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12篇文章
< 1 2 5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载锌/相转变溶菌酶中空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在牙本质小管封闭中的应用
1
作者 杨庆祎 赵玉平 +4 位作者 郑文茜 王端 孙宏晨 周鼎 徐晓薇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5-225,共11页
开发了一种新型牙本质小管封闭材料,其具有锌的抗菌性、相转变溶菌酶(PTL)的表面黏附性和中空介孔二氧化硅(HMSN)的可搭载药物特性.首先,利用硬模板法和选择性刻蚀法,以硅酸四乙酯为硅源制备了HMSN;通过HMSN表面负电荷的静电作用吸附Zn^... 开发了一种新型牙本质小管封闭材料,其具有锌的抗菌性、相转变溶菌酶(PTL)的表面黏附性和中空介孔二氧化硅(HMSN)的可搭载药物特性.首先,利用硬模板法和选择性刻蚀法,以硅酸四乙酯为硅源制备了HMSN;通过HMSN表面负电荷的静电作用吸附Zn^(2+),制得Zn^(2+)@HMSN;随后,使用PTL包覆Zn^(2+)@HMSN,获得了具有抗菌性和黏附性的Zn^(2+)/PTL@HMSN复合材料.Zn^(2+)/PTL@HMSN不仅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可严密封闭牙本质小管,还具有良好的耐酸耐磨稳定性;并且Zn^(2+)/PTL@HMSN可有效抑制变异链球菌的黏附,在治疗牙本质敏感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空介孔二氧化硅 相转变溶菌酶 牙本质敏感症 牙本质小管 抗菌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相转变组分法制备缠结聚合物有机分散液研究进展与展望
2
作者 曹文恺 王利鹏 +2 位作者 宿思琦 顾捷 白永平 《中国胶粘剂》 CAS 2024年第4期1-9,18,共10页
分别概述了高、低能乳化法的技术原理,并分析了不同乳化法的技术特点及应用现状。通过借鉴纳米乳液的制备方法,结合缠结聚合物的结构特性以及纳米乳液体系中有机相的分子量低、易变形特性,分析出高能乳化法制备缠结聚合物分散液的缺陷,... 分别概述了高、低能乳化法的技术原理,并分析了不同乳化法的技术特点及应用现状。通过借鉴纳米乳液的制备方法,结合缠结聚合物的结构特性以及纳米乳液体系中有机相的分子量低、易变形特性,分析出高能乳化法制备缠结聚合物分散液的缺陷,确定低能乳化法中的相转变法是实现缠结聚合物分散液制备的方法。结合相转变温度法(PIT)和相转变组分法(PIC)对乳化剂曲率变化的影响,确定了PIC法制备缠结聚合物有机分散液的技术可行性,并对缠结聚合物应用领域的拓展进行了技术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能乳化 低能乳化 相转变温度法 相转变组分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铁低硅赤泥钠化还原的物相转变及铁分离特性 被引量:1
3
作者 郑富强 戴妍妮 +3 位作者 胡兵 刘臣 欧阳思雯 胡佩伟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9-218,共10页
高温焙烧赤泥可实现铁、铝、硅等元素的形态转化,使其易于分离回收,但高铁低硅赤泥的钠化还原焙烧反应差异性及机制研究却少有报道。本文采用X射线衍射分析,考察了还原温度、碳酸钠用量、还原时间等对高铁低硅赤泥还原焙烧的矿相转化及... 高温焙烧赤泥可实现铁、铝、硅等元素的形态转化,使其易于分离回收,但高铁低硅赤泥的钠化还原焙烧反应差异性及机制研究却少有报道。本文采用X射线衍射分析,考察了还原温度、碳酸钠用量、还原时间等对高铁低硅赤泥还原焙烧的矿相转化及微结构影响,分析了反应后的铁磁化分离差异性。结果表明:还原焙烧中钠与铝、硅元素结合形成铝钠硅酸盐,有效破坏了铁、铝元素的紧密结构;赤铁矿、铝针铁矿大部分转为磁铁矿和浮氏体,促进了铁氧化物还原;低熔点含钠固溶体降低了金属铁质点迁移阻力,加速了铁晶粒的长大。基于铁铝结构崩解及粗晶粒金属铁的生成,焙烧产物经磨矿-磁选后,获得了全铁含量为90.41%、Fe回收率为93.08%的铁回收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铁低硅赤泥 还原焙烧 碳酸钠 相转变 铁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法分析本体聚合ABS相转变过程
4
作者 林宇航 王井丽 +3 位作者 张宇 杜蕾 王犇 李树豪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46-53,共8页
本体法合成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树脂具有环境友好的优势,然而引发体系以及本体法中的相转变和接枝过程会对ABS成品性能产生影响。采用本体法合成ABS树脂,研究了不同引发剂(偶氮二异丁腈)、链转移剂(叔十二烷基硫醇)、溶剂(... 本体法合成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树脂具有环境友好的优势,然而引发体系以及本体法中的相转变和接枝过程会对ABS成品性能产生影响。采用本体法合成ABS树脂,研究了不同引发剂(偶氮二异丁腈)、链转移剂(叔十二烷基硫醇)、溶剂(乙苯)用量对本体聚合相转变动力学过程和相转变过程的影响。通过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ATR-FTIR)分析了本体聚合相转变过程中的ABS树脂结构,对比力学性能。结果表明,相转变中的接枝行为会影响聚合速率,适量的引发剂、链转移剂和溶剂(质量分数分别为0.06%,0.30%和20%)有利于相转变过程中的接枝过程,ATR-FTIR分析相转变过程接枝相的苯乙烯的苯环和丙烯腈的腈基峰强度明显增加,同时获得综合性能最佳的ABS树脂。然而链转移剂过量时,ABS中的丙烯腈单体会受到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体聚合 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树脂 相转变 动力学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SZ-13分子筛晶相转变研究
5
作者 赵一伦 刘青瑞 +1 位作者 夏清华 周丹 《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3期369-375,共7页
SSZ-13分子筛被广泛运用于工业生产的过程中,然而传统合成方法需要N,N,N-三甲基-1-金刚烷基氢氧化铵为模板剂,高昂的合成成本限制了SSZ-13的工业化应用。为制备出更绿色高效的SSZ-13分子筛,本工作系统探究了SSZ-13的合成最佳配比及合成... SSZ-13分子筛被广泛运用于工业生产的过程中,然而传统合成方法需要N,N,N-三甲基-1-金刚烷基氢氧化铵为模板剂,高昂的合成成本限制了SSZ-13的工业化应用。为制备出更绿色高效的SSZ-13分子筛,本工作系统探究了SSZ-13的合成最佳配比及合成条件,并使用金属与有机胺的络合物为模板剂通过转动水热法合成了Cu掺杂的SSZ-13分级孔分子筛。在调整分子筛晶化的过程中,通过XRD表征,我们观察到由FAU向CHA晶相转变的晶体转化现象。这说明控制合成条件可实现分子筛原晶相的解构、次级结构的重组,以得到新的晶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级孔分子筛 合成调控 SSZ-13 相转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吡咯基三嗪聚合框架用于固相转变硫聚物正极性能研究
6
作者 易义坤 李明涛 《新能源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41-248,共8页
针对锂硫电池存在严重穿梭效应的问题,硫物质的固相转变可有效消除多硫化锂在液相中的溶解扩散。以聚丙烯腈为代表的常规链状聚合物可通过共价结合短链硫实现固相转变,然而往往受到硫含量低、倍率性能差的限制。通过氰基三聚与吡咯自由... 针对锂硫电池存在严重穿梭效应的问题,硫物质的固相转变可有效消除多硫化锂在液相中的溶解扩散。以聚丙烯腈为代表的常规链状聚合物可通过共价结合短链硫实现固相转变,然而往往受到硫含量低、倍率性能差的限制。通过氰基三聚与吡咯自由基聚合构筑了吡咯基三嗪聚合物框架(P-CNPy),其硫含量较高,达到47%。电化学测试结果显示硫聚物正极具有优异的循环稳定性与倍率性能,0.2C循环500次平均容量衰减仅为0.03%,4C时可逆容量仍保留580mA∙h/g。该方法可为高性能二维框架结构硫聚物正极的设计应用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转变 聚合物框架 硫聚物正极 循环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钙钛矿LaNiO_(3)热烧结过程中相转变机理的研究
7
作者 刘涵钰 朱柳 +4 位作者 张宇中 陈越 史博文 胡阳 彭勇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28,共11页
本文针对钙钛矿结构的LaNiO_(3)在热烧结过程中物相转变机制,利用离位及原位电镜结合宏观光谱进行了观测和分析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通过静电纺丝法制备的PVP/PAN/Ni(NO_(3))_(2)/La(NO_(3))_(3)前驱体纤维能够通过高温烧结形成LaNiO3的... 本文针对钙钛矿结构的LaNiO_(3)在热烧结过程中物相转变机制,利用离位及原位电镜结合宏观光谱进行了观测和分析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通过静电纺丝法制备的PVP/PAN/Ni(NO_(3))_(2)/La(NO_(3))_(3)前驱体纤维能够通过高温烧结形成LaNiO3的钙钛矿结构。研究发现在温度作用下,晶体生长过程中碳聚合物基体不断受热分解,浸渍在聚合物基体上的金属离子受热与气氛中的氧结合,形成氧化物晶胚,呈现典型的奥斯瓦尔德熟化生长过程,在600℃左右,LaNiO_(3)的晶体相生成,随着温度的进一步升高,晶粒互相融合形成了纳米颗粒堆垛成的一维LaNiO_(3)纳米线。实验揭示了LaNiO_(3)纳米线的微观生长机制,为材料的生长调控和性能改性提供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钛矿结构 相转变 奥斯瓦尔德熟化生长 原位电子显微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助溶剂法生长的AgNbO_(3)晶体相转变特征、电学和光学性能
8
作者 牛佳林 董思远 +3 位作者 魏永星 靳长清 南瑞华 杨斌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91-298,共8页
AgNbO_(3)具有反铁电性及高的极化强度,在智能器件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本文采用助溶剂法合成了高质量的AgNbO_(3)单晶(最大尺寸5 mm×4 mm×4 mm),系统研究了其相转变特征、光学和电学性能.当AgNbO_(3)晶体处于正交M相时,... AgNbO_(3)具有反铁电性及高的极化强度,在智能器件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本文采用助溶剂法合成了高质量的AgNbO_(3)单晶(最大尺寸5 mm×4 mm×4 mm),系统研究了其相转变特征、光学和电学性能.当AgNbO_(3)晶体处于正交M相时,保持着相同的畴结构;由M_(2)相转变至地相时,偏光显微镜(PLM)照片衬度变暗,同时电导率和介电损耗明显上升.当AgNbO_(3)单晶由M_(3)相到顺电O相时,畴结构消失;同时,表现出明显的热滞后现象,属于第一类相变.室温下,AgNbO_(3)单晶的直接带隙拟合禁带宽度为2.73 eV,略窄于AgNbO_(3)陶瓷.在临界电场以下,AgNbO_(3)单晶表现出更高的电致应变(0.076%,E_(m)=130 kV/cm).在绿色激光照射下,介电常数由70增至73,表现出明显的光致介电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NbO_(3)单晶 助溶剂法 相转变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质处理对钢渣矿物相转变和磷选择性浸出的影响
9
作者 范淑亮 张羽堂 +2 位作者 蒋佳霖 王建国 杜传明 《炼钢》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8-74,共7页
针对高碱度转炉钢渣,采用了选择性浸出法来分离含磷(P)的矿物相,以实现尾渣再利用。为了促进P在2CaO·SiO_(2)相中的富集及在稀酸溶液中的浸出,对转炉钢渣进行了重熔和改质处理,研究了钢渣矿物相的演变规律和各钢渣中主要元素在不... 针对高碱度转炉钢渣,采用了选择性浸出法来分离含磷(P)的矿物相,以实现尾渣再利用。为了促进P在2CaO·SiO_(2)相中的富集及在稀酸溶液中的浸出,对转炉钢渣进行了重熔和改质处理,研究了钢渣矿物相的演变规律和各钢渣中主要元素在不同pH值时的溶出行为。结果表明:重熔处理后,转炉钢渣中P的溶出率显著升高,而金属元素的溶出被抑制。添加质量分数10%的Fe_(2)O_(3)改质可促进P_(2)O_(5)在2CaO·SiO_(2)相的富集,在pH=2时,改质钢渣中P的溶出率为91.1%,而Fe的溶出率仅为0.27%。浸出后的残渣主要由Fe_(2)O_(3)和CaO组成,P_(2)O_(5)含量极低,表明重熔改质处理可促进P的选择性浸出,且残渣可作为冶金熔剂再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炉钢渣 矿物相转变 改质 选择性浸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便合成相可调的CsPbBr_(3)-Cs_(4)PbBr_(6)复合纳米晶及相转变过程的原位研究
10
作者 陈雪莲 申岩冰 +2 位作者 袁芝聪 李恺瑞 潘喜强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23-235,共13页
通过改变四正辛基溴化铵(TOABr)用量和Cs/Pb摩尔比,在室温下采用一步单溶剂法成功制备出单斜相CsPbBr_(3)和六方相Cs_(4)PbBr_(6)两种相结构可调的钙钛矿纳米晶.研究发现,当TOABr浓度较低时(Cs/Pb/Br=1∶1∶4),体系中主要生成了单斜相的... 通过改变四正辛基溴化铵(TOABr)用量和Cs/Pb摩尔比,在室温下采用一步单溶剂法成功制备出单斜相CsPbBr_(3)和六方相Cs_(4)PbBr_(6)两种相结构可调的钙钛矿纳米晶.研究发现,当TOABr浓度较低时(Cs/Pb/Br=1∶1∶4),体系中主要生成了单斜相的CsPbBr_(3)纳米立方块,该立方块主要经历了快速成核、尺寸分布聚焦生长和Ostwald熟化生长3个阶段,最终尺寸为(11.8±1.6)nm.随着TOABr用量的增加,Br^(-)与Pb^(2+)结合形成[PbBr_(3)]^(-)和少量的[PbBr_(4)]^(2-)络合物,两种络合物相互竞争.在成核期和生长早期体系中[PbBr_(3)]^(-)占主导,因而形成大量的CsPbBr_(3)纳米晶,随着反应的进行,体系中过量的Br^(-)会与纳米晶中的Pb相互作用,导致CsPbBr_(3)纳米晶部分转变为具有六边形形状的Cs_(4)PbBr_(6)纳米晶,同时[PbBr_(4)]^(2-)络合物的存在使得Cs_(4)PbBr_(6)纳米晶继续长大,最终形成以CsPbBr_(3)为发光中心的CsPbBr_(3)-Cs_(4)PbBr_(6)复合纳米晶.只有当TOABr用量为0.32 mmol时所得的CsPbBr_(3)-Cs_(4)PbBr_(6)复合纳米晶其光学性能和稳定性表现最佳.在此浓度下改变Cs/Pb摩尔比只影响CsPbBr_(3)纳米晶和Cs_(4)PbBr_(6)纳米晶在体系中的相对含量,当Cs_(4)PbBr_(6)纳米晶含量较高时其荧光强度和稳定性相对较差.该工作对低温可控合成高效稳定的铯铅卤钙钛矿纳米晶提供一定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sPbBr_(3)-Cs_(4)PbBr_(6)复合纳米晶 原位研究 相转变 形成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钛铁矿在混凝土液相环境下的物相转变
11
作者 白龙 封孝信 刘刚 《矿产综合利用》 CAS 2024年第5期168-175,共8页
这是一篇陶瓷及复合材料领域的论文。以钛铁矿石为研究对象,分析了FeTiO_(3)在混凝土液相环境中可能的物相转变,以期为钛铁矿尾矿的利用提供依据。通过热力学计算分析了钛铁矿(FeTiO_(3))的热力学稳定性;将钛铁矿石粉分别在20℃和80℃... 这是一篇陶瓷及复合材料领域的论文。以钛铁矿石为研究对象,分析了FeTiO_(3)在混凝土液相环境中可能的物相转变,以期为钛铁矿尾矿的利用提供依据。通过热力学计算分析了钛铁矿(FeTiO_(3))的热力学稳定性;将钛铁矿石粉分别在20℃和80℃的模拟混凝土孔溶液中浸泡28 d和270 d,采用XRD、SEM/EDS检测矿物转化情况;用钛铁矿石取代部分碎石制备了混凝土,并分别在20℃和80℃养护,研究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热力学计算结果表明,FeTiO_(3)在有O_(2)的环境中是不稳定的,可以转化为Fe_(3)O_(4)或Fe_(2)O_(3)及TiO_(2);钛铁矿在模拟混凝土孔溶液中的浸泡实验显示,钛铁矿没有明显变化;混凝土强度实验表明,不论是20℃还是80℃养护,钛铁矿石取代5%碎石时,混凝土抗压强度有所提高,取代量为15%时,抗压强度均又降低,原因为钛铁矿石中的石英发生了碱骨料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瓷及复合材料 钛铁矿 混凝土孔溶液 相转变 混凝土 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性聚氨酯乳化过程中相转变的研究 被引量:28
12
作者 鹿秀山 郝广杰 +2 位作者 郭天瑛 宋谋道 张邦华 《高分子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20-324,共5页
本文合成了单官能团小分子物质封端的脂肪族水性聚氨酯预聚物 ,通过考察预聚物加水乳化过程中粘度及电导率的变化 ,研究了其相转变行为 .实验结果表明 ,随着软段分子量升高 ,体系的相转变点后延 ;聚酯体系的相转变比聚醚体系的相转变发... 本文合成了单官能团小分子物质封端的脂肪族水性聚氨酯预聚物 ,通过考察预聚物加水乳化过程中粘度及电导率的变化 ,研究了其相转变行为 .实验结果表明 ,随着软段分子量升高 ,体系的相转变点后延 ;聚酯体系的相转变比聚醚体系的相转变发生得早 ;[NCO]/ [OH]值越接近 1,体系的粘度就越高 ,相转变发生所需的水含量也越高 ;羧基含量及中和度也会对分散体系的相转变产生影响 .通过选择合适的条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族 水性聚氨酯 预聚物 相转变 乳化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煅烧煤系高岭石的相转变 被引量:52
13
作者 魏存弟 马鸿文 +2 位作者 杨殿范 李益 三国彰 《硅酸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7-81,共5页
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红外光谱分析,魔角旋转核磁共振和能量色散等测试手段,研究了煤系高岭石在200~1300℃下煅烧的相转变过程。结果表明:煅烧高岭石的相转变经历了4个阶段:脱羟阶段(≈550℃),偏高岭石阶段(550~850℃),SiO2分凝(850~1... 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红外光谱分析,魔角旋转核磁共振和能量色散等测试手段,研究了煤系高岭石在200~1300℃下煅烧的相转变过程。结果表明:煅烧高岭石的相转变经历了4个阶段:脱羟阶段(≈550℃),偏高岭石阶段(550~850℃),SiO2分凝(850~1100℃)及Al2O3分凝阶段(950~1100℃),莫来石阶段(>1100℃)。550℃时高岭石失去羟基水,转变为半晶态的偏高岭石。偏高岭石莫来石的相转变过程中存在SiO2和Al2O3的分凝。能量色散分析证实了分凝Al2O3的存在。950℃的新生相是γAl2O3而不是AlSi尖晶石。莫来石是由偏高岭石分凝形成的SiO2和Al2O3反应而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岭石 相转变 偏高岭石 莫来石 魔角旋转核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活性梯度涂层中羟基磷灰石的相转变与结构稳定性 被引量:17
14
作者 王迎军 宁成云 +5 位作者 赵子衷 陈楷 刘正义 马利泰 冯景伟 黄瑞福 《硅酸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656-661,共6页
重点研究了生物活性梯度涂层中羟基磷灰石高温结构稳定性.探讨了羟基磷灰石在喷涂和热处理过程中的相变化,对比研究了不同热处理条件对羟基磷灰石晶体稳定性和羟基恢复的影响.发现经等离子喷涂后的生物活性梯度涂层中的羟基磷灰石结... 重点研究了生物活性梯度涂层中羟基磷灰石高温结构稳定性.探讨了羟基磷灰石在喷涂和热处理过程中的相变化,对比研究了不同热处理条件对羟基磷灰石晶体稳定性和羟基恢复的影响.发现经等离子喷涂后的生物活性梯度涂层中的羟基磷灰石结晶程度明显降低,并出现β-TCP杂相.羟基磷灰石晶体中的羟基已完全分解脱落.适当条件的热处理可使喷涂涂层中的磷酸三钙转变为羟基磷灰石,晶体中的羟基可大部分恢复,其中大气热处理比真空热处理更有利于羟基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基磷灰石 生物活性 梯度涂层 相转变 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处理对溶胶-凝胶TiO_2薄膜的晶相转变和性能影响 被引量:19
15
作者 程银兵 马建华 +2 位作者 吴广明 沈军 王珏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73-75,共3页
 以钛酸丁酯(TPOT)为有机醇盐前驱体,采用溶胶 凝胶技术制备了TiO2溶胶。为测量方便起见,分别制备了凝胶粉体和薄膜,并对样品进行了不同温度的热处理。X射线衍射(XRD)、椭偏仪和紫外 可见光谱(UV vis)的测量表明:随热处理温度的升高,T...  以钛酸丁酯(TPOT)为有机醇盐前驱体,采用溶胶 凝胶技术制备了TiO2溶胶。为测量方便起见,分别制备了凝胶粉体和薄膜,并对样品进行了不同温度的热处理。X射线衍射(XRD)、椭偏仪和紫外 可见光谱(UV vis)的测量表明:随热处理温度的升高,TiO2的结构由非晶到锐钛矿再到金红石相转变,400℃为锐钛矿相,600℃开始出现金红石相,800℃完全转变为金红石相;晶粒尺寸随热处理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大,锐钛矿结构的晶粒尺寸范围是2.5~5.5nm,金红石结构的晶粒尺寸范围是5.9~6.8nm;TiO2薄膜的折射率随热处理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同时薄膜厚度降低;禁带宽度随热处理温度升高而变窄,锐钛矿结构的禁带宽度为3.45eV,而金红石结构的禁带宽度为3.30e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处理 性能 薄膜 溶胶-凝胶 二氧化钛 相转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及西秦岭地区新生代岩石圈地幔中的相转变带及其温压条件 被引量:12
16
作者 苏本勋 张宏福 +3 位作者 王巧云 孙赫 肖燕 英基丰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313-1320,共8页
五相(橄榄石+斜方辉石+单斜辉石+石榴石+尖晶石)共存的地幔橄榄岩捕虏体是来自岩石圈地幔相转变带的直接样品。中国东部及西秦岭地区晚第三至第四纪碱性火山岩携带的少量五相共存的地幔橄榄岩捕虏体为探讨这些地区新生代岩石圈地幔中相... 五相(橄榄石+斜方辉石+单斜辉石+石榴石+尖晶石)共存的地幔橄榄岩捕虏体是来自岩石圈地幔相转变带的直接样品。中国东部及西秦岭地区晚第三至第四纪碱性火山岩携带的少量五相共存的地幔橄榄岩捕虏体为探讨这些地区新生代岩石圈地幔中相转变带提供了宝贵的样品。本文根据地幔橄榄岩捕虏体中石榴石和尖晶石的产出状况,将这些橄榄岩捕虏体分为三类:第一类橄榄岩中尖晶石为粒状残核,尖晶石外缘被石榴石的反应边包围。这种橄榄岩捕虏体代表尖晶石一石榴石相转变带的上限,故称为尖晶石带橄榄岩;第二类橄榄岩中尖晶石和石榴石以单颗粒零散分布为特征,二者共存但未见明显的相转变关系。这类橄榄岩多位于相转变带中部,拟称为尖晶石-石榴石过渡带橄榄岩;第三类橄榄岩中以石榴石为主,尖晶石和辉石等微晶构成石榴石反应边。这类橄榄岩代表尖晶石-石榴石相转变带的下限,故称为石榴石带橄榄岩。因此,根据不同类型橄榄岩捕虏体中矿物的组成,结合温度压力估算即可确定岩石圈地幔中相转变带的深度和厚度。本文通过对中国东部及西秦岭地区晚第三至第四纪碱性火山岩携带的尖晶石-石榴石二辉橄榄岩捕虏体的温度压力估算来进一步厘定中国东部新生代岩石圈地幔中的相转变带深度和厚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部 西秦岭 尖晶石/石榴石 相转变 岩石圈地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晶化时间对BaO–Al_2O_3–SiO_2微晶玻璃相转变和热膨胀系数的影响 被引量:12
17
作者 郑晓慧 堵永国 +3 位作者 肖加余 芦玉峰 吴剑锋 周文渊 《硅酸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28-131,共4页
用X射线衍射、差示扫描量热法和热膨胀系数测试研究了BaO–Al2O3–SiO2(BAS)系微晶玻璃的不同晶化时间对其相组成和热膨胀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850℃,BAS玻璃快速晶化析出六方钡长石;随着晶化时间的延长,六方钡长石逐渐向单斜钡长石... 用X射线衍射、差示扫描量热法和热膨胀系数测试研究了BaO–Al2O3–SiO2(BAS)系微晶玻璃的不同晶化时间对其相组成和热膨胀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850℃,BAS玻璃快速晶化析出六方钡长石;随着晶化时间的延长,六方钡长石逐渐向单斜钡长石转变;当晶化时间为24h时,六方钡长石完全转变为单斜钡长石。微晶玻璃的相组成与热膨胀系数的关系近似满足两相模型,可通过改变晶化时间来控制相组成,方便的获得热膨胀系数在(4~8.75)×10–6/℃范围内可调整的BAS系微晶玻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晶玻璃 钡长石 晶化时间 相转变 热膨胀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烧结钒和钨掺杂钛酸锌介电陶瓷的相转变 被引量:8
18
作者 刘向春 王卫民 +2 位作者 高峰 赵鸣 田长生 《硅酸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000-1005,共6页
采用化学法结合传统的氧化物固相烧结法制备钛酸锌陶瓷。研究了原料形态和掺杂V2O5和WO3对钛酸锌陶瓷相稳定性、显微组织以及低温烧结行为的影响,讨论了相转变机制和低温烧结机制。研究表明:以V2O5和WO3作为烧结助剂降低陶瓷的烧结温度... 采用化学法结合传统的氧化物固相烧结法制备钛酸锌陶瓷。研究了原料形态和掺杂V2O5和WO3对钛酸锌陶瓷相稳定性、显微组织以及低温烧结行为的影响,讨论了相转变机制和低温烧结机制。研究表明:以V2O5和WO3作为烧结助剂降低陶瓷的烧结温度,钛酸锌陶瓷的低温烧结行为对所选取的原料极为敏感,TiO2的活性对陶瓷低温烧结行为的影响大于ZnO。V2O5和WO3的掺入使钛酸锌陶瓷的烧结温度降至900℃以下,但同时降低了六方相ZnTiO3的分解温度;V2O5和WO3掺杂具有不同的烧结机制,前者主要是液相烧结机制,后者主要是固相反应烧结机制。掺杂导致的相分解和生成的异相降低了陶瓷的介电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法 低温烧结 相转变 钛酸锌 烧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驱体物相转变对浆态床合成甲醇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1
19
作者 李忠 郭启海 +3 位作者 张小兵 郑华艳 范辉 谢克昌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2215-2221,共7页
采用并流共沉淀法,通过考察老化温度,研究CuO/ZnO/A l2O3催化剂前驱体晶相及组成的变化对浆态床催化合成甲醇的反应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前驱体的物相转变对浆态床合成甲醇活性影响显著,单斜晶系锌孔雀石(Cu,Zn)2CO3(OH)2和斜方晶系绿... 采用并流共沉淀法,通过考察老化温度,研究CuO/ZnO/A l2O3催化剂前驱体晶相及组成的变化对浆态床催化合成甲醇的反应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前驱体的物相转变对浆态床合成甲醇活性影响显著,单斜晶系锌孔雀石(Cu,Zn)2CO3(OH)2和斜方晶系绿铜锌矿(Cu,Zn)5(CO3)2(OH)6晶体是产生高活性催化剂的主要物相.随着Cu2+/Zn2+进入Zn5(CO3)2(OH)6/Cu2CO3(OH)2晶格,离子同晶取代量增加,催化剂前驱体中形成了固定铜锌比的锌孔雀石和绿铜锌矿物相.焙烧后催化剂比表面积增大,CuO-ZnO固溶体协同作用加强,浆态床催化合成甲醇的活性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O/ZnO/Al2O3 催化剂 前驱体 相转变 浆态床 甲醇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相转变过程对红土镍矿氯化离析的影响 被引量:11
20
作者 李新海 张琏鑫 +1 位作者 胡启阳 王志兴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728-1733,共6页
在氯化剂CaCl2.2H2O的加入量为原矿质量的8%(以氯计)、还原剂焦炭加入量为原矿质量的6%及升温速率为5℃/min的条件下,对菲律宾红土镍矿进行氯化离析;采用TG-DTA和XRD研究菲律宾红土镍矿氯化离析升温至1 000℃及冷却过程中的物相转变。... 在氯化剂CaCl2.2H2O的加入量为原矿质量的8%(以氯计)、还原剂焦炭加入量为原矿质量的6%及升温速率为5℃/min的条件下,对菲律宾红土镍矿进行氯化离析;采用TG-DTA和XRD研究菲律宾红土镍矿氯化离析升温至1 000℃及冷却过程中的物相转变。结果表明:红土镍矿中的氧化亚铁在700℃开始进入蛇纹石中,形成富铁橄榄石相,破坏蛇纹石的晶格结构,提高镍的活性,有利于镍的氯化和离析;而氯化剂所释放的氯成为铁迁移的媒介;冷却过程中物相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当生料中Fe3O4的加入量为原矿的10%(质量分数)时,精矿中镍的品位达到13.14%,回收率达到80.12%,比未加Fe3O4时的回收率提高了约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土镍矿 氯化离析 相转变 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