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1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无人机遥感技术在生态安全监测与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1
作者 杨军义 《科技资讯》 2025年第1期191-193,共3页
近年来,为了维持生态系统服务的可持续性,无人机遥感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监测手段,在生态安全监测与评价领域得到了广泛关注和应用。探讨无人机遥感技术在生态安全监测与评价中的应用,分析其在数据采集、信息处理、监测评估等方面的优势... 近年来,为了维持生态系统服务的可持续性,无人机遥感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监测手段,在生态安全监测与评价领域得到了广泛关注和应用。探讨无人机遥感技术在生态安全监测与评价中的应用,分析其在数据采集、信息处理、监测评估等方面的优势和挑战,有助于行业人员和相关领域研究者更深入地理解该技术的应用潜力和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监测与评价 无人机遥感技术 复杂地形 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水质监测与评价课程教学设计及实践
2
作者 刘慧 王涛 《中国设备工程》 2025年第6期269-271,共3页
本文以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比赛作品湿地生态公园水质监测与评价作品为例,从教学的整体设计、教学的实施过程、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反思改进措施4个方面进行阐述。基于新技术、新规范、新职业,岗课赛证融通,教学实施过程按照“采样布点-... 本文以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比赛作品湿地生态公园水质监测与评价作品为例,从教学的整体设计、教学的实施过程、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反思改进措施4个方面进行阐述。基于新技术、新规范、新职业,岗课赛证融通,教学实施过程按照“采样布点-分析测试-修复评价”模块进行,整体贯穿“珍惜水资源,保障水安全”的思政主线。基于“学习进阶”理论,构建“引导示范、虚实交替、评价进阶”教学模式,全面深化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建设,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全面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职 教学能力 水质监测与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OBE理念的“环境监测与评价”课程实验教学方法探索
3
作者 李平平 《科技风》 2025年第6期26-28,共3页
环境监测是构建生态文明的重要一环,环境监测与评价课程对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具有重要作用。“环境监测与评价”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在传统教学中,往往重理论轻实践,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训练。本文尝试将OBE教学理念... 环境监测是构建生态文明的重要一环,环境监测与评价课程对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具有重要作用。“环境监测与评价”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在传统教学中,往往重理论轻实践,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训练。本文尝试将OBE教学理念应用于“环境监测与评价”课程实验教学设计中,明确教学目标,优化了实验教学内容,探索了线上+线下、团队协作教学模式,通过建立多维度的评价体系,合理设置评价指标,较全面地评价学习成果。结果表明,OBE理念融入“环境监测与评价”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有效地提升了学生对课程的认知水平、学习积极性、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有效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BE教学理念 环境监测与评价 实验教学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辐射环境监测与评价”课程中的实践
4
作者 范新峰 黎素芬 +2 位作者 王飞 周锋 李勇霖 《科技风》 2025年第4期80-82,共3页
“辐射环境监测与评价”作为我校辐射防护与核安全专业的主干课程,在该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为提高该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探索与教学内容相适宜的教学方法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使学生把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有机结... “辐射环境监测与评价”作为我校辐射防护与核安全专业的主干课程,在该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为提高该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探索与教学内容相适宜的教学方法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使学生把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有机结合,实现从课堂到岗位任职的过渡。为此,“辐射环境监测与评价”课程团队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体验学习—设计—实践—反思—提高的过程,为课程的有效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任务驱动 能力培养 辐射环境监测与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技赋能教育监测与评价:现状与前瞻 被引量:1
5
作者 辛涛 《中国考试》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22,1,共3页
我国已经进入高质量、内涵式发展阶段。党的二十大报告,以及《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教育现代化2035行动纲要》,对我国未来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发展提出高远的目标。要实现教育2035目标,我国基础教育在质量、均衡性等方面仍... 我国已经进入高质量、内涵式发展阶段。党的二十大报告,以及《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教育现代化2035行动纲要》,对我国未来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发展提出高远的目标。要实现教育2035目标,我国基础教育在质量、均衡性等方面仍面临巨大挑战。其中,评价作为撬动基础教育乃至整个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个杠杆,被赋予很高的期望和特别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教育发展 内涵式发展 监测与评价 赋能教育 教育事业发展 均衡性 行动纲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品使用监测与评价标准》制订与解析
6
作者 张晶晶 缪丽燕 +6 位作者 甄健存 朱建国 张峻 史录文 徐珽 刘世霆 吴斌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12-1216,共5页
药品使用监测与评价在推动药物回归临床价值、优化基本药物制度以及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为促进医疗机构药品使用监测和评价工作的贯彻落实,由中国医院协会药事专业委员会牵头,组织国内相关专家,遵循团体标准制订流... 药品使用监测与评价在推动药物回归临床价值、优化基本药物制度以及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为促进医疗机构药品使用监测和评价工作的贯彻落实,由中国医院协会药事专业委员会牵头,组织国内相关专家,遵循团体标准制订流程,通过问题梳理、框架构建、证据收集、初稿撰写、意见征询和标准形成等步骤,成功制订了《药品使用监测与评价》团体标准。该文详细介绍了标准制订过程,并对标准内容进行解释与分析,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药品使用监测与评价内涵,并提供使用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品使用 监测与评价 标准制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项目教学法的“生态监测与评价”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7
作者 张翔 祖浩然 +2 位作者 何含杰 梁小翠 闫文德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4年第9期120-123,共4页
项目教学法作为一种组织学生参与真实项目活动的创新教学方法,逐渐在课程教学中得到应用与推广。结合“生态监测与评价”课程教学过程的若干问题,将项目教学法的教学理念融入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中,能够让学生亲身参与生态监测与评价项目... 项目教学法作为一种组织学生参与真实项目活动的创新教学方法,逐渐在课程教学中得到应用与推广。结合“生态监测与评价”课程教学过程的若干问题,将项目教学法的教学理念融入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中,能够让学生亲身参与生态监测与评价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与综合应用能力,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为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项目教学法 生态监测与评价 课程教学改革 学生自主探究 课程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abVIEW的电机监测与评价系统实验平台的搭建与应用
8
作者 卜飞飞 顾子杰 +2 位作者 陈文明 秦海鸿 黄文新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24年第13期40-43,共4页
针对传统电机实验平台操作复杂、实验内容单一、数据监测回放困难等问题,设计了面向航空航天伺服系统的虚实结合的电机监测与评价系统专用定制化实验平台。以上位机LabVIEW软件为基础实现采集数据保存与回放、波形绘制等功能;以数据采... 针对传统电机实验平台操作复杂、实验内容单一、数据监测回放困难等问题,设计了面向航空航天伺服系统的虚实结合的电机监测与评价系统专用定制化实验平台。以上位机LabVIEW软件为基础实现采集数据保存与回放、波形绘制等功能;以数据采集卡与传感器采集系统为基础实现伺服系统电压、电流等信号的实时采集与传输。实验平台以模块化、层次化、便捷化、组合化为设计理念,突破了实验时间与场所的限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平台 LABVIEW 电机监测与评价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沿海渔港水域沉积环境监测与评价
9
作者 隋江华 张芮 +2 位作者 郭特尔 蔡琪琛 张延旭 《中国水产》 CAS 2024年第6期85-88,共4页
为响应《“十四五”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深入了解辽宁省沿海渔港水域沉积环境情况。本文依据《海洋沉积物质量》(GB18668-2002)第三类标准,对辽宁省沿海六市渔港水域沉积物进行采样,通过单因子评价法及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采样结... 为响应《“十四五”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深入了解辽宁省沿海渔港水域沉积环境情况。本文依据《海洋沉积物质量》(GB18668-2002)第三类标准,对辽宁省沿海六市渔港水域沉积物进行采样,通过单因子评价法及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采样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辽宁省沿海渔港水域沉积环境良好,除Cu外各项重金属指标均在标准值范围内,潜在生态危害程度均为轻微生态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渔港水域 单因子评价 辽宁省沿海 辽宁沿海 采样结果 生态风险 环境监测与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工科背景下辐射防护与核安全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探讨——以南京理工大学“核辐射监测与评价”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龚春慧 王鹏 杨毅 《科教文汇》 2024年第6期68-71,共4页
建设核心课程群作为高校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之一,如何解决新工科背景下辐射防护与核安全人才的培养需求是高校教师亟须解决的问题。该文以南京理工大学辐射防护与核安全专业为例,探讨核心课程群“核辐射监测与评价”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 建设核心课程群作为高校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之一,如何解决新工科背景下辐射防护与核安全人才的培养需求是高校教师亟须解决的问题。该文以南京理工大学辐射防护与核安全专业为例,探讨核心课程群“核辐射监测与评价”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剖析核心课程群所含五门专业核心课程间的关联关系与建设现状。核心课程群“核辐射监测与评价”的建立,对于理顺课程间逻辑关系、串联分散课程、实现教学资源整合优化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课程群 核辐射监测与评价 辐射防护与核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运水利工程人类活动风险遥感监测与评价方法
11
作者 康芮 王晓梅 +1 位作者 张博羽 张弯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5-70,共6页
以国产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为基础,开展在运水利工程管理和保护范围内及下游行洪通道人类活动遥感监测,在此基础上,辨析人类活动与工程防洪安全的交互影响关系,提出在运水利工程人类活动风险评价方法和模型,并以河口村水库为例开展应用示... 以国产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为基础,开展在运水利工程管理和保护范围内及下游行洪通道人类活动遥感监测,在此基础上,辨析人类活动与工程防洪安全的交互影响关系,提出在运水利工程人类活动风险评价方法和模型,并以河口村水库为例开展应用示范。监测结果表明:河口村水库管理和保护范围内人类活动较少,下游沁河管理和保护范围内人类活动较多;工程竣工验收后,水库管理和保护范围内人类活动减少,下游沁河管理和保护范围内人类活动增加;汛期前后,水库管理和保护范围内人类活动没有明显变化,但下游沁河管理和保护范围内人类活动受强降雨影响,占用面积发生变化。经计算,水库管理和保护范围内平均人类活动干扰指数为17.6,沁河管理和保护范围内平均人类活动干扰指数为67.22;工程竣工验收后,水库管理和保护范围内干扰指数明显减小,沁河管理和保护范围内人类活动干扰指数微幅增大;汛期前后,河口村水库管理和保护范围内人类活动干扰指数保持不变,沁河管理和保护范围内人类活动干扰指数有一定起伏。应用示范表明遥感技术能够有效地监测在运水利工程人类活动风险源情况,能够定量评估人类活动风险源对水利工程防洪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利工程 人类活动 遥感 监测与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耕地质量监测与评价标准体系的构建与思考
12
作者 李锐 王琳 +4 位作者 宗晓波 李松 罗元金 邓昌军 左明花 《中国标准化》 2024年第22期97-101,共5页
本文通过梳理分析现有标准制修订情况,结合云南省标准化的发展现状,从基础标准、耕地质量调查、耕地质量监测、耕地质量评价、耕地保护与提升5个方面构建了耕地质量监测与评价标准体系框架,并针对性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智慧农业 耕地质量监测与评价 标准化 标准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工科”背景下生态监测与评价课程思政改革举措
13
作者 叶宏萌 罗斌 +3 位作者 胡家朋 袁祯燕 郑茂钟 纪占华 《武夷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87-90,共4页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文中围绕生态文明思想融入混合式教学的生态监测与评价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所面临的关键难点和主要举措进行介绍,指出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融合、课程思政的科学考核评价是思政教学关键的难点所在。结合线上...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文中围绕生态文明思想融入混合式教学的生态监测与评价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所面临的关键难点和主要举措进行介绍,指出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融合、课程思政的科学考核评价是思政教学关键的难点所在。结合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从课程体系顶层设计、生态文明思政案例挖掘、“环球眼”兴趣团队建设、课程思政考核体制优化、教学反思和教师队伍强化等方面提出主要的改革举措,以期实现新工科背景下多渠道思政教育的协同效应,培养具备美丽中国建设素质和能力的一代新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监测与评价 线上线下 生态文明思想 课程思政 改革举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安市退耕还林工程效益监测与评价
14
作者 彭建博 王慧娜 《林业科技情报》 2024年第4期80-83,共4页
退耕还林工程作为中国生态建设中的重要一环,旨在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态资源、增加林地面积,提升经济社会效益。本文以陕西省延安市为例,对退耕还林工程的社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等方面进行了评价和监测。研究结果表明,延安市退耕还林... 退耕还林工程作为中国生态建设中的重要一环,旨在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态资源、增加林地面积,提升经济社会效益。本文以陕西省延安市为例,对退耕还林工程的社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等方面进行了评价和监测。研究结果表明,延安市退耕还林工程对于提高当地生态环境、保护生态资源、增加林地面积、改善经济社会效益等方面产生了明显的积极影响,为中国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工程 社会经济效益 生态效益 监测与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松嫩平原黑土区耕地质量智慧监测与评价”项目实施启动会议在京召开
15
《中国农业综合开发》 2024年第4期51-51,共1页
4月13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简称“资划所”)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重点专项“松嫩平原黑土区耕地质量智慧监测与评价”项目启动会暨实施方案咨询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由资划所所长... 4月13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简称“资划所”)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重点专项“松嫩平原黑土区耕地质量智慧监测与评价”项目启动会暨实施方案咨询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由资划所所长吴文斌主持,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管理局副局长刘蓉蓉、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副主任童玉娥分别代表中国农科院项目管理部门和《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专项管理部门致辞,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中国农科院重大任务局、中国农科院资划所相关领导出席并致辞,用户代表发表参会发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质量 专项管理 中国农业科学院 技术开发中心 农业区划研究所 监测与评价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副局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荒漠化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被引量:23
16
作者 吴波 苏志珠 +3 位作者 杨晓晖 刘文 鞠洪波 刘燕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90-496,共7页
根据荒漠化的定义以及荒漠化的特点,荒漠化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由4个部分组成,即压力指标、状态指标、影响指标和防治指标。压力指标描述的是对自然资源的状态带来影响并导致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和人为驱动因素,用来对荒漠化发展趋势进行评... 根据荒漠化的定义以及荒漠化的特点,荒漠化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由4个部分组成,即压力指标、状态指标、影响指标和防治指标。压力指标描述的是对自然资源的状态带来影响并导致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和人为驱动因素,用来对荒漠化发展趋势进行评估并进行荒漠化早期预警;状态指标描述的是土地生态系统的状态和特性,可以分为物理指标、化学指标和生物指标,它们分别描述土地生态系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影响指标用来评价荒漠化对人类及其环境带来的影响;防治指标用来评价防治荒漠化采取的行动和措施以及采取这些行动和措施带来的社会经济和自然条件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化 监测与评价 指标体系 基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海洋垃圾监测与评价工作的思考 被引量:12
17
作者 高磊 张蒙蒙 +1 位作者 鞠莲 张祎 《环境科学与管理》 CAS 2016年第6期112-114,共3页
海洋垃圾污染问题是一个国际性的难题,海洋垃圾污染防治是改善中国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中国的海洋垃圾监测尚处于起步阶段,仍有许多工作需进行研究和实践。鉴于此,本文对中国海洋垃圾业务现状及需求进行分析,对海洋垃... 海洋垃圾污染问题是一个国际性的难题,海洋垃圾污染防治是改善中国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中国的海洋垃圾监测尚处于起步阶段,仍有许多工作需进行研究和实践。鉴于此,本文对中国海洋垃圾业务现状及需求进行分析,对海洋垃圾监测与评价体系存在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并进一步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以完善中国海洋垃圾监测与评价体系,制定具有针对性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为中国的海洋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垃圾 危害 监测与评价 思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被引量:71
18
作者 张铁亮 刘凤枝 +4 位作者 李玉浸 郑向群 师荣光 沃飞 刘岩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2009年第6期1-4,共4页
总结了农村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研究现状,提出了农村环境质量监测布点原则与方案,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更具针对性、灵活性的农村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 农村环境质量 环境监测与评价 指标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土壤重金属监测与评价 被引量:14
19
作者 陆泗进 王业耀 何立环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7,共7页
采用现场采样与室内测试方法测定了某大型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土壤中Cd、Hg、As、Pb、Cr、Cu、Zn和Ni的含量,利用污染指数法、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指数法对其土壤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上述8种重金属都存在不同程度... 采用现场采样与室内测试方法测定了某大型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土壤中Cd、Hg、As、Pb、Cr、Cu、Zn和Ni的含量,利用污染指数法、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指数法对其土壤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上述8种重金属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超标,其中Cd超标最为严重。地累积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只有Cd、Hg存在一定污染,污染程度分别为中度污染到强污染、中度污染和中度污染到强污染。潜在生态指数法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样品Cd的单因子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最高,轻微、中等和较高风险等级中所占比例分别为44.7%、23.7%、31.6%;其次为Hg,有89.5%的土壤样品中Hg处于轻微生态风险水平,10.5%的土壤样品处于中等生态风险水平;土壤样品中As、Pb、Cu、Ni、Zn、Cr都处于轻微生态风险水平。Cd是研究区最主要的污染和生态风险因子,其次是Hg,说明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土壤已受到个别重金属的影响。虽然目前尚不存在饮用水源地水体受污染问题,但应引起高度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用水源地 重金属 监测与评价 生态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典型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污染物监测与评价 被引量:8
20
作者 杨妍妍 徐谦 +1 位作者 李金香 张双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35-238,共4页
为对北京地区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的产生、排放水平进行整体评估,以北京市6个渗滤液产生量大且处理工艺接近、设施稳定运行的垃圾填埋场、1个原液收集填埋场为研究对象,在2007—2012年渗滤液水质监测数据、垃圾处理情况数据的基础上,分析... 为对北京地区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的产生、排放水平进行整体评估,以北京市6个渗滤液产生量大且处理工艺接近、设施稳定运行的垃圾填埋场、1个原液收集填埋场为研究对象,在2007—2012年渗滤液水质监测数据、垃圾处理情况数据的基础上,分析计算了渗滤液的产生量及污染物产生水平、典型治理工艺(生化+物化+反渗透)下的排放水平。结果表明,北京地区每吨垃圾约产生0.13 m3渗滤液,渗滤液原液及处理后,质量浓度最大的污染物为有机指标和含氮物质,其质量浓度水平以及部分重金属质量浓度高于国家平均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渗滤液 监测与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