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6篇文章
< 1 2 4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T血管造影术诊断脑动静脉畸形患儿的价值分析
1
作者 张领 徐明雷 +2 位作者 王兆清 朱玲玲 郭万亮 《大医生》 2025年第5期114-116,共3页
目的分析CT血管造影术(CTA)诊断脑动静脉畸形患儿的价值,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4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131例疑似脑动静脉畸形患儿。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CTA诊断脑动静脉畸... 目的分析CT血管造影术(CTA)诊断脑动静脉畸形患儿的价值,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4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131例疑似脑动静脉畸形患儿。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CTA诊断脑动静脉畸形的一致性,观察病变大小及部位、DSA检查影像学特征、CTA检查影像学特征。结果一致性分析结果显示,CTA诊断脑动静脉畸形的准确率为96.18%,灵敏度为96.80%,特异度为83.33%,阳性预测值为99.18%,阴性预测值为55.56%,Kappa值为0.866。动脉期检查结果显示,血管团呈现为扭曲、不规则,并发现数根或者1根供血动脉,显影较少;在引流静脉早期发现扭曲扩张血管影,部分导入静脉窦显影,而病变远侧脑动脉则表现为不充盈或者是充盈不良。平扫结果显示,右侧大脑后动脉明显增粗,右枕叶脑沟内存在高密度影,呈条带状;脑表浅部位存在混杂密度、不规则病灶,不存在占位表现,边界模糊,病变内存在高密度钙化,病变周围在无出血状态时表现为无水肿,边缘清晰,存在弧线状或者点状血管影,部分病变周围存在迂曲、强化的血管影。结论CTA检查可有效诊断脑动静脉畸形患儿,具有典型的影像学特征,且诊断准确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血管造影术 脑动静脉畸形 影像数据 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血管造影在腹主动脉瘤破裂风险中评估价值与预测意义
2
作者 王帝 李磊 +3 位作者 张涵旭 马永青 崔书君 王大伟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5年第1期147-149,共3页
目的 探讨CT血管造影(CTA)在腹主动脉瘤(AAA)破裂风险中评估价值与预测意义。方法 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100例AA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后实施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检查,均随访1年。以DSA检查结果... 目的 探讨CT血管造影(CTA)在腹主动脉瘤(AAA)破裂风险中评估价值与预测意义。方法 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100例AA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后实施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检查,均随访1年。以DSA检查结果+随访结果为“金标准”,分析CTA对腹主动脉瘤AAA破裂风险的评估价值,并分析瘤体主要形态学指标(瘤体最大直径、瘤体长颈、瘤颈角度)、血流动力学指标[血管壁峰值压力(PWS)]对AAA患者破裂风险的预测价值。结果 经DSA检查结果+随访结果确诊,100例AAA患者中瘤体未破裂者75例,占75.00%;瘤体破裂者25例,占25.00%。CTA评估AAA破裂的准确度为94.00%(9 4/100)、灵敏度为94.67%(71/75)、特异度为92.00%(23/25)、阳性预测值为97.26%(71/73)、阴性预测值为85.19%(23/27);经一致性Kappa度量,CTA评估AAA破裂结果与DSA检查结果+随访结果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0.844, P<0.001)。AAA破裂患者的瘤体最大直径、瘤颈角度、PWS均高于AAA未破裂者(P<0.05);AAA破裂患者瘤颈长度虽高于AAA未破裂者,但差异不显著(P>0.05)。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瘤体最大直径、瘤颈角度、PWS单独及联合预测AAA患者瘤体破裂风险的AUC分别为0.727、0.783、0.748、0.887,其中联合预测效能最高。结论CTA评估AAA患者瘤体破裂的价值较高,与DSA检查结果+随访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瘤体最大直径、瘤体长颈、瘤颈角度、 PWS能很好地预测AAA患者瘤体破裂风险,且联合预测价值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主动脉瘤 ct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破裂风险 预测效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子束CT冠状动脉成像同血管造影的对比 被引量:3
3
作者 孙红岩 贾国良 +6 位作者 王海昌 郭文怡 栾荣华 吕安林 李成祥 李伟杰 郑敏文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57-259,共3页
目的 :评价电子束CT(EBCT)冠脉增强扫描对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意义 .方法 :5 5例患者分别行EBCT增强扫描和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术 (CAG) ,并由两位不知造影结果的医师进行阅片 ,与CAG结果进行对照 .结果 :EBCT判断狭窄的灵敏度是 :左主干 96... 目的 :评价电子束CT(EBCT)冠脉增强扫描对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意义 .方法 :5 5例患者分别行EBCT增强扫描和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术 (CAG) ,并由两位不知造影结果的医师进行阅片 ,与CAG结果进行对照 .结果 :EBCT判断狭窄的灵敏度是 :左主干 96 % ,左前降支 89% ,左回旋支 71% .右冠 80 % ,对明显狭窄的 5 8支冠脉 (管腔狭窄≥ 5 0 % )有 4 6支判断正确 ,灵敏度 79% ,12 7支无明显病变的冠脉有 114支判断正确 ,特异度是 90 % (P <0 .0 0 1) .结论 :EBCT增强扫描及其三维重建与冠脉血管造影结果具有高度的相关性 .通过经静脉增强造影 ,EBCT可以清楚地显示冠状动脉并判断管腔的狭窄 ,尤其是重度狭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狭窄 诊断 电子束ct冠状动脉成像 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术 灵敏度 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子束CT血管造影评价冠状动脉狭窄 被引量:2
4
作者 郑敏文 孙立军 +5 位作者 宦怡 葛雅丽 石明国 赵宏亮 白桂琴 李剑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2期101-104,共4页
目的 :探讨电子束CT(EBT)血管造影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的价值。材料和方法 :分析 5 6例经EBT血管造影和常规冠状动脉造影 (CAG)检查的资料 ,将冠状动脉各支分成 13个节段与相应CAG结果逐一对照 ,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679个≥ 2mm的冠... 目的 :探讨电子束CT(EBT)血管造影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的价值。材料和方法 :分析 5 6例经EBT血管造影和常规冠状动脉造影 (CAG)检查的资料 ,将冠状动脉各支分成 13个节段与相应CAG结果逐一对照 ,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679个≥ 2mm的冠状动脉节段中 ,EBT可评价 5 62个 ,无法评价 117个。EBT对各支冠状动脉的评价准确性依次为左主干、前降支和右冠 ;对各节段的评价以近段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阴性预测值最高 ;对不同程度狭窄的评价以 >75 %狭窄的诊断最为可靠。此外对正常冠状动脉的诊断准确性也较高 ,为 88.5 %。结论 :EBT血管造影对评价冠状动脉近段狭窄、重度狭窄和正常血管有很高的价值 ,可作为CAG术前筛选的常规无创性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束ct EBT 冠状动脉狭窄 冠状血管造影术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子束CT图像技术在脑血管造影中的应用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宗军 黄伟 +2 位作者 童培新 刘军 陈君坤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3年第7期1174-1174,共1页
电子束CT血管造影是诊断和评价脑动脉瘤、动脉血管狭窄闭塞和其他脑血管异常的一种重要影像方法,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相比具有损伤小、检查时间短和危险性小的优点。
关键词 电子束ct图像技术 血管造影 脑动脉瘤 动脉血管狭窄闭塞 血管疾病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子束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的关联性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易甫 吕安林 贾国良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03年第3期149-151,共3页
目的 探讨电子束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 (eletronbeamcomputedtomographicangiography ,EBA)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的关联性。方法  2 4例临床怀疑冠心病患者分别行EBA及冠状动脉造影 (coronaryangiography,CAG) ,所有EBCT图像均经三维重建... 目的 探讨电子束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 (eletronbeamcomputedtomographicangiography ,EBA)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的关联性。方法  2 4例临床怀疑冠心病患者分别行EBA及冠状动脉造影 (coronaryangiography,CAG) ,所有EBCT图像均经三维重建显像 ,按照AHA分段方法进行分段 ,每套重建显像血管分成左主干 (leftmainartery ,LM)及前降支 (leftanteriordescendingcoronaryartery ,LAD)、左旋支 (leftcircumflexartery ,LCx)、右冠脉 (rightcoronaryartery,RCA)各近、中、远三段共 10段血管 ,由 2名医生对LM和LAD、LCx、RCA的近、中段共 16 8段血管进行分析 ,其结果与CAG结果对比 ,比较EBA与CAG所示冠状动脉狭窄间的关系。结果 在 16 8个近段和中段血管中有 147段 (87.5 0 %)EBA能够清楚显像 ,其中LAD近段和中段清晰显像的百分比都为 95 .83%,而RCA近段和中段分别为 91.6 7%和 5 8.33%,LCx近段和中段为 91.6 7%、79.17%,而在 16 8个近段和中段血管中CAG全部清晰显像 ;如果以 >5 0%狭窄作为有意义狭窄 ,则EBA与CAG比较发现狭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是 83.33%和 92 .13%,其中LM是 10 0 .0 0%和 95 .6 5 %,LAD近段是 10 0 .0 0 %和 75 .0 0 %,LAD中段是 82 .35 %和 6 6 .6 7%,RCA近段是 80 .0 0 %和 71.43%,RCA中段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束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 造影结果 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冠状动脉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子束CT血管造影对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与随访
7
作者 郑敏文 孙立军 +4 位作者 宦怡 葛雅丽 赵宏亮 白桂琴 李剑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B09期35-38,共4页
目的 评价电子束CT血管造影 (EBA)及其三维血管成像技术对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与随访价值。资料与方法  87例经EBA检查的患者 ,其中支架置入术后随访 16例 ,搭桥术后随访 9例。除 9例搭桥患者外 ,其余 78例均有冠状动脉造影 (CAG)结果... 目的 评价电子束CT血管造影 (EBA)及其三维血管成像技术对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与随访价值。资料与方法  87例经EBA检查的患者 ,其中支架置入术后随访 16例 ,搭桥术后随访 9例。除 9例搭桥患者外 ,其余 78例均有冠状动脉造影 (CAG)结果证实。结果 EBA可评价的冠状动脉中 ,对左主干和前降支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最高 ,尤其是近段 ,其次为右冠 ,对回旋支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则较低 ;16例支架置入术后患者共放置支架 4 7枚 ,EBA准确定位 4 5枚 (95 .7% ) ,对支架内开通诊断的符合率为 74 .5 % ;9例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的患者 ,共搭建冠状动脉桥血管 2 7支 ,EBA对桥血管开通与否诊断的符合率为 81.5 %。结论 EBA对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术前筛选价值 ,对术后的随访也有较大的潜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束ct血管造影 冠状动脉疾病 诊断 随访 三维血管成像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夹层螺旋CT与电子束CT血管造影价值比较
8
作者 龚雪鹏 宦怡 +5 位作者 彭勇 郑敏文 张劲松 韩月东 杜渭清 魏梦绮 《人民军医》 2006年第8期453-455,共3页
目的:比较螺旋CT血管造影(SCTA)与电子束CT血管造影(EBCTA)诊断主动脉夹层(AD)的价值。方法:对经手术证实的AD 14例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对SCTA、EBCTA在显示AD的内膜瓣、破裂口、真假腔、附壁血栓、钙化及并发症,以及对判断AD分型的... 目的:比较螺旋CT血管造影(SCTA)与电子束CT血管造影(EBCTA)诊断主动脉夹层(AD)的价值。方法:对经手术证实的AD 14例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对SCTA、EBCTA在显示AD的内膜瓣、破裂口、真假腔、附壁血栓、钙化及并发症,以及对判断AD分型的准确性进行比较,并与手术结果进行对比。结果:SCTA、EBCTA对AD的诊断与分型准确率均为100%。SCTA在AD的诊断、分型和术后随访等方面有较高价值;EBCTA显示升主动脉根部、主动脉瓣膜及冠状动脉等病变更具优越性。结论:SCTA和EBCTA对AD的诊断和治疗均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螺旋ct 电子束ct 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子束CT心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在心血管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9
作者 戴汝平 白桦 +4 位作者 张少雄 吕滨 何沙 曹程 荆宝莲 《医学研究通讯》 2000年第8期26-27,共2页
电子束CT(EBCT)是心血管影像学新技术,本项目在国内率先引进设备的条件下,大力开发和探讨EBCT检查心血管病的最佳成像技术和心血管造影方法,在实验基础上开发图像三维重建技术,优选三维重建方法,提高图象质量,提高诊断符合率。本研究重... 电子束CT(EBCT)是心血管影像学新技术,本项目在国内率先引进设备的条件下,大力开发和探讨EBCT检查心血管病的最佳成像技术和心血管造影方法,在实验基础上开发图像三维重建技术,优选三维重建方法,提高图象质量,提高诊断符合率。本研究重点对冠心病,包括EBCT冠状动脉造影、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和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术后随访;对大血管病、先天性管造影及图像重建,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探讨其取代有创性心算管造影的可能性,探究其实际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疾病 诊断 电子束ct 心务管造影 三维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子束CT增强双期扫描和血管重建对Budd-Chiari综合征的评价 被引量:9
10
作者 黄伟 张宗军 +1 位作者 苏宏 陈君坤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3年第8期1005-1007,共3页
目的 分析Budd Chiari综合征的CT增强双期扫描影像学征象 ,评价血管三维重建的临床意义。方法  3 2名患者CT扫描增强动脉期延迟时间为 3 0s ,门脉期延迟时间为 70s。血管三维重建方式为表面阴影遮盖法 (SSD)和多平面重建法 (MPR)。所... 目的 分析Budd Chiari综合征的CT增强双期扫描影像学征象 ,评价血管三维重建的临床意义。方法  3 2名患者CT扫描增强动脉期延迟时间为 3 0s ,门脉期延迟时间为 70s。血管三维重建方式为表面阴影遮盖法 (SSD)和多平面重建法 (MPR)。所有患者均进行了下腔静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结果 下腔静脉梗阻 :隔膜性 5例 ,闭塞性 15例 ,狭窄性 12例。肝静脉完全梗阻 10例 ,不完全梗阻 14例。可发现有两种肝外侧支循环形成 ,其中 10例有肝内侧支循环形成。SSD法血管重建可显示血管和侧支循环总体情况 ,而MPR法可多角度直接显示血管。结论 电子束CT增强双期扫描和血管三维重建可全面评价Budd Chiari综合征的血管和器官病变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UDD-CHIARI综合征 电子束ct 血管重建 影像学征象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电标记回顾性肺动脉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附5例肺动脉栓塞) 被引量:7
11
作者 吴春根 周康荣 +3 位作者 汤敏 严福华 曾蒙苏 王佩芬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87-290,共4页
目的 探讨肺动脉多层螺旋CT(MSCT)心电标记回顾性成像技术及临床应用意义。资料与方法  4 5例胸痛患者行MSCT检查 ,用心电标记回顾性重建和常规非心电标记后处理 ,比较两者成像效果。结果 心电标记回顾性重建容积重建 (VR)图像较常... 目的 探讨肺动脉多层螺旋CT(MSCT)心电标记回顾性成像技术及临床应用意义。资料与方法  4 5例胸痛患者行MSCT检查 ,用心电标记回顾性重建和常规非心电标记后处理 ,比较两者成像效果。结果 心电标记回顾性重建容积重建 (VR)图像较常规重建图像伪影明显减少 ,无伪影和轻度伪影图像占 5 3% ,而常规重建图像仅为 2 0 % ,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4 0例肺动脉MSCT未见异常 ,5例 (11% )检出肺动脉栓塞 ,其中 2例为中央型 ,3例为周围型。结论 心电标记回顾性肺动脉MSCT血管造影术图像纵向空间分辨率高 ,可作为肺动脉(包括肺栓塞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电标记 肺动脉多层螺旋ct 血管造影术 胸痛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静脉电子束CT冠状动脉造影图像质量影响因素 被引量:5
12
作者 吕滨 戴汝平 蒋世良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48-353,共6页
目的探寻造成电子束CT冠状动脉造影图像不可评估的原因,比较舒张早期和晚期心电门控扫描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对100例疑诊冠心病患者行电子束CT血管造影检查(EBA)。采用静脉法增强扫描心脏冠状动脉,心电门控采集CT断层图像,并用“容... 目的探寻造成电子束CT冠状动脉造影图像不可评估的原因,比较舒张早期和晚期心电门控扫描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对100例疑诊冠心病患者行电子束CT血管造影检查(EBA)。采用静脉法增强扫描心脏冠状动脉,心电门控采集CT断层图像,并用“容积再现法”(VRT)技术重建冠状动脉三维图像。对冠状动脉节段的图像质量和伪影作统计分析。结果7例(7%)患者因心跳和呼吸运动伪影而检查失败。冠状动脉左主干(LM)图像质量最好,左回旋支(LCX)最差(P<0.001)。各支冠状动脉由近段向远段图像质量依次降低(P<0.001)。40%RR间期心电图门控扫描优于80%RR间期门控。不可评估的冠状动脉节段分布在3%左主干,2%、24%和64%左前降支(LAD)近、中、远段,8%、22%和45%左回旋支的近、中、远段,以及5%、12%和20%右冠状动脉(RCA)近、中、远段(P<0.05)。结论静脉法电子束CT冠状动脉造影的主要限度是图像空间分辨率低和各种伪影。理想的心电门控扫描可以提高图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响因素 冠状动脉 图像质量 三维重建 电子束ct成像 ct血管造影 冠心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血管造影术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3
作者 王媛 贾建平 孙永馨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3年第2期99-103,共5页
动脉粥样硬化所造成的血管狭窄及血栓形成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发病原因。目前,多种影像学检查手段用于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和治疗。DSA检查的有创性以及超声检查对操作者经验和技术的依赖性,限制了这些方... 动脉粥样硬化所造成的血管狭窄及血栓形成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发病原因。目前,多种影像学检查手段用于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和治疗。DSA检查的有创性以及超声检查对操作者经验和技术的依赖性,限制了这些方法的广泛应用。磁共振血管造影术(MRA)和CT血管造影术(CTA)通过血管重建可以显示脑动脉管腔和斑块的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血管造影术 动脉粥样硬化 血管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 被引量:56
14
作者 吴春根 周康荣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97-399,共3页
关键词 扫描技术 图像处理 适应证 对比剂注射方式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6层螺旋CT外周动脉血管造影术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红 马景旭 +2 位作者 王皓 石洁 郝璐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04-206,共3页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在外周血管疾病中成像技术及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对21例临床怀疑周围血管疾病的患者,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扫描范围1100-1200mm,层厚2mm,重叠50%,螺距0.75,准直16×1.5,球管旋转时间0.75s,...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在外周血管疾病中成像技术及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对21例临床怀疑周围血管疾病的患者,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扫描范围1100-1200mm,层厚2mm,重叠50%,螺距0.75,准直16×1.5,球管旋转时间0.75s,智能跟踪自动触发扫描,扫描时间20-35s。造影剂量100ml,注射速度3ml/s。对全部图像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容积再现(VR),并对图像进行评价。21例中3例行DSA检查,4例行手术治疗。结果:MSCT动脉成像可以清晰地显示上肢动脉和腹主动脉及髂总动脉、髂内外动脉、股动脉、胫动脉、腓动脉的主干及分支。21例中,8例表现为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急性动脉血栓2例,双侧髂总动脉瘤1例,外伤性假性动脉瘤1例,股动脉外伤性动脉损伤2例,医源性损伤1例,正常表现6例。结论:MSCT血管成像是一项高度准确的成像技术和侵袭性小的检查方法,已成为临床诊断外周血管疾病的首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血管疾病 16层螺旋ct 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子束CT血管造影评价颈动脉狭窄的临床应用
16
作者 洪震 赵殿辉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0年第2期83-87,共5页
探讨颈动脉电子束CT血管造影(EBCTA0的方法并评价其临床价值。材料和方法:使用电子束CT对53例病例进行检查。采用Imatron C-150型电子束CT扫描设备,以2 ̄4ml/s前臂静脉注射80 ̄90ml 0mn... 探讨颈动脉电子束CT血管造影(EBCTA0的方法并评价其临床价值。材料和方法:使用电子束CT对53例病例进行检查。采用Imatron C-150型电子束CT扫描设备,以2 ̄4ml/s前臂静脉注射80 ̄90ml 0mni ̄paque 300,延迟20 ̄30s后进行连续容积扫描,层厚1.5 ̄3mm。将电子束CT图像转入工作站处理。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遮盖显示(SS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血管造影 电子束ct 颈动脉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子束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易甫 吕安林 +1 位作者 贾国良 郑敏文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87-287,共1页
关键词 冠心病 诊断 电子束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 冠状动脉造影术 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CT血管造影术在脑动脉瘤破裂出血早期诊治中的作用 被引量:2
18
作者 赵洪波 贾建荣 朱秀芝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91-391,共1页
关键词 三维ct血管造影术 脑动脉瘤 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子束CT评价终末期肾病患者心血管钙化 被引量:7
19
作者 鲁锦国 吕滨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5年第3期232-235,共4页
心血管疾病在终末期肾病(end stagerenaldisease,ESRD)患者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首位,有特殊的发病机理和临床表现。冠状动脉钙化是ERSD患者心血管疾病的明显表现。电子束CT能无创地显现冠状动脉钙化并能对冠状动脉钙化进行钙化积分... 心血管疾病在终末期肾病(end stagerenaldisease,ESRD)患者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首位,有特殊的发病机理和临床表现。冠状动脉钙化是ERSD患者心血管疾病的明显表现。电子束CT能无创地显现冠状动脉钙化并能对冠状动脉钙化进行钙化积分定量测量,精确地评价冠状动脉钙化的程度,可能成为用来评估ESRD患者心血管的危险程度的理想方法,指导临床治疗的一种重要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终末期 血管钙化 肾病患者 ct评价 冠状动脉钙化 disease ESRD患者 renal 血管疾病 电子束ct 临床表现 发病机理 定量测量 钙化积分 危险程度 临床治疗 死亡率 发病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源CT Flash扫描在肺动脉计算机断层摄影血管造影术检查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4
20
作者 葛建兵 王天乐 +3 位作者 崔磊 杨巨顺 尹剑兵 严松强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6年第2期155-157,共3页
目的:探讨双源CT Flash扫描在肺动脉计算机断层摄影血管造影术(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应用双源CT Flash扫描与应用普通扫描方法的肺动脉CTA图像各40例进行对照,探讨应用双源CT Flash扫描模式... 目的:探讨双源CT Flash扫描在肺动脉计算机断层摄影血管造影术(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应用双源CT Flash扫描与应用普通扫描方法的肺动脉CTA图像各40例进行对照,探讨应用双源CT Flash扫描模式对肺动脉CTA图像质量的影响。结果:两种检查方法的各级肺动脉的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肺段静脉、右肺段静脉、左房、升主动脉的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双源CT Flash扫描模式在肺动脉CTA检查中能有效地缩短扫描时间、降低对比剂用量并获得高质量图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断层摄影血管造影术 肺动脉 双源ct Flash扫描 图像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