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脂血症大鼠痰瘀证候的病理演变 被引量:21
1
作者 刘卫红 张蕾 +4 位作者 游云 王丽华 于凤华 李文 殷小杰 《北京中医药》 2008年第3期223-225,共3页
目的探讨高脂血症大鼠造模不同时点痰瘀证候的动态病理演变规律。方法采用高脂饲料喂饲法复制大鼠高脂血症模型,在造模不同时点动态观察血脂和血流变的变化情况。结果在造模的第2周脂质代谢异常明显,且随着造模时间的推移,CHOL、TG、LD... 目的探讨高脂血症大鼠造模不同时点痰瘀证候的动态病理演变规律。方法采用高脂饲料喂饲法复制大鼠高脂血症模型,在造模不同时点动态观察血脂和血流变的变化情况。结果在造模的第2周脂质代谢异常明显,且随着造模时间的推移,CHOL、TG、LDL-C逐渐增高,HDL-C逐渐降低。造模第4周血液流变学部分指标(血浆黏度及热沉蛋白)已显示异常,至第8周时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及热沉蛋白均显著异常,表明随着造模时间的推移,血液流变异常逐渐加重,血液瘀滞明显。脂质代谢异常(TC、TG、LDL升高,HDL下降)可做为高脂血症"痰浊"的物质基础,而高脂血症血液的高黏滞性、血液流变性及血小板功能改变与中医"血瘀"病理呈一致性变化,因此脂质代谢和血液流变学异常变化可以反映高脂血症痰瘀演变。结论在高脂血症向动脉粥样硬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由痰致瘀"、"痰瘀互结"的病理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脂血症 动脉粥样硬化 痰瘀演变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方证相应理论探讨高脂血症及动脉粥样硬化痰瘀证候的演变规律
2
作者 张蕾 张琪 +5 位作者 游云 周明学 王丽华 陈合兵 颜贤忠 刘卫红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I0027-I0027,共1页
目的根据中医方证相应理论研究高脂血症及动脉粥样硬化痰瘀证候的演变规律。方法采用大鼠颈动脉针控线拴法、维生素D3注射结合高脂饲料喂饲法复制大鼠高脂血症及动脉粥样硬化模型。以二陈汤、血府逐瘀汤作为药物探针,分别于造模第2、4... 目的根据中医方证相应理论研究高脂血症及动脉粥样硬化痰瘀证候的演变规律。方法采用大鼠颈动脉针控线拴法、维生素D3注射结合高脂饲料喂饲法复制大鼠高脂血症及动脉粥样硬化模型。以二陈汤、血府逐瘀汤作为药物探针,分别于造模第2、4、8周取血,进行血脂、血液流变学、组织病理学及代谢组学检测及分析。结果该造模方法成功建立了大鼠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模型。血脂、血液流变学以及代谢组学结果均表明,在高脂血症及动脉粥样硬化早期,二陈汤对脂代谢紊乱的调节作用明显优于血府逐瘀汤;而在高脂血症及动脉粥样硬化病程后期,血府逐瘀汤的作用则优于二陈汤;进一步证实了脂代谢紊乱早期以痰湿为主要病机,随着病情进展出现血瘀证候,由痰致瘀,痰瘀互结,痰浊贯穿病程始终。结论从中医方证相应的角度进一步证实了高脂血症及动脉粥样硬化痰瘀证候的演变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脂血症 动脉粥样硬化 方证相应 痰瘀演变 代谢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代谢组学技术探讨高脂血症及动脉粥样硬化痰瘀证候的演变规律 被引量:68
3
作者 张蕾 张琪 +5 位作者 游云 周明学 王丽华 陈合兵 颜贤忠 刘卫红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823-833,共11页
目的根据中医方证相应理论,采用代谢组学技术探讨高脂血症及动脉粥样硬化痰瘀证候的演变规律。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50只SD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二陈汤组、血府逐瘀汤组及立普妥组,每组30只。采用大鼠颈动脉针控线拴法、维生素D... 目的根据中医方证相应理论,采用代谢组学技术探讨高脂血症及动脉粥样硬化痰瘀证候的演变规律。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50只SD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二陈汤组、血府逐瘀汤组及立普妥组,每组30只。采用大鼠颈动脉针控线拴法、维生素D3注射结合高脂饲料喂饲法复制大鼠高脂血症及动脉粥样硬化模型。以二陈汤、血府逐瘀汤作为药物探针,分别于造模第2、4、8周取血,进行血脂、血液流变学、组织病理学及代谢组学检测及分析。结果血脂及病理学结果显示该造模方法成功建立了大鼠高脂血症及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造模第2周,模型组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升高,4周时达最高,8周时仍保持较高水平。二陈汤对模型早期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改善作用明显,而血府逐瘀汤则对造模后期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有较大改善。血液流变学结果显示,造模第2周,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第4周血液流变学部分指标(血浆黏度)显示异常,至8周时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均显著异常(P<0.05,P<0.01)。随着造模时间的延长,二陈汤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呈逐渐增高趋势,血府逐瘀汤组则显示出逐渐下降的趋势。代谢组学结果显示,正常组与模型组之间存在代谢产物谱的显著差异。随着造模时间延长,模型组后期主要出现乙酰糖蛋白和葡萄糖含量升高,与同时检测的血脂、血流变结果相一致。造模早、中期(第2周、4周)二陈汤的作用较明显,可使部分代谢产物(胆碱、磷脂酰胆碱、甘油磷脂酰胆碱)含量明显增加,而血府逐瘀汤组与模型组一致。造模后期(第8周)血府逐瘀汤组的作用明显增强,可使代谢产物中乳酸、乙酰糖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肌酸、胆碱以及葡萄糖含量明显改善。结论二陈汤及血府逐瘀汤不仅对脂代谢紊乱有调节作用,而且可改善胆碱类物质的代谢异常。从方证相应的角度反证了高脂血症及动脉粥样硬化病理过程早中期以痰湿为主要病机,随着病情进展出现血瘀证候,由痰致瘀,痰瘀互结,痰浊贯穿病程始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脂血症 动脉粥样硬化 方证相应 痰瘀演变 代谢组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