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离辐射对胎鼠皮肤间充质干细胞支持骨髓粒系造血作用的影响
1
作者 杨昆 迟宝荣 +3 位作者 徐文贵 陈强 凌翎 范洪学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61-264,共4页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的 X射线照射对体外培养的胎鼠皮肤间充质干细胞 (MSCs)支持造血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 ,为提高造血干细胞体外扩增效率提供一种更为有效的方法 ,进而为造血干细胞移植提供一个新的途径。方法 :分别用不同剂量的 X射线...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的 X射线照射对体外培养的胎鼠皮肤间充质干细胞 (MSCs)支持造血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 ,为提高造血干细胞体外扩增效率提供一种更为有效的方法 ,进而为造血干细胞移植提供一个新的途径。方法 :分别用不同剂量的 X射线照射培养的胎鼠皮肤 MSCs层 ,然后将骨髓细胞种植于该细胞层上 ,扩增后不同时间 (0~ 12 d)进行骨髓 CFU - GM集落培养 ,同时取经 X射线照射的皮肤 MSCs的上清液进行骨髓 CFU - GM、CFU- E及 BFU- E培养 ,观察射线对胎鼠皮肤 MSCs造血支持作用的影响。结果 :6、 8和 10 Gy剂量 X射线照射胎鼠皮肤 MSCs与骨髓细胞共同作用 7d时 ,骨髓祖细胞集落显著增加 ,其中 6 Gy组增加最为明显 ,CFU- GM是0 Gy组的 2 .17倍。 6、 8和 10 Gy剂量 X射线照射培养皮肤的上清液体外亦可刺激骨髓 CFU- GM、CFU- E、BFU-E的生长 ,与 0 Gy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 (P<0 .0 5 )。其中 6 Gy组增加最为明显 ,分别达 0 Gy组的 1.81倍、3.94倍和 3.5 1倍 ,集落亦明显加大。结论 :一定剂量 X射线照射胎鼠皮肤 MSCs,其体外支持造血的作用增强 ,无论照射后的单纯 MSCs细胞层还是上清液都可使骨髓细胞集落数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细胞学 细胞 培养的 细胞 造血系统 辐射 电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苯乙烯苷可抑制中波紫外线诱导的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光老化 被引量:1
2
作者 徐美娇 王一枫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25-630,共6页
目的:研究二苯乙烯苷(TSG)对紫外线B(UVB)诱导的人皮肤成纤维细胞(HSF)应激性提早衰老的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UVB小剂量、多次照射HSF,每次照射完毕后分别用0.02、0.10、0.50 mmol/L浓度的TSG处理。实验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模型对... 目的:研究二苯乙烯苷(TSG)对紫外线B(UVB)诱导的人皮肤成纤维细胞(HSF)应激性提早衰老的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UVB小剂量、多次照射HSF,每次照射完毕后分别用0.02、0.10、0.50 mmol/L浓度的TSG处理。实验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UVB+0.02 mmol/L TSG组、UVB+0.10 mmol/L TSG组、UVB+0.50 mmol/L TSG组、TSG对照组。采用细胞计数法(CCK-8)检测细胞增殖活性;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SA-β-gal)表达;TBA法、WST-1法测定细胞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ELISA法测定细胞上清液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的含量变化。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细胞增殖活性减弱(P<0.05),SA-β-gal染色呈强阳性,细胞裂解液中SOD活性减弱、MDA含量增加,MMP-1浓度升高(P<0.05或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UVB+各浓度TSG组细胞增殖活性改善(均P<0.05),SA-β-gal染色阳性率下降,细胞裂解液中SOD活性增强、MDA含量减少,MMP-1浓度减小(P<0.05或P<0.01)。结论:TSG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UVB诱导的HSF应激性提早衰老,该作用可能与改善氧化应激、抑制MMP-1高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苯乙烯类/药理学 成纤维细胞/药物作用 成纤维细胞/辐射效应 皮肤/细胞学 细胞衰老/辐射效应 紫外线/副作用 基质金属蛋白酶-1 β半乳糖苷酶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方壳多糖人工皮肤的冻存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鲁元刚 伍津津 +2 位作者 赵莉蓉 贺萍 杨宏珍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4年第14期2680-2681,共2页
目的:寻找一种适合于复方壳多糖人工皮肤的保存方法。方法:采用标本沉降式液氮冻存方法,将培养1周的人工皮肤冻存;并在冻存后1,2个月时解冻,继续器官型培养,观察种子细胞的生长情况,并通过组织学检查比较两者在细胞形态方面的差异。结果... 目的:寻找一种适合于复方壳多糖人工皮肤的保存方法。方法:采用标本沉降式液氮冻存方法,将培养1周的人工皮肤冻存;并在冻存后1,2个月时解冻,继续器官型培养,观察种子细胞的生长情况,并通过组织学检查比较两者在细胞形态方面的差异。结果:解冻后的人工皮肤生长良好,组织学表现与没有冻存过的人工皮肤相比,未见明显不同。结论:液氮冻存没有改变复方壳多糖的生物学特性,提示该保存方法可能会在今后临床应用中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多糖 皮肤 人工 皮肤/细胞学 低温 人工 二甲基亚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治疗皮肤瘢痕增生的现代研究进展
4
作者 赵庆利 蔡瑞康 《空军总医院学报》 2007年第2期88-92,共5页
关键词 皮肤/细胞学 瘢痕/药物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M2.5对HaCaT细胞的损伤作用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熊书晗 武月婷 +3 位作者 孟繁竹 王元 侯宝莲 任淑萍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17年第10期1900-1903,共4页
【目的】探讨PM2.5对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HaCaT)的损伤作用及NF-κB抑制剂PDTC对PM2.5致HaCaT细胞损伤作用的影响。【方法】将HaCaT细胞分别PM2.5、PDTC、PM2.5+PDTC共孵育24h,同时设不加任何处理因素的正常组。24 h后收集细胞,测... 【目的】探讨PM2.5对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HaCaT)的损伤作用及NF-κB抑制剂PDTC对PM2.5致HaCaT细胞损伤作用的影响。【方法】将HaCaT细胞分别PM2.5、PDTC、PM2.5+PDTC共孵育24h,同时设不加任何处理因素的正常组。24 h后收集细胞,测定细胞内丙二醛(MDA)含量、活性氧(ROS)水平、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以及NF-κB p65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HaCaT细胞的存活率随PM2.5浓度的增加而下降,浓度为200、400、800μg/mL组的细胞存活率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PM2.5组细胞中MDA含量、ROS水平和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PDTC组和PM2.5+PDTC组(P〈0.05),SOD、GSH-Px的活性显著低于上述各组(P〈0.05)。PM2.5+PDTC组细胞中MDA含量、ROS水平和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和PDTC 组。【结论】PM2.5能够降低HaCaT细胞的存活率。PM2.5能够对HaCaT细胞造成氧化损伤,而PDTC能够缓解这种损伤作用。应用NF-κB抑制剂PDTC可以特异性抑制NF-κB的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减轻PM2.5对HaCaT细胞的损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物 皮肤/细胞学 角蛋白细胞 NF-ΚB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逆转录病毒感染法对RP患者人体细胞向iPS细胞和iPS—RPE细胞诱导分化的研究
6
作者 田媛媛 蒋超 +3 位作者 陈雪 丁思加 徐敏 赵晨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793-798,共6页
背景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移植是目前人类尝试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RP)的主要手段。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将成为移植细胞的一个重要来源,人胚胎干细胞(hESCs)可以无限期地自我更新和分化,是RPE细胞移植的重要供体来源。此... 背景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移植是目前人类尝试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RP)的主要手段。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将成为移植细胞的一个重要来源,人胚胎干细胞(hESCs)可以无限期地自我更新和分化,是RPE细胞移植的重要供体来源。此外,iPS-RPE细胞为患者自身细胞成为治疗源组织提供了个性化治疗平台。目的评估利用逆转录病毒将Oct4、Sox2、c—Myc和K归4种基因导入RP患者皮肤成纤维细胞后诱导入iPSCs的可行性,并建立将正常人iPSCs诱导分化为RPE细胞的方法。方法分别采集基因突变点为SNRNP200p.S1087L的RP患者及无SNRNP200p.S1087L突变受试者的大腿皮肤组织块约2cm-3cm。采用胰蛋白酶消化和组织块培养法分离纯化得到成纤维细胞并进行传代,取第3代细胞用于研究,分别采用形态学和免疫荧光技术对培养细胞进行鉴定。采用含OCT4、SOX2、C—MYC和KLF44种cDNA的质粒病毒转染的成纤维细胞,并用hESCs条件培养液诱导iPSCs,采用细胞形态学、碱性磷酸酶(AP)染色、干细胞表面多潜能标志物表达对所得到的iPSCs和iPS—RPE细胞进行鉴定,并通过细胞在SCID小鼠的体内种植考察iPSCs的成瘤性。采用诱导分化拟胚体(EB)法将不含SNRNP200p.S1087L突变的iPSCs诱导分化为RPE细胞,分别采用免疫荧光技术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细胞中特异性蛋白的表达。结果用皮肤组织块培养的成纤维细胞呈梭形和多角形,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细胞间排列紧密,细胞形态和大小趋于一致,细胞中特异性蛋白Vimentin表达阳性。经逆病毒转染的成纤维细胞培养后第5~7天可见小的细胞聚集,细胞形态由梭形变为圆形;培养后20d出现类似hESCs集落形态的iPSCs克隆;培养后25~30d细胞中的标志物SSEA3、SSEA4、TRA—1-60、TRA-1-81及Nanog均呈阳性表达,培养后12周形成的iPSCs克隆中AP染色阳性,接种到SCID小鼠体内后形成畸胎瘤。免疫荧光染色显示,诱导分化后30d时iPS—RPE细胞中RPE细胞特异性标志物RPE65、闭锁小带蛋白1(ZO-1)和卵磷脂视黄醇酰基转移酶(LRAT)蛋白均呈阳性表达。结论利用逆转录病毒将Oct4、Sox2、c-Myc和Kif44种基因转入SNRNP200p.S1087L突变的RP患者皮肤成纤维细胞后可以获得iPSCs,建立的iPSCs有ESCs的形态和多能分化的特征。采用同样的转染技术可在无SNRNP200p.S1087L突变的人皮肤成纤维细胞中建立体外高分化、高效能的iPS-RPE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成纤维细胞/细胞学 诱导多潜能干细胞/细胞学 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学 视网膜色素变性/治疗 细胞培养 细胞分化 生物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皮肤成纤维细胞来源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的建立和鉴定 被引量:2
7
作者 蒋知新 张清华 +3 位作者 艾民 沙杭 高毅 卢海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11年第8期1026-1029,1032,共5页
目的建立和鉴定人皮肤成纤维细胞(HSF)来源的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iPS)。方法利用逆转录病毒将Sox2、Klf4、Oct4、c-Myc基因导入原代HSF细胞,将其编程为iPS细胞。检测细胞内源、外源基因表达量,鉴定外源基因是否插入iPS细胞,分析... 目的建立和鉴定人皮肤成纤维细胞(HSF)来源的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iPS)。方法利用逆转录病毒将Sox2、Klf4、Oct4、c-Myc基因导入原代HSF细胞,将其编程为iPS细胞。检测细胞内源、外源基因表达量,鉴定外源基因是否插入iPS细胞,分析细胞核型,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体内分化畸胎瘤,体外分化拟胚体实验,对建立的iPS细胞进行鉴定。结果(1)iPS细胞形态类似于胚胎干细胞(ES)。(2)iPS细胞内源多能基因(Nanog、Oct4、Rexl、Sox2)表达量增高,外源编程基因(Sox2、Klf4、Oct4、c-Myc)表达量降低。(3)琼脂糖凝胶电泳实验证实外源基因插入iPS细胞核内。(4)iPS细胞核型正常,碱性磷酸酶活性增高,表达ES细胞特异性蛋白。(5)iPS细胞在体内能分化为畸胎瘤,在体外能分化为拟胚体。结论新建立的iPS细胞类似于ES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细胞学 成纤维细胞 多能干细胞 细胞培养技术
原文传递
脂多糖对人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周期及Ⅰ、Ⅲ型前胶原mRN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王舒琦 李凤玉 +3 位作者 万立 闫淑英 张建宇 杨红明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11年第7期865-868,共4页
目的观察大肠杆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刺激后,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周期和Ⅰ、Ⅲ型前胶原mRNA表达变化规律。方法体外培养正常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加入不同浓度(0.005~1.0μg/m1)的大肠杆菌LPS(Ecoli055:B5),于LP... 目的观察大肠杆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刺激后,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周期和Ⅰ、Ⅲ型前胶原mRNA表达变化规律。方法体外培养正常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加入不同浓度(0.005~1.0μg/m1)的大肠杆菌LPS(Ecoli055:B5),于LPS加入后第7天细胞处于对数生长期时,采用流式细胞术观察细胞增殖周期;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测定成纤维细胞Ⅰ、Ⅲ型前胶原mRNA及胶原酶mRNA的表达。结果LPS刺激浓度在0.005~0.1μg/ml时,S期细胞比例随着刺激浓度增加而增高,且呈浓度依赖性;当LPS浓度为0.5μg/ml时,上述作用开始降低,但仍高于空白对照;当浓度达到1.0μg/ml时,s期细胞比例均低于空白对照;LPS刺激浓度在0.005~0.1μg/ml时,促进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Ⅰ、Ⅲ型前胶原mRNA表达,抑制胶原酶mRNA表达,且呈一定的剂量依赖性;当LPS刺激浓度为0.5μg/ml,上述作用下降;而当LPS刺激浓度到达1.0μg/ml时,抑制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Ⅰ、Ⅲ型前胶原mRNA表达,促进胶原酶mRNA表达。结论在一定浓度范围内LPS促进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合成,而过高浓度LPS则呈现抑制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多糖类/药理学 皮肤/细胞学/药物作用/代谢 成纤维细胞/代谢/病理学/药物 作用 细胞增殖 胶原Ⅰ型/代谢 胶原Ⅲ型/代谢
原文传递
脂多糖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胶原代谢的影响
9
作者 李凤玉 王舒琦 +2 位作者 贾国洪 万立 杨红明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12年第1期1-4,共4页
目的探讨脂多糖(1ipopolysaccharide,LPS)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胶原代谢的影响,以了解LPS在增生性瘢痕形成中的生物学作用。方法取正常皮肤行成纤维细胞培养后,分为1个对照组及6个实验组。实验组分别与终浓度为0.005、0.010、0.05... 目的探讨脂多糖(1ipopolysaccharide,LPS)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胶原代谢的影响,以了解LPS在增生性瘢痕形成中的生物学作用。方法取正常皮肤行成纤维细胞培养后,分为1个对照组及6个实验组。实验组分别与终浓度为0.005、0.010、0.050、0.100、0.500和1.000μg/ml大肠杆菌LPS(Ecoli055:B5)培养,对照组DMEM培养。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测定成纤维细胞Ⅰ、Ⅲ型前胶原mRNA及胶原酶mRNA的表达,并以同一个体相同代数的瘢痕组织成纤维细胞做对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LPS刺激浓度在0.005-0.1μg/ml时,促进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Ⅰ、Ⅲ型前胶原mRNA表达(0.323±0.041,0.303±0.063,0.391±0.071,0.344±0.086,0.488±0.059,0.401±0.087,0.616±0.107,0.434±0.084,0.823±0.092,0.542±0.082),抑制胶原酶mR-NA表达(0.598±0.068,0.556±0.049,0.441±0.043,0.372±0.083,0.260±0.027),且呈一定的剂量依赖性;当LPS刺激浓度为0.5μ/ml,上述作用下降(0.451±0.063,0.374±0.072,0.360±0.062);而当LPS刺激浓度到达1.0μg/ml时,抑制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Ⅰ、Ⅲ型前胶原mRNA表达(0.162±0.025,0.171±0.061),促进胶原酶mRNA表达(0.444±0.114)。LPS刺激浓度在0.1μg/ml时,成纤维细胞(0.823±0.092,0.542±0.082,0.260±0.027)Ⅰ、Ⅲ型前胶原mRNA和胶原酶mRNA表达与同一个体增生性瘢痕组织成纤维细胞(0.829±0.049,0.569±0.038,0.277±0.059)近似。结论LPS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Ⅰ、Ⅲ型前胶原mRNA和胶原酶mRNA的表达,其直接调节可能是参与增生性瘢痕形成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多糖类/药理学 胶原/代谢 皮肤/细胞学/药物作用 成纤维细胞/代谢/药物作用
原文传递
Histological Study on the Skin of Japanese Flounder Paralichthys olivaceus
10
作者 ZHUJie ZHANGXiumei GAOTianxiang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2005年第2期145-151,共7页
Histological development of Japanese flounder Paralichthys olivaceus larval skin and ultrastructural difference of skin between reared normal and malpigmented Japanese flounder were studied with light microscopy (LM) ... Histological development of Japanese flounder Paralichthys olivaceus larval skin and ultrastructural difference of skin between reared normal and malpigmented Japanese flounder were studied with light microscopy (LM)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kin develops slowly before the metamorphosis, while at the onset of metamorphosis, the skin develops quickly and becomes complete in structure till about 50 d after being hatched. Ultrastructural observation on the normal and malpigmented skins shows that the iridophore and melanophore are adjacent to each other. Profile and structure of the two kinds of pigment cells are more complete in the skin of normal ocular side than in the skin of pigmented blind side. The ultrastructure of typical chloride cell was observed in the skin of Japanese flounder larvae for the first ti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STOLOGY SKIN Paralichthys olivaceus melanophore IRIDOPHORE chloridecel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