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lizarov骨短缩-延长术联合早期穿支血管蒂皮瓣治疗对胫腓骨骨折伴踝周软组织缺损患者下肢功能及皮瓣感觉的影响
1
作者 刘海军 醋晓川 侯晓进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3期53-56,共4页
目的探究Ilizarov骨短缩-延长术联合早期穿支血管蒂皮瓣治疗对胫腓骨骨折伴踝周软组织缺损患者下肢功能及皮瓣感觉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2月至2022年2月收治的108例胫腓骨骨折伴踝周软组织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将其... 目的探究Ilizarov骨短缩-延长术联合早期穿支血管蒂皮瓣治疗对胫腓骨骨折伴踝周软组织缺损患者下肢功能及皮瓣感觉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2月至2022年2月收治的108例胫腓骨骨折伴踝周软组织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将其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54例。对照组接受常规骨折复位术联合早期穿支血管蒂皮瓣治疗,观察组接受Ilizarov骨短缩-延长术联合早期穿支血管蒂皮瓣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术后12个月,观察组的下肢功能量表(LEFS)、Kofoed、Fugl-Meyer下肢评价量表(FMA-LE)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皮瓣感觉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7 d,观察组的皮瓣血运评分高于对照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Ilizarov骨短缩-延长术联合早期穿支血管蒂皮瓣治疗胫腓骨骨折伴踝周软组织缺损能够改善皮瓣血运状态,减轻疼痛,促进肢体功能与皮瓣感觉恢复,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izarov骨短缩-延长术 早期穿支血管蒂 胫腓骨骨折 踝周软组织缺损 下肢功能 皮瓣感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联合负压封闭引流对足踝软组织缺损患者皮瓣感觉功能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
2
作者 刘海军 醋晓川 侯晓进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4期94-97,共4页
目的探讨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联合负压封闭引流(VSD)在足踝软组织缺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108例足踝软组织缺损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4例。对照组采用腓肠神经... 目的探讨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联合负压封闭引流(VSD)在足踝软组织缺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108例足踝软组织缺损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4例。对照组采用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VSD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感觉功能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血流灌注指数、经皮氧分压(TcPO_(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足功能恢复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联合VSD治疗足踝软组织缺损可进一步改善患者皮瓣感觉功能,减轻炎症,加快创面愈合速度,提高足踝功能恢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修复 负压封闭引流 足踝软组织缺损 皮瓣感觉功能 炎性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端侧缝合重建皮瓣感觉功能 被引量:1
3
作者 吴强 李康华 +7 位作者 贝抗胜 黄水云 李雄 唐华军 章良森 刘建平 何小龙 熊英辉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4年第17期3240-3241,共2页
目的:研究重建失神经皮瓣感觉功能的方法,探讨神经端侧缝合法重建皮瓣感觉的效果。方法:临床应用腓肠神经伴行血管皮瓣逆行转位修复8例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应用髂腹股沟皮瓣修复手部组织缺损4例,皮瓣切取时,保留腓肠神经或髂腹股沟皮瓣... 目的:研究重建失神经皮瓣感觉功能的方法,探讨神经端侧缝合法重建皮瓣感觉的效果。方法:临床应用腓肠神经伴行血管皮瓣逆行转位修复8例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应用髂腹股沟皮瓣修复手部组织缺损4例,皮瓣切取时,保留腓肠神经或髂腹股沟皮瓣营养神经近端足够长一段,与皮瓣受区供体神经呈30°~45°端侧缝合,于术后2,4,8,16,24周测皮瓣的感觉、植物神经功能。结果:11例皮瓣完全成活,1例部分坏死,随访4~18个月,皮瓣感觉和植物神经功能部分重建,供体神经功能无明显影响。结论:神经端侧缝合法可重建失神经皮瓣的感觉功能,操作简便、有效,对手足外科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端侧缝合 皮瓣感觉功能重建 足部肤软组织缺损 手部组织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端侧吻合移植神经重建皮瓣感觉的形态观察 被引量:3
4
作者 陈辉 陈绍宗 +1 位作者 李跃军 李学拥 《现代康复》 CSCD 2000年第6期876-877,共2页
目的:探讨感觉神经端侧吻合重建皮瓣感觉的可能性。方法 :用新西兰兔25只 ,将兔的一条耳大神经作为供神经 ,在另侧耳取耳大神经移植体(受神经) ,与供神经作端侧吻合后埋入失神经皮瓣 ,按神经移植体埋入皮瓣后时间分为1、2、4个月3个实验... 目的:探讨感觉神经端侧吻合重建皮瓣感觉的可能性。方法 :用新西兰兔25只 ,将兔的一条耳大神经作为供神经 ,在另侧耳取耳大神经移植体(受神经) ,与供神经作端侧吻合后埋入失神经皮瓣 ,按神经移植体埋入皮瓣后时间分为1、2、4个月3个实验组 ,另设正常皮肤组和未植神经对照组 ,每组动物5只。用抗神经丝抗体免疫组化技术观察神经再生形态和分布 ;用电镜观察再生神经的超微结构。结果 :(1)感觉神经端侧吻合后1个月 ,供神经的轴突即可长入神经移植体(受神经) ,随时间延长 ,再生轴突数量逐渐增多。(2)再生神经纤维的超微结构基本正常。结论 :兔耳大神经端侧吻合植入失神经皮瓣后 ,供神经的轴突能长入神经移植体 ,并最终形成具有功能的感觉未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觉神经 神经端侧吻合 神经再生 皮瓣感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游离脐旁皮瓣感觉神经支配的应用解剖
5
作者 颜玲 钟世镇 《伤残医学杂志》 1999年第3期7-9,共3页
目的:为带感觉神经的游离脐旁皮瓣提供解剖基础。方法:在20例40侧成人躯干标本上,观测下位肋间神经形态,分支和分布规律,以及与脐旁皮瓣手术的应用解剖学要点。结果:脐旁皮瓣的感觉神经支配主要来自①第10、11肋间神经深支的前支;②第8,... 目的:为带感觉神经的游离脐旁皮瓣提供解剖基础。方法:在20例40侧成人躯干标本上,观测下位肋间神经形态,分支和分布规律,以及与脐旁皮瓣手术的应用解剖学要点。结果:脐旁皮瓣的感觉神经支配主要来自①第10、11肋间神经深支的前支;②第8,9,10肋间神经外侧前支。前者穿出腹直肌鞘前叶后在深筋膜中走行较短距离,主要分布于锁中线以内腹前壁皮肤;后者穿出肌肉后在深筋膜中走行较长距离,主要分布于锁中线以外腹前壁皮肤。但两者在锁中线周围互相吻合相连。结论:可设计以第10,11肋间神经深支为神经(?)或以第8~10肋间神经外侧前支为神经(?)的感觉脐旁皮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旁感觉 肋间神经 应用解剖
原文传递
带感觉神经游离股前外侧皮瓣在口腔癌术后缺损修复重建中的临床应用
6
作者 明华伟 袁宗毅 +5 位作者 张兴安 贾佳欣 王华东 陈方园 谭小尧 何芸 《中国美容医学》 2025年第2期58-61,共4页
目的:探讨带感觉神经游离股前外侧皮瓣在口腔癌术后缺损修复重建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南充市中心医院口腔颌面外科2020年9月-2022年9月采用带感觉神经的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重建口腔癌扩大切除后组织缺损的患者16例,根据原发灶切除... 目的:探讨带感觉神经游离股前外侧皮瓣在口腔癌术后缺损修复重建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南充市中心医院口腔颌面外科2020年9月-2022年9月采用带感觉神经的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重建口腔癌扩大切除后组织缺损的患者16例,根据原发灶切除后组织缺损的大小并结合皮瓣收缩率设计皮瓣,长5~10 cm,宽4~8 cm。皮瓣制备的同时携带股外侧皮神经,待供、受区动静脉吻合完成后再行股外侧皮神经与受区感觉神经端端吻合,供瓣区创面减张后直接拉拢缝合。术后随访12~24个月,对术后效果进行评价。结果:16例口腔癌缺损采用带感觉神经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术后均成活,皮瓣色泽、形态、质地优良,咀嚼、吞咽、言语功能良好,感觉功能恢复S0级2例,S1级4例,S2级6例,S3级2例,S3+级2例,游离皮瓣无1例发生溃疡。其中1例右舌中-高分化鳞癌(T3N1M0),术后13个月发生全身远处转移后死亡。结论:带感觉神经的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重建口腔癌术后缺损,其外形及功能恢复良好,在一定程度上能恢复皮瓣感觉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觉神经 股前外侧 口腔癌 修复重建 感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建感觉的逆行指动脉岛状皮瓣修复指端缺损的临床效果研究
7
作者 孔祥明 魏雪峰 李志 《中国实用医药》 2024年第15期64-67,共4页
目的探讨重建感觉的逆行指动脉岛状皮瓣修复指端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9例指端缺损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重建感觉的逆行指动脉岛状皮瓣修复治疗。观察患者指端愈合情况,比较患者术后不同时点皮瓣感觉指标、皮瓣感觉功能分级。结果29... 目的探讨重建感觉的逆行指动脉岛状皮瓣修复指端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9例指端缺损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重建感觉的逆行指动脉岛状皮瓣修复治疗。观察患者指端愈合情况,比较患者术后不同时点皮瓣感觉指标、皮瓣感觉功能分级。结果29例患者中,共有2例患者治疗后发生静脉回流障碍问题,拆部分缝线后好转;其余患者皮瓣组织均愈合良好,所有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1~3个月,近侧指间关节活动功能得到明显改善,术后6个月,掌指关节伸屈范围达到90°,近侧指关节活动范围在90~100°,远侧指关节活动范围在30~45°。术后1个月,29例患者深痛觉均完全恢复,浅感觉、两点辨别感觉均未恢复;术后3个月,23例患者浅感觉恢复;术后6个月,29例患者的浅感觉、深痛觉均完全恢复。术后不同时点浅感觉、两点辨别感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患者皮瓣感觉功能分级均为S1级;术后3个月,患者皮瓣感觉功能分级S2级20例,S3级9例;术后6个月,患者皮瓣感觉功能分级S2级1例,S3级28例。患者术后不同时点皮瓣感觉功能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建感觉的逆行指动脉岛状皮瓣修复指端缺损效果良好,应用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建感觉 逆行指动脉岛状修复 指端缺损 皮瓣感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一侧血管神经束为蒂的两种皮瓣修复指端缺损的疗效比较
8
作者 沈建新 谢旭 《浙江创伤外科》 2025年第2期319-321,共3页
目的对比分析以一侧血管神经束为蒂的旋转皮瓣与推进皮瓣修复指端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4年3月本院收治的指端缺损患者共92例,按照皮瓣修复方法不同将92例患者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49例行以一侧血管神经束为蒂的... 目的对比分析以一侧血管神经束为蒂的旋转皮瓣与推进皮瓣修复指端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4年3月本院收治的指端缺损患者共92例,按照皮瓣修复方法不同将92例患者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49例行以一侧血管神经束为蒂的旋转皮瓣修复,对照组43例行以一侧血管神经束为蒂的推进皮瓣修复。结果两组患者皮瓣均完全成活,其中观察组手术时间(39.24±3.85)min少于对照组(49.12±4.29)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0346,P=0.032);术后半年观察组皮瓣感觉功能优良率及患指关节活动度总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以一侧血管神经束为蒂的旋转皮瓣修复指端缺损,在手术时间、术后皮瓣感觉功能及患指关节活动度恢复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端缺损 旋转 推进 皮瓣感觉功能 关节活动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端侧吻合植入失神经皮瓣感觉功能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陈辉 陈绍宗 李跃军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40-41,共2页
目的 探讨感觉神经端侧吻合后供神经的轴突长入神经移植体后 ,最终能否形成具有功能的感觉末梢。 方法 用新西兰兔 15只 ,将兔一条耳大神经做为供神经 ,在另侧耳取耳大神经移植体与供神经作端侧吻合后埋入失神经皮瓣 ,另设正常皮肤... 目的 探讨感觉神经端侧吻合后供神经的轴突长入神经移植体后 ,最终能否形成具有功能的感觉末梢。 方法 用新西兰兔 15只 ,将兔一条耳大神经做为供神经 ,在另侧耳取耳大神经移植体与供神经作端侧吻合后埋入失神经皮瓣 ,另设正常皮肤组和未植神经作对照组 ,每组动物 5只。 4个月后用神经单纤维放电技术观察皮瓣内再生神经纤维放电数量、分布和类型。 结果 对移植神经 4个月的皮瓣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查 ,见各类敏感纤维放电均有出现 ,放电纤维总数达到正常皮肤组的5 8% ,而同期未植神经对照组 ,仅在皮瓣边缘靠近神经的一侧有极少放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端侧吻合 失神经皮瓣感觉功能 神经再生
原文传递
端侧神经吻合恢复隐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皮瓣感觉的应用 被引量:18
10
作者 陈辉 陈绍宗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4-55,共2页
关键词 端侧神经吻合术 隐神经营养血管蒂 逆行 下肢远端软组织缺损 皮瓣感觉
原文传递
吻合血管的腓肠神经植入重建皮瓣感觉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绪生 于晟 肖斌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13-214,共2页
目的 报道指脱套伤应用皮瓣修复后重建指腹感觉的临床效果。 方法 采用小隐静脉动脉化带腓肠神经游离植入 ,小隐静脉与桡动脉腕背支端端吻合。腓肠神经一端与指神经行外膜吻合 ,另一端分束植入指腹侧的真皮下血管网隧道中。 结果 ... 目的 报道指脱套伤应用皮瓣修复后重建指腹感觉的临床效果。 方法 采用小隐静脉动脉化带腓肠神经游离植入 ,小隐静脉与桡动脉腕背支端端吻合。腓肠神经一端与指神经行外膜吻合 ,另一端分束植入指腹侧的真皮下血管网隧道中。 结果 经腓肠神经植入后 ,使指皮管感觉由“0”提高 2级 ,少部分感觉提高到 3级。 结论 此方法能解决指皮管因没有感觉而造成的反复破溃的临床难题 ,使伤指恢复挤压、冷、温、痛等感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吻合血管 腓肠神经植入 皮瓣感觉重建
原文传递
皮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皮瓣修复肢体创面及Ⅰ期皮瓣感觉重建的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德 李纯兰 +3 位作者 贝抗胜 黄耀斌 钟冰 何文英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05年第8期994-995,共2页
目的应用逆行皮神经营养血管筋膜蒂岛状皮瓣修复四肢肌腱、骨外露创面及皮瓣感觉重建.方法自1995年10月以来,应用该类型皮瓣修复手部创面20例,Ⅰ期邻近皮神经吻合皮瓣感觉重建10例,皮瓣面积最大17 cm×12 cm,最小8 cm×7 cm,蒂... 目的应用逆行皮神经营养血管筋膜蒂岛状皮瓣修复四肢肌腱、骨外露创面及皮瓣感觉重建.方法自1995年10月以来,应用该类型皮瓣修复手部创面20例,Ⅰ期邻近皮神经吻合皮瓣感觉重建10例,皮瓣面积最大17 cm×12 cm,最小8 cm×7 cm,蒂长2~5 cm,宽4~5 cm.修复膝、小腿及足部创面32例,皮瓣面积最大26.5 cm×9 cm,最小10 cm×6 cm,蒂长7~12 cm,宽3~6 cm.Ⅰ期邻近皮神经吻合皮瓣感觉重建12例.结果术后皮瓣完全成活48例,边缘部分坏死2例,完全坏死2例.经过3个月至2年的随访表明皮瓣感觉重建病例组感觉恢复S29例,S313例,较未吻合皮神经组的皮肤感觉有明显的差别.结论逆行皮神经营养血管筋膜蒂岛状皮血供可靠,不损伤肢体主要动脉.皮瓣所携带的皮神经与临近神经吻合可同时重建手掌及足底等重要部位的感觉功能,可作为四肢创伤皮肤缺损骨外露修复的首选皮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 神经 感觉 修复外科手术 神经营养血管 皮瓣感觉重建 岛状修复 骨外露创面 Ⅰ期 肢体
原文传递
重视皮瓣感觉的测定 被引量:11
13
作者 寿奎水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93-194,共2页
手外科专业,在我国仍然是以诊治手部急性创伤为其主要任务,包括断肢(指)再植、指再造、皮瓣及各种组织移植等,使我国在手外伤的修复重建领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统计2004年5月在上海召开的第九届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全国学术会... 手外科专业,在我国仍然是以诊治手部急性创伤为其主要任务,包括断肢(指)再植、指再造、皮瓣及各种组织移植等,使我国在手外伤的修复重建领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统计2004年5月在上海召开的第九届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全国学术会议文章756篇,其中皮瓣论文150篇,占20.0%;其次是断肢(指)再植130篇,占17.2%。这种情况也反映在手外科、显微外科历届学术会议和手外科、显微外科的专业杂志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瓣感觉 断肢(指)再植 全国学术会议 测定 显微外科 中华医学会 手外科 急性创伤
原文传递
带感觉的上臂外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部皮肤缺损 被引量:4
14
作者 刘光军 郭升玲 +3 位作者 谭琪 高志刚 王谦 范启申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11年第4期281-283,共3页
目的游离上臂外侧穿支感觉皮瓣修复手部皮肤缺损。方法2008年7月-2010年5月.急诊或择期行同侧上臂外侧穿支感觉皮瓣修复手部皮肤缺损11例.其中单纯皮肤缺损5例.合并肌腱伤或骨折6例。皮瓣切取面积为6.5cm×4.5cm-11cm×6.... 目的游离上臂外侧穿支感觉皮瓣修复手部皮肤缺损。方法2008年7月-2010年5月.急诊或择期行同侧上臂外侧穿支感觉皮瓣修复手部皮肤缺损11例.其中单纯皮肤缺损5例.合并肌腱伤或骨折6例。皮瓣切取面积为6.5cm×4.5cm-11cm×6.5cm,皮瓣包括上臂外侧皮神经.移至受区重建皮瓣感觉。结果术后皮瓣全部成活。随访5~12个月.皮瓣外观及弹性良好,单纯皮肤缺损行皮瓣移植后手部各关节主被动活动正常者5例,合并肌腱伤或骨折行皮瓣移植后手部各关节主动活动有不同程度影响者6例。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断指再植功能评定标准评定:优7指,良4指。结论带感觉上臂外侧皮瓣游离移植是修复手部皮肤缺损的一种较好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觉 移植 手部损伤 肤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肋间神经外侧前支脐旁感觉皮瓣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3
15
作者 颜玲 钟世镇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4期213-216,共4页
目的为形成带感觉神经的脐旁游离皮瓣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20具40侧成人躯干标本上,观测了下位肋间神经外侧前支与腹壁下血管形态、分支及分布规律。结果腹壁下动脉起点外径为(2.3±0.3)mm,伴行静脉(3.6±... 目的为形成带感觉神经的脐旁游离皮瓣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20具40侧成人躯干标本上,观测了下位肋间神经外侧前支与腹壁下血管形态、分支及分布规律。结果腹壁下动脉起点外径为(2.3±0.3)mm,伴行静脉(3.6±0.4)mm。下位肋间神经外侧前支在腋前线前后1~2cm相应肋间穿出,神经在锁骨中线附近浅出皮下。第8~10肋间神经外侧前支浅出皮下在脐上0~7cm范围内,恰好支配脐旁皮瓣设计的范围。结论可设计以腹壁下血管带第8~10肋间神经外侧前支的脐旁感觉皮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旁感觉 肋间神经 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游离皮瓣修复口腔癌术后缺损感觉恢复的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铁柱 姜颖 +2 位作者 陈坤 黄文荣 凌瑞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3年第3期212-214,共3页
目的:评估非感觉性游离皮瓣修复口腔癌术后缺损感觉功能的恢复情况。方法:追踪16例口腔癌患者,其中游离腓骨肌皮瓣修复下颌骨缺损8例,游离前臂皮瓣修复舌缺损8例,术后6-18个月检测移植后皮瓣的轻触觉、两点辨别觉、痛觉和冷热觉的恢复... 目的:评估非感觉性游离皮瓣修复口腔癌术后缺损感觉功能的恢复情况。方法:追踪16例口腔癌患者,其中游离腓骨肌皮瓣修复下颌骨缺损8例,游离前臂皮瓣修复舌缺损8例,术后6-18个月检测移植后皮瓣的轻触觉、两点辨别觉、痛觉和冷热觉的恢复情况。结果:7例皮瓣(43.7%)至少2/3面积有感觉恢复,8例皮瓣(50%)有部分感觉恢复,1例皮瓣(6.3%)无感觉恢复。结论:非感觉性游离皮瓣修复口腔癌术后缺损可自行恢复部分感觉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觉性游离 感觉 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游离背阔肌皮瓣的感觉神经支配应用解剖 被引量:1
17
作者 颜玲 钟世镇 +2 位作者 徐达传 高建华 邵正仁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1-13,共3页
目的 :为形成带感觉神经的游离背阔肌皮瓣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 2 0例 40侧成人躯干标本上 ,观测了分布于背阔肌区域的肋间神经、胸脊神经的来源、走行及分布规律。结果 :T5~ 10 神经外侧支的后支在腋前线 1~ 2cm相应肋间穿出 ,... 目的 :为形成带感觉神经的游离背阔肌皮瓣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 2 0例 40侧成人躯干标本上 ,观测了分布于背阔肌区域的肋间神经、胸脊神经的来源、走行及分布规律。结果 :T5~ 10 神经外侧支的后支在腋前线 1~ 2cm相应肋间穿出 ,呈节段性重叠性分布肩胛线以外的背阔肌区皮肤 ;其中T6~ 8分布于皮瓣范围较大、神经蒂较长并距血管蒂较近。第 6~ 11胸脊神经后支穿出骶棘肌后 ,在胸腰筋膜中走行4~ 5cm距离 ,后穿出在背阔肌浅层走行 3~ 5cm ,呈重叠性节段性分布于肩胛线内侧的背阔肌区的皮肤。其中以第 8、9胸脊神经后支在皮瓣中分布较大。结论 :可设计以第 6~ 8肋间神经外侧支的后支和 /或以第 8、9胸脊神经后支为神经蒂的感觉背阔肌皮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阔肌感觉 肋间神经 外和 感觉神经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感觉支指背侧岛状皮瓣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陆云涛 李光早 +4 位作者 汪新民 熊绍虎 原林 钟世镇 余磊 《解剖学研究》 CAS 2003年第2期154-154,共1页
关键词 感觉支指背侧岛状 应用解剖学 血管铸型制作 示指 中指 环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肋间神经前支的游离脐旁感觉皮瓣的应用解剖
19
作者 颜玲 钟世镇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80-82,共3页
【目的】为形成带感觉神经的游离脐旁皮瓣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 2 0例 40侧成人躯干标本上 ,采用大体解剖结合显微解剖的方法 ,观测了下位肋间神经前支与腹壁下血管形态、分支及分布规律。【结果】腹壁下动脉起点外径为 (2 3... 【目的】为形成带感觉神经的游离脐旁皮瓣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 2 0例 40侧成人躯干标本上 ,采用大体解剖结合显微解剖的方法 ,观测了下位肋间神经前支与腹壁下血管形态、分支及分布规律。【结果】腹壁下动脉起点外径为 (2 3± 0 3)mm ,伴行静脉 (3 6± 0 4)mm、(2 3± 0 6 )mm。第 10、11肋间神经前支在腹直肌外段长度分别为 (8 7± 0 7)cm、(8 7± 1 0 )cm。【结论】可设计以第 10、11肋间神经前支为神经蒂的感觉脐旁皮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旁感觉 肋间神经/解剖学和组织学 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感觉神经的示指背皮瓣修复虎口及拇指组缺损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20
作者 郭玉瑞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3年第3期105-106,共2页
目的总结应用带感觉神经示指背皮瓣,治疗虎口及拇指电击伤后组织缺损的体会。方法对58例虎口部及拇指的电击伤后组织缺损进行清创,并应用带感觉神经蒂的示指背皮瓣或岛状皮瓣进行修复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58例电击伤患者经过治疗后... 目的总结应用带感觉神经示指背皮瓣,治疗虎口及拇指电击伤后组织缺损的体会。方法对58例虎口部及拇指的电击伤后组织缺损进行清创,并应用带感觉神经蒂的示指背皮瓣或岛状皮瓣进行修复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58例电击伤患者经过治疗后,创面均I期修复,修复后功能良好,感觉良好。结论带感觉神经的示指背皮瓣组织血运好、厚薄适中,是修复虎口部及拇指部位组织缺损的理想皮瓣,术后功能及感觉恢复俱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觉神经蒂的示指背 虎口及拇指电击伤组织缺损 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