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盾叶秋海棠药材的HPLC指纹图谱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徐文芬 蒋佳雯 吴连花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12年第7期41-44,共4页
目的:建立盾叶秋海棠药材的指纹图谱研究方法,为秋海棠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方法:色谱柱:Diamonsil(钻石)-C18(250mm×4.6mm,5μm);流动相:甲醇-0.1%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流速0.5-1 mL.min-1;柱温:30℃;检测波长:270 n... 目的:建立盾叶秋海棠药材的指纹图谱研究方法,为秋海棠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方法:色谱柱:Diamonsil(钻石)-C18(250mm×4.6mm,5μm);流动相:甲醇-0.1%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流速0.5-1 mL.min-1;柱温:30℃;检测波长:270 nm。结果:测定的11批盾叶秋海棠样品有13个共有峰,共有峰峰面积的RSD为46.64%~81.09%,峰面积比值的RSD为43.02%~172.06%;共有峰的相对保留时间从0.0741~1.6520,相对保留时间的RSD为0.18%~1.20%。结论:建立的盾叶秋海棠的HPLC指纹图谱分析方法重现性、稳定性好,可较全面的反映秋海棠药材中化学成分的信息,为秋海棠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叶秋海棠药材 指纹图谱 高效液相色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LED光照强度对盾叶秋海棠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付乃峰 赵斌 田代科 《农业科学》 2018年第9期1007-1014,共8页
秋海棠属是典型的喜荫观赏植物,但有关荫棚等园艺设施及室内条件下栽培该类植物所需的适宜光照知之甚少。本研究以盾叶秋海棠(Begonia peltatifolia)盆栽苗为材料,在植物栽培室内(26℃)调查LED人工光源400、1500、2000、2500、3000、350... 秋海棠属是典型的喜荫观赏植物,但有关荫棚等园艺设施及室内条件下栽培该类植物所需的适宜光照知之甚少。本研究以盾叶秋海棠(Begonia peltatifolia)盆栽苗为材料,在植物栽培室内(26℃)调查LED人工光源400、1500、2000、2500、3000、3500 lx六种光照强度对其生长和生理指标的影响。当光照强度为2000 lx时,盾叶秋海棠的叶片数、叶柄长、叶柄直径、叶面积、地上部分鲜重与干重均出现最大值,分别为14.60、6.76 cm、3.44 mm、42.33 cm2、45.45 g和1.87 g,而地下部分干重及根冠比达到最小,分别为0.31g和0.17;气孔导度与光合作用速率最大,分别为0.077 mol H2O m?2?s?1和0.65μmol CO2 m?2?s?1,但胞间CO2浓度最小,为316.52 μmol CO2 mol?1,蒸腾速率较低,为1.07 mmol H2O m?2?s?1。结果表明2000lx为植物生长的最佳光照强度,可作为室内、荫棚或其它园艺设施内栽培盾叶秋海棠时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生产 盾叶秋海棠 光照强度 植物栽培室 LED光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盾叶秋海棠药材镇痛及抗凝血作用的初步实验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肖莉 蒋佳雯 +2 位作者 杨亮 徐文芬 黄勇其 《西北药学杂志》 CAS 2012年第3期229-231,共3页
目的观察盾叶秋海棠根茎乙醇提取物(ALE)和水提取物(AQE)的镇痛、抗凝血作用及其急性毒性。方法采用小鼠扭体法、热板法及断尾出血时间(BT)、最大耐受量(MTD)测定法。结果不同剂量的ALE能明显减少醋酸致小鼠扭体次数及延长热板致痛的潜... 目的观察盾叶秋海棠根茎乙醇提取物(ALE)和水提取物(AQE)的镇痛、抗凝血作用及其急性毒性。方法采用小鼠扭体法、热板法及断尾出血时间(BT)、最大耐受量(MTD)测定法。结果不同剂量的ALE能明显减少醋酸致小鼠扭体次数及延长热板致痛的潜伏期;ALE大剂量时能明显延长小鼠BT。ALE和AQE小鼠口服MTD为3.865和7.175g.kg-1(相当于干燥原生药50g.kg-1),12h内,共3次。结论盾叶秋海棠根茎的ALE具有显著的镇痛及抗凝血作用,且盾叶秋海棠根茎的ALE和AQE的急性毒性均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叶秋海棠药材 镇痛 抗凝血 急性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省9批不同产地盾叶秋海棠药材中铅、镉、砷、汞及铜的测定
4
作者 李小双 刘理燕 +4 位作者 吴莹莹 马雪 陆苑 潘洁 李勇军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6期633-637,共5页
目的:建立药材盾叶秋海棠中铅(Pb)、镉(Cd)、砷(As)、汞(Hg)及铜(Cu)的测定方法。方法:采用压力罐消解法对贵州省不同产地9批盾叶秋海棠进行前处理,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Pb、Cd、Cu、Hg及As元素的含量,并参照《药用植物及制剂进出口... 目的:建立药材盾叶秋海棠中铅(Pb)、镉(Cd)、砷(As)、汞(Hg)及铜(Cu)的测定方法。方法:采用压力罐消解法对贵州省不同产地9批盾叶秋海棠进行前处理,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Pb、Cd、Cu、Hg及As元素的含量,并参照《药用植物及制剂进出口绿色行业标准》判定9批盾叶秋海棠5个元素超标情况。结果: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盾叶秋海棠中Pb、Cd、Cu、Hg及As元素的方法均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 0. 999),平均回收率分别为79. 03%、73. 82%、87. 28%、88. 66%及92. 67%;参照《药用植物及制剂进出口绿色行业标准》,两批药材分别出现了汞、砷超标的情况。结论:本研究建立的盾叶秋海棠中Pb、Cd、As、Hg及Cu测定方法简便、准确及重复性好,可为盾叶秋海棠的质量控制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草药 重金属 质量控制 盾叶秋海棠 原子吸收光谱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伤痛外搽灵中盾叶秋海棠、松叶的生药学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朱再生 《中医药导报》 2006年第6期82-83,110,共3页
对盾叶秋海棠及松叶的原植物、性状、显微组织特征及理化鉴定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二者均具有明显地鉴别特征,且荷叶参以植物名“盾叶秋海棠”定名更为恰当。本研究为更好地利用其资源和评价其质量提供了方法和依据。
关键词 伤痛外搽灵 盾叶秋海棠 生药学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生盾叶秋海棠引种驯化及应用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黄红春 徐红林 《林业调查规划》 2003年第4期56-58,共3页
1997~2001年,采集西畴、麻栗坡野生盾叶秋海棠,引种至昆明市植物园温室区,通过物候观察、繁殖、生态适应性试验,证明引种的盾叶秋海棠生长健壮,正常开花结实、繁殖后代,可用于室内观赏或作为林下地被。
关键词 野生盾叶秋海棠 引种驯化 应用 植物园温室区 生态适应性 生长发育 林下地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盾叶秋海棠叶片高频再生体系的建立 被引量:6
7
作者 陈英转 孟新亚 +2 位作者 宋希强 田代科 周韬 《植物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65-171,共7页
盾叶秋海棠(Begonia peltatifolia)利用叶片扦插繁殖困难,插穗很少能再生不定芽。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该种资源,以其叶片作为外植体建立高效的组培体系。结果表明:最适用于盾叶秋海棠叶片愈伤组织和不定芽诱导的培养基均为MS+6-BA 1.00... 盾叶秋海棠(Begonia peltatifolia)利用叶片扦插繁殖困难,插穗很少能再生不定芽。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该种资源,以其叶片作为外植体建立高效的组培体系。结果表明:最适用于盾叶秋海棠叶片愈伤组织和不定芽诱导的培养基均为MS+6-BA 1.00 mg·L^(-1)+NAA 0.15 mg·L^(-1),诱导率分别高达97.67%和71.00%;不定芽增殖最适培养基为MS+6-BA 1.25 mg·L^(-1)+NAA 0.05 mg·L^(-1),增殖系数达20.10;不定芽生根最适培养基为1/2MS+NAA 0.50 mg·L^(-1)(单芽)和1/2MS+NAA 0.10 mg·L^(-1)(丛芽),生根率分别为91.11%和100.00%。丛芽芽色深绿、根系健壮,移栽成活率达到90.63%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叶秋海棠 片外植体 组织培养 种质资源保护
原文传递
Developmental Mechanism and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Stomatal Clusters in Begonia peltatifolia 被引量:7
8
作者 唐敏 胡玉熹 +1 位作者 林金星 靳晓白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2002年第4期384-390,共7页
The function of stomata in plants is controlling gas exchange and modulating water balance.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stomata in most vascular plants follows a certain regulation with at least one normal epidermal c... The function of stomata in plants is controlling gas exchange and modulating water balance.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stomata in most vascular plants follows a certain regulation with at least one normal epidermal cell between two stomata. However, some plants restricted in several genera of vascular plants have stomatal clusters in which more than one stoma is adjacently arranged with no epidermal cells among them. The developmental process of stomatal clusters in plants, especially in non-mutant (wild type) vascular plants, has rarely been documented, and very few studies concerning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stomatal clusters on leaf epidermis have been carried out. We reported the developmental mechanism and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stomatal clusters in Begonia peltatifolia Li native to China.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clustered arrangement of meristemoids at the juvenile stage of the leaf development contributed greatly to the pattern of stomatal clusters. Additionally, satellite meristemoids derived from subsidiary cells around the mature stomata also had an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he pattern of stomatal clusters. Regarding stomatal cluster and singly occurring stoma both as a stomatal unit, we found that the stomatal unit density (i.e., number of stomatal unit per area) increased gradually from the middle part to the edge and the apex of the leaf, while stomatal unit size (i.e., number of stomata per stomatal unit) decreased. The possible reason of this pattern was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gonia peltatifolia DEVELOPMENT distribution pattern stomatal clust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