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眶内电针治疗Fisher综合征所致眼肌麻痹临床观察 被引量:3
1
作者 周凌云 郭晓雪 +7 位作者 苏畅 刘微 吴秀亭 王家运 刘铁镌 栗雪梅 赵明 纪晓杰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20年第4期204-206,共3页
目的:回顾分析眶内电针(IEA)治疗Fisher综合征(MFS)眼肌麻痹疗效及MFS眼肌麻痹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接受IEA治疗的MFS患者27例的资料,对一般资料、受累颅神经、感染情况、治疗前后最大复视角度、治疗及恢复情况等进行回顾分析。结... 目的:回顾分析眶内电针(IEA)治疗Fisher综合征(MFS)眼肌麻痹疗效及MFS眼肌麻痹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接受IEA治疗的MFS患者27例的资料,对一般资料、受累颅神经、感染情况、治疗前后最大复视角度、治疗及恢复情况等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患者从发病到开始接受IEA治疗的平均时间为(31.04±46.23)d,接受治疗后达到临床痊愈的平均天数为(33.67±21.96)d。临床痊愈(无复视致残)24例(88.9%)。治疗后,左眼和右眼的最大复视角度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MFS眼肌麻痹特点:100%患者有外展神经病变,其中11.1%为单侧病变,88.9%为双侧受累;37.0%合并III、VI对颅神经麻痹,无孤立的III或IV对颅神经麻痹患者。70.3%有感染史;11.1%伴发高血压、7.4%伴发高脂血症、3.7%伴发2型糖尿病。22.2%伴有Bell征,双侧受累4例,单侧受累2例。25.9%眼睑下垂,双侧受累5例,单侧受累2例。3.7%伴有双侧瞳孔散大。结论:IEA治疗可加快MFS眼肌麻痹症状恢复,MFS眼肌麻痹的临床特点可提示临床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眶内电针 FISHER综合征 眼肌麻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益气养阴方结合眶内电针治疗Graves眼病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6
2
作者 滕金艳 李扬 +4 位作者 王洁钰 左新河 丁德光 潘红玲 余沛豪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9年第34期134-137,共4页
目的探讨益气养阴方结合眶内电针治疗Graves眼病(GO)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8年10月湖北省中医院收治的70例中重度活动性GO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临床治疗方法不同分为A组和B组,各35例。A组给予甲泼尼龙琥珀酸... 目的探讨益气养阴方结合眶内电针治疗Graves眼病(GO)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8年10月湖北省中医院收治的70例中重度活动性GO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临床治疗方法不同分为A组和B组,各35例。A组给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间歇静滴,每周每次0.5 g,连续给药6周后减量为每周每次0.25 g,再连续给药6周;B组给予益气养阴方结合眶内电针治疗,连续治疗12周。比较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临床疗效、突眼度、临床活动度评分(CAS)及相关免疫指标水平。结果两组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且B组低于A组(P<0.05)。B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突眼度及CAS均低于治疗前,且B组低于A组(P<0.05)。两组治疗后的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7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B组低于A组(P<0.05)。结论益气养阴方结合眶内电针治疗GO较甲泼尼龙琥珀酸钠间歇治疗能够显著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增强临床疗效,并改善患者自身免疫功能,促进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气养阴方 眶内电针 GRAVES眼病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眶内电针法与眶内针刺法对大鼠动眼神经损伤后眼外肌功能及动眼神经的作用 被引量:5
3
作者 滕金艳 胡少勇 汪泽栋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3期321-324,共4页
目的:探讨眶内电针法与眶内针刺法对动眼神经损伤模型大鼠眼外肌功能的影响及对动眼神经损伤的作用。方法:随机选取SD大鼠暴露动眼神经,制备动眼神经损伤模型,选取模型制备成功SD大鼠21只,随机分为模型组、眶内电针刺组(A组)、眶内针刺... 目的:探讨眶内电针法与眶内针刺法对动眼神经损伤模型大鼠眼外肌功能的影响及对动眼神经损伤的作用。方法:随机选取SD大鼠暴露动眼神经,制备动眼神经损伤模型,选取模型制备成功SD大鼠21只,随机分为模型组、眶内电针刺组(A组)、眶内针刺组(B组),每组各7只。另选取仅暴露动眼神经SD大鼠7只为假手术组,选取未进行任何手术处理的SD大鼠7只为空白组。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不予治疗,A、B组均行对应的治疗方案,于治疗结束次日检测瞳孔直径、睑裂大小、眼外肌张力、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法检测动眼神经中半乳糖凝集素-1(Galectin-1)mRNA表达。结果:假手术组瞳孔直径大于空白组、睑裂及眼外肌张力小于空白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瞳孔直径大于空白组、睑裂大小及眼外肌肌肉张力小于空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瞳孔直径大于假手术组,睑裂小于假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瞳孔直径大于假手术组、睑裂及眼外肌张力小于假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瞳孔直径小于模型组、睑裂及眼外肌张力大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睑裂及眼外肌张力大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假手术组Galectin-1 mRNA相对表达量与空白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Galectin-1 mRNA相对表达量低于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Galectin-1 mRNA相对表达量低于假手术组高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眶内电针法与眶内针刺法均可改善动眼神经损伤模型大鼠的眼外肌功能,并具有修复动眼神经损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眶内电针 眶内针刺法 眼外肌 动眼神经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眶内电针治疗糖尿病性外展神经麻痹65例 被引量:9
4
作者 栗雪梅 周凌云 +3 位作者 刘铁镌 赵明 纪晓杰 苏畅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700-702,共3页
目的:探讨眶内电针疗法对糖尿病性外展神经麻痹的疗效及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选择65例单眼糖尿病外展神经麻痹患者,采用眶内电针治疗,眼部取穴以外展神经所支配的外直肌肌腹的体表投影为针刺部位,配合远端取同侧外关、风池穴,眶内、眶... 目的:探讨眶内电针疗法对糖尿病性外展神经麻痹的疗效及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选择65例单眼糖尿病外展神经麻痹患者,采用眶内电针治疗,眼部取穴以外展神经所支配的外直肌肌腹的体表投影为针刺部位,配合远端取同侧外关、风池穴,眶内、眶外相邻两针连同一组电极,1.5 m A,1.5 Hz,电刺激40 min。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共观察8个疗程。治疗期间所有患者给予基础降糖药物控制血糖。于治疗前、后分别记录患者双眼移动距离差值、最大水平复视角度,观察二者变化趋势及相关性;统计临床疗效,并分析治疗次数、年龄、性别、病程以及伴随高血压、高血脂、脑梗死等疾病对疗效的影响。结果:65例糖尿病外展神经麻痹患者痊愈46例,有效15例,无效4例,痊愈率为70.8%,总有效率为93.8%。双眼移动距离差值于第1疗程后显著下降,随后逐渐接近正常;最大水平复视角度则随疗程增加缓慢下降,经Spearman相关分析二者变化趋势呈正相关(均P<0.01)。疗效与治疗次数呈正相关(P<0.01),而与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及高血压、高血脂、脑梗死等相关性不显著。结论:眶内电针可改善糖尿病性外展神经麻痹患者眼球活动受限和复视症状,且治疗过程中眼球活动受限先于复视症状恢复。治疗次数对疗效有显著影响,年龄、性别、病程以及高血压、高血脂、脑梗死等伴随疾病对疗效影响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外展神经麻痹 眶内电针 眼球移动距离 复视角度
原文传递
适用于电针及灌胃干预的大鼠动眼神经损伤模型
5
作者 魏鑫甜 苏畅 +1 位作者 范义飞 周凌云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93-1600,共8页
目的本研究复制现有大鼠颅内动眼神经损伤模型,并提出了一种新的眶腔内钳夹动眼神经的方法,评价两种模型各自的优势。方法以雄性SD大鼠为实验动物,对2种不同动眼神经损伤模型制备方法进行术后不同干预对照研究。蝶腭孔入路组:自眼眶上... 目的本研究复制现有大鼠颅内动眼神经损伤模型,并提出了一种新的眶腔内钳夹动眼神经的方法,评价两种模型各自的优势。方法以雄性SD大鼠为实验动物,对2种不同动眼神经损伤模型制备方法进行术后不同干预对照研究。蝶腭孔入路组:自眼眶上缘开口,钳夹动眼神经入眶起始段10 s。颅底入路组:咬除颞骨,钳夹动眼神经幕下段10 s。以模型大鼠成功率、存活率、生存状态为观察指标,评价大鼠模型对灌胃及眶内电针干预的适用性。结果成功率:造模24 h后蝶腭孔入路组成功12只,成功率92.31%(12/13);颅底入路组成功12只,成功率34.29%(12/35)。存活率:灌胃7天后:蝶腭孔入路组存活6只,存活率100.00%(6/6);颅底入路组存活4只,存活率66.67%(4/6)。眶内电针7天后:蝶腭孔入路组存活5只,存活率83.33%(5/6);颅底入路组存活3只,存活率50.00%(3/6)。大鼠生存状态(0-20分,分值越小状态越好):造模24 h后蝶腭孔入路组状态评分4.11±0.90,颅底入路组状态评分12.39±1.378;灌胃7天后蝶腭孔入路组状态评分2.50±1.05,颅底入路组状态评分14.50±0.58。眶内电针干预7天后蝶腭孔入路组状态评分2.00±1.22,颅底入路组状态评分15.33±0.58。造模24 h后蝶腭孔入路组模型鼠成功率、存活率和大鼠生存状态均优于颅底入路组(P<0.05);灌胃及眶内电针干预7天后蝶腭孔入路组大鼠存活率和生存状态优于颅底入路组大鼠(P<0.05)。结论经蝶腭孔入路制备的动眼神经损伤模型鼠更适用于灌胃及眶内电针干预后动眼神经损伤后神经修复基础研究,颅底入路制备的动眼神经损伤模型鼠更适用于动眼神经颅内段损伤后的基础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眼神经损伤模型 大鼠模型 神经修复 眶内电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