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眶内针刺法结合电针治疗外伤性瞳孔散大78例临床对照研究
1
作者 周凌云 栗雪梅 +5 位作者 孙忠人 赵明 滕金艳 张晓梅 郭庆 冯广忠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14年第6期426-429,共4页
目的探讨眶内针刺结合电针治疗外伤性瞳孔散大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单眼外伤性瞳孔散大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每组各39例。治疗组选用眶内针刺法结合电针治疗,对照组选用眼部腧穴常规针刺结合电针治疗。治疗10次为1个疗程,共观... 目的探讨眶内针刺结合电针治疗外伤性瞳孔散大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单眼外伤性瞳孔散大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每组各39例。治疗组选用眶内针刺法结合电针治疗,对照组选用眼部腧穴常规针刺结合电针治疗。治疗10次为1个疗程,共观察3个疗程,分别记录每个疗程后患者自身患眼与健眼瞳孔直径大小差值,分析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瞳孔大小差值以及瞳孔对光反射的恢复情况。结果治疗组39例,治愈率25.6%,总有效率89.7%;对照组39例,治愈率10.3%,总有效率74.4%,2组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眶内针刺法结合电针与传统针刺结合电针对外伤性瞳孔散大的恢复以及光反射敏感度的提高均有治疗作用,前者的治疗效果优于后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伤性瞳孔散大 眶内针刺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眶内电针法与眶内针刺法对大鼠动眼神经损伤后眼外肌功能及动眼神经的作用 被引量:5
2
作者 滕金艳 胡少勇 汪泽栋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3期321-324,共4页
目的:探讨眶内电针法与眶内针刺法对动眼神经损伤模型大鼠眼外肌功能的影响及对动眼神经损伤的作用。方法:随机选取SD大鼠暴露动眼神经,制备动眼神经损伤模型,选取模型制备成功SD大鼠21只,随机分为模型组、眶内电针刺组(A组)、眶内针刺... 目的:探讨眶内电针法与眶内针刺法对动眼神经损伤模型大鼠眼外肌功能的影响及对动眼神经损伤的作用。方法:随机选取SD大鼠暴露动眼神经,制备动眼神经损伤模型,选取模型制备成功SD大鼠21只,随机分为模型组、眶内电针刺组(A组)、眶内针刺组(B组),每组各7只。另选取仅暴露动眼神经SD大鼠7只为假手术组,选取未进行任何手术处理的SD大鼠7只为空白组。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不予治疗,A、B组均行对应的治疗方案,于治疗结束次日检测瞳孔直径、睑裂大小、眼外肌张力、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法检测动眼神经中半乳糖凝集素-1(Galectin-1)mRNA表达。结果:假手术组瞳孔直径大于空白组、睑裂及眼外肌张力小于空白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瞳孔直径大于空白组、睑裂大小及眼外肌肌肉张力小于空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瞳孔直径大于假手术组,睑裂小于假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瞳孔直径大于假手术组、睑裂及眼外肌张力小于假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瞳孔直径小于模型组、睑裂及眼外肌张力大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睑裂及眼外肌张力大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假手术组Galectin-1 mRNA相对表达量与空白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Galectin-1 mRNA相对表达量低于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Galectin-1 mRNA相对表达量低于假手术组高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眶内电针法与眶内针刺法均可改善动眼神经损伤模型大鼠的眼外肌功能,并具有修复动眼神经损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眶内 眶内针刺法 眼外肌 动眼神经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