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卡波济肉瘤相关疱疹病毒编码IL-6基因的分离克隆及在NIH3T3细胞中的表达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陈秀英 卢春 +3 位作者 程林 曾怡 姚水洪 秦娣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881-886,共6页
目的:分离克隆卡波济肉瘤相关疱疹病毒(KSHV)编码IL-6基因(vIL-6),并导入NIH3T3细胞中进行真核表达。方法:根据KSHV编码IL-6基因核苷酸序列设计一对引物,在引物的5′端分别引入BamHⅠ、HindⅢ酶切位点,以原发性渗出性淋巴瘤(PEL)细胞系B... 目的:分离克隆卡波济肉瘤相关疱疹病毒(KSHV)编码IL-6基因(vIL-6),并导入NIH3T3细胞中进行真核表达。方法:根据KSHV编码IL-6基因核苷酸序列设计一对引物,在引物的5′端分别引入BamHⅠ、HindⅢ酶切位点,以原发性渗出性淋巴瘤(PEL)细胞系BCBL-1细胞总DNA为模板,PCR扩增vIL-6基因,PCR产物经双酶切克隆进真核载体pcDNA3.1(+)。进一步在原有的下游引物5′端加上一段flag序列,以经过序列测定正确的重组质粒为模板,PCR扩增vIL-6-flag融合基因,构建含vIL-6-flag的重组质粒。将该质粒转染NIH3T3细胞,经G418筛选获细胞抗性克隆。最后用抗flagM2单克隆抗体进行Westernblot检测vIL-6在NIH3T3细胞中的表达。结果:获得vIL-6-flag融合基因,全长671bp,其中vIL-6基因核苷酸序列与GenBank中所登记的KSHVvIL-6基因呈现100%同源性。Westernblot结果显示,在约25ku位置有目的条带,与预期的重组vIL-6-flag融合蛋白大小一致。结论:KSHVvIL-6编码基因在NIH3T3细胞中初步获得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波济肉瘤相关疱疹病毒 病毒编码IL-6 flag序列 真核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部复发鼻咽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癌组织Ki-67与Epstein-Barr病毒编码小RNA的表达水平 被引量:3
2
作者 李冰 翁敬锦 +2 位作者 韦嘉章 兰桂萍 司勇锋 《广西医学》 CAS 2018年第11期1164-1167,共4页
目的探讨局部复发鼻咽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癌组织Ki-67与Epstein-Barr病毒编码小RNA(EBER)的表达水平。方法纳入53例局部复发的鼻咽癌患者,比较其初治及复发时的临床特征,分别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初治及复发时组织标本中Ki... 目的探讨局部复发鼻咽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癌组织Ki-67与Epstein-Barr病毒编码小RNA(EBER)的表达水平。方法纳入53例局部复发的鼻咽癌患者,比较其初治及复发时的临床特征,分别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初治及复发时组织标本中Ki-67和EBER的表达情况,并观察组织病理特征。结果局部复发和初治时鼻咽癌的原发肿瘤-区域淋巴结-远处转移(TNM)分期及T分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复发时N1+N2+N3期比例低于初治时比例(P<0.05);初治及局部复发性鼻咽癌组织Ki-67的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i-67阳性的局部复发性鼻咽癌患者,不同复发时间其Ki-67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局部复发性鼻咽癌组织中EBER表达强度弱于初治鼻咽癌(P<0.01)。结论与初发时相比,局部复发鼻咽癌患者远处转移倾向小,肿瘤细胞增殖能力相似,但EBER表达下降,应考虑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肿瘤 局部复发 临床特征 Epstein-Barr病毒编码的小RNA KI-6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病毒科病毒编码的非结构蛋白及其功能 被引量:4
3
作者 周鹏程 陈建国 丁明孝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1999年第2期61-61,共1页
黄病毒科病毒是一类具有囊膜的RNA病毒,现包括黄病毒、瘟病毒及类丙型肝炎病毒三个属。该科的许多病毒均是引起人和动物一些严重疾病的病原,其基因组为一单股正链的RNA分子,分别编码病毒的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其中非结构蛋... 黄病毒科病毒是一类具有囊膜的RNA病毒,现包括黄病毒、瘟病毒及类丙型肝炎病毒三个属。该科的许多病毒均是引起人和动物一些严重疾病的病原,其基因组为一单股正链的RNA分子,分别编码病毒的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其中非结构蛋白对于病毒的复制及病毒与其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综述了该科病毒编码的非结构蛋白及其主要功能,旨在深入了解和研究该科病毒的复制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 病毒编码 非结构蛋白 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毒编码miRNA与宿主免疫 被引量:1
4
作者 李登云 张德礼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58-561,569,共5页
MicroRNA(miRNA)是一类不编码的,长度为19~25nt的小RNA分子,通过与靶基因形成完全或者不完全互补的双链来抑制靶基因的翻译或者降解靶蛋白,也可通过调控促进蛋白表达.MiRNA首次于1993年由Ambros及其同事在模式生物线虫中发现[1],通... MicroRNA(miRNA)是一类不编码的,长度为19~25nt的小RNA分子,通过与靶基因形成完全或者不完全互补的双链来抑制靶基因的翻译或者降解靶蛋白,也可通过调控促进蛋白表达.MiRNA首次于1993年由Ambros及其同事在模式生物线虫中发现[1],通过基因组研究,证实miRNA为一种具有发卡结构的小RNA,通过与其靶标转录本3‘UTR结合抑制靶标的转录后翻译[2].本来miRNA被认为只在线虫特异性存在,后来证实这些线虫miRNA在其他的多细胞生物比如人体内保守存在[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NA 病毒编码 宿主免疫 RNA分子 多细胞生物 模式生物 蛋白表达 小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毒编码泛素及相关蛋白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5
作者 张忠信 牛国栋 《中国病毒学》 CSCD 2004年第2期197-203,共7页
关键词 病毒编码泛素 泛素连接酶 感染细胞蛋白ICP0 E1B-55K蛋白 CD4 杆状病毒 疱疹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B病毒编码LMP-1在鼻咽癌中的致瘤机制 被引量:3
6
作者 何发尧 《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 2003年第2期95-97,共3页
EB病毒的基因产物中LMP-1是最主要的转化蛋白,其致瘤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论述了EB病毒编码的LMP-1的结构、致瘤机制,以及临床上检测LMP-1对鼻咽癌诊断的意义。
关键词 EB病毒编码 LMP-1 鼻咽癌 诊断 致瘤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B病毒编码的小mRNA阴性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贾思思 南飞飞 +4 位作者 李素彩 曹婧语 王冠男 张明智 张蕾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33-537,共5页
背景与目的:结外NK/T细胞淋巴瘤(extranodal natural killer/T-cell lymphoma,ENKTL)为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一个亚型,中国发病率远高于西方国家。该病恶性程度高,对化疗不敏感,生存期短,预后差,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与该病... 背景与目的:结外NK/T细胞淋巴瘤(extranodal natural killer/T-cell lymphoma,ENKTL)为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一个亚型,中国发病率远高于西方国家。该病恶性程度高,对化疗不敏感,生存期短,预后差,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与该病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但仍有少数患者无EBV感染。本研究探讨EBV编码的小m RNA(EBV-encoded small RNA,EBER)原位杂交阴性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1年8月—2015年10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诊断为ENKTL的326例标本,采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其EBER表达,回顾性分析8例EBER阴性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结果:326例ENKTL中,EBER表达阴性率为2.45%(8/326),8例EBER表达阴性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17个月。EBER阴性与EBER阳性患者的生存率log-rank检验,两条生存曲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07,P=0.011)。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表明,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与EBER阴性ENKTL患者预后有关(P=0.008),血浆中EBV-DNA拷贝数与EBER阴性患者的预后无关(P>0.05)。结论:EBER表达阴性ENKTL发病率低,预后较EBER阳性患者差,LDH升高可能是其预后不良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外NK/T细胞淋巴瘤 EB病毒编码的小m RNA阴性 临床特征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B病毒编码的小RNA荧光双重标记技术的建立 被引量:4
8
作者 毕阔 梅雪 +2 位作者 周小鸽 孙岚 刘伟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0年第5期559-561,共3页
目的利用原位杂交联合免疫荧光建立EB病毒编码的小RNA(EBER)的荧光双重标记方法。方法收集2018年12月至2019年1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病理科诊断为淋巴瘤患者的蜡块20例,其EBER原位杂交检测结果均为阳性。每例取蜡块进行连... 目的利用原位杂交联合免疫荧光建立EB病毒编码的小RNA(EBER)的荧光双重标记方法。方法收集2018年12月至2019年1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病理科诊断为淋巴瘤患者的蜡块20例,其EBER原位杂交检测结果均为阳性。每例取蜡块进行连续切片,每例切片2张,其中1张切片进行荧光双重标记,另1张作为阴性对照。通过荧光显微镜查看双重荧光标记的效果。结果荧光双重标记成功后细胞和组织结构完整。原位杂交联合免疫荧光阳性的细胞核呈绿色荧光,免疫荧光阳性的细胞膜呈红色荧光,双重标记阳性细胞的膜与核红绿荧光对比鲜明。结论建立了一种新的EBER荧光双重标记方法,且此方法可以用于判断EB病毒感染的细胞属于B细胞还是T细胞,有助于淋巴瘤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B病毒编码的小RNA 原位杂交 免疫荧光 荧光双标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毒编码的启动子和增强子研究进展
9
作者 武力 《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 1999年第2期10-14,共5页
本文介绍病毒编码的启动子和增强子的结构和功能特点。综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人单纯疱疹病毒(HSV)、巨细胞病毒(CMV)、人乳头瘤病毒(HPV)、Epstein-Barr病毒(EBV)和乙型肝炎病毒(HBV)启动子和增强子研究的主要进展,阐述这些启动... 本文介绍病毒编码的启动子和增强子的结构和功能特点。综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人单纯疱疹病毒(HSV)、巨细胞病毒(CMV)、人乳头瘤病毒(HPV)、Epstein-Barr病毒(EBV)和乙型肝炎病毒(HBV)启动子和增强子研究的主要进展,阐述这些启动子、增强子在病毒转录及调控中的作用及其机制和目前研究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编码 启动子 增强子 研究进展 病毒转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B病毒编码的microRNAs参与肿瘤的发生和发展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巍明 易伟宏 +1 位作者 杨大志 李桂源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00-308,共9页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是一种明确的致瘤性病毒,与鼻咽癌、胃癌、淋巴瘤等多种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EBV共编码44种成熟的微RNA(microRNAs,miRNAs),可调节病毒自身和宿主基因的表达。EBV编码的miRNAs(Epstein-Barr virus-...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是一种明确的致瘤性病毒,与鼻咽癌、胃癌、淋巴瘤等多种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EBV共编码44种成熟的微RNA(microRNAs,miRNAs),可调节病毒自身和宿主基因的表达。EBV编码的miRNAs(Epstein-Barr virus-encoded microRNAs,EBV miRNAs)及其所调控的靶分子参与肿瘤细胞的凋亡、增殖、侵袭和转移等方面的生物学功能,在肿瘤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B病毒编码的microRNAs 潜伏感染 肿瘤 上皮间质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B病毒编码的miR-BHRF1-1有利于病毒复制并抑制宿主p53
11
作者 李子坚 陈雪 +11 位作者 卢忠心 李力力 刘素芳 刘海丹 郭立丽 林雪迟 段芝 杨力芳 马小倩 唐敏 孙仑泉 曹亚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A10期2005-2005,共1页
关键词 病毒复制 EB病毒 miR-BHRF1-1 P53 病毒编码 鼻咽癌细胞 报告基因 荧光素酶 作用位点 佛波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洲猪瘟病毒编码蛋白功能及疫苗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2
作者 安一娜 杨静静 +1 位作者 高敏 董彦君 《养殖与饲料》 2021年第10期107-114,共8页
非洲猪瘟(Africanswinefever,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swinefevervirus,ASFV)感染引起的急性、高致死性、高度接触传染性猪类疾病,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列为法定需要报告的动物疫病,我国也将其列为一类动物传染性疾病。自1921年首发... 非洲猪瘟(Africanswinefever,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swinefevervirus,ASFV)感染引起的急性、高致死性、高度接触传染性猪类疾病,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列为法定需要报告的动物疫病,我国也将其列为一类动物传染性疾病。自1921年首发于非洲,ASF给疫情暴发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然而,ASFV基因组巨大、编码蛋白众多、大量蛋白功能尚不清楚,这严重制约了疫苗的研发。2018年ASFV传入中国,促使政府对非洲猪瘟研究投入加大,推进了相关的研究。近期通过查阅ASFV基因文库,发现ASFV编码的蛋白有159种,其中已知功能的有91种,预测功能的有9种,未知功能的有59种。因此,本文对非洲猪瘟病毒编码蛋白功能及疫苗研究进展进行了更新,为揭示ASFV致病机制及ASF疫苗开发提供相关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洲猪瘟 非洲猪瘟病毒 非洲猪瘟病毒编码蛋白 蛋白功能 感染过程 非洲猪瘟疫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编码X蛋白的抗切除活性
13
作者 Ren LF 颜学波 +1 位作者 孙永康 唐才喜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643-1643,共1页
【据《J Hepatol》2019年6月报道】题:乙型肝炎病毒编码X蛋白的抗切除活性(作者Ren LF等)慢性HBV感染与肝细胞癌的发病率增加有关。HBV编码一种对病毒复制至关重要的癌蛋白(HBx),该蛋白干扰多种细胞活动,包括基因表达、组蛋白修饰和基... 【据《J Hepatol》2019年6月报道】题:乙型肝炎病毒编码X蛋白的抗切除活性(作者Ren LF等)慢性HBV感染与肝细胞癌的发病率增加有关。HBV编码一种对病毒复制至关重要的癌蛋白(HBx),该蛋白干扰多种细胞活动,包括基因表达、组蛋白修饰和基因组稳定性。迄今为止,尚不清楚这一系列干扰过程如何导致肝癌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编码 乙型肝炎 X蛋白 活性 慢性HBV感染 基因组稳定性 组蛋白修饰 肝细胞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妇女间抗体对病毒编码蛋白的反应
14
《吉林医学情报》 1990年第2期73-73,共1页
关键词 妊娠并发症 巨细胞病毒感染 抗体 病毒编码蛋白 反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态阳性对照在EB病毒编码小RNA原位杂交染色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5
作者 丁伟 王波 徐黎明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3-54,共2页
EB病毒编码小RNA( EBER)原位杂交在病理工作中应用十分广泛,但最让医师担心的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假阴性,在无阳性对照的情况下无法判别染色是否成功,极易引起误诊,导致临床治疗方案的不同,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但由于现有的阳... EB病毒编码小RNA( EBER)原位杂交在病理工作中应用十分广泛,但最让医师担心的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假阴性,在无阳性对照的情况下无法判别染色是否成功,极易引起误诊,导致临床治疗方案的不同,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但由于现有的阳性对照方法费时、费力、步骤繁琐,在很多实验室都没有很好的普及应用。近年来,我们找到了一种简单、快捷、方便、容易制备的液态阳性对照方法应用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1],通过反复实验,我们在EBER原位杂交实验中也取得了满意的结果,现介绍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杂交染色 EB病毒编码 阳性对照 小RNA 应用 质量控制 液态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原文传递
EB病毒编码潜伏膜蛋白1通过转录因子c-Jun和Ets1间信息交流调控鼻咽癌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表达 被引量:8
16
作者 曾亮 刘轶平 +3 位作者 陶永光 艾米丹 赵晓荣 曹亚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04-208,共5页
目的 探讨在EBV -LMP1作用下,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 9)启动子区相邻的AP 1( 5 33)和Ets( 5 4 0 )结合位点对其转录活化的影响,并确定LMP1可通过c -Jun和Ets1间信息交流(cross -talk)调控鼻咽癌细胞中MMP 9的表达。方法 应用定点突变技... 目的 探讨在EBV -LMP1作用下,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 9)启动子区相邻的AP 1( 5 33)和Ets( 5 4 0 )结合位点对其转录活化的影响,并确定LMP1可通过c -Jun和Ets1间信息交流(cross -talk)调控鼻咽癌细胞中MMP 9的表达。方法 应用定点突变技术,在野生型MMP- 9 -CAT质粒的基础上,建立MMP- 9启动子区相邻Ets( 5 4 0 )结合位点和AP- 1 (- 5 33)结合位点单独突变体和共同突变体;在四环素调控表达LMP1的鼻咽癌细胞系L7中,比较LMP1对这些突变体报道基因活性的影响。通过针对c- Jun、Ets1的硫代反义寡核苷酸进行阻断,采用GelatinZymography观察c -Jun、Ets1及其cross- talk对LMP1介导的MMP 9表达的影响。结果 与野生型MMP -9 -CAT质粒比较,突变体的报道基因活性均降低(P <0 .0 1 ) ,以MMP- 9 -CATAP -1 ( 5 33) /Ets( 5 4 0 )mt降低最为显著;在c Jun和Ets1反义寡核苷酸单独或共同阻断后,LMP1介导的MMP -9活性均降低,以共同阻断的作用最为明显。结论 EBV -LMP1可以通过转录因子c -Jun和Ets1间cross talk调控鼻咽癌细胞中MMP 9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录因子C-JUN 基质金属蛋白酶9 信息交流 潜伏膜蛋白1 EB病毒编码 Ets EBV-LMP1 转录因子C-JUN 硫代反义寡核苷酸 l反义寡核苷酸 MMP-9活性 结合位点 定点突变技术 鼻咽癌细胞系 启动子区 基因活性 突变体 方法应用 调控表达
原文传递
EB病毒相关肿瘤中EB病毒编码微小RNA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7
作者 董敏 陈健宁 邵春奎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571-574,共4页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又称人类疱疹病毒4,是一种线性双链DNA病毒,在人群中广泛感染,与淋巴瘤、鼻咽癌、胃癌等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微小RNA(microRNA,miRNA)是一类存在于多种真核生物和DNA病毒中的非编...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又称人类疱疹病毒4,是一种线性双链DNA病毒,在人群中广泛感染,与淋巴瘤、鼻咽癌、胃癌等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微小RNA(microRNA,miRNA)是一类存在于多种真核生物和DNA病毒中的非编码RNA,长度为19—25nt,以碱基互补的方式和靶标mRNA的3‘端非翻译区(3’UTR)结合,导致靶标mRNA的翻译抑制或降解”。EBV是首个被发现可以编码miRNA的病毒。2013年6月miRbase数据库(www.mirbase.org)公布的数据显示,至今已经发现EBV编码的25个前体miRNA和44个成熟miRNA。EBVmiRNA主要由EBV基因组中的BHRF1和BART两个区域编码。BHRFl(Bam HI fragment H rightward open reading frame1)编码3个前体miRNA(ebv—miR—BHRF1-1,-2,-3)和4个成熟miRNA。BART(The Bam H I A region rightward transcript)编码两组包括22个前体miRNA和40个成熟miRNA:第1组位于BART外显子I和IB之间,编码8个前体miRNA(ebv-miR—BART1,-BART3-6,-BART15~17);第2组位于BART外显子IB和Ⅲ之间,编码13个前体miRNA(ebv—miR—BART7-14,-BART18-22)。ebv—miR—BART2则由BART外显子Ⅳ和V之间的区域编码。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EBVmiRNA在调节EBV和宿主的基因表达并促进EBV相关肿瘤的发生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B病毒编码 EB病毒相关肿瘤 微小RNA 双链DNA病毒 miRNA 人类疱疹病毒 编码RNA 非翻译区
原文传递
病毒编码的泛素化酶与去泛素化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8
作者 艾永兴 赵程程 +2 位作者 郑海南 吴山力 张玉静 《畜牧与兽医》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81-84,共4页
泛素化酶和去泛素化酶是调节细胞内蛋白质泛素化修饰的主要反应酶,其调节作用参与细胞内几乎所有的生理过程,是细胞内最重要的调节系统之一。研究发现,许多病毒可以通过编码泛素化酶和去泛素化酶影响细胞内的调节通路,造成肿瘤发生与免... 泛素化酶和去泛素化酶是调节细胞内蛋白质泛素化修饰的主要反应酶,其调节作用参与细胞内几乎所有的生理过程,是细胞内最重要的调节系统之一。研究发现,许多病毒可以通过编码泛素化酶和去泛素化酶影响细胞内的调节通路,造成肿瘤发生与免疫抑制等,本文将对相关研究进展作如下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编码 泛素化 细胞衰老 氨基酸序列 免疫抑制 HERPESVIRUS 粘液瘤病毒 病毒粒子 基因重组 结构域
原文传递
乙型肝炎病毒编码HBsAg区基因突变对免疫检测的影响 被引量:14
19
作者 Peng Yin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687-690,共4页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病毒编码 HBSAG 基因突变 免疫检测
原文传递
靶向性抗肿瘤融合蛋白-表皮生长因子-腺病毒早期转录区4第4编码蛋白在细胞内的转运及对胞外信号调节激酶磷酸化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存琳 陈虹 +2 位作者 马晓骊 王欣 黄秉仁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74-678,797-798,共7页
目的探讨经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介导进入肿瘤细胞的融合蛋白表皮生长因子-腺病毒早期转录区4第4编码蛋白(EGF-E4orf4)在细胞内的转运及对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磷酸化的影响。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结合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融合蛋白在MDA-M... 目的探讨经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介导进入肿瘤细胞的融合蛋白表皮生长因子-腺病毒早期转录区4第4编码蛋白(EGF-E4orf4)在细胞内的转运及对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磷酸化的影响。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结合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融合蛋白在MDA-MB-231和BGC823细胞中的转运和代谢特点,Western blot检测融合蛋白引起的细胞内ERK磷酸化水平的改变。结果融合蛋白可在细胞内累积,向细胞核周围聚集,并与细胞早期内体和晚期溶酶体共定位;融合蛋白能快速触发细胞内ERK发生磷酸化,磷酸化水平在10 min时最强,之后逐渐回落至刺激前水平,活化ERK的能力较表皮生长因子弱。结论融合蛋白EGF-E4orf4在细胞内经内体-溶酶体途径发生缓慢降解;在MDA-MB-231和BGC823细胞中,融合蛋白的作用特点存在明显差异,可能是导致融合蛋白对二者抑瘤率不同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合蛋白-表皮生长因子-腺病毒早期转录区4第4编码蛋白 内体-溶酶体途径 胞外信号调节激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