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1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后对相邻节段退变的影响 被引量:14
1
作者 孙宇 赵衍斌 +4 位作者 周非非 张凤山 潘胜发 周方 刘忠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74-479,共6页
目的:观察单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相邻节段退变情况。方法:截止到2010年10月在我院行单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随访20个月以上且资料完整、既往无颈椎手术史的患者80例,置换节段为C3/4 8例,C4/5 15例,C5/6 49例,C6/7 8例;4... 目的:观察单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相邻节段退变情况。方法:截止到2010年10月在我院行单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随访20个月以上且资料完整、既往无颈椎手术史的患者80例,置换节段为C3/4 8例,C4/5 15例,C5/6 49例,C6/7 8例;41例为Bryan Disc置换术,39例为ProDisc-C置换术。对比术前和末次随访时X线片、MRI相邻节段退变情况。相邻节段退变定义为X线片上椎间隙高度丢失与术前相比大于10%,形成肉眼可见新生骨赘或原有骨赘增大,前纵韧带钙化;在MRI T2加权像上采用Miyazaki颈椎间盘退变分级方法观察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情况。结果:随访2064个月,平均38个月。末次随访时X线片上160个相邻节段中,8个下相邻节段因肩部X线遮挡而显示不清,符合条件的152个相邻节段中21个(13.8%)出现退变,其中Bryan Disc置换术组退变发生率为10.0%,ProDisc-C置换术组退变发生率为18.1%;47例患者获得了MRI随访,94个相邻节段中14个(14.9%)椎间盘退变分级加重1级,其中Bryan Disc置换术组退变加重发生率为12.5%,ProDisc-C置换术组退变加重发生率为22.7%。未出现相邻节段疾病。结论: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平均38个月随访相邻节段退变表现加重者不足15%,不同类型的假体对相邻节段退变的影响可能存在一定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 相邻节段退变 相邻节段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间盘置换与融合术后发生相邻节段退变的对比分析
2
作者 王东莉 《颈腰痛杂志》 2017年第4期361-363,共3页
目的综合分析颈椎间盘置换术(Cervical intervertebral disc replacement)后发生相邻节段退变情况。方法自2013-01-2016-07,选取本院收治的126例接受颈椎间盘置换术患者临床资料,按照不同的手术方法分为置换组与融合组各63例。置换组应... 目的综合分析颈椎间盘置换术(Cervical intervertebral disc replacement)后发生相邻节段退变情况。方法自2013-01-2016-07,选取本院收治的126例接受颈椎间盘置换术患者临床资料,按照不同的手术方法分为置换组与融合组各63例。置换组应用颈椎间盘置换术,融合组应用前路颈椎间盘切除融合术。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相邻节段退变情况、手术前后JOA脊髓功能评分。结果 (1)术前,置换组和融合组患者JOA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JOA评分显著高于手术前(P<0.05),但两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2)术后随访1年,置换组发生相邻节段退变率为9.52%(6/63),融合组为25.40%(16/63),置换组显著低于融合组(P<0.05)。结论颈椎间盘置换术能够有效治疗颈椎病患者,与此同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相邻节段退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间盘置换 相邻节段退变 相邻节段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融合术后相邻节段的退变与临床疗效的关系 被引量:40
3
作者 郑晓勇 侯树勋 +3 位作者 李利 王华东 郭继东 史亚民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3期1782-1785,共4页
[目的]研究腰椎融合术后相邻节段的退变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自1998年1月~2006年1月间收治的472例腰椎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椎间及后外侧植骨融合术患者,436例患者得到了随访。平均随... [目的]研究腰椎融合术后相邻节段的退变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自1998年1月~2006年1月间收治的472例腰椎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椎间及后外侧植骨融合术患者,436例患者得到了随访。平均随访时间58.13个月(26~114个月),病人根据融合节段的多少分为3组:1个节段、2个节段、3个及3个以上节段。腰椎节段的退变等级根据UCLA椎间隙退变等级标准,临床疗效的判定根据侯树勋等制定的标准。[结果]58例患者出现了ASD,其中A组14例,B组27例,C组17例。发生在融合节段以上者49例,融合节段以下者9例。A组的14例患者中,ASD发生节段UCLA等级全部都是增加1级。B组的27例患者中,16例患者UCLA等级增加1级,7例患者增加了2级,4例患者增加了3级。C组的17例患者中,4例患者增加1级,8例患者增加了2级,5例患者增加了3级。临床疗效方面,A组有7例患者疗效等级下降1级。B组的27例患者中,13例患者疗效等级下降1级,6例患者疗效等级下降2级。C组的17例患者中,10例患者疗效等级下降1级,6例患者疗效等级下降2级。[结论]ASD的发生率越高,临床疗效越差,但两者之间无明显相关。腰椎内固定融合时,尽量避免多节段固定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融合术 相邻节段退变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相邻节段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伤椎植骨置钉治疗重度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 被引量:27
4
作者 刘达 罗杨 +6 位作者 郑伟 盛珺 廖冬发 谢庆云 周江军 巴晶晶 伍红桦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662-664,共3页
胸腰椎骨折是临床常见的脊柱骨折之一,传统的治疗方法是经后路跨伤椎短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临床效果良好,但远期随访发生椎体高度丢失、螺钉断裂等较多。目前临床上因骨质疏松导致的胸腰椎骨折患者日益增多。而骨质疏松影... 胸腰椎骨折是临床常见的脊柱骨折之一,传统的治疗方法是经后路跨伤椎短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临床效果良好,但远期随访发生椎体高度丢失、螺钉断裂等较多。目前临床上因骨质疏松导致的胸腰椎骨折患者日益增多。而骨质疏松影响螺钉的把持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 椎弓根螺钉固定 治疗方法 相邻节段 联合伤 骨水泥 椎弓根钉棒系统 置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后相邻节段病变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10
5
作者 张宏其 陈凌强 +7 位作者 肖勋刚 郭靖 罗继 邓展生 龙文荣 陈静 胡建中 王锡阳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3期1774-1777,共4页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后相邻节段退行性病变的最佳手术治疗方法。[方法]2000年1月-2004年12月本科共收治33例患相邻节段病变病例,将33例病例分成3型,并分别采用相应的方法:Ⅰ型(单纯椎间盘突出型)20例,...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后相邻节段退行性病变的最佳手术治疗方法。[方法]2000年1月-2004年12月本科共收治33例患相邻节段病变病例,将33例病例分成3型,并分别采用相应的方法:Ⅰ型(单纯椎间盘突出型)20例,行后路侧块螺钉内固定+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Ⅱ型(黄韧带钙化皱褶型)5例,行后路侧块螺钉内固定+椎板切除减压术;Ⅲ型(混合型)8例,行后路侧块螺钉内固定+椎板切除减压+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结果]随访6个月~3年,平均1.2年,33例相邻节段病变受压脊髓获得有效减压,内置物无松动断裂,原前路内固定物位置良好、牢固,无血管、神经、气管、食管损伤并发症,骨性融合好,神经功能有明显改善,JOA评分改善率77.8%。[结论]以后路侧块螺钉内固定术为主的3种手术方法是治疗3种类型的相邻节段病变简易积极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融合术后 相邻节段病变 减压 手术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棘突间动态稳定装置Coflex不同置入深度对相邻节段运动范围影响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15
6
作者 祖丹 海涌 +4 位作者 云才 鲁世保 刘玉增 李士春 李钦亮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933-937,共5页
目的:探讨置入腰椎棘突间动态稳定装置Coflex不同深度后对上下相邻节段运动范围的影响。方法:将6具新鲜成人尸体腰椎标本(Ll~L5)两端固定在生物力学测试系统上,以L3/4节段为手术节段,L2、L3、L4、L5椎体放置运动范围记录系统用... 目的:探讨置入腰椎棘突间动态稳定装置Coflex不同深度后对上下相邻节段运动范围的影响。方法:将6具新鲜成人尸体腰椎标本(Ll~L5)两端固定在生物力学测试系统上,以L3/4节段为手术节段,L2、L3、L4、L5椎体放置运动范围记录系统用以记录相邻节段(L2/3、L4/5)运动范围。分别对腰椎标本完整状态(保持腰椎韧带及小关节完整)、5ram状态(Coflex的U形顶端距离硬脊膜5ram)、0mm组(距离为0mm)分别加载8N·m的纯力矩进行生物力学测试,测试顺序为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左右侧旋,并记录相邻节段L2/3、L4/5的运动范围。对3组标本在6个方向的相邻节段(L2/3、L4/5)运动范围分别行单个因素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两对比采用LSD检验。结果:L2/3节段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左右侧旋6个方向的运动范围.完整组分别为4.23°±0.25°、3.56°±0.14°、3.07°±0.12°、3.34°±O.08°、2.53°±O.16°、2.44°±0.11°;5mm组分另0为4.40°±0.21°、3.64°±0.14°、3.09°±0.11°、3.35°±0.07°、2.54°±0.16°、2.46°±0.10°;0mm组分另0为4.47°±0.20°、3.72°±0.16°、3.14°±0.10°、3.38°±0.08°、2.58°±0.15°、2.49°±0.12°;三组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4/5节段三组标本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左右侧旋6个方向的运动范围,完整组分别为3.80°±0.28°、3.45°±0.11°、3.25±0.11°、3.28°±0.13°、2.44°±0.11°、2.42°±0.11°;5mm组分另U为3.86°±0.28°、3.52°±0.11°、3.28°±0.09°、3.31°±O.05°、2.50°±0.07°、2.46°±0.09°:0mm组分别为3,90°±0.28°、3,59°±0.10°、3.32°±O.08°、3.36°±O,06°、2.52°±0,08°、2,48°±0.09°:三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棘突间动态稳定装置Coflex的U形顶端与硬脊膜的距离≤5mm时,上下邻近节段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左右侧旋6个方向运动范围较完整状态无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相邻节段 内固定器 假体置入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融合术后相邻节段退变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23
7
作者 黄觅 于淼 +4 位作者 刘晓光 姜亮 韦峰 吴奉良 刘忠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99-203,共5页
目的:探讨腰椎融合术后影响相邻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2009年1月~2011年1月因腰椎管狭窄症行腰椎后路融合手术患者109例,其中男39例,女70例,年龄24~79岁,平... 目的:探讨腰椎融合术后影响相邻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2009年1月~2011年1月因腰椎管狭窄症行腰椎后路融合手术患者109例,其中男39例,女70例,年龄24~79岁,平均54岁。门诊随访2~4年,平均3.4年。测量术前融合节段角度(fusion angle,FA)、融合节段头尾端相邻节段角度(proximal angle,PA;distal angle,DA)、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融合与非融合相邻节段移位距离(slip distance,SD)等参数。以术后2年时站立位X线片相邻节段滑移≥3mm定义为ASD,将患者分为退变组(A组)和非退变组(B组)。同时记录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密度、融合节段数等。采用t检验及χ2检验比较两组间各指标的差异,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ASD的影响因素。结果:A组18例(16.5%),B组91例(83.5%)。发生ASD患者均为融合节段头端相邻节段退变。A组患者术前LL为29.8°±12.5°,B组为32.4°±11.2°;A组SS为31.5°±12.1°,B组为37.4°±13.4°;A组FA为18.3°±9.0°,B组为14.8°±10.5°; A组PA为6.8°±3.2°,B组为7.2°±5.2°;A组PI为42.3°±9.8°,B组为49.9°±9.8°;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密度、融合节段数及DA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I与ASD发生率有显著相关性(P<0.05),SS、LL、FA、PA与ASD发生率无相关性(P>0.05)。结论:在腰椎融合术后影响ASD的诸多因素中,过小的PI值可能是导致ASD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融合术 相邻节段退变 骨盆入射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融合/非融合技术治疗L4/5退变性疾病的疗效及对相邻节段退变的影响 被引量:9
8
作者 魏富鑫 钟锐 +4 位作者 潘希敏 孙海兴 王乐 崔尚斌 刘少喻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892-899,共8页
目的:比较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与棘突间动态固定术(Wallis)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症合并椎间失稳的临床效果及对相邻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2010年7月我科... 目的:比较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与棘突间动态固定术(Wallis)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症合并椎间失稳的临床效果及对相邻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2010年7月我科手术治疗L4/5腰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症合并椎间失稳患者61例,其中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9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32例;采用PLIF术式固定融合患者32例,棘突间Wallis动态固定患者29例。术前、术后1个月、1年以及末次随访时,采用JOA评分及腰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临床疗效;根据UCLA标准对相邻节段L3/4及L5/S1椎间盘进行退变分级:利用Tlp-MRI技术量化相邻节段椎间盘髓核Tlp值。结果:随访时间48。77个月.平均61_3个月,其中PLIF组和Wallis组平均随访时间分别为63.4和59.6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2组患者年龄、性别、疾病构成比、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分级及相邻节段椎间盘Tlp值均无明显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PLIF组与Wallis组ODI评分改善率分别为76.1%、78.5%,JOA评分改善率分别为69.2%、75.0%,均无统计学差异(P=0.78,0.85)。末次随访时,PLIF组L3,4以及L5/S1节段椎间盘退变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91,0.70)。术前、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时,PLIF和Wallis组L3,4椎间盘Tip值分别为115.4±8.9ms、111.6±12.3ms、91.6±11.1ms和112.4±10.0ms、109.9±9.2ms、103.5±10.8ms,L5/S1椎问盘T113值分别为9514±7.7ms、94.6±9.6ms、88.1±12.6ms和96.3±9.2ms、95.4±8.5ms、9113±11.4ms,两组术后1个月L3/4、L5/S1椎间盘Tip值与术前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LIF组:P=0.67,0.75;Wallis组:P=O.72,0.64);末次随访时,PLIF组L3/4椎问盘Tlp值明显低于Walli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2),而L5/S1椎间盘Tip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89)。结论:PLIF术式与棘突间动态固定(Wallis)治疗腰椎退变性疾患均可获得满意的中期临床疗效.而后者在减少固定术后上位相邻节段退变方面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内固定 相邻节段 椎间盘退变 磁共振 T1p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单节段固定融合术后上位相邻节段退变及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 被引量:22
9
作者 陈柏龄 魏富鑫 +3 位作者 植山和正 三户明夫 刘少喻 廖鹰扬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08-112,共5页
目的:探讨腰椎单节段固定融合术后上位相邻节段退变及其与临床效果的关系,分析退变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0月~2009年5月采用后路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并椎体间cage植骨融合术治疗的49例L4/5退变性失稳患者,男22例,女27例... 目的:探讨腰椎单节段固定融合术后上位相邻节段退变及其与临床效果的关系,分析退变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0月~2009年5月采用后路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并椎体间cage植骨融合术治疗的49例L4/5退变性失稳患者,男22例,女27例,年龄28~72岁(平均53.4岁)。所有患者术前均行骨密度检测。在X线片上测量固定节段及其上位相邻节段椎间盘高度、椎间隙动态角度变化、椎体滑移距离以及固定节段和腰椎前凸角、腰骶关节角,并通过JOA评分及腰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临床效果。根据末次随访时上位相邻节段有无影像学退变,分为退变组与非退变组,比较两组间临床效果及影像学测量结果。结果:随访时间为13~52个月,平均为29.3个月,所有患者术后均无神经损害加重症状。末次随访时11例患者(22%)出现上位相邻节段影像学退变。两组患者手术时的平均年龄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前骨密度、腰椎前凸角、腰骶关节角、L4/5前凸角和椎体间滑移距离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L3/4椎体间滑移距离、L3/4椎间盘高度以及椎间隙动态成角变化值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ODI和JOA评分改善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患者年龄与末次随访时固定上位相邻节段椎间盘高度、椎间隙动态成角、椎体间滑移距离变化值存在正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353、0.521、0.472,余测量指标与固定上位相邻节段影像学指标变化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单节段腰椎固定融合术后上位相邻节段影像学退变与临床效果之间无显著相关性。此退变与患者年龄相关,而与骨密度和术前腰椎影像学测量指标无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融合术 相邻节段退变 相关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前路减压固定融合术后钢板固定位置对相邻节段退变的影响 被引量:11
10
作者 马志兵 冯虎 +3 位作者 袁峰 龚维成 齐祥如 郭开今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01-204,共4页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减压固定融合术后钢板固定位置对其相邻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对127例行颈椎前路钢板固定融合术患者随访12~46个月,平均20.4±7.0个月,均获骨性融合。在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钢板上端至头侧相邻椎间隙距离(plate-t...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减压固定融合术后钢板固定位置对其相邻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对127例行颈椎前路钢板固定融合术患者随访12~46个月,平均20.4±7.0个月,均获骨性融合。在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钢板上端至头侧相邻椎间隙距离(plate-to-discdistance,PDD)和钢板下端至尾侧相邻椎间隙距离,PDD<5mm为A组,PDD≥5mm为B组。观察末次随访时钢板相邻节段骨质增生情况,并按严重程度分为0级(无骨质增生)到2级(完全骨桥形成)。结果:头侧127例相邻节段中,65例(51.2%)出现骨质增生,其中9例(7.1%)有骨桥形成;20例患者尾侧椎间隙被肩部结构阻挡无法观察,其余107例尾侧相邻节段中,40例(37.4%)有骨质增生,其中6例(5.6%)有骨桥形成。头侧A组83例相邻节段中50例(60.2%)出现骨质增生,其中7例(8.4%)有骨桥形成;B组44例相邻节段中仅15例(34.1%)出现骨质增生,其中2例(4.6%)有骨桥形成,A组骨质增生发生率及骨桥形成率均明显高于B组(P<0.01)。尾侧A组66例相邻节段中30例(45.5%)出现骨质增生,其中5例(7.6%)有骨桥形成;B组41例相邻节段中仅10例(24.4%)出现骨质增生,其中1例(2.4%)有骨有桥形成,A组骨质增生发生率及骨桥形成率均明显高于B组(P<0.01)。结论:相邻节段退变是颈椎前路钢板固定融合术后常见并发症,钢板放置的位置不当可导致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率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固定融合术 钢板位置 相邻节段退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治疗腰椎融合术后相邻节段病变 被引量:10
11
作者 刘艳成 苗军 +4 位作者 马信龙 胡永成 韩岳 兰杰 张泽佩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888-894,共7页
目的:观察双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治疗腰椎融合术后相邻节段病变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6年8月~2018年10月手术治疗腰椎融合术后的相邻节段病变(adjacent segment disease,ASD)患者36例,按照手术方式分为两组,A组(双... 目的:观察双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治疗腰椎融合术后相邻节段病变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6年8月~2018年10月手术治疗腰椎融合术后的相邻节段病变(adjacent segment disease,ASD)患者36例,按照手术方式分为两组,A组(双钉组):12例,男女比例(4∶8),年龄66.2±4.2岁(59~74岁),首次术后2~7年,均为头侧椎节病变。使用双椎弓根螺钉(dual screws,DS)固定技术,于原手术侧椎弓根再次各置入一枚翻修螺钉,ASD另一端置入皮质骨通道螺钉,减压后短节段融合固定。B组(对照组):24例,男女比例(9∶15),年龄64.0±7.7岁(46~72岁),平均首次术后2~10年,19例为头侧椎节退变,5例为尾侧椎节病变。手术取下双侧固定棒,采用Magerl方法置入ASD远端椎弓根螺钉、减压责任节段后延长棒固定。记录每例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腰椎ODI评分、腰痛VAS、腿痛VAS。通过腰椎X线片、CT评价术后患者的内固定位置和椎间融合状态。比较两组间和组内的临床评分差异性。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6.1±5.8个月(6~26个月)。ODI评分A组术前(82.5±16.7)%,末次随访(16.0±8.9)%;B组术前(78.0±14.6)%,末次随访(18.0±9.4)%;腰痛VAS,A组术前8.3±3.5分,末次随访1.7±0.9分;B组术前6.7±4.5分,末次随访2.1±1.3分;腿痛VAS,A组术前6.3±4.5分,末次随访1.0±1.0分;B组术前7.8±3.4分,末次随访2.3±2.4分。两组末次随访的ODI和VAS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的术前ODI、腰痛VAS、腿痛VAS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间的术前、末次随访ODI、VAS、手术时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B组的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明显大于A组(P<0.05)。A组无手术切口感染、无神经症状加重病例,1例术中硬脊膜撕裂,予以修复。B组术中硬脊膜撕裂5例,术中修复或者皮下脂肪覆盖,伤口表浅感染1例,经过换药治愈。A组共置入24枚双钉技术的翻修螺钉(L1椎体2枚,L2椎体12枚,L3椎体10枚),其中18位置良好,4枚螺钉穿破椎体外侧壁,2枚螺钉穿破椎弓根内侧壁,但无神经症损伤症状,随访无内固定松动。B组再次植入48枚椎弓根螺钉,螺钉位置良好,无穿破椎体和椎弓根病例。末次随访的A组椎间融合8例,B组18例。翻修螺钉平均螺钉头倾角6.7°±6.6°(3°~16°),平均外展角度10.3°±7.4°(0°~15°)。B组无螺钉相关合并症。结论:个体化双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为腰椎融合术后相邻节段病变提供一种新的微创解决方案,短期临床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融合 相邻节段病变 椎弓根螺钉 皮质骨通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前路融合对相邻节段影响的生物力学研究与临床短期观察 被引量:9
12
作者 李超 阮狄克 +2 位作者 徐成 何勍 王鹏建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1期28-31,共4页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融合对相邻节段有无影响。方法:采用6具成人新鲜颈椎标本(C2 ̄T1),在MTS脊柱三维运动系统上先后测量C5/6融合前后其上下相邻节段在前屈、后伸、侧弯及旋转时的椎间运动范围(ROM)。临床随访2000年3月 ̄2004年12月连续...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融合对相邻节段有无影响。方法:采用6具成人新鲜颈椎标本(C2 ̄T1),在MTS脊柱三维运动系统上先后测量C5/6融合前后其上下相邻节段在前屈、后伸、侧弯及旋转时的椎间运动范围(ROM)。临床随访2000年3月 ̄2004年12月连续诊治的58例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的患者(其中脊髓型颈椎病45例,颈椎间盘突出症6例,颈椎创伤7例),对比分析融合前后上下相邻节段椎间高度的变化及临床疗效(JOA)。相同节段融合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在载荷控制的屈伸、侧弯条件下,融合后上下相邻节段椎间ROM与融合前比较无显著变化(P>0.05);在位移控制模式下的旋转运动中,融合后上下相邻节段椎间ROM与融合前比较显著性增大(P<0.05)。临床平均随访28个月,随访时X线测量融合上下相邻节段椎间高度与融合前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JOA评分较术前显著性提高(P<0.05)。结论:在载荷控制的条件下颈椎前路融合不会直接导致相邻节段出现运动范围的增加,临床上如患者术后试图保持术前的运动范围(如同生物力学试验条件下的位移控制模式)则可能会加速相邻节段的退变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相邻节段 生物力学 融合 退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融合术后相邻节段旋转角度、椎间活动度及椎间隙高度变化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3
13
作者 刘啸 杨晓松 +2 位作者 于淼 刘晓光 刘忠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09-115,共7页
目的:利用脊柱云纹系统(DIERS Formetric 4D誖,Diers International GmbH,Schlangenbad,Germany)和影像学检查评估腰椎固定融合术对相邻节段旋转角度、椎间活动度及椎间隙高度的影响,并探讨预测邻近节段退变的敏感指标。方法:收集2016年... 目的:利用脊柱云纹系统(DIERS Formetric 4D誖,Diers International GmbH,Schlangenbad,Germany)和影像学检查评估腰椎固定融合术对相邻节段旋转角度、椎间活动度及椎间隙高度的影响,并探讨预测邻近节段退变的敏感指标。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6年6月期间,73例行单节段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固定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0例,女33例,平均年龄47.2±10.3岁(40~60岁),手术节段:L2/3 6例,L3/4 10例,L4/532例,L5/S1 25例。应用DIERS脊柱云纹系统分别于术前、术后6个月、1年、2年收集并计算融合节段与上、下邻椎旋转角度的差值(相对旋转角度)。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通过腰椎X线测量相邻节段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及椎间隙高度(disc height,DH)。末次随访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患者腰腿痛及腰椎功能情况;根据相邻节段有无影像学退变,将患者分为退变组与非退变组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术前患者融合椎与上、下邻椎相对旋转角度分别为5.2°±2.1°和3.1°±2.1°,术后各随访时间点邻椎的旋转角度均较术前明显增大(P<0.05),末次随访时上、下邻椎相对旋转角度分别为8.8°±4.9°和5.9°±3.2°,上邻椎相对旋转角度大于下邻椎(P<0.05),其中L2/3融合时,上、下邻椎(L1、L4)的相对旋转角度变化最明显。末次随访时11例患者出现邻近节段退变,退变组上邻椎相对旋转角度为10.6°±3.0°,非退变组为8.2°±2.8°,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退变组与非退变组腰痛VAS评分分别为1.4±0.7分和1.2±0.8分,腿痛VAS评分分别为1.2±1.0分和1.3±0.7分,ODI分别为(10.3±8.2)%和(9.5±6.3)%,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椎间隙高度及ROM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腰椎固定融合术后相邻节段动态相对旋转度增大,尤以上邻椎明显,与腰椎屈伸活动度及椎间隙高度相比,相邻节段旋转角度可能是预测邻近节段退变更敏感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脊柱融合 相邻节段退变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人工间盘置换与颈椎内固定置入对相邻节段退变的生物力学影响 被引量:10
14
作者 何达 韩骁 +1 位作者 陶剑锋 田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2期4229-4232,共4页
背景:颈椎内固定融合术后远期可出现相邻节段退变的现象,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可能避免这种退变。目的:对比颈椎人工间盘与颈椎内固定融合对颈椎相邻节段的生物力学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实验,于2007-08/2008-02在北京创伤骨科... 背景:颈椎内固定融合术后远期可出现相邻节段退变的现象,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可能避免这种退变。目的:对比颈椎人工间盘与颈椎内固定融合对颈椎相邻节段的生物力学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实验,于2007-08/2008-02在北京创伤骨科研究所生物力学实验室完成。材料:新鲜羊颈椎标本18只,Bryan颈椎人工间盘由Medtronic公司生产,CSLP-VA颈椎内固定钛板由Synthes公司生产,珊瑚人工骨由意华健公司提供。方法:将18只新鲜羊颈椎随机分为3组:①对照组:不处理。②人工间盘组:使用Bryan人工间盘置换及融合C5/6节段。③内固定组;切除C5/6间隙节段,间盘,去除椎体上下方的终板,置入珊瑚人工骨,采用CSLP-VA颈椎内固定钛板进行内固定。主要观察指标:分别测量各组羊颈椎在一定负荷下屈曲,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时的C5/6节段相邻间盘压力,对比各组之间相邻间盘的压力变化。结果:①在C4/5节段,前屈时人工间盘组与对照组间盘压力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而内固定组的间盘压力高于对照组(P=0.035)。②在C6/7节段,前屈时人工间盘组与对照组间盘压力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而内固定组的间盘压力高于对照组(P=0.014)。其余后伸,旋转及侧屈时各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与颈椎内固定术比较,颈椎人工间盘置换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颈椎相邻节段的间盘压力,起到避免相邻节段退变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间盘 生物力学 相邻节段 植入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融合与非融合后相邻节段生物力学改变:2次手术率的Meta分析 被引量:6
15
作者 李忠海 侯树勋 +3 位作者 李利 唐家广 任东风 赵彦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42-647,共6页
背景:相邻近节段病是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后的一种长期并发症,在近些年逐渐受到重视,其发病原因主要有手术邻近节段活动度增大、椎间隙高度丢失、椎间盘内压过高等多方面因素。在实际临床中,颈椎非融合与融合手术相比,是否能有效降低相... 背景:相邻近节段病是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后的一种长期并发症,在近些年逐渐受到重视,其发病原因主要有手术邻近节段活动度增大、椎间隙高度丢失、椎间盘内压过高等多方面因素。在实际临床中,颈椎非融合与融合手术相比,是否能有效降低相邻近节段病的发生率,目前还没有明确定论。目的:系统评价颈椎融合和非融合治疗对相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检索2000年1月至2013年12月Medline、Pub Med、Embase和Cochrane等数据库中关于比较颈椎融合与非融合技术修复颈椎病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对比两种修复方法对相邻近节段病的影响,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利用Rev 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局指标为术后因相邻近节段病行二次手术。结果与结论:经过筛选,5篇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符合纳入标准,共有1 602例患者,所有患者均因颈椎病进行手术治疗,其中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785例,椎间盘置换817例。1 066例患者完成了所有随访,总随访率为66.54%,其中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患者494例,椎间盘置换患者572例,共有68例因相邻近节段病接受了二次手术,总二次手术率为6.38%(68/1 066),其中椎间盘置换后28例,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后40例。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等级均较高,5篇文献评价等级均为A级,且异质性较小(I2=14%)。Meta分析结果显示,颈椎非融合术后相邻近节段病的二次手术率低于融合手术,差异有显著性意义(OR=0.58,95%CI:0.35,0.96)。提示颈椎融合术后相邻近节段病的二次手术率高于非融合治疗,融合手术所造成的颈椎生物力学改变对相邻近节段病发生的影响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物 脊柱植入物 相邻节段退变 颈椎 融合 非融合 生物力学 2次手术率 随机对照试验 结局指标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线片上胸腰椎相邻节段矢状曲度的测量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14
16
作者 吴超 谭伦 林旭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5期1167-1169,共3页
[目的]研究正常成人脊柱站立位X线片上胸腰椎相邻节段矢状曲度的解剖关系,为临床手术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测量75例正常成人脊柱立侧位X线片上相邻椎体上终板垂线之间相交夹角确定其相邻节段矢状曲度,通过统计学软件确定其正常值及其... [目的]研究正常成人脊柱站立位X线片上胸腰椎相邻节段矢状曲度的解剖关系,为临床手术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测量75例正常成人脊柱立侧位X线片上相邻椎体上终板垂线之间相交夹角确定其相邻节段矢状曲度,通过统计学软件确定其正常值及其变化规律并以此数据行胸腰椎后路手术50例,随访记录术后立即、3个月、12个月的T12~S1的矢状Cobb’s角、记录12个月后Denis评分及术后12个月断钉及松动的例数。[结果]获得了胸腰椎相邻节段矢状曲度总体均数的95%可信区间,发现此矢状曲度与性别、年龄不相关;临床手术时恢复相邻节段生理矢状曲度可以明显改善术后功能,并使术后断钉及松动率明显降低。[结论]胸腰椎脊柱短节段后路手术中正常矢状曲度的恢复是脊柱后路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 相邻节段 矢状曲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前路颈椎减压融合术后相邻节段病的中期随访观察 被引量:5
17
作者 盛斌 黄象望 +8 位作者 向铁城 肖晟 刘向阳 张毅 王国平 刘宏哲 沈雄杰 刘斌 彭帅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050-1052,共3页
前路颈椎减压融合术(anteriorcervicaldecompres—sionandfusion.ACDF)被认为是治疗颈椎退行性疾病的标准术式。有文献报道脊柱融合后因生物力学改变导致相邻脊柱功能单位(functionalspinalunit,FSU)的退变加速而出现新的神经症... 前路颈椎减压融合术(anteriorcervicaldecompres—sionandfusion.ACDF)被认为是治疗颈椎退行性疾病的标准术式。有文献报道脊柱融合后因生物力学改变导致相邻脊柱功能单位(functionalspinalunit,FSU)的退变加速而出现新的神经症状,被称为邻近节段病(adjacentseg—mentdisease,ASD)。随着ACDF手术量的增加和随访时间的延长,ASD的报道日益增多.若保守治疗无效则需要手术治疗日。由于存在手术切口瘢痕粘连及内置物阻挡等因素,二次手术较为困难,治疗上颇为棘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颈椎间盘 减压融合术 置换治疗 随访观察 相邻节段 前路 中期 脊柱功能单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间盘切除前路钢板内固定术对相邻节段影响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许耀 陈文钧 +4 位作者 王以进 夏军 周建伟 姜建元 黄煌渊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2007年第1期84-87,共4页
目的研究颈椎前路钢板内固定对相邻节段椎体、椎间盘和关节突等结构的生物力学特性的变化。方法采用5具新鲜人体颈椎标本先作为正常空白的对照组,测试其生物力学特性后再依次进行前路单节段钢板内固定和双节段钢板内固定,测试相邻节段... 目的研究颈椎前路钢板内固定对相邻节段椎体、椎间盘和关节突等结构的生物力学特性的变化。方法采用5具新鲜人体颈椎标本先作为正常空白的对照组,测试其生物力学特性后再依次进行前路单节段钢板内固定和双节段钢板内固定,测试相邻节段椎间盘和关节突上应变和位移变化。结果前路钢板内固定后,在固定节段上方相邻节段测试应变、位移除前屈位外均明显增加(P<0.05),最大变化发生在后伸位。而单节段和双节段钢板固定相比,仅有数值上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路Orion钢板内固定后,固定节段的活动度转移到邻近节段,其上方相邻节段活动度增加,应力集中,负荷增加,当处于后伸位时有明显的提高。固定节段选择统计学差异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内固定 相邻节段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融合术前相邻节段退变对术后中长期临床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12
19
作者 孙卓然 周思宇 +2 位作者 郭扬 陈仲强 李危石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93-199,共7页
目的:分析术前相邻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对腰椎融合术后中长期预后的影响,比较术前邻近节段椎管狭窄的程度与椎间盘退变的程度对相邻节段病变(adjacent segment disease,ASDis)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02年1月... 目的:分析术前相邻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对腰椎融合术后中长期预后的影响,比较术前邻近节段椎管狭窄的程度与椎间盘退变的程度对相邻节段病变(adjacent segment disease,ASDis)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02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因腰椎管狭窄症行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固定和植骨融合术的59例患者(男27例,女32例),年龄38~80岁,平均63.0±9.6岁。所有患者均融合至S1,平均随访时间为80.7±7.4个月(72~96个月)。收集患者体重指数(BMI)、术前及末次随访时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影像学资料包括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腰椎MRI、腰椎正侧伸屈位X线。用MRI与X线片判定术后ASD情况,观察指标包括相邻节段椎间盘Pfirrman分级、椎管狭窄程度、节段不稳定、椎间隙高度、椎体前后缘骨赘等。应用椎管内脑脊液闭塞程度与Pfirrman分级评价术前邻近节段退变的程度。若在随访期内出现下肢神经症状加重或腰痛加重,结合影像学表现诊断为ASDis。以末次随访是否出现ASDis分组,比较组间影响因素差异。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影响末次随访时ASDis的危险因素。结果:末次随访时共38例患者(38/59,64.4%)出现影像学上ASD,其中9例患者(9/59,15.3%)诊断为ASDis。共40例患者(40/59,67.8%)术前相邻节段椎管无明显狭窄,评为0级,其中2例末次随访时出现ASDis;共19例患者(19/59,32.2%)术前相邻节段椎管存在轻度狭窄,评为1级,其中7例末次随访时出现ASDis。术前不同相邻节段椎管形态的患者ASDis发生率存在显著差异(P=0.003)。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术前相邻节段椎管的狭窄程度与融合节段长短为影响ASDis的危险因素。结论:对于术前相邻节段退变程度的评估,应重视相邻节段椎管狭窄程度的评估,椎管狭窄和长节段固定融合显著增加术后中长期相邻节段病变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邻节段病变 术前退变 椎管狭窄程度 椎间盘退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矢状面固定角度对相邻节段应力强度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忠海 赵杰 +3 位作者 陈志明 袁健东 徐浩 刘爱刚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2008年第5期361-365,共5页
目的通过体外生物力学实验评价腰椎矢状面固定角度对相邻节段应力强度的影响。方法9具成人新鲜尸体腰椎标本L1~S2用于实验。完整脊柱测试后,在每个标本的L3、4、5用椎弓根螺钉随机顺序地进行矢状面三种角度的固定:①原位(前凸10o);②... 目的通过体外生物力学实验评价腰椎矢状面固定角度对相邻节段应力强度的影响。方法9具成人新鲜尸体腰椎标本L1~S2用于实验。完整脊柱测试后,在每个标本的L3、4、5用椎弓根螺钉随机顺序地进行矢状面三种角度的固定:①原位(前凸10o);②后凸位(后凸5o);③超前凸位(前凸25o)。每组分别进行加载,记录相邻节段L2/3、L5/S1椎间盘和关节突的应力强度,并加以比较。结果在前屈试验中,所有固定组的相邻节段应力强度均显著高于完整脊柱组(P<0.05),后凸位固定组的应力强度最高。在后伸试验中,后凸位固定的应力强度显著高于其他固定组(P<0.05);但原位固定和超前凸固定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侧屈位试验变化规律与后伸试验相似。结论脊柱固定可导致相邻节段的应力强度增加,并且矢状面异常固定角度更破坏其生物力学环境。在腰椎稳定重建同时,应该获得正常腰椎前凸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内固定 生物力学 相邻节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