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3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流导向装置与传统支架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未破裂动脉瘤的疗效
1
作者 程魁红 赵刚 +5 位作者 张锡武 陈状 江澈 武肖娜 罗高权 徐承澍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79-983,共5页
目的比较血流导向装置与传统支架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未破裂动脉瘤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3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应用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的70例颈内动脉眼动脉段未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 目的比较血流导向装置与传统支架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未破裂动脉瘤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3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应用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的70例颈内动脉眼动脉段未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根据植入支架类型,分为血流导向装置组(n=21)和传统支架组(n=49),比较两组术后临床效果及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随访3~24个月,平均(14.4±1.82)个月。围手术期及随访结果显示,血流导向装置组、传统支架组均能达到较高的动脉瘤闭塞率(93.3%vs.8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流导向装置组相较于传统支架组,围手术期及短期并发症发生率低(0 vs.6.1%),并且血流导向装置组复发率也低于传统支架组(0 vs.6.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流导向装置与传统支架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未破裂动脉瘤均可行并且安全有效,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后短期并发症及再治疗发生率更低,手术时间短,但对于患者长期的并发症仍需要进一步研究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动脉段未破裂动脉瘤 血流导向装置 支架 弹簧圈 疗效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内动脉眼动脉段未破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并发症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程魁红 赵刚 +6 位作者 江澈 张建波 徐承澍 张锡武 陈状 武肖娜 罗高权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65-69,共5页
目的总结血管内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未破裂动脉瘤的并发症,初步分析其发生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血管内治疗的82例颈内动脉眼动脉段未破裂动脉瘤的病例资料,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影响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围手术期并发症... 目的总结血管内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未破裂动脉瘤的并发症,初步分析其发生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血管内治疗的82例颈内动脉眼动脉段未破裂动脉瘤的病例资料,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影响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围手术期并发症4例,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4.9%(4/82),发生术中血管痉挛2例,动脉瘤破裂出血1例,局部小穿支动脉受损1例。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12.7±5.6)个月,均未出现支架内狭窄及永久性眼部并发症。病人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动脉瘤大小及动脉瘤形态因素在颈内动脉眼动脉段未破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并发症的发生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颈内动脉眼动脉段未破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并发症受药物反应、术中操作、血流动力学及治疗材料性质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为避免发生严重不良后果,术者应积极预防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动脉 血管内治疗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内动脉眼动脉段未破裂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的随访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李修珍 吴日乐 +7 位作者 纪文军 康慧斌 冯欣 温小龙 徐文娟 李佑祥 吴中学 刘爱华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87-190,共4页
目的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颈内动脉眼动脉段未破裂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12月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的139例颈内动脉眼动脉段未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DSA进行影像学随访,随访时间3-24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 目的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颈内动脉眼动脉段未破裂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12月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的139例颈内动脉眼动脉段未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DSA进行影像学随访,随访时间3-24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患者预后,随访6-24个月。结果 139例患者有眼动脉段动脉瘤149个,动脉瘤径平均为(6.4±0.5)mm。采用Enterprise支架辅助栓塞101个,Solitaire支架32个,Lvis支架4个,Tubridge支架12个。术后即刻影像学栓塞结果按Raymond分级,Ⅰ级102个(68.5%),Ⅱ级43个(28.9%),Ⅲ级4个(2.7%)。手术相关并发症6例(4.3%),缺血事件4例,其中术后出现肌力Ⅰ级1例,Ⅲ级2例,术后突然出现短暂性患侧失明1例;占位效应导致视力下降1例,动脉瘤破裂出血1例。6例均经对症治疗3个月后好转。129例(92.8%)患者获得影像学随访,共随访135个(90.6%)动脉瘤,其中稳定115个(85.2%),改善11个(8.1%),复发9个(6.7%)。临床随访132例,mRS 0-2分130例(98.5%),mRS 3-6分2例(1.5%)。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颈内动脉眼动脉段未破裂动脉瘤手术安全可行,但栓塞效果仍需长期影像学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动脉 动脉瘤 破裂 支架 栓塞 治疗性 随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焦虑和抑郁发生率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4
作者 马倩茹 许娟 +2 位作者 任晋瑞 张雨薇 武妮妮 《军事护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9-102,107,共5页
目的 探讨未破裂颅内动脉瘤(un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 UIA)患者焦虑和抑郁的发生率,为临床制订心理干预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英文数据库中关于UIA患者焦虑、抑郁发生率的观察性研究。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4年9月。... 目的 探讨未破裂颅内动脉瘤(un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 UIA)患者焦虑和抑郁的发生率,为临床制订心理干预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英文数据库中关于UIA患者焦虑、抑郁发生率的观察性研究。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4年9月。采用Stata17.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4项研究,40 582例患者。UIA患者焦虑及抑郁的总体估计发生率为44.2%[95%CI(25.7%,58.7%)]和34.6%[95%CI(24.7%,44.5%)]。亚组分析显示,女性、未接受干预、疾病认知水平低、随访时间短的患者焦虑、抑郁水平更高(均P<0.05);而汉密顿焦虑量表和汉密顿抑郁量表的评估结果更接近总体估计发生率。敏感性分析表明研究结果稳定。结论 UIA患者焦虑和抑郁的发生率均较高,临床护理人员可依据上述危险因素制订干预方案,以防止患者负性心理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裂颅内动脉瘤 焦虑 抑郁 发生率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未破裂眼段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
5
作者 赵志新 俞国松 +1 位作者 汪杰 胡小铭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24年第5期58-61,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颅内未破裂眼段动脉瘤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7年6月至2021年12月期间在浙江省台州医院接受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未破裂眼段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后即刻和随访时造影结果,分为复发组(8例)及非复发...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颅内未破裂眼段动脉瘤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7年6月至2021年12月期间在浙江省台州医院接受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未破裂眼段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后即刻和随访时造影结果,分为复发组(8例)及非复发组(71例)。应用单因素分析筛选动脉瘤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与非复发组比较,复发组生长方向(D型)比例较高、动脉瘤最长径与载瘤动脉直径之比SR值较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χ^(2)=4.395、2.510,P<0.05)。经进一步Logistic回归显示,动脉瘤生长方向及SR值均为未破裂眼动脉段动脉瘤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OR=8.718、3.598,P<0.05)。结论动脉瘤生长方向及SR值是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未破裂眼段动脉瘤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裂动脉瘤 动脉 复发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动脉瘤破裂风险的危险因素分析
6
作者 覃志红 杨崇双 +2 位作者 张建程 史天亮 席敏 《大医生》 2025年第3期22-24,共3页
目的分析影响颅内未破裂动脉瘤(UIA)患者动脉瘤破裂风险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4年7月铜仁市人民医院收治的32例UIA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颅内动脉瘤(IA)破裂风险预测模型(PHASES)评分的不同将患者分为... 目的分析影响颅内未破裂动脉瘤(UIA)患者动脉瘤破裂风险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4年7月铜仁市人民医院收治的32例UIA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颅内动脉瘤(IA)破裂风险预测模型(PHASES)评分的不同将患者分为破裂高风险组(11例,PHASES评分>3分)及破裂低风险组(21例,PHASES评分≤3分)。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影像学特征,分析影响UIA患者动脉瘤破裂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史、高血脂史占比和动脉瘤长轴与颈宽比(AR)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破裂高风险组患者病灶最大直径大于破裂低风险组,子囊占比、瘤壁强化占比、形态不规则占比均高于破裂低风险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病灶最大直径大、子囊、瘤壁强化、形态不规均是影响UIA患者动脉瘤破裂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病灶最大直径大、子囊、瘤壁强化、形态不规均是影响UIA患者动脉瘤破裂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加以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破裂动脉瘤 破裂风险 影响因素 病灶最大直径 子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白介素-15、白介素-17A水平与孤立性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的相关性研究
7
作者 谢洪伟 漆平强 +4 位作者 王代桦 曾勇 殷滔 彭伟 曾义军 《中国医刊》 2025年第3期287-292,共6页
目的探讨血清白介素-15(IL-15)、IL-17A水平与孤立性未破裂颅内动脉瘤(UIA)破裂风险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2年3月至2024年4月成都市郫都区人民医院收治的孤立性UIA患者为研究对象,按UIA破裂风险不同将研究对象分为低风险组[颅内动脉瘤... 目的探讨血清白介素-15(IL-15)、IL-17A水平与孤立性未破裂颅内动脉瘤(UIA)破裂风险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2年3月至2024年4月成都市郫都区人民医院收治的孤立性UIA患者为研究对象,按UIA破裂风险不同将研究对象分为低风险组[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PHASES)评分为0~4分]和中高风险组(PHASES评分≥5分),对低风险组和中高风险组患者按照1∶1的比例进行倾向评分匹配,用于减少两组间基线特征的不平衡,匹配成功后每组各81例患者。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血清细胞因子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UIA破裂存在中高风险的独立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IL-15、IL-17A对UIA破裂存在中高风险的预测价值。结果中高风险组患者合并缺血性心脏病比例、动脉瘤直径、瘤颈宽、纵横比、体积比、表面积、体积、低剪切区、分叉部动脉瘤比例、动脉瘤形态不规则比例、脑部血流状态不稳定比例、生长调节致癌基因-α、IL-7、IL-15、IL-17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均高于低风险组,最小壁剪切应力低于低风险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纵横比、IL-15、IL-17A均是UIA破裂存在中高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IL-15、IL-17A预测UIA破裂存在中高风险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44(95%CI 0.670~0.818)、0.735(95%CI 0.659~0.810)。结论高水平IL-15、IL-17A与孤立性UIA破裂存在中高风险显著相关,且对孤立性UIA破裂存在中高风险具有较好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因子 白介素-17A 白介素-15 破裂颅内动脉瘤 破裂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人群血压变异性与无症状性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直径的相关性研究
8
作者 贺菲菲 张志勇 张艳丽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24年第3期57-60,共4页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血压变异性与无症状性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直径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于北京老年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经脑血管造影确诊为无症状颅内未破裂动脉瘤(UIA),并完成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24h ABPM)的老...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血压变异性与无症状性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直径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于北京老年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经脑血管造影确诊为无症状颅内未破裂动脉瘤(UIA),并完成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24h ABPM)的老年患者83例。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与24h ABPM参数,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探讨24h ABPM参数与动脉瘤直径的相关性,并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老年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直径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患者相比,目前吸烟、高血压病程、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大动脉瘤组患者目前吸烟比例更高,高血压病程更久,血清HCY、hs-CRP水平更高。大动脉瘤组24小时收缩压标准差(24hSSD)、24小时舒张压标准差(24hDSD)、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SD)、夜间舒张压标准差(nDSD)高于小动脉瘤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24hSSD、24hDSD、nSSD、nDSD与动脉瘤直径呈正相关(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目前吸烟、高血压病程、24hDSD是动脉瘤直径大小的影响因素。结论大动脉瘤的老年患者高血压病程更长、血压变异性(BPV)更高。舒张压标准差对预测动脉瘤增长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破裂颅内动脉瘤 血压变异性 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 脑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内动脉眼段未破裂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被引量:2
9
作者 黄鹞 白鹏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5期80-85,共6页
目的探讨对于颈内动脉眼段的未破裂宽颈动脉瘤,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的血管内治疗方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二科收治的28例颈内动脉眼段未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 目的探讨对于颈内动脉眼段的未破裂宽颈动脉瘤,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的血管内治疗方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二科收治的28例颈内动脉眼段未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方法均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影像学随访方法采用DSA、CTA,预后随访方法采用改良Raymond分级量表(m RS),随访时间均为3~24个月。结果 28例患者共颈内动脉眼段动脉瘤31个,手术的成功率是100%,术后根据改良Raymond分级标准进行影像学评估,统计分析不同动脉瘤位置、大小、治疗方式与即刻栓塞率及复查栓塞率的相关性。结果仅不同动脉瘤位置分型与即刻栓塞率相关(P <0.05)。结论颈内动脉眼段未破裂动脉瘤的治疗策略,支架辅助弹簧圈这种方式是安全的和有效的,并且栓塞率与动脉瘤位置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动脉瘤 破裂 宽颈 支架 血管内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破裂夹层动脉瘤的疗效分析
10
作者 邵东传 赵楠 +5 位作者 吴钧 苏平 李进 普快荣 陈曦 岑键昌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11期666-669,共4页
目的探讨双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破裂夹层动脉瘤(ruptured dissecting aneurysms of the supraclinoid internal carotid artery,RDA-SICA)的临床疗效和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采用双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 目的探讨双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破裂夹层动脉瘤(ruptured dissecting aneurysms of the supraclinoid internal carotid artery,RDA-SICA)的临床疗效和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采用双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RDA-SICA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造影显示Raymond分级Ⅰ级10例,Ⅱ级2例;其中1例术中动脉瘤破裂致少量出血,1例术后左侧颞叶迟发性出血,康复治疗后,无神经功能障碍。2例术后死于脑血管痉挛导致恶性脑水肿。存活10例患者,随访3~49个月,平均随访23.4个月,术后随访造影未见动脉瘤复发和支架内狭窄。结论双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RDA-SIC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但仍需要多中心、大样本、长期随访的研究进一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夹层 颈内动脉 床突上 破裂 血管内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评分方案的应用价值
11
作者 罗斌 武晓良 +2 位作者 燕羽佳 任贺成 黄楹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133-137,共5页
目的比较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治疗评分(un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s treatment score,UIATS)与临床诊疗方案在未破裂颅内动脉瘤(un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s,UIA)治疗结局的差异性,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 目的比较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治疗评分(un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s treatment score,UIATS)与临床诊疗方案在未破裂颅内动脉瘤(un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s,UIA)治疗结局的差异性,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UIA(共108个颅内动脉瘤)病例资料,对所有病人进行UIATS方案及临床决策方案登记,在确诊UIA1年后通过走访及电话咨询等方式进行跟踪随访。分析对比两种方案在围手术期并发症及随访期动脉瘤直径增大的差异性。结果92例UIA病人的中位年龄60.85岁,其中男24例(26.1%),女68例(69.6%)。动脉瘤位于颈内动脉段46例(42.6%),大脑中动脉8例(7.4%),前交通动脉及后交通动脉36例(33.3%),椎动脉及基底动脉12例(11.1%),基底动脉顶端6例(5.6%)。其中小动脉瘤80个(80/108,74.1%),平均直径<6.9mm。UIATS评分方案建议手术干预治疗87例(85%),随访观察21例(15%)。临床采用手术干预62例(57.4%),随访观察46例(42.6%)。UIATS评分方案与实际临床方案在围手术期并发症及随访期动脉瘤直径增大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UIATS评分与临床决策进行肯德尔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570(0.479,0.650),P<0.001;UIATS治疗方案与临床方案在UIA随访期动脉瘤增大方面的效能对比无差异(P=0.755)。结论UIATS评分诊疗方案与实际临床决策方案对未破裂动脉瘤的治疗决策无明显差异,未导致围手术期并发症及随访期动脉瘤直径增大等不良事件增多。临床工作可应用UIATS评分作为指导治疗方案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破裂 UIATS评分 危险因素 治疗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验室衰弱指数对脑未破裂动脉瘤患者手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12
作者 戴锟 张居易 +2 位作者 张健 尤万春 王中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4年第1期49-53,共5页
目的 探究实验室衰弱指数(FI-Lab)对未破裂动脉瘤手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对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9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125例未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实验室衰弱指数将患者分为衰弱组(n=29)和非衰弱组(n... 目的 探究实验室衰弱指数(FI-Lab)对未破裂动脉瘤手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对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9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125例未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实验室衰弱指数将患者分为衰弱组(n=29)和非衰弱组(n=96),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再将患者按照是否出现术后并发症,分为有并发症组(n=28)和无并发症组(n=97),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衰弱、动脉瘤部位、糖尿病、高血压病、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进行统计分析,探究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 125例未破裂动脉瘤患者中有28例出现术后并发症,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P=0.029)、衰弱(P=0.001)、糖尿病(P=0.046)、高血压病(P=0.044)、手术时长(P=0.040)是影响术后并发症的重要因素,而性别、动脉瘤部位、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没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衰弱(FI-Lab≥0.3)是未破裂动脉瘤手术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21,OR=3.881)。结论 衰弱(FI-Lab≥0.3)可能是脑动脉瘤手术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FI-Lab对预测未破裂动脉瘤手术患者预后有一定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室衰弱指数 破裂动脉瘤 术后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未破裂主动脉窦动脉瘤合并房间隔缺损误诊血性囊肿1例
13
作者 佟琳 付启航 +2 位作者 王小丛 姜舒 徐卉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24年第2期245-247,共3页
1 临床资料患者女,17岁,就诊前半月,活动期间出现胸闷、气短,伴有脸色苍白、嘴唇发紫,蹲踞休息数分钟后症状缓解,在当地医院行心脏彩超检查,提示:心脏肿物。为进一步诊治就诊于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入院时查体:体温36.6℃,呼吸20次/... 1 临床资料患者女,17岁,就诊前半月,活动期间出现胸闷、气短,伴有脸色苍白、嘴唇发紫,蹲踞休息数分钟后症状缓解,在当地医院行心脏彩超检查,提示:心脏肿物。为进一步诊治就诊于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入院时查体:体温36.6℃,呼吸20次/min, 脉搏98次/min, 血压102/83 mmHg, 身高142 cm, 体重35.8 Kg, 尚未初潮,心率规整,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间隔缺损 瓣膜听诊区 动脉动脉瘤 心脏彩超检查 破裂 初潮 临床资料 白求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动脉颅内段破裂与未破裂梭形动脉瘤的血管内重建治疗 被引量:2
14
作者 祁鹏 杨希孟 +6 位作者 王利军 陆军 王俊杰 胡深 陈鲲鹏 王海峰 王大明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31-235,F0003,共6页
目的探讨椎动脉颅内段破裂与未破裂梭形动脉瘤(VAFAs)血管内重建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医院神经外科2009年10月至2017年9月连续收治行血管内重建治疗VAFAs 26例患者的临床、影像与随访资料。结果 (1)26例患者共26个V... 目的探讨椎动脉颅内段破裂与未破裂梭形动脉瘤(VAFAs)血管内重建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医院神经外科2009年10月至2017年9月连续收治行血管内重建治疗VAFAs 26例患者的临床、影像与随访资料。结果 (1)26例患者共26个VAFAs,年龄为38~69岁,破裂9例,未破裂17例;瘤径5~12 mm。重建技术成功率100%。(2)破裂组9例中,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8例,单纯支架置入1例;多枚支架重建5例,单枚支架重建4例。未破裂组17例中,支架辅助栓塞技术13例,单纯支架置入4例;多枚支架重建7例、单枚支架重建10例。无围手术期相关并发症发生。(3)临床随访8.0~97.5个月,中位时间39.5个月,无一例新发脑梗死或脑出血,预后均良好(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22例接受造影随访3.5~34.0个月,中位时间10.3个月,14例(63.6%)治愈,4例(18.2%)稳定或好转,4例(18.2%)复发;其中破裂组8例治愈5例,未破裂组14例治愈9例,两组各有2例复发。结论血管内重建治疗对破裂与未破裂VAFAs临床可行,安全性较高,中长期随访疗效较好;破裂VAFAs的复发率有增高的趋势,术后需密切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动脉瘤 破裂 动脉 脑血管重建术 梭形动脉瘤 破裂动脉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卒中合并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机制及治疗进展
15
作者 王怡 陆登峰 +2 位作者 王世鑫 刘广杰 孙晓欧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4年第5期572-576,共5页
颅内未破裂动脉瘤(IUA)的检出率在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中远高于健康正常人群,当二者合并出现时优先治疗何种疾病是治疗的要点与难点所在。本文对缺血性卒中患者易于合并颅内动脉瘤的可能机制及危险因素做一综述,同时对AIS合并IUA患... 颅内未破裂动脉瘤(IUA)的检出率在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中远高于健康正常人群,当二者合并出现时优先治疗何种疾病是治疗的要点与难点所在。本文对缺血性卒中患者易于合并颅内动脉瘤的可能机制及危险因素做一综述,同时对AIS合并IUA患者的治疗措施进行回顾整理,以期为后续临床工作中该类患者的诊治提供参考,使其从后续可能的治疗措施中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颅内破裂动脉瘤 危险因素 破裂风险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治疗老年未破裂动脉瘤的预后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赵玉龙 白杨 +3 位作者 陈立刚 熊剑 梁国标 高旭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24年第6期38-41,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老年未破裂动脉瘤的预后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术的老年未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623例患者中...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老年未破裂动脉瘤的预后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术的老年未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623例患者中有57例(9.15%)发生围术期并发症。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P=0.006)、高血压(P<0.001)、冠心病(P<0.001)、合并其他颅内血管重度狭窄(P<0.001)、既往TIA发作(P=0.007)、陈旧性脑梗死病史(P=0.004)、肾功能不全(P=0.021)、多发动脉瘤(P<0.001)、动脉瘤形态不规则或有子瘤(P<0.001)与围术期并发症的发生有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既往TIA发作、冠心病及动脉瘤形态不规则或有子瘤是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既往TIA发作、冠心病及动脉瘤形态不规则或有子瘤是血管内治疗老年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术后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患者 破裂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钙通道阻滞剂对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万子豪 李爱民 《中国医药》 2024年第7期1091-1095,共5页
未破裂的颅内动脉瘤是一颗埋在患者体内的定时炸弹,这类患者往往伴有高血压病。除去多数研究已证实的促破裂危险因素以外,复杂的血流动力学、炎症因素以及未控制的高血压也增加了其破裂风险。作为临床常用的抗高血压药物,钙通道阻滞剂... 未破裂的颅内动脉瘤是一颗埋在患者体内的定时炸弹,这类患者往往伴有高血压病。除去多数研究已证实的促破裂危险因素以外,复杂的血流动力学、炎症因素以及未控制的高血压也增加了其破裂风险。作为临床常用的抗高血压药物,钙通道阻滞剂被发现在促破裂进程中可以发挥保护作用,但也有研究发现了不同甚至矛盾的结果。本文就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钙通道阻滞剂使用对瘤体破裂的影响以及发挥的双重效应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裂颅内动脉瘤 钙通道阻滞剂 血流动力学 慢性炎症 高血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血清SIRT1和HMGB1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18
作者 张皓 郭锦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4年第9期1102-1106,共5页
目的探讨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1(SIRT1)和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在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江油市人民医院2020-01—2021-01住院治疗的80例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另选取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40例... 目的探讨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1(SIRT1)和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在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江油市人民医院2020-01—2021-01住院治疗的80例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另选取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40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临床资料和血清SIRT1、HMGB1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SIRT1、HMGB1水平对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评估价值。结果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血清SIRT1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HMGB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血清SIRT1、HMGB1表达水平与瘤数目、瘤直径显著相关(P<0.05)。ROC曲线显示,血清SIRT1、HMGB1联合预测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AUC为0.944,敏感性为96.15%,特异性为87.04%,优于各自单独预测(Z二者联合-SIRT1=2.296,P=0.022;Z二者联合-HMGB1=2.759,P=0.006)。结论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血清SIRT1显著低表达,HMGB1显著高表达,两者与瘤数目、瘤直径等临床病理特征显著相关,二者联合检测对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裂颅内动脉瘤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1 高迁移率族蛋白B1 血清 病理特征 评估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因素分析
19
作者 罗斌 武晓良 黄楹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 2024年第2期131-135,共5页
动脉瘤破裂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死率高达32%~67%,约有30%病人会遗留中、重度残疾。随着影像诊断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UIA)被检出,给临床医师在其破裂之前进行预防干预提供了更多机会。预测UIA破裂的风险因素较多,如动脉瘤的... 动脉瘤破裂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死率高达32%~67%,约有30%病人会遗留中、重度残疾。随着影像诊断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UIA)被检出,给临床医师在其破裂之前进行预防干预提供了更多机会。预测UIA破裂的风险因素较多,如动脉瘤的位置、大小等形态学因素及高血压、高血脂等因素,但都无法单一对破裂风险进行客观评价并提供更多治疗决策方面的提示。况且各种因素之间关系错综复杂,建立可靠精确预测的标准预测模型十分困难,特对较常见的UIA破裂风险因素进行简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裂颅内动脉瘤 破裂风险 风险因素 流行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例运用3D-DSA及球囊辅助杂交术式治疗破裂眼动脉段动脉瘤手术护理配合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勤 谢萍 +4 位作者 顾志娥 黄文诺 胡林婕 耿素萍 蔡明玉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8年第20期146-148,共3页
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占颅内动脉瘤的0.47%~9.26%[1-2]。由于该部位动脉瘤特殊的解剖位置及瘤体形态,外科手术操作空间狭小,视野受限,开颅手术治疗风险较大[3]。近年来,采用传统外科手术和腔内技术的结合已成为眼动脉段动脉瘤治疗首... 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占颅内动脉瘤的0.47%~9.26%[1-2]。由于该部位动脉瘤特殊的解剖位置及瘤体形态,外科手术操作空间狭小,视野受限,开颅手术治疗风险较大[3]。近年来,采用传统外科手术和腔内技术的结合已成为眼动脉段动脉瘤治疗首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DSA技术 球囊辅助 动脉 动脉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