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尿酸水平与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后症状性出血转化的相关性研究
1
作者 蔡敏一 赵德强 +1 位作者 于宏梅 汪蔚青 《当代医药论丛》 2023年第24期34-37,共4页
目的:评估血清尿酸(UA)对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症状性出血转化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收集2021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干部科就诊的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02例(年龄大于60岁),分析患者血液... 目的:评估血清尿酸(UA)对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症状性出血转化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收集2021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干部科就诊的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02例(年龄大于60岁),分析患者血液学资料,测定UA水平。根据住院期间有无症状性出血转化(sHT)发生分为非sHT组283例、sHT组19例,又根据UA最佳截断值分为高UA组(UA≥315.65μmol/L)和低UA组(UA<315.65μmol/L)。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sHT的影响因素。结果:sHT组UA水平高于非sHT组[(392.61±85.71)μmol/L vs(342.51±96.36)μmol/L,P=0.018]。高UA组sHT发生率明显高于低UA组[9.5%(16例)vs 2.3%(3例),P=0.01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调整混杂因素后,NIHSS评分、UA仍与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sHT独立相关(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UA预测sHT曲线下面积为0.661(95%CI 0.551-0.71,P=0.019)。结论:UA是一个有临床应用前景的、可以考虑用于预测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sHT发生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尿酸 症状性出血转化 缺血脑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卒中机械取栓术后症状性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
2
作者 阮宗发 侯丽丽 +4 位作者 郑静红 陈妙莲 闫力煜 冯靖禧 李建伟 《吉林医学》 CAS 2020年第12期2873-2874,共2页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机械取栓术后出现症状性出血转化(SHT)的可能危险因素。方法:选择324例AIS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IS机械取栓术后发生SHT的可能危险因素。结果:324例患者机械取栓术后出SHT 38例,...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机械取栓术后出现症状性出血转化(SHT)的可能危险因素。方法:选择324例AIS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IS机械取栓术后发生SHT的可能危险因素。结果:324例患者机械取栓术后出SHT 38例,发生率为12.3%。发现年龄、饮酒史、糖尿病史、房颤、起病到就诊时间、脑梗死部位、术前NIHSS评分是AIS机械取栓术后发生SHT的影响因素(P<0.05)。而多因素Logistis回归分析显示,房颤、起病到就诊时间>6 h、前循环闭塞、术前NIHSS评分>14分患者机械取栓术后并发SH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前循环大面积脑梗死在起病6 h后开通罪犯血管,可能增加脑出血转化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卒中 机械取栓 症状性出血转化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患者预后及症状性出血的效果比较
3
作者 刘晓华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0年第20期6-8,共3页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用于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后的效果以及对症状性出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9年6月东港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50例为研究对象,均接受静脉溶栓治疗,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低剂量组、标准剂...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用于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后的效果以及对症状性出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9年6月东港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50例为研究对象,均接受静脉溶栓治疗,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低剂量组、标准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每组50例。3组分别于静脉溶栓治疗后给予阿托伐他汀10、20、40 mg/d治疗,比较3组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症状性出血发生率及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结果3组总有效率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低剂量组总有效率<标准剂量组<高剂量组。治疗3个月后,3组hs-CRP水平均较治疗降低,且治疗后hs-CRP水平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剂量组症状性出血率为2.0%,低于标准按剂量组的14.0%和低剂量组的22.0%(P<0.05或P<0.01)。3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剂量(40 mg/d)阿托伐他汀用于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患者中疗效确切,可改善患者预后,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静脉溶栓 阿托伐他汀 高剂量 症状性出血 NIHSS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bA1c联合FIB检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后发生症状性脑出血的评估价值分析
4
作者 马明明 郝永茂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5年第1期110-112,212,共4页
目的:分析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1c)联合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评估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ACI)患者溶栓后症状性脑出血(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sICH)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4... 目的:分析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1c)联合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评估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ACI)患者溶栓后症状性脑出血(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sICH)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4月至2023年5月期间本院确诊ACI并接受溶栓手术的9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sICH将患者分为出血组(46例)和未出血组(51例)。收集两组的基线资料,对比两组HbA1c和FIB的水平,并运用多因素Logistic模型分析ACI患者溶栓后sICH的相关因素,运用ROC曲线分析HbA1c联合FIB对患者溶栓后sICH的评估效能。结果:出血组溶栓前血糖水平、NIHSS评分高于未出血组(P<0.05)。出血组的HbA1c高于未出血组,FIB显著低于未出血组(P<0.05)。经多因素Logistic模型分析可知,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溶栓前血糖、HbA1c、FIB均为ACI患者溶栓后sICH的危险因素。经ROC曲线分析,HbA1c、FIB单独评估ACI患者溶栓后sICH的AUC分别为0.768、0.736,两者联合评估的AUC为0.879,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8.3%、82.4%,均高于单独评估灵敏度与特异度。结论:HbA1c、FIB可有效评估ACI患者溶栓后sICH的发生,联合评估效能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化血红蛋白 纤维蛋白原 脑梗死 溶栓 症状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床因素联合平扫CT影像组学预测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症状性出血转化的价值
5
作者 季丹丹 王天乐 +2 位作者 朱丽 陆钰 阮席武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21-1027,共7页
目的探讨基于平扫CT(NCCT)的影像组学特征联合临床危险因素构建联合模型预测前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重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后发生颅内症状性出血转化(sICH)的效能。方法该研究为横断面研究。回顾性分析2018年10... 目的探讨基于平扫CT(NCCT)的影像组学特征联合临床危险因素构建联合模型预测前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重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后发生颅内症状性出血转化(sICH)的效能。方法该研究为横断面研究。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22年9月在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并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前循环AIS患者316例的临床和影像资料。所有患者按照7∶3的比例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分为训练集210例和验证集106例。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预测sICH的临床独立危险因素。在NCCT图像勾画梗死区并提取影像组学特征,使用组间及组内相关系数、最小冗余最大相关以及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对提取的影像组学特征进行降维筛选,计算影像组学评分。最后将临床危险因素及影像组学评分纳入多因素logistic分析,建立临床模型、影像组学模型和影像组学-临床联合模型。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及曲线下面积评估各模型的预测效能,利用决策曲线分析量化各预测模型的净收益。结果最终选取8个影像组学特征用于构建影像组学模型。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高血压(OR=2.703,95%CI 1.153~6.334,P=0.022)、房颤(OR=3.023,95%CI 1.290~7.085,P=0.011)、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OR=1.078,95%CI 1.017~1.143,P=0.012)是影响前循环AIS患者rt-PA静脉溶栓sICH的独立危险因素。验证集中,联合模型预测前循环AIS患者rt-PA静脉溶栓sICH的曲线下面积为0.763(95%CI 0.618~0.909),高于临床模型0.710(95%CI 0.552~0.868)和影像组学模型0.708(95%CI 0.568~0.848)。决策曲线分析示联合模型能使患者获得更高的净收益。结论基于NCCT的影像组学与临床危险因素构建的联合模型对预测前循环AIS患者rt-PA静脉溶栓sICH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症状性出血转化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影像组学
原文传递
血糖间隙对药物保守治疗脑卒中患者症状性颅内出血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
6
作者 赵蕾 魏岚 费晓璐 《国际老年医学杂志》 2024年第4期414-418,共5页
目的 探讨血糖间隙对药物保守治疗脑卒中患者症状性颅内出血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接受药物保守治疗的133例老年脑卒中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是否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分为发生组(33例)和未... 目的 探讨血糖间隙对药物保守治疗脑卒中患者症状性颅内出血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接受药物保守治疗的133例老年脑卒中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是否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分为发生组(33例)和未发生组(100例),收集两组临床相关资料,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的相关因素,并绘制ROC曲线分析血糖间隙对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 两组的年龄、饮酒史、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合并高血压及血糖间隙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有差异的指标作为自变量代入logistic回归方程,结果显示:年龄≥75岁、饮酒史、NIHSS评分、伴有高血压、血糖间隙均为接受药物保守治疗的脑卒中患者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血糖间隙对脑卒中患者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为0.898)。结论 血糖间隙是脑卒中患者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的影响因素,对脑卒中患者症状性颅内出血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药物保守治疗 症状颅内出血 血糖间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白质病变与急性缺血性卒中病人静脉溶栓后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关系 被引量:1
7
作者 王笑寒 潘燕 +1 位作者 张小林 张向东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209-214,共6页
目的分析脑白质病变与急性缺血性卒中病人静脉溶栓后症状性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sICH)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400例符合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病例资料。根据磁共振成像,参考改良LA分级量表(age-related wh... 目的分析脑白质病变与急性缺血性卒中病人静脉溶栓后症状性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sICH)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400例符合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病例资料。根据磁共振成像,参考改良LA分级量表(age-related white matter changes,ARWMC)对脑白质病变进行量化评分。静脉应用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治疗后24h内复查头颅CT,根据是否发生sICH转化分为sICH组(n=29)与非sICH组(n=371)。比较两组脑白质ARWMC评分及病变体积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病人溶栓后发生sICH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分析脑白质ARWMC评分及病变体积对病人溶栓后发生sICH的预测效能。结果400例病人静脉溶栓后sICH发生率为7.25%(29/400)。sICH组糖尿病史占比、NIHSS评分、大动脉粥样硬化占比、纤维蛋白原水平、ARWMC评分及脑白质病变体积均大于非sICH组(P<0.05)。绘制ROC曲线发现:ARWMC评分、脑白质病变体积及两者联合预测病人发生sICH的曲线下面积(areaundercurve,AUC)分别为0.825、0.861、0.938。结论脑白质病变评分及体积,与急性缺血性卒中病人静脉溶栓后sICH有关,可作为其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卒中 脑白质病变 静脉溶栓 症状颅内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机械取栓术后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的预测模型建立 被引量:2
8
作者 刘月娥 陈俊霖 江学军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4年第3期330-336,共7页
目的分析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AIS-LVO)机械取栓术后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的影响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16-01—2022-12达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320例行机械取栓术的AIS-LVO患者,根据是否发生sICH分为sICH组和非sICH... 目的分析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AIS-LVO)机械取栓术后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的影响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16-01—2022-12达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320例行机械取栓术的AIS-LVO患者,根据是否发生sICH分为sICH组和非sICH组。收集AIS-LVO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IS-LVO患者机械取栓术后sICH的并建立预测模型,Hosmer-Lemeshow检验模型拟合优度。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预测模型预测AIS-LVO患者机械取栓术后sICH的价值。结果320例AIS-LVO患者机械取栓术后sICH发生率为24.06%(77/320)。单因素分析显示,房颤、心源性栓塞型、基线收缩压、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基线阿尔伯塔中风项目早期计算机断层扫描评分(ASPECTS)、基线血糖、基线糖化血红蛋白A1c(HbA1c)、基线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基线血尿酸为AIS-LVO患者机械取栓术后sICH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源性栓塞型、基线NIHSS评分增加、基线HbA1c升高、基线NLR增加为AIS-LVO患者机械取栓术后sICH的独立危险因素,基线ASPECTS评分增加、基线血尿酸升高为其独立保护因素(P<0.05)。AIS-LVO患者机械取栓术后sICH模型方程:y=-4.246+0.674×心源性栓塞型+0.095×基线NIHSS评分-0.372×基线ASPECTS评分+0.852×基线HbA1c+0.295×基线NLR-0.008×基线血尿酸,经Hosmer-Lemeshow检验,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该预测模型预测AIS-LVO患者机械取栓术后sICH的曲线下面积、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906、89.61%、79.01%。结论心源性栓塞型、基线NIHSS评分、基线ASPECTS评分、基线HbA1c、基线NLR、基线血尿酸为AIS-LVO患者机械取栓术后sICH的影响因素,基于上述风险因素建立的预测模型对AIS-LVO患者机械取栓术后sICH的预测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血管闭塞缺血脑卒中 机械取栓术 症状颅内出血 影响因素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进展速度与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机械取栓术后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相关性研究
9
作者 杨绪森 李沛城 +5 位作者 陈珑 李波 刘一之 袁晨 李婉慈 丁运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70-1174,共5页
目的评估脑梗死进展速度对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术后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22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依照海德堡标准定... 目的评估脑梗死进展速度对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术后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22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依照海德堡标准定义,将其分为取栓术后sICH组与无sICH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取栓术后发生sICH的独立危险因素,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评估梗死进展速度预测sICH的效能。结果218例患者中,sICH组23例,无sICH组195例,两组患者NIHSS评分、侧支循环状态、核心梗死体积及梗死进展速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梗死进展速度较快是机械取栓术后发生sICH的独立危险因素。梗死进展速度预测sICH的灵敏度为78.3%,特异度为69.7%,AUC=0.751,预测值为7.6 mL/h。结论梗死进展速度较快是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机械取栓后发生sICH的预测因子。梗死进展速度大于7.6 mL/h时,机械取栓后发生sICH的风险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取栓 缺血脑卒中 梗死进展速度 症状颅内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化指标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后症状性颅内出血风险的相关性 被引量:1
10
作者 陆悌明 任玲 张少轲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4年第3期288-293,共6页
目的探讨纤维化指标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血管内治疗(EVT)后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风险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03—2023-04于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接受EVT治疗的358例AIS患者,入院24 h内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 目的探讨纤维化指标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血管内治疗(EVT)后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风险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03—2023-04于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接受EVT治疗的358例AIS患者,入院24 h内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血压、既往史等人口统计资料,闭塞部位、卒中程度、FIB-4指数、EVT相关信息及术后sICH情况等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FIB-4指数与EVT后sICH的相关性。结果根据FIB-4临界值1.30与2.67,将患者分为FIB-4<1.30组(n=138)、FIB-41.30~2.67组(n=149)以及FIB-4>2.67组(n=71),3组性别、年龄、BMI、收缩压、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大血管闭塞、术后sICH、90 d神经功能预后及基线NIHSS评分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未发生与发生sICH患者的高脂血症、FIB-4评分、FIB-4<1.30及FIB-4>2.67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90 d神经功能预后良好与不良患者的年龄、糖尿病、基线NIHSS评分、FIB-4评分、FIB-4<1.30及FIB-4>2.67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sICH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脂血症的OR=4.552,P=0.046,95%CI:1.030~20.108,FIB-4>2.67的OR=0.078,P=0.001,95%CI:0.017~0.364,即高脂血症与FIB-4>2.67为AIS患者EVT术后sICH的影响因素。90 d神经功能预后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的OR=1.220,P<0.001,95%CI:1.155~1.288,糖尿病的OR=0.763,P=0.037,95%CI:0.418~1.391,基线NIHSS评分的OR=1.121,P<0.001,95%CI:1.061~1.185,FIB-4>2.67的OR=0.603,P=0.107,95%CI:0.325~1.117,即年龄、糖尿病、基线NIHSS评分为AIS患者EVT术后90 d神经功能预后的影响因素。结论FIB-4指数与AIS患者EVT术后sICH风险相关,可作为sICH的独立预测因子,具有较高成本效益和预测准确性的参数,但不可作为90 d神经功能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有待前瞻性多中心研究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脑卒中 血管内治疗 症状颅内出血 高脂血症 FIB-4指数 神经功能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症状性颅内出血预测模型的系统评价
11
作者 杨嘉欣 何春渝 +2 位作者 刘蕾 陈文博 谢艳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6-86,共11页
目的系统评价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症状性颅内出血预测模型的特征,为静脉溶栓临床决策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资讯、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和The 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收集急性缺血性... 目的系统评价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症状性颅内出血预测模型的特征,为静脉溶栓临床决策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资讯、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和The 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收集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症状性颅内出血预测模型相关研究信息,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12月18日。由2位研究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偏倚风险后对纳入模型的基本特征和方法论进行系统评价。结果纳入20项研究,共30个预测模型。纳入模型ROC曲线的AUC值范围为0.42~0.94。24个(80%)预测模型的整体预测性能较好,模型对不同结局的定义和算法的区分度有明显差异。最常见的预测因子包括NIHSS评分、年龄、梗死的影像学征象或评分、血糖、收缩压和抗血小板药物。结论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症状性颅内出血预测模型呈现出建模算法多样化、模型性能更佳化、预测因素多元化等特点,但总体偏倚风险较高,未来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校准模型。此外,应更加关注模型的更新与外部验证,提高其外推性及临床效用,从而发挥模型更大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卒中 静脉溶栓 症状颅内出血 预测模型 系统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性卒中溶栓后症状性出血转化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代宏 董名昊 彭鸿灵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644-645,共2页
关键词 胆固醇 缺血脑卒中 出血转化 溶栓治疗 症状性出血转化
原文传递
脑白质疏松程度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症状性脑出血转化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0
13
作者 孙威 马舒贝 +6 位作者 陈忠军 张静波 杨颖 李雪媛 王洪志 滕秀涵 常红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29-332,共4页
目的探讨脑白质疏松(LA)程度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应用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治疗后症状性脑出血(sICH)转化的相关性。方法连续选取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117例,符合溶栓治疗指征者采用静脉rt-PA以0.9 mg/k... 目的探讨脑白质疏松(LA)程度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应用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治疗后症状性脑出血(sICH)转化的相关性。方法连续选取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117例,符合溶栓治疗指征者采用静脉rt-PA以0.9 mg/kg足量溶栓治疗,其余则给予普通安慰剂治疗。所有患者根据Wahlund改良LA分级量表(ARWMC)评分对LA严重程度进行分级:轻度(1~5分),中度(6~10分),重度(〉10分)。溶栓后24~36 h复查头CT,判定是否出现sICH转化。比较不同程度LA患者中溶栓组和安慰剂组sICH转化率。结果本研究组中,溶栓治疗者49例,安慰剂使用者68例;LA轻度45例,LA中度25例,LA重度47例。本研究共有10例患者(8.5%)发生s ICH转化,其中溶栓治疗者7例,安慰剂使用者3例;LA轻度2例,LA中度2例,LA重度6例。在LA轻度及中度患者中,溶栓组患者sICH转化率略高于较安慰剂组(P=0.052,P=0.650)。而在LA重度患者中,溶栓组患者s ICH转化率明显高于安慰剂组(P=0.043)。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溶栓组患者ARWMC评分与其静脉溶栓治疗后sICH转化率呈正相关(r=0.476,P=0.0005)。结论重度LA可增加急性脑梗死患者rt-PA静脉溶栓后sICH转化的风险。了解患者的LA程度有助于对临床溶栓决策的选择和对患者预后的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白质疏松 脑梗死 静脉溶栓治疗 症状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术救治缺血性脑卒中动脉溶栓后症状性脑出血1例 被引量:3
14
作者 励勇 李江 曹庆华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3476-3477,共2页
近年来,我国较多医疗机构开展了血管内介入动脉溶栓治疗脑缺血性疾病,颅内出血是溶栓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此类颅内出血的治疗,治疗复杂并且多数患者预后不良。1病历摘要  男性,75岁,因“言语含糊,左侧肢体活动障碍40 min”... 近年来,我国较多医疗机构开展了血管内介入动脉溶栓治疗脑缺血性疾病,颅内出血是溶栓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此类颅内出血的治疗,治疗复杂并且多数患者预后不良。1病历摘要  男性,75岁,因“言语含糊,左侧肢体活动障碍40 min”入院,其既往有高血压、2型糖尿病及心房颤动病史,长期服用华法林片2.5 mg 1次/d防止血栓形成,本次发病前因口腔科拔除龋齿,停用华法林5 d。入院时神志尚清,血压( BP )169/100 mmHg。言语含糊,对答切题,双眼右向凝视,左侧鼻唇沟浅,伸舌左偏,左侧肢体肌力0级,右侧肢体肌力5级。入院头颅CT检查提示“双侧脑室旁脑白质密度局部减低,见斑片状低密度影”。血糖10.08 mmol/L,凝血检查无异常: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12.3 s,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26.2 s,血浆凝血酶时间(TT)17.8 s,D二聚体(D-D)10μg/L。入院后急诊脑血管造影检查提示右侧大脑中动脉水平段( M1段)完全闭塞。与家人商议取得授权后,急诊行血管内介入动脉溶栓治疗。溶栓历时4 h,尿激酶应用100万单位。术后右侧大脑中动脉完全再通。溶栓后立即头颅CT检查,提示右侧额颞顶叶皮层区见脑回样高密度影,左侧基底节区可见片状低密度影, CT值58~74,中线居中,考虑血管再通后造影剂渗入脑组织间隙,产生“脑组织染色”的征象。术后患者尚平稳,溶栓后1h凝血检查:PT 15.5s,APTT 123.1s,TT超出测定范围,D-D 607μg/L。见图1a~图1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溶栓 症状出血 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激酶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致症状性脑出血多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乔潜林 周石 +2 位作者 王学建 吴清华 宋杰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5期457-460,共4页
目的探讨尿激酶局部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并发症状性脑出血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我院从1999年2月至2004年6月共有217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进行尿激酶局部动脉内溶栓治疗,我们对并发症状性脑出血的密切相关因素利用SPSS11.5软... 目的探讨尿激酶局部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并发症状性脑出血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我院从1999年2月至2004年6月共有217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进行尿激酶局部动脉内溶栓治疗,我们对并发症状性脑出血的密切相关因素利用SPSS11.5软件进行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评价这些因素的风险。结果症状性颅内出血共有8例(3.7%),溶栓前高水平的收缩压[比数比(OR),1.096;比数比的95%可信区间(CI),1.006~1.194]和尿激酶治疗(OR,1.068;95%CI,1.053~1.247)是预测症状性脑出血的因素。在溶栓患者,随收缩压升高,症状性脑出血的风险随之增高,其他年龄、溶栓开始时间、溶栓时脑卒中评分(NIHSS)、糖尿病、侧支循环因素均不能预测症状性脑出血发生与否。结论尿激酶局部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并发症状性脑出血,与溶栓前高水平的收缩压和尿激酶治疗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脑梗死 溶栓 症状出血 动脉内溶栓治疗 尿激酶治疗 多因素分析 症状 出血 脑梗死 缺血脑梗死 收缩压升高 逻辑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HIF-1α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症状性脑出血发生及预后的关联性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祁江峡 李海燕 +1 位作者 刘洋 陈冬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23年第7期694-699,共6页
目的分析血清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静脉溶栓后症状性脑出血(sICH)发生及预后的关联性。方法招募2019年1月至2021年2月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收治的AIS患者229例,均在发病4.5 h内接受重组组织型纤... 目的分析血清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静脉溶栓后症状性脑出血(sICH)发生及预后的关联性。方法招募2019年1月至2021年2月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收治的AIS患者229例,均在发病4.5 h内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以治疗后36 h发生sICH的情况将其分为sICH组(25例)和非sICH组(204例)。使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患者治疗后3个月的功能预后情况。采用夹心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血清HIF-1α水平。结果sICH组患者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空腹血糖(FBG)和HIF-1α水平均高于非sICH组,且合并糖尿病和既往有脑卒中史的人数比例较非sICH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HIF-1α水平具有预测AIS患者发生sICH的应用价值[AUC(95%CI)=0.886(0.815~0.957),P<0.001],最佳截断值为1.96 ng/ml,其对应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8.0%、78.4%。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溶栓前血清HIF-1α≥1.96 ng/ml是AIS患者发生sICH的危险因素(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清HIF-1α水平与患者治疗后的mRS评分呈正相关(r_(s)=0.137,P=0.038)。经校正年龄、性别、吸烟史、合并症史等混杂因素后,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HIF-1α水平是影响AIS患者治疗后mRS评分的独立因素(t=2.069,β=0.324,P=0.026)。结论血清HIF-1α水平升高与AIS患者rt-PA静脉溶栓后继发sICH风险增加和短期预后不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脑卒中 静脉溶栓 低氧诱导因子1Α 症状出血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症状性颅内出血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7
作者 梁志刚 杨绍婉 于国平 《中国卒中杂志》 2018年第12期1301-1308,共8页
出血转化,尤其症状性颅内出血是缺血性卒中患者急性期静脉溶栓后虽不常见但严重的并发症,其致残率和病死率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预后。我国卒中急性期溶栓率远远落后于欧美国家,临床医生担心出血转化风险是主要原因。本文对溶栓后症状性... 出血转化,尤其症状性颅内出血是缺血性卒中患者急性期静脉溶栓后虽不常见但严重的并发症,其致残率和病死率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预后。我国卒中急性期溶栓率远远落后于欧美国家,临床医生担心出血转化风险是主要原因。本文对溶栓后症状性颅内出血进行综述,以提高临床认识,更好地改进卒中急性期溶栓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卒中 静脉溶栓 症状颅内出血 预测因素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卒中机械取栓术后病人症状性脑出血预测模型构建分析
18
作者 李亮 张继伟 +3 位作者 孙文浩 王广 田甜 于淼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6期779-782,共4页
目的:构建急性脑卒中机械取栓术后症状性脑出血的预测模型,探讨该预测模型在预测急性脑卒中机械取栓术后发生症状性脑内出血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2017-2020年203例脑卒中病人为研究对象,术后受试者均接受急性脑卒中机械取栓术,并随访3... 目的:构建急性脑卒中机械取栓术后症状性脑出血的预测模型,探讨该预测模型在预测急性脑卒中机械取栓术后发生症状性脑内出血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2017-2020年203例脑卒中病人为研究对象,术后受试者均接受急性脑卒中机械取栓术,并随访36 h。根据病人术后是否发生症状性脑出血分为出血组和未出血组,收集所有病人性别、年龄、基础疾病等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影响脑卒中机械取栓术后发生症状性脑出血的危险因素;通过逻辑回归方式构建预测模型,使用MedCalc软件绘制受试者特征性工作曲线分析(ROC),检验模型效能。结果:截至末次随访共47例发生失访,最终纳入156例病人,急性脑卒中机械取栓术后共发生17例症状性脑内出血,发生率为10.90%,分为出血组(17例)和未出血组(139例)。2组病人年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心房颤动、术前NIHSS评分、取栓次数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心房颤动、NIHSS评分、取栓次数是导致急性脑卒中机械取栓术后发生症状性脑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预测模型的曲线下面积为0.920(95%CI:0.915~0.925),截点值为0.40,敏感度为87.90%,特异度为86.10%。结论: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心房颤动、NIHSS评分、取栓次数均是影响急性脑卒中机械取栓术后发生症状性脑出血的因素,通过建立预测模型能够做到早期预警,指导临床制定干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机械取栓 症状出血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与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症状性颅内出血及短期不良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丽春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19年第22期3961-3964,共4页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是一种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的神经系统疾病。发病4.5 h内应用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能够显著降低致残率,是治疗AIS的首选方法。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是静脉溶栓治疗后最常见的并发症...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是一种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的神经系统疾病。发病4.5 h内应用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能够显著降低致残率,是治疗AIS的首选方法。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是静脉溶栓治疗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影响了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限制了其在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本研究拟通过检测AIS患者甲状腺激素功能,探讨其对静脉溶栓后sICH和短期不良预后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症状颅内出血 静脉溶栓 神经系统疾病 溶栓治疗 甲状腺激素 临床实践 不良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回归筛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患者症状性脑内出血预测因素分析
20
作者 朱金洲 皮强峰 +1 位作者 舒志刚 梅炳银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23年第10期20-24,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回归筛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患者症状性脑内出血(sICH)发生的预测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于鄂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42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静脉溶栓后24 h采用C... 目的探讨基于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回归筛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患者症状性脑内出血(sICH)发生的预测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于鄂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42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静脉溶栓后24 h采用CT观察脑内出血情况,根据有无sICH分为sICH组36例和无sICH组392例。记录两组人口社会学资料、溶栓前实验室检查资料、影像学相关资料,采用LASSO回归分析筛选变量初步筛选重要预测因素,将非零回归系数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后发生sICH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36例(8.41%)患者在溶栓后24 h内出现sICH归为sICH组,其余392例(91.59%)未出现sICH归为无sICH组。两组患者发病至溶栓时间、糖尿病、心房颤动、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入院时血糖、C反应蛋白、CT显示大动脉高密度征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χ^(2)=2.163、3.911、4.092、3.087、3.156、3.937、8.553,均P<0.05);LASSO回归算法共筛选出入院NIHSS评分、入院时血糖、C反应蛋白、大动脉高密度征象4个具有非零系数的显著相关指标;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NIHSS评分、入院时血糖、C反应蛋白、大动脉高密度征象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后sICH的危险因素[OR(95%CI)=1.123(1.029~1.226)、1.391(1.086~1.781)、1.901(1.362~2.652)、3.112(1.364~7.104),均P<0.05];ROC曲线显示,基于LASSO-Logistic构建的模型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后sICH发生的AUC为0.802(95%CI=0.722~0.882),特异度为61.20%,敏感度为88.90%。结论基于LASSO回归筛选出的入院NIHSS评分、入院时血糖水平、C反应蛋白、大动脉高密度征象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后sICH的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脑卒中 症状脑内出血 溶栓 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