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丁苯酞序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重度狭窄脑梗死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临床评价
1
作者 王珊 赵小话 郭明涛 《系统医学》 2024年第10期81-84,共4页
目的分析丁苯酞序贯应用于症状性颅内动脉重度狭窄脑梗死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0月山东省寿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16例症状性颅内动脉重度狭窄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双盲法随机分为参考组和观察组,各58例。参... 目的分析丁苯酞序贯应用于症状性颅内动脉重度狭窄脑梗死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0月山东省寿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16例症状性颅内动脉重度狭窄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双盲法随机分为参考组和观察组,各58例。参考组开展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丁苯酞序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康复有效率、血管内皮功能、神经功能指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康复有效率为94.83%,显著高于参考组的82.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45,P=0.039)。治疗后,观察组的血管内皮功能、神经功能指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优于参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序贯联合常规治疗应用于症状性颅内动脉重度狭窄脑梗死患者的疗效确切,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症状性颅内动脉重度狭窄脑梗死 丁苯酞 序贯治疗 疗效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苯酞序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重度狭窄脑梗死临床评价
2
作者 李刚 钱毅 刘路路 《中国药业》 CAS 2022年第S01期83-85,共3页
目的探讨丁苯酞序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重度狭窄脑梗死的有效性、安全性,以及对血栓弹力图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2019年6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症状性颅内动脉重度狭窄脑梗死患者5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两组... 目的探讨丁苯酞序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重度狭窄脑梗死的有效性、安全性,以及对血栓弹力图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2019年6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症状性颅内动脉重度狭窄脑梗死患者5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加用丁苯酞序贯治疗(在院期间静脉滴注丁苯酞注射液;出院后口服丁苯肽胶囊,每次0.2 g,每天3次)。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的缺损程度,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采用Barthel指数量表评价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两组患者血栓弹力图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及Barthel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及肝功能异常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丁苯酞序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重度狭窄脑梗死,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血栓弹力图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苯酞 序贯治疗 症状性颅内动脉重度狭窄脑梗死 血栓弹力图 临床疗效 神经功能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急性期症状性颅内大动脉闭塞脑梗死预后的影响因素
3
作者 张永梅 王亚婷 +3 位作者 胡甜甜 简溯 赵红领 何文龙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25年第1期11-16,共6页
目的探讨非急性期症状性颅内大动脉闭塞(ILAO)脑梗死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根据预后将86例非急性期症状性ILAO脑梗死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预后的影响因素,并将相关因素... 目的探讨非急性期症状性颅内大动脉闭塞(ILAO)脑梗死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根据预后将86例非急性期症状性ILAO脑梗死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预后的影响因素,并将相关因素进行联合,构建预测非急性期ILAO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列线图,通过校准曲线、决策曲线进行验证。结果与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不良组患者的年龄、入院mRS、入院NIHSS评分、球蛋白水平及药物治疗比率显著升高,三酰甘油水平、白蛋白球蛋白比值显著降低(P<0.05~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mRS与非急性期ILAO脑梗死患者3个月预后不良呈正相关(OR=2.551,95%CI:1.134~5.738,P=0.024),血管内开通治疗与非急性期ILAO脑梗死患者3个月预后不良呈负相关(OR=0.132,95%CI:0.027~0.634,P=0.011)。纳入入院mRS及血管内开通治疗建立列线图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结论入院mRS和血管内开通治疗分别增加和降低非急性期ILAO脑梗死患者3个月预后不良的风险,两者结合建立的列线图对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急症状颅内动脉闭塞 预后 血管内开通治疗 列线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性急性脑梗死相关因素分析
4
作者 李恒楠 孙晗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5年第2期36-39,共4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性急性脑梗死(SAICAS)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与疾病发病相关的因素。方法共纳入293例患者,根据颅内动脉狭窄情况分为大脑中动脉狭窄组(153例)和非大脑中动脉狭窄组(140例)。所有患者均完成对颅脑MR、TOF...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性急性脑梗死(SAICAS)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与疾病发病相关的因素。方法共纳入293例患者,根据颅内动脉狭窄情况分为大脑中动脉狭窄组(153例)和非大脑中动脉狭窄组(140例)。所有患者均完成对颅脑MR、TOF/CTA等影像学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血压、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血糖、同型半胱氨酸、NIHSS评分等。结果两组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综合所有大脑中动脉狭窄与非大脑中动脉狭窄的颅内动脉狭窄脑梗死,进一步进行年龄分组,分为A组(60岁以下)、B组(60-80岁)及C组(80岁以上)。通过对患者的性别、血压以及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血糖、同型半胱氨酸、NIHSS评分进行比较分析,在生化指标方面,不同年龄组间的性别、舒张压、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指标存在差异(P<0.05),但对疾病严重程度(NIHSS评分)的影响不显著。结论颅内动脉狭窄脑梗死部位和年龄、性别无相关性,但随着年龄的变化,性别、舒张压、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同型半胱氨指标方面出现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动脉狭窄 相关因素
原文传递
甲状腺功能指标联合经颅多普勒超声及颈动脉超声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血管狭窄评估中的应用
5
作者 薛佳佳 王肖肖 +2 位作者 王旭 孙源源 朱弘璐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25年第3期103-109,共7页
目的 探究甲状腺功能指标[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游离甲状腺素(free thyroxine,F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ree triiodothyronine,FT3)]联合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 ultrasound,TCD)及颈动脉... 目的 探究甲状腺功能指标[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游离甲状腺素(free thyroxine,F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ree triiodothyronine,FT3)]联合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 ultrasound,TCD)及颈动脉超声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atherosclerotic cerebral infarction,ASCI)血管狭窄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10月至2023年9月邯郸市第一医院收治的182例ASCI患者,均行TCD、颈动脉超声及甲功3项检查,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为金标准,分析TCD、颈动脉超声联合TSH、FT4、FT3对ASCI血管狭窄的评估作用。结果 182例ASCI患者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证实颈内动脉血管轻度狭窄64例(35.16%),中度狭窄69例(37.91%),重度狭窄29例(15.93%),完全闭塞20例(10.99%)。不同血管狭窄程度各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不同血管狭窄程度各组颈内动脉收缩期最大流速(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舒张末期流速(end-diastolic volume,EDV)随着血管狭窄程度加重呈升高趋势,搏动指数(pulse index,PI)、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管径(diameter,D)随着血管狭窄程度加重呈降低趋势(P <0.05);不同血管狭窄程度各组TSH、FT4随着血管狭窄程度加重呈升高趋势,FT3随着血管狭窄程度加重呈降低趋势(P <0.05);TSH、FT4与血管狭窄程度呈正相关,FT3与血管狭窄程度呈负相关(P <0.05);TSH、FT4与PSV、EDV呈正相关,与RI、PI、D呈负相关,FT3与RI、PI、D呈正相关,与PSV、EDV呈负相关(P <0.05);RI、PI、D、PSV、EDV、TSH、FT4、FT3联合评估ASCI血管狭窄程度的AUC值最大,为0.941(P <0.05)。结论 TCD、颈动脉超声联合甲功3项对ASCI颈内血管狭窄评估有较高价值,RI、PI、D、PSV、EDV、TSH、FT4、FT3联合评估有利于诊断不同程度血管狭窄,为临床提供治疗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多普勒超声 动脉超声 促甲状腺激素 游离甲状腺素 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血管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支架置入术后再发症状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汪洋 吴磊 +1 位作者 尹博文 庞燕 《医学综述》 2020年第18期3712-3716,共5页
目的分析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支架置入术后再发症状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秦皇岛市第一医院收治的108例ICAS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支架置入术,按照术后是否再发症状性脑梗死分为两组,... 目的分析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支架置入术后再发症状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秦皇岛市第一医院收治的108例ICAS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支架置入术,按照术后是否再发症状性脑梗死分为两组,其中将术后18个月内再发症状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n=32),将未发症状性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n=76)。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血脂成分,包括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po)A、ApoB和脂蛋白a[Lp(a)],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ICAS支架置入术后再发症状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患者吸烟、高血压、糖尿病、术前狭窄程度>70%及遗留有术后残余狭窄的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TG、LDL-C及Lp(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2.13±0.15)mmol/L比(1.52±0.15)mmol/L,(4.02±1.09)mmol/L比(2.78±0.77)mmol/L,(358±96)mmol/L比(235±87)mmol/L],HDL-C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1.17±0.30)mmol/L比(1.52±0.29)mmol/L](P<0.01)。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糖尿病、TG、HDL-C、LDL-C及Lp(a)是ICAS支架置入术后再发症状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P<0.01)。结论TG、LDL-C及Lp(a)水平升高,HDL-C水平降低会增加ICAS支架置入术后再发症状性脑梗死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 再发症状 血清脂蛋白A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苯酞软胶囊对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后再发症状性脑梗死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汪洋 吴磊 +1 位作者 尹博文 庞燕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CAS 2019年第5期77-78,共2页
目的探讨丁苯酞软胶囊(恩必普)对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后再发症状性脑梗死的影响。方法以秦皇岛市第一医院2014年1月-2017年6月98例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后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53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血小... 目的探讨丁苯酞软胶囊(恩必普)对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后再发症状性脑梗死的影响。方法以秦皇岛市第一医院2014年1月-2017年6月98例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后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53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血小板聚集和降脂治疗,实验组另给予丁苯酞软胶囊规律口服;对比两组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血液流变学及终点事件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实验组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血液流变学改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后患者规律使用丁苯酞可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有效降低血液黏稠度,降低再发症状性脑梗死等终点事件的发生率,安全可靠,值得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苯酞软胶囊 内动脉狭窄 支架植入术 再发症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腔隙性脑梗死和脑血栓形成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分布及特点 被引量:13
8
作者 顾苏兵 林高平 +4 位作者 施天明 王奕琪 张剑梅 陈桂花 丁忠祥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95-397,408,共4页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和脑血栓形成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分布及特点。方法采用超高场强磁共振血管造影测定222例腔隙性脑梗死和228例脑血栓形成患者颅内动脉。结果 222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狭窄112例(50.45%),其中在30~44岁、45~5...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和脑血栓形成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分布及特点。方法采用超高场强磁共振血管造影测定222例腔隙性脑梗死和228例脑血栓形成患者颅内动脉。结果 222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狭窄112例(50.45%),其中在30~44岁、45~59岁和≥60岁三个年龄中狭窄发生率分别为16.67%、21.43%和60.12%。112例患者单发动脉狭窄38例(33.93%)和多发动脉狭窄74例(66.07%)。其中颅内动脉1级狭窄59.82%,2级狭窄30.36%,3级及以上狭窄9.82%。228脑血栓形成患者颅内动脉狭窄191例(83.77%),其中在30~44岁、45~59岁和≥60岁三个年龄中狭窄发生率分别为42.86%、80.77%和86.39%。191例患者单发动脉狭窄83例(43.46%)和多发动脉狭窄108例(56.54%)。其中颅内动脉1级狭窄34.56%,2级狭窄41.36%,3级及以上狭窄24.08%。两组30~44岁患者中以前循环单发颅内动脉狭窄为主,≥60岁组中以多发动脉狭窄多见,后循环动脉狭窄相对多见。结论脑血栓形成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率明显高于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以颅内动脉1级狭窄为主,而脑血栓形成以2级以上狭窄为主。两组≥60岁患者随年龄增长多发动脉狭窄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隙 血栓形成 磁共振血管造影 内动脉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年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大动脉狭窄的血管危险因素和分布特征分析 被引量:9
9
作者 李艳艳 韩艳艳 谭军 《重庆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6期5101-5103,5106,共4页
目的:探讨青年急性腔隙性脑梗死(腔梗)患者颅内大动脉狭窄的血管独立危险因素及其分布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住院的30~45岁青年急性腔梗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头颅血管检查分为狭窄组和无狭窄组,比较分析两组... 目的:探讨青年急性腔隙性脑梗死(腔梗)患者颅内大动脉狭窄的血管独立危险因素及其分布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住院的30~45岁青年急性腔梗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头颅血管检查分为狭窄组和无狭窄组,比较分析两组临床资料。结果45例青年急性腔梗患者中有28例狭窄,17例无狭窄。狭窄组的三酰甘油(T G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颈动脉斑块形成与无狭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狭窄组中15例为单发狭窄,13例为多发狭窄,血管危险因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单纯前循环狭窄12例,单纯后循环狭窄8例,血管危险因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DL‐C是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伴有颅内动脉狭窄的青年急性腔梗患者容易出现进展性卒中,应对青年腔梗患者脑血管进行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腔隙 颅内动脉狭窄 血管危险因素 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伴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10
作者 朱振国 黄艳君 +4 位作者 陈艳艳 殷为勇 叶祖森 林源绍 邵蓓 《浙江医学》 CAS 2016年第13期1066-1068,1085,共4页
目的探讨脑梗死伴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脑梗死住院患者464例,根据头颅MRA和颈部CEMRA结果分为单纯颅内动脉狭窄(ICAS)组199例、单纯颅外动脉狭窄(ECAS)组47例、颅内合并颅外动脉狭窄(IECAS)组113例和无颅内颅外... 目的探讨脑梗死伴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脑梗死住院患者464例,根据头颅MRA和颈部CEMRA结果分为单纯颅内动脉狭窄(ICAS)组199例、单纯颅外动脉狭窄(ECAS)组47例、颅内合并颅外动脉狭窄(IECAS)组113例和无颅内颅外动脉狭窄(NCAS)组105例;其中ICAS组颅内动脉狭窄率≥50%135例、<50%64例。测定与比较以上4组患者间血清TG、TC、LDL-C、HDL-C、载脂蛋白B(apo B)、载脂蛋白A1(apo A1)、尿酸(UA)和同型半胱氨酸(Hcy)等指标的差异,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脑梗死伴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影响因素。结果以上4组患者平均年龄,高血压、糖尿病患病情况,TC、LDL-C水平,apo A1、apo B、apo B/apo A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颅内外动脉狭窄分布显示,颅外血管病变以颈内动脉颅外段和椎动脉颅外段为主,颅内动脉病变以大脑中动脉和颈内动脉颅内段为主。多支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a p o B水平明显高于单支颅内动脉狭窄患者(P<0.05)。a p o B(OR=8.821)、a p o B/a p o A1(OR=10.149)和吸烟(OR=2.093)是脑梗死伴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影响因素。结论 apo B、apo B/apo A1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可能成为今后临床上筛查与治疗高危人群的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 载脂蛋白B 载脂蛋白A1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患者颈内动脉颅内段及大脑中动脉的狭窄范围及程度与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魏书艳 王佩 +4 位作者 杨凡 赵婧 冯锐 万莉 候岚 《临床内科杂志》 CAS 2018年第8期540-542,共3页
目的探讨老年颈内动脉颅内段及大脑中动脉的狭窄范围及程度与腔隙性脑梗死(LI)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5年4月~2017年7月我科收治的老年颈内动脉颅内段及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550例,根据患者是否发生LI分为LI组81例和非LI组469例。... 目的探讨老年颈内动脉颅内段及大脑中动脉的狭窄范围及程度与腔隙性脑梗死(LI)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5年4月~2017年7月我科收治的老年颈内动脉颅内段及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550例,根据患者是否发生LI分为LI组81例和非LI组469例。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并对其进行头颅CT和MRI检查,对其动脉狭窄程度进行评估;对两组患者行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确定患者病灶狭窄范围。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老年颈内动脉颅内段及大脑中动脉的狭窄范围及程度与LI发生的相关性。结果LI组椎动脉开口狭窄发生率及高血压患者比例明显高于非LI组(P〈0.05),颈内动脉起始段狭窄发生率明显低于非LI组(P〈0.05);LI组Ⅰ级、Ⅱ级狭窄患者比例均明显低于非LI组(P〈0.05),Ⅲ级、Ⅳ级狭窄患者比例均明显高于非LI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I发生率与老年颈内动脉颅内段及大脑中动脉的狭窄范围、程度及高血压病史密切相关(P〈0.05)。结论老年患者颈内动脉颅内段、大脑中动脉狭窄范围及程度与LI发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隙 内动脉颅内 动脉 狭窄 相关
原文传递
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硬化与无症状性脑梗死 被引量:15
12
作者 林航 林敏 《高血压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39-441,共3页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无症状性脑梗死与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仪检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无症状性脑梗死组(n=50)和无无症状性脑梗死组(n=114)患者的颈动脉颅外段血管管腔直径、内膜中层厚度、斑块...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无症状性脑梗死与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仪检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无症状性脑梗死组(n=50)和无无症状性脑梗死组(n=114)患者的颈动脉颅外段血管管腔直径、内膜中层厚度、斑块及狭窄程度。结果老年高血压合并无症状性脑梗死组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发生率及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分别为92.0%和82.0%,显著高于没有无症状性脑梗死组(64.9%和58.8%;P=0.000和P=0.004);不稳定斑块发生率为38.0%,亦显著高于无无症状性脑梗死组(7.0%,P=0.000)。与脑梗死病灶同侧的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发生率为69.8%,显著高于非梗死侧(35.1%,P=0.001)。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合并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尤其是不稳定斑块有较高的发生率;颈动脉颅外段狭窄与颅内梗死病灶有同侧相关性。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定期进行颈动脉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及早期发现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并采取相应措施,对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症状 动脉狭窄 彩色多普勒超声 原发高血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腔隙性脑梗死合并颅内动脉狭窄的临床特点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颜强 张雪萍 +2 位作者 李雯 张庆 郑立恒 《中国医刊》 CAS 2013年第9期27-29,共3页
目的分析腔隙性脑梗死合并颅内动脉狭窄的临床特点。方法将174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分为颅内动脉狭窄组和无颅内动脉狭窄组,分析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危险因素及短期神经功能改善等情况。结果 174例患者中合并颅内动脉狭窄118例(67.8%),平... 目的分析腔隙性脑梗死合并颅内动脉狭窄的临床特点。方法将174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分为颅内动脉狭窄组和无颅内动脉狭窄组,分析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危险因素及短期神经功能改善等情况。结果 174例患者中合并颅内动脉狭窄118例(67.8%),平均年龄(63.89±11.17)岁,合并高血压病120例(68.9%),冠心病62例(35.6%),高脂血症98例(56.3%)。冠心病、糖尿病是颅内动脉狭窄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无颅内动脉狭窄组的患者血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高、短期神经功能改善好。结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合并颅内动脉狭窄的比率高,颅内动脉狭窄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多合并冠心病、糖尿病,无颅内动脉狭窄的患者血HDL高,短期神经功能改善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隙 内动脉狭窄 临床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与不同血糖水平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 被引量:2
14
作者 赵翠 闫凤霞 +4 位作者 曹俊杰 李伟 王璐 王国玉 王淼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年第11期61-63,共3页
目的评价老年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与不同血糖水平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etSyn)的相关性。方法收集461例老年脑梗死患者,依据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和(或)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查看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有无狭窄分... 目的评价老年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与不同血糖水平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etSyn)的相关性。方法收集461例老年脑梗死患者,依据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和(或)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查看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有无狭窄分为狭窄组、非狭窄组。按照IDF的诊断标准明确MetSyn各组的发生率,根据糖耐量试验(OGTT)分为伴糖尿病(DM)、高血糖和糖耐量正常的MetSyn,分析不同血糖水平MetSyn与老年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相关性。结果狭窄组老年脑梗死患者MetSyn的发生率61.36%,高于非狭窄组的50.00%(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etSyn增加老年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病变的风险(OR=1.56,P<0.05);但在调整MetSyn各组分危险因素,MetSyn与之无相关性(OR=1.07,P=0.731),而与之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依次是DM、高血压、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OR分别为1.62、1.58、1.56,P均<0.05)。不同血糖水平MetSyn分别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伴DM的MetSyn与老年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相关(OR=1.74,P<0.05);伴糖耐量正常的MetSyn、伴高血糖的MetSyn不增加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风险(OR=1.80、0.084,P=1.34、0.189)。结论MetSyn通过DM、HT、低HDL-C血症等增加老年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风险,而不是其独立的危险因素。伴DM的MetSyn是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脑梗死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血糖水平 代谢综合征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大动脉狭窄与腔隙性脑梗死之间的关系 被引量:2
15
作者 殷建瑞 张波 +2 位作者 谭丽华 傅贤 高庆春 《广州医药》 2011年第1期26-28,共3页
目的探讨颅内大动脉狭窄与腔隙性脑梗死之间的关系,以进一步阐明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方法对216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进行MRI+MRA检查、NIHSS评分,同时记录出现进展性脑卒中的情况。分析颅内大动脉狭窄与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的关系,以及... 目的探讨颅内大动脉狭窄与腔隙性脑梗死之间的关系,以进一步阐明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方法对216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进行MRI+MRA检查、NIHSS评分,同时记录出现进展性脑卒中的情况。分析颅内大动脉狭窄与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的关系,以及其对进展性卒中发生的影响。结果 MRA显示:216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中65例存在颅内大动脉狭窄(30.1%)。其中23例为单一血管狭窄,42例为多发颅内大动脉狭窄。狭窄的动脉分布为大脑中动脉(61/111,55.0%)、大脑后动脉(15/111,13.5%)、大脑前动脉(13/111,11.7%)、颈内动脉颅内段(12/111,10.8%)、基底动脉(6/111,5.4%)、椎动脉颅内段(3/111,2.7%)。1级狭窄占51.4%,2级狭窄占39.6%,3级及以上狭窄的占9.0%。入院后1周内20例患者出现了进展性卒中。在此类患者中,颅内动脉达到1级狭窄的患者有22.3%,达到2级狭窄的有41.7%,达到3级及以上狭窄的有36.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为腔隙性脑梗死病灶所处解剖区的供血动脉更易发生狭窄(占所有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67.7%)(P<0.01),而且此类患者更容易出现进展性卒中(进展性卒中发生率为36.4%)(P<0.01)。结论腔隙性脑梗死病灶所处解剖区的供血大动脉更易发生狭窄,其可能是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的重要机制,这种患者更加容易出现进展性卒中,需要更积极的临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狭窄 腔隙 磁共振血管造影 进展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爱玲 冯来会 +1 位作者 臧文举 臧卫平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年第6期35-36,共2页
目的探讨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临床影响。方法对16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合并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按照狭窄程度分为轻度或无狭窄组89例、中度狭窄组37例、重度狭窄组39例,探讨狭窄程度对急性脑... 目的探讨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临床影响。方法对16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合并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按照狭窄程度分为轻度或无狭窄组89例、中度狭窄组37例、重度狭窄组39例,探讨狭窄程度对急性脑梗死预后的影响。结果重度狭窄组神经功能恶化占33.3%,显著高于中度狭窄组13.5%与轻度或无狭窄组3.4%,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狭窄组生活严重受限占64.1%,显著高于中度狭窄组43.2%与轻度或无狭窄组27.0%,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特别是重度狭窄会导致患者神经功能恶化,导致不良转归风险加大,对预后有严重影响,因此需采取积极治疗以对短期预后进行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症状动脉狭窄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腔隙性脑梗死和脑血栓形成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分布及特点
17
作者 杨珩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16年第8期54-54,共1页
探讨腔隙性脑梗死与脑血栓形成患者颅内动脉狭窄分布及特点。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0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和150例脑血栓形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给予超高场强磁共振血管造影测定患者颅内动脉狭窄情况。结果:腔隙性脑梗死组发现... 探讨腔隙性脑梗死与脑血栓形成患者颅内动脉狭窄分布及特点。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0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和150例脑血栓形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给予超高场强磁共振血管造影测定患者颅内动脉狭窄情况。结果:腔隙性脑梗死组发现动脉狭窄47例,脑血栓形成132例,脑血栓形成组中的中度、重度、完全闭塞血管比重及PCA、ACA、MCA率显著高于腔隙性脑梗死组,组间差异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腔隙性脑梗死和脑血栓形成患者的颅内动脉狭窄血管的狭窄情况、分布及多发与单发的比重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隙 血栓形成 磁共振血管造影 内动脉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患者血清血管生成素样蛋白8水平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申晓平 魏依兰 +3 位作者 白磊鹏 吕英雷 杜录 窦志杰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20年第7期812-816,共5页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血管生成素样蛋白8(ANCPTL8)水平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10月,收入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脑梗死患者293例,根据是否合并ICAS分为两组,一组为未合并ICAS(7...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血管生成素样蛋白8(ANCPTL8)水平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10月,收入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脑梗死患者293例,根据是否合并ICAS分为两组,一组为未合并ICAS(70例),另一组为合并ICAS(223例)。选取脑梗死合并ICAS组223例为试验组,选取同期就诊于我院头晕门诊未合并脑梗死的ICAS组140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ANGPTL8水平。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清ANGPTL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初步得出脑梗死本身对血清ANGPTL8无明显影响。脑梗死患者无ICAS、轻度ICAS、中度ICAS、重度ICAS组,血清ANGPTL8水平依次升高,两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患者血清ANGPTL8与ICAS程度呈正相关,是ICAS的危险因素(均P<0.001)。血清ANGPTL8预测ICAS(狭窄≥30%)的最佳切点为1012.13 ng/L。ROC曲线下面积为0.90(95%CI:0.95~0.98,P=0.000)。结论:脑梗死患者血清ANGPTL8水平与ICAS程度存在密切的相关性,可能成为预测ICAS的新型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生成素样蛋白8 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 糖脂代谢紊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重度狭窄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郑晋华 臧秋玲 +3 位作者 邵蓓 章永强 应小为 王希佳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11年第5期353-355,共3页
最近研究显示大脑中动脉深穿支合并皮层支和分水岭梗死的患者中94.40%存在相关供血动脉狭窄,重度狭窄的患者高达77.80%;直径小于或等于3.20era单发深穿支梗死患者中18.40%存在相关供血动脉狭窄,重度狭窄的患者为1.10%。
关键词 患者 动脉 重度狭窄 动脉粥样硬化 相关危险因素 动脉狭窄 分水岭 供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特征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牛爽 康蓓 郭荷娜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0年第8期130-131,134,共3页
目的探讨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特征。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4月西北工业大学医院收治的68例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设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收治的68例单纯脑梗死患者设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给予DSA检... 目的探讨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特征。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4月西北工业大学医院收治的68例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设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收治的68例单纯脑梗死患者设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给予DSA检查,根据DSA检查结果比较患者颅内、外分段的粥样硬化性狭窄分布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出血性梗塞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腔隙性梗塞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大片梗塞、多灶性梗塞及再发性梗塞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狭窄部位分别为颈内动脉颅外段、颈内动脉颅内段、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椎动脉颅外段、椎动脉颅内段。其中大脑前动脉与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情况发生率最高,椎动脉颅外段与椎动脉颅内段狭窄情况发生率最低。结论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较为明显,临床应加强患者的血糖水平控制,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 腔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