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艾灸联合生肌玉红膏对压疮大鼠皮肤损伤修复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1
1
作者 陈若岚 薛慧琴 +4 位作者 丁劲 葸英博 刘静 刘雪丽 王霞 《陕西中医》 CAS 2024年第8期1042-1047,共6页
目的:探讨艾灸联合生肌玉红膏对压疮大鼠皮肤损伤修复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36只SPF级SD大鼠均采用定制压疮造模装置通过缺血-再灌注损伤方式建立Ⅱ、Ⅲ期压疮动物模型,判断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艾灸组、生肌玉红膏组、艾灸联... 目的:探讨艾灸联合生肌玉红膏对压疮大鼠皮肤损伤修复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36只SPF级SD大鼠均采用定制压疮造模装置通过缺血-再灌注损伤方式建立Ⅱ、Ⅲ期压疮动物模型,判断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艾灸组、生肌玉红膏组、艾灸联合生肌玉红膏组,每组9只,分别于连续干预3、7、14 d计算创面愈合率,观察组织病理情况,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创面组织磷酸化PI3K(p-PI3K)、磷酸化AKT(p-Akt)、磷酸化mTOR(p-mTOR)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干预7、14 d,艾灸联合生肌玉红膏组创面愈合率高于生肌玉红膏组、艾灸组、模型组(均P<0.05)。HE染色发现,艾灸联合生肌玉红膏组炎性细胞浸润较少,可见较多新生肉芽组织及大量排列紧密的成纤维细胞。免疫组化结果显示,p-PI3K、p-Akt、p-mTOR蛋白表达水平从干预3 d开始升高,干预7 d达到高点,随后逐渐降低。干预7、14 d,艾灸联合生肌玉红膏组p-PI3K、p-Akt、p-mTOR蛋白表达高于艾灸组、生肌玉红膏组及模型组(均P<0.05)。结论:艾灸联合生肌玉红膏可显著促进压疮大鼠创面修复,改善病理组织形态,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PI3K/Akt/mTOR信号通路,促进血管新生及蛋白质合成,发挥抗凋亡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疮 皮肤损伤修复 艾灸 生肌玉红膏 磷脂酰肌醇-3激酶 蛋白激酶B 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在皮肤损伤修复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2
作者 刘紫微 时权 +1 位作者 王思拓 徐娟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896-900,共5页
皮肤损伤是由于疾病或外部暴力而导致的表皮、黏膜或组织破损。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修复皮肤损伤已成为一种加速皮肤伤口愈合的选择,其诱导伤口愈合的机制除了直接分化为皮肤常驻细胞外,更依赖于MSC强大的旁分泌... 皮肤损伤是由于疾病或外部暴力而导致的表皮、黏膜或组织破损。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修复皮肤损伤已成为一种加速皮肤伤口愈合的选择,其诱导伤口愈合的机制除了直接分化为皮肤常驻细胞外,更依赖于MSC强大的旁分泌作用。外泌体(exosomes,EXOs)作为旁分泌的主要成分,为实现“无细胞治疗”奠定了基础。近年来,外泌体促进组织再生的治疗方法被广泛研究,EXOs促进皮肤愈合的具体机制及其体内应用方法仍在不断完善。本文将对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在皮肤损伤修复中的机制和应用方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外泌体 无细胞治疗 皮肤损伤修复 组织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在皮肤损伤修复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3
作者 孙璇 毛念渝 +1 位作者 刘明珠 董传明 《系统医学》 2019年第16期196-198,共3页
间充质干细胞因来源丰富、取材容易、免疫原性低、不涉及伦理问题,成为新一代理想的种子细胞来源。近年来关于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的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在再生医学中表现出极大潜力,但外泌体促进皮肤愈合的具体机制尚未清楚。该文... 间充质干细胞因来源丰富、取材容易、免疫原性低、不涉及伦理问题,成为新一代理想的种子细胞来源。近年来关于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的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在再生医学中表现出极大潜力,但外泌体促进皮肤愈合的具体机制尚未清楚。该文就近年来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应用于皮肤损伤的研究进行简要综述,旨在为接下来的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外泌体 皮肤损伤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脱细胞细胞外基质在皮肤损伤修复中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彭巍 刘旭 刘佳琦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5年第2期169-173,共5页
脱细胞细胞外基质(dECM)是指经过脱细胞处理的细胞外基质,即从组织或器官中去除细胞成分后得到的一种生物材料。其因独特的物理属性和生化线索,在组织器官的损伤修复中展示出重要潜力。本文对不同来源dECM的特点及其在皮肤损伤修复中的... 脱细胞细胞外基质(dECM)是指经过脱细胞处理的细胞外基质,即从组织或器官中去除细胞成分后得到的一种生物材料。其因独特的物理属性和生化线索,在组织器官的损伤修复中展示出重要潜力。本文对不同来源dECM的特点及其在皮肤损伤修复中的应用进行综述,分析dECM的刚度、孔隙率与孔径及表面拓扑形貌等物理特性在皮肤损伤修复中的作用,总结近年来异种来源dECM的研究进展及其在创面修复中的应用效果,并探讨未来dECM在组织工程和临床治疗中的发展和面临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细胞细胞外基质 皮肤损伤修复 物理特性 异种来源 组织工程
原文传递
面向皮肤大面积损伤修复的原位打印系统工作空间分析
5
作者 朱慧轩 崔广泽 +3 位作者 李炳南 郭凯 王蔚 李松 《工程设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29-537,共9页
皮肤大面积损伤修复一直是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难题。目前,常用的修复方法主要为自体皮肤移植和伤口敷料治疗,但这些方法不能同时满足皮肤大面积修复和定制化治疗的需求。原位皮肤打印技术为皮肤大面积损伤修复提供了新思路,但现有的生物... 皮肤大面积损伤修复一直是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难题。目前,常用的修复方法主要为自体皮肤移植和伤口敷料治疗,但这些方法不能同时满足皮肤大面积修复和定制化治疗的需求。原位皮肤打印技术为皮肤大面积损伤修复提供了新思路,但现有的生物打印设备打印范围小且打印精度低,无法实现皮肤大面积组织的随形打印。为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由Stewart并联机器人、直线模组机构、打印头和三维扫描仪等组成的原位皮肤打印系统。其中,Stewart并联机器人的重复定位精度高且累积误差小,其作为打印驱动装置可实现高精度的皮肤原位打印;Stewart并联机器人具有6个自由度,可在三维空间中实时调整打印角度,使得生物墨水能够沿皮肤曲面完整地覆盖在皮肤损伤处,有利于伤口修复。为分析所设计原位皮肤打印系统的可行性,通过数值法计算并联机器人的工作空间,得到了原位皮肤打印系统的工作范围,并通过打印实验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并联机器人可按照指定路径运行,打印头在打印过程中可稳定喷射生物墨水;原位皮肤打印系统的工作范围与并联机器人的工作空间基本吻合,可满足皮肤大面积损伤修复的需求。研究结果为后续的皮肤大面积修复动物实验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大面积损伤修复 原位皮肤打印技术 并联机器人 工作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桃叶珊瑚苷通过TGF-β/p38MAPK信号通路调节皮肤损伤修复 被引量:3
6
作者 杨柳 李建民 +4 位作者 王业秋 安丽凤 黄静文 薛慧 张丽宏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19年第6期603-607,共5页
目的探讨桃叶珊瑚苷通过转化生长因子-β/p38 有丝分裂原激活蛋白激酶(transforminggrowth factor-beta/P38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 TGF-β/P38MAPK)信号通路促进皮肤损伤修复的作用机制。方法将毛囊干细胞(hair follicle ... 目的探讨桃叶珊瑚苷通过转化生长因子-β/p38 有丝分裂原激活蛋白激酶(transforminggrowth factor-beta/P38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 TGF-β/P38MAPK)信号通路促进皮肤损伤修复的作用机制。方法将毛囊干细胞(hair follicle stem cells, HFSCs)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阳性组及10-10、 10-9、 10-8、 10-7、 10-6、 10-5、 10-4、 10-3 mol/L 桃叶珊瑚苷组,相应药物干预 24 h 后,采用 MTT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率;将 HFSCs 细胞分为空白组,阳性组,桃叶珊瑚苷低、中、高剂量组。阳性组加入 5 mol/L 的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溶液,桃叶珊瑚苷低、中、高剂量组分别加入 10-7、 10-6、 10-5 mol/L 桃叶珊瑚苷溶液进行干预。采用 Western blot 检测细胞中 TGF-β、磷酸化 P38(p-p38)、 p38、 Bax、 Bcl-2 蛋白表达,采用实时定量 PCR 检测各组细胞中 Bax、 Bcl-2 mRNA 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 10-7、 10-6、10-5 mol/L 桃叶珊瑚苷组细胞增殖率[(0.418±0.031)、(0.412±0.014)、(0.468±0.024)比(0.353±0.006)]升高(P<0.01);与空白组比较,桃叶珊瑚苷低、中、高剂量组细胞 TGF-β[(0.377±0.027)、(0.338±0.021)、(0.322±0.017)比(0.557±0.017)]、 p-p38[(0.270±0.020)、(0.228±0.013)、(0.216±0.012)比(0.461±0.012)]、 Bax[(0.450±0.017)、(0.365±0.011)、(0.279±0.006)比(0.551±0.015)]蛋白表达下调,Bcl-2[(0.450±0.017)、(0.365±0.011)、(0.279±0.006)比(0.358±0.011)]蛋白表达升高(P<0.01);Bcl-2mRNA[(1.714±0.028)、(2.514±0.054)、(3.382±0.084)比(1.000±0)]表达升高, Bax mRNA[(0.415±0.020)、(0.353±0.090)、(0.235±0.114)比(1.000±0)]表达下降(P<0.01)。结论桃叶珊瑚苷可通过调节 TGF-β/p38MAPK 信号通路减少下游凋亡因子蛋白及基因的表达,从而促进损伤皮肤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叶珊瑚苷 P38 有丝分裂原激活蛋白激酶 转化生长因子Β bcl-2-相关 X 蛋白 细胞凋亡 皮肤损伤修复
原文传递
皮肤组织损伤修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7
作者 刘辉辉 郭善禹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13年第2期188-192,共5页
皮肤组织的损伤常由机械性、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等因素引起.机体对形成的损伤进行修补的过程称为组织修复。传统理论上将组织损伤修复过程分为炎症期、肉芽组织形成期和组织塑型期:但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对组织损伤修复的认识... 皮肤组织的损伤常由机械性、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等因素引起.机体对形成的损伤进行修补的过程称为组织修复。传统理论上将组织损伤修复过程分为炎症期、肉芽组织形成期和组织塑型期:但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对组织损伤修复的认识逐步深入.有关组织修复过程目前又被看作是各种修复细胞的增殖、分化、迁移、凋亡和消失的过程。同时.组织修复还是一系列不同类型的修复细胞、结构蛋白和生长因子等形成网络式交互作用的结果。由损伤周围的同种细胞进行结构和功能修复称为再生.若完全恢复伤前组织的结构和功能.称为完全再生:由纤维结缔组织来修复.称为纤维修复或瘢痕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组织损伤修复 细胞因子 于细胞 皮肤组织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6例手部皮肤损伤皮瓣移植修复的护理体会 被引量:4
8
作者 侯玉清 《中国实用医药》 2012年第34期212-213,共2页
目的总结手部皮肤损伤皮瓣修复的护理经验。方法对46例手部皮肤损伤皮瓣修复术患者进行观察及护理。结果 46例患者皮瓣全部成活,创面愈合好,患者满意。结论手部皮肤损伤皮瓣修复术,护理重点是加强营养、注意观察皮瓣的血液循环、做好体... 目的总结手部皮肤损伤皮瓣修复的护理经验。方法对46例手部皮肤损伤皮瓣修复术患者进行观察及护理。结果 46例患者皮瓣全部成活,创面愈合好,患者满意。结论手部皮肤损伤皮瓣修复术,护理重点是加强营养、注意观察皮瓣的血液循环、做好体位及功能锻炼的护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部皮肤损伤皮瓣移植修复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纤维细胞在皮肤创伤修复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9
作者 李文殊 许宇饺 +2 位作者 卓雅婷 刘蕴瑶 强磊 《药学研究》 CAS 2021年第3期191-195,共5页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保护人体免受外界环境的干扰。皮肤的完整性受到伤害时可能会导致机体功能受损,甚至死亡。各种急、慢性皮肤损伤严重影响广大患者的生活质量。研究皮肤创伤修复的具体分子机制在医学研究中至关重要。成纤维细胞存...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保护人体免受外界环境的干扰。皮肤的完整性受到伤害时可能会导致机体功能受损,甚至死亡。各种急、慢性皮肤损伤严重影响广大患者的生活质量。研究皮肤创伤修复的具体分子机制在医学研究中至关重要。成纤维细胞存在于大多数器官中,主要负责损伤后迁移至伤口处,并分泌形成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的蛋白及相关分子。有报道称,在不同组织修复过程中,成纤维细胞表型的改变可以增加损伤处细胞外基质的产生和收缩。皮肤中的成纤维细胞,存在于真皮层中,在皮肤受到损伤时,成纤维细胞及其活化形式-肌成纤维细胞参与皮肤创伤修复。一方面,成纤维细胞参与早期肉芽组织的生成。另一方面,肌成纤维细胞影响伤口愈合后病理性瘢痕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损伤修复 成纤维细胞 肌成纤维细胞 瘢痕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逆行隐神经营养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临床观察 被引量:6
10
作者 王中杰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3年第10期1320-1321,共2页
目的:研究并分析逆行隐神经营养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我院2011年8月1日-2013年1月1日期间共收治足踝部皮肤软组织损伤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的45例患者运用传统方式进行治疗,观察... 目的:研究并分析逆行隐神经营养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我院2011年8月1日-2013年1月1日期间共收治足踝部皮肤软组织损伤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的45例患者运用传统方式进行治疗,观察组的45例患者运用逆行隐神经营养皮瓣修复的方式进行治疗,对比上述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的45例患者中,优24例,良13例,优良率82.22%;相比于对照组患者的21例、10例和68.89%,差异具有显著性,即P<0.05。结论:对于足踝部皮肤软组织损伤患者而言,运用逆行隐神经营养皮瓣修复的方式进行治疗十分安全、有效、疗效确切,值得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行隐神经营养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损伤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ptimization-based conformal path planning for in situ bioprinting during complex skin defect repair
11
作者 Wenxiang Zhao Chuxiong Hu +3 位作者 Yunan Wang Shize Lin Ze Wang Tao Xu 《Bio-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2025年第1期1-19,I0001,共20页
The global demand for effective skin injury treatments has prompted the exploration of tissue engineering solutions.While three-dimensional(3D)bioprinting has shown promise,challenges persist with respect to achieving... The global demand for effective skin injury treatments has prompted the exploration of tissue engineering solutions.While three-dimensional(3D)bioprinting has shown promise,challenges persist with respect to achieving timely and compatible solutions to treat diverse skin injuries.In situ bioprinting has emerged as a key new technology,since it reduces risks during the implantation of printed scaffolds and demonstrates superior therapeutic effects.However,maintaining printing fidelity during in situ bioprinting remains a critical challenge,particularly with respect to model layering and path planning.This study proposes a novel optimization-based conformal path planning strategy for in situ bioprinting-based repair of complex skin injuries.This strategy employs constrained optimization to identify optimal waypoints on a point cloud-approximated curved surface,thereby ensuring a high degree of similarity between predesigned planar and surface-mapped 3D paths.Furthermore,this method is applicable for skin wound treatments,since it generates 3D-equidistant zigzag curves along surface tangents and enables multi-layer conformal path planning to facilitate the treatment of volumetric injuries.Furthermore,the proposed algorithm was found to be a feasible and effective treatment in a murine back injury model as well as in other complex models,thereby showcasing its potential to guide in situ bioprinting,enhance bioprinting fidelity,and facilitate improvement of clinical outcom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 situ bioprinting Path planning Robot control Skin injury repai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蛙皮多肽对大鼠皮肤激光损伤的修复作用 被引量:6
12
作者 吴琼 薛寒 +3 位作者 李强 谷佳明 郝林琳 刘宇鹏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17-621,共5页
拟检测林蛙皮多肽对大鼠皮肤激光损伤的修复作用及初步探索其作用途径。用激光照射大鼠背部皮肤,采用不同浓度林蛙皮多肽处理创面,观察其形态学变化,统计创面愈合率;检测Flg(参与表皮屏障功能建立的重要蛋白质之一)和Krt-14 mRNA(参与... 拟检测林蛙皮多肽对大鼠皮肤激光损伤的修复作用及初步探索其作用途径。用激光照射大鼠背部皮肤,采用不同浓度林蛙皮多肽处理创面,观察其形态学变化,统计创面愈合率;检测Flg(参与表皮屏障功能建立的重要蛋白质之一)和Krt-14 mRNA(参与形成上皮细胞的细胞骨架)的差异。结果表明:第3、6天,低浓度(10 mg/m L)林蛙皮多肽作用组大鼠激光损伤皮肤愈合率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P<0.05),第6天,低浓度林蛙多肽作用组大鼠创伤皮肤中Flg的表达量是阴性对照组的1.908倍(P<0.000 1),Krt-14的表达量是阴性对照组的1.453倍(P<0.000 1)。这表明10 mg/m L林蛙皮多肽对大鼠激光损伤皮肤有修复作用,可能是通过促进损伤细胞中Flg和Krt-14 mRNA表达量的增加而发挥修复作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蛙皮 多肽 大鼠 皮肤激光损伤 皮肤损伤修复
原文传递
清热生肌膏介导NLRP3对放射性皮炎大鼠MPO、Hyp表达的影响
13
作者 杨文博 孙云川 +2 位作者 杨洪娟 杜强 徐旭英 《西部医学》 2024年第1期47-51,共5页
目的 清热生肌膏介导NLRP3炎性小体对放射性皮炎大鼠皮肤损伤修复及MPO、Hyp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SD健康大鼠90只,8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放射性皮炎大鼠模型)、治疗组(模型+清热生肌膏)、对照组(模型+复方茶多酚软膏),每组... 目的 清热生肌膏介导NLRP3炎性小体对放射性皮炎大鼠皮肤损伤修复及MPO、Hyp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SD健康大鼠90只,8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放射性皮炎大鼠模型)、治疗组(模型+清热生肌膏)、对照组(模型+复方茶多酚软膏),每组各20只。另设抑制剂组(NLRP3抑制剂)10只。通过创面愈合率衡量创面愈合情况。透射电镜观察创面细胞超微结构。HE染色观察病理学变化。分光光度比色法测定MPO活性。免疫印迹检测NLRP3、Caspase-1蛋白表达。结果 各组在治疗后第1 d时的创面愈合无差异(P>0.05)。模型组大鼠在治疗3~21 d时的创面愈合均低于治疗组及对照组(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大鼠治疗治疗3~21 d各时间点创面愈合比较无差异(P>0.05)。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MPO表达升高、Hyp表达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大鼠MPO表达降低、Hyp表达升高(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MPO及Hyp表达对比无差异(P>0.05)。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NLRP3、Caspase-1表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大鼠NLRP3、Caspase-1蛋白表达降低(P<0.05)。治疗组与抑制剂组大鼠NLRP3、Caspase-1蛋白表达对比无差异(P>0.05)。结论 清热生肌膏可抑制MPO水平并促进Hyp表达,对放射性皮炎大鼠皮肤损伤修复有积极促进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介导NLRP3炎性小体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热生肌膏 NLRP3炎性小体 放射性皮炎大鼠 皮肤损伤修复 MPO、Hyp表达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硫辛酸基多功能水凝胶的构建及在感染皮肤伤口修复中的应用
14
作者 杜佳强 张彦峰 成一龙 《高分子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24-636,共13页
以α-硫辛酸(LA)为单体,借助其强还原性与浓度和温度诱导开环聚合,一步法制备了负载纳米银(AgNPs)的氢键交联高分子水凝胶,并对其可注射性、自修复性、粘接能力、光热效应、抗氧化能力以及生物相容性进行了详细地研究.在细菌感染的大鼠... 以α-硫辛酸(LA)为单体,借助其强还原性与浓度和温度诱导开环聚合,一步法制备了负载纳米银(AgNPs)的氢键交联高分子水凝胶,并对其可注射性、自修复性、粘接能力、光热效应、抗氧化能力以及生物相容性进行了详细地研究.在细菌感染的大鼠全层皮肤损伤模型中,该高分子水凝胶敷料可以通过光热效应杀死细菌,同时有效降低伤口处的活性氧(ROS)水平,进而调控组织损伤的炎症反应,促进感染伤口的加速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凝胶 氢键 硫辛酸 光热效应 皮肤损伤修复
原文传递
巨噬细胞参与修复皮肤损伤的研究进展
15
作者 刘哲 胡皓 +3 位作者 高亚坤 钱玉鑫 汪汇 江华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2023年第5期419-423,共5页
巨噬细胞是一类重要的天然免疫细胞。研究显示,皮肤损伤修复过程中,巨噬细胞能够发挥清除病原微生物、调节伤口处炎症反应、促进并调节多种细胞迁移、增殖、调节细胞外基质沉积等作用。巨噬细胞类型、功能、数量的异常能导致伤口愈合异... 巨噬细胞是一类重要的天然免疫细胞。研究显示,皮肤损伤修复过程中,巨噬细胞能够发挥清除病原微生物、调节伤口处炎症反应、促进并调节多种细胞迁移、增殖、调节细胞外基质沉积等作用。巨噬细胞类型、功能、数量的异常能导致伤口愈合异常。充分了解巨噬细胞在皮肤损伤修复过程的作用,对于临床实践,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噬细胞 皮肤损伤修复 皮肤纤维化 慢性伤口 巨噬细胞极化
原文传递
新生儿高渗性液体外渗皮肤护理中应用水胶体敷料的效果分析
16
作者 孟娟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2年第6期130-133,共4页
探讨新生儿高渗性液体外渗皮肤护理中应用水胶体敷料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5月-2022年5月我院高渗性液体外渗新生儿100例,随机抽签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n50例,硫酸镁湿敷进行皮肤护理),研究组(n50例,硫水胶体敷料进行皮肤护理),比... 探讨新生儿高渗性液体外渗皮肤护理中应用水胶体敷料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5月-2022年5月我院高渗性液体外渗新生儿100例,随机抽签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n50例,硫酸镁湿敷进行皮肤护理),研究组(n50例,硫水胶体敷料进行皮肤护理),比较两组新生儿6h肿胀消退率、肿胀消退时间;7d内皮肤损伤修复率、皮肤损伤修复时间;家属满意度;新生儿皮肤相关并发症。结果 护理后,研究组新生儿6h肿胀消退率与对照组相比较,前者70.00%,明显高于后者46.00%(P<0.05),研究组新生儿肿胀消退时间与对照组相比较,前者(6.12±1.11)h明显低于后者(8.93±1.13)h(P<0.05);护理后,研究组新生儿7d内皮肤损伤修复率与对照组相比较,前者96.00%明显高于后者80.00%(P<0.05),研究组新生儿皮肤损伤修复时间与对照组相比较,前者(4.21±1.07)d明显低于后者(6.34±1.21)d(P<0.05);护理后,研究组家属满意度与对照组相比较,前者98.00%明显高于后者84.00%(P<0.05);护理后,研究组新生儿皮肤并发症总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较,前者2.00%明显低于后者18.00%(P<0.05)。结论 经本次研究可知,对于新生儿高渗性液体外渗皮肤护理采取水胶体敷料,可达到预期护理效果,利于改善皮肤肿胀、快速修复皮损部位,增加家属满意度,同时利于新生儿皮损部位早日复原,减少新生儿出现并发症的几率,值得临床推荐与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高渗性液体外渗 水胶体敷料 硫酸镁湿敷 肿胀消退 皮肤损伤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书讯
17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25年第3期308-308,共1页
“中华皮肤软组织损伤修复学系列丛书”是“十四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和2022年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由创伤和组织修复与再生医学首席科学家付小兵院士领衔总主编,并联合国内创伤与创面修复学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65位知名专家担... “中华皮肤软组织损伤修复学系列丛书”是“十四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和2022年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由创伤和组织修复与再生医学首席科学家付小兵院士领衔总主编,并联合国内创伤与创面修复学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65位知名专家担任分卷主编或副主编,以及530余名具有扎实理论功底和丰富创伤和创面治疗经验的专家和中青年技术骨干精心编撰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皮肤软组织损伤修复学系列丛书 创伤和组织修复与再生医学 知名专家 分卷主编 副主编 中青年技术骨干 扎实理论功底 丰富创伤和创面治疗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dar信号通路调控毛囊发育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8
作者 李雪儿 郑昕婷 牟春燕 《生命科学》 CSCD 2017年第1期62-69,共8页
Edar信号通路最早发现于人少汗型外胚层发育不良综合征(hypohidrotic ectodermal dysplasia,HED)疾病患者,它是调控胚胎发育早期皮肤附属物——头发、指甲、牙齿、外分泌腺等的形态发生、发育过程的重要信号通路。与人类相同,小鼠皮肤... Edar信号通路最早发现于人少汗型外胚层发育不良综合征(hypohidrotic ectodermal dysplasia,HED)疾病患者,它是调控胚胎发育早期皮肤附属物——头发、指甲、牙齿、外分泌腺等的形态发生、发育过程的重要信号通路。与人类相同,小鼠皮肤内毛囊于胚胎期发生并发育成熟,出生后进入动态变化的毛囊周期性生长。小鼠模型的相关研究表明,Edar信号通路在早期初级毛囊的发生、成体毛囊周期性生长和被毛纤维直径等方面都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现综述Edar通路中重要信号分子的结构特点、转导途径及其在皮肤和毛囊早期形态发生中的作用;阐述Edar信号通路对毛囊生长周期的调控,对维持皮肤微环境稳态、促进皮肤损伤修复和表皮再生的作用,以及在临床治疗HED相关疾病方面的潜在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dar信号通路 毛囊 皮肤损伤修复 HED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