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铜-铝电磁脉冲焊接界面形成过程的原子扩散行为 被引量:1
1
作者 李成祥 许晨楠 +2 位作者 周言 陈丹 米彦 《焊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2-31,I0004,共11页
电磁脉冲焊接技术以高压脉冲放电驱使异种金属可靠连接而备受关注,但其界面结合机制尚不明确.该文搭建了铜-铝电磁脉冲焊接综合试验平台,捕获了焊接的动力学过程,得到碰撞点速度与碰撞角度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分子动力学... 电磁脉冲焊接技术以高压脉冲放电驱使异种金属可靠连接而备受关注,但其界面结合机制尚不明确.该文搭建了铜-铝电磁脉冲焊接综合试验平台,捕获了焊接的动力学过程,得到碰撞点速度与碰撞角度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分子动力学模拟的电磁脉冲焊接典型界面(平直界面与涡旋界面)形成过程的对应模型,探究了焊接中的原子扩散行为,并根据模拟结果计算了典型结合界面的扩散层厚度,同时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了结合界面的微观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剧烈碰撞驱使界面材料塑性变形,界面材料塑性形变形成冶金结合和机械咬合是铜-铝电磁脉冲焊接界面的结合机制,且涡旋界面处的原子扩散厚度大于平直界面.该文可为深入理解电磁脉冲焊接机理和调控焊接效果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脉冲焊接 界面形成 原子扩散行为 分子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流相地层高精度地层构型界面形成机制及识别方法 被引量:14
2
作者 纪友亮 周勇 +2 位作者 吴胜和 史长林 岳大力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8-15,共8页
分析了河流相单砂层级别的高精度地层构型界面的形成机制及河流相自旋回对异旋回的改造和影响,总结了单砂层级别高精度地层构型界的识别标志,及在异旋回控制下进行自旋回对比高精度地层构型界面的对比方法。结果表明:一个单层主要由河... 分析了河流相单砂层级别的高精度地层构型界面的形成机制及河流相自旋回对异旋回的改造和影响,总结了单砂层级别高精度地层构型界的识别标志,及在异旋回控制下进行自旋回对比高精度地层构型界面的对比方法。结果表明:一个单层主要由河道侵蚀前期沉积物掠夺可容空间并逐渐充填、洪水期形成洪泛泥岩后形成;共有5种河道砂体的叠置模式和对比模式,而且河道砂体的叠置模式受可容空间增加速率与沉积物供应速率比值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相地层 单层 界面形成机制 界面识别 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纤增强聚氨酯泡沫塑料界面形成特性及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3
3
作者 徐涛 王建华 +2 位作者 傅强 张孝仪 周秋明 《含能材料》 EI CAS CSCD 2002年第2期84-87,共4页
采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和红外光谱仪对玻纤增强聚氨酯泡沫塑料的界面形成特征进行了研究。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 :硅烷偶联剂 5 5 0 (KH5 5 0 )对玻纤的表面处理效果良好 ,在玻纤表面生成一致密的膜 ,膜的厚度和均匀度会影响聚氨酯泡... 采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和红外光谱仪对玻纤增强聚氨酯泡沫塑料的界面形成特征进行了研究。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 :硅烷偶联剂 5 5 0 (KH5 5 0 )对玻纤的表面处理效果良好 ,在玻纤表面生成一致密的膜 ,膜的厚度和均匀度会影响聚氨酯泡孔的形成。红外光谱仪测试结果显示 :多次甲基多苯基多异氰酸酯 (PAPI)上的异氰酸根与KH5 5 0中的—NH2 发生反应 ,生成了脲基 ,形成了稳定的化学键合界面。对两种不同偶联剂处理的GF/PUR力学性能进行了测试 ,在相同的成品密度下 ,压缩强度增加幅度几乎一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纤维 力学性能 聚氨酯泡沫塑料 界面形成特性 硬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GaAs(100)界面形成和界面反应的SRPES研究
4
作者 张发培 徐彭寿 +3 位作者 徐世红 陆尔东 余小江 张新夷 《Journal of Semiconductors》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348-354,共7页
利用同步辐射光电发射研究了Cr/GaAs(100)界面形成和结构.室温下,当Cr覆盖度低于0.2nm时,Cr与GaAs衬底的作用很弱,没有反应产物生成.覆盖度高于0.2nm时,开始发生界面扩散和反应,As原子与Cr生... 利用同步辐射光电发射研究了Cr/GaAs(100)界面形成和结构.室温下,当Cr覆盖度低于0.2nm时,Cr与GaAs衬底的作用很弱,没有反应产物生成.覆盖度高于0.2nm时,开始发生界面扩散和反应,As原子与Cr生成稳定的CrAs化合物,而Ga原子则与Cr形成组分变化的CrGa合金相,并居于界面处.提高界面形成温度可显著地加剧界面混合和反应,引起表面偏析As的出现.芯能级谱的结合能与强度分析表明,反应产物可作为有效的势垒(化学陷阱),阻止衬底的Ga的外扩散.此外还比较了Cr与GaAs(100)及GaAs(110)界面形成及反应的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砷化镓 SRPES 界面形成 界面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5届国际半导体界面形成会议概况
5
作者 丁训民 《国际学术动态》 1996年第2期49-50,共2页
第5届国际半导体界面形成会议(ICFSI-5)于1995年6月26日至30日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举行。与会代表200多人,会上交流论文近200篇。从国内(大陆)赴会的学者有谢希德教授和笔者。半导体界面形成会议是一个专门讨论与半导体表面和界面研究有... 第5届国际半导体界面形成会议(ICFSI-5)于1995年6月26日至30日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举行。与会代表200多人,会上交流论文近200篇。从国内(大陆)赴会的学者有谢希德教授和笔者。半导体界面形成会议是一个专门讨论与半导体表面和界面研究有关的学术问题的国际系列会议。本届会议是该系列会议第一次在美国举行,因而几乎所有本领域内的美国权威学者都带着各自最新的研究成果参加了会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导体 国际会议 界面形成会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S钝化GaAs(100)界面形成的SRPES研究
6
作者 张发培 郭红志 +4 位作者 徐彭寿 祝传刚 陆尔东 张新夷 梁任又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42-145,共4页
利用同步辐射光电发射谱研究了Co 与CH3CSNH2 处理的S钝化GaAs(100) 的界面形成.发现其界面反应较弱,Co 覆盖层达到0-8 nm 时,形成稳定的界面.GaAs 表面上和S原子形成桥键的Ga 原子与Co 发生... 利用同步辐射光电发射谱研究了Co 与CH3CSNH2 处理的S钝化GaAs(100) 的界面形成.发现其界面反应较弱,Co 覆盖层达到0-8 nm 时,形成稳定的界面.GaAs 表面上和S原子形成桥键的Ga 原子与Co 发生交换反应并扩散到覆盖层中,形成Co—S键.Co 覆盖层表面无偏析As 的出现,与Co/GaAs(100) 界面不同,这表明GaAs 表面的S钝化可有效地阻止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化钴 钝化 砷化镓 界面形成
原文传递
电极/溶液界面内层形成熵的统计力学处理
7
作者 苏文煅 叶晖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351-356,共6页
根据文[1a]提出的电极/溶液界面偶极取向分布模型,导出金属/溶液界面内层形成熵ΔS^(m-d)(σ)以及溶剂化层构型熵S_k(σ)的统计力学计算式,讨论了影响ΔS^(m-d)变化的主要因素,并给出对汞/甲醇、汞/碳酸亚乙酯和汞/水溶液等三种界面的... 根据文[1a]提出的电极/溶液界面偶极取向分布模型,导出金属/溶液界面内层形成熵ΔS^(m-d)(σ)以及溶剂化层构型熵S_k(σ)的统计力学计算式,讨论了影响ΔS^(m-d)变化的主要因素,并给出对汞/甲醇、汞/碳酸亚乙酯和汞/水溶液等三种界面的处理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面形成 汞/溶液界面 统计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所孔照胜团队在共生互作界面形成与调控机制方面取得进展
8
《高科技与产业化》 2019年第5期76-76,共1页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Rhizobia-Legume)共生固氮体系是自然界固氮效率最高、固氮量最大的生物固氮系统。有效利用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共生固氮,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关键词 共生固氮体系 界面形成 微生物 农业可持续发展 机制 调控 互作 豆科植物
原文传递
十二烷基-β-D-葡萄糖苷单层膜界面性质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被引量:2
9
作者 于维钊 于立军 +3 位作者 张军 胡松青 提阳 王攀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3215-3221,共7页
表面活性剂分子的界面组装结构是关系其应用性能的重要指标,分子动力学模拟是考察该体系性质的有力工具。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不同界面浓度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β-D-葡萄糖苷的单层膜在水气界面的结构和动力学性质;通... 表面活性剂分子的界面组装结构是关系其应用性能的重要指标,分子动力学模拟是考察该体系性质的有力工具。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不同界面浓度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β-D-葡萄糖苷的单层膜在水气界面的结构和动力学性质;通过密度分布、均方根位移曲线以及界面形成能等参数表征不同界面浓度条件下单层膜的结构及稳定性;并根据烷烃链中碳原子的有序参数,对比考察单层膜的有序排列规律。计算结果表明:随着十二烷基-β-D-葡萄糖苷界面浓度的增加,单层膜的厚度逐渐增加,烷烃链在界面的排列更为有序;单层膜的迁移能力逐渐降低,稳定性越来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动力学模拟 表面活性剂 界面形成 MSD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嵌段聚醚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在油水界面吸附的动态Monte Carlo模拟 被引量:6
10
作者 卫一龙 戎宗明 +1 位作者 刘洪来 胡英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76-380,390,共6页
发展了一种利用MonteCarlo方法模拟两嵌段共聚物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在油水界面吸附的动态算法,可以同时获得吸附过程的一些静态性质(如平衡后油水界面上所吸附的共聚物分子数目、界面层的厚度、对称性以及油水界面张力)和动态性质(如系... 发展了一种利用MonteCarlo方法模拟两嵌段共聚物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在油水界面吸附的动态算法,可以同时获得吸附过程的一些静态性质(如平衡后油水界面上所吸附的共聚物分子数目、界面层的厚度、对称性以及油水界面张力)和动态性质(如系统达到平衡所需时间等);在模拟过程中可以观察到共聚物分子在油水界面形成的亲油基伸展在油相、亲水基伸展在水相的定向排列的稳定的单分子界面膜;在其他条件一致的情况下,本文所描述的方法与静态算法所得到的界面上吸附的共聚物分子数基本相同,但略有差异,文中给出了合理的解释;绘制了界面吸附的共聚物分子数随模拟进程的变化图,当作用能参数不同时得到不同的吸附曲线,随着模拟的进行,高作用能系统平稳达到吸附平衡值,而低作用能系统的吸附曲线则在达到最大值后逐渐降低,最终达到平稳值,与文献报道的实验结果十分吻合,利用物理化学的基本原理对这些不同进行了解释。图7表2参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界面吸附 Carlo模拟 嵌段聚醚 CARLO方法 两嵌段共聚物 油水界面张力 吸附曲线 用能系统 分子数 动态算法 静态性质 吸附过程 动态性质 界面形成 模拟过程 定向排列 文献报道 基本原理 物理化学 界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密度锁内流体分层界面下移情况的相关研究
11
作者 于沛 阎昌琪 谷海峰 《核动力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39-43,共5页
分析了密度锁内流体分层界面形成的原因,建立了一个简单的力学模型解释界面下移的原理,通过实验数据验证了这一原理;并通过实验验证了栅格形状、栅格尺寸、扰动大小和温差因素对界面下移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四种因素中栅格尺寸和温差... 分析了密度锁内流体分层界面形成的原因,建立了一个简单的力学模型解释界面下移的原理,通过实验数据验证了这一原理;并通过实验验证了栅格形状、栅格尺寸、扰动大小和温差因素对界面下移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四种因素中栅格尺寸和温差对界面下移速度有影响,栅格小通道截面面积越小,界面下移越慢;温差越大,界面下移越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面形成 界面下移 栅格尺寸 温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性能ABS界面形态力学性能研究
12
作者 罗鹏举 曲茵 +5 位作者 韩小平 姜春贤 李莉 刘丽娟 张泽军 逄彬 《弹性体》 CAS 2008年第5期39-42,共4页
用S-3000N扫描电镜观察了高耐热、高流动性、高抗冲击性能等ABS界面形态,并确定了增溶剂在两相所起的作用并对高性能ABS的力学性能做了对比。
关键词 ABS 共混 界面形成 增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性能ABS界面形态力学性能研究
13
作者 罗鹏举 曲茵 +1 位作者 韩小平 姜春贤 《辽宁化工》 CAS 2008年第10期666-668,共3页
用S-3000N扫描电镜观察高耐热、高流动性、高抗冲击性能等ABS界面形态,并确定增溶剂在两相所起的作用;以及对高性能ABS的力学性能做了对比。
关键词 ABS 共混 界面形成 增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喷涂固态颗粒沉积中颗粒间结合形成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14
作者 葛益 雒晓涛 李长久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60-67,89,共9页
就目前主流的冷喷涂颗粒结合形成机理进行了系统总结和评述,为冷喷涂沉积体性能的调控和后续研究提供借鉴。分别就经典的颗粒界面绝热剪切失稳结合机理,颗粒界面应力波释放诱导材料射流形成结合机理,以及高速碰撞诱导颗粒表面氧化膜破... 就目前主流的冷喷涂颗粒结合形成机理进行了系统总结和评述,为冷喷涂沉积体性能的调控和后续研究提供借鉴。分别就经典的颗粒界面绝热剪切失稳结合机理,颗粒界面应力波释放诱导材料射流形成结合机理,以及高速碰撞诱导颗粒表面氧化膜破碎、新鲜金属接触结合机理的基本概念、原理、特点进行了概括总结。通过大量系统文献的调研,指出现有理论目前存在的相悖和不足之处,并简要分析了现有颗粒间结合形成理论对冷喷涂沉积体质量调控方面的指导意义。最后基于现有研究的不足,对冷喷涂颗粒界面结合机制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喷涂 临界速度 结合形成机制 绝热剪切失稳 颗粒界面材料射流形成 颗粒表面氧化膜破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兰山蓝片岩中斜黝帘石-低铁绿帘石连生体的确定 被引量:6
15
作者 赵文俞 牟善斌 +1 位作者 秦麟卿 张清杰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9-32,共4页
电子探针和光学显微镜联合分析表明 ,木兰山蓝片岩中存在斜黝帘石 -低铁绿帘石连生体。界面区Fe、Al元素的线扫描曲线研究表明 ,(Fe,Al)类质同象替代为连生体界面共晶膜的形成机制。木兰山蓝片岩中斜黝帘石 -低铁绿帘石连生体的确定 ,... 电子探针和光学显微镜联合分析表明 ,木兰山蓝片岩中存在斜黝帘石 -低铁绿帘石连生体。界面区Fe、Al元素的线扫描曲线研究表明 ,(Fe,Al)类质同象替代为连生体界面共晶膜的形成机制。木兰山蓝片岩中斜黝帘石 -低铁绿帘石连生体的确定 ,说明电子探针和光学显微镜联合分析可有效确定光学性质和化学成分均相近的微细粒连生体的组成矿物 ,其结果对认识木兰山蓝片岩的变质演化具有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片岩 斜黝帘石 低铁绿帘石 连生体 界面形成机制 电子探针 光学显微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状液稳定性影响因素及其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6
作者 王志华 许云飞 +2 位作者 戚向东 刘晓宇 洪家骏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60-367,共8页
油水乳状液的稳定性直接影响着油田地面生产系统中原油脱水及污水处理工艺技术的高效运行。针对原油极性组分沥青质、胶质,特别是实施三次采油化学驱中聚合物、表面活性剂等驱油剂返出对油水乳状液形成与稳定的影响,基于对宏观尺度研究... 油水乳状液的稳定性直接影响着油田地面生产系统中原油脱水及污水处理工艺技术的高效运行。针对原油极性组分沥青质、胶质,特别是实施三次采油化学驱中聚合物、表面活性剂等驱油剂返出对油水乳状液形成与稳定的影响,基于对宏观尺度研究这些因素影响所形成相关认识的综述,从可视化、乳状液体系密度分布、乳状液结构径向分布函数、油水界面形成能及分子扩散系数等表征出发,论述了分子动力学模拟在研究油水界面稳定机制方面的进展及软件平台。认为分子动力学模拟因具有微观结构表征的优势而已成为揭示相间界面作用的一种重要方法,同时,突破模型简化和单因素模拟的局限,综合内、外相组分特性,并兼顾温度、压力等外部因素,从微观尺度探究分子吸附、液滴聚并、液滴分离,是今后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在油水乳化与破乳分离领域的研究应用和发展方向。图5参5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化稳定性 界面 界面形成 原油乳状液 分子动力学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N(001)表面上3N1Ti1Si岛构型及其演变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学杰 吴帅 任元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27-731,共5页
为了研究Ti-Si-N薄膜生长过程中界面的形成,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了在TiN(001)表面上3N1Ti1Si岛的各构型的总能量和吸附能,并计算了Si-in-3N1Ti构型转向Ti-in-3N1Si构型的两种演变方式所对应的激活能。计算结果表明:在3N1Ti1Si的几种构型... 为了研究Ti-Si-N薄膜生长过程中界面的形成,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了在TiN(001)表面上3N1Ti1Si岛的各构型的总能量和吸附能,并计算了Si-in-3N1Ti构型转向Ti-in-3N1Si构型的两种演变方式所对应的激活能。计算结果表明:在3N1Ti1Si的几种构型中,Ti-in-3N1Si构型是最低能量的稳定结构,这种构型是由SiN相从TiN相中分离出来而形成的;两种演变方式中以Si粒子迁出Ti粒子迁入所需构型演变的激活能较小,更容易实现构型演变;与2Ti2N1Si构型演变相比,3N1Ti-1Si岛演变中SiN与TiN分离比较容易实现,这意味着适当增加氮分量有利于SiN与TiN的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面形成条件 相分离 构型演变 激活能 第一性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的超级电容器与电动汽车 被引量:3
18
作者 杨裕生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13,共2页
超级电容器又称电化学电容器。是利用多孔电极材料与电解液之间界面形成双电层或电极表面快速的氧化还原反应来储存电能,核心部件是电极材料、隔膜、电解液三部分。其优点有:(1)充放电循环寿命长;是电池的几百倍至几千倍;(2)可... 超级电容器又称电化学电容器。是利用多孔电极材料与电解液之间界面形成双电层或电极表面快速的氧化还原反应来储存电能,核心部件是电极材料、隔膜、电解液三部分。其优点有:(1)充放电循环寿命长;是电池的几百倍至几千倍;(2)可以快充快放,功率高,比电池高一个量级;(3)电压指示电存量;(4)材料的原料无限制;(5)低温性能良好。缺点有:(1)决定于表面双电层的储能原理,其质量和体积比能量均比电池低一个量级,充电一次只够电动汽车行驶几公里;(2)按每瓦时计价,比电池贵一个多量级。这两大问题,造成超级电容器难以在电动汽车上普遍单独使用,而且在可见的未来,难以根本改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电容器 电动汽车 电化学电容器 氧化还原反应 电极材料 电极表面 界面形成 核心部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_f/Al复合材料与TiAl自蔓延连接工艺及机理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相龙 李卓然 《机械制造文摘(焊接分册)》 2013年第1期35-36,共2页
采用自蔓延连接的方法实现了碳纤维增强铝基复合材料(Cf/Al)与TiAl合金的连接,系统研究了二者在自蔓延连接中界面形成机制。采用理论分析和基础试验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自蔓延中间层的优化设计。
关键词 TIAL合金 Cf AL复合材料 连接工艺 自蔓延 纤维增强铝基复合材料 机理 界面形成 基础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_(1-x)Sr_xMnO_3体系中Mn_3O_4微孪晶表征
20
作者 孙本哲 祁阳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66-369,共4页
La1-x Sr x MnO3(LSMO)锰氧化物由于具有显著的庞磁电阻效应而被广泛关注,但少量Mn3O4杂质相会破坏其磁电阻效应.采用透射电子显微术及其相关分析方法,系统表征了杂质相Mn3O4中的微孪晶结构,并分析其形成机制.研究发现,在具有锐钛矿结构... La1-x Sr x MnO3(LSMO)锰氧化物由于具有显著的庞磁电阻效应而被广泛关注,但少量Mn3O4杂质相会破坏其磁电阻效应.采用透射电子显微术及其相关分析方法,系统表征了杂质相Mn3O4中的微孪晶结构,并分析其形成机制.研究发现,在具有锐钛矿结构的Mn3O4中,微孪晶的孪晶面为(112)面,且孪晶面附近含有少量Sr原子;孪晶面出现几率与Sr原子含量之间的关系表明,孪晶的形成归因于少量Sr原子降低了孪晶界面形成能,这有助于推测出从锐钛矿向钙钛矿发生结构演化的一般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庞磁电阻效应 透射电子显微术 微孪晶 孪晶面 孪晶界面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