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色素上皮衍生因子与眼部新生血管 被引量:9
1
作者 穆华 张晓梅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6年第4期882-884,共3页
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是人及动物眼中天然存在的一种糖蛋白,属于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家族,主要来源于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也可见于角膜、房水、玻璃体及视网膜中。它具有抗血管新生和神经保护的双重作用。目前研究认为PEDF是最为有效... 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是人及动物眼中天然存在的一种糖蛋白,属于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家族,主要来源于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也可见于角膜、房水、玻璃体及视网膜中。它具有抗血管新生和神经保护的双重作用。目前研究认为PEDF是最为有效的眼内新生血管天然抑制剂,对新生血管的形成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素上皮衍生因予 眼部新生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vastin在眼部新生血管性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9
2
作者 易伟斌 胡竹林 《眼科新进展》 CAS 2007年第11期874-877,共4页
眼部新生血管性疾病是损害人类视力的主要因素之一,特别是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多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对有关眼部新生血管性疾病的防治工作进行了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尚未取得预期的效果。随着单克隆抗体Avastin的诞生,眼部新生血... 眼部新生血管性疾病是损害人类视力的主要因素之一,特别是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多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对有关眼部新生血管性疾病的防治工作进行了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尚未取得预期的效果。随着单克隆抗体Avastin的诞生,眼部新生血管性疾病的治疗已获得显著效果,现将Avastin治疗眼部新生血管性疾病的相关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VASTIN 眼部新生血管性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抑素治疗眼部新生血管疾病研究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解孝锋 毕宏生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0期62-63,共2页
关键词 血管抑素 治疗 眼部新生血管疾病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EGF抑制剂在眼部新生血管性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宋清雪 何剑峰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86-488,共3页
关键词 眼部新生血管性疾病 VEGF抑制剂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治疗方法 发病机制 血管抑制剂 疾病 国内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DF-1/CXCR4生物轴与眼部新生血管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曾新生 姚微微 《华夏医学》 CAS 2015年第1期167-170,共4页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l)属CxC型趋化性细胞因子,又称CXCL12,主要在骨髓基质细胞和骨髓内皮等细胞表达。SDF-1/CXCR4轴在介导炎症反应、造血干细胞迁移归巢、恶性肿瘤的浸润转移等方面有重要作用。近年发现SDF-1/CXCR4轴与血管内皮生...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l)属CxC型趋化性细胞因子,又称CXCL12,主要在骨髓基质细胞和骨髓内皮等细胞表达。SDF-1/CXCR4轴在介导炎症反应、造血干细胞迁移归巢、恶性肿瘤的浸润转移等方面有重要作用。近年发现SDF-1/CXCR4轴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血管新生方面有着密切联系,在眼部新生血管疾病中起重要作用,为眼部新生血管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 趋化因子受体-4 眼部新生血管疾病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部新生血管性疾病研究进展及中医药防治对策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景恒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4年第1期77-80,共4页
【目的】探讨眼部新生血管性疾病的发生机制、防治措施及中医药对其干预作用。[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近年来有关眼部新生血管性疾病研究的文献进行综述。[结果]在发生机制方面,认为除了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成纤维细胞生... 【目的】探讨眼部新生血管性疾病的发生机制、防治措施及中医药对其干预作用。[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近年来有关眼部新生血管性疾病研究的文献进行综述。[结果]在发生机制方面,认为除了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转化生长因子(TGF)等细胞因子有关外,还与粘附分子(CAM)、纤维连接蛋白(FN)等有关。临床上,角膜、虹膜、视网膜、眼结膜均可发生新生血管性眼病;主要的治疗措施有:药物治疗、激光治疗、光动力疗法和手术治疗;尽管措施不少,但尚缺乏特异性强、疗效显著、副作用少的治法。实验研究方面已经深入到基因水平。目前,中医药对眼部新生血管性疾病的治疗多为针对各种不同疾病的辨证治疗。[结论]眼部新生血管性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以及中医药对其干预作用的研究均有待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部新生血管性疾病 发病机制 药物治疗 激光治疗 光动力学疗法 手术治疗 中医药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光动力学疗法阻塞眼部新生血管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杨庆松 《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 1997年第6期366-370,共5页
光动力疗法主要用于肿瘤的诊断与治疗。但随着其机制的研究深入,发现光敏剂可有效地、有选择性地阻塞肿瘤的血管,造成肿瘤组织缺血、缺氧,导致肿瘤坏死。而肿瘤内的血管和眼部新生血管的结构相似,因此,光动力疗法成为研究阻塞眼部... 光动力疗法主要用于肿瘤的诊断与治疗。但随着其机制的研究深入,发现光敏剂可有效地、有选择性地阻塞肿瘤的血管,造成肿瘤组织缺血、缺氧,导致肿瘤坏死。而肿瘤内的血管和眼部新生血管的结构相似,因此,光动力疗法成为研究阻塞眼部新生血管的一种新的手段。本文就有关光动力疗法在阻塞实验性眼部新生血管,特别是脉络膜新生血管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动力疗法 眼部新生血管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氧化酶-2抑制剂抑制眼部新生血管临床应用新进展
8
作者 李瑾 赵欣 郝玉华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03-306,共4页
眼部新生血管一直是眼科界的难题之一,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目前,炎症与新生血管的关系成为了研究热点,其中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2,COX-2)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COX-2与新生血管密切相关,它通过诱导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血管生长... 眼部新生血管一直是眼科界的难题之一,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目前,炎症与新生血管的关系成为了研究热点,其中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2,COX-2)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COX-2与新生血管密切相关,它通过诱导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血管生长因子或其他途径来促进新生血管的生长。近年来,COX-2抑制剂对角膜新生血管、视网膜新生血管、脉络膜新生血管等抑制作用的研究取得进展,本文就COX-2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抑制剂在抑制眼部新生血管方面的应用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氧化酶-2抑制剂 眼部新生血管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与眼部新生血管
9
作者 李夏 王雨生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726-730,共5页
眼部新生血管与多种眼部疾病相关,是视力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众多信号通路和复杂调控机制的参与,使得眼部新生血管的治疗相对棘手。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TAT3)是近年来研究较多的一种转录因子,参与细胞多种生物功能的改变,并调控... 眼部新生血管与多种眼部疾病相关,是视力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众多信号通路和复杂调控机制的参与,使得眼部新生血管的治疗相对棘手。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TAT3)是近年来研究较多的一种转录因子,参与细胞多种生物功能的改变,并调控体内新生血管的生成过程。目前STAT3在眼部新生血管发生中的重要作用已受到关注,为眼部新生血管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就STAT3与眼部新生血管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部新生血管 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 信号转导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部新生血管性疾病与内源性血管形成抑制剂
10
作者 黄敏丽 罗国容 《医学综述》 2008年第14期2084-2087,共4页
眼部新生血管性疾病是损害人类视力的主要疾病,其发病机制非常复杂,目前认为眼内新生血管形成依赖于血管生长促进因子及抑制因子之间的消长平衡。近年来,内源性血管形成抑制剂在眼部新生血管性疾病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就与眼内... 眼部新生血管性疾病是损害人类视力的主要疾病,其发病机制非常复杂,目前认为眼内新生血管形成依赖于血管生长促进因子及抑制因子之间的消长平衡。近年来,内源性血管形成抑制剂在眼部新生血管性疾病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就与眼内新生血管形成有关的内源性血管形成抑制剂作简要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部新生血管性疾病 血管形成 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与眼部新生血管
11
作者 周舟 李瑞庄 《广东医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213-216,共4页
眼部新生血管的增生是治疗各种炎症性及新生血管性眼病最棘手的问题之一。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tromalcell-derivedfactor-1,SDF-1)是一类趋化因子,大量数据证明其对多种血细胞都有趋化作用,与眼部新生血管性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就... 眼部新生血管的增生是治疗各种炎症性及新生血管性眼病最棘手的问题之一。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tromalcell-derivedfactor-1,SDF-1)是一类趋化因子,大量数据证明其对多种血细胞都有趋化作用,与眼部新生血管性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就SDF-1在眼部新生血管形成中的作用及可能的机制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部新生血管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 CXCR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柏西普治疗眼部新生血管性疾病的临床疗效研究
12
作者 王茜 李静敏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0年第1期00067-00071,共5页
观察眼部新生血管性疾病患者行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前后的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变化、光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 tomography,OCT)变化、房水中VEGF含量的变化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等,探讨康柏西普... 观察眼部新生血管性疾病患者行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前后的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变化、光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 tomography,OCT)变化、房水中VEGF含量的变化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等,探讨康柏西普治疗眼部新生血管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自2014年6月至2015年1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眼科经眼科常规检查、FFA及OCT等确诊的眼部新生血管性疾病患者28眼,患眼均行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统计分析治疗前后的BCVA、OCT检查及房水中VEGF含量变化,其中男9例9眼,女18例19眼,年龄32—85岁(平均年龄60.56±17.14岁):wAMD18眼,CEC4眼,CRVO3眼,BRVO3眼,其中3眼wAMD和1眼CEC行每月1次连续3月注射治疗,1眼wAMD和2眼CRVO行每月1次连续2月注射治疗,其余病例均行1次注射治疗。结果:注射1次的患者术前BCVA为0.10±0.12,术后1周BCVA为0.16±0.16,术后1月BCVA为0.20±0.18,术后2月BCVA为0.18±0.16,术后3月BCVA为0.15±0.13;注射2次的患者术前BCVA为0.14±0.14,术后1周BCVA为0.17±0.12,术后1月BCVA为0.43±0.32,术后2月BCVA为0.47±0.38,术后3月BCVA为0.38±0.36;注射3次的患者术前BCVA为0.12±0.12,术后1周BCVA为0.16±0.16,术后1月BCVA为0.19±0.21,术后2月BCVA为0.21±0.20,术后3月BCVA为0.24±0.21。患者治疗前后BCVA的疗效有显著差异(P﹤0.05),连续3次注射的患者治疗后BCVA的疗效最佳(P﹤0.05),BCVA逐渐提高。注射1次的患者术前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macular retinal thickness,CMT)为442.91±135.44μm,术后1周CMT为323.61±93.16μm,术后1月CMT为285.10±49.96μm,术后2月CMT为288.30±50.64μm,术后3月CMT为302.13±57.19μm;注射2次的患者术前CMT为630.00±162.13μm,术后1周CMT为497.00±167.43μm,术后1月CMT为395.33±99.14μm,术后2月CMT为334.00±28.58μm,术后3月CMT为334.33±22.50μm;注射3次的患者术前CMT为416.50±71.45μm,术后1周CMT为365.50±65.18μm,术后1月CMT为319.25±53.26μm,术后2月CMT为299.25±53.01μm,术后3月CMT为270.75±45.75μm。患者治疗前后CMT的疗效有显著差异(P﹤0.05),连续3次注射的患者治疗后CMT的疗效最佳(P﹤0.05),CMT逐渐变薄。术前、术后房水中VEGF含量有显著性差异,术后较术前下降(P﹤0.05)。不良事件:在玻璃体腔注射后,1眼出现眼压升高,经药物控制后眼压降至正常;5眼注射部位结膜下出血,术后1周自行吸收。结论:抗VEGF药物玻璃体腔注射治疗各种眼部新生血管性疾病具有减少新生血管形成、促进视网膜渗出及水肿吸收的作用;玻璃体腔注射Conbercept可以安全有效的治疗新生血管性眼病、降低房水VEGF含量、提高视力、减轻黄斑区水肿;连续3次治疗效果优于连续2次,连续2次治疗效果优于1次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部新生血管性疾病 VEGF 康柏西普 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肪细胞因子与眼部新生血管性疾病 被引量:5
13
作者 李芸芸 栾洁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3年第3期380-383,共4页
眼内新生血管性疾病一直是眼科的疑难杂症。新生血管生成促进因子与抑制因子之间的不平衡是眼内新生血管形成的主要原因。尽管抗VEGF(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药物的使用使得一部分患者视力有了明显改善,但仍有许多患... 眼内新生血管性疾病一直是眼科的疑难杂症。新生血管生成促进因子与抑制因子之间的不平衡是眼内新生血管形成的主要原因。尽管抗VEGF(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药物的使用使得一部分患者视力有了明显改善,但仍有许多患者对抗VEGF治疗并无强烈反应。近年发现肥胖相关的脂肪细胞因子在眼部新生血管性疾病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作者对与新生血管性眼病相关的脂肪细胞因子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部新生血管 肥胖 脂肪细胞因子 代谢综合征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ircRNA在眼部新生血管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马严 姚牧笛 +1 位作者 蒋沁 曹国凡 《医学研究杂志》 2021年第4期140-143,共4页
环状RNA(cicular RNA,circRNA)是一种共价闭合环状非编码RNA,广泛存在于多种物种中。近年来,随着生物信息学工具及RNA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circRNA被广泛研究。研究表明,circRNA能充当microRNA(miRNA)和蛋白质分子海绵调节基因表达... 环状RNA(cicular RNA,circRNA)是一种共价闭合环状非编码RNA,广泛存在于多种物种中。近年来,随着生物信息学工具及RNA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circRNA被广泛研究。研究表明,circRNA能充当microRNA(miRNA)和蛋白质分子海绵调节基因表达,并且参与表观遗传修饰系统的构成,在调节生物体胚胎发育、组织分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CircRNA异常表达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包括肿瘤、心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等,并可能成为多种疾病生物学标志物和治疗靶标。本文就circRNA的生物合成和功能,circRNA在眼部新生血管性疾病中的调控,以及在眼部新生血管性疾病模型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ircRNA 非编码RNA miRNA分子海绵 眼部新生血管性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内皮抑素与眼部新生血管的研究进展(英文)
15
作者 李华 刘平 葛红岩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9年第4期642-644,共3页
内皮抑素是一种强有力的内源性血管生成抑制因子。它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增生,迁移,且无毒性、无耐药性。内皮抑素在体外不稳定,需长期大剂量用药,如何提高内皮抑素生物活性是当今一个热门话题。内皮抑素可以通过化学共价修饰或基因突变... 内皮抑素是一种强有力的内源性血管生成抑制因子。它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增生,迁移,且无毒性、无耐药性。内皮抑素在体外不稳定,需长期大剂量用药,如何提高内皮抑素生物活性是当今一个热门话题。内皮抑素可以通过化学共价修饰或基因突变改变其结构,提高其稳定性与抑制新生血管活性。我们旨在探讨改良内皮抑素与眼部新生血管的研究进展,并讨论改良内皮抑素的优越性。研究改良内皮抑素也有助于我们了解内皮抑素作用的分子机制.改良内皮抑素有望作为一种新的血管生成抑制剂应用于临床,从而取代内皮抑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内皮抑素 眼部新生血管 抑制新生血管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细胞信号通路探讨姜黄素抗眼部新生血管的研究进展
16
作者 郭雨 徐新荣 +2 位作者 胡映雪 樊靖蝶 章广云 《当代医药论丛》 2023年第17期18-21,共4页
姜黄药用历史悠久,现代研究表明其具有抗新生血管的作用。该文对近年来姜黄素抗眼部新生血管的作用及机制进行了梳理,为姜黄素在眼部新生血管性疾病中的应用及研究提供了思路和依据。结果显示,姜黄素通过调控核因子-κB(NF-κB)、缺氧... 姜黄药用历史悠久,现代研究表明其具有抗新生血管的作用。该文对近年来姜黄素抗眼部新生血管的作用及机制进行了梳理,为姜黄素在眼部新生血管性疾病中的应用及研究提供了思路和依据。结果显示,姜黄素通过调控核因子-κB(NF-κB)、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RO)、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Wnt/β-catenin、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等多条信号通路发挥抗炎、抗氧化、抗纤维化等作用,从而抑制眼部新生血管的形成,提示姜黄素可通过多途径、多靶点、多层次抗眼部新生血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黄素 眼部新生血管 信号通路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皮抑素对眼部新生血管抑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彩云 张奕霞 +2 位作者 陈宁宁 李燕利 张晖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4年第4期798-800,共3页
眼部新生血管存在于多种常见的眼病的发展过程中,对视功能危害大,是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包括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栓塞,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老年性黄斑变性等眼病。由于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因此目前仍无确切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 眼部新生血管存在于多种常见的眼病的发展过程中,对视功能危害大,是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包括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栓塞,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老年性黄斑变性等眼病。由于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因此目前仍无确切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内皮抑素(Endostatin,ES)是1997年首先从小鼠血管内皮瘤EOMA细胞培养上清中发现的,是胶原XⅧ的蛋白降解产物,分子质量约为20KD,为胶原XⅧC端非胶原区(NC1)内的184个氨基酸片段。ES是目前发现的最强的血管生成抑制因子,可抑制VEGF,bFGF,EGF等刺激的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诱导其凋亡,进而抑制新生血管的形成。通过抑制眼部新生血管的实验研究表明,ES是当前抗新生血管疗法中最有潜力的一种新药。本文就内皮抑素的结构特点及其对眼部新生血管的治疗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抑素 眼部新生血管 治疗
原文传递
眼部新生血管形成机制及其抑制剂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8
作者 张平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0期725-731,共7页
关键词 抑制剂 机制 形成 眼部新生血管
原文传递
骨髓来源细胞参与眼部新生血管形成的分子机制
19
作者 高凡 王雨生 侯慧媛 《国际眼科纵览》 2014年第3期164-169,共6页
眼部新生血管是多种眼病引发视力障碍的重要原因.骨髓来源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cells,BMC)经动员、迁移、黏附和分化等步骤参与其中,受衰老、吸烟等危险因素影响,是一个复杂的需要精确调控的过程.目前,BMC参与眼部新生血管形成... 眼部新生血管是多种眼病引发视力障碍的重要原因.骨髓来源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cells,BMC)经动员、迁移、黏附和分化等步骤参与其中,受衰老、吸烟等危险因素影响,是一个复杂的需要精确调控的过程.目前,BMC参与眼部新生血管形成的分子机制已成为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阐明其中的机制对了解眼部新生血管发生及以BMC为靶点的临床疾病治疗探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部新生血管 骨髓来源细胞 分子机制
原文传递
环氧化酶-2抑制剂治疗眼部新生血管疾病实验研究进展
20
作者 张研 陆晓和 《国际眼科纵览》 2008年第4期240-244,共5页
环氧化酶-2抑制剂曾广泛用于关节炎、镇痛、抗癌及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等多个领域。近年来研究显示,它通过抑制白细胞介素以及多种血管生成因子而抑制血管生长,被实验用于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脉络膜新生血管等新生... 环氧化酶-2抑制剂曾广泛用于关节炎、镇痛、抗癌及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等多个领域。近年来研究显示,它通过抑制白细胞介素以及多种血管生成因子而抑制血管生长,被实验用于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脉络膜新生血管等新生血管疾病,但其临床应用效果、安全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氧化酶-2抑制剂 眼部新生血管疾病 临床分析 治疗方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