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5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爱己”如何为“仁爱”奠基——对生活儒学正向奠基的思考
1
作者 路永照 梁富超 《江淮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7-55,共9页
生活儒学在继承传统儒家“仁爱”之形而下、形而上层级思想时,创新性地对“仁爱”作了逆向奠基工作,发掘了其深层涵义:本源之仁。从本源之仁到形下之仁之间是“空无”的,由于“仁爱”缺乏实在的根据,使得“仁爱”存在难以说明其自身在... 生活儒学在继承传统儒家“仁爱”之形而下、形而上层级思想时,创新性地对“仁爱”作了逆向奠基工作,发掘了其深层涵义:本源之仁。从本源之仁到形下之仁之间是“空无”的,由于“仁爱”缺乏实在的根据,使得“仁爱”存在难以说明其自身在一系列“情”当中首要地位的困难。如果把与“仁爱”“对立”又息息相关的“爱己”引入生活儒学体系,说明生活儒学中“仁爱”之具体生成路径从而为“仁爱”正向奠基,或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在思维意识领域,“仁爱”本质上是“爱己”的问题。“爱己”不仅在形而下层级对“仁爱”起正向奠基作用,同时还可通过“感通”确认形而上的“仁体”存在以肯定“仁爱”之首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儒学 爱己 仁爱 儒学奠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活即教育”:生活儒学的教育现象学——儒家教育哲学的当代转化问题
2
作者 黄玉顺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3-163,共11页
教育现象学是对教育的现象学反思。依据生活儒学的生活现象学,“生活即教育”。“生活”意指前主体性的“存在”,以回答“存在者何以可能”的问题。不仅教育活动是一种生活样态,而且从“成人”的教育宗旨来看,作为存在的生活就是教育。... 教育现象学是对教育的现象学反思。依据生活儒学的生活现象学,“生活即教育”。“生活”意指前主体性的“存在”,以回答“存在者何以可能”的问题。不仅教育活动是一种生活样态,而且从“成人”的教育宗旨来看,作为存在的生活就是教育。所谓“成人”,即“主体性何以可能”的问题。按照“生活的本源结构”——“在生活并且去生活”,首先是生活给出了主体,然后是主体选择自己的生活。因此,不论施教者还是受教者,都是“在生活”中生成的教育主体,他们都在“去生活”中发挥其教育主体性。但“在生活”的教育现象乃是“他者教育”,包括受教者方面的受他者的教育和施教者方面的对他者的教育。而“去生活”的教育现象本质上是“自我教育”,这是主体自由意志的选择,意味着“教育自由”;而这种意志自由的实现,则指向“教育权”。教育权的本质是“自我教育权”,即主体“去生活”的自由权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哲学 教育现象学 生活儒学 生活现象学 成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生活儒学的“奠基”概念
3
作者 陈劲骁 《人文天下》 2024年第3期82-87,共6页
“奠基”概念由来已久,到海德格尔时形成了双重奠基观,但仍未能完全进入本源情境。黄玉顺教授所创立的生活儒学在海德格尔双重奠基观的基础上,找到了生活作为前主体性的大本大源为形而上学奠基,构建了“生活—形而上存在者—形而下存在... “奠基”概念由来已久,到海德格尔时形成了双重奠基观,但仍未能完全进入本源情境。黄玉顺教授所创立的生活儒学在海德格尔双重奠基观的基础上,找到了生活作为前主体性的大本大源为形而上学奠基,构建了“生活—形而上存在者—形而下存在者”的三层观念和双重奠基。生活儒学对“形上—形下”奠基观也有新的诠释,形而上学随生活而流变形成变易本体论,而形而下存在者由生活和变易本体奠基,在伦理学层面形成中国正义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儒学 奠基 形而上学 变易本体论 中国正义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与生活:论生活儒学的历史哲学——以黄玉顺对轴心期理论的批评为中心的探究
4
作者 崔罡 《当代儒学》 2024年第1期69-85,共17页
黄玉顺与雅思贝尔斯的对话,是理解生活儒学的重要线索。在生活儒学的形成期,黄玉顺先后提出了对轴心期理论的两个批评,一为“复古主义疑难”,一为“不透彻的存在论疑难”。在批评的基础上,他又先后提出了三个历史哲学架构,分别以“文化... 黄玉顺与雅思贝尔斯的对话,是理解生活儒学的重要线索。在生活儒学的形成期,黄玉顺先后提出了对轴心期理论的两个批评,一为“复古主义疑难”,一为“不透彻的存在论疑难”。在批评的基础上,他又先后提出了三个历史哲学架构,分别以“文化史”“儒学史”和“形而上学史”为历史架构的主体。这三个架构表明,他的思想实现了由“形而上学”到“前形而上学”再到“存在论”的两次突破,完成了通向“生活论”视域的准备。在中国正义论研究过程中,黄玉顺提出了以“社会”为主体的历史哲学架构,形成“生活论”的历史哲学。经由梳理此历程可知,在生活儒学的观念中,合而言之,历史即生活;析而言之,生活为历史之本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哲学 生活儒学 雅斯贝尔斯 黄玉顺 轴心期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间本来无儒学——评孙铁骑《生活儒学与宋明理学比较研究》
5
作者 杨虎 《宜宾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32-39,共8页
孙铁骑《生活儒学与宋明理学比较研究》一书,如作者所自道,志于"倡明孔子之道,以救世道人心"。然则世道人心需拯救者,为其有不正,故需以正而正其不正。循此逻辑发见,其首先判孔子儒宗为天道性命之学,更具体的说就是他所理解... 孙铁骑《生活儒学与宋明理学比较研究》一书,如作者所自道,志于"倡明孔子之道,以救世道人心"。然则世道人心需拯救者,为其有不正,故需以正而正其不正。循此逻辑发见,其首先判孔子儒宗为天道性命之学,更具体的说就是他所理解的《易传》"穷理尽性"之学。其有见于宋明理学以四书而非《易传》为宗,觉有悖于孔门儒宗,故而就生活儒学对宋明理学进行批判,实则方便地言说他所理解的性命之学,这其实正是宋明理学之前的形而上学;其所冀图重建的孔子儒学仍然是一种"前生活儒学"的传统形而上学。凡此种种问题的根本在于,该书没有着眼于生活本身,而是为了恢复儒学"定天下于一尊"的地位而作。这不仅有悖于生活儒学的宗旨,更是不切生活的实情:世间本来无儒学,"儒学为了生活而存在",生活本身才是一切之源。真正能够拯救世道人心、安顿人类生命的,不是天道性命之学,而是仁爱情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铁骑 生活儒学与宋明理学比较研究 黄玉顺 生活儒学 宋明理学 天道性命之学 仁爱情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学与生活:民族性与现代性问题——作为儒学复兴的一种探索的生活儒学 被引量:37
6
作者 黄玉顺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4-19,共6页
当前儒学复兴运动的缘由,乃是当代中国寻求自己的现代性诉求的民族性表达的必然结果。因此,必须既要反对自由主义西化派的无视民族性的倾向,也要反对儒家原教旨主义的无视现代性的倾向。儒学复兴的进路,在哲学上主要在于儒学与现象学的... 当前儒学复兴运动的缘由,乃是当代中国寻求自己的现代性诉求的民族性表达的必然结果。因此,必须既要反对自由主义西化派的无视民族性的倾向,也要反对儒家原教旨主义的无视现代性的倾向。儒学复兴的进路,在哲学上主要在于儒学与现象学的比较,在这种平等对话中寻求一种当代共通的思想视域。生活儒学的构想作为儒学复兴的一种尝试,就是在存在本身、亦即生活本身的大本大源上,建构儒家思想的当代形态:重建儒家形而上学、形而下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 生活 民族性 现代性 生活儒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生活儒学与海德格尔思想——答张志伟教授 被引量:35
7
作者 黄玉顺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2-49,共8页
生活儒学的“生活”观念不是海德格尔的“生存”观念,因为生活并不以“此在”为前提。生活即是存在本身,生活之外别无存在。海德格尔的此在确实是一种主体性观念。中西之间的形而上学是相通的。生活儒学致力于儒家形而上学在生活本源上... 生活儒学的“生活”观念不是海德格尔的“生存”观念,因为生活并不以“此在”为前提。生活即是存在本身,生活之外别无存在。海德格尔的此在确实是一种主体性观念。中西之间的形而上学是相通的。生活儒学致力于儒家形而上学在生活本源上的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儒学 海德格尔 此在 生存 形而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活儒学与“古今中西”问题——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博士生导师黄玉顺先生访谈 被引量:4
8
作者 黄玉顺 赵立庆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8,共6页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儒学复兴,新的儒学理论形态纷纷涌现。其中,黄玉顺教授的"生活儒学"引人瞩目。生活儒学在中西哲学比较的宏阔视野下,突破传统哲学"形上–形下"的二级框架,追溯作为存在的生活、及其情感显现,形...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儒学复兴,新的儒学理论形态纷纷涌现。其中,黄玉顺教授的"生活儒学"引人瞩目。生活儒学在中西哲学比较的宏阔视野下,突破传统哲学"形上–形下"的二级框架,追溯作为存在的生活、及其情感显现,形成"生活存在–形而上存在者–形而下存在者"的三级视域。生活儒学以作为生活情感的仁爱为本源,通过重建儒家的形上学、形下学,有效回应"中西古今"问题,特别是儒学走向现代性、以及其题中应有的建构个体主体性的时代课题。深入挖掘梳理儒学传统中的个体性资源,必将成为今后儒家哲学研究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儒学 存在 仁爱情感 现代性 个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形而上学的黎明——生活儒学视域下的“变易本体论”建构 被引量:43
9
作者 黄玉顺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6-71,149,共6页
哲学的宗旨就是从根本观念上解决生活问题,解决的方式就是由一个绝对的形而上者来给出众多相对的形而下者,从而构建一个意义世界,进而改造现实世界。因而形而上学是不可逃逸的,但是传统的形而上学及其本体论已不能解决我们当下的生活问... 哲学的宗旨就是从根本观念上解决生活问题,解决的方式就是由一个绝对的形而上者来给出众多相对的形而下者,从而构建一个意义世界,进而改造现实世界。因而形而上学是不可逃逸的,但是传统的形而上学及其本体论已不能解决我们当下的生活问题,这需要解构旧的形而上学,以建构起新的形而上学。在生活儒学的视域下,通过对《易传》的解读,围绕"本体"的观念,尝试"变易本体论"的建构,似可见新形而上学曙光初露的黎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儒学 重建形而上学 变易本体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形中“生活儒学”与儒学的重构 被引量:3
10
作者 傅永聚 郑治文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11-123,167,共13页
宋明理学呈现出"两极游走"的理论走向,宋代理学本以其形上超越性著称,至朱熹极言"理在事先",遂立理学"形上绝对"、"纯粹超越"之"极";明代以"反理学"面目出现的气学、心学... 宋明理学呈现出"两极游走"的理论走向,宋代理学本以其形上超越性著称,至朱熹极言"理在事先",遂立理学"形上绝对"、"纯粹超越"之"极";明代以"反理学"面目出现的气学、心学本意在纠此"偏执",然至罗钦顺以"万物生长收藏"为"理",王艮、李贽言百姓日用之"理",则又立"形下绝对"、"纯粹经验"之"极"。在宋明理学"游走两极"理论走向的借鉴之下,徐复观之"形而中学"秉持和发扬了"执两用中"的儒学传统,在探求现代新儒学转向之途时,或可作为展开的向度。以此路向展开的儒学,其实就是"生活儒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明理学 徐复观 形而中学 后新儒学 生活儒学 执两用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生活儒学”与“生活的儒学” 被引量:15
11
作者 黄玉顺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94-101,共8页
最近韩国成均馆大学国际学术会议的主题"生活儒教"实际上就是"生活儒学"。"生活儒学"是由中国学者提出的:大陆以黄玉顺的"生活儒学"为代表,台湾以龚鹏程的"生活的儒学"为代表。"... 最近韩国成均馆大学国际学术会议的主题"生活儒教"实际上就是"生活儒学"。"生活儒学"是由中国学者提出的:大陆以黄玉顺的"生活儒学"为代表,台湾以龚鹏程的"生活的儒学"为代表。"生活的儒学"主张将既有的儒学运用到当代生活中去,但会带来严重的问题:既有的传统儒学由形上学和形下学两个层级构成,其形下学的帝国伦理政治哲学是原教旨主义的,而其形上学的心性论人性论则是先验论的,都不适用于现代社会生活。因此,"生活儒学"主张超越传统帝国儒学的"形上→形下"架构,揭示更为本源的"生活存在"观念,在这种"大本大源"上重建儒家的形上学、形下学,从而有效地解决现代社会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儒学 生活儒学 儒学的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角色”意识:《易传》之“定位”观念与正义问题——角色伦理学与生活儒学比较 被引量:12
12
作者 黄玉顺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7-22,共6页
"角色伦理学"与"生活儒学"及其伦理层级上的"中国正义论"之间颇有相通之处,但也存在着重大差异。一个人的"角色"是由其所居之"位"规定的,因此,可以从儒家《易传》"位"或&q... "角色伦理学"与"生活儒学"及其伦理层级上的"中国正义论"之间颇有相通之处,但也存在着重大差异。一个人的"角色"是由其所居之"位"规定的,因此,可以从儒家《易传》"位"或"定位"观念来切入这个问题:1、"正位"并且"当位"指的是恪守既定的位置及其角色,这是行为正义问题,角色伦理学与生活儒学对此都有基本的确认;2、"得位"指的是获得一种新的位,即对原有之位置与角色的超越,角色伦理学与生活儒学对此的理解有所不同;3、"设位"指的是对社会角色秩序本身的设置或重置,这是制度正义问题,角色伦理学未触及这个问题,而生活儒学则通过中国正义论的重建来探索这个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色伦理学 生活儒学 《易传》 定位 中国正义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正义论的重建--生活儒学的制度伦理学思考 被引量:11
13
作者 黄玉顺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2-13,共2页
这是以儒学与基督教间文明对话为内容的第二次笔谈。霍普金斯先生指出,从儒家文明和基督教文明中可以提炼出三种值得学习的类型,即和平、富足、和谐。何光沪先生指出,"普世价值"是全人类共同的理念,最基本或最低层次的普世价... 这是以儒学与基督教间文明对话为内容的第二次笔谈。霍普金斯先生指出,从儒家文明和基督教文明中可以提炼出三种值得学习的类型,即和平、富足、和谐。何光沪先生指出,"普世价值"是全人类共同的理念,最基本或最低层次的普世价值是"和平、公平、诚信、友善",中间层次即精神层次的普世价值是"自由、平等、人权、正义",最高层次即宇宙层次的普世价值是"天下一家、众生平等、万物一体、敬天爱人"。崔英辰先生认为,"从近代向脱近代"这一时代转换以及与之相伴随的后现代主义、文化多元主义等都渗透着对宗教的认识,这需要从根本上反思西方基督教神学排他性的真理观,并探索新的宗教观。黄玉顺先生倡导"生活儒学"和"中国正义论"。中国正义论的理论结构是:仁爱→利益→良知→正义→理性→制度→和谐,核心内容是通过对"义"的诠释,提出两条正义原则:(1)正当性原则(公正性准则、公平性准则);(2)适宜性原则(时宜性准则、地宜性准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学术 生活儒学 正义论 伦理学思考 制度 正义问题 正义观念 正义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情感与存在及正义问题——生活儒学及中国正义论的情感观念 被引量:9
14
作者 黄玉顺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17-123,共7页
汉语之"情"既指情感,也指事情,是一回事。儒学史上,最初是"情→性"观念,后来是"性→情"观念;近代至今,以情感为本源的观念逐渐复兴。生活儒学以作为存在、先在于任何存在者的情感为本源,由此出发,重建形... 汉语之"情"既指情感,也指事情,是一回事。儒学史上,最初是"情→性"观念,后来是"性→情"观念;近代至今,以情感为本源的观念逐渐复兴。生活儒学以作为存在、先在于任何存在者的情感为本源,由此出发,重建形而上学、形而下学。具体到生活儒学的伦理学层级,作为制度伦理学的中国正义论的建构,是以仁爱情感阐明一切,重在说明差等之爱的情感如何导致利益冲突,一体之仁的情感如何通过确立正义原则(义)并据此建构制度规范(礼)来解决利益冲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 情感 正义 生活儒学 中国正义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活儒学关键词语之诠释与翻译 被引量:30
15
作者 黄玉顺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16-122,共7页
把生活儒学的若干关键词语翻译成英文,不仅是翻译问题,而首先是诠释问题,即怎样理解和解释生活儒学的关键概念。这是因为"生活儒学"说的并不是将现成既有的儒学"生活化"地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去,而是说在重建儒学即... 把生活儒学的若干关键词语翻译成英文,不仅是翻译问题,而首先是诠释问题,即怎样理解和解释生活儒学的关键概念。这是因为"生活儒学"说的并不是将现成既有的儒学"生活化"地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去,而是说在重建儒学即建构儒学的一种当代思想理论形态时,在观念系统中将"生活"视为大本大源的"存在"。这里所说的存在并不是存在者的存在,更不是存在者;一切存在者皆由存在所生成,即是由生活所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儒学 关键词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活儒学与进步儒学的对话 被引量:10
16
作者 黄玉顺 安靖如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5-52,共18页
2017年4月25日,应尼山书院邀请,中国儒家学者、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黄玉顺先生与美国儒家学者、维思大学(Wesleyan University)哲学系教授安靖如先生共聚济南大明湖畔,以"中美儒学对话:生活儒学与进步儒学"为题举行对... 2017年4月25日,应尼山书院邀请,中国儒家学者、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黄玉顺先生与美国儒家学者、维思大学(Wesleyan University)哲学系教授安靖如先生共聚济南大明湖畔,以"中美儒学对话:生活儒学与进步儒学"为题举行对话,共同探讨世界儒学发展方向。安靖如先生是西方儒学代表人物之一,提出"进步儒学"(Progressive Confucianism)理论,以表达对儒学发展方向、理路等一系列问题的看法。他把儒学理解为一个活的、发展中的传统,强调进步儒学最重要的方法论概念是"有根的全球哲学",即儒学的发展必须既是源自儒家传统的(有根的),又是敞开的(全球的)。黄玉顺先生所创立的"生活儒学"理论,意在发掘儒学所蕴涵的某些能够穿越时空、超越历史地域的观念。生活儒学突破"形上→形下"的观念架构,揭示"生活存在→形而上存在者→形而下存在者"的观念层级,强调回归生活本身及其仁爱情感,重建儒家的形上学和形下学,使儒学能够真正有效地切入当今世界的社会生活。对话过程中,两位儒家分别阐述了各自理论的创构背景、方法架构和核心观念,并且以儒学与自由主义的关系为中心进行深入地互动交流,在展现了各自独特的思想个性的同时取得了广泛共识。特别是在儒学发展之"有根的"立场和现代性的价值取向上,"进步儒学"与"生活儒学"可谓高度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儒学 进步儒学 中国正义论 有根的全球哲学 自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本体与超越:生活儒学的本体论问题 被引量:9
17
作者 黄玉顺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6,共6页
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下,“解构本体论”成为强大的“哲学”思潮;然而,本体论恰恰是“哲学”的核心。本体论的必要性在于:人类关于一切存在者之存在的所有观念必定是一个有序的层级性的整体,它必定有一个塔尖,此即所谓“本体”;否则,人类的... 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下,“解构本体论”成为强大的“哲学”思潮;然而,本体论恰恰是“哲学”的核心。本体论的必要性在于:人类关于一切存在者之存在的所有观念必定是一个有序的层级性的整体,它必定有一个塔尖,此即所谓“本体”;否则,人类的观念就不成其为一个有序的系统。因此,生活儒学的态度是:必须解构旧的本体论,然而同时必须建构新的本体论。为此,必须追溯到“前本体”即“前存在者”的存在或生活,即生活论或生活存在论为本体论奠基,本体论再为形下学(知识论、伦理学)奠基。因此,生活儒学建构了普遍性的“变易本体论”,进而建构了指向现代性的“超越本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儒学 本体 超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海德格尔与中国哲学之间关系的几点思考——对黄玉顺《生活儒学导论》的批评 被引量:8
18
作者 张志伟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60-65,共6页
黄玉顺的“生活儒学”提出了一个具有方法论意义的问题我们的立足点是我们的“生活世界”;但是,作者误读了海德格尔关于“此在”的思想。此在并不是主体性的观念。海德格尔与中国哲学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与道家老子的关系上,而不是体现在... 黄玉顺的“生活儒学”提出了一个具有方法论意义的问题我们的立足点是我们的“生活世界”;但是,作者误读了海德格尔关于“此在”的思想。此在并不是主体性的观念。海德格尔与中国哲学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与道家老子的关系上,而不是体现在与儒学的关系上。形而上学是西方哲学特有的,中国并没有那样的形而上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儒学 中国哲学 海德格尔 形而上学 此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学”与“仁学”及“生活儒学”问题——与李幼蒸先生商榷 被引量:8
19
作者 黄玉顺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8-104,共7页
在儒学话语中,"儒学"与"仁学"是同等的:儒学即是仁学,反之亦然。"生活儒学"不是"从现象学吸取养分",而是通过对现象学的批判而获得其"生活即是存在"的观念。"生活儒学"不... 在儒学话语中,"儒学"与"仁学"是同等的:儒学即是仁学,反之亦然。"生活儒学"不是"从现象学吸取养分",而是通过对现象学的批判而获得其"生活即是存在"的观念。"生活儒学"不仅是"为儒学的当代复兴奠定形而上学的基础",而是具有三个观念层级:生活(存在)→形而上学→形而下学(知识论、伦理学)。"生活儒学"首先关注的乃是生活及其情感显现:仁爱情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 仁学 生活儒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子智慧的现代意蕴(专题讨论)——生活儒学对“回到孔夫子”的人文承诺 被引量:8
20
作者 杨海文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23-27,共5页
杨海文认为,生活儒学预示了当代儒学发展的一种趋向,在今天,“回到孔夫子”应当是回到生活意义上的孔夫子。从“儒家全球伦理”的宏大视野看,道德金规则、和合思维、大同理想则是我们在当今这个复杂的时代中期望“回到孔夫子”的三... 杨海文认为,生活儒学预示了当代儒学发展的一种趋向,在今天,“回到孔夫子”应当是回到生活意义上的孔夫子。从“儒家全球伦理”的宏大视野看,道德金规则、和合思维、大同理想则是我们在当今这个复杂的时代中期望“回到孔夫子”的三大德性措施,更是生活儒学对于“回到孔夫子”的人文承诺。李翔海认为,21世纪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既应以“圣之时者”的智性风貌来直面时代课题,又要注重通过“因革损益”的思想方法在综合中创新,在创新中综合,这或许是我们今天从“回到孔夫子”这个话题中得到的基本启示。王振铎认为,孔子通过编辑“六经”,将华夏旧藏典籍复活,并缔造成坚实定型的经典图书结构,形成了中华民族绵延至今的传统文化之根。作为开启华夏文化传播、促进百家文化大繁荣的宗师,孔子继往开来发展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精神,值得我们发扬光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智慧 现代意蕴 生活儒学 回到孔夫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