分析”的框架,以罗源湾海岸带为研究区,在海岸带生态功能评估基础上,结合Linkage Mapper模型和电路理论识别陆海连通区域生态廊道,并提取生态夹点、障碍点以及关键生态节点,分析节点区影响因素,提出廊道优化的建议。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共分布25条生态廊道,潜在14处生态夹点和生态障碍点,6处陆海连通关键节点;②生态廊道多分布于生态源地斑块连接处,生态夹点和障碍点多分布于廊道中生态阻力值较高的区域;③人类活动主导的驱动因子对关键生态节点的影响更多,自然因素为主的因子也有一定程度影响,但两者间的交互作用并不显著;④以“点-线-面”结合的廊道优化策略能够较好地实现海岸带陆海连接区域蓝绿生态网络格局构建。整体上,研究能够促进罗源湾海岸带生态源地斑块的连通性和完整性,保障陆海生态流通,提升海岸带区域生物多样性,维持海岸带生态系统健康和稳定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带生态廊道 生态功能评估 生态障碍 Linkage Mapper 陆海连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鸟友好视角下的东莞市生态廊道与关键节点识别 被引量:3
2
作者 崔健明 徐瑾 +2 位作者 刘玮 查飞云 陈佳炜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29-237,共9页
[目的]揭示目前广东省东莞市水鸟生态廊道的空间分布格局,为该区域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东莞市的关键物种水鸟为出发点,基于东莞市水域数据与阻力面构成数据,运用最小积累阻力模型算法、中性度原理、电流理论等方法开展研究。... [目的]揭示目前广东省东莞市水鸟生态廊道的空间分布格局,为该区域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东莞市的关键物种水鸟为出发点,基于东莞市水域数据与阻力面构成数据,运用最小积累阻力模型算法、中性度原理、电流理论等方法开展研究。[结果]在东莞市域范围内构建生态廊道共26条,总长度为259.91 km。其中重要、较为重要、一般重要的生态廊道各6条、15条和5条。重要生态廊道与一般生态廊道以集中分布的情况出现,而较重要生态廊道呈现散布状态。所获取的关键障碍点空间位置特征多为人为干扰程度严重的区域。[结论]在生态廊道空间布局方面,主要应以优化城市本底条件为基础,维持整个城市生态空间平衡;在廊道连通性提升角度,应以充分发挥廊道自生的生态功能为导向,保证整体廊道网络空间的连续性;在障碍点修复角度,应降低人类活动的强度干扰,减轻水鸟途经该廊道的阻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廊道 生态障碍点 关键物种 最小积累阻力模型 广东省东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粤港澳地区陆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区域识别 被引量:34
3
作者 王秀明 赵鹏 +2 位作者 龙颖贤 宋巍巍 刘谞承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50-461,共12页
区域和景观尺度的生态保护修复应以保障生态安全、促进生态过程实现为目标。将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生态连通性修复方法引入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识别领域,以粤港澳大湾区外延范围--粤港澳地区为研究区,基于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和敏感性评价、... 区域和景观尺度的生态保护修复应以保障生态安全、促进生态过程实现为目标。将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生态连通性修复方法引入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识别领域,以粤港澳大湾区外延范围--粤港澳地区为研究区,基于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和敏感性评价、最小阻力模型、电路理论模型,识别了生态源地、生态廊道及障碍点、生态夹点、生态敏感区,提供了一种中尺度的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区域识别研究案例。结果表示:(1)研究区生态源地总面积5.27万km^(2),潜在生态廊道138条,共同构成了环绕粤港澳大湾区的环形生态屏障,但局部区域仍存在一定的保护空缺。(2)研究区生态障碍点、生态夹点面积分别为442.7、9.1 km^(2),对其进行针对性修复可显著改善生态连通性。(3)研究区生态敏感区共4302.48 km^(2),青云山、九连山、起微山等重要生态源地内存在部分生态退化区域,对其进行修复可防范生态风险、提升生态功能。未来应通过空间规划途径对重要源地和生态廊道加强保护监管,对生态节点、生态敏感区、生态退化区进行分区分类修复。研究结果可为未来粤港澳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修复 生态廊道 生态障碍点 生态 粤港澳大湾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服务重要性-生态敏感性-生物多样性”的内蒙古生态网络识别及优化 被引量:1
4
作者 刘鑫 王利群 +4 位作者 李昊然 李永红 乔文光 李丽娟 王晨旭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07-1216,共10页
识别生态空间质量,构建区域保护网络对于优化生境布局、提高生态环境承载力以及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以内蒙古为例,研究构建“服务重要性-生态敏感性-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网络识别框架,基于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与生态敏感性... 识别生态空间质量,构建区域保护网络对于优化生境布局、提高生态环境承载力以及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以内蒙古为例,研究构建“服务重要性-生态敏感性-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网络识别框架,基于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与生态敏感性评价识别生态源地。在此基础上,耦合现有自然保护地体系,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识别重要生态廊道,构建内蒙古保护网络。通过分析生态廊道与基础设施的空间叠置关系,提取待优化的生态踏脚石与生态障碍点。结果表明:(1)内蒙古Ⅰ级生态源地面积3.80×10^(4)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21%,与生态保护红线重合度较高。(2)在自然保护地和Ⅰ级生态源地的基础上,识别潜在生态廊道共84条,总长度约为15910 km,结合生态源地、潜在廊道和鸟类迁徙廊道构建内蒙古保护网络。(3)识别5条鸟类迁徙廊道、10处踏脚石优质生境建设点和81处生态障碍修复点。研究结果为内蒙古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中物种迁移和能量流动网络的管理建设提供数据支持和位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小累计阻力模型 生态网络 生态踏脚石 生态障碍点 内蒙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宁德市山-海资源本底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研究
5
作者 彭头平 《福建建筑》 2024年第6期1-6,共6页
文章基于福建省宁德市特色的山-海生态本底,从生物多样性保护、水资源安全、城市安全韧性等方面着手,依据“识别生态源地→构建阻力面→提取生态廊道→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的研究思路,通过GIS叠加分析评价,识别出90余处重要生态源地,面积... 文章基于福建省宁德市特色的山-海生态本底,从生物多样性保护、水资源安全、城市安全韧性等方面着手,依据“识别生态源地→构建阻力面→提取生态廊道→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的研究思路,通过GIS叠加分析评价,识别出90余处重要生态源地,面积5328.6 km^(2),占宁德市域国土面积的24.6%;利用水系安全法、最小累积阻力方法,提取了18条生态廊道,构建了宁德市山-海生态安全格局。此外,划分出25余处生态障碍点,为下一步生态修复工作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源地 生态廊道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障碍点 宁德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视角下的南昌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关键区域识别 被引量:2
6
作者 张鑫 任云英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05-112,共8页
为了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关键区域进行识别,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进行保护修复,文章以南昌市为研究对象,基于生态敏感性分析,采用InVEST模型、ArcMap中的Linkage Mapper模块构建了南昌市基础生态安全格局,并通过电流理论对南昌市国土... 为了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关键区域进行识别,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进行保护修复,文章以南昌市为研究对象,基于生态敏感性分析,采用InVEST模型、ArcMap中的Linkage Mapper模块构建了南昌市基础生态安全格局,并通过电流理论对南昌市国土空间的生态修复关键区域——生态“夹点”及生态障碍点进行识别。结果表明:(1)南昌市共有生态源地42块,共计1697km^(2),主要由河流水系和森林公园组成,生态廊道98条,共计568km,呈现“建成区少而长,周边区域生态廊道多而短”的分布特征;(2)南昌市共有生态“夹点”14处,共计24.36km,生态障碍点12处,共计32.77km;(3)综合生态“夹点”、生态障碍点分布及其用地类型,针对性地提出了各类型生态修复及保护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 生态修复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障碍点 生态“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宜昌市生态安全网络要素时空动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5
7
作者 李彤 贾宝全 +2 位作者 刘文瑞 张秋梦 姜莎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5期6154-6169,共16页
生态安全网络是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完整性与功能多样性的重要框架,连接其中的生态要素对协调城市建设与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具有导向性意义。以三峡大坝所在地宜昌市为研究对象,基于“源地识别-阻力面构建-廊道提取-节点分析”的网络范... 生态安全网络是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完整性与功能多样性的重要框架,连接其中的生态要素对协调城市建设与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具有导向性意义。以三峡大坝所在地宜昌市为研究对象,基于“源地识别-阻力面构建-廊道提取-节点分析”的网络范式,对2000—2020年不同生态安全网络要素的时空动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基于核心区筛选、生境质量热点提取、景观连通性判断以及自然保护地检验等步骤综合识别的宜昌市生态源地在三个时期分别为43.41、49.03万hm~2和47.76万hm~2,集中分布在三峡库区水土保持区;生态廊道数量、里程及覆盖面积逐渐减少,其中廊道数量与里程集中在平原浅丘生态建设区,而廊道覆盖面积聚集在三峡库区水土保持区,生态夹点数量与面积先增后减,均集中在三峡库区水土保持区,生态障碍点集中在三峡库区水土保持区和平原浅丘生态建设区;(2)生态阻力结构自西向东逐渐增加,不同时期阻力值分别为38.90、42.19和40.66,平原浅丘生态建设区内生态阻力强度显著高于其他分区;(3)以降水量为代表的气候要素对生态源地空间分布驱动效果最为显著,土壤类型影响最为薄弱,不同影响因子之间以降水与其它因素的交互作用更加强烈。围绕宜昌市生态安全网络要素的时空异质性及其影响机制所展开的系统性论述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地区生态安全现状的发展趋向与潜在挑战,为以三峡屏障构筑工程为代表的生态安全建设与管理工作提供了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网络 生态源地 生态廊道 生态 生态障碍点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关键区域识别——以贺州市为例 被引量:83
8
作者 付凤杰 刘珍环 刘海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3406-3414,共9页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重要举措。科学识别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关键区域,合理布局全域生态修复空间是当前国土空间规划面临的难点之一。以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为例,从生态保护重要性、景观连通性、生态功能重要区域和...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重要举措。科学识别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关键区域,合理布局全域生态修复空间是当前国土空间规划面临的难点之一。以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为例,从生态保护重要性、景观连通性、生态功能重要区域和自然保护区四个方面识别生态源地,运用电路理论提取生态廊道,构建生态安全格局。通过电流密度诊断生态廊道中的生态"夹点"和生态障碍点,判定生态廊道宽度,识别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关键区域,制定生态修复的空间布局策略。研究结果表明:(1)市域生态源地面积3656.89 km^(2),呈"东西重,中部轻"的空间分布特征;生态廊道总长度639.50 km,以中部分布为主,关键生态廊道133.96 km。(2)市域生态"夹点"共16处,面积124.24 km^(2),主要分布在钟山县,亟待保护修复的生态"夹点"8处,面积45.02 km^(2),零散分布于市域;生态障碍点共32处,面积426.56 km^(2),主要分布在市域东部和南部,需优先保护修复的生态障碍点6处,面积166.05 km^(2),集中在平桂区。通过综合分析国土生态修复关键区域土地利用现状和空间分布特征,制定了分级分类的生态修复措施,以期进一步优化生态安全格局,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区域识别和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夹 生态障碍点 贺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评价与电路理论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及关键区域识别——以安徽省为例 被引量:4
9
作者 汪沁 於冉 +2 位作者 储昭君 吴雨桐 魏靖阳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09-216,226,共9页
[目的]构建安徽省生态安全格局,识别生态修复关键区域,以期筑牢城市发展的生态基底,为该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InVEST模型及MCR模型从生态系统供给侧与内部响应侧展开评价识别生态源地,利用夜间灯光数据修正阻力面... [目的]构建安徽省生态安全格局,识别生态修复关键区域,以期筑牢城市发展的生态基底,为该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InVEST模型及MCR模型从生态系统供给侧与内部响应侧展开评价识别生态源地,利用夜间灯光数据修正阻力面,基于电路理论构建安徽省生态安全格局,识别生态夹点与生态障碍点,根据空间分异与地类特征提出差异化修复维育措施。[结果](1)安徽省共计53块生态源地斑块,面积合计4.22×10^(4) km^(2),占安徽省总面积的30.50%,其中南部源地集中成片生态价值高,北部较为分散生态价值低。(2)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生态廊道共有95条,基于景观连通性分析,筛选出68条关键廊道,26条重要廊道及1条一般廊道。(3)共识别生态夹点119处,面积达412.45 km^(2),生态障碍点46处,面积达423.20 km^(2)。(4)生态夹点及零星障碍点以自然维育为主,大型生态障碍点人工修复及自然恢复两措并举。[结论]借助生态评价以及电路理论开展构建的生态安全格局更符合物种运动的真实规律,可有效识别生态修复关键区域及其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评价 电路理论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 生态障碍点 安徽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流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广州北部生态屏障区关键区域识别与修复策略 被引量:2
10
作者 童潇 林蔚 李晖 《园林》 2023年第3期84-92,共9页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对维护典型区域生态安全与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以广州北部生态屏障区为研究区,通过分析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识别生态源地,运用电路理论提取生态廊道构建流...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对维护典型区域生态安全与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以广州北部生态屏障区为研究区,通过分析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识别生态源地,运用电路理论提取生态廊道构建流域生态安全格局,并通过电流密度判断生态“夹点”和生态障碍点,以确定生态修复关键区域。结果表明:(1)共识别出54处生态源地1973 km^(2),呈现“东北部多,西南部少”的特点,94条生态廊道,共379.43 km,其中关键生态廊道25条。(2)识别待修复关键区域包括16处生态“夹点”、9处主要生态障碍点、34处次要生态障碍点和55处生态断裂点,主要位于流域下游的城市建设区域和相邻源地之间。根据各关键区域的空间分布关系和土地利用现状提出核心保护类、诊断提升类、重点修复类、调整重塑类和源地贯通区5种修复类型并提出相应策略,为流域型生态屏障区生态保护修复实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修复 流域 生态“夹 生态障碍点 关键区域 电路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路理论的扬子鳄保护区块间生态廊道和节点识别研究
11
作者 吴楠 王甜 +3 位作者 程鹏 陈凝 张浏 宋婷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28-1238,共11页
野外适宜栖息地的丧失和破碎化是扬子鳄保护面临的最大挑战,构建并维护好栖息地间的生态廊道是重要的保护对策。基于电路理论,利用Linkage Mapper工具和Circuitscape程序,以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8个区块作为生态源地,选取6个扬... 野外适宜栖息地的丧失和破碎化是扬子鳄保护面临的最大挑战,构建并维护好栖息地间的生态廊道是重要的保护对策。基于电路理论,利用Linkage Mapper工具和Circuitscape程序,以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8个区块作为生态源地,选取6个扬子鳄生境适宜性要素来构建综合阻力面,模拟区块间的生态廊道,识别生态“夹点”和“障碍点”,针对性提出保护和修复策略以优化保护区块间的生态连通性。研究结果如下:(1)识别生态廊道共14条,呈“东长西短”状态。关键生态廊道7条,有效连通了研究区西南部的长乐、中桥、双坑和红星片区;(2)识别生态夹点12处,面积82.35 km^(2)。提出了自然保护为主,辅以扬子鳄适宜生境营造的保护策略,同时要关注部分夹点受人类活动干扰的风险;(3)识别生态障碍点19处,面积92.49 km^(2)。主要位于交通干线、城镇用地或周围辐射区域。提出了设置动物迁徙通道、推广生态农业、优化居民点布局、化解人鳄矛盾等修复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路理论 扬子鳄 生态廊道 生态 生态障碍点 保护修复策略
原文传递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优先区确定——以河北省遵化市为例 被引量:22
12
作者 袁媛 白中科 +3 位作者 师学义 赵雪娇 张嘉楠 杨博宇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50-759,共10页
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准确识别优先修复地域,是有序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基本前提。本文以河北省遵化市为例,通过斑块连通性、生境质量分析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测算确定生态源地。利用电路理论判别生态... 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准确识别优先修复地域,是有序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基本前提。本文以河北省遵化市为例,通过斑块连通性、生境质量分析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测算确定生态源地。利用电路理论判别生态廊道,构建市域生态安全格局,识别生态“夹点”、生态障碍点、生态断裂点等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的优先区。结果表明:遵化市生态源地面积为113.16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7.5%,以林地和草地为主,集中分布在市域南部;生态廊道共计56条,总面积208.85 km^(2)。共识别16处生态“夹点”、26处障碍点、76处断裂点,区域生境连通性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基于已构建的生态安全格局,将遵化市分为生态保育区、生态改善区和生态提升区,提出不同分区下生态保护修复策略,以期为生态系统整体保护修复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电路理论 生态“夹 生态障碍点 生态断裂
原文传递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关键区域诊断与识别——以烟台市为例 被引量:177
13
作者 方莹 王静 +1 位作者 黄隆杨 翟天林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90-203,共14页
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生态保护修复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当前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研究缺乏从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结构连通性角度对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关键区域进行诊断和识别。烟台市作为我国典型滨海城市,湿地退化,生境类型单... 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生态保护修复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当前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研究缺乏从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结构连通性角度对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关键区域进行诊断和识别。烟台市作为我国典型滨海城市,湿地退化,生境类型单一造成景观稳定性差,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刻不容缓。为全面识别烟台市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关键区域,利用生境质量模型、生境风险评估模型、粒度反推法、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和电路理论,通过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诊断生态"夹点"、生态障碍点、生态断裂点等,识别和确定研究区域的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关键区域。研究发现:(1)烟台市生态源地共计668.85 km^2,主要为林地、水域,源间廊道共计1548.36 km,呈现"两横两纵"的空间特征;(2)基于生态安全格局识别烟台生态保护修复关键区域,包括13处生态"夹点"区域、8处生态障碍点区域、39处生态断裂点区域、破碎生态空间1308.66 km^2;(3)结合各类生态保护修复关键区域的空间分布特征、土地利用现状,分别提出修复提升方向。研究可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关键区域识别、生态系统整体修复提升提供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 关键区域识别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夹 生态障碍点 生态断裂
原文传递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上海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关键区域识别与修复策略 被引量:44
14
作者 闫玉玉 孙彦伟 刘敏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3369-3378,共10页
新时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被赋予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提升区域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提供优质生态产品的重任。从生态安全角度准确判定国土空间待修复关键区域,是其首要事项,也是科学开展生态修复的关键和难题。本研究基于主流生态安全格... 新时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被赋予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提升区域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提供优质生态产品的重任。从生态安全角度准确判定国土空间待修复关键区域,是其首要事项,也是科学开展生态修复的关键和难题。本研究基于主流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理论和方法,以上海市为研究区域,集成运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方法和InVEST模型识别生态源地,利用电路理论提取生态廊道、生态“夹点”和障碍点,综合判定待修复关键区域,并提出针对性修复策略。结果表明:上海市生态源地主要分布在长江入海口、崇明岛、杭州湾沿岸及淀山湖区域,约占研究区面积的17.9%;源间关键廊道共计103条;待修复关键区域包括12处生态“夹点”和54处生态障碍点,主要分布在生态源地与生态廊道接壤处以及生态廊道与生态廊道的交点或拐点处;根据待修复关键区域典型问题及其土地利用状况,提出生态景观重塑、重要廊道贯通和生态岸线保护修复3类修复策略分区及其可能的工程措施建议。本研究结果可为上海市编制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以及全国其他地区构建相近尺度生态安全格局、开展系统性生态修复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夹 生态障碍点 上海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