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暴时低纬电离层不规则体响应特征的多手段观测 被引量:12
1
作者 胡连欢 宁百齐 +3 位作者 李国主 赵必强 吴宝元 郝喜庆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65-373,共9页
2010年10月11日发生了一次中等强度的磁暴.本文利用三亚(18.4°N,109.6°E)数字测高仪、VHF雷达和GPS TEC/闪烁监测仪数据以及120°E子午线附近我国漠河(53.5°N,122.4°E)、北京(40.3°N,116.2°E)和武汉(... 2010年10月11日发生了一次中等强度的磁暴.本文利用三亚(18.4°N,109.6°E)数字测高仪、VHF雷达和GPS TEC/闪烁监测仪数据以及120°E子午线附近我国漠河(53.5°N,122.4°E)、北京(40.3°N,116.2°E)和武汉(30.6°N,114.4°E)的数字测高仪和GPS TEC/闪烁监测仪数据,分析了磁暴期间我国中低纬地区电离层不规则体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这次磁暴触发了10月11日午夜前后两个时段低纬(三亚)电离层不规则体事件,而在较高的纬度地区(武汉及以北),并没有观测到电离层不规则体与闪烁.在午夜前,电离层不规则体的发生受磁暴主相期间快速穿透电场激发;在午夜后,电离层不规则体受磁暴恢复相的扰动发电机电场触发,该时段伴随行星际磁场北向翻转的过屏蔽穿透电场也可能是扰动源之一.此外,磁暴期间不同尺度的电离层不规则体会伴随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暴 电离层不规则体 赤道扩展F 电离层闪烁 VHF雷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地区电离层不规则体纬向漂移速度的观测和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陈艳红 黄文耿 +4 位作者 龚建村 马冠一 孙传礼 沈华 Susumu Saito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95-300,共6页
根据中国海南富克(19.3°N,109.1°E)三点GPS观测系统2007年3月至11月的观测数据,利用互相关方法分析了三站闪烁信号的时间延迟,得出了不规则体纬向漂移的基本特征.在中国海南地区,闪烁主要发生在春秋季节,夜间不规则体的纬向... 根据中国海南富克(19.3°N,109.1°E)三点GPS观测系统2007年3月至11月的观测数据,利用互相关方法分析了三站闪烁信号的时间延迟,得出了不规则体纬向漂移的基本特征.在中国海南地区,闪烁主要发生在春秋季节,夜间不规则体的纬向漂移速度以东向为主,大小在50~150 m/s之间;平均东向漂移速度随时间呈下降趋势.另外,在闪烁刚发生时,不规则体纬向速度起伏较大,这可能与不规则体的随机起伏以及等离子体泡产生时垂直速度较大有关.中国海南地区不规则体纬向漂移速度的这些基本特征与低纬其他地区的测量结果较为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电离层不规则体 纬向漂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全球定位系统的东亚电离层不规则体特性 被引量:2
3
作者 尚社平 史建魁 +2 位作者 张北辰 王霄 武顺智 《电波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27-633,共7页
利用2003年7月-2005年6月东亚110°E子午线附近的全球定位系统观测资料,对东亚区电离层不规则体形态特性及其随磁纬的变化进行了分析.主要结果表明:在处于磁纬±10°以内的磁赤道区,海南和东南亚台站存在明显的电离层不规... 利用2003年7月-2005年6月东亚110°E子午线附近的全球定位系统观测资料,对东亚区电离层不规则体形态特性及其随磁纬的变化进行了分析.主要结果表明:在处于磁纬±10°以内的磁赤道区,海南和东南亚台站存在明显的电离层不规则体活动,海南电离层闪烁与东南亚总电子含量起伏活动存在明显的相似性,在两分季明显增强且趋于对称,在两至季明显减弱且呈现一定不对称性,相对于其他季节,6月至季的电离层不规则体活动存在2~3 h的地方时延迟.而处于磁纬±14°以上的低中纬区,电离层不规则体活动会明显减弱,且南北半球呈现明显的形态差异.随着磁纬的增加,北半+球电离层不规则体活动在两分季迅速减弱直至消失,在夏季相对有所增加;南半球所有季节的电离层不规则体活动会逐渐减弱直至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区 110°子午线 电离层不规则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尺度低纬电离层不规则体漂移特性的观测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郦洪柯 宁百齐 李国主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545-553,共9页
利用我国三亚站GPS短基线接收机阵以及VHF电离层相干散射雷达多波束扫描模式进行同时观测,对2011年10月22日至29日夜间两种不同尺度电离层不规则体的纬圈漂移速度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两种不同手段观测的不同尺度不规则体漂移速度,在... 利用我国三亚站GPS短基线接收机阵以及VHF电离层相干散射雷达多波束扫描模式进行同时观测,对2011年10月22日至29日夜间两种不同尺度电离层不规则体的纬圈漂移速度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两种不同手段观测的不同尺度不规则体漂移速度,在大小、变化趋势以及时间范围上基本一致.不规则体产生在20:00LT(LT为北京时)左右,以100~250m/s的速度东向漂移,并且速度幅值起伏较大;在不规则体发展中后期(21:00LT以后),东向漂移速度减低到50~150m/s,并延续至午夜.两种手段观测的漂移速度差异,一个重要原因可能来自于两者观测范围的不同.此外,GPS短基线接收机阵观测的400米尺度电离层不规则体通常比VHF雷达探测到的3米尺度电离层不规则体存在的时间要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不规则体 漂移速度 GPS短基线阵 VHF相干雷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暴期间中国中低纬电离层不规则体与扰动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梅登奎 闻德保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007-1013,共7页
2017年9月8日发生了一次强磁暴,Kp指数最大值达到8.利用区域电离层格网模型(Regional Ionosphere Map,RIM)和区域ROTI(Rate of TEC Index)地图,分析了磁暴期间中国及其周边地区电离层TEC扰动特征和低纬地区电离层不规则体的产生与发展情... 2017年9月8日发生了一次强磁暴,Kp指数最大值达到8.利用区域电离层格网模型(Regional Ionosphere Map,RIM)和区域ROTI(Rate of TEC Index)地图,分析了磁暴期间中国及其周边地区电离层TEC扰动特征和低纬地区电离层不规则体的产生与发展情况,同时利用不同纬度IGS(International GNSS Service)测站BJFS(39.6°N,115.9°E),JFNG(30.5°N,114.5°E)和HKWS(22.4°N,114.3°E)的GPS双频观测值,获取各测站的ROTI和DROT(Standard Deviation of Differential ROT)指数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此次磁暴发生期间电离层扰动先以正相扰动为主,主要发生在中低纬区域,dTEC(differential TEC)最大值达到14.9TECU,随后电离层正相扰动逐渐衰减,在低纬区域发生电离层负相扰动,dTEC最小值达到-7.2TECU;在12:30UT-13:30UT时段,中国南部低纬地区发生明显的电离层不规则体事件;相比BJFS和JFNG两个测站,位于低纬的HKWS测站的ROTI和DROT指数变化更为剧烈,这表明电离层不规则体结构存在纬度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电子含量 ROTI 电离层不规则体 电离层扰动 磁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种观测手段的东亚低纬电离层不规则体事件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尚社平 史建魁 +3 位作者 王铮 王国军 程征伟 王霄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62-870,共9页
利用海南台站(19.5°N,109.1°E, dip:13.6°N)和磁赤道区的多种地基和天基观测数据,对2011年11月20日观测到的电离层不规则体事件进行了分析.海南台站VHF雷达、电离层闪烁和数字测高仪的综合观测结果表明,当天日落附近发... 利用海南台站(19.5°N,109.1°E, dip:13.6°N)和磁赤道区的多种地基和天基观测数据,对2011年11月20日观测到的电离层不规则体事件进行了分析.海南台站VHF雷达、电离层闪烁和数字测高仪的综合观测结果表明,当天日落附近发生了强的电离层不规则体事件,主要表现为雷达羽和强闪烁的形态.结合磁赤道区GPS和C/NOFS卫星观测结果进行分析可知,海南台站日落附近出现的雷达羽和强闪烁与南海磁赤道区产生的主等离子体泡存在明显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低纬区 电离层不规则体 多种观测手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强对流活动对东亚低纬电离层不规则体影响的事件分析
7
作者 尚社平 史建魁 +3 位作者 程征伟 王国军 王铮 王霄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11-1121,共11页
利用海南台站和东南亚地区的多种地基和天基观测手段,对2014年7月28日夜间观测到的东亚低纬F区不规则体事件的时空变化及其物理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海南台站观测到了罕见的长时间持续的F区电离层不规则体,不同手段观测到的电离层不... 利用海南台站和东南亚地区的多种地基和天基观测手段,对2014年7月28日夜间观测到的东亚低纬F区不规则体事件的时空变化及其物理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海南台站观测到了罕见的长时间持续的F区电离层不规则体,不同手段观测到的电离层不规则体存在明显的形态差异。不同台站观测到的电离层不规则体活动存在明显的差异。海南台站经度区南北异常峰附近的TEC起伏活动在日落后至午夜附近明显增强,在午夜后明显减弱。C/NOFS卫星轨迹午夜后逐渐接近于磁赤道,且处于较低高度上,几乎总会观测到弱等离子体扰动/泡的发生,与该区域地基观测的弱电离层不规则体活动存在明显的联系。SWARM卫星在黎明海南台站附近经度区仍观测到较强的赤道异常双峰结构,且西侧异常峰区附近仍存在明显的等离子体密度耗空/泡结构。海南台站西侧磁赤道区附近(中南半岛)强对流活动(MCC)激发的重力波种子扰动对东亚低纬区等离子体泡及准周期结构的产生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低纬区 电离层不规则体 多种观测 夏季 对流层强对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星电离层不规则体的分类研究
8
作者 万欣 钟嘉豪 +7 位作者 郝永强 熊超 王慧 曹雨田 崔峻 刘裔文 李巧玲 蒯家伟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340-3363,共24页
基于火星大气与挥发物演化任务(MAVEN)的就位观测数据,本文对火星电离层等离子体密度的不规则结构进行初步的气候学分类研究.依据离子密度的扰动形式将不规则体分为增强、耗空和振荡类型.而通过判断离子密度扰动和的磁场扰动之间的相关... 基于火星大气与挥发物演化任务(MAVEN)的就位观测数据,本文对火星电离层等离子体密度的不规则结构进行初步的气候学分类研究.依据离子密度的扰动形式将不规则体分为增强、耗空和振荡类型.而通过判断离子密度扰动和的磁场扰动之间的相关性,可将这些不规则体进一步按照有无磁信号进行划分.研究表明,具有磁信号的不规则体倾向于出现在岩石圈磁异常区(MA)的外边界,而无磁信号的不规则体更倾向于出现在MA内部或外部,其具体分布特性与不规则体的类型和所在太阳天顶角有关.在大多数情况下,不规则体在电离层发电机高度以上(高于200km)依旧具有较高的发生率,说明其与离子的磁化状态无关.此外,无磁信号的增强型不规则体倾向于发生在垂直磁力线附近,与以往研究中发现的局地隆起结构类似,而其他类型的不规则体则几乎未表现出对磁场几何构型的依赖性.与以往研究相比,本文发现的诸多不规则体发生特性既存在相似性也存在差异性.本文揭示的火星电离层不规则体的气候学特征一方面可以作为以往研究的重要补充,另一方面也为未来阐明火星电离层不规则体的内在机理提供了关键的研究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星 MAVEN 电离层 电离层不规则体 岩石圈磁异常 等离子
原文传递
基于深度学习的低纬F区电离层场向不规则体事件识别
9
作者 方少峰 邹自明 胡晓彦 《数据与计算发展前沿(中英文)》 CSCD 2024年第4期128-138,共11页
【目的】利用子午工程甚高频(very high frequency,VHF)相干散射雷达观测数据,基于深度学习技术对低纬F区电离层3m尺度不规则体进行识别与特征提取。【方法】本文基于CSPDarknet神经网络技术构建了电离层不规则体事件智能识别模型,并基... 【目的】利用子午工程甚高频(very high frequency,VHF)相干散射雷达观测数据,基于深度学习技术对低纬F区电离层3m尺度不规则体进行识别与特征提取。【方法】本文基于CSPDarknet神经网络技术构建了电离层不规则体事件智能识别模型,并基于预训练好的CSPDarknet为骨干网络以及Yolo目标检测算法,构建了电离层不规则体事件定位模型。【结果】所构建不规则体识别模型能自动从整天甚高频相关散射雷达观测数据当中挑选出低纬电离层不规则体,并根据不规则体定位模型提取出不规则体的高度和持续时间。实验结果表明,不规则体识别模型的F1得分达到了85.89%,比EfficientNet模型的F1得分高5.68%;不规则体定位模型的平均精度指标mAP可以达到87.22%,比Yolov5s模型的mAP高4.32%。【局限】模型训练过程中主要利用了海南富克站单台站的观测数据,为提升模型的泛化性能需进一步引入更多台站观测数据。【结论】本文基于深度学习技术首次提出了一套电离层不规则体事件的智能识别与定位方案,极大改善了传统基于阈值法识别不规则体效率低下且依赖专家的问题,提升了电离层不规则体的研究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不规则体 VHF雷达 CSPDarknet YOLO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OSMIC资料分析电离层F层不规则体结构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栖溪 方涵先 牛俊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19-425,共7页
根据电离层不规则体的产生会导致周围电子浓度发生起伏变化的原理,利用2007年COSMIC掩星系统的TEC数据,通过平滑滤波得到TEC的扰动值ΔTEC的变化,利用其研究F层不规则体的时空变化特征.统计结果表明:扰动较大的掩星事件主要发生在磁纬&... 根据电离层不规则体的产生会导致周围电子浓度发生起伏变化的原理,利用2007年COSMIC掩星系统的TEC数据,通过平滑滤波得到TEC的扰动值ΔTEC的变化,利用其研究F层不规则体的时空变化特征.统计结果表明:扰动较大的掩星事件主要发生在磁纬±20°之间和高纬地区,春季和秋季带状分布较为明显,不同经度地区较强扰动的掩星事件的分布也有不同特征;较强ΔTEC的掩星事件主要发生在地方时午夜前和午夜后两个时段,发生的高度主要在250~400km范围内.这些结果与已知的F层不规则体的时空分布特征较为一致,说明利用TEC的扰动量来分析电离层F层不规则体结构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不规则体 COSMIC掩星 ΔTE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VHF雷达观测到的低纬F区电离层场向不规则体事件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尚社平 史建魁 +4 位作者 闫敬业 杨国涛 燕春晓 王霄 吴琼之 《空间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02-709,共8页
中国海南VHF雷达具有快速扫描观测及对电离层不规则体进行二维成像的能力.采用时间序列上的连续观测,可以获得场向不规则体发展变化的一系列二维空间图像.本文对海南VHF雷达2011年10月27日夜间观测到的电离层不规则体事件进行分析,主要... 中国海南VHF雷达具有快速扫描观测及对电离层不规则体进行二维成像的能力.采用时间序列上的连续观测,可以获得场向不规则体发展变化的一系列二维空间图像.本文对海南VHF雷达2011年10月27日夜间观测到的电离层不规则体事件进行分析,主要结果表明,本次观测到的不规则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在初步形成阶段,不规则体开始出现时非常微弱,发展变化很慢,主要表现为向上可扩展,持续时间约14min.在扩大增强阶段,不规则体快速向上并向两侧扩展,持续时间约14min;不规则体强度前期迅速增大,后期略有减弱,空间尺度达200km以上.在东漂离开阶段,不规则体强度进一步减弱,扩展面积达到最大,主要表现为东向漂移,持续时间近30min.这次观测首次给出了海南地区上空电离层不规则体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结合其他台站的观测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海南观测到的雷达羽与其他地区的雷达羽具有明显不同,海南地区的雷达羽特性及其对应的物理过程有待进一步观测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VHF雷达 二维成像 电离层不规则体 形成和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GNSS数据的全球电离层不规则结构活动表征方法
12
作者 吴家燕 甄卫民 +2 位作者 欧明 於晓 陈龙江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2-90,共9页
针对如何利用GNSS(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数据进行电离层扰动监测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GNSS数据表征全球电离层扰动的方法。利用大约400个GNSS地面站点的观测数据,计算总电子含量(Total Electron Content,TEC)变化率的... 针对如何利用GNSS(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数据进行电离层扰动监测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GNSS数据表征全球电离层扰动的方法。利用大约400个GNSS地面站点的观测数据,计算总电子含量(Total Electron Content,TEC)变化率的标准差——ROTI(Rate of TEC Index)。将该计算结果作为扰动观测量,在纬度与经度的网格上投影形成1 h分辨率的ROTI地图。ROTI地图能够体现几千米到几十千米的电离层不规则体,分析2015年3月期间电离层平静和扰动剧烈时ROTI地图发现,这种大尺度的不规则体主要分布在高纬和低纬区域,磁暴期间ROTI地图会出现数值和扰动面积上的变化,ROTI地图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表现全球电离层不规则结构的扰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全球ROTI扰动指数(Global ROTI index, GROTI),分析结果表明高纬区域的GROTI与地磁指数Kp及AE指数存在良好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电离层不规则体 总电子含量变化率指数 总电子含量变化率 全球电离层扰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纬电离层等离子体块相关等离子体泡演化期间的虚高变化
13
作者 王铮 史建魁 +3 位作者 王国军 王霄 尚社平 程征伟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5-72,共8页
针对东亚地区地磁低纬度南北半球Vanimo台站(地理2.7°S,141.3°E;地磁11.2°S,146.2°W)和海南台站(地理19.5°N,109.1°E;地磁9.1°N,179.1°W)上空的3个电离层等离子体块与等离子体泡相关联的事件,... 针对东亚地区地磁低纬度南北半球Vanimo台站(地理2.7°S,141.3°E;地磁11.2°S,146.2°W)和海南台站(地理19.5°N,109.1°E;地磁9.1°N,179.1°W)上空的3个电离层等离子体块与等离子体泡相关联的事件,利用地面台站的电离层测高仪连续观测数据,研究等离子体泡演化期间的电离层虚高变化。结果表明:以往提出的等离子体块出现约2 h之前等离子体垂直漂移速度从向上(东向电场)转为向下(西向电场)的观点,本文的3个事例均与之不符,或者距反转时间很远(约6 h),或者由向下转为向上。在等离子体块形成时间点前的1 h内,均有突发的等离子体堆积的运动趋势,或是下降运动速度突然变慢,或是从下降转为向上运动,或是上升运动速度突然加快。这一堆积现象与等离子体块现象相关性更好,也不仅限于漂移速度从向上转变为向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纬电离层 等离子 等离子 数字测高仪 电离层不规则体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星载极化干涉SAR系统电离层去相干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夏东坤 李洋 +2 位作者 乞耀龙 洪文 吴一戎 《电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309-1314,共6页
中低频段(UHF/VHF、P、L)星载极化干涉SAR系统运行于电离层之上,会受到相位扰动、法拉第旋转等电离层效应的影响,从而降低系统的成像质量以及参数反演的准确度.本文从电离层造成的成像散焦和极化平面旋转角度出发,重点分析和推导了电离... 中低频段(UHF/VHF、P、L)星载极化干涉SAR系统运行于电离层之上,会受到相位扰动、法拉第旋转等电离层效应的影响,从而降低系统的成像质量以及参数反演的准确度.本文从电离层造成的成像散焦和极化平面旋转角度出发,重点分析和推导了电离层不规则体去相干以及法拉第旋转效应对相干最优的影响,并通过仿真实验模拟了典型系统条件以及电离层状态下的干涉去相干现象.实验结果表明,电离层不仅会降低数据的相干性而且会减少最优相干估计过程中的极化组合数量,从而对极化干涉应用造成不可忽略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 去相干 法拉第旋转 电离层不规则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尺度电离层相位起伏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韩文焌 曹艾 郑怡嘉 《电波科学学报》 EI CSCD 1996年第1期74-79,共6页
在导出了相位起伏的观测值与电离层电子密度谱的关系式的基础上,通过经典谱分析指出:整个功率谱是由数个高斯谱组成,其包络仍是幂律谱,平均谱指数为0.63。大尺度起伏的稳定时间约为三小时。此外给出了一些工程建模所需要的参数。
关键词 电离层不规则体 相位起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离层对星载合成孔径雷达方位向分辨率影响的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郑虎 李廉林 李芳 《电子与信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2085-2088,共4页
该文分析了天线实孔径尺寸、不同电离层谱以及电离层不规则体尺度等因素在电离层对星载合成孔径雷达(SAR)方位向分辨率影响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保持星载SAR合成孔径长度不变,增加天线实孔径的尺寸会引起SAR方位向分辨率的退化,同时... 该文分析了天线实孔径尺寸、不同电离层谱以及电离层不规则体尺度等因素在电离层对星载合成孔径雷达(SAR)方位向分辨率影响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保持星载SAR合成孔径长度不变,增加天线实孔径的尺寸会引起SAR方位向分辨率的退化,同时导致SAR方位向图像平滑。电离层的Kolmogorov谱对SAR方位向的影响较双参谱严重。电离层不规则体尺度远大于合成孔径的尺寸时,电离层对SAR方位向分辨率的影响可以忽略;在电离层不规则体的尺度减小到合成孔径的尺寸以下,但量级接近时,电离层的影响会导致SAR方位向分辨率的恶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载SAR 天线实孔径尺寸 电离层不规则体 电离层湍动谱 广义模糊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2007-2013年COSMIC掩星数据的电离层振幅闪烁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吴迪 王瑞 《电波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55-662,共8页
利用2007-2013年的COSMIC掩星数据,分析了E区与F区电离层闪烁的变化特征.发现用闪烁出现频次、闪烁发生率以及闪烁强度来表征的电离层闪烁出现规律比较相似.E区电离层闪烁在夏季半球的中纬地区最强,其次是春秋季的低纬地区和冬季半球.... 利用2007-2013年的COSMIC掩星数据,分析了E区与F区电离层闪烁的变化特征.发现用闪烁出现频次、闪烁发生率以及闪烁强度来表征的电离层闪烁出现规律比较相似.E区电离层闪烁在夏季半球的中纬地区最强,其次是春秋季的低纬地区和冬季半球.就经度分布来说,春秋季E区电离层闪烁呈四波结构.对F区电离层闪烁来说:南美-大西洋扇区在12月至点最为显著;非洲和太平洋扇区在6月至点最为显著;大西洋扇区在春秋分季最为显著.极区也出现中等强度的闪烁,尤其在南半球的90°E^180°E扇区较为显著.高纬E区电离层闪烁强度随太阳活动的增强而增强,而低纬和南半球的中纬E区闪烁随太阳活动的增强而减弱.高纬和低纬F区闪烁随太阳活动的增强而增强,而中纬F区电离层闪烁对太阳活动无显著依赖关系.对于赤道区来说,北半球60°W^60°E经度区闪烁强度随太阳活动的变化最为显著,其次是南半球60°E^210°E附近;而对于高纬地区来说,F区闪烁强度随太阳活动的变化最为显著的区域在南半球60°E^210°E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线电掩星 电离层闪烁 电离层不规则体 赤道F区不规则 偶发E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手段观测的海口站电离层闪烁对地磁暴响应研究
18
作者 余侯芳 於晓 甄卫民 《电波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36-346,共11页
联合利用CHAMP卫星等离子体密度就位观测数据和海口站GPS电离层闪烁监测仪数据,分析了2004年1月、2月和11月三次地磁暴期间海口站的电离层闪烁特征.我们发现海口站电离层对3次磁暴事件的响应特征明显不同.就磁暴期间Bz分量和Dst指数的... 联合利用CHAMP卫星等离子体密度就位观测数据和海口站GPS电离层闪烁监测仪数据,分析了2004年1月、2月和11月三次地磁暴期间海口站的电离层闪烁特征.我们发现海口站电离层对3次磁暴事件的响应特征明显不同.就磁暴期间Bz分量和Dst指数的观测值来说,2004年11月的磁暴事件最强,其次是1月的,2月的最弱.而地基闪烁监测仪的观测结果表明:1月磁暴事件期间,L波段电离层闪烁最强,闪烁指数S4最大值接近于1.0,闪烁出现率的最大值超过80%;2月磁暴事件期间,电离层闪烁持续时间最长,S4最大值接近于1.0,闪烁出现率的最大值接近63%;11月磁暴主相和恢复相期间,无电离层闪烁现象出现.CHAMP卫星和地面闪烁监测仪观测到的结果一致,表明多重尺度的电离层不均匀体通常同时存在,但是小尺度的电离层不规则体通常会先消失.对比上述三次实验的观测结果,我们推断造成电离层响应特征差异的原因与环电流的影响有关,Aarons准则可较好地解释电离层对3次磁暴事件的响应.同时跨赤道风场可能也有贡献,它通过增加沿场向积分的Pedersen电导率,降低了R-T不稳定性,从而抑制了电离层闪烁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闪烁 电离层不规则体 电离层 R-T不稳定性 闪烁出现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离层时空变化效应对星载及月基SAR成像影响:现状与展望
19
作者 陈锟山 许镇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0年第2期135-149,共15页
合成孔径雷达(SAR)作为一种主动传感器,具备全天时、全天候的观测能力,已广泛应用于对地观测中.然而,无线电信号在空间传播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受到电离层效应的影响,导致信号的相位、幅度发生变化,使得工作在电离层之上的SAR系统的成像... 合成孔径雷达(SAR)作为一种主动传感器,具备全天时、全天候的观测能力,已广泛应用于对地观测中.然而,无线电信号在空间传播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受到电离层效应的影响,导致信号的相位、幅度发生变化,使得工作在电离层之上的SAR系统的成像性能受到干扰.本文分别从法拉第旋转、背景电离层和电离层不规则体三个方面介绍了电离层效应对不同轨道SAR系统成像性能的影响,并总结了电离层效应的补偿修正方案.最后,给出了电离层效应对星载和月基SAR成像影响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以促进星载和月基SAR成像的发展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效应 合成孔径雷达 法拉第旋转 背景电离层 电离层不规则体 成像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佳木斯雷达与北海道东雷达观测的F层不规则体回波发生率
20
作者 王玮 张佼佼 +3 位作者 王赤 邓翔 蓝爱兰 阎敬业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09-617,共9页
利用佳木斯和北海道东高频相干散射雷达的观测数据,对2018年3月至2019年11月期间两部雷达观测到的F层高度的不规则体回波信号发生率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比较了在地磁平静期(Kp<3)和地磁扰动期(Kp>3)的不规则体回波发生率... 利用佳木斯和北海道东高频相干散射雷达的观测数据,对2018年3月至2019年11月期间两部雷达观测到的F层高度的不规则体回波信号发生率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比较了在地磁平静期(Kp<3)和地磁扰动期(Kp>3)的不规则体回波发生率变化特征,分析了回波发生率在昏侧与晨侧增强的现象和纬度变化特征。昏侧回波发生率增强现象在45°-64°MLAT范围内普遍存在,其中55°-64°MLAT的回波发生率在地磁扰动期明显增强。而晨侧回波发生率增强现象主要分布在45°-54°MLAT的地区,除了春秋分季外,地磁扰动的增强对其影响较弱。中纬日侧回波发生率受地磁活动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纬度电离层F层 电离层不规则体 地磁活动 回波发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