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癌细胞体外实验模型及成型技术现状和展望
1
作者 王高 王晓晨 +2 位作者 刘婷 刘如川 刘雳宇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8期173-181,共9页
传统的癌症研究是通过观察实验小白鼠的活体组织切片了解肿瘤的形成及癌症的各阶段发展情况,相比于活体实验,癌细胞的体外实验因为可以灵活地操控实验变量和实时观测癌细胞生长和发育的特点从而得以快速发展.但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在诸如... 传统的癌症研究是通过观察实验小白鼠的活体组织切片了解肿瘤的形成及癌症的各阶段发展情况,相比于活体实验,癌细胞的体外实验因为可以灵活地操控实验变量和实时观测癌细胞生长和发育的特点从而得以快速发展.但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在诸如培养皿二维环境中培养的细胞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与其实际所处的三维环境中的细胞行为有着巨大的差异.因此借助于微加工和微流体技术以及近年来蓬勃发展的生物3D打印技术、飞秒激光直写技术和水凝胶的紫外光固化等技术,越来越多的癌细胞体外三维实验模型得以制造并用于癌症的研究.但同时,现有的技术也面临着精度与速度的矛盾和模型材料的生物相容性等问题.本文讨论了二维及三维癌细胞体外侵袭转移实验的模型及制造技术的优缺点,简要介绍了最新的研究进展,分析提出了未来几年三维实验模型成型技术的发展方向,为相关研究提供新的实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细胞侵袭转移实验模型 三维结构成型技术 癌症生物物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新型细胞转移力测定装置建立人前列腺癌细胞(PC-3M)体外筛药模型
2
作者 刘向云 孙祖越 《中国药理通讯》 2013年第4期26-26,共1页
目的:利用新型细胞转移力测定装置建立前列腺癌细胞P&3M体外筛药模型。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生长良好的P&3M细胞,用F12培养液预处理细胞两天,采用自制细胞转移力测定装置构建体外侵袭模型。
关键词 人前列腺癌细胞 筛药模型 测定装置 体外侵袭 转移 对数生长期 M细胞 预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内外侵袭模型系统在癌细胞侵袭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2
3
作者 高进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A00期259-264,292,共7页
本文总结我组近10年中建立了两个癌细胞侵袭模型系统,即体内和体外共13个侵袭模型。我组已应用到癌细胞侵袭过程形态特征,定量研究,侵袭和转移之间关系的研究及不同恶性瘤细胞和相同癌细胞不同部位移植其侵袭能力的比较研究。实验证明... 本文总结我组近10年中建立了两个癌细胞侵袭模型系统,即体内和体外共13个侵袭模型。我组已应用到癌细胞侵袭过程形态特征,定量研究,侵袭和转移之间关系的研究及不同恶性瘤细胞和相同癌细胞不同部位移植其侵袭能力的比较研究。实验证明这些侵袭模型可运用到不同侵袭研究目的。为今后癌细胞侵袭和转移的研究提供了有用的工具及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细胞侵袭 体内外模型 转移 肿瘤
全文增补中
E钙黏蛋白是多种乳腺癌模型转移的决定因素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四维(编译) 《国际老年医学杂志》 2020年第3期171-171,共1页
癌细胞转移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人们在实验中注意到癌细胞体外迁移能力与E钙黏蛋白(E-cadherin)水平呈负相关。然而大多数乳腺癌为侵袭性导管癌,并且原位肿瘤与转移灶均显著表达E-cadherin。为了解决这一差异,来自约翰霍普... 癌细胞转移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人们在实验中注意到癌细胞体外迁移能力与E钙黏蛋白(E-cadherin)水平呈负相关。然而大多数乳腺癌为侵袭性导管癌,并且原位肿瘤与转移灶均显著表达E-cadherin。为了解决这一差异,来自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Padmanaban等使用小鼠和人类管腔型(luminal)和基底(basal)浸润型导管癌模型测试了E-cadherin在转移中的遗传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钙黏蛋白 癌细胞转移 浸润型导管癌 模型测试 乳腺癌模型 侵袭性导管癌 体外迁移 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压强持续性CO_2对结肠癌细胞侵袭转移的影响 被引量:10
5
作者 郑民华 马君俊 +5 位作者 冯波 张轶 李健文 陆爱国 王明亮 刘炳亚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164-1166,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压强持续性CO2气腹对结肠癌细胞体内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方法建立体外气腹模型,将人结肠癌细胞株SW1116分为5组,分别在不同压强CO2气体[6、9、12、15mmHg(1mmHg=0.133kPa)]以及常规培养条件下暴露1h后,各自注入每组16只裸... 目的探讨不同压强持续性CO2气腹对结肠癌细胞体内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方法建立体外气腹模型,将人结肠癌细胞株SW1116分为5组,分别在不同压强CO2气体[6、9、12、15mmHg(1mmHg=0.133kPa)]以及常规培养条件下暴露1h后,各自注入每组16只裸鼠腹腔(1×106个细胞/裸鼠)。2周后,各组裸鼠取10只处死,观察腹腔内肿瘤结节数及各脏器转移情况。各组剩余6只裸鼠观察生存时间。结果各组裸鼠致瘤率:对照组10/10例,6mmHg组9/10例,9mmHg组9/10例,12mmHg组9/10例和15mmHg组10/10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裸鼠腹腔内瘤结节数:6mmHg组(41.70±14.90)与15mmHg组(29.70±9.91)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脏器转移情况在各压强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裸鼠生存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O2气腹并不增加肿瘤细胞在腹腔内以及对各脏器的侵袭转移能力,对致瘤裸鼠的生存时间无影响。高压强CO2气腹对肿瘤细胞在体内的转移侵袭能力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直肠肿瘤 转移 气腹 人工 模型 动物 CO2气腹 结肠癌细胞 侵袭转移 持续性
原文传递
人胰腺癌细胞系MIA PaCa—Ⅱ神经侵袭原位移植瘤动物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2
6
作者 孟令新 李强 +1 位作者 李杰 史玉荣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05-805,共1页
胰腺癌恶性度极高、预后极差,易远处脏器转移,其中腹腔内神经丛是其容易发生转移的部位,这是造成患者腹部疼痛和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重要原因。我们建立人胰腺癌裸鼠原位移植瘤模型,为研究神经侵袭的发生、发展提供实验依据和条件。
关键词 人胰腺癌细胞 原位移植瘤模型 神经侵袭 动物模型 MIA 脏器转移 生活质量 腹部疼痛
原文传递
TIP30基因抑制人肝癌细胞转移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张霞 赵健 +1 位作者 欧阳学农 吴孟超 《福州总医院学报》 2006年第4期197-199,共3页
肿瘤转移是恶性细胞与宿主防御系统间相互作用的最终结果。这种复杂的过程包括血管形成、肿瘤细胞从原发组织脱落、迁移、侵袭细胞外基质并进入血管,随血液循环至远处器官,粘附、游出血管,并在靶组织停留、生长。关于肝癌的侵袭和转... 肿瘤转移是恶性细胞与宿主防御系统间相互作用的最终结果。这种复杂的过程包括血管形成、肿瘤细胞从原发组织脱落、迁移、侵袭细胞外基质并进入血管,随血液循环至远处器官,粘附、游出血管,并在靶组织停留、生长。关于肝癌的侵袭和转移有许多报道揭示了可能存在的分子机制,包括p53/CDKN2的突变,CD44v6的过表达;金属蛋白酶-9和CD24的高表达;染色体8p的缺失等都与肝癌的转移有关。但转移并不是一种基因发生变化而导致的,可能是由多基因构成的分子网络调控的结果。TIP30/CC3基因首先是在比较高转移性和低转移性小细胞肺癌细胞系时发现的。它能显著抑制变异性高转移小细胞肺癌(v—SCLC)细胞在SCID—hu—FL(人胚肺-联合免疫缺陷鼠移植物)动物模型中的转移力。是一种潜在的转移抑制基因。但TIP30基因在肿瘤转移中的确切作用、参与了哪些过程以及分子机制如何目前不很明确。本课题我们初步探索了TIP30基因对高转移性肝癌细胞侵袭和转移能力的影响。并初步探讨了其可能存在的分子机制,现做如下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P30基因 癌细胞转移 基因抑制 实验研究 人肝 金属蛋白酶-9 侵袭转移 细胞肺癌
原文传递
人胰腺癌细胞系神经侵袭移植瘤动物模型的建立及生物学特性
8
作者 丁兆军 孟令新 +4 位作者 迟玉华 孟芹 李强 史玉荣 郝希山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8-59,共2页
胰腺癌恶性程度高、预后差,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发生转移。嗜神经转移是其重要的生物学特征,其中腹腔内神经丛是其易发生转移的部位,是造成患者腹痛和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重要原因之一^[1,2]。
关键词 人胰腺癌细胞 生物学特性 动物模型 神经侵袭 移植瘤 神经转移 生物学特征 恶性程度
原文传递
系列胆囊癌实验模型生物学特性的比较
9
作者 锁涛 童赛雄 +5 位作者 秦新裕 沈振斌 薛琼 胡美玉 王志军 刘康达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1期783-784,共2页
为了开展胆囊癌有关的基础研究,我们引进了3个已经建成的胆囊癌细胞系,并自建了一株胆囊癌裸鼠移植瘤模型STSX-01。我们对其在形态、生长特性、运动侵袭能力、体内成瘤性以及一些肿瘤相关蛋白的表达等方面进行了对比研究。
关键词 胆囊癌 生物学特性 实验模型 肿瘤相关蛋白 移植瘤模型 癌细胞 生长特性 侵袭能力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