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1篇文章
< 1 2 4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贻贝启发接枝骨形态发生蛋白2成骨活性肽的介孔生物玻璃修复股骨髁缺损
1
作者 俞磊 张巍 +3 位作者 秦毅 葛高然 柏家祥 耿德春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2期4629-4638,共10页
背景:骨形态发生蛋白2在胚胎发育、骨骼形成和再生修复中具有重要作用,但高剂量应用与癌症发病密切相关。骨形态发生蛋白2成骨活性段L20能够有效减少癌症等不良反应,并可显著促进骨组织再生。目的:将骨形态发生蛋白2活性肽段以贻贝衍生... 背景:骨形态发生蛋白2在胚胎发育、骨骼形成和再生修复中具有重要作用,但高剂量应用与癌症发病密切相关。骨形态发生蛋白2成骨活性段L20能够有效减少癌症等不良反应,并可显著促进骨组织再生。目的:将骨形态发生蛋白2活性肽段以贻贝衍生肽模拟策略接枝在介孔生物玻璃表面,探究其对组织工程成骨性能的影响。方法:(1)采用模板法合成介孔生物玻璃纳米颗粒,采用一步法合成负载骨形态发生蛋白2成骨活性肽L20的介孔生物玻璃纳米颗粒,表征负载骨形态发生蛋白2成骨活性肽L20介孔活性玻璃纳米颗粒的形貌与体外缓释性能。(2)分离提取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2代后分别与PBS(空白组)、介孔生物玻璃纳米颗粒(对照组)、负载骨形态发生蛋白2成骨活性肽L20介孔生物玻璃纳米颗粒(实验组)共培养,采用细胞活死荧光染色和CCK-8法检测细胞毒性和细胞增殖,扫描电镜观察细胞黏附;成骨诱导分化后,进行碱性磷酸酶染色、茜素红S染色与成骨相关基因表达检测。(3)取15只SD大鼠,建立双侧股骨髁缺损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空白组(n=5)不植入任何材料,对照组(n=5)植入介孔生物玻璃纳米颗粒,实验组(n=5)植入负载骨形态发生蛋白2成骨活性肽L20介孔生物玻璃纳米颗粒。术后8周,进行股骨Micro-CT扫描与组织形态观察。结果与结论:(1)扫描电镜下可见负载骨形态发生蛋白2成骨活性肽L20介孔生物玻璃纳米颗粒为球形、单分散颗粒,透射电镜下可见其具有多孔结构,平均粒径为(268.10±0.58) nm,体外可缓释L20。(2)负载骨形态发生蛋白2成骨活性肽L20介孔生物玻璃纳米颗粒无细胞毒性,并且可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与黏附;与空白组、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碱性磷酸酶活性与细胞外基质矿化能力均升高(P <0.05),碱性磷酸酶、Runx2、骨钙素mRNA表达升高(P <0.05)。(3)股骨Micro-CT扫描结果显示,与空白组、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新生骨量与骨密度均升高(P <0.05);苏木精-伊红与Masson染色结果显示,与空白组、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新骨生成与胶原纤维均增加。(4)结果表明,负载骨形态发生蛋白2活性肽L20介孔生物玻璃纳米颗粒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体内外促成骨性能,可促进SD大鼠股骨髁缺损的再生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形态发生蛋白2成骨活性肽 介孔生物玻璃 纳米颗粒 邻苯二酚 成骨细胞分化 股骨髁缺损 骨组织工程 生物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锶掺杂生物玻璃/丝素蛋白复合支架在骨质疏松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机制及其可能临床价值
2
作者 徐云容 王志华 +5 位作者 段浩 黄在田 张恒瑞 孙辰勋 杨焱坤 何飞 《骨科》 2025年第1期77-81,共5页
锶掺杂生物玻璃/丝素蛋白复合支架在骨质疏松骨缺损修复中具有广泛的应用,锶离子可激活钙敏感受体和Wnt/β-连环蛋白信号通路,促进成骨细胞分化,并且抑制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诱导的破骨细胞分化,降低破骨细胞活性。该复合支架可... 锶掺杂生物玻璃/丝素蛋白复合支架在骨质疏松骨缺损修复中具有广泛的应用,锶离子可激活钙敏感受体和Wnt/β-连环蛋白信号通路,促进成骨细胞分化,并且抑制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诱导的破骨细胞分化,降低破骨细胞活性。该复合支架可诱导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创造有利于骨再生的免疫微环境,上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促进血管生成。同时临床研究显示,雷奈酸锶能有效减少骨质疏松病人的骨折风险,为锶掺杂生物玻璃/丝素蛋白复合支架的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综述了锶掺杂生物玻璃/丝素蛋白复合支架在骨质疏松骨缺损修复中的作用机制及其可能的临床应用效果,以期为其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锶掺杂生物玻璃 丝素蛋白 复合支架 骨质疏松 骨缺损 骨组织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航模板注射锂基生物玻璃水凝胶修复股骨头坏死的效应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马桥桥 吴泽睿 +3 位作者 查国春 郭开今 蒋守海 张传开 《实用骨科杂志》 2024年第1期39-49,共11页
目的(1)探究锂基生物玻璃水凝胶,赋予介孔生物玻璃材料促成骨、促血管生成和抑制脂肪生成等多重生物医学功能。(2)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导航模板,精确定位股骨头坏死病灶区域和清除病灶,将锂基生物玻璃水凝胶精确注入,观察其修复股骨头坏... 目的(1)探究锂基生物玻璃水凝胶,赋予介孔生物玻璃材料促成骨、促血管生成和抑制脂肪生成等多重生物医学功能。(2)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导航模板,精确定位股骨头坏死病灶区域和清除病灶,将锂基生物玻璃水凝胶精确注入,观察其修复股骨头坏死的作用。方法利用明胶和甲基丙烯酸酐制备了甲基丙烯酰化明胶(gelatin methacryloyl,GelMA)及锂基生物玻璃水凝胶(GelMA and Li-mesoporous bioglass,GM/M-Li)。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对材料进行表征分析;同时,通过细胞活/死染色、细胞增殖实验(cell counting kit-8,CCK-8)及细胞形态观察评估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另外,使用免疫荧光染色、碱性磷酸酯酶染色、茜素红染色、成血管实验、油红O染色评估材料的成骨分化能力、成血管能力和抑制脂肪生成的能力。体内成功建立了兔股骨头坏死模型,利用3D导航模板联合髓芯减压术将坏死骨去除后填充GM/M-Li水凝胶。通过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 eosin,HE)染色、油红O染色、免疫组化染色验证其成骨、成血管和抑制脂肪生成能力。结果SEM结果显示GM/M-Li水凝胶材料为三维多孔的结构;TEM结果表明,M-Li材料为纳米级别;离子释放实验证明了GM/M-Li水凝胶中的锂元素,同时具有缓释作用;细胞活/死染色、CCK-8证明了GM/M-Li水凝胶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体外成骨、成血管、抑制脂肪生成实验证实,材料中锂离子的释放有利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的小管形成,抑制了脂肪前体细胞的脂肪形成。体内HE染色和免疫荧光验证了GM/M-Li水凝胶有效促进了骨组织、血管再生;通过油红O染色验证了GM/M-Li水凝胶的抑制脂肪能力。结论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导航模板,将GM/M-Li精确注入股骨头坏死病灶区域和清除病灶。因GM/M-Li水凝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其可通过调节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方向分化,促进股骨头坏死中骨缺损的重建,同时促进了血管的生成,减少脂肪细胞的浸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航模板 股骨头坏死 水凝胶 生物玻璃 成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45S5生物玻璃的庆大霉素载药抗菌支架的构建及验证研究
4
作者 胡浙安 《现代盐化工》 2024年第1期61-62,80,共3页
目的:构建搭载庆大霉素的45S5生物玻璃支架,对比其生物活性及抗菌能力。方法:采用聚氨酯泡沫模板法制备搭载庆大霉素的45S5生物玻璃支架,制备不同庆大霉素含量的分组;研究支架在生理环境下的生物活性、降解性能及其体外抗菌能力规律;并... 目的:构建搭载庆大霉素的45S5生物玻璃支架,对比其生物活性及抗菌能力。方法:采用聚氨酯泡沫模板法制备搭载庆大霉素的45S5生物玻璃支架,制备不同庆大霉素含量的分组;研究支架在生理环境下的生物活性、降解性能及其体外抗菌能力规律;并了解研究支架在生物体内骨髓炎模型下的抗菌能力。结果:45S5+8%庆大霉素复合材料对BMSC的增殖没有明显的影响;体外细菌抵抗实验显示接触的细菌减少了50%;体内细胞实验显示仅有细菌少量聚集;通过吉姆萨染色显示仅有轻微的炎症反应,并且有明显的成骨反应。结论:45S5搭载8%庆大霉素复合支架作为抗生素载体,具有较好的药物缓释性及生物相容性,其成骨作用较强;并能根据缺损形态进行有效修复,有望成为一种理想的药物载体和骨缺损修复材料治疗骨髓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玻璃 庆大霉素 金黄色葡萄球菌 骨髓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修复用生物玻璃研究进展(续) 被引量:2
5
作者 和峰 刘昌胜 《玻璃与搪瓷》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5-50,共6页
关键词 修复 生物玻璃 可切削生物微晶玻璃 可溶解磷酸盐玻璃 多孔生物玻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硼硅酸盐生物玻璃的制备及其体外生物活性和降解性 被引量:18
6
作者 宁佳 王德佳 +4 位作者 黄文旵 周萘 姚爱华 付海罗 刘欣 《硅酸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326-1330,共5页
采用熔融法制备了NaO–CaO–SiO_2–P_2O_5–B_2O_3玻璃,用质量损失分析、pH值测定和X射线衍射、电子显微镜以及电感耦合等离子体离子浓度分析法表征玻璃与稀K2HPO4溶液的类生物反应,研究了这类玻璃的生物活性和生物降解性。结果表明当... 采用熔融法制备了NaO–CaO–SiO_2–P_2O_5–B_2O_3玻璃,用质量损失分析、pH值测定和X射线衍射、电子显微镜以及电感耦合等离子体离子浓度分析法表征玻璃与稀K2HPO4溶液的类生物反应,研究了这类玻璃的生物活性和生物降解性。结果表明当玻璃中B_2O_3/SiO_2的摩尔比为31时,生物活性较好。随着B_2O_3与SiO_2的摩尔比减小,玻璃的降解速度变慢,获得的羟基磷灰石结晶度较低。利用此特性可控制生物玻璃的降解速度,从而与骨细胞生长速度相匹配。因此,此类硼硅酸盐生物活性玻璃有望在硬组织工程支架材料中得到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硼硅酸盐玻璃 硼酸盐玻璃 生物玻璃 生物活性 生物降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玻璃增强多孔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的制备及其性能 被引量:13
7
作者 马莉 周科朝 +1 位作者 李志友 黄苏萍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885-1892,共8页
研究多孔羟基磷灰石(HA)生物陶瓷的制备方法及性能。采用颗粒尺寸为500~600μm的炭粉,以体系为SiO2-Na2O-CaO-MgO-Al2O3的生物玻璃为高温粘结剂,通过一定的混料、压制和烧结工艺,可制得孔隙率为30%~48%,抗弯强度达11.65MPa,大孔孔径... 研究多孔羟基磷灰石(HA)生物陶瓷的制备方法及性能。采用颗粒尺寸为500~600μm的炭粉,以体系为SiO2-Na2O-CaO-MgO-Al2O3的生物玻璃为高温粘结剂,通过一定的混料、压制和烧结工艺,可制得孔隙率为30%~48%,抗弯强度达11.65MPa,大孔孔径约500~600μm、小孔孔径1~20μm并孔隙相互连通的多孔陶瓷。采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电子万能实验机对样品的微观结构和抗弯强度进行分析,还通过分析天平,采用阿基米德原理对样品孔隙率进行测量。结果表明:随着烧结温度的升高,气孔率逐渐减小,抗弯强度逐渐增加。通过控制炭粉的含量,可以有效的控制多孔烧结体的孔隙率、大孔的分布及孔径。生物玻璃的加入可以促进材料的液相烧结,使多孔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致密化,改善其力学性能,同时随着生物玻璃含量的增加孔隙率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基磷灰石 造孔剂 炭粉 多孔陶瓷 生物玻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烷偶联剂制备及对磷灰石-硅灰石生物玻璃陶瓷的表面改性 被引量:6
8
作者 龙沁 周大利 +3 位作者 张翔 卫冬娟 柳淑婧 陈冬宁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48-952,共5页
采用谷氨酸与硅烷偶联剂(KH-792)缩合反应,制备出一种含酰胺基的硅烷偶联剂,利用其与材料之间的化学结合,将谷氨酸共价固定至磷灰石-硅灰石生物玻璃陶瓷表面,实现表面改性。将改性后的磷灰石-硅灰石生物玻璃陶瓷与人骨肉瘤细胞MG63共培... 采用谷氨酸与硅烷偶联剂(KH-792)缩合反应,制备出一种含酰胺基的硅烷偶联剂,利用其与材料之间的化学结合,将谷氨酸共价固定至磷灰石-硅灰石生物玻璃陶瓷表面,实现表面改性。将改性后的磷灰石-硅灰石生物玻璃陶瓷与人骨肉瘤细胞MG63共培养,评价其体外细胞生物相容性。应用FTIR、SEM、XPS等测试技术分别对合成的偶联剂、改性后的陶瓷材料进行结构、表面形貌及细胞生长情况的表征,结果表明:谷氨酸与KH-792的反应产物有酰胺基生成;含酰胺基的硅烷偶联剂能对磷灰石-硅灰石生物玻璃陶瓷表面进行有效改性;共培养3 d后细胞在材料材料表面大量贴附,MTT实验也证明增殖良好,即含酰胺基的硅烷偶联剂能改善磷灰石-硅灰石生物玻璃陶瓷的体外细胞生物相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烷偶联剂 谷氨酸 磷灰石-硅灰石生物玻璃陶瓷 表面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冰醋酸介质中电泳共沉积制备生物玻璃/羟基磷灰石涂层 被引量:7
9
作者 陈晓明 许传波 +1 位作者 李世普 李建华 《硅酸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815-817,共3页
通过研究生物玻璃(bioglass,BG)微粉和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微粉在水和非水介质中的分散及带电特性,选择冰醋酸为介质,使分散在其中的BG颗粒和HA颗粒表面均带上正电荷,为电泳共沉积提供了前提条件。通过对BG颗粒和HA颗粒在冰... 通过研究生物玻璃(bioglass,BG)微粉和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微粉在水和非水介质中的分散及带电特性,选择冰醋酸为介质,使分散在其中的BG颗粒和HA颗粒表面均带上正电荷,为电泳共沉积提供了前提条件。通过对BG颗粒和HA颗粒在冰醋酸介质中电泳共沉积以及后续低温快速热处理,在钛合金基体上成功地制备出了底层致密而表层附近多孔的BG/HA涂层。并对所制备的BG/HA涂层的力学性能和微观结构及组成进行了测试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玻璃 羟基磷灰石 冰醋酸 电泳共沉积 钛合金 BG/HA涂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仿生型壳聚糖-明胶/溶胶凝胶生物玻璃复合支架的制备及其矿化性能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赵营刚 王迎军 +2 位作者 卢玲 陈晓峰 吴刚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8-11,22,共5页
利用冷冻干燥法制备出用于骨和软骨组织工程的壳聚糖-明胶/溶胶凝胶生物玻璃(CS-Gel/SGBG)仿生型复合多孔支架,并进行了孔隙率的测定和显微形貌的观察;探讨了各组分不同用量对CS-Gel/SGBG复合支架显微结构的影响以及复合支架在模拟生理... 利用冷冻干燥法制备出用于骨和软骨组织工程的壳聚糖-明胶/溶胶凝胶生物玻璃(CS-Gel/SGBG)仿生型复合多孔支架,并进行了孔隙率的测定和显微形貌的观察;探讨了各组分不同用量对CS-Gel/SGBG复合支架显微结构的影响以及复合支架在模拟生理体液中的仿生矿化性能。研究表明,通过调节各组分的不同用量,可以制备出三维连通的复合多孔支架,且孔隙率达到90%以上;在模拟生理体液中浸泡后发现CS-Gel/SGBG支架表面有大量结晶态类骨碳酸羟基磷灰石生成,表明复合支架有良好的生物矿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胶 壳聚糖 溶胶凝胶生物玻璃 生物矿化 碳酸羟基磷灰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孔生物玻璃/丝素蛋白复合多孔海绵的结构及止血性能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李静静 朱海霖 +1 位作者 雷彩虹 陈建勇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096-2101,共6页
采用冷冻干燥法制备了介孔生物玻璃(M58S)/丝素蛋白(SF)复合多孔海绵,采用透射电镜(TEM)和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等观察M58S和复合多孔海绵的形貌和结构特征,通过体外凝血实验、大鼠肝脏止血模型和体外细胞毒性实验评价复合多孔海绵的... 采用冷冻干燥法制备了介孔生物玻璃(M58S)/丝素蛋白(SF)复合多孔海绵,采用透射电镜(TEM)和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等观察M58S和复合多孔海绵的形貌和结构特征,通过体外凝血实验、大鼠肝脏止血模型和体外细胞毒性实验评价复合多孔海绵的止血性能和细胞毒性。TEM显示M58S内部具有规则的纳米级介孔孔道,排列高度有序,比表面积达400m^2/g,平均孔径为7.3nm;FESEM显示复合海绵呈现多孔沟壑状结构,孔隙率>80%;APTT和PT测试结果表明该复合多孔海绵主要通过作用于血液的内源性凝血系统途径促进凝血;小鼠肝脏止血模型显示当M58S含量>15%时,复合多孔海绵的止血效果较好且优于明胶海绵,有望用作体外快速止血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冻干燥 介孔生物玻璃 丝素蛋白 复合多孔海绵 止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羟基磷灰石/生物玻璃复合涂层的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焦玉恒 陈晓明 +1 位作者 许传波 贺建华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17-118,121,共3页
 设计了适合在Ti6Al4V金属基体上制备涂层的生物玻璃,通过电泳沉积以及后续热处理在Ti6Al4V合金上制备了羟基磷灰石/生物玻璃复合涂层,实现了底层致密表层多孔的结构梯度。利用平底锥头法对涂层剪切强度进行了测试;利用SEM观察了其表...  设计了适合在Ti6Al4V金属基体上制备涂层的生物玻璃,通过电泳沉积以及后续热处理在Ti6Al4V合金上制备了羟基磷灰石/生物玻璃复合涂层,实现了底层致密表层多孔的结构梯度。利用平底锥头法对涂层剪切强度进行了测试;利用SEM观察了其表面形貌;利用EPMA分析了复合涂层断面结构和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基磷灰石 生物玻璃 复合涂层 电泳沉积 钛合金 生物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玻璃在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中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9
13
作者 于晓潜 安悦邦 栾庆先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0-43,共4页
目的:研究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后局部应用生物玻璃对牙周临床指标及患者敏感症状的影响。方法:共纳入慢性牙周炎患者60名,采用双盲设计,随机将患者分为粉膏组(生物玻璃粉剂与生物玻璃膏剂)、粉剂组(生物玻璃粉剂与安慰膏剂)、膏剂组(安... 目的:研究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后局部应用生物玻璃对牙周临床指标及患者敏感症状的影响。方法:共纳入慢性牙周炎患者60名,采用双盲设计,随机将患者分为粉膏组(生物玻璃粉剂与生物玻璃膏剂)、粉剂组(生物玻璃粉剂与安慰膏剂)、膏剂组(安慰粉剂与生物玻璃膏剂)和对照组(粉剂与膏剂均为安慰剂)。刮治后牙周袋内应用粉剂,6周内以膏剂刷牙。刮治后1、2、3周以及6周时,检测冷刺激敏感度;刮治后6周及3个月时,记录牙龈出血指数(bleeding index,BI)、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和临床附着丧失(clinical attachment loss,CAL)。结果:生物玻璃粉剂与膏剂的应用对刮治后1、2、3周的牙本质敏感度均有明显的缓解作用。刮治后6周,对照组的牙本质敏感状况也基本消失,各组间差异不再有统计学意义;刮治后6周,应用生物玻璃粉剂或膏剂组的BI值均有明显降低;应用生物玻璃粉剂组在刮治后6周时的PD和CAL值均小于未应用组,且应用生物玻璃粉剂或膏剂对刮治后3个月的CAL水平均有一定改善作用。结论:牙周刮治后的牙本质敏感在6周内多可自行缓解,而生物玻璃粉剂和含有7%生物玻璃的膏剂均可有效降低敏感的发生率和敏感程度;生物玻璃同时还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可有效降低BI,改善PD和C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根平滑术 牙科刮治术 牙本质过敏 生物玻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玻璃陶瓷的生物相容性及其与角膜生物愈合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10
14
作者 梁丹 陈家祺 +3 位作者 李永平 陈紫卿 谭百花 邹翰 《眼科学报》 CAS 2001年第4期198-201,共4页
目的:研究生物玻璃陶瓷(Bioglass Ceramic,BGC)在角膜中的生物相容性及其与角膜的生物愈合特性,寻找人工角膜支架材料。方法:将孔径20~70μm、孔隙率37~62%、厚度0.5mm、前后曲率半径7.8 mm、直径6mm的BGC分别植入11只新西兰白兔... 目的:研究生物玻璃陶瓷(Bioglass Ceramic,BGC)在角膜中的生物相容性及其与角膜的生物愈合特性,寻找人工角膜支架材料。方法:将孔径20~70μm、孔隙率37~62%、厚度0.5mm、前后曲率半径7.8 mm、直径6mm的BGC分别植入11只新西兰白兔角膜板层中。裂隙灯观察并照相,不同时间取材进行光镜检查。结果:最长观察8个月,5只实验兔的植入物脱出,其中3只碎裂。术后第2、3周角膜新生血管增生明显。术后2个月,出现角膜浅层轻度混浊。光镜检查见植床内少量大小不一的灰色BGC团块,其间混杂红染物质,周围角膜见大量增生成纤维细胞成同心圆样排列。结论:BGC植入角膜后有较高的脱出率,孔隙率为51%,62%的BGC强度不够,植入后碎裂。BGC植入影响了角膜代谢,导致角膜前板层混浊。目前的切片技术与设备,较难获得良好的切片效果,难以评价BGC在角膜板层中的生物愈合特性。BGC目前的参数不适宜用于人工角膜的支架材料。眼科学报2001;17:198~2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角膜 支架材料 生物玻璃陶瓷 生物相容性 生物愈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胶凝胶自蔓延法制备生物玻璃超细粉 被引量:5
15
作者 蔡玉荣 周廉 +1 位作者 于振涛 牛金龙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37-639,共3页
结合溶胶凝胶法可制得成分高度均匀的湿凝胶和自蔓延法可简单快捷地制得超细粉的优点 ,提出利用溶胶凝胶自蔓延法制备多元生物玻璃超细粉。对制得粉末的性能和形貌进行了分析 ,并与高温熔化法和溶胶凝胶法制得的粉末进行了对比。实验结... 结合溶胶凝胶法可制得成分高度均匀的湿凝胶和自蔓延法可简单快捷地制得超细粉的优点 ,提出利用溶胶凝胶自蔓延法制备多元生物玻璃超细粉。对制得粉末的性能和形貌进行了分析 ,并与高温熔化法和溶胶凝胶法制得的粉末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 :利用溶胶凝胶自蔓延法可快速制得成分均匀的生物玻璃前驱粉 ,粉末的粒径分布范围窄 ,平均粒度为 2 0 0nm。此外 ,该种粉末还具有优秀的压制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玻璃 溶胶凝胶自蔓延法 均匀性 超细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造孔剂法制备多孔生物玻璃陶瓷的工艺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鞠银燕 徐明晗 +1 位作者 李正茂 陈晓峰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3310-3314,3342,共6页
通过造孔剂法,以溶胶-凝胶法制备的生物玻璃58S和熔融法制备的生物玻璃45S5为原料,以NH4HCO3与淀粉的混合物为造孔剂制备生物玻璃陶瓷。利用XRD和SEM等材料分析测试手段研究了烧成温度、造孔剂添加量、成型压力及45S5的用量对多孔材料... 通过造孔剂法,以溶胶-凝胶法制备的生物玻璃58S和熔融法制备的生物玻璃45S5为原料,以NH4HCO3与淀粉的混合物为造孔剂制备生物玻璃陶瓷。利用XRD和SEM等材料分析测试手段研究了烧成温度、造孔剂添加量、成型压力及45S5的用量对多孔材料显微结构、表面形貌、抗折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成型压力20 MPa,造孔剂含量60%,烧成温度800℃及45S5的加入量10%的工艺参数下,制备出抗折强度达到4.5 MPa,孔隙率达到68.74%的珊瑚状结构的多孔生物玻璃陶瓷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孔剂 多孔生物玻璃陶瓷 抗折强度 气孔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硅烷偶联剂处理生物玻璃表面及其复合支架的制备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迎军 赵营刚 +3 位作者 卢玲 陈晓峰 吴刚 任力 《硅酸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836-841,共6页
为了改善溶胶–凝胶生物活性玻璃与高分子材料的相容性,用硅烷偶联剂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对生物活性玻璃进行表面处理,并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对处理后的生物活性玻璃的表面进行元素分析。结果表明:偶联剂通过Si—O—Si键被引入到生物活性... 为了改善溶胶–凝胶生物活性玻璃与高分子材料的相容性,用硅烷偶联剂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对生物活性玻璃进行表面处理,并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对处理后的生物活性玻璃的表面进行元素分析。结果表明:偶联剂通过Si—O—Si键被引入到生物活性玻璃表面。用处理后的生物活性玻璃与壳聚糖–明胶复合制备了多孔支架。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复合多孔支架的两相相容性好,界面结合紧密;支架的孔隙连通、排列规则。力学测试表明:改性后的溶胶–凝胶生物活性玻璃与壳聚糖–明胶制备的复合支架力学性能得到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玻璃 硅烷偶联剂 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 表面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玻璃的烧结与析晶 被引量:9
18
作者 朱时珍 张飞鹏 《硅酸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421-427,共7页
利用玻璃的烧结收缩,结合差热分析和X射线衍射分析,研究了CaO-SjO_2-P_2O_5系统生物玻璃的烧结和析晶动力学。确定它的烧结机制主要是粘性流动烧结。A玻璃和Ⅰ-2玻璃的烧结活化能分别为540kJ/mol和476kJ/mol。析晶相是磷灰石和硅灰石。... 利用玻璃的烧结收缩,结合差热分析和X射线衍射分析,研究了CaO-SjO_2-P_2O_5系统生物玻璃的烧结和析晶动力学。确定它的烧结机制主要是粘性流动烧结。A玻璃和Ⅰ-2玻璃的烧结活化能分别为540kJ/mol和476kJ/mol。析晶相是磷灰石和硅灰石。A玻璃和Ⅰ-2玻璃的析晶表观活化能分别约为480kJ/mol和390kJ/mol。通过分析烧结温度、Na_2O含量对烧结和析晶的影响,选择了合适的烧结条件,控制烧结和析晶程度,获得了既有足够的自身强度,又有一定的结合强度的多孔玻璃陶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玻璃 玻璃陶瓷 烧结 人工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锶硼硅酸盐生物玻璃的降解性能及体外生物活性 被引量:3
19
作者 赵寅生 张欣 +4 位作者 向卫东 王德平 黄文旵 潘浩波 吕维加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39-442,共4页
研究了含锶硼硅酸盐玻璃的体外生物活性和降解性。采用熔融法制备不同锶含量(SrO含量为0、2%、4%、6%、8%、10%、12%(摩尔分数))的硼硅酸盐生物玻璃粉末,粒径范围为150~300μm。将各组玻璃样品浸泡在0.02mol/L的K2HPO4溶液中,置于37℃... 研究了含锶硼硅酸盐玻璃的体外生物活性和降解性。采用熔融法制备不同锶含量(SrO含量为0、2%、4%、6%、8%、10%、12%(摩尔分数))的硼硅酸盐生物玻璃粉末,粒径范围为150~300μm。将各组玻璃样品浸泡在0.02mol/L的K2HPO4溶液中,置于37℃恒温条件下,进行体外生物矿化反应。通过对反应样品的质量损失以及浸泡液pH值进行测定,并用XRD、FTIR以及SEM对反应过程和反应后产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含锶的硼硅酸盐玻璃在体外生物矿化反应中被生物降解,并转化为含锶羟基磷灰石,具有很好的生物活性和降解性;同时也观察到玻璃中引入锶元素后,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玻璃的降解速度,进而控制硼的溶出速度,从一定程度上避免硼溶出速度过高可能带来的风险;ICP的结构也表明,当SrO为6%(摩尔分数),样品中硼元素溶出的速度最低。因此,用锶的含量可控制硼硅酸盐玻璃的降解速度,这种方法将在组织工程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锶 硼酸盐生物玻璃 生物降解性 生物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玻璃条索修复骨缺损的有效性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樊博 王臻 +5 位作者 吴畅 刘冬 高鹏 肖鑫 张浩强 黄海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83-287,共5页
目的评价3种新型骨移植材料的成骨效应和降解性能。方法健康成年雌性新西兰大白兔18只,采用手术方法在双侧股骨髁松质骨部建立直径6mm、深12mm的腔隙性骨缺损模型,并在胫骨近端穿刺抽取骨髓液1.5。2.0ml。将动物随机分为A、B、C3组... 目的评价3种新型骨移植材料的成骨效应和降解性能。方法健康成年雌性新西兰大白兔18只,采用手术方法在双侧股骨髁松质骨部建立直径6mm、深12mm的腔隙性骨缺损模型,并在胫骨近端穿刺抽取骨髓液1.5。2.0ml。将动物随机分为A、B、C3组(n=6),分别在双侧股骨髁缺损处植人自体骨髓与胶原生物玻璃条索、胶原生物玻璃颗粒、含I型胶原的B.磷酸三钙颗粒的混合物。术后6周及12周通过大体观察、X线摄片和组织学观察评估材料的成骨能力及降解性能。结果大体观察术后12周时缺损处与周围骨组织融合良好,肉眼难以区分其界线。Lane—SandhuX线评分和组织学观察显示术后6周及12周时材料成骨能力和降解性ttA组优于B、C组(P〈0.05),B组优于C组fP〈0.05)。与术后6周时比较,术后12周时3组材料的成骨量和降解量均明显增加(p〈o.01)。结论胶原生物玻璃条索不仅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而且成骨作用和降解性能稳定,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移植 骨代用品 生物玻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